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岳敏君和他的當代藝術作品?
80年代末形成的中國當代現實藝術中「複製性」藝術流派,應當如何正確理解?
1992年栗憲庭第一次推出玩世現實主義[Cynical Realism]概念,在與張頌仁的推廣下和在國內外誤讀中為人所知。而現在,我們可以在寧浩的電影、王力宏的歌詞中發現岳敏君的大臉,在想要批評中國當代藝術或者市場的時候發現它們的身影。
人們總說,方力鈞、岳敏君,都是聰明人,不只因為他們運氣好,情商高,更重要的是他們恰到好處的妥協。當年在小堡村的日子也不好過,岳敏君那時還是長發,戴個帽子,村裡有個流氓一直在後面揪他頭髮,他又不好生氣。後來方力鈞說,你頭髮都那麼稀了,還不如全剃了。
不知道為什麼,他真剃了。
方力鈞比他成名早,並毫無疑問的影響了他。方的成名伴隨著誤解,2007年榮登《時代》封面,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教父』之名就是拜他所賜——採訪了栗憲庭,選擇《打哈欠的人》做封面,並發文《這不只是一個哈欠,而是解放中國的怒吼》(Not Just a Yawn but the Howl That Could Free China),實際是以西方中心主義的角度,把中國藝術作為『他者』,反證自身文化的優越。
圓明園畫家村(福緣門村)時期,沒有單位,沒有工作,雖然是央美出身,但同時屬於社會底層,『哈欠』只是一種個人的生命體驗。當歷史進入到現代的語境中,個體與現實社會的矛盾與衝突是自覺的,是一種個體意識的覺醒,一種態度。這並不是說,方力鈞在非常主動的,針對性的與現實體制對抗(到了後期則成了主動的被動接受)。《打哈欠的人》並不是方力鈞命名的,當時名字是《系列二,2號》,他也從未表示過自己的畫作在影射什麼事件。這個曾經就只想買30斤挂面的人,忽然間變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巨星。
張頌仁開始以1500美元的價格收購岳敏君的畫,一共收了10張,他也沒有覺得多奇怪,但後來發生的事,確實是出乎意料的。當年給曾梵志的價格是2000美元,把曾梵志美壞了。【但張頌仁經常拖欠畫款】。一周後又有個美國投資銀行家來,本來岳敏君不想賣,故意開了5000美元的高價,「結果他立馬就同意了。」
日後那些把藝術家趕出去的房東和因為藝術家而被罰款的房東都會無不感嘆的說,當年那誰在這畫畫,現在的畫都上千萬、上億了。
「等他們作古,就把房子弄成旅遊景區,收10塊錢門票。」
「這是著名藝術家張洹的故居,有一次他在鐵箱里沉思,忽然門給自己鎖上了,他呼喊了半天才被人發現。張洹出來後,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所羅門的解釋顯然是泛政治化的,而且是一種『冷戰思維』的方式強加給潑皮『後殖民』的味道,包括栗憲庭當初給奧利瓦介紹了中國近30年的藝術發展,並推薦了很多藝術家,結果奧利瓦只選擇了『政治波普』[Political POP]和『玩世主義』。
因為那時栗憲庭對奧利瓦是沒什麼話語權的,只能做『春卷』。
1993年參加了在德國的《中國前衛藝術展》,1994年漢堡《藝術雜誌》刊登了有關方力鈞的大篇報道,其後在悉尼,墨爾本,美國都有展出,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的平台讓他們進入國際視野,同時也進入了國際市場操控體系中。
早期代理過的畫廊除了國內北京/紐約的中國當代畫廊,還有第一次給岳敏君和楊少斌做個展的香港少勵畫廊——應該是最早為北京圓明園的那群人做展的,畫廊主文少勵[Manfred Schoeni]功不可沒——可惜後來在菲律賓被謀殺(疑遭搶劫)。
90年代後,有一批藝術家陸續出國,一直在國內的成了活靶子,有眼紅嫉妒的,有稱其諂媚西方的。批評的聲音一直有,比如王林,再老一些的比如水天中、邵大箴等,就算是85的親歷者高名潞也專門批評了作品中的『媚俗』。後來的何桂彥、王南溟、朱其等【總之除了呂澎不太好意思罵以外都姿態一致】批評聲不絕於耳。都不同程度的引用Greenberg和馬泰·卡林內斯基的理論。
高名潞這裡提到的『媚俗』跟1939年Greenberg的《前衛與媚俗》中的『Kitsch』,有一定差別,因為中國沒有類似的『中產階級』。那時畫廊推廣都是面向海外,國內很少參與,即便是現在當代畫廊的客戶中,海外客戶還是佔到了很大比例。
90年代初的社會環境,87年後反自由化進入高潮,再加上89的兩聲巨響,後來中國經濟改革,大眾消費文化興起,痞子文學,文化衫之類的藝術形式風行一時。在那樣的環境中,『媚俗』幾乎是必然的。王廣義等人的政治波普跟Sots Art相比,明顯考慮過XX的容忍程度。
在中國,曾經的『鄉紳階層』消失了——這本來是最有可能的藝術贊助群體。因為特殊的中國環境,沒有現代藝術收藏傳統,沒有贊助支持只能轉地下,或者在北京當時一些駐華大使的家裡辦展。也正是這些人最早收藏了一些小畫,並把中國當代藝術退向了國外。
