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主義的問題在哪裡?

其實是因為芥川龍之介和他作品裡的懷疑主義傾向想到這個問題的(他後來自殺了),百度了一下「懷疑主義的局限/漏洞」都沒百度到,對哲學領域了解不多,如果可以簡要就簡要一點,有文獻或者資料直接甩給我也行。謝謝啦~
-----------------------------------------------------------------
想了解芥川在懷疑主義上的傾向可以參考他的《西鄉隆盛》(裡面有提到皮浪)、《秋山圖》、《竹林中》這幾篇,都是短篇,不長。
---------------------------------------------------------------------
謝謝大家的回答~因為昨天問得匆忙,所以我的提問的方式可能有欠考慮。後來又想了一下,我把「漏洞」二字改成了「問題」。啊好煩!感覺這樣改了又會產生另外的歧義。
大概我想問的更傾向於「懷疑論者會陷入怎樣的困境?」,這樣。意思get到了就好了。

樓下好像有想要的答案了,還是很感謝大家抽時間出來答問題(鞠躬)


本題目下的探討,不少人將討論範式渾濁了。如果我們要從芥川龍之介出發探討懷疑主義傾向,必須要回到文藝學範疇內,因為,這個結論本質上是文藝學通過哲學範式來進行的一些討論。

那麼回到文學上,所謂「芥川龍之介創作的懷疑主義傾向「,在文藝學上大致是理由是以下幾點:
第一,懷疑論是對客觀真相可知性的懷疑。
比如,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竹林中》就是詮釋」理性的有限性「,一件兇殺案,七位敘述人各持己見,莫衷一是,事實的真相永遠不得而知。而在文學主題上,這類主觀思辨的投射,本質上」理性的權威就被消解「。也就是說,我們無法通過理性來直接探求知識本身內蘊真相,也無法通過理性來保證一種倫理學上的共生態規範(即共同約束)。
而《龍》、《秋山圖》、《西鄉隆盛》這類更以帶有政治哲學色彩的人文思辨,帶入了這個主題。

第二,人性之惡的揭露,與對傳統道德的懷疑,即對於傳統倫常的合理性探討。他採用不同的主題和素材批判諷刺當時的日本人的道德淪喪,他的作品中不僅揭露了那些殺人犯和盜賊的複雜心理,還描寫了那些平常生活中被視作善良的人們的陰暗心理,在芥川筆下我們看到了這些普通的人們的種種私慾和齷齪黑暗的心理。人類的傳統道德標準和理性已經不能約束我們去約束自己的行為人天生不可取抵抗私慾。 但他同時也強調善本身作為德性的存在,也就是說他更貼近於人本性同時存在善意麵和惡意麵。

這個觀點類似於Π?ρρων Pyrrōn在倫理學上的折衷表述。


第三,懷疑論在宗教上的表現就是對宗教原則的質疑。芥川對基督教卻始終是抱著懷疑和審視的態度的,他對宗教的關注是源於他對現實人生關心,對基督教的態度正好印證著他對人生的態度,但宗教世界給他的微觀感受,讓他不得不放棄理想性的宗教世界,以及對於人本身意義的追尋。

(以上三點論述,參考自黃蔚的碩士論文《論芥川龍之介創作的懷疑主義傾向》,內容有改寫)

第四,反目的論。這個論述比較麻煩,所以,本身而言芥川的文學體現了人類思維和現實社會的悖論關係,而這種悖論關係的人文思辨,導致芥川本人對於理性目的論,在主體成因上的懷疑,以至於其折射在文學創作和人生態度中,有意去消解理性權威所帶來的」意義「的賦予,這點類似於非理性主義和尼采主義的世界觀認知。。

而嚴格來說,以上和懷疑主義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需要先知道懷疑主義是神馬,當然本答案很多人都已經寫了,不過出於答案的完整性,我這裡再簡單複述一遍。

1,Π?ρρων Pyrrōn在倫理性上的懷疑論。


其知識論基點在於:我們無法通過認識方式去理解事物本身的本質,那麼我們對於外部世界的知識性判斷,是一種獨斷,而我們最好的態度是,不對於外部世界作出知識性的判斷,即懸擱判斷(epoche),那麼在生活態度的指導上,這類懷疑論就體現為」不動心「狀態。

