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美女與野獸》(2017)?
想回答這個問題很久,一直苦於無從下筆。我無法客觀來評價這部電影,說到底,哪個人能做到完全客觀呢?同時期的《愛樂之城》口碑極好,雖然我自己完全沒有被打動,相比之下《美女與野獸》的評價要差很多。
我個人十分厭煩踩一捧一的套路。任何但凡有一點兒文化素養的人都不會刻意如此。
美女與野獸作為我兒時最愛的童話故事,十多年來我已不記得看了多少遍。每一遍都會被再一次深深打動。誠然此次改編是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絲毫不影響這部電影整體的出色。(小心地問一句,知乎諸位是否能收起對童話故事改編電影的成見呢?)
關於Emma的演技,我要說,她表現得很好,但還可以更好。重返巴黎家中的神態,離開野獸時的淚光,與父親在馬車裡對話時的表情都十分動人。我不想評價某些無腦黑的觀點。
我在此實名反對某些人的觀點,即「童話故事要什麼內涵,有俊男美女華麗布景就夠了。」事實上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尤其是此次改編的結果,不僅布景華美,陣容強大,而且十分有內涵。
貝兒和野獸靈魂伴侶的設定,作為迪士尼第一名同性戀角色的樂福,對女性主義風潮的解釋與匡正,都是這部改編作的亮點所在。
我作為91年動畫版的狂熱粉絲,並不覺得新版的改編對我記憶中的美好作品有何冒犯之處。感興趣的人可以看看14年法國翻拍的版本,才知道何為面目全非。
一部好的電影,講述一個好的故事。如果失去故事的精神內核,就所剩無幾。在保留靈魂的基礎上,多一些細節描繪,有何不可呢?
以下是我在豆瓣寫的影評,搬運過來。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Clytie(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707260/
我已長大了,不再獨自漫步墓地,遠眺群山,幻想雲層之上是何種愛與希望的國度。我開始懂得人世那些無可奈何的迷局,無法可解的難題,不再相信愛有驅逐全部骯髒與黑暗的力量。如同那首俳句所說:「說是悲哀也可以吧,世物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
貝兒和簡愛是我童年的夥伴,作為一個小女孩理想中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感謝她們塑造了我小小的心靈。可以說,她們就是我記憶中的「巴黎」。彷彿十餘年來溫柔地在耳畔說著:「不可僅僅追求美貌,那是短暫的;不可以貌度人,那是淺薄的。」當我獨自捧著書本,窗外是黃昏孩子的笑鬧和自行車鈴聲,我多麼嚮往南法鄉村玫瑰色的天空和英格蘭曠野呼嘯的風聲。
我不記得自己看過多少遍1991年版的《美女與野獸》,所有的插曲和情節幾乎可以倒背如流。我知道貝兒是邁著怎樣的步伐走進小鎮市集,小羊怎樣在噴泉邊咬掉她的書頁,我知道貝兒是怎樣用她那帶著微微鼻音的音色唱出那句「There must be more than this provincial life…」星辰又是怎樣跌落在她的眼睛,當她發現變成王子的野獸帶著仍然熟悉和愛意的目光。
貝爾穿著流星一般色彩的禮服裙,笑著走向同樣認真打扮的野獸。他們在空無一人的金色大廳起舞,溫柔而堅定,彷彿舞進了璀璨的夜空。野獸如同天宇一般的愛環繞著她,燦若繁星的她。這幾乎是我童年所看過最美的場景,它幾乎等同於「浪漫」這個詞本身。這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有那麼重要的意義,那麼長久的影響。
得知要拍真人版電影並看了預告片後,我盼了一年多。電影上映時又躊躇,萬一拍得不好呢?不,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拍得不好呢?S君陪同我去電影院,他知道這部電影對我的意義,也曾陪我不知第幾次地重溫1991年的動畫版。熟悉的旋律響起,開頭幾乎完美復刻了前作,讓我還沒來得及進入劇情就眼淚汪汪,就像貝兒回到童年的住處,發現母親的玫瑰花。溫柔的黑暗包裹,旋律與光影創建的情境讓我彷彿也回到了童年,找到曾被我珍藏的破舊八音盒,依然能夠奏響童年媽媽哄我入眠的歌謠。
