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獻上黃帝之前的歷史有無記載?

1、女媧、伏羲的事迹可考嗎?
2、伏羲氏、太昊氏、神農氏是一個王朝還是一個人的人名?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3、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最初關係如何?他們各自的圖騰是什麼?


實在不願意和民科糾纏,首先,伏羲女媧傳說始於戰國,盛於兩漢,古史辨說越晚越古是對的,伏羲女媧很多傳說都是後人添湯加料燴出來的。但是史影是有一點,甘靑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族群喜用蛙紋和渦紋。
其次,伏羲,太昊,神農氏後人添加的傳說太多,史上未必有,如果有,既不是人名也不是國家名,是氏族名。
最後,先題主提的華夏集團,華夏連用是很晚的事了,先周以前,華是華,夏是夏,是兩個集團,華有可能是起自晉南豫西的喜用鳥-花紋飾廟底溝文化族群的自稱,這隻族群在仰韶龍山時代典型分別是尖底瓶和鬲。有夏是伊洛流域用鼎的族群自稱,後來他們建立了夏王朝。這支族群早先與晉南豫西的廟底溝文化族群也有淵源關係,但在仰韶龍山時代之交,更多的接受了東來的大汶口文化的影響,使用鼎作為了主要炊具,與使鬲的華族分別開來,單獨成為有夏一族。
題主所提的東夷集團,首先明確一點,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延續的所謂東夷集團,東夷是先周時期中原族群或者說主角族群對其東方的其它族群的稱呼,周人曾經管商人叫東夷,商人管更東邊的岳石文化族群叫東夷。等周滅了商以後,山東半島上又出現了一大堆夷。我大清一桶天下後還發現有美夷英夷。
末了,沒有所謂的圖騰,那玩意是後進民族落後的宗教觀的產物,我朝先民很早就不玩自然崇拜了
看了諸多評論和回答,有必要說一點,雖然我對古史辨全盤否定古文獻持反對態度,但是其學術邏輯是值得肯定的,上古時期中原諸族對四方族群的認識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而逐漸加深的,每個族群對外族的稱呼有其固有的規律,夏人自稱有夏,對其他諸族稱呼也加有字,如有易有扈。商人稱諸族為各方,如鬼方,人方,周方。到了周人這裡才在諸族前加特徵詞以分別,如犬戎,赤狄。這個也符合文字的發展規律,即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把太昊氏、神農氏說成王朝,似乎是皇甫謐《帝王世紀》開始的。


多圖慎入!《講談社·中國的歷史01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 夏王朝》
其實, @季心 已經答得很全面了,我再做一些補充,然後對王凡答主的一些說法進行反駁和探討。

鑒於有人說商朝是東夷,首先得先明確「東夷」的概念,正如 @季心所說:

題主所提的東夷集團,首先明確一點,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延續的所謂東夷集團,東夷是先周時期中原族群或者說主角族群對其東方的其它族群的稱呼,周人曾經管商人叫東夷,商人管更東邊的岳石文化族群叫東夷。等周滅了商以後,山東半島上又出現了一大堆夷。

而周朝之後,東夷基本被同化或消滅殆盡,之後的「東夷」可就不是先秦的東夷了。
而且,《殷墟:一個王朝的背影》記載:

「從甲骨卜辭反映的情況看,晚商時期,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商王朝為保存東部的疆土,曾連續用兵於東方,與東夷、淮夷發生武裝衝突。」「東夷是分布在今天淮河、泗水一帶的古族和夷方、林方、盂方等小國。夷人對商王朝統治的反叛由來已久。早在中商時期,仲丁、河亶等商王就曾興兵伐夷。武丁王時,商朝因西北邊關吃緊,對夷人有所鬆懈。至商王帝乙在位時,夷人勢力大增、頻頻入侵。帝乙在位的第十個年頭,商王不得不發兵親征。這次東征,甲骨文中有大量記載。甲骨學家根據卜辭復原了當時的征伐路線。此次使用的主要是步兵,兵力不詳。商軍先在首都舉行了告祭祖先的大典,30天後軍隊推進到雇,40天後到達一處名為「米豆力(這是一個字,實在找不到)」的地點。這一位置在今天的黃河以南但仍然離鄭州不遠。隨後商王揮師東進,70天後攻至今天的商丘一帶,80天後進至今山東曹縣附近,然後揮師南下,與地方諸侯攸侯喜的軍隊會師於今河南永城、安徽宿縣間。合兵一處後,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夷方發動進攻,渡過淮水後又與林方交兵。伐夷方、林方的戰役結束後,王師收兵回到攸侯喜的封地,這時離開首都安陽已經130餘天。於是商王決定班師回朝。......卜辭顯示,商代晚期對夷人的征伐遠不止這一次。商王先後擒殺了多名夷方首領。夷人的仇恨有增無減。直到商王朝末年,商紂王仍然不得不繼續派重兵向東南進剿夷人。」

如果你說商朝是東夷,這怎麼解釋?我和另一位答主的分歧,在下面做下說明。

首先明確一下概念

該答主聲明:

商人代表的東夷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根源與基石.什麼,你說炎黃?那是什麼玩意?上古的中原人民肯定不會理解,因為他們的君主是崇拜鳥圖騰的東夷部落首領.商文明直接承襲自東夷文化,詩經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而鳥崇拜正是來自東方的少昊部落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山東龍山文化.而龍山文化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統治了中原的全部地區.除了山東龍山外,還有山西,河北龍山與陝西龍山文化.如果說龍山你不理解,那麼說起十日與羲和,大家就該瞭然了,羲和正是東夷部落聯盟在漢族神話中留下的印記.我們現在不確定這是政治統一還是文化交流的結果,但是少昊顯然不是黃帝的兒子,而該是黃帝的老子.因為早期的漢族藝術與建築乃至禮制和文字,商周以來都直接承襲自龍山文化.而龍山文化直接承襲自大汶口文化,也是來自山東的東夷文化.

