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比較詳細的介紹藝術家Maurizio Cattelan的藝術觀念與作品?

藉由Maurizio Cattelan在巴黎貨幣博物館展覽(not afraid of love)契機,想詳細了解關於他本人的藝術觀念和作品,以及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藝術家,他的個人經歷又是怎樣的,這些人生經歷對他後來藝術觀念的形成又有什麼影響。與此同時 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在目前當代藝術領域處於一個什麼位置?
貼幾張作品圖(圖片出處:藝術觀察):


謝謝邀請~ @FE1 G @阿門鍋

第一次知道卡特蘭的名字是因為幾隻鴿子。

那年暑假我在一個私人美術館實習,原始工業風的美術館建築十分時髦,但我總見在樓梯的頂上方,幾根水管交錯的那裡有幾隻獃獃的鴿子,一連幾天都在,一動也不動。觀察了幾天後,我發覺不對勁,一定有陰謀,於是跑去問了在這裡工作了幾年的同事,她笑笑說,對,那是卡特蘭的鴿子,不細看很難發現呢。

我默默記下了Maurizio Cattelan的這個名字,小跑到美術館的圖書室找了本卡特蘭的書翻開看,完全是動物園和馬戲團的畫冊,各種松鼠、大象、水獺,做著奇怪的姿勢,像是在跟觀眾開玩笑。

後來我才知道,這位沒有經歷過專業藝術訓練的藝術家,早就自嘲為「小丑」(court jester);他用花里胡哨的顏色,裝扮一千零一夜裡的動物,上演著曲苑雜壇里的節目。

「小丑」一詞不僅是表達了卡特蘭的個人風格與藝術語言,充滿了詭異的趣味和荒唐的幽默,這更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對於這個世界的表態。

可以說,卡特蘭很驕傲地告訴這個世界,他是一個藝術圈裡的小丑;事實上,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藝術家,他說自己只是一個藝術工作者。他常常用對與世俗規則不敬的態度來創作藝術,非常直接地對社會規則、等級制度、信仰宗教、規定範式說「不」;他甚至都不是說拒絕,而是像真的瘋瘋癲癲的法庭小丑一樣,對一切嚴肅認真的事情說,「死遠點兒!」

就像是最近(2016年九月-2017年)他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裡做的金馬桶作品——把一個鍍了18K黃金的馬桶按在了美術館的一個廁所內,觀眾可以正常使用這個馬桶,用自己最為隱私的身體部分和這個藝術家的作品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進行私密性的接觸。這種體驗本身就充滿了嘲諷,一個對於所謂的1%的上流社會人士拉金子的惡趣味的嘲諷;而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這個作品被卡特蘭賦予了《美國》(America)這個標題,更是顯得不懷好意。

這些年卡特蘭的走紅和成功與他的「小丑」身份密不可分。他自己就長著一個超級誇張的大鼻子,很是可笑,難怪他常常利用自己的形象來做藝術。但他同時在藝術界里引起了一種思考和共鳴,於是也有像Jonathan P. Binstock這樣的策展人認為,卡特蘭是杜尚之後最棒的藝術家,也是最聰明的人。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卡特蘭就因為使用一些動物標本做藝術而聞名,我在美術館見到的鴿子就屬於其中一個。但更具爭議的作品例如 Novecento(1997),他把一匹名叫提拉米蘇(Tiramisu)的前賽馬標本掛在了天花板上,那可憐的馬用馬具吊著,整個身子都呈現出一個被拉長的、下墜的姿勢,看上去並不舒服。

而在另一項利用動物標本完成的作品中,Bidibidobidiboo(1996)里,一隻松鼠自殺了,它垂著腦袋,睡在一張迷你廚房的桌子上,就像好萊塢電影中的場景,手臂垂下,腳邊上還有一把左輪手槍。

所以我覺得卡特蘭的藝術作品雖然荒誕不經,但他具備一種優秀藝術的氣質,那就是悲劇性。

悲劇性從古希臘神話中就疏離起來了自身的啟示意義,同時在敘事上具備獨一無二的象徵意義,到後來的莎士比亞悲劇,《堂吉柯德》的執拗,再到《惡之花》後的現代主義文學,甚至是希區柯克的電影,神秘雋永而發人深省的藝術無不具備悲劇色彩。這麼想來,卡特蘭的荒唐中倒也有些反思的象徵性。

