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個人的悟性高低?
有時候會說一個人,悟性高,悟性是否等於天賦?一個人的理解力,反應速度快是否為悟性的判斷標準?
謝那個誰邀請。(已經不好意思打她的ID了,簡直喪心病狂,我的邀請列表上都是她邀請的問題)
真的怕了這些模糊概念問題,不拋方法論,讀者不樂意,拋方法論吧,就難得如同甜咸之爭二選一。
幸好這個問題是如何判斷個人的悟性高低,而不是悟性是什麼。
悟性,民俗辭彙,指對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
這是百度詞條給的解釋,查了幾本詞典,也作如是說。但我不確認悟性是不是這麼個東西。
這個詞,用在哪,怎麼用,也讓我撓破了頭。既然是個民俗辭彙,難免玄之又玄,那我們也只能往玄之又玄了聊。
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
「這猢猻!你不在前邊去睡,卻來我這後邊作甚?」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後門裡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祖師聽說,十分歡喜,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
菩提老祖敲頭考察孫猴子悟性,是我腦海中能跳出來的第一個故事。可以看做老祖判斷孫悟空悟性高低的一個辦法。
能想到的第二個故事,是關於顏回。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孫老二最愛的徒弟是顏回,在其逝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評價既是:
不遷怒,不貳過。
不遷怒,不貳過長久以來也我的一個人生目標:犯了錯不在他人身上找原因,不遷怒於人,同一件事不犯錯兩次。
可惜此願只是空中樓閣,這麼多年來,依舊不停的在同樣的事上犯同樣的錯誤。再讀回孔子他老人家給與顏回的評價,不禁唏噓。想來顏回必是有著極高的悟性。
第三個能想到的,我想很多人也想到了,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典故,拈花一笑。
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於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佛陀老人家也是夠壞,直白白的告訴大家,我有好東西教給迦葉,兩個人眉來眼去間,這「東西「,就教過去了。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還真是個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的過程,看不懂的,人家師徒玩什麼,你還是不知道。
聊到這,可能正在閱讀本文的您知道我要說什麼了。
判斷他人的悟性,菩提老祖是當著眾人面敲那猴子腦袋;孔子他老人家是在愛徒逝去後忍不住給了句最高評價惋惜不已;佛陀老人家更是當眾拈花穿藝。
儒釋道的例子算是全了。
但無論怎麼玩,都是做「判斷」的人,悟性已至絕頂,自可斷他人悟性高低。
你要斷他人的悟性,只要自己比對方悟性高,自然是拈花粘草,萬事皆可斷;若是悟性遠低於對方,那還是早早作罷,莫被對方摸個一清二楚已是幸事!
至於圍觀的悟性不高的觀眾們,終究只能是看個熱鬧。
山就那麼高,登山之人向下看去,一覽眾山小,可向上看去,依舊雲霧繚繞。
大傢伙兒接著一起爬吧。
沉默是金-張國榮一個臨濟宗的師父同居士們講:「坐下來聊聊天,不到一刻鐘,我就可以把對方看得透徹。你們不要小看我們這些和尚,寺里人來人往,達官顯貴、市井走販,形形色色的人也是見多了的。出家人畢竟清凈,就像鏡子一樣,萬事萬物在我們眼裡都能顯現出本來的面目,做不了假的。有句老話怎麼說來著?對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之後轉而又談 「一般來說,年紀輕輕的就能信佛,一是福報大,二是悟性強。在座的諸位恐怕不服氣,心想自己這麼多年白活了?書白讀了?」(大家哄堂大笑)
「好,我來講講到底為什麼。並不是年輕人能精通佛法可以旁徵博引,也不是什麼觸類旁通可以舉一反三,而是他們那顆單純天真、沒有成見和矯飾的心,這顆質直的心使他們同清凈的佛法相應。所以說,你們修行的目的要單純,安撫你們攀緣的、造作的、不安的心,回歸到平實安定的狀態,存好心做好事。剛才這句話,你們仔細記住,並能做到,就很了不起啦!祖師們悟道之後又能怎麼樣?還不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該做啥還做啥,你們且去用功吧!」
聽者皆信心滿滿,隨喜讚歎。我也不好說。但我覺得單從一瞬間是很判斷出來的。因為我知道有種人,你說什麼他聽得懂,也看的透。卻在表面上反映的表現很遲鈍,而這種遲鈍確是他故意表現出來的或習慣成自然,但目的或許為了省事。
看一個人有沒有悟性,可看以下二點:
1. 觀察小事物,就會以小見大,推而廣之;
2. 觀察大量事物,能從不同的事物中,發現共通性。
我來講一下修行上的悟性,碰巧專欄里有一篇文章講到這個問題,摘錄於下。
直接粗暴體驗得出一個人悟性與根器的表現,並不是經典多精通佛法多精深,也不是什麼舉一反三聰明蓋世,而是這個人是否是性情中人。
——是否是質直自心的性情中人。
真的,不騙你。你的小心思轉了彎人家會知道。
以下是專欄的文章,僅供參考:
根器衡量的方式
註:下文是以往關於根器的論述。現在想來,衡量一個人的慧根,最直接的體現是他對於「道」的領悟能力。所以在修行上,根器也可以理解為,與道相合的程度。
什麼是根器?以及什麼是根器的表現形式?籠統的說法,根器即堪為載道之器,因眾生本有如來智慧德性,所以有靈之生命皆可載道。然則非其境界不能攝受義故,眾生心各異,是以根器之分有別。
而根器的表現形式則說為具備大恆心、大毅力、大無畏、大精進品質的人。因為修道一事非凡輩可行,非凡輩之所能為事。
道家有三寶:道經師;佛家也有三寶:佛法僧。
三寶說法似有異實質卻無別。準確來說,根器表現的形式最重要的就是信心。
自信與他信。以他信契入自信。
按密宗的說法,根器有三信:
一信師,信師是佛,佛即是師,要對上師生起無二不可動搖的信心,願捨身命。這裡有個前提,就是你的上師是悟道得道的成就者。
二信法,信師所授法可悟道得道,對此法生起無二不可動搖的信心,如法修持,勤奮精進。
三自信。信自心即佛,我與佛無二,所謂生起佛慢,佛並非高不可攀,佛就是自心,道在心內無需外求。
當你遇到一個成就上師,而對他沒有生起信心,這就說明你們沒有緣分,或機緣未至。
當你對成就上師生起了信心而不如法行持,則不能得真實受用。
當你對上師生起信心並且如法行持,但心不內求,則百千萬劫無得道的可能。
由他信契入自信,是修道必由之路。
但要注意,要智信不可迷信。陰陽兩面雙刃劍,不可不慎。
關於《卡拉瑪經》兩段摘錄
(一)
一、不因為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代代世襲,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佛經聖典、宗教寶典,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推理,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理論,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自己的常識判斷,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名望,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我的師父、導師、法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二)
當修行人的心意識能沒有敵意,盡除憎念、不含雜染而清淨時,他於現世已經同時獲得四種保障:
第一種保障:如果有輪迴,如果有善惡業報,我身壞死後,則有可能往生於善處。
第二種保障:如果沒有輪迴,如果沒有善惡業報,則至少於此生中,我活得很快樂,沒有敵意及憎念。
第三種保障:如果惡人有惡報,因為我對他人毫無惡意,所以我就沒有煩惱痛苦。
第四種保障:作惡者可能不受惡報,但是不管輪迴業報是否屬實,當下的我,已經獲得清淨。先感嘆下漢字這種表意文字的博大精深!這詞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只能意會不易言談。所以咋們還是先來條百度百科的定義吧「悟性,是指對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指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仔細想想這個定義挺合理的,想想我們什麼時候會說某人悟性好?常常是當我們發現某人能夠快速的將某事某物某知識學習掌握並能夠將這些東西舉一反三運用到一些類似的東西上。要做到這樣就離不開理解和分析這兩種能力,只有理解了才能真正的掌握,如果沒能理解即只知現象不知本質那就只能依樣畫葫蘆做不到舉一反三,理解能力強即加快掌握的速度。舉一反三的本質在於,將新遇到的東西拆分,並迅速找出自己所熟悉的東西並結合自己所掌握的解決新遇到的東西,這就需要很強的分析能力。所以分析能力也很重要,悟性低的人即使理解了某樣東西也不能做到觸類旁通。所以這樣理解悟性這個詞也算是合理的。
再來悟性等於天賦?個人看法,即是也不是。誠然我不否認天賦對於悟性的影響,尤其是對於事物的理解力,但是我覺得悟性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習慣。前面都說了悟性是一種理解和分析能力,那麼肯定是可以後天培養和訓練的。這先引用下網上關於「悟性」的五種表現形式:
一、未卜先知.「未卜先知」可以說是具備「悟性」的人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之一.