該答主一口咬定商人就是東夷人,還說商人代表東夷文化、商文明直接承襲自東夷文化。

我也更不明白該答主說的「東夷文化是以鳥和日崇拜,使用骨刻文一系文字的文化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另外,該答主所云:

而鳥崇拜正是來自東方的少昊部落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山東龍山文化.而龍山文化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統治了中原的全部地區.除了山東龍山外,還有山西,河北龍山與陝西龍山文化.如果說龍山你不理解,那麼說起十日與羲和,大家就該瞭然了,羲和正是東夷部落聯盟在漢族神話中留下的印記.我們現在不確定這是政治統一還是文化交流的結果,但是少昊顯然不是黃帝的兒子,而該是黃帝的老子.因為早期的漢族藝術與建築乃至禮制和文字,商周以來都直接承襲自龍山文化.而龍山文化直接承襲自大汶口文化,也是來自山東的東夷文化

可見該答主對「龍山文化」概念模糊不清。

「山東龍山文化」,也叫「典型龍山文化」或「海岱龍山文化」,才是大汶口文化的繼承,而非所有「龍山文化」。該答主把山東龍山文化與其他龍山文化混為一談,並把全部地區的龍山文化當作大汶口文化的繼承,是嚴重的概念混淆,是十分不科學的。再看看商文化是啥:

再看看該答主眼中「先進」到可以成為華夏文化祖宗的東夷文化:

可見,「東夷」這一稱呼本身就含有華夏本位的意思,即「中國」之人對東方邊緣族群的稱呼。也就是說,有了「中國」,才有「東夷」。而這「中國」,正是中原的華夏集團。不能因為「華夏」的稱呼出現在周朝就否認在周朝以前就有這種概念。至於該答主說的什麼「商人代表的東夷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根源與基石」、「漢族文化的主體,包括漢字都來自東夷而非華夏」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該答主的理論與過去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頗為類似(但比傅斯年雷人多了),然而......

該答主又一神論:

華夏族的祖先在一萬年前左右才從東南亞進入中亞

真是嚇死我了,這TM是個什麼鬼的遷移路線?

轉:

漢族的y染色體標誌是OM175,說明漢族來自於同一個父系,是同根同源的一家。漢人的祖先和成吉思汗的祖先六萬年前分手。成吉思汗的祖先和滿族的祖先是以C為標誌的棕色人種。
第一部分:以Y染色體單倍體類型研究看非洲起源論
我先講講Y染色體單倍體類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條染色體,其中44條為常染色體,X、Y兩條為性染色體。XY組合的為男性,XX組合的為女性,所以,Y染色體只能父子相傳,我們研究Y染色體,可以比較清晰的發現人群的遷徙和發展。

為了研究Y染色體的單倍體類型,我們繪製了人類Y染色體譜系樹,我們按著Y染色體單倍體的不同把全人類(包括非洲)分為18個類型(用從A到R十八個字母代表),出現頻率高,數量多的類型單獨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現的類型列入上級母類(如F、P),這也就是類型上有邏輯上重合的緣故,這樣做是為了使分類清晰,分析方便!

非洲人是人類的大本營,今天,所有人類的Y染色體單倍體類型都能在非洲找到(M168YAPM130)。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們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後裔,他們的Y染色體上都帶有M168的突變點。
人類剛出非洲,都帶有M168的變異點,此後,M168又發展出三個支系,C—M130、D—YAP、F—M89,它們下又有不同的子類型。

F—M89是現代人中佔壓倒性的類型,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這個變異點。

F—M89有很多子類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個支系,亞歐大陸上,除了西亞地區和西伯利亞,世界島上絕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孫構成,今天中國人(漢族)中,96%的人都是K—M9類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類型,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ON—M214,另一個是P—M45。
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北亞東部、部分太平洋島嶼(以上都是O—M175子類型)和烏拉爾山兩側、北歐北部、東歐北部和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類型)。中國人主體類型就是O—M175。

後者(P—M45)主要分布在歐洲大部(R—M173子類型)、西亞的伊朗、南亞的印度(R1a—M17子類型)、美洲印地安人(Q—P36子類型)等地區。其中,R—M173(包括M17),被認為是原始雅利安人的基因。

回過頭來再說最早的一支。
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線大概就是沿著海岸出發,從阿拉伯半島—伊朗—印度—中南半島,此後,這批M130的子孫分為兩支系,NO.1支系向北進入西伯利亞,並最終進入了北美地區;NO.2支系向南進入澳大利亞,並擴散到整個太平洋諸島。雖然我們的基因樹上C—M130畫的比較簡單,但實際上C—M130並不單一,他們類型眾多。
今天C—M130的後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亞東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亞、太平洋諸島。在東亞地區,外蒙地區比例非常高,達到58%,還有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布里亞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這些人群的類型(包括北美地區)都是C3—M217。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太平洋諸島嶼,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區,在當地民族中能達到20%。在現在漢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於3%。