例如他的那隻自殺的松鼠,或者是在《爸爸爸爸》(Daddy Daddy,2008)中溺水身亡的皮諾曹——一個家喻戶曉的童話人物,以經典的迪士尼卡通形象世人,在古根漢美術館賴特設計的優雅的白色水池中死去,臉朝下漂浮著,人們只能對他的背影投去嘲諷的悼念。

又或者是他最為著名的一些真人肖像雕塑,最引來嘩然的要算是La Nona Ora (1999),卡特蘭把教皇約翰·保羅二世(John Paul II)直接擊倒在地,他的全部儀式都被打斷,華麗的服裝被弄亂,而這一場十分逼真的悲劇則被設計成是一場流星的擊碎;極度寫實的背後,邏輯與敘事又是極度的荒誕。

實際上,從1999年開始,卡特蘭就製作了各種題材的真人大小的蠟像,包括他自己的形象,變成了各種滑稽的小丑,有時從地下鑽出來,有時憂傷的成為一具屍體,還有時被縮小成了啞劇木偶的尺寸,穿著博伊斯(Joseph Beuys)的那套著名的毛氈西服,如同那匹叫做提拉米蘇的賽馬一樣,被掛了起來,成為了人們參觀欣賞的對象。

在這些作品中,他經常串起另一個藝術世界的個性,例如嘲諷畢加索而做出了一個誇張的畢加索大頭娃娃,雇了一個演員戴著這個面具去參加藝術展覽的開幕。

又如那個下跪的希特勒,看上去又可笑又可憐。

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我們》(We,2010),兩個西裝革履的小卡特蘭安詳地睡在床上,都瞪著圓眼睛和園鼻孔,但就像是弗洛伊德的「Uncanny」理論所描述的一樣,他們已經死了。這些作品運用了藝術家自己的形象,展現出清晰的自我嘲諷和自我消除的意味。

《我們》常常在展覽中和別的帶有「嘲諷」意味的藝術作品放在一起,例如一次展覽中就和仿製的蒙娜麗莎一起出現在一個展廳里,我不禁想到那句話:一旦一個藝術作品進入博物館,他就死了。卡特蘭就是讓自己「死了」,還一定要和《蒙娜麗莎》死在一起,也挺搞笑的。

所以說,聰明而幽默的卡特蘭是一個非常開得起玩笑的人,他拿美國開涮,拿教皇開涮,也拿自己開涮。而他的成功就是得益於他的矛盾和自戀,他的才華與大膽,還有他對於「失敗感」的迷戀。

卡特蘭在義大利的帕多瓦長大,他可不是出身什麼藝術世家,是一位卡車司機和清潔女工的兒子。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歷是他曾在一個太平間工作過一段時間,這也成為了為什麼日後他對於死亡的動物標本,和敘事中的死亡情節如此有話可說的原因;他似乎是著迷於各種死亡的形態,編製有關死亡的故事情節,不是被流星擊中,就是開槍自殺,或者是溺水身亡在世界級的美術館內。

在他做了短暫的一段時間的家居設計師之後,卡特蘭加入到了當代藝術的創作團隊里,用他的表述方法研究幽默感和悲劇性的關係,而他的實驗結果是,荒謬的故事最終都由可怕的死亡結局而收尾。

從某種程度上說,同樣都是看來有趣而好玩,卡特蘭的作品倒是和卡斯滕·霍勒(Carsten H?ller)的藝術完全相反。卡特蘭的作品和展覽,就像是他在古根漢美術館舉辦的個人展覽為例,形成了另一種風格的遊樂場和驚奇館——不喧囂也不需要身體的參與。

他讓觀眾緊緊圍繞在每一個作品的旁邊,仔細觀看,最終看出對於傳統藝術的消減含義,就像是一個設計出「失敗感」的娛樂場所,人們投入的越多,看到的悲劇感就越大。

這種感覺有點類似於反覆琢磨馬格里特的《圖像的反叛》的體會:這不是一支煙斗,這不是一匹死馬,這不是教皇本人,這不是有趣的藝術……人們一邊承認自己看到的事實,一邊詆毀自己的藝術理解,卡特蘭的作品是從一個「無意義」的荒誕不經出發,再連一條線划去另一個「無意義」的端點,人們沿途看到的就是各種各樣童話般的黑色幽默。

