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貨幣及標準有哪些?
歐洲地區
西方貨幣(多圖)
本文提供西方貨幣演變的感性認識,不作貨幣研究。
有非著名科普作者引用了本文,並未署名,請儘快私信我。知乎雖然免費,至少加一個名字好嗎。
羅馬城-200 AD 以前
古羅馬城有前後兩套貨幣系統,以公元前212年創立第納里烏斯貨幣體系為分界線。新的體系改革沒有廢除舊的,兩者混合使用。兼用其他輔幣。
羅馬前期貨幣體系,可稱為羅馬-坎佩尼亞雙貨幣體系,本位幣是銅幣(Aes/阿司/阿斯),輔幣有金幣(Aureus/奧里司/奧里斯)、銀幣(Denarius/第納里烏司/第納里烏斯)。
配圖:一些羅馬貨幣
故事:要是看了本文就崇拜起羅馬來,那別看了。羅馬可不是什麼好時代。羅馬不倒,坑貨不消。
同樣,羅馬就是羅馬,不能類比成任何城市。
配圖:羅馬阿斯銅幣
時間:約BC200或更早
圖案:雙面神 六分儀?
配圖:第納里烏斯銀幣
圖案:安東尼 眾人划槳開大船?
故事:安東尼加入羅馬權力遊戲,政治生涯起點是公元前54年當選羅馬城財政代表。
配圖:第納里烏斯銀幣
時間:公元60年
圖案:著名的尼祿大兄弟,他的徽章是扔個球嗎?果然被羅馬城公民當球扔了。
配圖:第納里烏斯銀幣
配圖:奧利司金幣
圖案:The Colluseum 223 AD斗獸場
故事:那時候還沒塌
銀幣時代。第納里烏斯貨幣體系的本位幣是銀幣Denarius第納里烏斯,輔助貨幣有銀幣奎納里烏斯Quinarius、銀幣塞斯特提烏斯Sestertius(也叫Sesterce塞斯退斯)共兩種。
下圖 銀幣第納里烏斯 81 AD 圖案 多米提安 修造斗獸場那位 為什麼巴西國旗上面站個猴?
下圖 銀幣第納里烏斯 圖案 奧古斯都 泰特斯 全身神裝 莎士比亞寫過《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的個人戰鬥力
下圖 銀幣第納里烏斯161 AD 圖案 奧勒留時期的一位女性(對奧勒留就是寫《沉思錄》心靈雞湯的那位 孔雀?那時候就知道孔雀了
下圖 三世紀的奧里司金幣
下圖 3世紀的第納里斯銀幣
羅馬貨幣比例
金幣Aureus奧里斯。Aureus是黃金的意思,拉丁語同源詞有黃金、日冕、乳暈。
銀幣Denarius第納里烏斯(德那留斯)。denarius拉丁語含義是 銀錢,拉丁語詞根是deni-十個。
denarius在中東和東南歐演變為貨幣第納爾dinar,流行於約旦、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巴爾幹半島,在英格蘭演變為便士Penny/Pence。denarius的拉丁語發音接近「第納留斯」。
銀幣Sesterce塞斯特斯(Sestertiu賽斯特提烏)。
斯特斯銀幣在塔西佗的《編年史》中有提及。斯巴達克起義時,四個賽斯特斯 兌換一個大銀幣 第納里烏斯。
傳說埃及豔后的情人安東尼曾無力償還200-300小銀幣的債務們,也許安東尼到埃及是求女王包養。
傳說克拉蘇有1個億的小銀幣財產,有水分,因為羅馬和印度、賽里斯(古代東亞)的年貿易總額才幾個億的賽斯特斯。西塞羅擔任西里西亞總督時該區公共財政收入二百萬賽斯特斯。
銅幣Aes阿斯(As)。古羅馬最早的貨幣就是銅幣,是一個羅馬磅重的青銅錠。
下圖 羅馬磅青銅錠 早期一個阿斯銅幣的價值 等於 一個羅馬磅青銅錠
銅幣阿斯 ~
銀幣賽斯特烏斯 ~
銀幣第納里烏斯 ~
金幣奧里斯 ~
【重量單位】古羅馬有羅馬塔蘭特talentum(詞源古希臘語大天平,又譯泰倫、塔倫)、羅馬磅libra(詞源古拉丁語小天平、天秤座、秤石)等。
相關數據:
羅馬盎司uncia ~ 27.295克 ~ 1/12羅馬磅
羅馬磅 ~ 327.54克
羅馬塔蘭特 ~ 33公斤 ~ 100羅馬磅
羅馬金塔蘭特 ~ 約38公斤
注意金銀兌換比例不完全等於金銀幣兌換比例。
相關故事,前三巨頭克拉蘇種田發家只有300塔蘭特,從政後迅速漲到了7100塔蘭特。凱撒欠下過800塔蘭特的債務,由克拉蘇出面擔保暫緩還債。一年後凱撒從高盧回來發了大財,不僅還清了債務,還替朋友還債,並出1500塔蘭特在羅馬修造建築,甚至被海盜綁票時,海盜索要20塔蘭特,他給了對方50塔蘭特。當然他回到羅馬後很快下令解決了這些海盜。
羅馬貨幣兌換比例
