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捲沖洗掃描後怎麼校色! 怎麼校了才有富士的感覺啥的! 洗了幾卷沒感覺到柯達和富士的區別呀?

膠捲沖洗掃描後怎麼校色! 怎麼校了才有富士的感覺啥的! 洗了幾卷沒感覺到柯達和富士的區別呀? 總感覺沒店掃的好? 求大神傳授校色


看問題描述提問者主要困惑於為何自己掃描校色後不如店掃的更膠味,推薦閱讀 Sina Visitor System 後半部分

關於校色

校色環節是影響最終成片整體觀感的決定性因素,在所有的膠片數字化方案中都極其重要!務必嚴謹對待。

此校色法的思路是分別調整RGB三條通道以使膠片的高光暗部中間調均無偏色,因為是針對單張計算,不需要片頭片尾,無懼同卷底片因曝光量不同導致的密度不同造成的偏色,完美去除負片色罩。
此校色法適用於任何底片數字化方案獲得的未經處理的原片。

由翻拍得到的文件在ACDsee看圖軟體中打開是這樣的

用PS打開RAW,自動進入ACR

首先在鏡頭校正面板選擇配置文件校正微距頭的畸變

使用裁剪工具將底片上未曝光的片基裁乾淨(一定要裁剪乾淨,否則影響直方圖計算),可以看到色階利用率不高,動態範圍綽綽有餘

切換至曲線面板,選擇點曲線,將紅通道拉成反相曲線,並使曲線兩端與直方圖兩端對齊

綠通道同上

藍通道同上,此時觀察上方直方圖面板,可以看到直方圖兩端的紅綠藍基本重合,即高光與暗部無偏色

使用顏色取樣工具,吸取畫面中理應是中性灰的地方(如果一個拿不準是不是中性灰,就多吸幾個)

分別調整RGB三條曲線中輸出值在128處的錨點的輸入值,使取樣處的RGB等值,即還原中性灰,中間調不偏色

至此去色罩完成,得到了純凈的不含任何添加的色彩,可打開圖像進入PS基本面板

去色罩後的負片即可當作常規照片處理,按個人需求調整色彩和影調,通常微調一下反差效果就不錯

放大至100%,a7r2的4200w像素裁剪後依然讓135底片的細節相當可觀,右側路牌上的文字清晰可見,光這一點已經能讓很多底掃汗顏了吧

附一張使用電分滾筒掃描的135細節圖,不過爾爾

最終效果(機身Leica M6 TTL,鏡頭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2 ZM,膠片Kodak ProImage 100)

更多膠片翻拍樣張可前往我LOFTER查看:翻拍 - Haosky
以及 @NoNo君 的LOFTER:膠片 - Chongnuo Ji

從網上下載了一張愛普生V700用1200dpi且開了HDR掃描的4*5頁片(來自 @徐一恩 的淘寶店木目館,中意他家的自動膠捲沖洗機很久了,來年搞一台),機身鏡頭未知,膠片是Kodak Ektar 100,這個型號以顆粒細小著稱,4*5十幾倍於135的面積,帶來的應該是成幾何倍數的細節,順便看一下掃描儀相較於數碼翻拍在使用了同樣的校色方法後到底有沒有色彩加成

PS打開這張TIFF,先裁剪掉多餘的片基(TIFF不會自動進入ACR)

調出ACR依次調整RGB曲線

使用顏色取樣吸管吸取中性灰取值,曲線錨點還原中間調,去色罩完成

回到PS基本面版再用曲線微調一下反差

放大100%看一下細節,拋開Ektar本身的顆粒細小,並沒有想像中成倍於135的細節優勢,這可是比120底片還大的4*5啊,小失望~

再看一下整體,很乾凈很正常,但沒有傳聞中的掃描儀一掃就毒德大學,普通的場景,尋常的色彩,一切看起來很平實,平實得就像是隨便一台畫質尚可的全幅數碼機拍出的效果。這是應當的,這是正常的,膠片的本來面目就是這麼回事。當然如果用哈蘇X5或者數碼接片翻拍的話細節肯定比這個好

附上拍攝者用自己的方法校色的成片


拍了幾百卷也沒拍明白到底啥叫富士味兒。。。
如果說是偏冷低飽和低反差的話推薦你換個蛤蘇的掃描儀,直出全是那味兒。。。。。。。。。


推薦閱讀:

為什麼膠片機的色彩看起來那麼舒服?
準備入手大畫幅,選擇什麼樣的雲台合適?
膠捲或膠片拍攝的照片、影片是否可以視為「無限清晰」?
為什麼電影拍攝要使用膠片?

TAG:膠片 | 膠捲 | 膠片攝影 | 膠片電影 | 膠片沖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