二、舉一反三.就是要求我們能夠「猜透別人的心」.
三、去偽存真.具備「悟性」的人要學會從紛繁複雜的環境中發現事情的根源,抓住最本質的東西.
四、心有靈犀.真正有「悟性」的人,往往可以在許多不經意間明白許多事理,掌握事物發展的本質和精髓.
五、觸類旁通.比如,在讀報刊時,在看電視時,在與人閑聊時,在休息時,在旅遊中,甚至在洗澡中,我們都可以將許多眼見、耳聽、心想的東西聯想到自己的工作、學習,這就是「觸類旁通」,也是「悟性」最重要的表現形式.
「悟性」在許多時候表現成一種跳躍性思維,一種發散性思維,一種逆向性思維,這種思維是可以培養的.
這些表現形式都是建立在超強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基礎上的。這兩種能力就需要我們多思考,並在思考中靈活的結合各種思維方式。思維方式這種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不然市面上的那麼多這方面的書都可以拿去燒了。總的說來我歸納為一種習慣,一種遇事多思考不盲目的習慣。勤能補拙我還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雖然勤奮不能讓我們超過那些天賦超群人但是至少我們可以比沒我們勤奮的人活得更好,天才畢竟是少數!不知道這有沒有偏題,哈哈!對於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悟性高低,理論上說我覺得可以從這五種表現形式入手,如果需要更生活化,淺顯易懂的方式那還需有生活閱歷的人來解答了。
最後題主提到的反應速度,我覺得首先這也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到底是哪方面的反應速度呢?這還是來百度百科吧「反應速度是指人體對各種信號刺激(聲、光、觸等)快速應答的能力。」這已經很明顯了,一個是對刺激的快速應答能力,一個是對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所以我認為是不能作為判斷標準的。身邊好多人反應速度比我快,尤其是女生吵架根本吵不過,所以每次我機智的不跟他們爭論,雖然鄙人悟性也不是高,但是打包票的說我的分析能力更強!
