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未來在哪裡?
覺得產品經理太虛了,沒什麼專業技能和核心競爭力。互聯網變化又太快,所學的東西沒多久就會落後淘汰,難道要天天加班加到老?
補充:本人是bat的產品經理,工作快2年了,不需要你來教我怎麼做pm。只是這兩年天天在加班,沒有什麼生活,我才開始思考工作的意義在哪裡。
評論的人不要扯馬化騰、周鴻禕這幫人了,他們的成功不僅是因為他們能力強,和時代和機遇也有很大關係,因為那時候互聯網是新鮮事物,沒什麼人競爭,早期入行的大多都成功了。如今互聯網已經很成熟,你覺得現在還能再出現一個馬化騰嗎?(不考慮雷軍這樣的互聯網老人)。
對這個問題比較反感的人都是不怎麼懂pm的,你們受網上心靈雞湯的影響,把pm當作神,當作改變世界的人了。真正做pm的人才會懂得,pm只是p,不是manager!2016年3月補充:
職責不明的工作你要做,項目從頭到尾你都要跟,產品、設計、開發、運營、測試你什麼都要會一些,然後和各部門pk。這就是所謂的產品經理。事情多而雜,沒有專業性,還要被人呼來換去。醫生說:你生病的話可以找我。
老師說:你孩子成績不好時找你輔導。
律師說:你遇上官司時我幫你。
程序員說:你電腦壞了時我幫你修理。
產品經理說:我……好像無一技之長。
2016-2-25 update—————————————————————————
一年過去,沒料到當初的吐槽貼會有這麼多的回應,看來是戳中槽點了:)
客觀來評判,產品經理的職業生涯並不糟糕,至少:
1、相比技術、設計、運營類崗位,可更早介入方向討論、決策領域,帶來更多成就感,更容易進階到管理崗位。
2、職位本身還是有相當的專業性,是大型公司缺口較大的職位,即便不參與創業,從助理-&>經理-&>總監-&>VP,也有廣闊的上升途徑,近乎僅次COO/CTO的重要職位,並且也是兩者有競爭力的後備人選。
老闆負責的事情很多多半管不到細節,產品的事情又很多很雜,所以在產品和老闆之間要有個人能理清楚、說清楚產品的大小情況,並把老闆的意志執行下去。
有些時候,這人成了總負責人;有些時候,這人成了互聯網民工;有些時候,這人成了拉皮條、刷臉求資源的;有些時候,這人成了老闆的生活助理;有些時候,這人只是個受氣包而已。
所以影響產品經理未來的有3點,一是「有些時候」,一是「老闆」,一是「這人」。
產品經理的未來如何,得先看天時給與了多大空間,再看老闆可容忍授予多少,最後看本人能hold住多大的攤子。諸君且看,身處的此時此刻此地,可成為怎樣的『產品經理』呢?
可能,對於心有猛虎的人來說,在產品崗位上寄託太多,因此失望苦悶。但又有什麼干係呢?巧巧的媽媽最終還是生了巧巧,你也最終會成為想成為的人。
樓主已於15年下半年辭職,去壓賽道了。
春種秋收,自然輪迴。風口不常有,幾年走一回,寒冬又豈是常設?
未見追風而起,常見逾冬常青。
越3年,且看『這人』如何
2015 原答案————————————————————————————
我來告訴你,只有單幹。
提出這個問題,肯定不是希望告訴你怎麼混日子,而是PM往後走怎麼樣更有前途。
不少朋友留言,希望說的更多些。周日再次更新
2015-1-18 update——產品經理有過未來嗎————
你說的馬化騰,周鴻禕是產品經理,呵呵。
只是老闆想給自己套一層更容易親近大眾的殼罷了,具體這個title叫產品經理,或首席體驗館,都只是概念,本質上他們是老闆,或者「一群還幹事並且對細節關注的老闆」概括更為準確。千萬別本末倒置,認為因為xx是產品經理,所以x鵝,x60有今天的成功,有那樣想法的,請您別往下看了,謝謝。
不是老闆的產品經理也有幾個代表人物,俞軍、張小龍,特點有自己的成套理念/方法論,有成功的代表作。似乎他們就應該是pm的歸宿,但是也請小心,這裡也有坑。概括出一個成神模板,看看你到底愛的是他們身上的哪一面:
a)x總 通過不斷摸索總結, 設計出這個產品,並通過特有的方法論,不斷精益求精,產品體驗賊好,
b)用戶量蹭蹭漲,稱為時代的一個坐標,最終成神。
是的,我用a、b做了斷句,到底是因為a,最終質變了b;還是出現了b,歸納出了a呢? 實在是智捉啊,這個簡直和歷史大勢與英雄人物的關係一樣難嘛。
華為傳奇,完全也可以炮製出一個產品經理的典範,老任不站台手下出來個人也行。
同理,海爾、聯想等等 牛逼業務+英雄人物+產品概念故事,成神模板真的和「產品經理」這個職業有強關係?
再直接點——除了最終業務結果上的成功,到底有沒有辦法對產品做出量化性的評價???沒有產品結果上的成功,有沒有辦法對產品經理做出量化性的評價???
我的答案,可能初級中級的產品經理有,但是高級以上的沒有。如何定義高級產品經理這個層次呢?
如果沒有結果,即便過程套路無比純屬,方法論沒有缺陷,也無法說明產品經理牛逼,而把業務失敗歸為其他客觀原因。即便如上描述的方法論三觀正這樣的產品經理,在稀缺性上極差,而可替代性很強(你無法給出只有你有的稀缺價值是什麼),價值怎麼提升的起來。
產品經理職業能力模型上的模糊性,是造成產品經理職業化發展困頓的核心原因。
牛逼產品經理的出現往往是行業大勢興起/變遷的衍生結果,沒有百度中文搜索領域的快速擴展就不會有俞軍;騰訊、阿里、360、金山等等亦如是,但是反過來(沒有俞軍,沒有百度的今天這麼說就太誇張)說難以成立。成就牛逼產品經理是時勢,而不是鼓吹的方法論。
大神的成功不具備良好的可複製性,甚至想要抽取共同點也難,除了用戶第一這樣的大帽子,做搜索的與做im的、做電商的、做殺毒軟體的,面臨的形式千差萬別。剩下的只有能抓住行業大勢/用戶核心需求 這個通用描述了。
但是這一點,在職業化的公司中,卻是最難以實施的。
———2015-1-18 update 產品經理到底做什麼———
一句話概括:拿著員工的錢,操著老闆的心。除了賺來的錢是老闆的,理論上所有責任都可以是你的。
對應產品經理層級,小的做做執行,畫畫原型,寫寫文檔;中的帶帶人,開開會,領導下資源團隊;大的多寫ppt,畫大餅統籌思想激勵團隊。如果老闆有精力,完全可以自己一肩挑了(別扯專業能力,老闆的嘴比你的文檔/圖好使的多,信不信),所以創業團隊10人以下,極少見到有產品經理職位,創始人自己搞定。
對於職業化的產品經理:
1、老闆盯得牢的,他下任務,你做配套執行
2、老闆看不上的,你整理任務,你配套執行
除了權力弱於老闆,收益權弱於老闆,產品經理做的事情、操的心本質上和老闆沒有區別。只是核心老闆抓了,產品經理做的是次要的事情。
類比產品經理的定位,幾個職業可以類比:
1、師爺
你聰明能幹,輔佐官老爺內內外外,做的好了,老爺陞官;做的不好,管鋪蓋滾蛋。大家都知道你聰明,也知道你沒有實權,誰讓你沒有正經功名出身呢
2、秘書/助理
你什麼都知道,什麼都可以接觸,也確實什麼都通過你下達,老闆的很多文章都是你代筆/起草的。但本質上還是一個狐假虎威,你的積累來自於 老闆對你的信任*老闆的地位。技能,確實可以練達,但論文論武 強過你的有一大趴。
3、基層官員
想要做出事情,依賴是方方面面的。客戶要抓好,服侍好;上級的意圖要能精準把握,跟緊風向;實施是你的,結果是上級的;要會寫,也要能說,比具體做什麼更重要些;大環境維穩情況下,別想著有大業績能落到你頭上,解決歷史問題才是主旋律。
說職業化道路沒有前景,是因為pm職位定位本身就矛盾——要求你有ownership,給業務/產品澆灌心血,當老闆不發話的時候要求代替老闆運轉公司/部門,老闆發話的時候要有執行力,這簡直比創業還累啊,但是你得到的有多少?長此運轉,好的pm會不斷自己干,做事舒服回報還高,為啥不走。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產品經理要論價值,重中之重就是思想(你的判斷,你的市場敏感),但在職業化的情況下,自身的思想是被壓抑的(開個公司還不能按自己的意思任性,誰當老闆),只能鍛煉次要價值(那些價值鍛煉再多,也難以質變的,相信我)。
這麼說,如果沒要自己創業單幹的想法,別做pm了,完全可按需推薦幾個性價比更高的職位:
i、喜歡偏被動偏執行的,做技術。錢多,成長路徑平滑無憂。稀缺價值顯而易見:我能幫你做!
