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校對中國文言文和古詩的教學程度是怎樣的?

記的好像很多作品中都有反應霓虹中學裡教授文言文和古詩的情節。但是貌似霓虹智力節目里連《莊子》、《論語》里常見篇目的解讀都是很難的題目了。所以想問下日本中學對漢文、漢詩的教學程度到底是怎樣的呢?


個人感覺,如果都是高中生的話,日本人的漢文水平真的不比中國人差。有個故事說的是大家都愛的雅人叔,因為數學太差,考數學的時候在卷子上寫滿漢詩以求老師可憐他讓他過。當然不是人人都是雅人叔~但一個高中生能寫漢詩可想而知。再往前追溯,日露戰爭的名將東鄉平八郎也是寫漢詩的名手。

日本人學習漢文最大的障礙就是語序。克服掉這個之後,再掌握一些基本的之乎者也使役受身之類其實中國人也要學的古文的基礎語法其實就差不多了。另外語法的學習當然也有日本人自己開發出的一套便於日語母語者記憶的方法。由此可見,日本學生學漢文當然比中國人學困難許多,但因為漢字這關過了,而且學習漢文的傳統已經持續了上千年,一些祖宗流傳下來的學習漢文的規則久經考驗,發展得比較完善,所以也沒我們想得那麼難。

有關學習的篇目,論語孟子不說了,什麼勸學,鴻門宴,呂氏春秋,還有一些李杜的漢詩,我們能學的他們也能學,真的沒太大不同。

有關考試的考察範圍,我們都知道中國學生古文主要考一些難詞的釋義,古文翻譯成現代文,然後是意義方面的問答。日本學生主要考
1.語序調整。日本人有自己的一套調整語序的規則,很神奇也很有效
2.翻譯成現代日語
3.難詞的釋義和送り仮名(就是這些詞的日語讀法)
4.同樣是一些中心思想啦主旨啦這些基於意義的問題

下面是簡單粗暴的上圖時間。材料是一本常見漢文語法入門。可以當個參考。

那些漢字右邊奇妙的片假名和左邊的一二三上下這些叫做返り點,是用來把漢文調整成日本人能看懂的語序的工具。具體的用法(其實我也是一知半解嚶嚶嚶)這裡就不展開了。

第一題是問可乎,幾何的送り仮名,第二題是問子師誰的讀法,第三題是現代文翻譯,第四第五都是基於文章意義的問題。
這個不是中心考(日本類似於高考的考試)或者是大學入試的真題,但所有漢文的出題基本都是這個思路。

下面是東大去年漢文的過去問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翻譯一下,第一題,有關劃線部a,請寫清楚高西堂在這之前經歷的事情;第二題,從文中找出能填在空欄b的字;第三題,其不可共者具體指什麼;第四題,這句話的現代語譯;第五題,這句話補上主語的現代語譯。大家可以做做看。

再貼個明治的。

不想翻了,湊活著感受下啊哈哈。

綜上可以看出,對中國人來說,這些題當然不算難。但會做這些題,也就代表著你具有基本的古文素養,能大致地讀懂古文。而且不要忘了,漢文只是日本人古典學習的一個部分,大頭是日本本土的古文。而中國人學日本的古文真是一點捷徑都走不了了啊摔!!那都特么是什麼鬼!!!


手機碼的,邏輯混亂,有空改。


再說一下,雖然點了反對,但是要感謝佳代網友提供的資料,他資料總結的非常細緻,反對是因為反對結論。從他的資料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學習古漢語相較於國人完全不是一個起跑線,到了大學生的問卷,還要解釋蹉跎二字,這個應該是初中的辭彙,有的小孩子可能由於電視看的多在幼兒園就掌握了。這種差距是巨大的。所以他的結論說高中生日本的古漢語學力要高,這是不可思議的。而且對內容理解的深刻度是不同的,山妻辭彙的解釋,我第一反應就是山野之妻,日本人只說是謙稱,但是中國人能本能的聯想到糟糠、拙荊、臣本布衣等相似的語言環境。對德州的地理概念,起碼是有一個大概方位的。
在我看來,日本人讀古漢語,更多的是理解其中的義理而並不側重語言,只要搞懂整個故事背景就可以。而中國人學古漢語是一種工具,語言,所以這種泛泛而談的比較本身就有些關公戰秦瓊。

另有人質疑現代漢語會干擾中國人學習古文的能力,聲稱先秦到清代中國語言文字一字不變:「文言文像拉丁文一樣,因為不變,所以是學習古人智慧留下自己智慧的工具,學受當時口語影響的偽文言,結果看不懂先人的書,自己寫的書後人也看不懂,其意義完全喪失,乾脆寫口語算了。」

對於這個評論我要提出我的質疑,先秦銘文和明清的筆記咱們來讀一讀就知道這是謊言。而所謂不變,實際古漢語在不同階段風格狀態也是不一樣的,而期間涉及的文化現象更需要解釋才可以理解。所以中國曆朝歷代才有了那麼多注書。另外即使民國時期,還是有舊式教育下的知識分子的,甚至還有舊式教育,為何到了大清一亡文化就滅絕了,這些人就死光了?
而且白話和文言自古以來就是中文學習下兩套系統,兩者並不衝突,什麼學白話會對學文言造成障礙,純粹是以點代面的詭辯。我前面已經說了,連蹉跎都不會的日本人相交於古漢語的古今差異辭彙哪個障礙更大呢?

我無法理解這些邏輯,即使屁股決定腦袋,那屁股的方位我也無法理解定位,明明是學過古漢語就明白不可能的事被說的煞有介事,還在知乎挺有市場,一時間有些魔幻有些恍惚……

~~~~~~~~~~~~~~~

死的,中國高中生會拿古文寫鳳姐冠希的段子,日本高中生大概只能學一篇是一篇,少了語言環境,儘管學習方法神奇的可以,不代表能如何。不會中文會古文,這種違反邏輯的東西在知乎也有市場。
可以這麼說,日本的僅僅是文化素養的課程,而中國的才是一門語言課程,文化素養是附贈品,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標本式的學習,終究是沒有生命力的。
為了友善度,其它的就不過多表述了,看我還是在意友善度的。哭你幾哇


十二月剛去了日本參加交流活動,拜訪了京都府立園部高中。日方安排我們參與日本高中生的課程,當時就有中文古文課。課文是《史記》鴻門宴的部分,除了個別字和我們的拼寫略有差異外,與江蘇這邊學的課文並無二致。他們會讀課文,但是用日語的讀法,我們完全聽不懂。他們也會解讀課文,但僅僅停留在弄清楚項伯項莊劉邦項羽在當時誰在東誰在西之類的問題。而對於文言語法現象,幾乎一無所知。
我也翻了翻他們的課本,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的詩篇,備註也頗為詳盡。但根據我的觀察和臆斷,自始至終用日語的讀法學習中文的古文是得不到什麼效果的。學生們也確實沒學到什麼,只是略知大意。至於用文言文寫作,恐怕遠遠落後於國內高中生。
利益相關:高中生


推薦閱讀:

TAG:日本 | 語言 | 文化 | 文言文 | 日本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