新作可以說基本是忠於原作的,但又做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改動。我幾乎可以自稱前作的狂熱粉絲,但這些改動卻並不令我厭惡,反而讓我幾乎可以說,這部作品比前作還要優秀。我認為細究原作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苛求至此,那麼91年動畫版也可以說與博蒙夫人的首作差之千里。
老莫里斯一邊哼著:「How does the moment last forever? how can a story never die? It is love we must hold on to. Never easy, but we try…Sometimes our happiness is captured, somehow a time and place stand still. Love lives on inside our hearts, and always will…」一邊擺弄著為亡妻而作的音樂盒。當貝兒問起母親,他從來不說。我們知道貝兒如何成長為這樣一個「從不合群,脾氣古怪」的女孩,內心又有怎樣一份溫柔等待填補。
貝兒用自己設計的滾筒洗衣機節省力氣抽空看書,教小姑娘認字時,被村民指責和欺侮。作為新情節的加入,迪士尼的女性主義嘗試可以說是實至名歸。我曾看過Emma在聯合國作He for She的演講,服飾和妝容都很精神,聲音卻是顫抖的。這次出演貝兒,想必也有匡正女性主義風潮的意味在其中。是關於女性如何保持自尊,勇敢無畏地去生活,學會包容與抗爭,而不是關於如何將本應兩性平等共擔的責任和義務一股腦傾倒在男性身上。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想過,為什麼當我看著廣袤無邊的天空,想著地平線那邊有什麼,心裡會有難以形容的感動和悵惘生髮?貝兒在田野歌唱的鏡頭一度成為我夢中的場景,我彷彿是她,穿著樸素的粗布衣裙,望著遙遠天邊那模糊的地平線,帶著不被眾人理解的孤獨心靈,疑惑著,掙扎著。我俯身把玩草地里脆弱的蒲公英,將它的種子吹散,隨風飛到不知何處。我想起身離開這片青草坡,看地平線的背後是什麼,有書中所描寫的那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嗎?有另一種幸福的可能嗎?那些疑問彷彿是我自己唱出來的:「There must be more than this provincial life…」
最令我心動的情節是小王子的出鏡。Days in the sun, when my life has barely began, not until my whole life is done, will I ever leave you? 在原作中我們僅僅知道野獸拒絕了一位老太太雨夜留宿的請求,因為不懂得愛而承受了詛咒,卻不得而知,他為什麼變成一個不懂得愛的人?茶壺太太說,小王子的母親離世後,他的父親變得更加殘暴。我們很抱歉,正是因為我們什麼也沒有做,才讓他成長為了這樣一個不懂得愛的大人。這是第一次我們體察到野獸的內心,那裡是一片寒冬,一個年幼的孩子在堅硬的泥土裡尋找著母親留給他的種子。未來得及發芽的種子,未來得及成熟的愛和溫柔。
在原作中,野獸是不識字的。而在新作中野獸卻在這許多年的孤寂中閱讀了許多書籍,這是他和貝兒共同的愛好。小時候的我看到野獸送貝兒的圖書館,同為愛書人真切感受到貝兒的欣喜。我多麼希望我也能擁有那樣一個有高高的,高高的,高到要踩著梯子才能夠到的書架的圖書館!當貝兒問起,野獸也吐槽某些經典的晦澀,說著吐了吐舌頭。這應該是他本片第一次笑。貝兒的出現結束了野獸內心的寒冬。貝兒和野獸談論著閱讀,野獸一開始對貝兒喜歡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嗤之以鼻,後來當聽著貝兒念起文段時,發現眼前之景從未如此獨特。他半開玩笑地問道:「不如我們一起逃走吧?」他們的靈魂有著多麼深的共鳴,才會想離開不懂得他們的世界,去一座只屬於兩人的島嶼!而女巫留下的禮物,讓野獸帶貝兒回到她童年時期的巴黎,知道母親為何離開了自己。野獸也在漸漸填補著貝兒缺失的溫柔。