那麼衍生到倫理學上,就否定了對於事物的知識性判定存在可依託的主體,也就是說,我們並不知道,也根本不能判斷事物本身是美或者丑,或者善意,我們只是通過我們的知識體系(比如風俗,主流價值觀)來判斷這一切而已。那麼倫理性本身不存在主體。。

而皮浪的這套價值觀論述,本身的倫理性就完全依賴於實踐,而懷疑論本身在現實中的實踐是不可破的,也就是說,他在實踐中具有自己語境下的合理性,所以我們只能通過理性的方式,去反駁理論本身的建構方法(比如,通過語義學進行詰問,懸擱判斷本質上涉嫌語言哲學上和」獨斷「本身同構,也就是說,懸擱判斷作為一個可以言說,可以實踐的價值主體,本身是否是一種獨斷的產物?)

但不能質疑其價值實踐,因為目前來說,沒有矛盾。

而這一觀點,在芥川龍之介在對於倫理原則上的價值觀體現上有這個傾向,並且他有一些現代主義的影子,那就是基於」消解理性主體的權威性「,來探討人性本身的表觀態,而在諸如人性本身的倫理探討上卻選擇了」懸擱判斷「。。

2,以笛卡爾,德國古典學派懷疑論。

首先,我們需要提到一個東西,叫做」古典哲學語境「,這種語境學理上傳承至理性主義傳統,大致延續到德國古典哲學為止,而這種語境要求」無前提,價值無涉。「,也就是說,我們本身拋開現有前提和價值觀本身,來探討一個」無前提的純粹哲學「。。舉個例子,我們探討平等話題必須要引述」基本權利假設「這個一個法理基礎,而古典語境中,我們需要首先探討這個法理基礎的合理性,甚至拋開這個法理基礎探討必要性。

而此類針對於方法論的懷疑論,就是在這個語境之下展開。

而笛卡爾首先質疑了我們經驗認知的一個重要途徑,那就是感覺和知覺的可靠性,從而衍生出我們對於事物本身的知識性認知,所構成的知識本身的完滿性和實在性,也就是說是否接近真理。即知識本身是否能夠在我們的認知中無論通過直接對應,還是重構,能否和真實的外部世界達成一致。

中國古典哲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就是」莊周夢蝶「。。

那麼,我們既然否定了理性主體之外,可被認知的知識。那麼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方法論系統,而這個系統唯一確定的基點,就是」我「和」我本身「。更準確的是」我思「,我們需要拋開本身被懷疑的知識(可能出錯),通過Cogito ergo sum這個唯一的可靠性主體,以及邏輯論證和理性思考,來一步一步確定可信的知識結構。而這個方法本身和知識本身,依然是可以被懷疑的。

笛卡爾之外的幾個人,寫在備註裡面了,否則答案顯得太長


芥川龍之介對於人類」理性有限性「的探討,反而和笛卡爾並不一樣,雖然芥川龍之介依然是在懷疑知識本身,對於客觀世界真相的準確性(當然停留在人文思考範疇,而不是哲學思考),但是他並不是說,我們需要通過某種方法論去在確定基點上,一步一步準確化我們的知識,而是我們壓根無法得知,表觀知識和客觀真相的關係,而他更多是在說經驗認知(我們所得到的他人描述和所見所聞)中理性的不可靠,而不是直接針對外部世界的一致性。這其實更貼近於不可知論,而不是懷疑論。


而如果,非要反駁一些問題的話,其實只能說笛卡爾的方法論的意義入手。

現象學提供了這樣一種方法,比如
把現實存在的一切歸類,並加以分析,比如說人,看一根粉筆,這個現象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對於空間、時間、意識、存在的現象分析
那麼在這些可能性下,我們摘取我們所感興趣的現象與表徵,去掉我們的思維與自省,並且通過另一個與之相關的現象,得出某個結論。

當然,這個方法有一定局限性,那就是若研究對象是內意識的時候,這種研究就很難能夠分辨出現象與意識。但是我們限定了研究對象本身,那麼我們可以來探討認知和真實世界的是否一致。。而這種方法論或許比笛卡爾更有意義。。