這裡總有一種陰謀論,但其實是很難站住腳的,按照他們自己的西方知識系統,肯定只能選擇波普和潑皮,而且像當時一下收很多畫(買斷),然後集中推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岳敏君畫中最早的確是有很強的批判性,也明顯有個人體驗的東西在裡面,符號化本身也不是問題。那麼多成名的藝術家不都是符號化么,我們也不能要求一個個都跟大衛·霍克尼似的。
人是有選擇的,早期的傻笑系列注重個人體驗,但在1996年的一些作品中就已經有政治意味了,那時是黑白然後畫圈圈,用漢字『群』壓住畫面。而後來腦蓋大開紅旗飄飄,缺席場景系列等政*治意味就相當明顯了。
2003年左右也有一批筆觸痕迹明顯的單色畫,屬於處理系列,後來的名畫改編系列中模仿庫爾貝置換場景,tian安門的所指已經不言而喻了。
場景缺席系列應該是2004年——2009年間的探索【據說是他僱人畫的,但這個不重要。】
還有帽子系列,閑雲野鶴系列等。
21世紀初的文字姿勢系列為之後的迷宮系列——包括隱藏的秘密、尋找天堂系列、尋找爆炸物、尋找恐*怖主義者、尋找所謂的恐*怖主義者系列等——埋下了伏筆。那些看起來非常像文字構成的牆體和挪用自中國古代繪畫圖像和術語的迷宮,再次討論了中國文化的歸宿問題。而其他系列中的主題我們甚至可以稱之為人文關懷。
岳敏君的作品中有很多形式都是借鑒了古代文化,比如在今日美術館前的石像生,那種對權力的諷刺和對權力崇拜的諷刺都非常到位。
岳敏君的畫都很大,站在那些畫跟前看跟屏幕前看完全兩種情景。
他用了深紅,但卻感覺十分冰冷;他們笑著,你在畫外卻能感覺到悲傷。
他們排山倒海,氣勢撼人,你甚至都沒有底氣去鄙視他們,因為那明明是他們在鄙視你。
他們整齊劃一,邊緣線處理的像機器般精準,一絲不苟。那皮膚紅的病態,似乎都在零度以下,透支的笑容中是深不見底的空虛和恐懼。
另外,他的『重疊』和『再肖像系列』跟立體派和培根不一樣,培根的變形非常複雜而且有解剖學依據,立體派的構成則更講究。岳敏君的處理是碎片的,拼貼的,而不是結構嚴謹的。在這裡他可能追求運動的痕迹和顏料的質感,但如果所指是對以往圖示的非線性演變,好像有點牽強。
『再肖像系列』和『表皮系列』的處理方式也絕對不是以往批判式的,正相反,是一種注視,飽含情感的刻畫。那些熟悉的面孔被揉成一團,再展開,時過境遷,但這些人還真是化了成了灰都認識。
謝
一直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對此人及其作品頗有微詞。
如果我的觀點引起提閱讀者不快,請毫不客氣點擊反對。
稍長,不願細讀的人看過下面這句就可以忽略全文了。
岳敏君前輩的藝術風格很有點進入「死胡同」的感覺。
按理,我不該隨便貶低或指責一個「滿有成就」的當代畫家,畢竟能在如今「人才輩出」的時代可以獲得諸多榮譽,相當不錯。
岳敏君是85思潮時代的青年藝術工作者。當年那代人中出了很多優秀藝術家,比如徐芒耀等。
很多藝評家認為,岳敏君的藝術風格非常出色,用強烈的色彩和誇張的形象重複繪製一個張著大嘴表情空洞無情的大笑之人,標誌著當代社會普遍喪失信仰而失去價值觀支撐,呈現出一種社會性精神空虛的生存狀態,造成一種強大的視覺衝擊效果。
按照岳敏君前輩自己的說法,他是在從事單純地追求藝術,對名利無所求,而他的「笑臉系列」則是可以表現當代人頭腦空白、思維貧瘠的現狀。據他本人表示,他並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有多高價格,他只管創作,不管市場運作。
如果單從這一點看,我不反對岳敏君前輩的追求。
只不過,評價一個藝術家終究是要由他的作品說話,作品的好壞標誌一個人的水平。
85思潮後,很多年輕畫家在自己的創作中有了獨特的創意,一些與眾不同的視角和方式各異的藝術表現手法。有自己的藝術理念沒錯,特別是在當時文學藝術思想解放時期。
只不過,一個藝術家總應當不斷在創新、突破自己中前進,他的作品總應當在不斷進步。
看岳敏君自己的作品,當90年代他的作品在國際初露頭角,到如今作為當代藝術「大師」後他的作品,二十年來依舊是那個獨特的笑臉,那種強烈的色彩和誇張的形象,這種「始終如一」的「自我形象」,在業內人看來,他顯然是沒有遵循「進化規律」。
沒有太多藝術家能保持二十年依舊重複走自己的老路,依舊在不斷複製自己的作品,在藝術風格和藝術創作理念方面毫無長進(比如范曾先生此類)。
你不能走了很長時間卻是原地踏步,或是老驢拉磨原地打轉。
一個藝術家的最大弱點,就是無法突破自己獲得進步。
說難聽些,一個優秀的藝術工作者,絕不應該在十年甚至二十年里都沒有進步。
不斷複製自己的作品風格和形式,這不是一個大師所為。
藝術創作不是癌細胞增殖,不是依靠自我複製來攀登更高峰,必須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在不斷的革新中重塑自我。
如果岳敏君先生不能在他的創作中有新的光芒,他這條道路即便繼續下去,也不過是機械化地自我複製而已。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如若不喜歡,請點反對或沒有幫助。
一、什麼叫勤奮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維拉斯貴之、維米爾、倫勃朗、莫奈、梵高....寫入美術史的這些藝術家叫勤奮!!!!!