D—YAP又被稱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幾乎同時走出非洲。現在D—YAP類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島的安達曼人(100%)、藏族(58%)、彝族、瑤族中的勉人、日本(34.7%)、朝鮮人。在漢族人中,D—YAP出現的頻率小於1%。
Y染色體變異數量多少並不能用人口數量來衡量,很多人口眾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個小人群由於某種原因迅速壯大而來的,如歷史上曾建立了強大帝國(典型的是漢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術革命和殖民(如英格蘭人、西班牙人),這些人群的同源性強,Y染色體的變異類型並不特別豐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體變異類型卻十分豐富。

(下圖)亞歐大陸上主要民族(圖中的chinese主要指漢族,外國人對中國的民族狀態不太了解,和一般人的觀念不同,漢族的基因構成恰恰是一個非常單一純粹的民族,足以證明原來的漢族融合而成的理論是錯誤的)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漢族人的民族起源和基因結構

今天的漢族人,佔壓倒性主體的是O—M175。

具體分析,在M175下還可以細分為最大三個子支系(其他N多小類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這三個子類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廣泛分布在從北亞到東南亞,但在最中央的黃河流域竟幾乎找不到!在貝加爾湖畔的布里亞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達34%,另外,北亞地區的外蒙、滿州、朝鮮、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類型,但一般比例不超過10%,中國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較高。而在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北地區的漢族人中,O1—M119類型的比例都小於5%,在陝西、山西、湖北等省,沒有發現這種類型,出現頻率為零,M119的分布呈現的是兩頭大中間少的格局。

o2—M95類型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在泰國高達55%,從泰國向北在遞減,從泰國向南也在遞減,可以推論O2—M95變異最初出現在東南亞地區,並向西周擴散。在東亞地區,只在朝鮮人、日本人、阿穆爾人中有一定分布,其中,在日本人和朝鮮人中,O2為O2b,比例超過30%!在山東、河北、甘肅的漢族人群中,出現頻率全部為零,找不到這種類型,在南方漢族人中,能找到出現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類型是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從北亞向南到爪哇、紐西蘭,從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薩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從出現頻率上看,O3—M122的出現頻率最高地區為中國的雲南地區、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現頻率為100%,如獨龍族等。在黃河流域的河北、陝西、山東,長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區的漢族人中,O3—M122都超過了80%。在北亞地區,O3—M122數量比較少,外蒙人中超過了30%,阿穆爾人也超過了40%,以及朝鮮人,除這三個人群外其他都比較少,在艾溫基人出現頻率為零,在布里亞特人也為零,在日本人中為22%。在東南亞地區,M122數量比較多,只有泰國、柬埔寨等地區略少,其他地區一般超過50%,出現頻率從中國向南逐漸遞減,到了爪哇人中出現頻率只有20%,在湯加、紐西蘭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現,但比例都不大。

M175這三個子類型的地理分布告訴我們一個信息,我們可以推論出東亞各民族的發展史。

東亞黃種人開始可能分為四個大集團:北亞人群、黃河上遊人群、黃河下遊人群、中南半島人群。
北亞人群代表了阿爾泰語系的民族,由於生活在氣候寒冷地區,無法種植農作物,其他人群都無法涉足,所以很難取代他們。

黃河上游集團代表了古代漢藏語系民族(先羌,標誌性基因O3—M122),黃河下游集團也是一個古老人群,他們特有的是O1—M119。大約在6~5千年前,古代漢藏語系先民開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發展,成為了藏緬語族、另一支向東發展,就是漢語族。漢語族部落並擊敗了黃河下游的古老居民,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敗後開始分化為兩支,北支M119進入了遼河流域,並深深影響了西伯利亞和北亞居民的基因構成,成為阿爾泰語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發展,成為後來的「百越」。從此,M119基因從黃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帶有M122的先羌人(漢語族部落)。

這段部族遷徙史,也許就是我們民間口口相傳的著名的黃帝戰勝蚩尤的歷史傳說!雖然我們找不到當年的戰爭遺迹,但我們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證據:考古上,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從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從陝西河南來的龍山文化,此後山東存在的文化就是山東龍山文化!在基因上,證據更加明顯,山東、河北兩省的漢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50:1,超過95%人以上都是隨黃帝東來者(先羌部落,M122類型)的後代。

經過這次原始的部落戰爭,漢語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他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方國,這種狀態持續了大約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從甘肅天水遷徙到了陝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們在周武王的帶領下,周族人消滅了商朝。滅商後,周武王率領300輛戰車和5000虎賁,用了三年時間,消滅了99個方國,征服了652個方國,俘虜了410萬戰俘《逸周書·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後的一百多年間,西周分封了大量諸侯國,周族也隨著分封擴散到了全國。

周族人稱自己國家是「有夏」,此後各諸侯國都自稱「有夏」,對外統稱自己「諸夏」,夏者,本意是區域廣大。周族自稱自己的本民族為「華」,稱外族為「夷」(異),此後凡是與周族有同源關係的血親部族都開始自稱「華胄」,稱外族為「非類」「夷(異)人」,意思是非華族類,華者,本意就是高貴壯麗。從此,「華夏」也就成了這些諸侯國的統稱,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中華」兩字的來歷。周族人的語言叫「雅語」(夏語),在全國通行,孔子講學,學生來自不同的諸侯國,但孔子的話他們都聽得懂,因為孔子說的是當時的普通話——「雅語」,這在《論語》里有:「子所雅言」的話,不說「雅語」就是被稱為「野言」「非文」,由於有著交流需要和文學推進,「雅語」最終成為了全國通用的語言,也就是後來我們說的漢語。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將這些互相強烈認同的割據國家統一起來,後來又經過漢朝的統一和強盛,華夏族終於發展成為漢族。