當然,這是個很有爭議的討論,因為有人會認為這是自欺欺人。

所以,芥川龍之介本身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懷疑論者,而是帶有懷疑主義傾向和非理性主義傳統的人文思辨者,並將這種狀態和主觀意識,投身到了文學之中,並試圖反應這種悖論性的主體,引起一些思辨。。

他最明顯在人生態度上的」反目的論「是最容易被冠以」懷疑態度「的人文傾向,簡而言之,我們本身去質疑價值觀所依託的主體,而將這些價值觀還原到風俗與文化背景上,這樣我們就避開了目的性的討論,剩下的是對於社會主體價值觀,意義追溯,本身的不信任感。而這種不信任感產生一種消極的不安全感,即對於自我的關注,和對於外部世界的懷疑態度,並將這種情感通過一個旁觀者的敘述插入和荒謬的情節傳遞開來,這就是所謂的」懷疑「,但是這並不等於嚴格意義的懷疑主義,也不等同於很多人所謂的」虛無「。。

=============主要答案結束========================
就這樣吧

備註:簡要寫一下其他人:
休謨:本質是因果關係和認識確定性的詰問,
休謨的懷疑論以懷疑的方式否認人們能論定感覺源於外界物質性對象對人的感官的作用,否認因果聯繫的真實存在,並否認人們能最終運用理性思維把握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

而「較和緩的懷疑論」明確論定人的認識能力低下和認識範圍狹窄,這實際上是認為在對實際事物的認識中理性能力不起作用,認識的對象只限於可感的現象界,而不能達到事物的內在本質和內在聯繫。

康德:因果關係是先天的知識原則,我們按照這個原則構成我們的經驗,先天知識原則構成我們關於世界的認識,這樣就無所謂真假的知識,但是,我們依然傾向於我們擁有一個真實性的外部世界。本質是對於」可能性「問題的追溯。。

黑格爾:思想本身是通過懷疑思想本身,以達到確定性的規範,才能通過此來接近真理。也就是說,此懷疑論也是一類詰問,本身是對於古典語境中無前提哲學的」前提消解「(這個前提無關於外物,也無關於知識)的詰問,


懷疑論在理論上是沒有漏洞的。它最大的問題在於無法實踐。

你可以去質疑世界的真實性,認為人生只不過是一場夢,但是你如何將這種想法付諸實踐呢?

如果只有世界觀卻沒有與之配套的方法論,這個世界觀再完美又有什麼用呢?


懷疑主義沒有問題。
笛卡爾的懷疑從而確立了認識的主體即自我的不可懷疑,從而為理性主義建立了基礎。不過他沒有對自我理性進行深入檢查,從而走向了獨斷論。
休謨的懷疑是徹底的經驗主義,雖然他相信人有先天的知識,但先天的知識並不能強加給客觀,先天的知識也只能適用於經驗。從而走向了不可知論。
康德為了調和這兩者,從理性出發,但又給理性畫界,但他的自在之物也是不可知論。

那麼人的認識如何與存在同一呢?如何能不懷疑呢?答案是不可能同一也不可能不懷疑。人雖然本來和自然同一,但是一旦自然演化出思維這個高級東西,就發生了質變,不可逆轉的質變,如何同一?理性不能認識,那就非理性吧!去神秘體驗自然的奧妙!


沒有理論的引用。因為懶。。。

懷疑注意嘛。我個人有一段時間有陷入過懷疑主義的經歷。

因為不確定,所以懷疑。而不確定是必然的,因為人類認知能力有限。所以世界的真實並不是身處於世界中的個人,能夠完全把握的。如果無法把握,那麼到底我能把握到何種地步。

也許最後出了能確知我本身的存在以外,其他一切都可懷疑。

但後來我覺得,懷疑主義有一個天生的敵人,就是理想主義。而且懷疑主義本身只懷疑一切,無法確知一切。但世界即使在一切都不確定的情況下,依然運轉正常。所以一定有什麼是確知的。

是什麼則不知道。這需要自己尋找。所以我找到了愛情,也就是我的妻子。我找到了親情。這些是值得我去相信其真實存在的事件。


自指帶來的悖論。

絕對自由的人,是否可以自由的選擇被奴役?
絕對「民主」的政體,是否可以民主的選擇「獨裁」?
絕對的「包容」者,是否應該包容「不能包容別人的人」?
絕對的平衡,要不要在「平衡」和「不平衡」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同樣的,
絕對的懷疑論者,是否應該懷疑「懷疑方法」本身?

