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根據似動現象還是視覺暫留髮明的?


「視覺暫留」是對人眼機制的一種理解,意思是光在照射到視網膜後,可以保留一段時間,讓人產生畫面延續的印象。這個原理由歐洲科學家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發現。之後有許多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根據「視覺暫留」原理,前仆後繼地從事連續攝影和放映的研究,最終導致了活動影像(電影)的發明。

但是,更深入的研究讓人們認識到,「視覺暫留」作為一種僅僅是眼部的機制,對電影原理的解釋是不充分的,於是進入二十世紀後,又有科學家、心理學家發現了「似動現象」,從腦部機制來進一步解釋人們對活動影像的接受。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認為電影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髮明的,但發明電影的人在當時對電影的原理也認識不透徹,後來才找到了「似動現象」這種更好的解釋。


我們常以為的,在影院或電腦上看到的電影是他們自動放映的結果,我們只需要機械的接受就好了。其實不然,電影實際上是在我們的大腦中完成的。從電影的放映再到我們的接受中間還有一道大腦的轉譯程序。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以「視覺暫留原理」來解釋這道轉譯程序。所謂視覺暫留,即指影像在人眼視網膜上持續約十分之一秒之後才會完全消失。


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應該都有過這類生活體驗吧,我們發獃長時間注視某個東西如花紋,眼睛移到別處之後一段時間還會出現這個花紋的影子。這就是影像在視網膜上持續的1/10秒,也就是視覺暫留原理的具體體現。


幻盤也是用這個原理完成的:

一張旋轉的圓盤只畫有空鳥籠的一面在視網膜上留下影像,根據視覺暫留這一人體的生理現象,這一影像將在視網膜上持續1/10秒後才會消失。如果在這1/10秒內圓盤上畫有鳥的那面翻轉過來也在視網膜上留下了影像,那麼他們將重合在一起,人的眼睛就「看見」了一個鳥在鳥籠里影像,但實際上這個影像並不存在。由於幻盤一直被認為是電影成像的起源,而幻盤是視覺暫留原理的產物,因此人們往往把視覺暫留原理當作運動幻覺的全部解釋。

然而在1912年,馬克斯·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所做的實驗對運動幻覺提出了新的解釋:

韋特海默用速示器通過兩條細長的裂縫先後在幕布上投射兩條光線,一條是垂直線,另一條則與這條垂直線成20°或30°角。如果先後投射的這兩條線時間間隔很長(如1秒),那麼我們看到的是兩條先後出現的光線,他們各自獨立。如果兩條光線出現的時間間隔很短(如0.02秒),那麼這兩條會被看做是同時出現的。可如果這兩條線出現的時間間隔在兩者之間,則被我們看做是光線從一處向另一處移動。

第一種情況中並未產生運動現象,而第二種情況,我們認為起作用的仍然是視覺暫留原理。而第三種情況實際上並未產生運動,我們卻知覺到了運動,韋特海默稱其為似動現象(phiphenomenon)。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注意到之所以會出現三種不同的情況,關鍵在於時間間隔。而第三種似動現象的所包含的時間間隔是處於一種相對較大的時間上下限範圍內(0.02s—1s),其時間間隔的範圍大於第二種視覺暫留。如果我們將電影以每秒三格或二格的慢速來放映(這種慢速是在視覺暫留所要求的0.1秒之外的,實際是以時間而將兩者區分開的控制變數法),儘管非常慢,儘管有閃爍,但是人們仍然會看到影像的運動,這就排除了視覺暫留是運動幻覺這一說法。


似動現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即使清楚的知道並不存在物理運動,人們也同樣會這麼感知。這源於人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我們歸納為現象認同

即人具有把一種幾個客體的運動看成是一個單元的傾向,數個分離的靜止畫面之間的現象認同性的接受使觀眾把那一過程看做運動。

好了,我知道這種學術性的枯燥語言沒人想看,美贊臣那個廣告應該都看過吧,那個小孩畫了一個圖冊,每一張都是靜止的畫面,然後他把畫冊捲起來從第一頁快速翻到最後一頁,就出現了蛹蟲變蝴蝶的小動畫。這就是因人們現象認同的心理因素而產生的似動現象。


視頻:看到16秒就可以了視頻封面美贊臣奶粉蝴蝶傳說—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現在回頭再看哪個幻盤,他只有這一個畫格,利用視覺暫留這一生理現象達成兩個靜態影像的重疊而產生幻覺,但並不能產生運動幻覺。換句話說視覺暫留只能讓我們看到鳥在籠子里這一靜態畫面,並不能讓我們看到鳥飛進了籠子里這一動作。而電影是一連串靜止畫格的運動,超越了幻盤的局限,利用現象認同這一心理現象使我們產生了運動幻覺,這才解釋了開頭我們所提到的觀點——電影是在觀眾大腦中完成的。視覺暫留僅僅保證了產生運動幻覺的質量,即避免使我們看到電影前後畫面間隔中的黑屏,而似動現象才是產生運動幻覺也就是電影的根本原因。可以說,正是由於現象認同才使電影成為可能。


電影的成像正是基於人們的認知錯覺,然而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最美麗的錯覺。


似動現象和視覺暫留上面已經有有人解答了,那我就來說說似動現象。
首先似動它包括 1.動景運動 2.誘發運動也叫誘導運動 3.自主運動 4.運動後效
關於似動知覺的概念 似動知覺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把先後出現的兩個靜止的刺激和知覺為刺激從前面一個位置向後面一個位置運動的現象(動景運動也叫phi現象),或把相繼呈現的,沒有連續位移的刺激知覺物知覺為在空間做連續的位置移動(誘導運動,如夜空中月亮相對靜止。當浮雲快速飄過月亮下方,由於浮雲的運動,人會在主觀上覺得月亮在移動而浮雲則是靜止的)。順便解釋一下自主運動和運動後效 當你在暗室內,點燃一支煙頭,並注視著這個光點,你也會看到這個光點似乎在運動。(自主運動)。如果你注視瀑布的某一處,然後看周圍的靜止的田野,會覺得田野上的一切在向上飛升(運動後效)
為什麼能將不同時間出現的燈光知覺為連續的,其實原理就是人的視覺時間辨別問題。在某種條件下,閃爍的燈光可能會被知覺為連續的。許多普通光源(如熒光燈那些各種廣告牌,電視屏,電影)似乎都給出了穩定的照明,但事實上它們的光線是斷續的。例如,瑩光每秒閃爍120次--這也意味著燈泡每秒滅了120次。但是當我們看到不到斷續的光,而知覺他是融合的連續光。我們不能覺察斷續光線的原因在於,當光線消失後,對光的視覺映像在視網膜上要延續一會(大約150~250ms)。


最初電影的發明更多的被認為是依據視覺暫留原理,後理論家如愛因漢姆和明斯特伯格認為除了視覺暫留原理外,觀眾主體參與敘事的似動效果也是原因之一


不是動景運動嗎?


推薦閱讀:

《刺客聶隱娘》畫面為什麼是4:3的?
在影視行業 Coverage 是什麼意思?
在片場聽到攝影們往往用CP UP MP來指代某些鏡頭,它們究竟是什麼,異同在哪裡?

TAG:電影 | 電影史 | 電影攝影 | 電影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