羅馬早期,1奧里斯金幣=5.45-8克金子=25第納里斯銀幣=100塞斯特斯銀幣=400阿斯銅幣。(關於兌換比例成因,附錄有詳細討論。
羅馬貨幣幣值範圍
最昂貴貨幣值5.45~8g黃金,最便宜貨幣值0.014~0.02g黃金。
羅馬貨幣含金量
奧里斯金幣在愷撒時代重8克黃金,到了1世紀尼祿時代縮水到7.1克,到了3世紀初卡拉卡拉時代縮水到6.4克,最終到了3世紀末戴克里先時代,縮水到了5.45克。同時,第納瑞斯銀幣在前3世紀重4.5克白銀,到了1世紀降到3.8-4克。最小面額的塞斯特斯則由銀變銅,共和國時期還是小銀幣,到了帝國時期從銀幣降成了銅幣。
補充羅馬早期貨幣
本文介紹中世紀貨幣。對比古羅馬更早的貨幣介紹一些。
下圖 古代貨幣金屬條 圖案 象 豬 也有牛
下圖 貝殼形狀銅幣 價值約等於一個阿斯羅馬磅的銅塊 顯然該銅幣本身沒有那麼重
下圖 貝殼圖案銅幣 某個亞平寧半島上的古城邦 貝殼圖案可能是向過去的貝殼致敬
下圖 BC269-266 頭像 狼 羅慕洛兄弟 ROMANO
下圖 羅馬帝國時期 金幣 銀幣 銅幣等
下圖 古希臘銀幣 赫拉克勒斯絞殺涅墨亞獅子(奇美拉) 這頭獅子住在奧林匹斯山以北 這圖案也是日了狗了
201+ AD
1.種類,羅馬發行蘇勒德斯金幣、阿根透斯銀幣、弗里斯銅幣、迪納厄斯小銀幣共四種。迪納厄斯小銀幣因為成本太高,日後被快速製造的安東尼安鍍銀銅幣/洗銀幣替代,儘管洗銀幣質量不如以前的迪納厄斯。
2.兌換比例,羅馬晚期,1蘇勒德斯金幣=1/60磅金=約等於4.5g金=10阿根透斯銀幣=40弗里斯銅幣 = 1,000迪納厄斯小銀幣。
3.幣值範圍,最昂貴貨幣值4.5g黃金,最便宜貨幣值0.0045g黃金。總體含量比上個世紀下降了2倍多,或許是精英人口外遷移民-經濟危機的緣故。參見三世紀危機。注意表顛倒因果。鏈接中的後續政策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危機,又給老羅馬的元老與公民們續了兩個世紀。
三世紀初的蘇德勒斯金幣(成色尚足)
3世紀中期的迪納厄斯銀幣(開始逗我)
3世紀末的安東尼鍍銀銅幣(慘不忍睹)
301+ AD
1.種類,羅馬發行蘇勒德斯金幣、斯力克銀幣、弗里斯follis銅幣共三種。可以看出最小的迪納厄斯小銀幣退出了市場。
2.兌換比例,羅馬末期,貶值後的1蘇勒德斯金幣=1/72磅金=約等於3.75克金=24斯力克銀幣=180弗里斯銅幣。
3.幣值範圍,最小价值貨幣為0.02g黃金,最大價值貨幣為3.75g黃金。大額貨幣相較於上個世紀下降了0.5倍。最小額貨幣價值看似回升,但實際上是因為上世紀的迪納厄斯小銀幣退出了市場,人們改用弗里斯銅幣作為最小幣。儘管如此,這種改用後的銅幣仍然繼續貶值3.75倍。
4.生活使用,羅馬居民常用阿斯銅幣、塞斯特斯銀幣、第納里斯銀幣,買菜洗澡看戲請客吃飯喂馬劈柴乘船等。最高價值的蘇勒德斯金幣變得很難見到,一般只有在買船、買馬、買房、買武器、買人時出現。部分小貴族、中小商人、普通軍官與自由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種金幣。不過羅馬金幣的使用範圍卻比之前擴大了,伴隨著羅馬-東方的貿易線路傳播,甚至零星出現在越南的古海港中。
四世紀的蘇德勒斯金幣(工藝放水)
AD 401+
1.東西羅馬分家後,貨幣標準沿用。但是兩個羅馬分了造幣廠系統,分別鑄造。
五世紀的蘇德勒斯金幣(不忍直視)頭像是東羅馬皇帝阿卡狄烏斯。
501+AD
1.種類,新羅馬(拜占庭)發行蘇勒德斯金幣(solidus)、半西斯金幣(semissis)、西斯金幣(tremissis)。別名,蘇勒德斯金幣別稱諾米斯瑪nomisma、海披倫、珀佩、瑪克斯或曼根。西斯金幣別名特雷斯triens。
2.兌換比例,拜占庭的阿納塔修斯(Anastasius I 491-518)統治時期,1蘇勒德斯金幣= 2半西斯金幣 = 3西斯金幣 =(羅馬遺留貨幣) 24斯力克銀幣 = 48半斯力克銀幣 = 64德涅爾 = 192弗里斯。西歐國家同樣採納該幣制。
ps.趣聞,1蘇勒德斯金幣此時仍值4.5g足金,而到了近一千年後的拜占庭末期,它只含10%金了。
4.幣值方面,最便宜貨幣價值0.023g黃金,最昂貴貨幣價值4.5g黃金。拜占庭地區的貨幣已經恢復穩定。
5.生活使用,拜占庭居民普遍使用羅馬遺留的銅幣、半斯力克銀幣和新發行的小額特雷斯金幣。