她做一個勇敢的女孩已太久了,只有自己知道,多麼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出現,一起逃離無法理解他們的村民,逃離庸常的生活,去一個全然安心的地方,聽那人說:「你安心睡吧,我在一邊呢。」我想貝兒一定像《青春咖啡館》里的露姬一樣,有著夜裡小小出逃,漫步卻無處可去的經歷。貝兒並不是真正勇敢無畏的,當她為了救父親,自己決心留在野獸的城堡時,她真的不害怕嗎?她其實只是個沒有離開過父親庇蔭的孩子,就像野獸仍然停留在母親去世時一樣。他們仍然是孩子,尤其在他們笑的時候。雪地打鬧之景,伴隨著Something There的新唱,他們是多麼羞澀又多麼純真。
當我們形容童話故事一般的愛情,往往說「一見如故」。野獸和貝兒就彷彿相識在一個久遠的有著玫瑰氣味的黃昏,他們一定這樣覺得,我這樣想。我也從未離他們這麼近過。
其實野獸是從什麼時候懂得愛開始的呢?我曾聽一個人說過。「一個人怎樣得知自己愛上另一人的呢?是從他決定愛上她的時候開始嗎?不,是從他意識到自己愛上她開始。」當野獸放貝兒回家時,他看著最後一片玫瑰花瓣即將凋零,卻仍然沒有絲毫猶豫。他知道愛是什麼了,是他此刻感受到的這種深切,溫柔,無法形容的牽掛之情,是看她僅僅皺一下眉頭也不舍的心情,是願意付出一切甚至她永遠不會知曉的決心。他早已懂得愛了,隱隱覺得貝兒也愛著自己,但卻無法開口。她是星星一般美麗的人,他是待解救的野獸。他不夠好,他希望貝兒擁有更好的,而非私心將她強留在身邊。我很喜歡新加入的Evermore 那首歌。「I』ll never shake away the pain, I close my eyes but she』s still there, I let her steal into my melancholy heart, it』s more than I can bear…」「I』ll fool myself, she』ll walk right in. And as the long, long nights begin, I』ll think of more that might have been. Waiting here for evermore…」
而貝兒呢,她愛著的是野獸玫瑰一般的心靈啊,這不容置疑的愛讓她願意回到他身邊,無懼他們之間的深淵。她願意奔回去,奔回去,因為她也被人毫無保留地愛著。
最後就是那場二十餘年來仍令觀眾心動不已的舞會了。熟悉的主旋律響起,天空和星辰的顏色令人暈眩。我好像從很久遠很久遠的童年開始,看到自己一路如何成長至今,看到我逐漸成熟的心智和仍然容易熱淚盈眶的心靈。我讚美這一切。電影院的黑暗溫柔地包裹著所有人,我想這其中也有和我一樣的人么?
全片配角也很值得一提,茶壺太太,鐘錶管家,燭台盧米埃,小茶杯Chip,還有新加入的角色鋼琴和衣櫃。每個角色都是那麼飽滿生動。LeFou作為迪士尼第一個同性戀角色也很值得一提。
新作插曲中我最喜歡的一首Days in the sun裡面,貝兒這樣唱:「How in the midst of all this sorrow, can so much hope and love endure. I was innocent and certain, now I』m wiser but unsure. … I can feel a change in me, I』m stronger now but still not free…」我才知道貝兒是和我一樣長大的,並不是小時候看到的那樣完美定格。我控制不住眼淚,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意味著太多太多……
致與我一同成長的《美女與野獸》。
一些細節:
1.詛咒解除後,城堡上的惡龍雕像變成了金色騎士。門前的迷宮變成了一片平坦的花園。
2.鋼琴大叔的牙齒回來了。
3.結尾和樂福一起跳舞的是那個女裝小哥。(一大萌點!)
4.茶壺太太變成人以後的妝容仍然很像茶壺,比如金色口紅。
5.本片講述了鄉村教育改革家阿加特實踐教學方法,改造紈絝子弟的故事。
6.在和Gaston打鬥的時候,野獸說了一句:I am not a beast.我認為是貝兒的回歸讓他有了勇氣和自信。
7.這應該是第一次,迪士尼公主自己說道:I am not the princess.