卡特蘭的藝術不僅嘲諷自己和其他藝術名人,他更藐視各種秩序體系。他經常利用傳統藝術和其他文化領域的主題和形象,以達到他說黑暗童話的目的。

例如L.O.V.E. (2010)這個雕塑就非常直白,一個15英尺高的巨大的大理石雕成的手部特寫,在「愛」的名義下對著它面前的建築驕傲地豎起中指;很難想像什麼樣的機構和組織會購買這樣一個作品放在自己的廣場或是門前。而卡特蘭的作品往往就是這樣,引起人們的矛盾心理,以簡單的雙關語或顛覆陳舊的創意為基礎,製造解讀和審美體驗的混亂。所以,看熱鬧的人十分喜歡這個大鼻子藝術家,卡特蘭的幽默令人著迷,使他的作品超出了單線的視覺樂趣,倒像是成為了一種話題,一種現象,一種談資。

他用一種小丑的姿態唏噓自己,唏噓他人,想整個社會秩序豎起中指;然而他總是最準確地抓住觀眾的理解核心,他的作品基本不需要專家的解釋,任何看過電視的人都能明白他使用的文化形象和象徵含義,無論是淹死的皮諾曹還是被流行砸死的教皇;這就是卡特蘭聰明的地方,他的幽默不需要闡釋,象徵著悲劇的故事在作品的環境設計和敘事語言中就有體現。

對此,卡特蘭似乎很自信,他說「原創性本身並不存在,它是所產生的東西的演變。藝術的原創性是關於你的添加能力。」 很顯然,在乏味無聊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卡特蘭的確給我們的當代藝術添加了一劑有趣的佐料。

=====================================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如需轉載,請私信我,謝謝!


謝邀。

Maurizio Cattelan 莫瑞吉奧·卡特蘭,中文還有被翻譯為毛里齊奧的,都是同一個人,只不過後者


感覺上真是好難聽的說,下面咱直接稱其為老卡

老卡風采,花樣深沉,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想起了達利鬍子上小花

其實我覺得這才是他的本來面目,還有這樣的

有木有很魔性,O(∩_∩)O哈哈~

老卡其實也不老,今年還不到60歲,生於義大利,是一位沒有接受過專業學院教育(看清咱說的就

是沒有接受專業學院教育,不是沒有接受過教育)主要靠自學成才的藝術家。他父親是卡車司機,


母親是清潔女工,身患癌症。所以卡特蘭不得不在17歲輟學打工撫養他的兩個妹妹。其閱歷頗豐:


廚子、園丁、護士、木匠等等,甚至負責太平間屍體看護的喪葬員。這些經歷毫無疑問的與他日後


的藝術創作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也許對於「死亡」和「得懲」等主題的迷戀可能在當時就已經撒下種子,


包括很多觀念意識或現實批判意義的作品。


------------------------------------------------------------------------------------------------------------------------------------------


咱來欣賞一下作品,便於書寫,按照個人接觸其作品時間軸前後展開,諸位見諒

《第九小時》 1999

講真,第一次見到他的作品,是因為他對宗教或宗教里某些時期的諷刺引起的不適,才知道了誰是


老卡,也才漸漸地開始關注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對政治和宗教的反諷是他標誌性且極具煽動性的語

言之一。個人其實不是特別喜歡老卡的作品,尤其是他玩味宗教的系列。

這件作品描繪了被天外隕石壓倒在紅地毯上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製作逼真的教皇痛苦地匍匐在


地面,緊閉雙眼,雙手卻依然緊握聖杖。為了獲得更加真實的現場感,卡特蘭甚至要求將展廳的天


花板玻璃砸破,使碎片灑在地上,使人們可以更清晰地「還原」出「事發」經過。《第九個小時》象徵的


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死亡的時間,如此極端的藝術表現徹底摘去了保羅二世神聖的光環,同時也


被虔誠的天主教徒解讀為褻瀆宗教,於是2001年在波蘭展出時被毀。

後來在古根海姆展出的是另一個版本,和其他作品一樣,痛苦的教皇被懸掛在空中顯得更加渺小無


助,更進一步地加強了作品戲劇性的張力。如下圖

2004年11月紐約費里普斯拍賣行(Phillips de Pury)以300萬美金的價格賣出了《第九個小時》的版

本之一。呵呵,服不服?