六世紀的拜占庭金幣(當時精美,只因日後漫長歲月中磨損了)頭像是阿納斯塔修斯一世。
601+ AD
1.種類,西歐的法蘭克墨洛溫王朝與盎格魯-薩克森王國開始發行特里斯金幣。他們沿用了古羅馬對蘇勒德斯金幣的稱謂,即幾個蘇。這一稱謂日後發展為英國的先令、法國的蘇sou等。此時流通的第納里斯由之前的半斯力克銀幣發展而來,日後發展為中世紀廣泛使用的德涅爾(denier)。
2.兌換比例,20特里斯金幣=1磅銀=240第納里斯。法蘭克墨洛溫王朝與盎格魯-薩克森王國的規定相似。
3.幣值範圍,當時金銀幣價值比例約在1:50。而1磅銀=270g銀=5.4g黃金。這樣一來最小价值貨幣為0.0225g黃金,最昂貴貨幣價值0.27g黃金。
4.生活,人們通常西歐經濟終於從危機中恢復。現在看來,對西北歐來說之前的日子或許並不算危機。畢竟西北歐屬於新開發地區,之前幾乎沒有經濟。這一時期恰是這一地區開始繁榮的階段。
七世紀墨洛溫的金幣(十分罕見)
701+ AD
1.加洛林王朝,規定240芬尼=1磅(銀)。1磅約等於日後2馬克重量,換算後的1芬尼約為0.0225g黃金。這一標準被日後的神羅沿用。
2.查理曼帝國,貴金屬重新豐富,生產了數以百萬計的迪納里銀幣。1個迪納里幣值約在1.08g銀=0.022g黃金。迪納里也可以作重量單位,1古羅馬塔蘭特=32.5kg=30000個迪納里。
八世紀加洛林王朝銀幣
801+AD
1.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帝國進一步增加迪納里中銀的含量。這種迪納里銀幣充滿了整個歐洲(西歐、北歐)地區。
2.英國,進入英國的撒克遜人開始大量生產高品質銀幣。查理曼帝國甚至願意與撒克遜人交換一些高品質銀幣,豐富貨幣體系。
3.拜占庭帝國,拜占庭的貨幣逐漸擴張,開始擠出在高加索地區流通的伊斯蘭銀幣第拉姆,到了11世紀中期完全擠出。看來劣幣驅逐良幣不能完全套用,精美的貨幣還是受顧客喜愛。
九世紀的拜占庭金幣(女皇?公主?)
901+AD
西歐一些伯爵自行鑄造德涅爾幣,有的成色特別好,有的成色特別壞。不過不完全是奸商,可能有工藝達不到的原因。
10世紀德涅爾銀幣
1101+AD
神羅規定160個芬尼硬幣=1馬克(黃金)。不久一個芬尼繼續升值到0.84g黃金,成為了通行金幣,整體比加洛林時期飆升了37.5倍。
12世紀神羅金幣(一人拿一個大餅,兩人拿兩個大餅)
1201+AD
銀幣種類
1.威尼斯發行大額銀幣格羅索grosso,純度0.965,重2.18克。其他義大利諸城邦紛紛開始鑄造自己的大額銀幣。這種銀幣一定程度上比銅幣使用更廣。
2.法國發行圖爾格羅斯幣gros tournois重4.22克。「圖爾格羅斯」中的「圖爾」是鑄造它的法國鑄幣廠的名字。
3.英國平均每年生產400-4000萬枚銀便士,同時在西北歐廣泛流通。
金幣種類
1.熱那亞開始鑄造名為熱那維諾(genovino)的金幣,均重3.5克左右,足金。熱那亞鑄造的這種「熱那維諾」及它的1/4塔羅幣(quartardlo)廣泛通行於地中海和中東地區,可見諸義大利城邦發行的貨幣的確貨真價值、童叟無欺。
2.佛羅倫薩開始鑄造名為弗羅林(florin)的金幣,該金幣有意與熱那維諾等重。佛羅倫薩的這種金幣被西歐和北歐人接受了,成為日後大多數歐洲金幣的原型。
3.威尼斯發行了杜卡特金幣(ducat),足金鑄造,居家旅行必備良品,通行於西歐,且一直被沿用到1797年。
兌換比例
1.威尼斯發行的格羅索=24個德涅爾。這是最初的比例,日後有所變動。
2.義大利諸城邦和西歐各國之間,彼此鑄造的銀幣與德涅爾的比價,基本固定在1:12左右。
3.一段時期內,法國的圖爾格羅斯幣與蘇幣(蘇勒德斯)1:1兌換。
4.威尼斯的杜卡特金幣、熱那亞的熱那維諾金幣、佛羅倫薩的弗羅林三者1:1:1完全等價兌換。
十三世紀諸城邦共和國金幣(教皇帶你悶聲發大財,忘記作死的戰爭吧)
13世紀杜卡特金幣
1301+AD
種類
1.神羅仿照法國的圖爾格羅斯幣,開始鑄造格羅申幣(groschen),這種貨幣與之前的芬尼(德涅爾、便士)比價穩定。
2.法國想取代義大利城邦貨幣的地位,兩度發行價值相當於兩個弗羅林的西特幣,均告失敗。