如果你懷疑懷疑,那麼你還應該懷疑么?
如果你不懷疑,那麼你為何要懷疑懷疑?
還是說你要懷疑懷疑懷疑呢?
還是說你要懷疑...懷疑懷疑懷疑呢?

好像更加理解什麼叫「事物蘊含自身的否定」了


謝邀~

懷疑論本身並沒有什麼漏洞,因為對於一個想要了解世界的人而言,懷疑一切要比堅信任何形式的「真理」會使他最終更加接近真理(即對世界更準確的認識和預測能力)。

不過把懷疑論本身當成是真理而不是追求(逼近)真理的手段——這則是懷疑主義可能會誤導大眾的地方。

懷疑的目的是要促使人最終去驗證、去探索;而不是認為如論如何世界都可以被懷疑,所以我就站在原地靜靜地懷疑,從而止步不前。

懷疑不等於探索無用,懷疑不等於掌握了世間真理,但是毫不懷疑的各種信仰也都只可能是盲信。

那麼我們應當怎樣對待懷疑論呢?

首先,對於思想家/哲學家而言,那就愛咋咋地去,怎麼想都是可以的,他們的天職就是「毫無道理」地思考、再思考、繼續思考,我認為任何形式的對於思維的限制都是有害於人類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的,即便這種思考可能會導致對於這些個體的自我毀滅。

其次,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種對於世界的「終極懷疑」想想便罷,知道了就行,但不要入戲太深。如果說懷疑主義可能存在什麼樣的「問題」,那大概便是一個對於虛擬「概率」的認知。

比如所謂的「缸中之腦」、「黑客帝國」或是「莊周夢蝶」(請注意,莊子可是非常分得清真實和夢境的,人家只是說說而已),它們的懷疑假設都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在邏輯上也是可以做到完全嚴密的,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無法確證的事情,並不意味著真實和虛擬假象所發生的概率是1:1或者是更低;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冥王星上是否有外星生物並不等於它有或沒有的概率各是50%。

我們一般所能見到的懷疑主義往往只是一個概念,無數種可能性中的一種或幾種。對於這幾種或幾種大膽的想法,我們只需稍加了解便可以了。倘若智慧不夠只能繞進去卻繞不出來,那麼這個個體基本上就麻煩了。


懷疑論懷疑一切,卻沒懷疑過懷疑論本身。
如果懷疑了呢?
就會造成一種被稱為「自指」的悖論。
這類悖論不作闡述,這個悖論作如下闡述。
p:懷疑論確定是真理。
r:懷疑論懷疑一切命題。
——————————————
q:懷疑論懷疑「懷疑論確定是真理」這一命題。
a:被懷疑的命題不能確定真假。
——————————————
b:懷疑論不能確定是真理。
p:懷疑論確定是真理。

好吧有些故弄玄虛了。



沒經過懷疑的結論是不值得相信的


很簡單,它就是邏輯中的「否定極端」。


粗略看了一下已有回答,有討論範式的,邏輯的。有製造悖論企圖反駁的,有大量摘抄引用的。不想長篇大論,所以大體概括一下:每個人所站的體系不同。

站在文學體系談芥川龍之介的行文風格,自然與站在理性主義邏輯演繹法的非A則B的風格大相徑庭。而對立的體系與評價標準所承載的信息,則很容易產生矛盾。

所以有人說懷疑主義沒有問題,就是因為當所有範式都被打破,所有評價體系都值得商榷,則從根本上消除了矛盾。而消除矛盾,使人和平本身是非常有意義的,並非像有人說的無法應用。相反,懂得懷疑論的人容易非常睿智,對人對事不容易專斷,遇到矛盾善於找尋折衷辦法。因為當體系與範式都被放棄,確實沒什麼東西能束縛手腳。

