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能否稱「孤」?
認為諸葛亮會稱孤的大多會引用禮記中:庶方小侯....那一段。然而那屬於古制,到了東漢是否沿用是個問題。
及庶方小侯之詞矣,然史記漢書文內亦不見有稱孤者.至漢末及三國群雄之割據僭竊者始稱之.三國志曹操下,敎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又孫權雖已僭帝位,惟詔命稱朕而對臣下言尚稱孤.其誅呂壹後,責諸葛瑾等書曰,自孤軍興五十年所.又曰,今孤自省無桓公之德,而諸君諌諍未出於中.蜀先主稱帝後,爲孫桓所敗,嘆曰,昔見桓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此也.------《說孤》趙翼
趙翼是清代四大史學家之一,這個還是有些可信性的。他認為,有僭越之心的人會稱孤。以諸葛亮和小皇帝的微妙關係和諸葛平生謹慎的性格,即使他可以稱,也不一定會用。
縱觀諸葛亮文集以及三國志正文,不見諸葛自稱過孤。及裴松之後添的內容中有了這方面記載,然而他本人也是以《蜀記》為根據,《蜀記》今已失傳,所以這屬於孤證,不足為信。
這是一些個人的考慮,希望能從知乎上找到更考慮詳盡的答案。
以秦漢制,孔明為執政丞相,武鄉侯,稱孤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
託孤白帝:被託付的不止是阿斗,更是整座江山。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是趙高對李斯的話。
東漢高誘注《淮南子》:「貴者公王侯伯,稱孤寡不穀。」
東漢趙岐注《孟子》:「王侯自稱孤寡」,
杜預注《左傳》:「孤寡不穀,諸侯謙稱。」
大將軍鄴侯袁紹、丞相武平侯時期的曹操、吳侯(自封)時期的孫權、隆中對時只有一縣之地、為劉表附庸的的宜城亭侯劉備,在史書上都留下了各種他們稱孤的記載。
孔明當時是蜀漢政權如同周公、霍光一樣攝天子權的攝政,法理地位更高於一般諸侯。
此外,孔明性情秉承秦漢風骨,作風爽朗大氣,從來不是後世那種憂讒畏譏之臣,
「十命可受」這種話他敢寫在和政敵的書信里,不止和東吳君臣各種通好,涉及兩國重要人事安排等話題亦不避嫌和顧忌;即使和敵對曹魏諸重臣也常有書信往來。
蜀吳兩國盟約隻字不提劉禪,反而吹捧「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雖是吳人所擬,也必然經過孔明本人認可。
孔明在書信里用謙稱「吾」、「臣」、「臣亮」,包括給盟國君臣的書信還自稱「仆」,
但亦不能排除他口頭語使用「孤」,以當時論很正常,沒有任何程度的悖逆,絕不能用後世眼光來看。
清朝君主臣奴之勢已為大成,孔明又被《演義》醜化成會對劉禪唯唯諾諾、大好時機聽其亂命而退兵的愚忠之人,被後世君主塑造成符合他們政治需要的臣僕典型,以這種大眾形象深入民心。
而為了解釋孔明既是忠臣卻為何不放權歸政,又不得不在民間形象中將史書中智力表現正常的劉禪醜化成一個白痴和智障。
【所以不讀史者才會有諸如「孔明是否愚忠?」「孔明為何不廢弱智而自立?」之類的疑問。】
信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滿清君臣如何能懂?
秦漢丞相三公長身跪拜君主,君主同樣要長跪還禮。重臣們朝見完畢離開,君主同樣要起身送到門口。 這是後世那些三跪九叩、誠惶誠恐的臣子所能想像的么?