我再吐槽一下:我認為夏人、商人、周人都應該只算部族而非民族,該答主說:

但是在上古時期,商人,夏人,周人恐怕在文化與外貌乃至基因上都有巨大差異.這是三個不同的民族

然後該答主又說: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前面說了Y染色體、民族認同、體質外觀,後來又說有穩定的文化認同就有民族了。先不論這位對「民族」的理解是否準確,既然之前說了產生文化認同,那按你後面的觀點,夏人、商人、周人不就算一個民族了嗎?只不過這個民族應該是華夏而不是夏或商或周。
那我們就仔細分析一下:

《華夏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的演變》:

到底是誰不明白啊?
然後,該答主的回答中最讓我感到不知所云的是這兩段:

但是這足夠反常識了嗎?不不不,完全還沒有!我們根據分子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分別得出了相互對應的結論:首先商人體質外觀偏向古東北型其次,商人在遺傳結構上更接近東亞和北亞人群.復旦人類所的論文比較隱晦,並且只更多的強調商人對漢族的遺傳貢獻,但是實際上按照復旦的數據,商人貴族的遺傳類型與體質外觀均接近蒙古族與朝鮮族之間,可以說在基因上商人與北方漢族/蒙古,朝鮮族的接近程度相似,而相貌與蒙古/朝鮮族更為接近,近似為古北亞和古東北亞類型的結合.我們也許不能就此認為宇宙都是朝鮮人的,但是朝鮮人確實與我們至少就母繫上(父系漢族以O3-m117 O3-m134 O3-m122為主,而日韓以O3的其他下游點位,O2,C,D為主)共享一個偉大的祖先.而最有趣的是,朝鮮人與我們都不把東夷人當自己的正統的直系祖先.

  這還沒完.既然商人無論平民還是貴族長的都不象我們,那我們不會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吧?當然不是,事實上,按照吉大的朱泓教授的分類,我們當下北方漢族的體質外表既不接近古中原型也不接近古東北亞型,而更接近古西北型.因為夏朝到近代正好是從溫暖期向寒冷時期的走向,所以中原地區的體質類型會因為環境影響與北亞,東北亞人群接近,這與基因無關.但是讓馬來人到俄羅斯繁育10代,馬來人也不會更象中國漢族.這是環境影響無法逾越的.而中國北方各部落集團中,只有來自陝西,甘肅的周人帶有古西北與古中原結合的特徵.而仰韶文化的主要外貌更接近於現在的華南組.而仰韶-山西,河南龍山-夏二里頭的脈絡下的分子人類學研究揭示,被認為是夏代的二里頭遺址所代表的基因型雖然足夠北方,但是依舊比商人偏南,而且較少帶有古西北成分.

不知道你到底想說明什麼?那幾個資料是依據體質人類學與mtDNA的分析,但你說商人長相什麼的是什麼意思?你一個鏈接里說商人是東北來的,另一個鏈接里資料顯示:

你到底想說啥?一會兒說商人是東夷,一會兒說是東北來的,一會兒又說夏商同源,你認真分析過你的資料嗎?並不是你貼的鏈接里都以朱泓劃分的中國上古人種類型為標準,你為何都以之套用?這兩段純粹是多餘,再看看你的結論:

所以真正的事實就呼之欲出了:華夏是一個從未有過輝煌的文明,反而是受東夷文化強烈影響甚至最終取代自己文化的帶有南相的北方族群.而周人確實是他們所自己記載的那樣「自躥於戎狄之間」,同時帶有古中原型和古西北型的特點.黃帝也許是周人對自己某個久遠祖先的記憶,作為最終勝利者的周人,捏造了華夏臣服四方的上古史,只為自己的統治增加合理性,周人重祖先,重禮制,周禮講究一個"合乎於禮".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勢力,為了現實與情感考量,重新修改了歷史,將上古歷史改造成禪讓與美德的理想世界,最終體現在了史記上.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因此產生自卑的文化虛無主義情感,因為漢族本就是華夏與東夷的文化,血緣雙混血的結合體(後期還有百越等南方部落,這就是南方漢族的故事了.),我們共同繼承了商人的文字與神話,周人的禮制與神話,這才是漢族的真正形象.畢竟,商人與周人都是操著原始漢語的兄弟民族.
而到最後,我們就又可以轉回竹書紀年的黑暗歷史中了,這回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一樣的東西,篡夏的后羿(不是射日的那個,這是兩回事,射箭射的好的都叫后羿)是東夷族.而被坑的凄慘的堯帝也是出自東夷族.整個上古史就是東夷與華夏爭權奪利的政治史,好吧我的朋友,這麼一說,是不是又感覺,這是個熟悉的世界了?

前面對《史記》和《竹書紀年》的分析還有一定合理性,但後面扯到什麼商人是東夷,然後各種不知所云的鏈接和漏洞百出的分析,最後得出這麼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雞肋的結論,倒還真像一個合理的故事了。我只能說:呵呵呵呵呵呵呵。


  在公元279年,西晉大舉征討叛亂的鮮卑首領,盡起中原之兵。而養兵的糧餉徭役自然就攤派到了老百姓頭上。三國末期的兵民比之高本就僅次於戰國末期,拿蜀國舉例,90萬人口竟然養出10萬軍隊,說是喪心病狂也不為過。承襲自魏的晉國情況稍好,但是也好不到哪去,平時尚可勉強維持,但是戰時真的是打起來後方死的比前方還多。於是河西征戰,中原腹地的老百姓普遍表示日子過不下去了,那怎麼辦呢?