本來不準備寫什麼的, @汪惟,岳敏君等人算是勤奮????在藝術圈混了那麼多年,所有作品如出一轍,就是複製、噴繪!
要看創作量,你看看魯本斯、莫奈、梵高、達利、畢加索的!但是有幾張是重複的?有哪天不在創作的?不在繼續藝術探索的?包括日本的葛飾北齋一輩,一生握筆不斷,不管畫作好壞,這種狀態才稱得上是藝!術!家!作為一個本來從行會出來的職業,連這點素養都沒有,整天在江湖上炒作,其餘的附和,不覺得丟人嗎??
二、為什麼會有複製的藝術
1、先來談談中國當代藝術在市場上的地位。
說白了,沒有地位。沒有市場就沒有地位。
西方藝術市場成熟,與其說是藝術品的市場,不如說藝術品不過是市場中的商品,成型時間上千年。這些商品到後來已經司空見慣,收藏必須有的幾種幾種(印象派、古典油畫、未來主義...),誰也不會少的。而年輕收藏家(新的資本家)需要新意,19世紀瞄準了日本,浮世繪大熱;20世紀是猛力捧紅新人(yba、行動繪畫...)和尋找各個小國的奇貨;21世紀,改革開放後,中國大紅大紫,當代藝術稍晚幾年也有了風頭。
但是,背景是中國本身沒有當代藝術的市場,更談不上成體系,中國zf不支持藝術是其一,當代藝術的核心「反叛」也是zf極力迴避的內容,在經濟上,更是缺乏保護藝術品、藝術家和形成良好藝術市場的法律、機構等。最重要的,zf對人民有關當代藝術的教化為0,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國當代藝術的苗頭很快就自我消解了。
直到後來,西方資本的介入,仍然是低價的,但是至少有了點錢,而且是作為藝術品來出售的,為中國當代藝術正了名。之後岳敏君等人如何紅火,與中國、與藝術已經無關,而純粹是兩方市場的操作問題了。
2、再來談談中國藝術的緣起——「85新潮」。
@汪惟,你說的不錯,岳敏君等人不是85前輩,不是晚了一批,而是兩屆。王廣義也不是,他們晚了一批,他們和舒群當時想加入,在85之後,但是被85首腦王長百拒絕了,就自己在黑龍江起家,也是借了85的名聲。
85新潮的時候,國內相關的藝術、文化資源極少,少到什麼程度呢,一般人找不到一本梵高的畫冊!尼采五四進入中國後就成為禁書,弗洛伊德的書也是地下刊物,所以說改革開放好,這些東西都在這之後才有存在的機會,但是85的時候還極少見,85之後才慢慢有的。這對當時的精英是極大的誘惑,通過各種渠道搞來書,如饑似渴,多懂一點就是一點。在藝術上,中國真正有創造力的藝術萌芽在那兒,雖然還是萌芽而已,給你們看看感受一下30年前的當代藝術:
這是版象展,85之後一段時間。是不是和現在某些大紅大紫的藝術家的作品很像(就不指名了),形式上是不是讓人想起了另外一些在國外的展覽?
中國當代藝術的創意幾乎全部都在那時候能找到影子。
那個時候的那批人才稱得上藝術家。為什麼都消亡了呢?