因此清人趙翼之論,何足道哉。
上面「武鄉侯」的例子已經很好說明問題了,僅補充一點無關的。
「正史」是具有文書檔案性質的記錄,書寫格式是有較為嚴格的規定的,但同樣史書的對白即使今人「」號標之,但並非當時真正的口語體,而是經過史學家處理後的符合歷史書寫規定的語言,也就是尋常說的官話、術語。
書面語不同於口語,而史書則是書面記錄的規範化。比如隆中對的例子:
劉備(宜城亭侯)「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孔明「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當初在茅廬里的原對話,要是就一字不差這樣,那他倆就是一對從周朝穿越到大漢的蛇精病。
可不巧的是這種蛇精病語體在文史界達成共識,他們美稱之「詩書執禮皆雅言」,即合法合理的不講大白話、看不懂的你他喵來咬我啊。同時司馬遷一直很堅定的篤信自己那高貴的神聖的周朝太史的血脈淵源,所以他寫史記的時候用的就是先秦筆法了,漢代拋棄了他的太史公書,但是繼承了他的筆法。
再來對比一下:
司馬光,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宰相。
趙翼,貴西兵備道,正四品。
所以無論是個人對文書檔案規範管理的了解,以及所處時代的文化嚴謹程度,官方書面文件的相關規章制度的貫徹,司馬光都會更有優勢一些。
中國古代最忌等級不明、尊卑不分、朱紫相混,這種秩序包括過猶不及兩個方面。
所以趙先生犯了兩個錯誤,其一,誤以為史書中的人物對話等同口語,其實應該是史學家用語規範的概括凝練。其二,認為如果武侯不自稱孤,是一種謙卑的體現,但其實傳統上會更傾向認為這是一種「失禮」的體現,就跟我們的官員接待外賓若開口稱「親」,大家感受一下。
但事實上諸葛亮集裡面丞相的各種官稱、自稱、敬稱都非常得體,我記得還有人研究過他的人稱代詞用語特點,結論是非常的正統規範,謙而不卑與威而不怒均做到了謹守規矩,有法可依,正如他的為人。
ps,歷史入門的話最好循序漸進,李贄和趙翼他們的書並不適合文史初學者。
答案是完全可以。
「孤」那時候還不是皇帝專用,只要封了侯、開了府,都可以自稱為孤。
孫權寫信給曹操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時候職稱不過車騎將軍,諸葛亮當時貴為武鄉侯領益州牧,開府署事,稱個孤很奇怪么?
蜀記曰:周初見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
東周以前王的自稱「孤」,東周后,諸侯和王自稱寡人。皇帝則自稱為「朕」,始於秦始皇。
孤、寡人是「王侯自謙是「寡德之人」,但也有一說是」獨我一人「的意思。
其實也就是那些王認為普天之下只有自己是這樣高貴。朕在秦始皇以前人人都可以自稱,秦始皇為了突現高貴,把朕作為自己一個人的自稱,其他人不得自稱朕。
漢代禮節侯爵是可以自稱孤的,曹操,孫權都自稱過孤,而且是在封王前先就這樣自稱了。劉備自稱為漢室皇族,諸葛亮為蜀國丞相,因此可以稱孤的。如果諸葛亮自稱為寡人,才確實是失禮了。
曹操是三國里最能和諸葛亮比的人,他們倆都拜丞相,封侯。
曹操里的《讓縣自明本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全文的孤多得去了。
有的。《譙周傳》「孤尚不能忍,況乎左右?」
這個問題其實沒什麼太值得深入研究的 ,諸葛亮做到武鄉侯就到頭了,沒資格也沒理由自稱孤…另外你要懂得什麼叫做假設,就好比一個簡單的命題
蔣干殺不死關羽 即使他可以 他也不會殺死關羽的 (句意:蔣干殺不死關羽)
諸葛亮不能稱孤 即使他可以 他也不會稱孤的 (句意:諸葛亮不能稱孤)
呵。孔明一生豈止可稱孤,若想稱朕何嘗不可?孟德一生稱孤,若想稱朕又何嘗不可?不是能不能稱,而是想不想稱。這種問題就不要來辱我丞相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