ii、喜歡跑客戶,積累關係的,做運營、市場類職位好多了。稀缺價值顯而易見:我有客戶!
iii、偏執一點,希望做極致用戶體驗/用戶價值這塊的,做一個好的UE,不是更純粹嘛。稀缺價值:顯而易見,我做最好的圖/設計
這些職位積累更為純粹,很容易預期技能與收益的持續增長。更為重要的是,可作為積木塊被快速整合,是資源。產品經理,不提供資源卻消耗資源。
現在感覺痛苦的pm,八成是有賊心沒賊膽。想創業,又沒找好突破口和機遇,不斷在走不走,熬不熬中消磨。
重申:陽光大道只有一條,出來自己干(或合夥)。如果不想當老闆,你操老闆的心幹嘛。專業能力、核心競爭力,你說老闆有什麼核心競爭力——成敗論英雄,能把事情辦成就是牛逼,什麼能力手段能用的,都上,但這樣註定難有專業能力的積累。
結果、結果,為業務結果負責,為結果不擇手段(必要時,心黑臉皮厚),在公司拿得到結果,就有加薪與年中獎(業界名聲響,獵頭電話多),自己干就是殺出血路。不成業務leader,想要撇清邊界,試圖做象牙塔式的pm,遲早被事實教育。
職業化環境下,產品經理由於不具備獨立決策的基礎,個人意志難以彰顯,同時受限於公司業務/組織歷史包袱,精力更多消耗在產品/用戶關注點意外的領域。說穿了,所謂產品經理,對於核心業務/產品,有多少有話語權呢?
—————走心分割線———————————
我在bat,pm5年,從助理,到高級,到專家,產品/業務跨過不少。
技術專業出身,決定走產品路線不是因為混不下去,而是覺得技術相對被動務於實踐,希望:
a.向前走,琢磨用戶行業,如何做業務、如何做用戶,可以看更多。
b.磨練價值彈性的溝通協作等通用能力,而非埋頭苦練價值相對確定性的技術
心裡有認定:互聯網行業,看懂趨勢/公司/產品的內在,比搞得如何實現重要的多的多。小則可以選對公司找下家,賺點科技股票錢,大則有發力自起爐灶的基礎。
說白了,看不上做技術的那點收益,想要的東西不是安心做技術可以給的,所以混pm了。
到今天我還在大平台,沒有走人,但感覺越來越焦灼
最初的目標已經達成了:
a、互聯網確實不在神秘,望聞問切一把,水深水淺顯而易見。
寫個各種解讀,比xx分析師靠譜得多;看新聞,麻麻的都是公關稿,水的一比。
b、做人做事 領教很多,不再生澀。
圍城的煩惱也越來越dt:
a、你的念頭很難通達,簡單說就是憋屈。pm本質上是做什麼的?指引方向,帶領團隊,拿到結果。那些規劃、設計就是中間產出。憋屈在哪:
i、指引方向。你不是創始人或者決策層,方向需要你指引或者你能指引嗎?什麼,你說自己英明神武,邏輯縝密思維清晰,so TMD de what!你想找個現在版本的劉備,讓你放手去幹麼,現在市面上多的是寧可任性讓公司去死的。說白了,做決策的是老闆,決策的方向是否你believe的都得做,尤其當公司進入相對成熟階段,山頭開始穩固,你能做到一塊能愛上的版塊,這個幾率很小,即便一時如此,時間一長很容易變味。這時的憋屈在於,你需要對後面跟著你走的人談自己都不believe的事情,夾心層的通性痛點。
解決方案不是沒有,把自己的意志清洗乾淨,不斷接受新的目標輸入,不帶感情的代入分析尋找最優解,時間一長,你會自問,意志無法貫徹,經常委曲求全,為啥要這麼苦逼?
ii、帶領團隊。沒有人事權,沒有權力做獎懲許諾。拋離了蘿蔔大棒,純粹靠理想忽悠?除非你的歷史能為你代言:跟著我走,加薪獎金就在後面。不然除了剛出社會的新人,誰會死心塌地。
iii、拿到結果。前面講了很多結果的重要性。這裡講拿到結果的難度,你想要的結果和周圍人在一個方向上嗎?和老闆在一個思想戰線上嗎?其中一個為否,可以克服;兩個為否,你不堅持對公司帶來的價值勝過堅持。 再說穿了,你真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也就沒有這些糾結的問題了。不就是執行嗎,怎麼說怎麼做就是了(此為初級、中級產品經理境界),很好做。沒有思想、靈魂的產品經理可以成為高級產品經理嗎?
解決這些矛盾不是沒有好的解法:長袖翩舞
出色的向上管理、項目管理可以將上面的矛盾平滑處理,先做人。這裡的學問不展開了。
糾結么,要是這麼能混人,做不做產品經理,都能不斷上升了
所以高級產品經理其實是一個偽概念,無法通過中級產品經理常規化過渡,反而是成王敗寇之後對勝利者的一種追封。
在pm這個崗位上,想要有作為,單幹是一個必然選擇。單幹的意思是,產品經理必須能掌握對產品的主導權,對去往何方有完整的決策權/同時富有責任。
等到他日非復吳下阿蒙,想說幾條軍規都隨你。
暫時寫到這裡
一件在職場上很重要的概念是:你能力的稀缺性決定了你的價值,而不是你的能力本身。
這跟經濟學的供需原理是一致的。你個人值不值錢不重要,你在公司產生的不可替代性才重要。
初入職場,雖然都叫產品經理,但你會發現菜鳥在做的事情都一樣。畫原型、做交互、寫文檔以及跟程序員撕逼。
他們都大概知道哪個按鈕放在什麼地方會合理,也懂得功能如何簡單劃分有利於用戶體驗,很多還在知乎開了專欄,寫些新手入門的文章,有理有據,贊同不少。跟外行講起來可以滔滔不絕,內行聊一聊也覺得後生可畏。
但是呢,缺了他一個,市場上隨時都可以再找一個。大不了找個有潛質的應屆生,自己培養。
而我見到的高階產品經理,或者說做得非常牛逼的產品經理,一般有這樣的出路:
1. 成為產品專家
走這條路的話,就意味著在產品方面真的要做精。要想在目前紛亂的環境里立足,也絕對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或者成績。
1.1 做出家喻戶曉的產品
就我目前的了解,真正做出家喻戶曉的產品,除了要有很強的能力,真的還需要很湊巧的運氣。做出優秀的產品倒也不難,難的是做出天時地利人和的爆款。
只要有這麼一個產品傍身,到哪裡去都可以用得上專家的 title。
1.2 提出家喻戶曉的概念
如果用戶體驗的五個要素、Don"t make me think、KANO 模型、尼爾森可用性原則、長尾理論這樣的概念,你能提出一個,那也可以成為專家級的人物。
即使你自己悟出了神一般的概念,但一直作為專精某個產品環節的實踐者而不是佈道者,意義並不會太大。因為產品設計並不是很多項目的核心價值,專精產品設計中的某個環節就更不會起到太大作用了。
沒有公司會因為 KANO 模型而成功的,但 KANO 模型卻可以讓你自己成功。
1.3 成為產品領域的導師
沒有很牛逼的產品、沒有很牛逼的作品,但也許你有很牛逼的一些學生,那也是一種成為產品專家的思路。
很多產品領域的大牛就是因為幾本書、一些專欄和經典的普及入門知識的文章走紅的。
2. 順勢轉行
產品經理接觸的工作非常雜,在不同公司、不同項目甚至不同時期,都會做不一樣的事情。所以在鍛煉好基本功之後,嘗試轉向某個更容易成長的職業方向,是我見到的大部分優秀產品經理的選擇。
說回剛才提到的『不可替代性』,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這點非常難做到,因為產品經理起到的大部分作用,都可以輕易被別的產品經理替代。無非是上手快慢、效率高低的差別。
而且產品經理起到的作用,很難快速量化,換句話說,產品經理的工作產生的價值,也很難快速體現。
滴滴打車成功了,大家都說產品設計里有很多好的地方,但誰會說滴滴打車是因為產品成功的?