------------------------------------------------------------------------------------------------------------------------------------------

Un asino tra i dottori 2004

初次見此作品時以為是繪畫,飄逸的鬃毛,青灰和紫灰色的背景,黑白二色之間微微泛黃的漸變顏


色,相互滲透,特別有繪畫感。

當然了,這不是畫,是一件用驢皮填充起來的裝置藝術,其動作和面部表情充滿了喜感,一本正經

的蹲坐在美術館內,充滿了戲謔和諷刺。

------------------------------------------------------------------------------------------------------------------------------------------

《自殺的松鼠》—Bidibidobidiboo 1996

「Bidibidobidiboo」——這是仙女教母使灰姑娘變形的咒語,這隻松鼠或許也希望被變化,轉變現在

的生活方式,然而在這一切無望時選擇了用這種方式來逃避現實。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老卡的作品


了,十分真實的荒誕情景,一切做的精巧,初見會心一笑,再審意味深長。


------------------------------------------------------------------------------------------------------------------------------------------

Love Saves Life1995

這件作品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在洪水中,驢子發揮自己身高優勢,讓小狗趴在自己背上,依次上


升,腳下再墊一石頭,拯救了小貓、小雞等一直小到蟋蟀的生物,這是我唯一見到老卡滿滿愛意的


作品(鄙人見識短淺,希望知友多多補充,啪啪打臉)


------------------------------------------------------------------------------------------------------------------------------------------


老卡有很多作品都是以自己為原型,比如說下面幾張

把自個整的還挺帥O(∩_∩)O

他還戲謔得把自己做成一個熱愛古典繪畫藝術的騷年,不惜打通盜洞來欣賞博物館的作品,瞅著他


塑像一本假正經的樣子,也是醉了。


------------------------------------------------------------------------------------------------------------------------------------------


下面咱說一說老卡做過的「惡」事,如有不適請自行繞開。他身上的標籤也多被定為破壞分子、惡


作劇家、悲傷詩人···

《love》

這是在古根海姆美術館展出時圖片

老卡不甘寂寞,將這座備受爭議的大理石雕塑放置在在米蘭商業廣場展出時落座於義大利證券交


易所大樓前,自身高約四米,被置上基座後,整座雕塑高達11米。小夥伴可以腦補一下這一仰視中


恢弘壯觀的景象。雖說原名為「omnia munda mundis」,意為「純者見純」,但是······你們都懂得

以上這些其實我也就不說什麼了,下面的講真,看得我心疼、心痛、胃部不適···


------------------------------------------------------------------------------------------------------------------------------------------

不過老實講,雖然你確實刺激到了我,但是好幾個月都揮散不去的心理陰影啊(如有不適,請輕點


下手,勿暴打)在但是,老卡的魅力就是所有作品都已被博物館認可展出,沒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不論是針對「令人厭惡的中指」,亦或是「絞刑架上的娃娃」,好吧,好吧,算你狠~就算你呼籲了社會


現實,起到了積極作用。

------------------------------------------------------------------------------------------------------------------------------------------


整體上講,老卡的作品富於很強的張力,這是無可厚非的,這種張力來自於作品中的的轉換,材


料、大小、真假等因素,即說是一種強烈的矛盾或和諧,用老卡自己的話說,他希望自己的作品


「親切溫和、令人欣慰、引人矚目,同時又是墮落和消耗殆盡的。」 「畢竟在藝術中,一些人只是想要


驚奇。」恩,你確實很驚嚇!

他的作品中總是充滿了嘲弄和隱喻,並且不僅嘲笑藝術而且嘲弄藝術家自身,甚至把藝術史也作為


搞笑作弄的對象,從而挑戰許多約定俗成的觀念,包括體制、機制。


積極地方面,客觀來講,通過老卡個人的藝術道路,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生態中的某種共性,藝


術家有能力將自己的藝術理念滲透到藝術生產的各個環節當中,通過多元化的實踐進行跨越式發


言,從而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祝您愉快~~


文中信息若有版權侵犯之處,請與我私信,及時溝通處理,謝謝。


果然都在說「片兒湯話」。
坐等真懂的人解釋。


一個達達主義者


這個得視具體情況而定


以前在公眾號寫過一篇,但是可能比較幼稚。也不知道怎麼發上來,公眾號名字叫贏魚,打開歷史就能找到。不是故意發廣告的啦,我也很喜歡這位藝術家,也很期待其他大大的回答!


推薦閱讀:

如何欣賞雕塑作品,雕塑在西方藝術史上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為什麼古希臘的雕塑都是白的?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好在哪裡?
私人(新手一枚)如何燒制陶瓷娃娃?
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從阿波羅到大衛,歐洲傳統雕塑藝術中的男性形象為什麼都生殖器短小且包莖?

TAG:藝術 | 當代藝術 | 藝術家 | 藝術欣賞 | 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