除了群體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那個時候能力至上,導致一些稍微不那麼天才的人覺得自己再也畫不了畫了、搞不來藝術了。這種感覺能理解嗎?而那個天才精英群體,理工科的自然現在仍是世界級的精英,文科的大部分都淡出了。留下來的,反而是當時的邊緣人物。
回過頭來談複製。85新潮是中國當代藝術的萌芽,所以學習的成分仍然很大,當時是學現代主義藝術,之後邊緣的一些人就開始隨著國內資源的增多,開始學習當代主義的一些作品。岳敏君之類的藝術當然一眼就能看出霍克尼的形式主義的影響和安迪沃霍爾作品控制的成分。第一部分我就說了,中國這個早期當代藝術的市場是由外國資本操控的。一是中國的這些藝術家這種形式嘗到了甜頭,二是國外資本對產品輸出的控制,所以就慢慢形成了這種複製。
三、我個人的一些藝術評論吧。無關緊要的,可看可不看。
岳敏君這些藝術家的成功為後人提供了一種成功學的模式,中國當代藝術原本可以衝破西方當代藝術的牢籠和局限(西方早就玩膩當代藝術,整日發出「藝術已死」的無聊牢騷),但是卻因為這種人的存在而消磨了志向,現在大部分藝術實踐者已經淪為尋找一種能夠變現的符號或者傍大款(某大師)的「娼婦」藝術家了(朱光潛給青年人的十封信中提過)。
我也不是完全消極地看這件事情。因為這樣做,中國肯定不會形成一個良好的藝術市場,中國藝術家肯定還是大部分吃不飽飯,總有一些要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的,總有一些會開始好好搞搞藝術的。
藝術品是個人化的,我只談自己的一點看法,拋去他的技法啊,歷史啊,美術思潮等等,他的畫給我一種好笑的感覺,並不是貶低,他的畫能使人會心一笑,這就是成功的。很多人在那看了半天,一副很深刻的樣子,其實忘記了自己在幹什麼。藝術可以欣賞,他是令人有所感觸的,而不是用來分析的,沒那個必要。我看他的畫,能看到自己有的時候的狀態,他讓我覺得原來大家都這樣,沒什麼可擔心的。
不知道大家知道仿效藝術嗎?他的作品仿效很多,沒有了解美術史的人,是看不出來的,儘管很明顯。他的仿效同樣很搞笑,很諷刺,我都是帶著笑意在看,哈哈。
還有,他的那個頭,那個粉粉的顏色,是他的樣式,也就是風格,藝術家成熟的標誌就是風格的出現與固定。上個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畢加索,樣式做多,也只不過有三四個而已。而其他人,如,莫蘭迪,米開朗基羅,達芬奇,丟勒等等大師,都一直保持著他們成熟的樣式,不斷完善他們,不信你自己去看,而且他們的素描與色彩也是一個樣式,難道他們退步了嗎?
他的畫賣得很貴,在國外,原因很簡單,就是讓人喜歡,其他的再說沒什麼沒意義。
個人看法。
感謝你的邀請,也同時感到抱歉這麼晚才來回答。
我不喜歡他的作品。
直接的視覺感官反應我就覺得反感。本來就長的不好看的臉還帶著詭異的表情,雖然在闡釋他的畫面時大量複製的頭部是很有噱頭的爆點,但不可否認,受到強烈視覺衝擊引起的深刻印象外,便是無來由的反感,嚴重到有想嘔吐的感覺,汗毛全部豎起來。
藝術除去對美的讚歎外,便是如他的作品一般給人帶來反感的感官信息來起到反思的作用。但不得不說的是,反感的感官效果是有的,但反思總還是覺得被異化了。
當然這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片面之詞,藝術評論者朱朱在《一幅畫的誕生》中有專門的討論過岳敏君的作品內在意義。我認為是寫的很好的,比較能夠解釋岳敏君的繪畫中的內在傳達的信息。將他不斷重複不斷出現的面孔解釋為「戲仿」與「自我的偶像文化傾向」。不斷的重複的人像和誇張的面部目的是為將視覺集中產生「偶像效應」。而在離開畫面同時依然還會對此保持深刻印象那麼這樣畫作的功用也就達到了。
但在我的觀點中,這樣的畫作只適合被市場炒作,或者作為「85」思潮這樣歷史事件中的「證物」放在美術歷史博物館中陳列。岳敏君的畫,歷史性大於畫作本身的美學性。而畫作本身所帶出的對當下人性的思考這一面,大概不會有人願意買幅畫回家只為了每天對著其深思,我們怎麼了?這樣的問題吧。
但不管怎麼說,事實是他是被公認的大師,無論存在非議,或者惹人不喜,他和他的畫都在那裡。而對於我們這些觀畫者來說, 欣賞畫作都是很私人的事情,挑自己喜歡的畫作和展覽去看就可以了。
啊這麼多人不喜歡,真好,我也不喜歡,而且這一代藝術家裡最不喜歡就是他。
岳敏君的畫作是虛無的,曖昧的,犬儒的。
「大笑人」系列作品是當代藝術的壞榜樣,它們否定了藝術,否定了靈魂,
然而又並不是振聾發聵的。
玩世現實主義從出現開始就過時了,早就失去了其前衛性。
這不僅僅是作品創新走進了囹圄,更是對中國當代藝術有糟糕的影響。
曾梵志就比岳前輩高明得多。
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其作品商業價值不高。相反很有可能,Kitsch 賣得最貴。
真的要反對第一名 @安尼迪 的答案,想問下是不是很久沒去看過展了。
岳敏君,最出名的就是大笑臉,拍賣賣的很好的畫家。不過這幾年沒有之前拍的高了,仍然是我國優秀的當代藝術家。