所以目前事情在起變化:很多產品經理都會參與到更多的運營工作中去。
產品和運營原本就是不分家的,產品經理不考慮所負責功能的商業價值和經濟效益,他的不可替代性就小。如果一個產品經理,不僅能夠設計好的體驗,還能設計好的在運營上可以提供支持的功能,同時還可以通過數據來推進迭代、驅動運營方案,那這樣的產品經理就是非常珍稀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不算完全轉行,而是說基於自己的專業能力,能 hold 住更多對公司產生價值的環節。不僅局限在運營,在技術、營銷、數據、市場等方面,都可以找到好的發揮餘地。
現在我聽聞很多公司的部分劃分不會切割得太細碎,而是更多地以項目組、產品線的方式來運作。這是產品經理能順勢發展的方向。
比如 Growth hacking,就是一種技術驅動運營的策略。能夠做好這種事情的技術總監,會比只能帶團隊寫代碼的技術總監值錢多了。
這就是我覺得產品經理未來的出路。相信你理解我的意思。
特別理解樓主的擔憂,所以有段時間我也在思考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什麼致使產品經理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混口飯吃。
樓主說到 「產品經理沒有什麼專業能力」,其實說白了,就是准入的門檻低。拋開互聯網行業不說,就傳統行業而言,就有通用崗位和專業崗位之分。通用崗位的人總擔心自己沒啥專業技能,隨時可被人替代。
同樣,在互聯網行業,產品也是偏通用崗位的。工程師,不管是前端還是後端,都可以寫代碼;UI 設計師,可以畫出精美的圖形和界面,還可以做一大堆切圖和標註;甚至連交互設計師,產出的交互稿也能讓外行望而生畏。而產品經理呢?不外乎用個 office,最多畫個流程圖、泳道圖什麼的,還經常讓人感覺是靠嘴吃飯的。
其實樓主產生這樣的擔憂非常好理解,除了上面所說的偏通用崗位的原因外,還有就是預期不對。在互聯網泡沫不斷積攢的這幾年,大家都說用戶體驗為王、產品為王,所以讓產品從業者產生了一種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感覺。
然而,要做成一番事業,產品只是其中的一環。用短板理論來說,就是各個環節都要做到及格或者良好。只是在之前的那段時間,業內產品設計水平普遍較差,所以大家才過分強調了產品的作用。其實不同行業,或相同行業的不同時期,產品所佔的權重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對於任何行業而言,最初產品的權重都挺高的,因為需要有一個足夠好的留存。然而,留存(或產品和交互範疇內的銷售轉化率什麼的)並不是可以無限提高的,當產品到達成熟的階段,整個項目或事業的核心競爭力可能就變成運營和銷售什麼的了,產品只是起著日常維護、優化或者提供新鮮感的作用。
而且,不同行業,產品設計的難度也不同。有些行業,同行的人都很容易做到七八十分,而有些行業,又沒那麼容易做到,所以對於這些行業而言,產品很重要。
比如說,我加入現在這家公司前,就和 CEO 聊過接下來一年項目的核心指標是什麼,而實現核心指標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大家都明白,產品只是一部分,只能貢獻一部分的分值。所以我說,我會保證一半的時間花在產品上,而剩下的時間,在推廣和運營上也要插上一腿。這麼說來,其實我要做的已經不僅是產品經理的工作了。產品不是萬能的,創業得以目標為導向,而達成目標需要多方面的合力,產品只是其中一個維度。
然而,大家也不用過分擔心,因為上面的推導,只對總監級別的人有用。對於普通或高級崗位而言,產品更多是一個執行的崗位,因為大的決策都由領導給做了。而這種執行的崗位基本不會消失,因為當公司做大以後,在可見的未來,分工的細化是必然的。就像以往,根本就不存在交互設計師這樣一個崗位,界面的布局大多由 UI 設計師完成。隨著行業的不斷成熟、市場競爭的不斷激烈、和分工的不斷細化,才出現了交互設計師這種崗位。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因為 web 時代的交互都相對簡單一些。
但對於創業公司而言,產品經理確實是需要掌握更多的硬技能,比如說交互設計能力。我所在的上一家創業公司,由於團隊規模不大,根本就不會設置交互設計師一崗。我在面試產品經理的時候,都會考察對方的交互設計能力。因為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分工鏈條每增加一環,意味著迭代周期也要相應地延長,而這是不可忍受的。
回到樓主所說的 「產品經理沒有什麼專業能力」,我在招聘產品經理的時候,更願意招聘有產品思維的交互設計師,而非只懂產品的產品經理。
另外,即便產品經理是一個相對通用的崗位,但就大家對於未來行業的預期而言,產品經理的門檻似乎增高了。比如說未來大家認可的趨勢是智能設備、物聯網、互聯網金融、醫療,大數據,對於這些未來的新興行業而言,似乎產品經理必須得懂點相應的知識。那麼,如果你現在是一個產品經理,你會押哪個行業呢?不管你押哪個行業,似乎都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這些行業看似都不相關。而唯一通用的是你的思維,你對問題的認知、分析和決策能力。
所以,總的來說,如果你只是想拿一份工資,做個執行者,其實這個沒啥好擔心的,因為由於專業分工的細化,這樣的機會還是有不少。但如果你是想改變世界,或者奮鬥幾年就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還是醒醒吧,窗口期早就過去了。等你財務自由的時候,或許可以把這個當成人生理想。
我記得剛工作的時候,發現騰訊、小米、UC 的用戶體驗設計部老大都是金山系的時候就認識到了一個道理:這就是時代給他們的機遇。一開始的時候,國內根本就沒有用戶體驗或人機交互相關的專業,而金山是最早建立用戶體驗設計部的,所以它這個部門早期的員工不少後來都成為了各大公司相關部門的總監。而我的直系師兄師姐們,早個幾年畢業的,不少成為了相應崗位的中層管理者(當時就沒有多少專業對口的人)。
關於時代機遇這個問題,其實也有類似的。比如手早幾年很流行一些文章說 80 後如何苦逼,因為政府機關和或傳統行業高層的位置都被 60、70 後佔據了;所以說,互聯網其實是 80 後的救命稻草,你看現在的行業精英,有多少 80 後的。在互聯網由朝陽行業逐漸變得相對傳統的過程中,對於 90 後而言也是類似的,大企業的位置都被 80 後佔據了,沒啥 90 後的機會。你再踏踏實實地混個幾年,能夠上升的空間也極為有限,稍微大點的機會則在創業領域。但創業的成功率嘛,你們也懂的。
歸根結底,行業是沒有以往那麼熱了,當如果你還是個小兵,沒有必要杞人憂天,紮實學習好基礎的技能,提升的方向有三個:交互、業務、項目管理。當你認為自己基本功很紮實,對於業務、行業,或者項目運作本身都十分熟悉以外,可以考慮當個總監、做個聯合創始人或者直接自己開幹了。
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就拿好那份工資吧。業餘保持學習,也可以多關注一下家庭和生活。
祝好。
相關回答:2016年你在知乎有哪些計劃? - 鄭堅義的回答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如何實現自我增值? - 鄭堅義的回答
UI 設計這種泡沫巨大的行業未來會何去何從? - 鄭堅義的回答
如何看待「2015年底iOS 程序員的月薪已降到 12K,因為不少 O2O 創業公司倒閉了」? - 鄭堅義的回答
高薪人群的工資漲幅是否比普通人更快?為什麼?這合理嗎? - 鄭堅義的回答
(排名第一的答案,和樓下 @Vuder 的答案都很有建設性,推薦)
個人情況:現職產品經理,產品工作4年,pm崗位1年半
————————————————————————————————
在我剛踏入產品這個行列的時候我就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我要成為一個產品經理。因為當時所有職場規則都在教導我要制定一個職業規劃。
2年後,我成為了產品經理,沒日沒夜地做了1年之後,我開始思考人生。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年輕朝氣的行業,我是憑著年輕人的衝勁獲得工作機會,平時在招聘的時候我們也不希望招聘年齡太大的人,所以我知道,未來某一個點,我要為一群新的年輕人讓路。
pm做到35歲之後,如果去找工作,什麼樣的公司會要我?一大群綜合素質或者生活背景不適合創業狀態的pm,何去何從?
————————————————————————————————
有一個大神,
大神是程序員,技術牛逼,帶一個牛逼的團隊,兼個部門總監,接接國內外的單子,賺賺小(......)錢。
大神很低調,逢人說自己是菜鳥,沒有頭銜沒有名片只有一個藝名行走天下。
大神偶爾也糾結,糾結買個房子啦,糾結買個耳機啦,糾結客戶不按牌理出牌啦。
有一天大神找我吃小火鍋,呼嚕呼嚕期間,大神開始八卦。
大神和我八卦客戶和下屬,我問,為什麼客戶只會找你不直接找團隊其他人呢,他們不是都很牛嗎?而且你特別貴啊?大神回答我,因為我有核心競爭力啊。
客戶信任他與他是否願意應酬賠笑臉沒關係,褪去所有表面現象,大神在客戶眼中是個能把事情做好的人,在團隊眼中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人。
大神脫口而出回答我之後,想了下,覺得自己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和我強調: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不用怕。
————————————————————————————————
聽了大神的話,我回家泡杯速溶思考去了,結論如下:
我規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自己的職業,我思考自己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希望能夠達成什麼樣的成就。
我在我的人生中不會迷失方向,我的核心競爭力應為這個方向而培養,我的職業也為我的人生目標而服務。
我若不迷失,再沒有任何情況會讓我動搖。
————————————————————————————————
我們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前輩告訴我們,要先就業,再擇業。我們就業之後,前輩告訴我們,輕易不要變動自己的工作,因為轉行你就要從零開始。這種恐懼感隨著你在崗位工作的深入愈發加重。
直到某一天,你發現在這個行業做不動了,想要轉行,但是你沒有勇氣。
沒有鐵飯碗,大多數人在工作經歷中會碰到一兩次裁員,一兩次下崗,一兩次辭退。尤其發生的人到中年,彷彿天崩地裂。
這個問題不僅僅在於產品經理,任何行業都有,只是產品經理更加早地意識到了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
既然這麼早我們就看到了,現在就開始準備,找找自己的人生目標,向著這個目標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何?