以上是鄙人淺見!悟性是把經歷轉化為經驗的能力,這種能力完全取決於天賦,後天無法培養。
許多人看了大師所寫的人生哲理,但卻無法達到大師人生領悟的千分之一,那是因為能夠寫在書上的都是術,而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道。道基本無法言傳,只能靠領悟。每個人的領悟能力不同,或是佛教所講的慧根,並非人人都有。閱讀不在於數量,而在於領悟。有的人足不出戶,便曉天下事;有的人行了萬里路,到頭來只是機械地記住一些事實,對世界、人性背後的運行規律一無所知。
人生中的真相很多不是在書中讀到的,而是在對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叩問中找到的。佛教中的悟性一般指一個人成道解脫掌握真理的效率和資質,主要的來源和應用語境是佛教對根器的分別。
佛陀之所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原因之一也是眾生的悟性或者說根器不同。
一般佛教把根器分為三種:
上跟利器,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從簡單的事相名言中悟得空性至理,此乃福德深厚之證明,典型的例子如窺基大師、法稱菩薩。有興趣可以去百度一下,看看啥叫智商壓制。
中根凡人,相對就是來講聞一知一,智商正常的普通人。
下根鈍器,大概聞十之一,不仔細講解、反覆開導便連諸法概念都分辨不清楚的。這是無明太深的表現,一般來講都是沒什麼智慧資糧的表現,努力讀經學論的話下輩子估計會聰明點。
佛教是以智商(根器)為判斷一個人核心價值的標準之一的符號系統,其建設傳播過程中,彙集了無數偉大的天才頭腦的努力。所以如何評價一個人悟性,很簡單,看佛法,能把《具舍論》讀下來搞得清五位七十五法,就算超越一般人了,能讀懂法相唯識,分別的了八識三性,算是很不錯。若能對般若空觀有所了解,領悟到八不三是的究竟義,便是極高的悟性了。慧能大師不識一字,而聽到五祖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領悟「菩提本無樹」這等高深境界的人,是極少數。一般人如果想鍛煉測試自己的悟性智商可以去讀《攝類學》或者《因明》的書籍,讀了以後保准讓你對什麼康德黑格爾之類輕而易舉信手拈來,這還只是佛教的入門課程,其考驗性可見一斑。
聞弦歌而知雅意,於無聲處聽驚雷。
一個人的悟性高低,有兩個衡量的維度。
一個是舉一反三的能力:以點見面,以小博大。
通過少量信息,在思索、判斷以及想像中營構事件的全貌,而且往往準確,即使一開始有偏差,也可以再根據新的少量信息中不斷修正原先的輪廓和疆域,充盈它的肉體和血脈。
比如有的人初次進入一個集體,很快就可以抓住主要人物,而且能通過別人言行的一些細節,猜測到背後的利害關係。
再比如,有些人讀書,讀破萬卷也難窺堂奧,有的人讀四五百本就可以登堂入室,達到極高的高度。
舉兩個《世說新語》裡面的例子:
殷仲文天才宏贍,而讀書不甚廣博,亮嘆曰:「若使殷仲文讀書半袁豹,才不減班固。」
諸葛宏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王嘆曰:「卿天才卓出,若復小加研尋,一無所愧。」宏後看庄、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另一個是總結歸納的能力:化繁為簡,去偽存真。
在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中,能過首先通過直覺,而非邏輯上的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質,並以此猜測出整個事物的細枝末節,去偽存真,化繁為簡。
比如,領導講話,很多場面話,不能不說,這裡面也有他真的關注的東西,很多話有弦外之音,聽懂的人就懂得利用,更重要的是,領導講話,面對所有的下屬,假話連篇是肯定的,不得罪一個人,讓所有人覺得領導都對他有期待,這在體制內是很常見的,你要能分辨這些話是否只是籠絡人心的手段,還是帶有弦外之音的許諾。
再比如,一個老故事了,老和尚問小和尚山下的有多少人,小和尚說N人,老和尚叫他再去數,小和尚說有M人,老和尚嘆口氣,說只有兩個,一個叫名,一個叫利。
這也舉一個例子,納粹德國的蓋世太保海德里希。(可能捷爾任斯基也同樣卓絕)
他經常在文件上批複:我不相信。
這些文件和信息體量巨大,真假莫辨,而他能夠憑藉直覺直接判斷,並且往往他都是對的。
感知,思考,洞察。
知乎上編程大牛很多,或許他們很容易判斷菜鳥碼農的悟性。
但他很難判斷小偷的悟性,模特的悟性,賽車手的悟性,銷售的悟性,廚師的悟性,生意人的悟性,寫手的悟性,演員的悟性,等等。
隔行如隔山。
對某行業沒有一定的了解,很難判斷他人的悟性。
列舉一下可能的特質:
自學成才的概率很大,再多就是他人的關鍵性點撥,
能長時間聚焦於一個專業或者領域,
表現得如痴如魔,
專業相關的衍生能力和表徵跟絕大多數人截然不同。
悟性比一般人高的人,內向敏感,性情偏激,聰智過人,敏銳人性——來自百度百科
以手指月,看到月亮的那個就是有悟性的,以後能為別人以手指月的是悟性高的,糾結於你的手指的那一群,是沒什麼悟性的。
遇到一件讓人糾結的事情,你可以試一試這種方法。
我帶著一個小隊伍,有時候幫兄弟部門干點兒活,一般都會給辛苦費的。
有一次,一個關鍵部門應急,讓我們幫忙,帶著大家就把活給弄完了。結果費用一直沒給。
事後,我問了那邊負責人一次,人家有點兒支吾。我琢磨著他們也是幫上頭領導的私活,弄不出錢來。但人家沒明說。
後來弟兄們向我催錢的事,我說了一句:這次算了吧,哪個人沒有遇到困難的時候,讓人家下次向著咱不挺好嗎?
