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大家不使用言簡意賅的文言文?
文言白話孰優孰劣,殊難斷定。
的確,「好漢饒我狗命」頗不如「雞肋不足以安尊拳」來的有格調。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更比「睡你麻痹起來嗨」要顯得文質彬彬。
然而——
「某以繼嗣事重,輒欲卜其嘉會」這許多文字,卻遠不及「老公,我要」四個字來的風情襲人。時間的流逝和變遷。
文言文在兩千五百年前何嘗不是大白話。
文言文偏會意,白話文偏敘事。白話文是聲音語言的文字表達者,文言文就是圖像語言的文字繼承者。
我們的白話語言,脫胎於日常的口語,這與其它字母文字其實是一樣的本質。因此白話文的邏輯,遵從聲音的邏輯。我們聽人說話,必須聽人從開頭按一定的順序講到結尾。口頭描述一個物件,必須挑出一個順序,如先講外形再講顏色、質地、軟硬等等。我們不可能如交響樂般同時混合各種聲音信息在一起,短時間壓縮大量信息於複雜聲響。畢竟,人只有一張嘴,人的耳朵接受信息的效率低於眼睛,這使得語言天生具有一種邏輯特徵。沒有人講話喜歡東一句西一句讓人摸不著頭腦。我們的語言須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準確感。特定的詞描述特定的事物,這樣耳朵才能有效處理聽到的信息。
相比聽覺,我們的視覺在日常生活處理的信息量要大得多。因此,視覺感知能力遠較聽覺高。或者說圖形信息處理效率高於聲音。
而中國字,是象形文字的後裔。文言文,繼承著圖形信息系統的某些特質。
比如,一個常見的特徵是,文言文重視對仗的工整。這是人圖形審美中對稱美感的文字化延續。我們的詩歌,對聯、駢文。具有不同於其它一切語言包括白話漢語的極佳對稱感。因為聲音的審美只注重韻律,押韻,我們聽音樂的過程是一種時間單向流逝的一維審美過程,我們或許會重複奏樂,卻很少對比前後的樂章。而圖形審美是一種空間二維展開的平面審美。我們可以將一副絢麗的圖畫一覽無疑,同時感受其上下左右的對稱感。
圖形另一個特徵就是信息濃縮。不同於聲音,圖形不以時間為載體。它通過空間濃縮。因此一個漢字的含義可以特別豐富。如易字。上日下月,表示晝夜變化,引申為變易、交易。又日月的運行軌跡有跡可循,因此又有間單容易的意思。正因為單個漢字指代意思可以很模糊,而多字組合的詞語又符合聲音語言的準確性(易字組詞成容易,交易,表意由模糊變為準確)。因此漢字的造詞能力一流,而文言文的一大特徵就是可以造詞,辭彙豐富異常(如漢賦的詞藻華麗)。各種成語,新詞,可根據作者需要添加到文章中而絲毫不影響文章的理解。讀者只需準確知道各個漢字的源流,意義,則可會意各種新詞。例如人艱不拆這種現代造詞,基本上不用人解釋都能會意其含義。
因此故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就是先學訓詁學。即學習說文解字一類的漢字源流字典。文言文中的造詞可謂無窮無盡,什麼收放自如,滄海桑田,先斬後奏的四字詞句一開始使用時就是為了濃縮表述的信息,將一整套動作、行為、方法、甚至一整個故事壓縮成成語壓縮包。
這就說到了文言文與白話文的第三大差別。文言文重歸納,概括,將敘述簡化為三言兩語,並且好用典故,賦予歷史事件以特殊的詞語含義。而白話文則相對的,偏向於詳述、分析。因而文言文特別適用於記錄記載,和回顧。而白話文則適用於分解,學習,和邏輯推導。
對於一個表述者來說,文言文適合他用以創造性地表達內心想法,概括性地總結心得與方法,或靈動性地抒發感情,寫下美景。而對於一個剛受啟蒙的學生來說,白話文更適合他學習、了解和思考一些本身難懂的概念。
白話文適合普及 減少文盲 是順應過渡時期的需要
古文要經濟到一定層次時大家文化提高後覺得白話不夠文字表達需要時自然會重新成為主流 學有餘力的人自己會主動讀經典培養興趣 一般人花點時間也可以接近或感受更高層次表達的魅力 這也是生為中國人的幸運對比「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和「有事找大哥」
雅
推薦閱讀:
※以文言文寫給老師感謝信如何開頭結尾?
※從小到大,你寫過古詩或古文嗎?
※文言文的 「信息量大」,是世界第一嗎?
※胡適說文言文是一種已死的文字,你覺得對不對?如果要「文言一致」為什麼今天我們還是要學習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