為什麼美國有很多不是專業學表演的演員?

為什麼美國很多演員都不是專業學表演的,或者說沒有上專業的表演學校,是因為美國沒有學表演的學校嗎。?


謝邀。
第一,不是專業出身的演員全世界都很多。
第二,美國各個階段的教育都有且有很多非常好的教習表演的學校。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1.為什麼很多演員都不需要「專業出身」?
2.為什麼在美國這樣的國家,更容易「意外地」成為演員?
正是這兩個問題讓題主產生如此疑惑。

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很多演員無需「科班出身」】
首先是因為,廣義的表演——人類的表演行為——是一種本能,包含:表現欲、競爭意識、求偶能力、模仿能力、遊戲能力等層面。而狹義的表演藝術的實質——內部技巧,是基於以上本能的抽象和再創作,其間需要投入的童心(好奇)、專註、信念感、捕捉存儲等能力可以通過系統、長時間的後天訓練(專業院校),亦可能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於天賦、再加部分引導(高人指點、短期進修)。
這部分內容,我個人總結為【演員素質】

其次是因為,表演藝術的表現形態——外部技巧聲/台/形/表)——對專業來講,是學習訓練的硬功夫對某次具體的工作機會來講,是角色明碼標價的門檻(如:男高音,能唱到C6;有過硬舞蹈功底,尤其擅長翻、轉、跳等毯子功特技);而對整個產業來講,只是錦上添花的軟實力。而且無論是硬功夫還是軟實力,都沒有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只能多多益善,屆時由具體的某位演員去碰具體的某位角色,碰上了,演;碰不上,再碰下一個。
這部分內容,我個人總結為【演員體質】

而且事實是,大部分銀幕角色和熒屏角色、一部分話劇、小品角色、一小部分音樂劇角色,除了必要的內部技巧(見上一段),對外部技巧的要求其實很低,低到大部分具有演員體質的人不怎麼需要長期專業軟磨硬泡,僅需一個機會+長期實踐積累經驗。那麼具有演員體質的人是什麼樣的呢?最低水平:發音標準+五音全+肢體協調。理想水平:能說會道+能唱會跳。於是我們發現,即便是理想水平的演員體質,也都是可以通過天賦異稟、素質教育與業餘愛好實現的。
所以,分析下來,一定需要長期泡在專業院校學習硬功夫的,僅僅是一些音樂劇、歌劇、舞劇、雜技等本身對技能要求極高的表演門類。

再次是因為,經過產業、媒體、觀眾篩選過濾(而不應該是經過招考制度篩選過濾)之後,登上名利場和話題榜的明星演員,所需要具備的外部條件——顏值、身材、比例、氣質——全部取決於先天麗質、後天康健、才華經綸、閱歷修為,與專業出身關係不大。


第二個問題。
【為什麼在美國這樣的國家,更容易意外地成為演員?】
首先是因為,教育產業發達、教育理念超前的國家其教育體系越不會扼殺每個人天生具有的演員素質,反而在通識教育階段就輔助培養了必要的演員體質;其表演專業科系越自信,招考機制越理性,越不會誠惶誠恐患得患失率先替社會篩選明星以此來標榜自己的實力。

其次是因為,文化藝術產業發達娛樂產業健康蓬勃的國家,其國民對於演員的認知越理性、表演藝術從業人員自我定位越明確、行業內的機會越多偏見越少、競爭越良性幫派壟斷和保護現象越少、有志從事表演藝術的人員努力方向越清晰。

再次是因為,非科班出身的演員本身具有傳奇性,媒體愛報道、老百姓愛關注,具體某個國家出產量的問題和受關注程度的問題,表面取決於人口基數和媒體活躍程度,實際取決於經濟文化實力導致的高產出比率和概率


謝謝邀請。

「美國很多演員都不是專業學表演的」可能是你的印象,並不準確。

專註於表演的學校或者課程很多,各種流派和訓練方法也分得很細(比如俄派的,德派的;比如Method體系和Viewpoint體系),每個學校的長處和特點也不一樣。


因為比起中國,美國社會在文藝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城市中的戲院往往自辦培訓班,有的還能給出受認證的學位,很多人都一邊上班一邊訓練,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Penny。對未成年人有表演夏令營(Chris Evans),也有專門的表演高中(Scarlett Johanson)可以選擇。很多演員通過這樣的培訓年少成名,自然沒有必要再去念個表演學位出來。而中國要進這行的話機會比較少,要麼是二代,要麼就只能去北影、中戲、上戲幾所學校。

相比較的話,英國演員就大多是科班出身,有話劇功底。這和社會體系提供的職業渠道有關,你可以理解成選職業點技能的自由度……


剛才草草看了一下過去二十年里奧斯卡最佳男演員得主中的美國人。其中只有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傑米.福克斯(Jamie Foxx)和傑克.尼克爾森(Jack Nicholson)三個人是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都和表演沒什麼關係的。