  好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河南的農民學了魏武王的生財之道,盜墓。這一挖就不得了了。史載汲郡人偷盜魏襄王的陵墓,得到竹書數十車,全是科斗文書寫,稱「汲冢古文」。這些竹簡經過整理,有《竹書紀年》12篇,因為原本寫在竹簡上而得名,敘述夏、商、西周、春秋時晉國和戰國時魏國史事。這個竹書紀年非常不得了,致於為什麼不得了,還得先說說史家第一經典《史記》。

  對史記有超過歷史教科書水平的研究讀者通常會有怪怪的感覺,說哪裡怪呢,又說不出來。近年來吐槽愛好者們總結了一些,比如司馬老爺爺也沒親臨現場,怎麼對方說啥都知道?再比如夏朝和商朝滅亡的故事實在太象了。但是這些根本不是史記最怪異的地方。真正讓人起疑的是,史記敘述的上古歷史太少年漫畫了。堯舜禹互相和平禪讓,伊尹掌國,見太甲有德,就把政權讓給太甲了。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總的感受古人的思想覺悟高過今人幾個檔次。而我們的經驗判斷是人類社會的政治是青年漫畫式的你死我活,陰謀陽略一起來。而史記中的記載,簡直比新聞聯播還和諧,少年漫畫一樣熱血,這是不符合所有人的經驗認識的。

  但是竹書紀年就完全不一樣。竹書紀年對於堯舜禹的記載是這樣的: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夠不夠黑暗?而關於賢相伊尹的記載是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7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夠不夠血腥黑暗?雖說如此,但我們都知道,這更符合一般人的經驗認識。

  而且事實上,竹書紀年的記載也更符合考古證據。

  在日本有一派古史學者,認為《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要不能證偽,就應該認為它是真的。我國長期以來也有類似觀點,尤其是甲骨文上商王世系非常接近史記的描述時,這種觀點集體達到高潮,他們認為史記是真理,沒發現的也一定會發現。直到《竹書紀年》出現。中國近現代有一個歷史哲學學派古史辨派,發現歷史記載,越是古老細節越少,而越是新近細節越多,並且「時代愈後,傳說中的古史期愈長」;「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所以他們的方法論就是「疑古」。只要不能證實的,一律是假的,這個和之前的史家學派方法論非常不同。雖然他們極端到共和元年之前的歷史一律不認的地步,但是他們依舊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思路:他們推廣了歷史記載要和文物發現互相印證才能算是證實的方法論。

  早年《史記》的支持者認為,竹書紀年之所以黑暗是因為該書的作者魏國史官們的危機意識,因為魏國地處中原,是十戰之地,要教導國內臣民,尤其是貴族了解世界的殘酷,提高警醒程度。但是後續的考古事實證實了黑暗史觀並非單純的意識形態需求。比如紀年中「(殷)祖乙勝即位﹐是為中宗」,與《史記·殷本紀》等以中宗為太戊不同,但與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稱謂卻完全相合。同時,竹書紀年與西周青銅銘文和漢初古墓史書的吻合度也更高。 

  所以,我們的上古史到底是怎樣的?茫茫歷史早已散落在不可知的時間迷霧之中。竹書紀年最早的部分也是成於春秋早期,而竹書紀年的價值只是向我們論證了人性的不變,卻不能向我們提供更多信息。而作為勝利者的周人,有沒有可能篡改歷史?事實上成王敗寇,這幾乎是必然的。比如我們現在通過文化考古學知道,紂王並不「紂」,文王也不一定聖德,商朝滅亡的時候甚至並稱不上不衰敗,其原因更多在於兩面作戰和軍事技術的落後。要復原我們的上古史,單靠文化考古學和史學幾乎已經做到了極限,所以想搞明白三皇五帝時代的中國發生了什麼,甲骨文里的「鬼方」,「人方」到底是些什麼模樣,就必須徹底的交給考古學和分子人類學,考古學顧名思義,而分子人類學並不是大家腦中想的那種田野調查的人類學,它實際上是一門遺傳學與考古學結合的學科,是一門實證科學。