————————————————————————————————
其他一些和pm無關的:
1.進入社會幾年後反而更加珍惜一種叫做夢想的東西,那玩意能夠給予我長長久久的熱情,不要拋棄它,如果可能,讓它成為人生目標
2.如果在某方面有樂趣或天分,把他們培養成能力,這是條捷徑。
————————————————————————————————
我很感激pm這個崗位給我帶來的無窮進步。
好像沒寫什麼特別有價值的東西,成文倉促,輕拍
-------------------------------------------12.31補充關於核心競爭力---------------------------------------------
我所接觸的產品經理在各個公司的職責都不盡相同,他們的許可權和職責範圍與他們的個人能力直接相關。
因此,我理解的核心競爭力是屬於個人的,與我是不是產品經理或者項目經理沒有太大的關係。
深入具體行業,積累行業經驗,做業務決策。
你對具體行業(比如O2O,電商,社交,遊戲,金融,……)越深入理解,眼界越開闊,雷踩的越多,你的價值就越大。
如果公司里這個角色是產品你就做產品,如果這個角色是運營你就去做運營。職位頭銜不重要,不要死守著產品經理的頭銜原地打轉。
理解市場,深入行業。知道你的公司/業務部門在這個市場裡面處在什麼位置,想清楚要做什麼,怎麼做,然後落地。
抱怨領導傻逼,覺得自己就是個執行角色的,一般兩種情況。1. 自己有更好的方案的,建議試著說服領導,小規模試錯驗證。不斷給領導證明自己思路正確後,逐步獲得決策權。方案領導不接受,還眼看公司/業務部門走錯方向的,找個機會下船;2. 自己「自認為」有更好的方案,實際上完全是因為自己自以為是,把衝動當才能,建議多學習讀書或者換個職業。
理解行業不是你坐在電腦前,通過陌陌約個炮就覺得自己是社交專家了;也不是你 COC 大本 11 級就覺得可以策劃遊戲了;更不是你買過幾件衣服就認為能做電商系統了。
你得深入了解行業,拋開那些可見的交互(那些只是冰山一角),理解業務邏輯,學習行業規則。去理解那些沒入門之前你覺得特別傻逼的規則和設計,看到傻逼設計後面盤根錯節的複雜邏輯。你理解透徹之後,再談顛覆或者創新。而不是像門外漢一樣天天噴別人傻逼。而這些後台的思路沒有業內人士帶和長時間積累,靠自學很難學明白,最怕似懂非懂,每天掛著一堆術語招搖撞騙。
你會因為是「多年XXX行業的產品經理」而增值,而不會因為是「多年的產品經理」而增值。
等你繼續泡在一個行業里,說不定哪天就能上天了。未來產品經理會因為業務領域的細分變得更加專業化。
舉例:
1. 搜索業務的產品經理。這個可不是畫畫原型的人就能做的吧。要了解搜索技術的原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反正我見過好多搜索PM都是技術出身。
2. 電商業務的產品經理。也接觸過,需要很強的運營思維,交易量為導向,壓力交大,承擔很多大指標壓力。而且電商需要很廣知識面,前台會涉及到搜索和體驗轉化率相關的,後台會涉及很多訂單支付之類流程。
3. O2O產品經理,需要比較強的平台思維和服務意識。商家和客戶都要服務好,不同時機,孰輕孰重,拿捏清楚。而且O2O特別需要和地推團隊協同做戰。
補充一個:
4. 金融的產品經理,也是好複雜,各種金融業務要熟悉。還有各種支付路由機制,熔斷機制。
如果點贊的再多一些,我可以寫寫關於海外產品的打法。互聯網出海是趨勢,出海的打法和國內的也完全不一樣。
更新:
現實把我打臉了,其實本土很多牛逼公司出海都不順。曾經的出海巨頭獵豹,正在從「工具」轉型到「內容」。大多人做產品這個行當,是因為『看起來牛都當經理了』、『沒門檻不需要寫代碼畫PS也能拿高薪』、『大牛都是產品經理,喬布斯、張小龍、周鴻禕』.......
這些人吶,過個幾年對職業產生困惑很正常。因為做產品經理這件事和上述情況相去甚遠。簡單來說就是所見非所得,用戶預期和實際收益相差大。
曾經面過某熱門O2O的產品崗,二面回答CHO的一個問題,我是這麼說的:『很多人可能覺得這話很假,但是我就是喜歡做產品,我對做產品這件事的痴迷就好像是高中做數學卷子最後一道大題一樣,越是複雜難解的產品我做起來越有興緻,越是困難重重的項目我最後完成的時候收穫感越大。』
我今年29歲,其實說實話,我也不知道35歲後我能幹嘛。但是回首這些年,我能親身體會自己能力的成長。從最早的一個社區BD小運營,到一個盈利項目的項目經理,再到App產品經理,再到傳統業務互聯網化的產品經理......早期從職位角度看問題,後來站在團隊角度思考產品設計和規劃,到今年的從技術和業務整體上來思考解決方案,每一年都可以深刻感悟到上一年自己的幼稚和青澀。
很大概率我這輩子應該是做不了張小龍那樣的風流人物了,但是當我第一次接觸社交產品,第一次接觸金融產品,第一次接觸電商產品,第一次接觸物流產品,那種既興奮又手足無措,設計完覺得不完美但又不知道哪有問題,最後項目完成後站在另一個維度思考整個行業對此類產品的業務和技術設計時,那些情緒變化,講真,和嗑藥一樣上癮。LZ,我懂你的意思,我也在BAT干過。
其實產品經理就是生意人,你不用寫代碼畫圖,但是你背KPI。互聯網行業最現實,也最容易考核。
傳統行業銷售也是這類型的職業,不過銷售可以積累客戶資源,產品經理貌似沒什麼可積累的。
我個人覺得有以下若干種路線:
1)上上:既然是生意人,那就自己干,但是這個成功的概率不提了。當然可以謹慎選擇加入的團隊和項目的階段來對衝風險,但是目前行業整體上水分還是比較大的。但是這輪泡沫破了,還有下一輪嘛,做生意也沒有一勞永逸的。
2)上中:BAT之類的,經理人路線,越高越好。這個除了能力,有一半也像做生意,找對項目、團隊,公司內也有風口啊。光加班是沒用的,整天鑽研設計、技術、文檔也是沒用的。
3)上下:找一個專業方向結合,帶門檻的。可以是硬體,可以是營銷,可以是金融……這樣可以為你提供一條相對平滑的上升曲線,前提是你這個方向沒踩空。
4)中上:熬著,在一線大公司做各種布朗運動,產品線不錯就不停地熬,產品線動蕩就不停地換。
5)中中:搞副業,前一段時間有個叫做「降維攻擊」的概念很火,但一段時間過去了,發現傳統行業的老闆也不是傻子,你降下去容易,攻擊其實是比較難的。但這個畢竟給你一點念想,一個打發時間和精力的途徑,但概率比創業還小,博運氣吧。
6)中下:就是盲目樂觀,不考慮這些問題,做好本職工作。這樣很可能是上一批外企經理人的境遇,十年之後你發現自己很尷尬,也可能互聯網一路走強,二十年之後才遇到。完全被動的策略,也可能結果不錯。
7)下:下就不分了,下就是你發現自己根本就不是產品這塊料,稀里糊塗進來發現怎麼用力也干不好,想轉出去,發現沒有一個自己幹得好的。那估計是運氣在上次招聘的時候已經透支了,接受現實不要瞎折騰了吧。
141229補充:
其實產品是有技能可積累的,設計、心理、社會、工具、技術理解、PPT……但這些都是初期幫你爬上初級到中級的階梯,中級開始,這些都是加分項而已。所以是科技樹上的初級科技,頂級科技還就那麼一個:搞定事情和人,做成產品,達成KPI的能力。
還是用生意人的例子類比:你說一個老闆A,常春藤海龜,頂級商學院,演講PPT商業分析視野人脈職業素養……,總之各項能力叼炸天,這種可能在企業可以干到高管,但是你讓他做生意試試看,說不定分分鐘死在潮汕溫州老闆對手手裡。
而且這個回答,潛在的假設是「前途=功成名就」,其實任何行業CEO都是少數, @Asuka的回答很好,如果產品經理只是一個職業,就沒有那麼多慾望,也沒有那麼多煩惱了。
我竟然把所有的回答都看完了,好久沒有這麼好的耐心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問得好空,各種回答什麼角度都有。
產品經理沒核心競爭力,擔心會被淘汰。
那說一下職位最近的程序員吧,身邊的技術大牛偶爾會和我說:「寶寶心裡苦啊。」
我大驚,操著那麼豐厚的薪水,和我這樣裝逼?
