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變成一個狹窄的人?
狹窄包括專業縱深導致的思維的局限,長期不接觸外界導致的視野局限,以及心態的局限等等。或者有其他對狹窄的理解也歡迎一併討論。
謝邀。很早就看到這個問題,一直不知道怎麼答,正巧看到馮唐的一篇文章提到這個問題,說得很棒,分享一下。原文鏈接:我在協和學到了什麼?
我覺得我在協和學到了十件東西。
第一,系統的關於天、地、人的知識。在北大上醫學預科,學了6門化學,和北大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學得一樣多。學了兩門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和有脊椎動物學。我第一次知道了鮑魚的學名叫做石決明,石頭、明快、決斷。學了一門被子植物學。還學了各種和醫學似乎毫不相關的東西,包括微積分。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所學基礎醫學,當時學了大體解剖、神經解剖、病理、藥理等等,從大體到組織到基因,從宏觀到微觀都過了一遍。在協和醫院學臨床,內外婦兒神都過了一遍。由於八九的影響,我們去北大之前,還去了信陽陸軍學院軍訓一年。當時我們學了如何帶領一個十人左右的班級、如何攻佔一個山頭、如何利用一個牆角射擊、如何使用三種槍支等等。進軍校的時候,我身高1米80,體重108斤,出來的時候,身高沒變,體重150斤,如果沒有軍訓,我可能就活不到今天。軍校期間,我看了11本英文原文的小說,包括一本是勞倫斯的Lady Chatterley』s Lover。現在回想起軍訓、北大、基礎、臨床,我常常問一個問題,學這些東西有球用啊?第一點用途,在大尺度上了解人類,了解我們人類並不孤單,其實我們跟魚、植物、甚至草履蟲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人或如草木,人可以甚至應該偶爾禽獸。第二點用途,所有學過的知識,哪怕基本都忘了,如果需要,我們知道去哪裡找。因為我們學過,我們知道這些知識存在,我們不容易狹隘。不狹隘往往意味著不傻逼。第三點用途,是知道不一定所有東西都需要有用。比如當時學植物,我還記得汪勁武教授帶著我們上躥下跳,在燕園裡面看所有的植物物種,後來我讀過一句詩,「在一個春天的早上,第一件美好的事是,一朵小花告訴我它的名字」。
記得有人問過這麼一個問題:「這世界上你知道有哪些存在的知識?」
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門。
「那麼你能不能說一樣東西,只有你知道,別人不知道的?」
大家說出了一些冷門或本專業比較深的東西。然後彼此都感嘆,原來他說的這個我不知道!
這一塊就是屬於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而實際上,還有太多太多東西,你根本聽都沒聽過,也超出想像範圍,就屬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可能比例如下:
而要做到不狹隘,就需要我們不斷去減少綠色的部分。增加另外兩部分的比例。
多吃飯
多讀書,多看看世界,多與不同的人交流
噫……和我的導師聊天的時候,兩個小時里從頭到尾他只贊同了我的一句話。那句話的大意就是說多出去看看。。。其實題主問這個問題,心裡也很清楚要出去長見識對嗎?要我說,看書固然能提高一個人的基礎素養,但是真實的世界怎麼是那幾句話就可以領略完的呢?
本來這個世界是混沌的,無秩序的。人們只不過是找了一些有共同點的東西然後開始整理,弄出了一些有秩序的東西,形成了所謂規則。這些簡單的規則也就是書本上的那些東西,它們描述的不過是世界的滄海一粟。((?_?)所以這就是有人喜歡魔幻小說的原因?看到更多的世界?)
也不否認,書里的東西很豐富。但還是太有局限了。或者說書本身就是一種局限。那隻不過是別人看到世界總結的規則。可是自己看到了很多,那才是自己的不是嗎?
我想有些人可能過著平凡的生活,在相對穩定的環境里也就過完一生了。但更多的是,變化的世界,變化的環境和變化的人。那麼親自上路去看那些變化,難道不是開拓世界,衝破那些舊的壁壘的唯一方法嗎?
狹窄,某種程度上就叫做穩定吧。固定一個參考系,大家都會發現奔跑的球要比靜止不動的球要路過的多。
請把自己想成球!強硬結束(?_?)我特么是在說物理嗎……
推薦閱讀:
※可以通過心理學知識為自己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性格或者是重塑自我么?如果可以要怎麼去操作?
※性格軟弱沒個性膽子小猶豫沒主見,怎麼改善呢?
※關於最快時間改變人性格的方法?
※你有哪些刻意養成塑造自身的良好習慣?
※太關注與自己的溝通而忽略與外界的互動該怎麼改變?
TAG:性格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