  僅僅這樣介紹分子人類學未免讓旁人覺得費解,但是如果舉些例子,大家就知道它到底是什麼了。20年前,我國宣傳的一直是中國人很可能是中國本土起源的(譬如鏟型門齒北京猿人與現代中國人相同等體質人類學證據),但是90年代後分子人類學這個新興學科以不可阻擋的威勢橫掃了全世界,因為它直接著手於我們的遺傳信息,通過研究Y染色體和MTdna的演變來還原我們的遷徙與演化進程,直接證明了所有人類(智人)都起源自非洲,黃白人種於數萬年前分離,而華夏族的祖先在一萬年前左右才從東南亞進入中亞,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最早也是前9000年左右的,之前則有長時期的斷層。所以我們現在的所有教科書,基本都在講述走出非洲的學說。所以,當文化考古學,體質人類學與分子人類學研究結合時,雖然我們不知道山海經中奇肱國到底是什麼,但是我們卻知道三星堆文明,也許被考古學家們命名為牛河梁遺址之類的土氣名字的背後,正是古籍中赫赫有名的黃帝族的來源之一。所以,真實的上古歷史在近二十年離我們首次如此接近,尤其21世紀以來,幾乎每年都會有顛覆人們歷史常識的研究出現,而我們卻事實上還在進行著千年來相同的歷史教育,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而正因為如此,才使我們在走近真實的上古時,多了一種小心翼翼的激動,而真正的上古史,還是要從開篇說的商人談起。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文明,注意,不是說夏朝不存在,而是說,夏朝即使存在,也很可能還稱不上文明。因為它缺乏文字,文字是在商朝初次出現的(龍山骨刻文屬於符號還是文字還在爭論中)。在普通中國人的認識中,自古以來這片大地上只有一片人,同樣的文化,語言,文字,相貌。一個接著一個的朝代進行輪迴.秦以後恐怕確實如此,但是在上古時期,商人,夏人,周人恐怕在文化與外貌乃至基因上都有巨大差異.這是三個不同的民族.挑選商族做為切入點,是因為商人代表的東夷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根源與基石.什麼,你說炎黃?那是什麼玩意?上古的中原人民肯定不會理解,因為他們的君主是崇拜鳥圖騰的東夷部落首領.商文明直接承襲自東夷文化,詩經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窩萌萌噠
,而鳥崇拜正是來自東方的少昊部落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山東龍山文化.而龍山文化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統治了中原的全部地區.除了山東龍山外,還有山西,河北龍山與陝西龍山文化.如果說龍山你不理解,那麼說起十日與羲和,大家就該瞭然了,羲和正是東夷部落聯盟在漢族神話中留下的印記.我們現在不確定這是政治統一還是文化交流的結果,但是少昊顯然不是黃帝的兒子,而該是黃帝的老子.因為早期的漢族藝術與建築乃至禮制和文字,商周以來都直接承襲自龍山文化.而龍山文化直接承襲自大汶口文化,也是來自山東的東夷文化.

龍山一統治天下

龍山之前,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二分天下
所以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事實:漢族文化的主體,包括漢字都來自東夷而非華夏.如果仰韶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代表華夏的話,那麼顯然華夏先是文化落後,後是直接被人家文化輸出剔發易服了.

  但是這足夠反常識了嗎?不不不,完全還沒有!我們根據分子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分別得出了相互對應的結論:首先商人體質外觀偏向古東北型其次,商人在遺傳結構上更接近東亞和北亞人群.復旦人類所的論文比較隱晦,並且只更多的強調商人對漢族的遺傳貢獻,但是實際上按照復旦的數據,商人貴族的遺傳類型與體質外觀均接近蒙古族與朝鮮族之間,可以說在基因上商人與北方漢族/蒙古,朝鮮族的接近程度相似,而相貌與蒙古/朝鮮族更為接近,近似為古北亞和古東北亞類型的結合.我們也許不能就此認為宇宙都是朝鮮人的,但是朝鮮人確實與我們至少就母繫上(父系漢族以O3-m117 O3-m134 O3-m122為主,而日韓以O3的其他下游點位,O2,C,D為主)共享一個偉大的祖先.而最有趣的是,朝鮮人與我們都不把東夷人當自己的正統的直系祖先.

  這還沒完.既然商人無論平民還是貴族長的都不象我們,那我們不會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吧?當然不是,事實上,按照吉大的朱泓教授的分類,我們當下北方漢族的體質外表既不接近古中原型也不接近古東北亞型,而更接近古西北型.因為夏朝到近代正好是從溫暖期向寒冷時期的走向,所以中原地區的體質類型會因為環境影響與北亞,東北亞人群接近,這與基因無關.但是讓馬來人到俄羅斯繁育10代,馬來人也不會更象中國漢族.這是環境影響無法逾越的.而中國北方各部落集團中,只有來自陝西,甘肅的周人帶有古西北與古中原結合的特徵.而仰韶文化的主要外貌更接近於現在的華南組.而仰韶-山西,河南龍山-夏二里頭的脈絡下的分子人類學研究揭示,被認為是夏代的二里頭遺址所代表的基因型雖然足夠北方,但是依舊比商人偏南,而且較少帶有古西北成分.

  所以真正的事實就呼之欲出了:華夏是一個從未有過輝煌的文明,反而是受東夷文化強烈影響甚至最終取代自己文化的帶有南相的北方族群.而周人確實是他們所自己記載的那樣「自躥於戎狄之間」,同時帶有古中原型和古西北型的特點.黃帝也許是周人對自己某個久遠祖先的記憶,作為最終勝利者的周人,捏造了華夏臣服四方的上古史,只為自己的統治增加合理性,周人重祖先,重禮制,周禮講究一個"合乎於禮".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勢力,為了現實與情感考量,重新修改了歷史,將上古歷史改造成禪讓與美德的理想世界,最終體現在了史記上.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因此產生自卑的文化虛無主義情感,因為漢族本就是華夏與東夷的文化,血緣雙混血的結合體(後期還有百越等南方部落,這就是南方漢族的故事了.),我們共同繼承了商人的文字與神話,周人的禮制與神話,這才是漢族的真正形象.畢竟,商人與周人都是操著原始漢語的兄弟民族.

  而到最後,我們就又可以轉回竹書紀年的黑暗歷史中了,這回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一樣的東西,篡夏的后羿(不是射日的那個,這是兩回事,射箭射的好的都叫后羿)是東夷族.而被坑的凄慘的堯帝也是出自東夷族.整個上古史就是東夷與華夏爭權奪利的政治史,好吧我的朋友,這麼一說,是不是又感覺,這是個熟悉的世界了?