岳敏君我覺得不能算星星美展八五新潮的那一撥人,比何多苓羅中立陳丹青等人晚一撥。
△岳敏君《大笑臉系列》
如果要說岳敏君,那就要提中國當代藝術F4(當然現在已經沒那麼火了)——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方力鈞。都是在當代拍賣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千萬級以上的畫家。比較出名的還有曾梵志、周春芽。
請看圖,都是見報多次,應該大家多多少少都有點印象。
△張曉剛的《血緣系列》
△方力鈞《光頭潑皮系列》
△王廣義《大批判系列》
△曾梵志《面具系列》
要睡覺了。周春芽的《綠狗系列》《桃花系列》就不找了。圖片也是隨便找的有大有小,找時間會補會修。
大家能看到這六位都是很受拍賣市場認可的當代藝術家,系列畫的情況很明顯。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烙印。
比如岳敏君表述的就是中國現在在盲目的自信,無底蘊的表達自己的快樂。(個人理解)
比如張曉剛表述的就是解放後中國無宗祠臉譜化的家庭關係。(個人理解)
當代藝術的特點就是不再去討論畫得像不像東西美不美這個問題,而是用藝術家自己的語言去描繪一個藝術家自己的世界,非常個性。簡單來說就是不求廣泛的傳達,而是給某個特定人或人群一個比較有力的震撼。
所以我覺得岳敏君的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畫了很多張更沒什麼問題。他只是在表述他自己的世界,所謂「複製派藝術」也只是多角度的在觀察這個世界。
如果畫很多張也算有複製性藝術流派,那徐悲鴻畫馬,齊白石畫蝦,鄭板橋畫竹,李可染畫牛,黃胄畫驢 是不是這個流派的祖師爺?
那岳敏君是不是固步自封鑽進死胡同不思進取躺著賺錢呢?
我覺得不是的,不能說岳敏君紅了有錢了就懶了,光上雜誌做活動每天就沽名釣譽不搞創作了。不調查就下結論,是不對的啊。
這麼多答題者,還有第一名,對岳敏君呈一個批判態度,說他抱著文革殘渣不放,說他只懂畫一種畫。
我想是因為缺乏對作者一個基本了解,不知道他還在創作其他系列。
人家明明在認真工作的呀,《再肖像系列》、《表皮系列》、《迷宮系列》、《尋找天堂系列等等。。。
如果真的對藝術有興趣,可以搜一下藝術家除了上雜誌做活動上拍還干點什麼對吧?
無論是哪個業界,只要是top級人物,都還是比較勤奮的。
岳敏君無論是畫筆還是思考都還是一直在前進的。做出一套別人和自己都認可的新藝術語言,並不輕鬆。
好了,看圖吧。感受一下畫家的意象。都是大笑臉之後創作的。
△岳敏君《再肖像系列》
△岳敏君《表皮系列》
△岳敏君《迷宮系列》
寫在前面。
"中國當代藝術"是專有名詞,指的不是中國的當代藝術,也不是當代中國的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原意是指圓明園出來的那—批憤世畫家們的作品,後來指所有賣點只有"中國"的借用被大眾接受了的藝術手段創作的作品,指的是那些—旦把"中國"這個商標去掉就是垃圾的作品。國內的諷刺畫,當代水墨,實驗水墨,多數當代寫實繪畫與行為藝術都屬這—類用"中國"當商標的作品,這些作品只能是"中國當代藝術"而不是"中國的當代藝術"或"中國當代的藝術"。"中國當代藝術"是—頂帽子,想給誰戴就給誰,但沒有—個對這個概念的解釋,頂多會說"由於中國的特殊性,中國當代藝術不用按當代藝術標準去做",這種對藝術的理解符合了現代藝術的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_____________
這一批人其實是被西方炒家炒起來的,符合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認識,覺著他們的作品很「接地氣」,接西方人對中國人偏見的地氣。嚴格來說這些作品算不上當代藝術作品,應該屬於現代藝術的展現異域風情類型。中國人黑中國人這種現象就相當於作家崔成浩黑朝鮮人,西方人覺得這些「藝術家」很有勇氣,也很幽默。至於藝不藝術,他們覺得這就是中國的藝術。
西方人眼中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
至於朝鮮
上面這位變成了朝鮮的符號被大家消費,具體的消費方式看作家崔成浩的微博。
這個事情跟毛主席變成了中國的符號被西方人消費是一樣的。
這種事情與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娛樂。
把那一批藝術家當做「作家崔成浩」來看就可以了,至於他們的藝術理念,都是為了裝門面貼上去的,這件事情可以問栗憲庭他們。
為什麼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在短時間內節節升高?遇到金融海嘯又在一夜間價跌千丈?因為是炒起來的,是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又是他們提前消費了中國藝術的未來,透支了藝術家的職業操守。現在中國的當代藝術界慢慢恢復生機,市場逐漸穩中求升,這是無數中國的藝術工作者與藏家給中國的當代藝術擦了屁股的結果。