因此,我本人也曾一度以為懷疑主義是哲學思辨的巔峰。的確,如果哲學是關於思辨和反對專斷追求真理的話。

最近通過研究哲學史,發現近代的哲學家基本不太被懷疑主義bother了。主流的就是實用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一個是什麼有用,就用。不好用就放棄。看得到長遠利益就用,看不到也不煩惱。所以,懷疑得有道理就接受,沒道理就忽視。這個觀點比較容易接受。另一個邏輯實證主義,在經典的理性主義形而上學和邏輯演繹基礎上,加入了經驗主義的觀測。也就是通過實驗的可重複性不斷驗證,調整公理體系。(這一大段名詞其實主要是說數學,比如先定義1+1=2,然後去做實驗。如果突然有一天,咱倆站一起就變三個人了,那就從新調整公式,否則就繼續沿用。)這樣就避免了被懷疑論一直詬病的靜態的公理體系。

雖然實用主義強調實用,但是仍可以被懷疑論攻擊什麼是實用。邏輯實證主義強調理性聯繫實踐,兩者辯證更迭,但是實驗是可重複的還是偶然相關的仍然可以被懷疑。然而大多數網友仍然是嘗試從這兩種時代主流體系給出答案。所以,很多基於這兩種體系(實用道理和科學)給出的答案仍然是可以懷疑的。

因此,我們想,懷疑的範疇以外是什麼?我們懷疑的是什麼?但是,理性,真理。我們懷疑所依託的是思辨,是語言,是理性,是對真理存在的不確定和對人類渺小的謙卑。

以此發展出來的很多學派,就不再是懷疑論所能挑戰的了。說白了道理想得透徹,心靈也很安寧,就是需要麵包,或者就是需要真理,沒道理,就是需要。這是懷疑主義解決不了的問題。懷疑主義能夠否認天,卻懷疑不了天老大我老二的小民!也因此我們找到了懷疑主義的盲區:一種不依託理性,不依託範式,不依託語言,不依託對真理的追求,不依託實用目的,以及一切懷疑主義所能觸及的概念---非理性思潮!

代表思想有存在主義,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他們大多不支持定義,不支持規範,不強調交流,突出自我。怎麼看怎麼有種:『』道可道非恆道『』的味道。然而這種思潮結合了強大的科學工具,其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比如精神現象學,生物啟發科學,人工智慧等等,通過各種統計工具,data-driven,漸漸把制定規則的權柄還給了自然,還給了世界本體,重新歸入一種混沌狀態。當人們放棄理性,放棄思辨,卻也安居樂業無欲無求,也就無所謂懷疑不懷疑了。


我懷疑我是一個懷疑論者


問題是懷疑論者無論是什麼立場都是對的,你不去實踐的話他會攻擊你不作為,你去做了他會攻擊你說這是獨斷論,懷疑論者很狡猾,永遠不會去做,所以他永遠都可以攻擊別人,因為他無為所以他永遠都不會犯錯,但懷疑論者永遠都不會也不能去干成任何事,這也是霍金嘲笑哲學已死的原因之一吧


可以錯過一些因為自己 身在此山中 而決然不能相信的 真實的東西。

跟盲人解釋一個具象真實的 但無形狀的不能觸摸的東西,他覺得不存在。懷疑主義+傲慢=毀滅了。

人類也是很渺小的。

跟大家解釋阿羅漢 和 四法印 就是沒有幾個會懂。但是沒有懷疑主義。 只要用真心思維 還是可以思維到的。

悲哉


所謂「懷疑主義」可以用辯證法三大規律第三條「否定之否定規律」理解吧,不斷否定已知事物,得出新事物,在變化運動中將事物不斷發展,真理永遠是相對的。


懷疑主義主張對懷疑主義本身進行懷疑嗎???


推薦閱讀:

如果有人想不開要自殺,那麼這時候是救下他道德,還是成全他道德?
怎樣理解向京回顧展的題目「唯不安者得安寧」?
為什麼說「楞次定律」就像一場愛情?大家所理解的「楞次定律愛情」是什麼樣的呢?

TAG:哲學 | 唯心主義Idealism | 辯證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