3.法國不再作死,對抗不如合作,乾脆填補貨幣空白,搞出個標準金幣埃居(ecu),一下成功推行。埃居重4.079克,以後不斷翻新改鑄,一直使用到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三十年戰爭中因法國財政吃緊被貶成小銀幣。
4.英國1344年發行了貴族金幣(noble)(諾貝爾?嘿嘿),重8.972克,價值6先令8便士,相當於半馬克(金)和1/3磅(銀)。
5.萊茵蘭諸侯同盟統一了仿造弗羅林幣的標準,統稱萊茵盾,簡稱盾(guilden),音譯古爾登,頗有今天歐元的味道。多年以後奧匈帝國等國家仍然沿用這個名字發行紙幣。1盾含23又1/2克拉黃金,66盾=1馬克,有意與佛羅倫薩的弗羅林保持等值。
兌換方面
1.法王卡佩王朝的腓力四世將圖爾德涅爾貶值,比價重新規定為1圖爾格羅斯=13又1/8圖爾德涅爾。
2.英國新格羅特幣約等於4便士,不過兩者之間的比例是浮動的,並未規定成二級記賬貨幣體系。
14世紀的萊茵古爾登盾金幣(狂拽酷炫大花紋)
14世紀法國金埃居
圖為15世紀查理八世時期鑄造的金埃居。
1401+AD
萊茵盾的含金量固定為19克拉。
1501+AD
中世紀結束,大航海時代開始。德語區某邦(當時沒有德國)一群土豪工匠,在給教堂衝壓鋼條造窗戶時,捎帶發明了螺旋衝壓機。經過多方不斷改進,造幣速度加快,貨幣規模迅速增加。
Review
3世紀末,羅馬因財政問題,黃金開始匱乏,貨幣質量有所下降。
6世紀,新羅馬(拜占庭)地區經濟趨於穩定,重新大量使用黃金。
7世紀,西歐小額銀幣純度恢復了。
8世紀,全歐洲銀幣的質量、純度恢復穩定。
9世紀,財富重新噴發,黃金貨幣純度與幣值飆升。
10世紀,各地領主自鑄貨幣,尤其是銀幣,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地方貨幣市場。但總體飆升的情況未被改變。
12世紀,神羅貨幣重新以黃金為基準,信用價值重新穩定。
13世紀,一些義大利自治城市開始鑄造標準金銀貨幣。這些方便易用的貨幣很快在地中海周邊流行。周邊王國、公國、伯爵領、騎士團、騎士、莊園主、匠人公會紛紛仿效。
14世紀,神羅、法國、萊茵諸侯仿照義大利城市的金銀貨幣,各自統一了貨幣標準。同時,英國自成體系的貨幣標準建立。
浩如煙海的中世紀貨幣,寥寥幾千字,無法一一列舉,從中選擇特色貨幣作為代表,僅供參考。
Appendix
若諸位知友對其他貨幣感興趣,分享一個以前寫的回答: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哪些通行貨幣?
Comment
謝謝諸位的留言,本文更新於2015.08、2016.02。
感謝Ivan Tchevski的留言,對話:
1.本文側重於「貨幣標準」,即價值尺度,結合中世紀時代背景,簡要解釋為什麼這樣定值、幣面為什麼這樣變化、當時如何流通、生活在中世紀的人如何看待貨幣、貨幣發行權變遷等經濟文化問題,非專精於收藏與分類。
2.貨幣漢語譯名有很多,經過斟酌,盡量選用了貼近原音的譯名。收藏界譯法建議查閱收藏工具書。
3.中世紀專指歐洲。阿拉伯不稱之為中世紀。
4.沒有加入俄羅斯等歐洲邊緣地區貨幣。
5.亨利·皮雷納也可以翻譯為皮朗,他的豐富的研究著作引述頗廣,尤其側重於社會制度與人口變遷。《中世紀的城市》搭配他的論文集《城市和城市制度》閱讀更佳。此外,他的中世紀破壞論不是唯一的中世紀研究觀點,目前學界已經有連續理論、轉型理論、晚期古代說與其N足鼎立。
6.《拜占庭幣》的作者為李鐵生,當然,搜一下 拜占庭幣 也能找到。
7.Spink年鑒內容寬泛,且以高成色高價值貨幣、近現代貨幣(如維多利亞時代)為主。中世紀貨幣變遷建議參考同為Spink出版的《英格蘭打制幣》,更為專精一些;牛津的《The Wealth of Anglo-Saxon England》、《Coinage in Tenth-Century England》。
感謝紅薯稀飯的留言,對話:
金本位銀本位是近代創製,之前各國一直有市場價格,不必等到近代。例如古希臘、古羅馬都有約定俗成的金銀兌換比,而且隨著市場浮動。
金幣銀幣兌換比例可以和金銀兌換比例不同,金幣銀幣本身還有造幣技術和合金技術(金銀幣摻銅)的因素在,帝國王國衰落造幣技術也會下降。
金銀兌換比例受距離影響,且有新礦供給、舊礦枯竭的因素。
金礦銀礦在歐洲分布不均。金礦主要在幾大半島北部,如西班牙北部、希臘北部,北歐,如芬蘭,西北歐,如蘇格蘭、冰島、東歐,如克羅埃西亞。銀礦主要在三大半島南部,如希臘東南部、西班牙南部,北非,德國南部的薩克森地區,巴爾幹的保加利亞、色雷斯。