知乎專欄典型蒙古人種的形成與史前擴張 - 5:「北風其喈」-- 席捲東亞的遷徙洪流 (下)

非洲基因東來,必然因為青藏高原分為南北兩支,北支白人沒敵手,南支紅白人要先搞定黑矮人才能到中國,必然晚於北支。於是先到的和老黃種人結合,就是舊石器田園洞人黃白人燧人氏,因為最後的小冰河,被迫南下,南方舊石器黑矮人則是有巢氏,二者開始食用黑黍。新近從印度過來的褐種人,就是伏羲女媧氏,他們發現了紅黍。15000年前回暖後,黃白人燧人氏帶著黑矮人有巢氏北返變山頂洞人,褐種人Q系追他們,部分黑矮人跟著動物沿著大陸橋逃去了台灣,褐種人伏羲女媧氏則在南海大陸架上吃龍蝦海龜爽歪歪,褐種人Q系追著部分黃白人和黑矮人到了美洲。結果最後的大冰蓋崩潰,海平面上升,美洲台灣與亞歐大陸的陸橋消失,大部分褐種人伏羲女媧氏在南海被淹死,從而誕生了洪水神話。剩下的褐種人伏羲女媧氏在廣西廣東繼續繁衍,欺負當地黑矮人,然後北上彭頭山,然後繼續北上征服黃白人黃帝一族熊蝦國,滅了黑矮人磁山文化黑神農自封紅神農、征服了黃白人後李文化竜龜國、把黃白人大地灣文化一路往西邊趕,最終伏羲女媧氏成為了賈湖-裴李崗-仰韶紅陶大帝國。黃白人黃帝一族奉命從濮陽西水坡遷徙到陝西半坡姜寨

龍頭其實是龍蝦的頭,熊字其實是龍蝦的象形,兩個匕是龍蝦的鉗子,四點是龍蝦的腿,是典型的克羅馬農洞人壁畫風格側面立體像,熊是蝦,竜是龜,他們也都是田園洞人龍部落聯盟的成員,只是一個在河南一個在山東投降了北上的褐種人炎帝,把河北的龍王給賣了。

西水坡墓主人是誰?_renhe1958_新浪博客觀點我不贊同,但是材料值得一看

史記正義、索隱又引孫氏注「世本以伏羲(炎祖)、神農(炎帝)、黃帝(軒轅)為三皇,以少昊(青陽)、顓頊(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

史記正義「世本以黃帝(青陽)、顓頊(高陽)、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

茆本帝王世本輯錄「黃帝(軒轅)」、「少昊(青陽)」、「顓頊(高陽)」、「帝嚳」、「帝堯」、「帝舜」,附「陸終六子」,作為五帝時期的帝王世系;

https://www.zhihu.com/collection/164181305?page=4

https://www.zhihu.com/collection/164181305?page=6


我們以為聽的很多上古的事迹實在是在戰國開始傳播的,我們以為看的很多戰國的書籍實在是在魏晉開始形成的。


我不是回答問題,我是來反駁那個竟然一百多人贊同的民科王凡的回答的,他完全地不了解所謂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定義,竟然得出龍山征服仰韶這種愚蠢的結論出來,這就跟我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比滿清先進,所以滿清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征服的一樣可笑


推薦《路史》。


剛看百家講壇,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夏朝起源是因為氣候劇變,北方的龍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都向中原遷徙,這就是為什麼大禹的父親是南方的氏族,母親是西北的氏族,從此中原地區成了華夏文明的舞台,中國人再返回南方要到春秋末了,返回內蒙古也是很晚了。


應該沒有 文字好像就是黃帝創造的



1、女媧、伏羲的事迹可考嗎?
有一些蛛絲馬跡的推論
女媧和伏羲是大洪水後存活下來的氏族將自己的首領神化的人物(或氏族),因為在大洪水之後存活,後代認為他們必然有一定的神力,將之神化,那就是兩棲能力,女媧(蛙),伏羲(蜥),在漫長的時代中口口相傳的故事中逐漸的偏離與添加形成了神化,也許僅僅是大河的泛濫毀滅了家園,建立堤壩堵塞洪水,謂之鍊石補天,也許將兩派的鬥爭神化,那就是毀滅堤壩的共工氏,而共工氏多次出現在不同的時代,伏羲女媧和他斗過,黃帝和他斗過,大禹和他斗過。

2、伏羲氏、太昊氏、神農氏是一個王朝還是一個人的人名?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燧人氏鑽木取火擁有科技優勢開創一個時代,有名號燧皇,伏羲女媧開創了一個時代,有名號太昊氏,神農氏族發明農業與藥草,開創神農的時代,烈山氏開創時代他們的首領謂之炎帝,軒轅氏打敗兼并炎帝氏,打敗蚩尤,名號黃帝。之後是五帝,五帝都是皇帝的後代,因此不是開創時代,到了大禹建立夏朝,至此家天下,又是另一回事。
後人總結神話故事,因此有多個版本的三皇五帝,在漢朝,有了五行學說,又將五帝賦予各種五行。
所以我認為,某某神化事迹的主角XX,XX可以是神化的人,也可能是XX氏,他們的頭領可能有一個類似的名號X皇,X帝,X皇X帝也可能是一個時代的部落共主。

3、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最初關係如何?他們各自的圖騰是什麼?
華夏集團是多個時代傳承合併的總集,東夷可能是敵對勢力的概括。
沒有圖騰這回事,只有獸化神化,牛首人身(農業),人首蛇身(兩棲)。東夷是披著羽毛制的衣服,神化為鳳凰等鳥類的後代。