補充:他們的作品不屬於當代藝術是因為他們的作品體現的價值觀違反了當代藝術的基本價值觀——平等性和包容性。他們的作品帶有比較濃厚的政治批判色彩,站在一個至高點上諷刺其他人,這是當代藝術這幾十年一直在避免的方向。在當代藝術里可以進行批判,但這種批判必須具備普適性,而他們的作品的批判對象並不是人類全體或者整個社會,而是中國特殊時期的政治傾向與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這方面曾經有過國際評論家們圍繞中國當代藝術的討論(記得是幾年前的威尼斯雙年展上)。他們的作品雖然是在批判文革,但實際採取的策略跟文革無二,都是一部分人攻擊另一部分人。
還有就是審美是條件性的是美學上公認的結論,不談需求只爭論美醜的都是文盲。
不過現在對那一撥人的討論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都退休了,都辦了回顧展(辦回顧展的意思就是對自己全部作品的總結)。現在在當代藝術界是一部分60後的藝術家和70後藝術家們正當年(80後藝術家剛開始逐漸冒頭),做的作品都比較接近終極問題(平等性挖到最後就是終極問題,比如人生、死亡、自我、本性之類的),不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諷刺別人,已經在當代藝術語境之中了。1。符號
德里達認為,可重複性是符號存在的前提條件。只有當一個符號能夠在不同情況下都被認作為「相同」時,符號才能夠成為符號。符號的另一必備條件是:當聽話人對最初講話人的意圖一無所獲時,同樣也能藉助於符號系統了解其意圖。
一般人低估了符號的作用。但是很容易理解,一件耐克的純白T恤衫499元,同樣一件批發市場49元。這是符號的價值,我們叫品牌價值。
一個人要創造一個符號,不是那麼容易。葛巾創造了芮成鋼的符號,梁邊妖創造了搞笑的符號,絕大部分人,沒有能力也沒有機遇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符號。
從這方面來說,岳敏君創造了自己的符號,很多藝術家沒有,所以他更有優勢。
2。重複
對聽眾來說,周杰倫總是唱著含糊不清的歌詞,能不能有所突破?然後他突破了,正常了,所以也就不是那個周杰倫了。之後他更是走上導演道路,突破了歌手的符號,人們開始認為其不務正業。
品牌延伸存在類似問題。百達翡麗不是沒有想過生產500元一塊的手錶,但是它不能。比亞迪不是沒想過生產100萬元一台的轎車,但是它不能。
拋棄一個得到認同的符號,就像LV突然改名「驢」。
驢,是什麼?誰會為這個不知哪冒出來的符號買單?
不管岳敏君也好,張曉剛也好,不會放棄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符號。
3。演進
藝術家藉助符號做的事,可以有很多。
藉助符號,對當下的現實做出回應。這在耐克的廣告中得到很好體現。
這可能是符號的存在方式和進化方向。大部分的答案,都在強調一個字:【丑】。當然,還有個別答案否定他,是覺得他沒有進步,在自我複製,或者靠著所謂的「政治炒作」而紅。
剩下兩點不說,因為觀點個人性太濃烈,只能歸結為價值觀差異,和政治觀點問題,牽扯到這個,話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但是必須要提一下「江郎才盡」這個觀點,我完全不贊同用這個觀點否定一個藝術家的行為,瑪格麗特也只寫過一部《飄》,但是,這唯一的一鳴則足以,誰規定藝術家都要高產?都要推陳出新?都要風格莫測?腎機還不只是2年變長一次而已……
所以,我們單單說說僅僅因為覺得【丑】,而對其進行否定的這種觀點。為什麼只討論這個角度?因為這是唯一從藝術角度去進行否認的態度。
一個或者一組當代藝術作品的成功與否,價值幾何,並不是由你我的個人審美來決定的。更何況,當代藝術最大的功勛,也就是讓人們淡然的去面對甚至去玩味【不美】【奇怪】【無聊】,甚至是【丑】,然後或多或少產生共鳴與反思。
而且,這些思考,都是很個人化的,不需要認同,不存在褒貶對錯。品味和偏好這東西,真的是沒辦法統一的,特別是審美如此個人的事情。你覺得榴槤好吃到天下第一,但是並不能阻止別人覺得它奇臭無比。
●●●●●●●●●●
藝術,從來沒宣稱過自己是只為了美而存在的。藝術就是藝術。沒有正負,沒有好壞,沒有褒貶。
當代藝術的鼻祖開山怪杜尚大爺說得好呀:自庫爾貝以來,大家都以為油畫是為視網膜畫的。這是個巨錯。讓視網膜發抖吧! 在過去油畫還有其他的目的, 比如宗教的,哲學的, 和倫理的目的。如果我從反視網膜的角度來講, 很不幸的是, 除了超現實主義畫家之外, 我們所處的世紀還是為視網膜存在的。即便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也還做得不夠!