大致上有這幾套標準
君士坦丁體系
君士坦丁貨幣體系形成於君士坦丁大帝改革時期,一直非常良好地運轉到10世紀末,到11世紀中葉君士坦丁貨幣體制在拜占庭國內壽終正寢,而在西歐繼續運轉。
君士坦丁貨幣體系有9種常見單位,8個面值的貨幣。
大致兌換關係如下
1/72羅馬鎊=1索里德/諾米斯瑪=2塞米西斯=3特雷米西斯=180弗利=360半弗利=720德卡努米昂=1440彭塔努米昂=7200努米
羅馬鎊pound:重量單位,328.9克。
索麗德solidus/諾米斯瑪nomisma:金幣,4.5克,含金量95.8%左右(23k)
狄奧多西大帝時期發行的索里德金幣
尼基弗魯斯一世時期發行的索里德金幣塞米西斯semissis:金幣,半諾米斯瑪
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的塞米西斯
特雷米西斯tremissis:金幣,三分之一諾米斯瑪
芝諾的特雷米西斯,因為非常小,所以顯得雕刻粗糙
弗利follis:阿納斯塔修斯一世之前為鍍銀銅幣,10克,含銀量4%,阿納斯塔修斯一世財政改革之後為純銅幣,重22.5克,最大面額的輔幣,相當於最小面額輔幣的40倍,即40努米。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弗利
半弗利:弗利的一半,約合20努米
查士丁尼的半弗利
德卡努米昂decanummium:弗利的四分之一,意譯即「10努米」
彭塔努米昂pentanummium:弗利的八分之一,意譯即「5努米」
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的弗利和彭塔努米昂
努米nummi:最小面額的輔幣
沒找到圖
關於其他的面值,除去以上常見面值的貨幣,拜占庭也時常會發行一些不常見面值的貨幣,最著名的如尼斯福魯斯二世發行的西斯塔梅輪histameron,」剪邊諾米斯瑪「,相當於11/12諾米斯瑪,但是又通過法律規定它和諾米斯瑪等價,引起市民們的極大不滿,約翰一世恢復了諾米斯瑪的發行,而西斯塔每輪僅在此後間斷髮行過一些。
科穆寧時期,隨著君士坦丁體系的崩潰,阿一重建了一套全新的貨幣體系。
阿一的新金主幣稱之為海培倫hyperperon,意為「高純」【墜吼的】,其面值與舊索里德相仿。為了與舊金幣進行區分,科穆寧體系下的金幣都被做成了碗形。
同時西哥特與法蘭克也在模仿羅馬的君士坦丁體系下的貨幣
圖為西哥特人仿鑄的羅馬特雷米西斯。
西部中古早期,其在流通領域的主導地位從黃金變為白銀,法蘭克人在墨洛溫朝時始鑄造一種新的迪納厄斯銀幣。
在羅馬三世紀,舊迪納厄斯幣經過多次貶值,已經退化成幾乎不含銀的劣質銅幣,價值不足1/1000索里德新幣,而這種新迪納厄斯銀幣,雖然重量只有1.2-1.3克,但畢竟是貨真價實的銀幣,在跌入谷底的黑暗時代中古早期里或可以勉為其難的擔負起標準貨幣的使命。
加洛林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大帝父子最終確定,新迪納厄斯幣由1/240磅純白銀鑄造而成,這就是通行於整個中世紀的德涅爾幣(denier)的詞源和由來,英國的便士,德國的芬尼(pfennig)也正是這種銀幣在各地的異名。此後的5個多世紀里,它不僅僅是西歐的代表貨幣,也是唯一全歐通用的貨幣。
精神羅馬人查理曼大帝發行的德涅爾銀幣
德涅爾在樣式和重量上基本就是西歐尚存為數不多的特雷米西斯金幣的銀質翻版,根據金銀1:12的「天然」兌價,不難得出這樣的等式:1磅(銀)=20特雷斯=240迪納厄斯,另外,雖然在今天我們比照羅馬帝國的金幣標準,將西歐出土的小額金幣稱作特雷米西斯,但在當時,它們仍然名不副實的沿用著索里德的名稱,構成了後來法國的「蘇(sou)」,英國的「先令」等的詞源;而拉丁語「磅」,也正是法國的「利弗爾(livre)」,義大利的「里拉(lira)」等標準貨幣單位的由來。自此,統治西歐近千年的貨幣換算標準關係建立了起來。
在法蘭西,它是1利弗爾=20蘇=240德涅爾。
在英國,它就是1鎊=20先令=240便士。