XX是XX的兄弟,不一定是親生兄弟,有可能是同父異母,同母異父。也有可能是兩個世代聯姻的部落,也有可能是一個部落在不同時代所分化出來的氏族。甚至是為了某種部落首領的正當繼承性而強加上去的。
先秦的事迹更多的是隻言片語,蛛絲馬跡,我們現在不了解,會根據自己的猜測、推論總結成新的故事,你看我這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將一些人(氏族)歸為一些人的後代,神化一些人的能力,將某些人、氏族和部落歸為一個集團,誰誰被誰誰殺掉,那個集團被那個集團打敗兼并。將一些沒有聯繫的事強加到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將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移到另一個時代去做某些事,美化自己的祖先,醜化祖先的敵人。我會這麼做,古人也會這麼做。


目前,伏羲氏、太昊氏、神農氏仍然只能猜測為不同的部族。文字據考古應該也只能推到黃帝時期,但無法100%證明。曆法應該也在五帝時期形成,公曆2017年,按照古代曆法應該在4715年,中華上下5000年大概率認為是真實可信的。按照國際標準,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和考古發現眼下只能將近1500年的中華歷史傳說化。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於情於理都應該認為是一支有著近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事實證明,我們中國國境內有超過5000年的文明史存在。


沒啥乾貨,隨便說一句
你以為三皇五帝是傳說,春秋戰國是史實,只是因為出土古籍文物。腦洞大開一點,是不是可以和焚書坑儒結合起來呢?再加上年代過於久遠?


「三皇五帝」是戰國儒生據「三墳五典」及口耳相傳的先祖神明的名稱推測編製而成,因各自掌握的殘存文獻和各古民族的集體記憶不盡相同,所以人物有所混亂,尤其是漢代,多穿鑿附會,後世以訛傳訛,此謬甚矣。


1.女媧、伏羲事迹可考否?

答:如果考證是否有真人及事迹存在,則不可考。如果把它當作民族記憶的濃縮,考辨民族源流及發展脈絡,則可考。

伏羲應指某支從黃河上游往黃河中下游遷徙的部族(上古民族遷徙的大致趨勢是由西往東,由北往南),史載「生於成紀,都於陳」,早期文明應是以大地灣文化為代表。伏羲很可能是濮人、義人部族的合稱。

女媧(古音「瓜」),女應該是個大族系,《山海經》中有女丑、女幾、女祭、女媧、女戚諸國,應在西部。史載女媧人首蛇身,與伏羲兄妹成婚。可分別理解為族徽和民族融合(神話中婚配的故事都是現實中民族融合的映照,後文還會提到)。

2.伏羲、太昊、神農氏的關係?

《左傳》中說「陳,太皞之虛也」,任、宿、虛句、顓頊四族都自認為太昊後裔,可推測太昊也是某個時期的大部族。太昊還稱大吳、東皇太一(注意:東皇太一是遷到楚地的屈原等上層貴族的信仰,不是原住民的信仰),東皇太一是以鳥類作為圖騰的太陽神崇拜者的信仰,因此,太昊應屬於東夷(或鳥夷)部族。

而伏羲與太昊常被混在一起(戰國末至漢初),是他們都曾生活在「陳」,究竟是兩個部族的融合還是他們在不同時期處在同一地域,存疑。

神農和炎帝基本是一回事,比較晚出,但也是延續了上千年的大民族。神農應指大族系,炎帝則是該族系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是黃河中上游的農耕部族。


黃帝是河北、遼寧、內蒙古一帶半農耕半畜牧的民族,「遷徙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可見是與匈奴一樣的戰鬥族群(匈奴似也是從黃帝部族分化而來,圖騰信仰是龍,單于的住地稱龍庭)。黃帝與luo(女累,手機打不出來)祖聯姻,luo祖是屬於紅山文化。因此黃帝族系是東北部的族系,往南、往西擴張。


3.華夏與東夷的區別?


夏人,源自西北,今青海、甘肅一帶。因氣候等原因,夏人不斷分化遷徙,沿黃河下遊走,建立夏朝,往南走,今雲貴高原的哈尼族、傣族、景頗族、布朗族等,固守本土則為羌族。


華人,也是巴人,「巴」即「葩」,「華」即「花」,在華山、武陵山一帶,以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的花卉彩陶為代表。民族以花為族徽,如手掌若五瓣之花,故稱巴掌。

東夷,也成鳥夷,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古民族,主要在環渤海地區,朝鮮半島也是受東夷文化影響的區域。主要特徵是以鳥作為圖騰,商人是東夷的一支。

參考自朱小豐《中國的起源》、許倬雲《說中國》。


.


「天皇五帝」是日本學習者可以認知的嗎!?
¨¨¨¨¨¨¨¨¨¨¨¨¨¨¨¨¨¨¨¨¨¨¨¨¨¨¨¨¨¨¨¨¨¨¨¨¨¨¨¨¨¨¨¨¨¨¨¨¨¨¨¨¨¨¨¨¨¨¨¨¨¨¨¨¨¨

1). 東皇伏羲帝;
2). 南皇神農帝;
3). 西皇少昊帝;
4). 北皇高陽帝;
5). 中皇軒轅帝。

東南西北中,有考古遺址啊!
難不成皇王夏禹與孫犬聖一樣,
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日本天皇之生謚,
哪一個不源於中華文化!?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推薦閱讀:

如果scp和克蘇魯一個世界觀,會有什麼樣的好故事?
孫悟空成佛,是喜劇還是悲劇?
為什麼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 500 年都沒有朋友(比如之前的兄弟)去看望他?
《山海經》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如何通俗且邏輯清晰地描述古希臘奧林匹斯神話體系?

TAG:易經 | 神話 | 女媧 | 伏羲 | 中國上古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