難道大家在醜陋,猥瑣,陰暗的東西上得到的【共鳴】,就不是【共鳴】?
比如我某些比較激烈的吐槽答案,很多人默默的點贊,並不代表他們完全贊同我的言論,但是,確實在我的態度中找到了出口和共鳴。
再比如左小詛咒,他是個十分糟糕的歌手,甚至貌似人品也不怎麼樣,但是,是個成功的藝術家。
為什麼?
你知道多少人在他那裡得到了【共鳴】這個飄渺的東西么?
多少人反覆的說:「確實很難聽,但是還是想聽。」
僅這一點,左小就是個成功的藝術家(當然,依然不能抹掉他唱歌難聽的事實)。
●●●●●●●●●●
既然說到這,我們先不談岳敏君,繞遠點說說美和丑的問題。
這個世界上美的東西很多,花朵,風景,漂亮姑娘……我們總是不遺餘力的歌頌美麗,但是很少思考美。看到一個美女,很少有人會去研究她為什麼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但是,一個醜女,則會被人毫不留情地把造成醜陋的所有因素一一擺上檯面進行深層次的剖析。
對於丑,我們善於反思,總結,整理,最終為了避免其存在。如果不能避免,我們則會認真挖掘這丑後面存在的「含義」,「深度」和「曲折的情感」,企圖說服自己,讓自己覺得這丑存在即合理,從而用來糾正不能對其進行美化的不安,在良心上要好過一點。
久而久之,我們會發現,很不幸,我們對丑的認識和了解,遠遠大於美。這就是所謂的,最了解你的反而是你的敵人。
而更不幸的是,這種對丑反思和總結,才是我們進步的原因,單純的讚美和感受美,也永遠只是停留在表面讚美和感受而已。
無疑,這是個悲劇。
但是,這麼看來,丑的存在,也很美好不是么?
●●●●●●●●●●
回到岳敏君身上,
我不會對他的作品做出任何正面或者負面的評價和分析,沒錯,我連畢加索爺爺的作品都不評價,更何況這種根本還沒仙游的人類。
但不可否認,他的作品,有其特殊的感染力。無論讓你不舒服還是憤怒還是喜愛還是震撼,至少對它,你是有情緒的。無論你們怎麼厭惡,要知道,他的作品確實讓人過目不忘,並且總能在其作品那喪心病狂的笑容中看出些我們並不太想承認的個人內心的陰暗面。
同理還有張小剛,畫面里那讓人覺得不舒服的淡然和冷漠的屍體般的氣息和複印似地的臉一樣讓人難以直視,但又忍不住想看。
這是什麼?藝術感染力!
一個藝術作品,你們希望他存在什麼樣的價值?必須要存在什麼樣正面的,積極地教育意義?看完之後必須男默女淚還是能洗滌心靈?
這是典型的應試教育雞湯後遺症,霸道總裁文說不定都必然要被總結出一個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最後升華出一個高大上的歷史或者社會內涵,把全文拉向高潮。
其實,很多東西的存在,就是存在,不需要理由。特別是藝術這種特殊的情感宣洩方式。還記得我在畢大爺的答案里引用的大爺那句霸氣的回答么?
「什麼不是藝術?」
複製藝術有錯么?
為什麼這也能遭到詬病?那麼,安迪沃霍爾豈不是全世界最差勁的藝術家?不但風格固定,還都是印刷的。
照著個邏輯,杜老爺子的現成品藝術,豈不都是垃圾?
創作形式,手法,技巧,也許在100年前還很重要,
但是,現在真的不重要了。
●●●●●●●●●●
總結一下之前的幾個點,
首先,他的作品讓我們有情緒(共鳴)。
其次,丑的存在是合理的。
最後,藝術可以沒意義,沒技巧,藝術就是藝術。
那麼,這麼看來,岳敏君的藝術還挺成功的是不是?