需要注意的是,利弗爾(磅)雖然被用作最高級的貨幣計量單位,但在現實的流通中並沒有如此重量級的金銀鑄幣與之對應,只是純粹用於記賬而已。與之相似的還有馬克(mark),這是個日耳曼的重量單位,2/3磅即8盎司,約合250克,因諾曼人在歐洲的擴張而普及。不難算出,1馬克重量的白銀可鑄160個德涅爾,這也正是作為貨幣單位的馬克所表示的價值。
受羅馬鑄幣傳統影響的不僅是中世紀西歐,還有伊斯蘭世界。在阿拉伯帝國,長期通行著兩種貨幣,第納爾(dinar)和迪爾汗(dirham)。
第納爾從詞源上很明顯來自迪納厄斯,不過在阿拉伯語里已經沒有了「十」的含義,而變成了單純「錢」的意思,質地也不再是銀,而是一種完全仿製羅馬索里德的金幣,重4.25克,迪爾汗則是一種3克左右的銀幣,名字來源於希臘德拉克瑪。
兩種鑄幣自倭馬亞王朝阿卜杜勒?馬利克哈里發時開始,在大馬士革鑄幣廠製造,並隨著8世紀阿拉伯海盜和商人的足跡進入歐洲。不過阿拉伯一直存在白銀短缺的問題,金銀比價甚至達到1:8,這樣第納爾和較輕的迪爾汗倒也維持在了1兌12的比例上,後來隨著消耗,迪爾汗越做越小,兩種鑄幣的對價也就1:15,1:20,1:22一步步跌落下去。
加洛林朝早期的德涅爾
英格蘭,無論是盎格魯薩克遜時代還是「諾曼征服」之後,國王一直都有能力管控全國的鑄幣廠,或許只有斯蒂芬和瑪蒂爾達戰爭時期短暫除外,從而保證便士幣的重量和含銀量,英格蘭貨幣也因此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法國卡佩朝早期教俗兩界的封建領主們自行其是的鑄造成色不同的德涅爾幣,並讓它們在經濟競爭中自由成長,從而形成了多種有代表性的地區貨幣:藉由開辦有極具國際影響力的香檳大集市,香檳伯爵在普羅萬發行的普羅旺斯涅爾成為法國東部,甚至通行至低地和北義大利的貨幣;而法王在聚合領土,加強王室絕對權威的過程中推行的巴黎德涅爾,也成了法國北部大部分地區的通用鑄幣。
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發行的便士幣,由於英國王室對鑄幣和貨幣進出口的嚴格管控,英國的便士幣在百餘年間都不曾明顯貶值。
馬恩河畔的拉尼(Lagny-sur-Marne)、普羅旺斯(Provins)、特魯瓦(Troyes)和奧布河畔巴爾(Bar-sur-Aube)在12-14世紀每年六次輪流舉辦國際性的貿易大集市,因四城都位於香檳伯爵領內,統稱香檳大集市。藉由集市的推廣,普羅旺斯德涅爾風行一時,特魯瓦的度量衡標準更是沿用至今,構成了金衡制(Troy Weights)。
不過,最終成為法國國家貨幣的既不是普羅旺斯也不是巴黎的德涅爾。1204年,腓力奧古斯都大破英王與神羅的聯軍,收回了諾曼底、安茹、曼恩等金雀花家族在法國北部和西部的大片領地,並廢除了當地的獨立鑄幣權,將鑄幣廠歸入王領的直接統轄之下。
但是,腓力並未在這些地區強行推廣他的巴黎德涅爾,而是沿用了當地的圖爾德涅爾(denier Tournois),它由聖馬丁修道院在圖爾鑄造,因幣值較小但成色保持較好而受到使用者的偏愛,很快巴黎也開始仿製。
13世紀末,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迎娶香檳女伯爵讓娜,兼并了香檳伯國,從此普羅旺斯也鑄造起圖爾德涅爾。與此同時,國王還頒布法律,讓封建領主們保留鑄幣權的同時卻限定「封建」的鑄幣只能在發行人的領地內使用,從而完全杜絕了其他鑄幣對圖爾德涅爾的挑戰。
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行的圖爾德涅爾
當卡佩諸王努力在為法國建立一種全國貨幣體系時,當金雀花王朝重新確立起英國貨幣在重量和質量上的保證時,神聖羅馬帝國卻展現出一幅完全不同的圖景:帝國西部的萊茵蘭、洛林、法蘭克尼亞、阿勒曼尼以及巴伐利亞這些在經濟和政治形態上更加「西歐」的地區繼續發行著普通的德涅爾(芬尼)幣;而東部沿波羅的海伸展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則鑄造著一種像紙一樣薄的芬尼幣,它們比普通德涅爾輕得多,價值也非常小。受它的影響,匈牙利、波蘭、西里西亞和波西米亞也鑄造起這種劣質銀幣代替了原來較重的德涅爾。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帝國的貨幣種類繁多,層出不窮,但大多無足輕重,沒有什麼影響力。