我問為何?
他說:「程序員苦逼,需要時刻關注當下最前沿的技術,要是沒跟上當下流行的趨勢代碼語言,工作都找不到。」
我表示贊同,程序員經歷過C語言,後面有JAVA,出了蘋果手機,有IOS,你說跟著這些技術不斷進行學習,不學習會落伍,沒飯碗,你說累不累?
程序還涉及到前端、後台各種具體崗位,有自身特長,總要精通一些其他的吧。
你說,擼個代碼,會感覺自身很牛逼永遠都有核心競爭力么?
我以前也做過設計師,曾經在面對經常通宵加班的時候也在思考,
設計師和碼農不一樣,你叫個初中畢業的孩紙出來,
進個培訓班,學習一下PS、AI等設計軟體以及各種操作,
很多人說他的設計理念不行,認真學習一下大師作品,多看書多臨摹學習總沒問題吧,
高中畢業的孩子出來,努力奮鬥也能做到專業的水平。
我身邊就有這種例子。
你說我慌不慌?
攝影師同理,簡單地,按快門調光圈感光度,設計構圖以及利用光線,
十歲小孩紙稍加指導,也可以成為攝影師,
你說那麼多攝影師慌不慌?
公司的顧問是騰訊副總裁,是騰訊某產品的產品負責人,也經常給騰訊的產品總監進行培訓。
每次和他一起開會,說到具體的程序開發,他可以和程序員大牛無障礙完美交流,
說到交互,他不會和我說,你打開國內某某競品的APP,然後參考一下,
而是直接打開一堆國外的網站或者APP,
讓我們多翻牆,多學習,多思考,
說真的,他也是四十多年紀的人,
我搞不懂他哪來的精力接觸這麼多國內外的產品,
而我一個年輕人,經驗沒法比,思維跟不上,因為他太快了,
甚至於當下互聯網產品的玩法,新潮的東西,我也接觸沒他多。
前段時間,說到用戶反饋,他說到你們看下當下花椒等各種直播平台的彈幕以及點紅心功能,
不是中國原創,全是照搬外國某APP,
對此,我低下我高傲的頭,我服了,
深刻感嘆產品經理當如此,
那麼產品經理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他身上不是到處都是么!!!
他也曾經和我說過:「國內沒有產品經理相關的專業以及體系,市面上大部分是渣渣而已,做得好的不會超過8%。」
但是當你有能力做到那8%之後,你還會說你沒有核心競爭力么?
前段時間,互聯網創業公司倒閉潮,很多人開始唱衰,緊接著出現最先淘汰的職位是什麼?
產品經理!!!
這被黑得,我TMD各種不服,忍不住才來此一答,
倒閉的創業公司都是不靠譜的,各種上門洗車之類的想法,並沒有簡化我們實際生活中的操作流程,反而變得更麻煩,不倒閉才怪。
留下來的是有競爭力、強大的公司。
同理,
PM這個職位要被淘汰的話,
那麼淘汰的是一部分渣滓而已,
如果你是一個過硬的產品大牛,要麼成為BOSS,要麼成為大公司管理層次的人,
根本不會為核心競爭力煩惱,
現在來看,你不錯,比我起點要好,BAT的級別比我起點高,
那麼應該繼續學習下去,成不了張小龍,那麼成為那8%總可以吧。
沒做到產品大牛,就好好做好當下。
至於說什麼產品經理的未來在哪裡?
最初看到這個問題就覺得,
TMD真的好空,無言以對,不知道如何作答啊,
你看蘇傑直接評論一句:「產品經理不打誑語。」
什麼意思?
太空了,他認為他都沒資格回答這問題,
所以,我們這些人更應該謙遜,做好手上的活再說,
等到你做到BAT牛逼產品總監的位置,你和我說你混得很差,社會上找不到工作,
那麼我服,
產品經理真的沒有核心競爭力,就是個很垃圾的職位。
總結一下,就是說事實上很多職業都是不可能永遠都是很新潮,有核心競爭力。
任何行業都有做得頂尖的,永遠不愁沒競爭力,不愁沒錢賺沒錢花。
渣渣在什麼行業都是渣渣,扶不起的阿斗。
提問的哥們在BAT工作兩年多了,比業內大部分人做得要好,
繼續努力吧,多和更高層次的人去學習,總會發現自己的不足,
總會發現產品經理還是有核心競爭力的。
先說結論:產品經理的未來在於「細分領域」。
產品經理薪資高或低,發展好與壞,與他工作多年來的領域從業經驗成正相關,即:在某一細分領域下耕耘的產品經理,發展會越好。
先來看兩份產品經理的簡歷吧。
A畢業於2004年,普通本科,2005年來到北京開始從事產品經理崗位。
毫無疑問,這是一份非常漂亮的簡歷,職業發展方向清晰明了,可以看出A專精企業管理信息化和互聯網產品管理領域,有著明確的職業規劃,且大部分工作都在企業就職三年以上,2013年後的兩份offer,均在國內巨頭互聯網企業,如今年薪53萬的A正在觀望新的機會,手頭目前有年薪60萬的offer正在與HR進一步溝通中。
B畢業於2007年,985、211學歷,2007年起在北京開始工作。
如今B年薪33萬,也在北京觀望機會,對年薪的最低要求為30萬左右,上一份工作,在試用期內,與上級發生觀點衝突,最終離職。再看B的工作歷程,越往後,每份工作的時間都不長,且他原先有著多年開發經驗,後做出職場轉型,6年時間來涉足3個領域,產品類型也不同。
兩名生活在北京的產品經理,工作經驗均10年+,A年薪53萬,B年薪33萬,是什麼造成了他們薪資上的差距?
對比兩名候選人的職場經歷,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A工作12年以來,專精企業管理信息化和互聯網產品管理領域,他在職業發展上有很強的規劃性,會在該細分領域下專心耕耘。B工作10年,前兩年為開發工程師,後轉行產品經理,8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在產品領域上經歷企業管理、旅遊、醫療的多次轉變,如今依舊沒有明確的專攻方向。
我查閱了100offer後台全部工作經驗在五年以上的產品經理的職業發展道路,發現了規律:越是專精某一方向的產品經理,越是能在工作多年後拿下高薪。
我也諮詢了100offer的Consultant、部分企業的HR以及多名獵頭的看法,綜合所有信息,我認為——
在職場生涯上,專精某一細分領域的產品經理,薪資往往越高,這將是產品經理的未來該看見的趨勢。
每個職業的未來在哪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取決市場供需,企業需要怎樣的人才往往決定了該職業的未來,包括產品經理,我諮詢了一些HR,了解了企業需要什麼樣的產品經理。
我諮詢了某互聯網電商企業的HR,主要問了兩方面問題,一是在選擇產品經理時,是否會看重產品經理在電商領域的工作經驗,二是招聘電商產品經理又有何不同?
關於第一個問題,HR給出肯定答覆:一定會看重產品經理在電商行業的工作經驗,在選擇候選人時,即便某名候選人是名校名企出身,但沒有電商行業的工作經驗,錄用的可能性並不高。
關於為什麼會如此看重產品經理在細分領域的工作經驗,HR從這兩個角度給出了企業方的看法——
1.提高效率,減少成本,降低風險
進入到一個新行業,任何人都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去沉澱,對於企業方的招聘需求來說,他們要招的是產品經理而不是產品助理,產品經理的了解新領域時間對於企業來說是種浪費,企業方更傾向於招到一個「快速執行」的產品經理。
2.常換領域的員工和常跳槽的員工同樣不安分
HR在看簡歷時,通常都不會喜歡經常跳槽的員工。面對工作經驗久且跳槽次數少的員工,HR會去觀察他們從業的領域夠不夠「專一」,對於產品經理這一方面的要求更為嚴格,常更換領域的產品經理會讓HR覺得不靠譜,在有同樣資質的幾個候選人里,企業方更傾向於「專一」的產品經理。
僅拿電商類產品經理來說,工作職責便與其它細分領域的產品經理完全不同。電商類產品經理重數據,不會在交互原型上花費過多時間,更需要關注系統搭建和優化,並且,電商的重心考慮也有所不同,雖說產品經理都是要將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但電商類產品經理的職責是以訂單為中心,並不是以用戶為中心。
從HR給出的建議來看,不難明白:為何專註某一細分領域的產品經理在後期更容易獲得高薪。薪資是由市場需求來決定的,越是稀缺性人才,薪資自然越高,未來的產品經理職業發展趨勢更是傾向於細分者得天下。
那麼,你一定想問,產品經理怎麼細分?