前面幾個答主說得都很好了,尤其是@秦歌和@guuuo viii。尤其是關於文化產業的發達程度以及對演員的具體需求方面。

但是我想可能如果沒有在國外的經歷的話,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美國在中學階段的戲劇活動究竟有多發達。

今年奧斯卡熱門電影《鳥人》(Birdman)里,主角向別人解釋自己為什麼要把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搬上舞台時,拿出了一張泛黃的紙巾。

主角高中時在雪城有一場演出,卡佛剛好在場。於是在謝幕後,卡佛送給了主角這張雞尾酒餐巾,上面寫著:「感謝你今晚誠實的表演」("Thanks for an honest performance -- Ray Carver")

於是,這成了主角一生奮鬥的動力。

----------------廣告時間----------------

舉個栗子,我曾就讀的鹿原中學(Deerfield Academy),儘管是一所很好的高中,但是肯定與藝術院校什麼的一點都不沾邊,藝術方面的撥款也肯定不如橄欖球等項目。

但是我們有自己的黑匣子劇場(black box theater),每年三個學期分別都有一部製作。從場景搭建、道具、燈光、音效到演出,除了導演和技術總監是專業的教師外,其餘全都是學生,包括副導演。

而我們的製作更是從莎士比亞、莫里哀(Molière)和桑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的傳統作品,一直到The Laramie Projectcolumbinus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Abridged)這樣的現代風格的作品。

尤其是為了columbinus,這部以哥倫拜恩校園槍擊案為主題的「戲劇討論」,我們遵照原作製作了覆蓋整個舞台的木質地板、三米高的木質「黑板」,以及各種特效。據我們所知,這也是本劇的第一個非職業製作。

2002年來,我們三次代表美國參加愛丁堡邊緣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ringe Festival)下的美國高中戲劇節(American High School Theatre Festival)。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高等表演課,每個學期唯一的內容就是準備一場由多個單幕劇或場景組成的演出。其間老師(與前面的導演是同一人)會帶我們去哈特福德等地看戲,也會請步入戲劇屆的校友或朋友與我們進行討論。columbinus的劇本最初就是在高等表演課上試讀的。

而戲劇在我校,只是同其他課程和課外活動處在同一地位甚至還不如的項目。

而我在國內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聞名的母校,據我所知,相等規模的製作只有四十五年校慶時有過那麼一次。

--------------廣告結束--------------

所以回到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話題,其實除去家庭背景的影響外,很多人都是在高中時發現自己的興趣,並開始從事表演事業的。

而到了大學,除了專業的表演院校外,很多很好的大學也擁有非常頂尖的戲劇項目,例如NYU、耶魯等等。例如剛去世的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就曾就讀於NYU。

而即使不經過大學的專業訓練,很多高中時發現自己此方面興趣的學生都有一定的表演經驗與能力可以進一步追尋這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有樓上幾位答案中提到的訓練營等額外提高的機會。

而這些同學們可能更多是真心熱愛表演的,尤其是戰鬥在舞台上而非熒屏前的那些。

不過我個人認為,真正想要成為最好的演員,專業的訓練和舞台的歷練都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前面提到的三個非科班影帝,貌似最初都不是以演技聞名的呢。


我在中學玩過一點戲劇,到了大學本來想接著玩。當時人文學部有個《會飲篇》改編話劇的項目,就去演了個角色。


當時和我對手戲的是個姑娘,台下看起來特別弱小,結果一上台,整個氣場都變了。


就是兩個字:合理。人家不但氣息合理,走位合理,連挑個眉毛撇個嘴都合理。我就完全跟不上她的節奏,這個問題很要命,因為按導演的安排,我的角色是強勢的那個。但是人家也不是演的強勢而是把弱演的恰到好處。可以理解為她是交響樂隊在演奏小夜曲,我拿個三角鐵叮叮噹噹的敲命運之鐘。

後來接觸才知道,她從小就在學校的劇團演出,現在在大學每周基本有20個小時在排練或者練習。我問那GPA呢?人家十分恰到好處的一挑眉毛,我就意識到自己又low逼了。


美國大學的課外活動,其專業化程度是國內很難想像的。這個跟學校的價值觀有關係。國內多數綜合性大學不管學生再多才多藝,本質上都是靠高考上去的,大家腦子裡都有學習這麼根弦,自然不敢放的太狠。而我的這個朋友,哈佛就是靠演戲排戲申上的,上了哈佛當然也是演戲排戲了。


如果你想想哈佛年利潤1300萬美刀的學生公司,它的總裁會得到怎樣的鍛煉;每天一期的校報,它的主編會得到怎樣的鍛煉;學生政府又要怎樣上與校方交si涉bi,下對選民親zuo善xiu,它的議員和主席又能得到怎樣的鍛煉,那麼多的學校那麼多的學生藝術團體出幾個藝術家也就沒什麼好吃驚的了。


一句話總結就是,學生活動不再是公報里「豐富多彩的學生生活」的一個例證,對於一些人它就是學生生活本身,湊合不得了。


舉出哪怕一個美國演員沒有受過專業表演訓練而成為頂尖的?

