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詩詞體現友誼的都是以送別為主?卻很少有友誼上升新層面的?
大部分都是在送別的時候詩詞,難道古人很少對友誼上升感到高興嗎?
針對題主的問題,首先古代體現友誼的詩當然不只有送別詩,但送別詩在古詩中確實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這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古代交通非常不便,路上也指不定有諸多兇險,很多時候真的是「今日一別,便是永別」,而所謂的友誼無疑在此時此刻發酵到了最高潮。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那份酸楚不舍確實感人肺腑。
第二,說是送別詩,但其實想要表達的情感是醞釀已久的。在封建社會中,人們的生活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家族觀念很深。通常情況下,人們都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園,同時也很少有出遠門的必要。所以,如果背井離鄉通常都是避難、尋找出路(被貶、調官都可屬於此類)。在這樣的送別場景下,筆下所蘊含的情緒其實非常複雜,但最後通通以此為契機抒發了出來。
第三,隨著詩歌的發展,送別詩漸漸地成了一種詩人慣用的體裁,就像山水詩、邊塞詩、懷古詩一樣。在送別前、送別時、送別後提筆詠詩也就成了詩人的一種雅興。
對此,曹道衡先生曾有所闡明:「古代的交通極端不便利,長途旅行,往往窮年累月,而且由於交通工具落後,再加上封建時代的治安很少保障,旅途常常有危險。因此,在古人心目中,幾百里,一千里就是極大的距離了。從自然條件來說,古人的特別重視別,也正是上述原因之故。當然,除了古代交通不便之外,社會的條件更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在封建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是建立在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的。不論社會的和生產的鬥爭也總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來進行。離開了自己的家庭和親友,當然在一系列問題上失去支持而感到軟弱無力。再加上在家長制的封建社會中家族觀念也特別深,因此人們也總是願意長期與親族團聚在一起而不願分開。在那樣的社會中,人們確實也很少有出門的需要。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而地主也不願輕易離開自己的莊園。尤其是社會中下層的人物,要是背井離鄉總是有著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是躲避什麼災難,或者是為了尋找衣食或出路。」
對於老少文青來說,臨別時凄凄慘慘山高水長擔心基友掛掉擔心再也不能搞基順便抱怨懷才不遇天不仁地不義命不好的感覺實在是太刺激了
文思泉湧有木有
下筆如神有木有
寫得很爽有木有
嗯,沒錯,要的就是就是這種被生活輕微虐待的快感
反正最後他們都會感慨:
呀…丫雅丫丫…這都是命啊!
首先,我覺得任何提出古代文學中某某題材少的問題都是閱讀量不足導致的。
所謂表達友誼的詩,學名其實叫做交遊詩。
就算粗略翻翻全唐詩或者其他總集、別集,也可以見到數量甚眾的「進行時」的交遊詩,甚至交遊詩這一類別已經是古代文學和古典文獻學研究的重要細分領域之一。其場合包括宴飲,郊遊,科舉,還鄉,等等等等,大多以歡樂的氣氛為主。例如白居易《答元八宗簡同游曲江後明日連見贈》,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李白《將進酒》,《贈汪倫》等等,都是這類詩的代表。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均不亞於離別詩。
但是,當我們提到體現古人友誼的詩句時,不免會想起的仍然是那些體現離別依依之情的詩。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比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所以說,題主的問題其實可以換一個問法,就是為什麼描寫離別的詩似乎更能體現出詩人與交遊者的情誼。
其實通過前一段的舉例我們可以發現,進行時的交遊詩往往是各種「贈詩」,贈者,曾也,必有所益而為之,也就是說贈詩的主旨往往在於抬高對方,又因同游的歡樂氣氛渲染,詩中就難免有誇大、吹捧的成分所在,故難以給人以情真意切的感覺。
而離別詩則不然。我姑且將在場送別和久別回憶這兩種境況都算做離別,然而無論哪一種,都是詩人積鬱的感情達到了一個頂點。送別也好,追憶也罷,都早已沒有了同游時的意氣,只剩下無盡的感傷和思念,這時的詩,就往往是出自詩人的真情流露,不會再像宴飲詩那般天南海北的吹捧對方了。
最後擇一首同是白樂天寫的贈詩《寄胡餅楊萬州》和送別詩《送張山人歸嵩陽》,大家感受:
《寄胡餅楊萬州》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送張山人歸嵩陽》
黃昏慘慘天微雪,修行坊西鼓聲絕。
張生馬瘦衣且單,夜扣柴門與我別。
愧君冒寒來別我,為君酤酒張燈火。
酒酣火暖與君言,何事入關又出關。
答雲前年偶下山,四十餘月客長安。
長安古來名利地,空手無金行路難。
朝游九城陌,肥馬輕車欺殺客。
暮宿五侯門,殘茶冷酒愁殺人。
春明門,門前便是嵩山路。
幸有雲泉容此身,明日辭君且歸去。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天末懷李白》杜甫
才疏學淺,目前只想到這幾篇,想到再補充。
送別詩中固有表達友誼的千古名篇,其他詩詞中寫友誼的也並不在少數哦!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是閑適歲月里如清水般淡薄而溫潤的友誼;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是悠閒遊歷中帶著爽朗笑聲與俏皮玩笑的友誼;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這是如長江之水激揚肆恣、不可一世的友誼;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今日未別卻已為明日分別失落惆悵;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不僅自誇還要順便拿促狹話損人;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疾病中仍時刻惦念著、感同身受著;
為我飲杯添酒飲,與君把著擊盤歌。——告慰一見如故的友人,擊盤而歌、為博一笑;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生死相隔的友情唯有用淚水來追憶;
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需君扶我。——亦兄弟、亦師友;
……
因為,別人在交流感情的時候,題主看不出來~倒是認得送別二字。
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哈哈,不是送別
追憶故妻的也比描述新婚喜悅的多,失去才珍惜,古今皆然,更容易讓人引起共鳴。「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雖然未必有多少人有類似經歷,但是哀傷總更容易讓人感同身受。
推薦閱讀:
※是「卻道故心人易變」還是「卻道故人心易變」?
※魯迅的文字水平是真的牛逼還是政治誇大的產物?
※如何評價《哈利波特》中的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