目前,關於產品經理的細分,從互聯網領域來細分,產品經理可分為O2O類、電商類、企業服務類、社交網路類、遊戲類,從需求領域來細分,產品經理也可分為移動端類、後端類或策略類。
每類產品都差異巨大,甚至工作邏輯是可以截然不同的,例如,社交網路的產品經理和企業服務的產品經理,面對的用戶群體完全不同,前者To C,後者To B,用戶群體的不同也造成產品經理的工作職責不同。正如前文列舉的電商類產品經理的例子,在某個領域內做到資深,更容易受到HR的青睞。
我選取了企業在100offer對大數據產品經理、廣告方向產品經理、APP移動端產品經理、B端產品經理髮出的JD,刪減產品經理的必備技能後,總結企業對這四類產品經理的核心要求——
通過以上4封JD,我們可以發現:不同領域或不同類型的產品,對產品經理的能力要求有著很大的差別。雖然不同領域的產品經理的職責相似,要求掌握技能也相似,但針對不同細分行業,仍有巨大差異。每個人對一項行業要想深入了解,都需要花很多年在該行業鑽研,如果在職業發展後,不斷更換領域,對行業的了解勢必不會很深,呈現的產品也很難盡人意。
關於產品經理在細分領域的重要性,我再給你看一個Airbnb的案例。
Airbnb在不同階段招聘產品經理時,所要求的類型更是完全不同。在驗證產品/市場相匹配前的階段,Airbnb需要拓荒型產品經理,要求了解挖掘用戶需求和了解產品與市場的匹配度,在公司迅速擴張階段期,Airbnb需要移民定居型產品經理,要求了解用戶轉化過程和功能對用戶的影響,在公司穩定後,Airbnb需要城市規劃型產品經理,是產品平台的管理者,要求通過指標衡量平台產品是否成功等。
從Airbnb的案例來看,可以發現,隨著公司的規模越大,對產品經理的細分領域要求就會越高,Airbnb在前期,僅需「拓荒」,了解用戶需求和產品與市場匹配度為首則,在往後,移民定居型和城市規劃型,從類型上便明顯看出,這是對領域上的直接要求。
綜上所述:在某一細分領域下耕耘的產品經理,發展會越好,產品經理的未來,便在於此。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企業對產品經理的要求將越來越高,無論是專業程度還是領域經驗。產品經理需要正視起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產品經理將越來越細分,薪資更受到該細分領域下的影響。
互聯網行業的資本狂熱期已過,在市場回歸冷靜後,企業對產品經理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而細分領域的經驗,是重要的考核標準之一,也是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專註在產品設計上的產品經理在招聘市場上慢慢處於飽和狀態,分工精細化和專業化是必然趨勢。
小彩蛋第一枚:產品經理在北上廣深杭的薪資
在過去的一年裡,北京區域的HR們在100offer上對產品經理共發出2921封面試邀請,平均面邀薪水為30.2w,每名產品經理收到的平均面邀數為3.9,對比其他城市,北京產品經理的平均薪水排在第二,獲得平均面邀數排在第一。
綜合目前的招聘行情,對於高級產品經理來說,北京依舊是不錯的選擇,咬咬牙,還是有希望買房的,攤手臉。
小彩蛋第二枚:我寫過的其他互聯網行業崗位的深度內容
C++和C++程序員快要被市場淘汰了?
帝國的更迭 :Go語言能否成為新的霸主?
看似熱門的Python,在招聘市場有怎樣的未來?
PHP程序員還受企業歡迎嗎?薪資又如何呢?
如何成為一名高薪架構師?
如果你想對互聯網行業人才流動進行深度了解,看我在100offer blog寫過的文章就好,人生在世,好好學習總是沒錯的,認真臉。
最後,附上張小龍關於產品經理的名言,祝你未來在產品經理的路越走越好——
「做產品要有自己的價值觀、理念和願景。是作品而不是產品,要做有靈魂的作品;產品中的文字反映你的氣質,你的產品美感不會超越你的審美能力。」
工作的第一年,9月的一天深夜我看著紐約的雙子大廈被客機撞毀倒塌.已經快15年了.
從一個修理無盤工作站的 IT,做過網路維護,做過小品牌的 ERP 運維,做過用友的 ERP 顧問,做過 SAP 顧問,一直到 IT 部門的老大,現在是 A 的家公司的後台產品專家.應該有這個資格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我這裡無意挑戰行業中的產品經理行業人員,我只是發表一下我對這個行業的看法.
------------------------------------------------------------------------------------------------------------
幹了這麼多年,發現產品經理這個行業從本質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新生職位,產品經理與傳統行業中的諮詢顧問或者說 IT 顧問 or 軟體實施 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工作是一樣一樣的.
我這裡說個事實:
傳統行業的這類崗位都要有非常厚重的業務實操經驗,以及深厚的軟體實施方法論,分工明細的顧問團隊,基本上沒有工作5-7年時間,基本上無法獨立上崗.
互聯網行業的產品經理,就和傳統的前輩,從工作質量上和資歷上差的太遠了,工作1-2年就認為.......!
所以互聯網行業的產品經理才會出現這樣的感覺.
年前遇到個"小朋友",由於職業運氣很好,網站的前段很多交易流程項目都是他接的.前後算算他也是該網站的老員工了4年.但是遇到問題總是推脫,聲稱產品已經移交概不負責.作為後台的產品兄弟們很無語.有時候針對業務問題,基本上沒有業務認知,什麼 WMS TMS FI 這樣的業務問題一概不管.每次總是,產品啊 交互啊 標榜自己.再加上一畢業就在互聯網工作,業務知識幾乎為0,這也是這個行業的共性吧,互聯網讓你們脫離了土生土長的業務實操,互聯網由於發展太快,讓你們感覺太自我良好,好像能夠有一個支點,讓你們改變世界.
誠然,工作有夢想是一件好事,想要改變某些世俗也是偉大的.但是科班出身的互聯網"小朋友"們.你的的價值是在傳統行業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真的不要心浮氣躁,能夠認認真真的做一點簡單的事,研究一下學習一下線下的知識,好不好!線下有許許多多的精華很值得學習一下.很多產品經理連帳都不會算,是不是很可笑.
--------未完待續-------
試問樓主:
·程序員的未來在哪裡?
·UI設計師(美工)的未來在哪裡?
·測試工程師(找BUG狗)的未來在哪裡?
也許,這幾個都不是你的專業領域,你不夠熟悉。
那再問樓主:
·在擺攤修鞋補鞋人的未來在哪裡?
·每天早上,在擺攤買早點小姑娘的未來在哪裡?
所以我想跟你說的是:
1.產品經理的未來,跟你沒幾毛錢的關係,我不覺得哪天,產品經理這崗位會牛逼到,讓普通的你發達富貴。我也不覺得哪天,產品經理這崗位會淪落到,讓優秀的你,污垢不堪。
2.如果你的問題,可以理解為「我的產品經理之路的未來在哪裡」,那我的回答很簡單:在你心裡。
樓主,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你能想清楚我上面試問你的那幾個問題,你就會懂了,會懂了。
產品經理的能力,廣義上說,是: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具體些說,是:發現利用互聯網技術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能力聽起來跟另外一夥子人有點像,就是諮詢師。
有趣的是,諮詢師跟產品經理一樣,也有人評價「虛」。排除掉(哪個行業都有的)一小撮南郭先生們的影響(爛人哪兒都有),這兩類人會讓人感覺「虛」的共同原因是:產品經理和諮詢師都是方法或解決方案的設計者,而不是實施者。你把原型畫得再飄逸,不代表設計師就一定也做出催人淚下的UI;你把流程構思得再精妙,不代表程序員就一定寫出感人至深的代碼;你寫出熱血沸騰的PPT,也不代表明天世界就因你而不同。客觀的說,產品經理容易被看作「動口不動手」的人,多少有讓人覺得有「虛」的嫌疑吧?假設一個產品經理自身的能力優秀,他也沒法決定產品最後的表現一定優秀,產品的實施過程中有很多的變數因素。哪些產品「大神」的背後,有你看不見的強有力的團隊支撐,而你可能還得發愁怎麼讓開發同意新的需求。所以,除了自身能力成長外,產品經理必須關注環境、團隊、老闆是否在影響甚至制約自己的發展,如果有問題,那就別浪費時間。
但是不管怎樣,為了讓產品(自己的偉大規劃)順利推進(改變世界),產品經理不能不把心操起來,不得不擔心設計是不是看著舒服,程序是不是該做的都做了。你不操心可以,但產品效果不好,你的價值又怎麼體現呢。再加上,表單的說明文案不順口,有用戶來反映問題,聯繫郵箱註冊了沒有,這些活兒誰干呢?程序在寫程序,設計在做設計,產品經理辛苦一下吧。產品經理的位置決定了,他必然跟各種「雜事」有關聯,並且在崗位還不夠細分的情況下,這些雜事由產品經理來處理是效率最高的選擇。退一步說,設計可以犯懶,給你的原型上點顏色當UI,程序可以犯懶,你寫了一他就做一。產品經理犯懶呢?整個團隊都會跳起來吧?老闆立馬會衝過來吼你吧?他們不是覺得產品經理好欺負,而是因為,沒有規劃就沒法工作。對於產品經理,好多事兒你可以不做,但不做的結果其實你最清楚:這些事兒你干不幹,推動不推動,決定了產品的未來,也是你的未來,甚至是大家的未來。
產品經理的位置就是這麼重要。樓上答案里說產品經理是「近乎僅次COO/CTO的重要職位,並且也是兩者有競爭力的後備人選。」並不是誇張。如果別人沒覺得你重要,那一定是有人分擔了產品經理應有的職責,你想得不夠多,想得不夠快,想得不夠早。如果你還問憑什麼我要想得比別人多,那我只能呵呵。
產品經理必須想得多,目標人群怎麼定義?用戶行為怎麼確定?競品有沒有?競品厲害不厲害?業務模式是否可行?可行性如何判斷?寫好產品需求,需求是不是需求?定出產品功能,功能解決了問題沒有?畫出產品流程,流程合理不合理?