之後,不是只有戲劇學院相聲系才是專業訓練。師從郭德綱依然是專業訓練。表演同理。


並不是所有的崗位都需要專業人員來承擔。

如果要求專業的話,某些工程師資質的人就不應該擔任行政職務了。


美國也有很多不是學播音的主持人~


學習後的演員演電影,沒有學習過的是在電影里生活


美英的劇團很發達,舞台劇是輸送人才的生力軍,年輕人表演渠道豐富


專業演員是個很可笑的說法,是按照工人培養的,不是大師,是解決有無問題的產物,至於水平就沒法談了,大師都是跨學科的,沒有豐富的其他專業知識,大師的思維很局限的。演員在演其他人的時候怎麼會理解內心呢,當然也有體驗生活一說,但是不如本身就有這種思維演的自然啊


我覺得美國很多行業都這樣,美國並沒有那麼看背景,大家都公平競爭,更注重自身能力,而代表自身能力的不止是一紙文憑,而且美國娛樂業這麼發達,可以成為明星的通路很多,比如很多選秀等節目,而國內還主要是中戲,上戲,北影什麼的。你看中國的那些選秀節目,很多你去查背景,還是科班出身,或是沒怎麼出名的小明星來選秀,再包裝一次,不過慢慢隨中國媒體的崛起和規範,應該也會隨美國這種趨勢


這跟是不是美國無關


NBA的人 也不是從小就讀體校呀。。


美國很多總統都不是生來當總統的


美國人喜歡創新啊。。。


肯定不可能...很多演員從小喜歡演戲,而從小學到高中所貫穿的學校劇團都能給他們提供很大的平台,這一點對於演員的從小熏陶之類的估計是國內科班院校都無法企及的。想起以前一教授說的,現在的高中都給大學輸送垃圾,還怪大學無法培養成才。


美國的表演課如同中國的手工課,是一門每個孩子都會參與的課程。這是美國人非職業演員演技好的原因之一。他們很早接觸了表演。
第二:他們天性解放。中國表演課入門課程叫做解放天性。含蓄,謙遜等性格使我們表演,展現能力遜色於外向,自信的美國人。所以我們的演員訓練過才敢在眾人前表現,而美國人不需要表演訓練就敢在眾人前自信的表現自己。所以同樣找業餘演員,美國人表現的更為優秀。
後面幾點說下群眾演員,也就是低價業餘演員的區別。
第三:自信。自信是表演的基礎。業餘不經過訓練很難有自信。一個劇組,所有人都看不起你,你吃的5元盒飯,人家十元。你坐地上,人家有椅子。導演,副導演把你當狗呼來喝去,對其它大碗彬彬有禮,你一不小心就會被開…這樣嚴格的清晰的等級差異下你的自信很快衰減。但好萊塢不一樣,無論專業業餘,無論群眾還是大碗,一律平等。你去跑龍套可以和阿湯哥坐在一個桌子上享受免費的咖啡,但你在中國,你靠近范爺的房車都會被打死。於是,自信的問題就出來了。沒自信,你演的就是個毛。
第四:熱愛。美國的業餘演員是熱愛藝術才來的,順便撈錢。中國很多業餘演員是農民工,或者賺錢或者想成為王寶強。所以業餘演員當背景時,中國的都像死屍:參見任何古裝劇路上行人。美國人業餘演員則極為自然:參加《幸福終點站》整個機場每一位遊客都和真的一樣。他們很認真,哪怕只是一個背影。
第五:表演來源於生活。美國和中國同等的業餘演員感受的藝術氛圍,接受的藝術熏陶天差地別。我們審美無法和人家媲美。同樣學歷的兩人美國人對藝術的接觸和了解要大於我們。他們更知道如何配合劇本進行藝術創造。


很簡單一個道理是:表演是一項技能,技能的提高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不斷的練習。
一項技能如果需要學校去習得,那麼只能說明這項技能非常前沿,關於其教學研究很少。因為提高生產效率是商品社會很自然的選擇。
表演這樣和身體控制相關的技能更是如此,運動員也不會是大學學出來的。

所以,在國外一個人想要成為演員,他會這樣做:在學校加入戲劇社團,加入社區的戲劇愛好團體,參加劇團的面試成為劇團的演員......影視演員路徑以此類推。
很多大學會開始導演課程或者研究生級別的表演課程,這種表演更多是對這個學科的探索,而不是對技能的提高。

說個題外的,如果中國允許更多的劇團,更多的演出。那麼以三所學校當今的教育水準,根本不會有人來讀,哪還存在所謂潛規則一說。


推薦閱讀:

北京某985文化生上要600+,藝術生只要200分+,大家怎麼看?
2018年表演類藝考?
所有演員里,眼神運用最好的是哪位?

TAG:美國 | 演員 | 戲劇 | 表演 | 表演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