儘管西歐諸王國和各地區在銀幣的鑄造上有著如此大的差異,但我們一定不要認為這些貨幣在使用上也有著地域性,發行和流通畢竟是兩個範疇。很少有統治者能杜絕自己的良幣外流,或阻止外來的劣幣滲透,當然,他們更不會拒絕推銷自己的劣幣,套購外國的良幣。於是外國貨幣和本國貨幣的混合流通在歐洲各國都是普遍的規律。中世紀盛期的法國至少同時在使用近200種貨幣,而尼德蘭、義大利這樣商貿繁榮的地方,貨幣種類可以高達400種以上。這些重量不一,價值混亂的銀幣,還有毫無廣泛信譽可言,僅限地方使用的小額青銅輔幣。
中世紀盛期開始,西歐的貴重金屬貨幣也開始爆髮式的增長,以法國為例,路易七世時代估王領年歲入計為20W利弗爾左右,約合118.5W羅馬索里德,腓力奧古斯都執政初期估計年入22.8W利弗爾,約合135W羅馬索里德,後期則高達43.8W利弗爾,約合259.5W羅馬索里德,路易九世估計歲入為25W利弗爾,腓力四世估計後期歲入達到200W利弗爾。
當然這組數據中有幾個問題,首先,腓力四世的兩百萬利弗爾是有通貨膨脹的因素在裡面的,在腓力四世時代,由於腓力四世採用惡性通貨膨脹的政策,蘇的價值貶值了三分之二,德涅爾的價值貶值了40%,蘇和德涅爾的兌換比值也出現了變化,由此摺合成利弗爾來看,腓力四世的王領歲入應該在一百二十萬標準利弗爾左右,約合711萬羅馬索里德。
其次,路易九世的歲入情況在前後數據中顯得特別的異常,腓力二世前法王已能收入二十餘萬利弗爾,腓力二世發展了法國經濟,並使王領面積翻了兩番,因此在歲入數據增長中體現的也較為合理,然而聖路易在獲得了南方大量領土使王領大幅擴張、並使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後,歲入仍然只有25W利弗爾,不太符合常理,與其後的腓力四世收入更是相差懸殊,即使說這是前期未擴大王領時較低的收入亦難以解釋,那可能是聖路易降低了稅率?不得而知,不過還有一組數據,估計1260年聖路易有360W利弗爾歲入而腓力四世有1080W利弗爾,我猜測這應該是利弗爾大貶值後的數據。
不然這兩個數據就太過駭人聽聞了,而且這組數據出現時候所在的書篇幅也在15-16世紀這個利弗爾大貶值的年代)當時利弗爾應該已經貶值到相當於金弗羅林的程度,即相當於42g白銀,甚至可能更低一些,這樣換算,聖路易大概有280W羅馬索里德左右的歲入,腓力四世的收入則有840W諾米斯瑪左右的歲入,這樣聖路易的歲入數據相對合理一些,腓力四世的歲入也與之前算的相差不大。
八世紀以來,隨著西部與東部的經貿交流愈發稀少,金幣也愈來愈少見,雖然在南義大利西西里等地依然存在不少的金幣流通。羅馬帝國與阿拉伯人的金幣佔據著地中海金幣圈的主導地位。
而到了十一十二世紀隨著羅馬人與阿拉伯帝國的國勢衰退,索里德與第納爾急劇貶值,西歐國家也逐漸開始構建自己的金幣體系。
1231年神羅皇帝腓特烈二世在西西里的巴勒莫與布林迪西開始鑄造著名的腓特烈奧古斯都金幣
腓特烈奧古斯都金幣重達5.8g,含金量約為百分之85左右,不過發行量並不算高,在腓特烈去世之後,這種金幣也就停止了進一步發行。
1252年,熱那亞與佛羅倫薩開始鑄造自己的金幣。其中熱那亞的為熱羅維諾genonvino,佛羅倫薩的為佛羅倫florin。
1284年,威尼斯也開始發行自己的金幣——杜卡特ducat,它與佛羅倫與熱羅維諾等值,在接下來數百年里伴隨著義大利城邦的商業擴張風靡整個地中海。並被大量廣泛的仿鑄,在最後形成了佛羅倫與杜卡特二分天下的格局。
從上至下分別是熱那亞的熱羅維諾,佛羅倫薩的佛羅倫,威尼斯的杜卡特金幣
熱羅維諾金幣的正面圖案象徵著熱那亞城堡
佛羅倫的正面圖案為佛羅倫薩市徽百合花與聖人施洗約翰
杜卡特的正面圖案設計則與威尼斯的格羅索銀幣一樣,只是變成了站著的耶穌。
佛羅倫與杜卡特面值=20威尼斯格羅索=1貶值後的法國利弗爾
此時1利弗爾=20蘇=240德涅爾的兌換體系有了新的變動。
即1杜卡特/佛羅倫=20威尼斯格羅索=240德涅爾
在13世紀,西歐各國都嘗試大量發行自己的金幣,比如英國亨利三世1257年發行的金便士,法國路易九世在1266年和腓力四世在1303年分別發行的埃居幣(écu)。
但國王們大都將這些金幣都用作捐獻或饋贈的禮品,鑄造量不大。
一直到14世紀,繼弗羅林、杜卡特這些國際金幣風行很久之後,較為成功的國家金幣才逐漸出現。
路易九世1266年發行的最早的法國埃居金幣,écu一詞源於拉丁語scutum,意思是盾牌,得名於金幣上法國王室的盾形紋章。