產品經理必須想得快,競品更新了,趕緊評估;迭代上線了,趕緊觀察數據;載體平台升級了,趕緊看新feature。甚至手還得快,說不清的,圖表趕緊畫出來,別人想不明白的,原型趕緊做出來。
產品經理必須想得早,迭代升級後的效果如何量化?量化的數據能否得到?用戶行為是否有不同的可能?產品上線後內容能不能跟得上?運營能不能跟得上?既定目標人群的增長遇到瓶頸怎麼辦?當前的產品缺陷能否快速彌補?缺陷在開發期間有投訴怎麼辦?產品表現欠佳會不會影響業務方向?
產品經理天然是一個「操心」的位置,操心自己,操心別人,還得操心社會,操心世界。如果你入行不久,很可能會覺得什麼雜事都得干,怎麼就不能就做一件事,做完就完事。即使你做了三五年,也可能鬱悶心裡擔心著一堆事,手裡忙不過來,各部門還總來找你。如果你把這些看作負擔,那你也會覺得未來迷茫沒出路。如果你能把心放寬,放遠,你慢慢的就會看到,這些「負擔」連成了通往未來的路。有一天你自己當了CEO,你可能會想:誒?這TMD不還是以前天天操心的那些事兒嗎?前途當然有,只要互聯網行業繼續存在一天,產品經理們就有飯吃。一年拿著幾百k的薪資不能說大富大貴,中產還是板上釘釘的。產品經理說白了就是互聯網公司精細化分工的一個產物,題主在bat上班對精細化分工肯定瞭然於心。把分配到手頭的工作做好,領自己該領的工資,是絕大部分產品經理本就該走的道路。老想著產品經理就該改變世界,必須像張小龍、喬布斯、周鴻禕一樣亮瞎世人,這不正常。。。這讓我想起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天之驕子大學生們的境遇,我爸畢業時是作為「跨世紀高端人才工程」(你沒看錯,名稱就是如此風騷,但說白了就是機關文員校招)被招到了南京工作,打了雞血的社會評價讓我爸嗷嗷得瑟了好幾年,最終卻被現實拍倒在地:閉嘴,你丫給我好好乾活。
有自我要求和期許是好事,但心態還是要擺正一些,產品經理其實就是一個外來務工人員嘛,乾的好就不停漲工資、拿股權、泡奶茶,干不好就努力干好或者轉行,一份普通的工作非要帶上如此之多本不屬於它的附加光環,你讓其他工友們怎麼想?階級情感還有沒有了?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研究了美帝兩款app,opentable和zomato,深感差距之大,回頭看看國內,華夏app一大抄,簡單舉個栗子,看看國內的幾個旅行預定app,難道真的不是一個產品經理做的?和某些產品朋友聊天時,常聽到抱怨自己的工作是個人都能做,上司確定幾個大需求,產品經理找一個行業標杆來照搬一下流程,自己再稍微調整一下頁面布局就完活了,這樣的工作習慣要是還能對未來充滿自信那才是真的有病了。
就像 @阿九 說的:把你的眼睛抬起來,看遠一點兒,再看遠一點兒,看看地球那頭的人在做啥,看看那邊跟你有什麼不一樣。
前來補充回答,答主認為拋開產品經理的基本素質不談,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行業壁壘,建立起核心競爭力,產品經理才有自己的未來。先談談我認為的產品兩大核心競爭力。
一、深刻理解和洞察用戶/行業的能力
由於中國互聯網網民增速和活躍放緩,人口紅利逐漸下降(具體可以看互聯網女皇的每年分析報告),簡單粗暴的瓜分流量,流量變現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要麼等待新技術帶來的第二波革命,比如VR,自動化駕駛等,要麼就積極擁抱傳統行業,在互聯網+的過程中繼續發光發熱。
結合答主將近2年在互聯網+醫療圈裡的摸爬滾打,說說擁抱傳統行業時遇到的一些問題,希望對題主培養行業理解有所幫助。
去年做了一款很失敗的產品,這個產品的定位是基於數據和規則引擎,輔助醫生管理患者。主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切HCRM這塊市場。當時沿用了互聯網公司的傳統思路,先確定目標用戶和大方向,快速做一個V1.0的粗糙版本,拉種子用戶試錯,小步快跑。但等上線之後跟客戶交流,受到了很大挑戰,被客戶罵很多功能沒有臨床意義,根本不可用。無奈只能按照客戶的想法,推倒重來。之後再做學乖了,每次產品功能迭代之前都先找行業專家做功能確認,聽取意見之後,再進行研發。究其本質,我想還是因為互聯網+傳統行業,並非創造新事物,而是旨在提升效率。種子用戶沒有互聯網產品中嘗鮮期的容忍度和與產品共同探索成長的意願。反而還要有一個接受新事物的遷移成本。如果不能真正解決用戶在實際工作中的效率問題,是不願意嘗試另一種解決方案的。
因為答主也在努力中,離理解用戶還差得很遠,所以大概總結了幾條初期的注意事項,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1.在沒有充分理解一個行業以前,放低姿態並保持足夠的敬畏,互聯網只是業務的放大鏡和催化劑,不是萬靈丹。
2.不要總想著用一套新模式顛覆一個行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積累下來的遊戲規則,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打破的,需要路徑和節奏。
3.充分尊重傳統行業中的角色,認可他們的專業能力和不可替代性。以他們的行業經驗為主,互聯網手段為輔,用行業邏輯推理抽象產品功能。
4.把傳統行業看作資源稀缺方,他們有更高的話語權。同時儘可能讓自己在專業上與他們能夠平等對話。
如果你能深刻的理解你所在的行業和用戶,又能把裡面的脈絡,流程梳理清楚,抽象成產品。我想你已經建立了第一重壁壘。
二、基於確定性推導不確定性的能力
這個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覺得互聯網已經慢慢度過了前兩年,對標,抄襲,找一個模式本土化落地靠地方市場保護就能成功的年代。剩下越來越多是大家都知道目的地在哪兒,就拼誰能夠依託自己的優勢在賽道中脫穎而出。所以路徑規劃和資源掌控比模式的創新更加重要。
同樣說去年失敗的產品案例,我們的推導過程大概是這樣:
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專家引擎輔助醫生管理患者-&>發現醫院醫生沒有時間和精力-&>於是想直接用機器模擬醫生管理患者-&>發現只做患者管理對用戶的價值不夠厚-&>用戶更關心就醫全流程的體驗升級-&>選擇增厚價值,走上消費側升級的道路-&>發現與阿里健康,卓健等一直定位於消費側體驗升級的公司直接競爭,且沒有人家有流量,渠道的優勢-&>無奈只能放棄。
這個失敗的過程,問題之一就是太過於依賴理論假設在推演業務,推演到不行,就修正一下繼續推演。而缺乏對自身掌控資源的判斷。既沒有借力,也沒有做局,全憑腦子裡的規劃和實踐的反饋愣上。
反觀阿里健康,雖然沒有完全貫通,但推導的流程是合理的。利用自己確定性的資源:藥品流通渠道,電商平台和用戶流量,優先流量導入,做患者流程改造,體驗升級,從醫院流出處方,再利用醫藥商貿公司和終端零售商在電商平台直接進行藥品配送。但由於社保無法用於網上支付的不可抗因素,只能先從常見的OTC普葯和非社保範圍內的高價葯開始。這樣每走一步,之前的積累都沒有浪費,而且下一步也能借力,走起來會輕鬆很多,不至於推演了4,5步發現什麼也沒抓住,只能全部推倒重來。
所以歸根結底產品經理也是一樣,當你的能力一樣也不確定的時候,需要先把一項能力培養起來,形成自己的優勢,然後再利用這個確定性的優勢推演不確定,逐漸擴展自己的領域,形成核心壁壘,我想這就是產品經理的未來。
最後答主整理了一些相對比較了解的公司模式演進,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因為都是朋友的公司,這裡就不做詳細說明了,大家看圖就好。
也轉推一下朋友對於下半場的解讀,很到位,供大家參考。
產品經理的出路:
1,產品合伙人級別或者老闆,包括自己創業做非互聯網項目(決策+管理)
2,項目經理之類的項目整體負責人(管理)
3,產品團隊的管理者(垂直業務團隊的管理)
4,具備一定技能(入門級的交互設計、需求分析,項目管理能力等)的具體執行者(和所謂的普通辦公室白領沒啥區別,做的事情有差異所處的行業有差異而已),包括一些所謂leader和主管。都屬於這個範疇。
以上是主流的所謂出路。因為產品經理的主要稀缺價值,從重要性和稀缺性角度由高到低排序,就是:
1,決策判斷。能否做出可靠準確的產品決策,可能直接決定產品甚至公司生死。
2,項目和團隊管理能力。不多說了,國內很多所謂優秀產品經理,優秀的地方更多體現在項目和團隊管理能力上。