●●●●●●●●●●
PS:
我特別反感那些「不高興們」,總是在把各種簡單的問題陰謀化,複雜化。弄得好像別人的成功和得到的關注,都TM是陰謀,是炒作,是運氣,只有自己成功才是實力,是才華,是必然。
就好像天涯八卦里把范冰冰和章子怡罵的狗血淋頭的那些自認為「中等偏上」的妹子,那氣勢真的就是:「只要把她們罵倒了,我就是天下第一的大美女了。」
遇到這種人,我除了繞道,連呵呵TA都沒力氣……不能以現在的眼光討論一個人十年或者二十年前的作品現在的價值,只能探討意義,藝術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的,不朽的作品是每一個做藝術人的夢想,就像男人希望自己的血脈能夠持續延續一樣,物種的延續性是一種生物本能,
岳跟其他的當代藝術家一樣,大起大落,跟演藝界明星一樣,紅過,並進入安靜期,跟中國股票一樣,漲漲跌跌,無論如何,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美術印跡,你貶低還是褒獎,他都是中國美術的一個符號,羨慕還是嫉妒,金子還是狗屎,對於一個像岳一樣的畫家來說,都意義不太大了,他希望能夠衝出自我,走向世界,但又心有餘力不足,這是中國美術的現狀,也是中國國家的現狀,也是國人的現狀,是每一個已經貌似成功中國企業的現狀,是你我的現狀,是發帖看帖人的現狀。
藝術這種東西可以很深奧,也可以很簡單
深奧的話,你可以扯出各種藝術理論,討論作者的流派,手法和形式,不過多半都是些形而上的東西,用一般人的話來說,都是虛的。
簡單的話,就真的很簡單,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要理由的話,也有,我覺得很醜,所以不喜歡,就是這麼簡單。
我覺得他的作品裡的人物長相單一呆板,而且都帶著極為誇張的表情,這種東西給我的可不是什麼美感,而是面對一群瘋子的壓迫感,所以我極為不喜歡他的作品。特色鮮明,有視覺衝擊力,也有豐富的表達力,作為不懂藝術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個比較好理解的作品,但看到一些很懂藝術的人來說,覺著這些作品千篇一律,沒有突破
總之作為一個事物想讓所有人都認可,那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梵高這些大神的作品,有幾個人不是因為「梵高」的大名而進行認可呢?
還有一個疑問,徐悲鴻畫馬,齊白石畫蝦,是不是也有點千篇一律?
至於藝術家的為人怎樣,沒人會在意這些的,作品才是傳世的關鍵
第一感覺是不舒服,而畫家就是要真實表現這種醜陋的現實,甚至畫家就是描繪出他一樣的醜陋的一面,存在於大量人群中的醜陋的一面,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也不願意去經常面對,也許這就是他的作品存在的價值,我們總想在這些畫作面前背過臉去,這就是它們的價值。
他表達了一個態度 也許也表達了他那一代人的態度 這種表達 是屬於當代藝術的 但是個人來說 我不喜歡他的這個表達方式 我也做不到看到這一群笑的人有任何思考反應 當代藝術總是需要藝術家有個會說的嘴 要有一批追捧的人可以夸夸其談 可是他們嘴上說的觀者能不能體會到 完全另一回事 我只能說每次看到這些畫 我心裡湧出噁心的感覺 當然如果這個也是藝術家追求的 那麼在這點上他做到了。
當代幾個號稱藝術天王者,其實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看他們的作品第一眼已經可以看透他們的一生。他們的作品只有第一張有意義,剩下的都是可悲的自我複製,聽他們奢談思想自由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同一條路可以走幾十年,難得的江郎才盡案例,離開炒作一無所長。從市場角度,這是貶值最快的投資。
網友玩的比它們差嗎?
表示反對贊成數量最高的回答,第一岳敏君的作品有很多系列包括《表皮》系列,《迷宮》系列
還有《超現實大於等於現實》系列
其作為一名當代藝術家,作品想要表現的思想和觀念要遠遠大於審美...
之所以有人說他的畫全是笑臉系列,那只是因為這個系列是最出名的。有任何不同意見歡迎提出來!
個人看法,岳敏君的作品不叫當代藝術作品。記得有次看展覽,中國當代藝術展,一色的油畫,還都是那幾個老面孔,還是那熟悉的味道,但我就納悶,你都展同樣作品十來年了,中國這十年沒變化嗎?談個毛當代啊?畫同一題材十幾年,不就是為了錢嗎!當然也可能被背後的畫廊合約綁架,但總覺得不是借口,你既然號稱當代藝術家,你也早該跳出這個坑了吧?完全商業化的作品,我甚至懷疑是否該稱為藝術,離當代藝術就更遙遠了。
@王豖 其實就當代藝術光討論美醜還是不夠的,觀念藝術是現今比較好理解的當代藝術,重點不是美與丑,而是其作品背後的觀念,只要有觀念,作品也就成立,跟美醜無關。
推薦閱讀:
※零基礎學習原畫應該如何安排學習與職業規劃?
※怎樣有效練習鋼筆速寫?
※寫生過程中冷暖和明暗是怎樣的關係?
※素描老師把我的畫紙丟到地上示威,想逆。?
※想學一門業餘掙錢的手藝,初步想法學美術,除了學基礎(素描速寫),還需要學習什麼課程,插畫?設計?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