結果人的悟性就顯現出來了。
有人問:不給錢怎麼行?給公家幹活能白乾嗎?——無語了,我說了「哪個人沒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非得讓我親口告訴你人家是私事嗎?
有人問:是不是私活啊?到底是不是啊?——別問了。公事不給錢,我第一個急。現在我急了嗎?到底急了嗎?
有人問:那這次咱們不要錢,下次怎麼辦?——下次看我顏色行事,話說咱們真吃過虧嗎?
有人啥也不說,還幫著安撫眾人。事後兄弟部門見了客氣的時候,還說:小意思,幫兄弟們做點兒事不是應該的嗎?就是咱們粗人,水平有限,領導們別嫌棄就行了。——這就是有悟性的。
悟性是一種推己及人的能力,一種繞開紛繁蕪雜的表象,通過含糊的話語和行為看到本質的能力。
有人天生就有,有人要後天磨礪,大部分人永遠也無法擁有。
PS:幸好還能彈服眾議,沒出什麼差池。事後,我們這夥人急公好義的名聲廣為傳播,找我們幫忙的越來越多,於是不僅沒有吃虧,還大有收穫。
我覺得悟性是世界的鏡像在一個人心裡展示的清晰程度。
讀一遍金剛經。
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分界線,
這句之前而開悟的比六祖強,
這句開悟的等同六祖,
這句之後開悟的比六祖悟性低。
悟性,包括歸納的能力,從錯綜複雜的事務中歸納出共性和規律,一針見血命中本質。
悟性,也包括聯想的能力,在幾個本來毫不相關的事務間找到聯繫,組合成新的事務。
悟性,包括模擬的能力,就像編排電影一樣,把將要做的事情在大腦中放映一遍,查漏補缺。
.....
悟性高實際上是一種對於哲學的深刻認識,如哲學原理一般,高度抽象,廣泛應用
圖片來自果殼網,看看悟性高和悟性低的區別吧
悟性,就是一個人的接受能力、判斷能力,執行能力的綜合體現。
悟性高的人,有陌生的知識點傳遞過來,能夠準確接收,而不是接收一半,或者歪曲接收;也能夠做出恰當的判斷,是保留下來還是摒棄;還能夠與自身積累的知識融合成一體,運用起來。
在佛教里,這三種能力有個別名,叫做聞、思、修。
至於如何判斷別人的悟性高低,就要看要判斷的對象在何種層次了。
對於悟性比你低的,你可能很容易判斷出來,也能判斷出他在哪個層次。
對於悟性比你高的,你也能判斷出來,但你只能判斷出對方是「悟性高」,高到什麼層次,你就沒能力做出判斷了。
考察其對等待或者浪費時間諸如機械重複的事情的容忍程度。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推薦閱讀:
※演員演戲真的需要天賦嗎?為什麼明明已經很努力了演技還是進步緩慢?
※男人在哪方面比女人有天賦?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人和人差距大得無法跨越?
※做自己感興趣事往往不是樂此不疲而是半途而廢,這是因為這不是你真正的興趣還是所有的這些都需要堅持?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這句話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