3,產品功能和交互的設計能力和品位。這點稍微展開說一下,產品設計本身關鍵在兩點,一個是產品決策判斷,哪個功能要做要達到什麼效果哪個功能不做,一個是交互設計能力,尤其是架構能力,以一套什麼樣的產品交互架構才能滿足產品和用戶需求,具體怎麼實現。大部分產品經理的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決策判斷能力,而不是交互設計能力(尤其目前很多越來越多專業的交互設計師的出現)。而核心的產品架構,往往是由產品決策者決定的,而不是執行者。
因此,實際上真正稀缺的產品經理,是能勝任1,2,3和「4」中的部分核心骨幹的職位。而目前國內大部分產品經理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只不過目前互聯網公司井噴,產品經理職位大量空缺,所以看起來即使是普通的「4」類崗位也很搶手,但5-10年後,這種情況就會完全逆轉。就像目前的製造業一樣,甚至比這些傳統行業更嚴重,因為互聯網馬太效應明顯,只能留存少數公司。
第四條路,充滿著巨大的風險,因為門檻低,可替代性強,業務變動很大經常需要學習,所謂的工作經驗優勢顯著邊際遞減(一般5年工作經驗也就到頭了,超過了反而是劣勢),和程序員類似,說白了就是吃青春飯的。
所以,非常殘酷的地方就是,對於產品經理而言,如果你不能走到1,2,3條路,或者成為第4類職位角色中的佼佼者,等10年之後,會面臨非常大的下崗風險。
除了上述主流的4條道路,未來還會有一些其他機會:
1,產品技能培訓
2,企業級的產品諮詢(目前的諮詢行業不升級是不能適應互聯網行業的需求的)
很可惜,這兩類機會,其實基本也是屬於1,2,3出路的人的。
沒有自信和能力可以成為前20%中的人,最好要提前考慮5-10年後的結構性風險,現在很多不太景氣的行業里的普通白領,薪水漲幅沒法跑贏通脹,這種局面也許10年後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你沒有獲得好的答案,反而獲得了更多問題,是因為你提的不是一個好問題。
我理解凌亂的樓主貌似提了三個問題,我按你問題描述的倒序回答你。
3. 天天加班沒什麼生活,我工作的意義在哪裡?
沒有財富完全自由的話,你工作的意義和大多數人工作的意義都一樣,參考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由下到上。
獲得穩定的收入,擁有物質的保證,讓自己和自己愛的人生活的更好。進而,獲得一定的尊重與成就感。
樓主的問題應該出在第二層,你並不覺得目前的工作讓你獲得了尊重和成就感。
在擁有穩定工作穩定收入,能夠滿足最基礎需求的情況下,人自然會尋求更上一層的滿足。
如果當前工作一直無法滿足你第二層的需求,那麼我建議可以考慮下自己是否適合其他工作?
考慮的時候多想想自己對於新工作是否有興趣、新工作所處行業是否有較好的發展勢頭、以及自己能夠從中獲得什麼樣的成長以及回報。
你當前工作所處的行業,是個競爭很激烈的行業,是個不斷有外行人、年輕人湧進來的行業。
換句話說,你認為沒有生活,是因為你還沒有把工作當成自己生活的全部。
不論你是否認可這樣做,但互聯網公司有太多和你一樣的年輕人,是這樣做的。
想明白這一點,並且暫時沒找到其他更適合自己行業/工作的話,才引出第二個問題——
2. 行業變化快,落後就要被淘汰,難道要天天加班?
很多年前有個場合,我當時的大老闆 Tel (請用 劉成敏 自行搜索)曾經被和你一樣年少無知的小朋友問過一模一樣的問題,他的回答只有三個字:「快點學」。
互聯網行業的確如此,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每個公司都天天加班。
既然你已經有認知「落後就要被淘汰」,那選擇其實很簡單:別落後,或者 回到問題一,主動找其他更適合自己的行業/工作,主動淘汰自己。
還不準備淘汰自己的話,我可以簡單談一下對第三個問題的看法——
1. 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的未來在哪裡
說到底這只是一份工作,工作的意義還是會回到最上面那個問題3。
具體到這個崗位的從業者在需求層次里繼續往上走,會逐漸分為兩個方向:
【A】主導的產品改變了一部分人/一群人/一代人的生活,自己對應的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尊重,完成自我實現。
相信樓主目前還沒有到這個階段,BAT 兩年產品經理還只是個菜鳥,其中比較優秀的能夠算剛剛及格——及格的標準是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並且能「完成的不錯」。
優秀的產品經理,還需要懂得「不該做什麼」。
這個方向上的未來發展相對比較清晰,沒有太硬性的標準,全看你所做的事/做的產品,是否真的回帶給你發自內心的成就感。
【B】將自己的經驗積累、總結、傳承給這個崗位更多人,通過自己影響他們,再通過他們去影響更多的產品、更多的人,從而讓自己獲得社會的認可、尊重,完成自我實現。
過去的幾年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讓太多其他行業的人都關注到了這個行業。
於是過去幾年有大量其他行業的(早期 SP、運營商、媒體記者、編輯、3S等)工作者進入了這個行業,並理所當然的選擇了這個行業里看起來門檻最低的崗位。
但是,外行人爭先恐後進入的同時,因為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太熱了,相關領域投資太熱了,反而讓很多業內產品經理都淘汰(噢不,轉行)轉行去做了投資經理。
這兩個現象都能說明,產品經理是一個門檻在裡面的崗位,入行門檻低,但真正開始做會發現門檻其實很高。這也是為什麼產品經理很多,但優秀的產品經理並不多。
所以,這個崗位上優秀人才的稀缺性導致了它和技術線的不同:
技術線的程序猿可以選擇 專業崗 和 管理崗兩個發展方向,不願意成為團隊管理者承擔更多責任的程序猿,可以安心的選擇專業崗繼續專註擼代碼。
而產品經理這條線,做到比較資深/優秀之後,都成為(甚至是被迫)了團隊管理者。
因為從行業/公司發展來說,需要你成為管理者帶團隊並培養更多的該崗位人才。
綜上,拜整個行業發展的不錯所賜,在不同的公司這個崗位的優秀人才無論選擇上述哪個方向,都還是能夠獲得比較豐厚的收入回報,以及比價可觀的成就感、完成自我實現的。
努力吧,少年。亂答一通:
產品經理的未來在「當下」!
------------
盡量把「當下」手裡的事情做到能達到的最好狀態(經過平衡所能達到的極致)
盡量在「當下」弄清事情未來的走向(預測),做適當的準備(思想上和行動上)
盡量跟隨自己「當下」的興趣和熱情
盡量不要為「所謂的未來」透支自己「當下」的健康和時間(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盡量不要給自己留「迷茫」的時間,做事情、忙起來
------------
不知利害,非君子也;
不知利害之機,非智者也;
君子當知利害之機,趨而避之!作為前鵝廠產品經理,建議樓主是時候離開鵝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產品經理跟其他崗位都一樣,核心競爭力在於工作內容的方法論積累和熟練程度。如果做同一款app的產品策劃持續幾年,能力提升是每年線性遞減,這種現象對於開發、運營也一樣。
要解決這類能力提升的瓶頸,方法有幾個(這些方法都假設不限定公司,因為在大公司只能說螺絲釘):
1.繼續深鑽當前的app,往管理崗發展。說句很現實的話,如果沒辦法證明自己是個產品大牛讓直屬 or 非直屬領導放手讓你負責app,那就用辦公室政治來達到自己負責app的目標吧。
2.參與新項目的孵化,從0開始,每個新項目從0開始的階段都是最鍛煉人的。
3.如果不是純互聯網應用,強烈建議學習行業的銷售 or 業務知識。純互聯網應用的產品經理話語權很大,但互聯網+的產品經理往往只是業務 or 銷售的需求搬運工和轉化器。
樓主啊,恕我直言啊,
BAT本身的平台就決定了產品經理比較容易就讓產品獲得很高的用戶量,讓產品經理產生一種成就感,可是離開了這個平台,或許他還不如一個普通公司的產品,因為沒有用戶基數,沒有好的程序配合等,
所以呢,樓主幹個2-3年,還是跳個普通公司做個總監什麼的吧,據我所知,現在很多傳統的公司,如教育行業,都挺喜歡從知名公司挖產品來當總監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