西班牙、葡萄牙的埃斯庫多(escudo)和義大利的斯庫多(scudo)金幣都來源於此
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為了擴充戰備,收買盟友,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和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都大肆撒錢,唯恐在金幣外交上落後。法國自腓力四世時開始,大規模的用銀幣換購義大利的金幣,因此具有豐沛的黃金儲備。就在戰爭開始的那一年,腓力六世發行了一種新埃居幣,重4.53克,含金量0.75,價值1圖爾利弗爾。這種金幣在此後兩年間一共鑄造了整整150萬枚。
英王愛德華三世沒有法王的財大氣粗,只能舉債。他從佛羅倫薩的巴爾迪和佩魯齊兩家銀行借到了175萬弗羅林,其中很大一部分運到了佛蘭德的瓦朗謝納,用作給尼德蘭統治者們的政治津貼。佛蘭德、布拉邦、埃諾和康布雷等尼德蘭邦國也正是在此時開始模仿大規模輸入的埃居或弗羅林,鑄造起自己的金幣。
腓力六世1337年鑄造的「王座埃居」( écu a la chaise)是腓力四世埃居幣的翻版,但減輕了幾乎一半的重量,但是因為鑄造精美,依然受到廣泛的歡迎。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伐利亞人」路易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弗羅林賄賂的對象,1339年,他用這些錢在法蘭克福的帝國鑄幣廠開始鑄造金幣。隨後,以萊茵區選帝侯(美因茨、科隆和特里爾大主教及萊茵行宮伯爵)為代表的帝國諸侯們紛紛效仿。最終在1354年,為了回報選侯們的支持,皇帝查理四世批准了他們的鑄幣權,並通過協議將他們仿造的弗羅林的標準統一起來,統稱萊茵盾,簡稱盾(gulden,又譯作古爾登)。1盾重3.54克,含金量0.98,與佛羅倫薩的弗羅林相同。
美因茨大主教拿騷的約翰發行於1400年的萊茵盾
1342年和1346年,歐洲最大的兩家銀行佩魯齊和巴爾迪銀行相繼破產,原因之一就是愛德華三世拖欠巨額貸款造成的周轉不靈。但此時賴了賬的愛德華三世卻在英格蘭開始鑄造著名的貴族金幣(noble),這種金幣很大,重約8克,價值6先令8便士,相當於半馬克和1/3磅(英國沒有經歷銀幣的大幅貶值,因此此時磅已經比大陸的利弗爾大得多了)。貴族幣反過來也影響了法國的金幣,1356年,法國國王「好人」約翰二世在普瓦提埃戰役中被英軍俘虜,押往倫敦。英國人要求法國支付400萬埃居的巨額贖金才肯釋放國王。此刻,灰頭土臉的法國王室的財政狀況已今非昔比,不得不召開三級會議募集資金。1360年,歷盡艱難之後,攝政太子查理(後來的查理五世)將徵收的稅款鑄成名為「自由」(franc)的新幣用於繳納贖金,以期盼父親的歸來。這種金幣重3.89克,參考自英國貴族幣的一半,而自由幣的音譯就是「法郎」。
1344年愛德華三世發行的貴族金幣
1356年9月19日,法國國王約翰二世和兒子安茹的路易在普瓦提埃戰役中被英國的黑太子俘虜。獲釋後,約翰因為贖金未付完和留下做人質的兒子逃獄,出於信義又返回了英國,終老於倫敦。
發行於1360年的「自由」金幣法郎,也有傳說法郎之名來源於「法蘭克人的國王」 此時法國已經流通了多年重量價值相仿的埃居金幣,經歷了數次鑄造,不斷調整重量和含金量之後,在1385年,國王查理六世規定,1法郎合20蘇,即1利弗爾,1埃居稍多,合22蘇6德涅爾。自由幣此後再未重鑄,但法郎作為利弗爾的代稱一直流傳了下來,直到法國大革命。金幣埃居則持續鑄造、使用了到路易十四時代,與它同時代誕生的英國貴族幣,也如影隨形的延續到17世紀的斯圖亞特王朝。
拜占庭金幣是最大標準吧,其他德國金馬克,英鎊,法郎金幣,義大利,威尼斯金幣就是看成色為主
貌似經常有用威尼斯銀幣做結算單位,因為威尼斯商業發達
推薦閱讀:
※銀元聽響是什麼原理?
※塑基鈔票的製造和防偽工藝與紙鈔有何不同,它是比紙幣更好的貨幣形式嗎?
※有哪些國家的紙幣上印的不是政治人物頭像?
※為什麼大多數貨幣上都印著人像?
※現在硬幣的存在的理由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