我真的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它和其他的童話改編作品完全不同。不僅有許多現實因素的應用,更是因為它在保留故事原有精神胚胎的基礎上,添加了更多必不可少的細節,讓故事自身孕育出了更多的美和可能。
新版里野獸和貝兒靈魂伴侶式的愛情,建立在美德基礎上的愛情,我稱之為好的愛情。
當貝兒唱出I was innocent and certain, now I"m wiser but unsure...I can feel a change in me, I"m stronger now but still not free...時,使我有一種被理解的奇妙感受。我喜歡這個故事很久了,喜歡貝兒也很久了。我才知道,原來貝兒她並不是一個完美定格的女性形象,原來她是和我一樣長大的。是的,她勇敢,堅強,但並非無所畏懼,只是她有勇氣和力量戰勝自己的畏懼。貝兒並不是一個完美的電影角色,而她卻因此更加鮮活生動。
最後大家一起共舞的場景,每每看到都覺得無比美好。這就是童話,永遠有讓你重新相信的力量。
瑪麗蘇電影就不要談什麼內涵了,滿足少女心就好了。影片導演是憑藉《芝加哥》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提名的比爾·康頓,但同時,他也是第33屆金酸莓獎最差導演的獲得者,如果你看完影片的鏡頭調度和台詞節奏的把控,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會被評為最差導演了。這部真人版《美女與野獸》百分之九十還原了91版同名動畫電影的劇情和場景,但由於在台詞、節奏、鏡頭和CG方面都存在微小的缺陷,導致最終影片人物行為的合理性出現了問題,進而影響了影片的觀感。算了,反正它是一部瑪麗蘇電影,畫面夠美,服飾夠炫,感情夠蘇,就可以了。一部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童話電影,何必去奢求更多呢。
既然是圓夢電影,能夠圓好一個夢境才是影片的第一要務,但是,這部真人版顯然不能,如果你看過91版《美女與野獸》的動畫電影,就會發現從人物塑造到影片節奏,真人版都無法超越動畫版。先從演員說起,艾瑪沃森是一個以知識女性和女權主義自居的演員,從這種程度上來說,她和代表著女性意識覺醒的影片女主角貝爾在人設上是相符的,我想這也是導演選擇她的重要原因,但是無奈,艾瑪沃森顯然無法駕馭貝爾那股童話般甜美的勁兒,貝爾是獨立、勇敢的,但同時,她也是善良、美好、笑起來充滿甜膩的,艾瑪沃森只演出了貝爾的獨立,勇敢,卻沒能演出她的甜膩和美好,艾瑪每次嘴角勉強擠出的僵硬笑容不免讓人覺得尷尬,過於消瘦的臉頰和硬朗的面部線條使得其神態有一種天生的侵略性,好像隨時要和你干架一樣,的確,形象不夠演技來湊,如果演技也不夠,那隻能just so so了。單單開場村裡集市上的邊走邊唱,表情和肢體的笨拙和刻意就令人對女主大打折扣了,所幸的是,後半段黃裙子跳舞的片段找補回來了一些甜蜜感。
再說部分劇情和畫面的改動的優劣,91版《美女與野獸》貝爾爸爸誤入城堡後,情節是蠟燭和時鐘主動向來客介紹自己,貝爾爸爸產生好奇,然後他被邀請欣然進入大廳烤火取暖,最後才被野獸發現關了起來。真人版在此處做了改動,改成貝爾爸爸進入城堡後發現茶杯會說話,嚇得立刻逃跑,我認為這個改動是好的,現實中的人看到會說話的東西首先應該是驚嚇而不是好奇,這個情節使得人物行為合理性增強,更符合真人版的情境。但同時,由於台詞設計的缺陷,導致人物對話顯得很匆忙,所以影片也充滿了許多人物行為不合理的地方,比如91版《美女與野獸》中貝爾通過魔鏡看到爸爸處在危險中,想去救他,此時給了野獸很長的特寫,野獸猶豫和掙扎了一會兒,才對貝爾說:」你走吧,你去救你爸爸吧,你自由了。「然後留下野獸落寞的身影。而在17真人版中,當貝爾看著魔鏡中危險的父親,想去救他時,導演只給了這個場面一個中景,沒有特寫鏡頭去突出野獸此刻內心的掙扎和猶豫,影片最終的效果就是貝爾想去救他,於是野獸很快地就答應了,少了猶豫和掙扎的這個情感特寫,說出「你可以走了」這句話時語言的分量和動人的效果就差了很多,影片中還有數個類似的對話,都是由於台詞和節奏過於匆忙,讓那一瞬間的人物行為顯得不太合理。
另一個令人頗為遺憾的是,91版《美女與野獸》全片最精彩的一個雙人舞蹈時先仰拍天花板再俯拍地面的絢麗鏡頭在17真人版中完全沒有,這讓這段高潮打了大大的折扣(見下圖91版仰拍+俯拍鏡頭)
91動畫版地面仰拍天花板鏡頭
91動畫版向下俯拍+旋轉鏡頭
最後再說說電影本身想說的主旨,最開始我認為影片想告訴我們的是內在美更重要,但是如果故事想告訴觀眾的是內在美勝過外在美,那麼為什麼最後又要將野獸變回帥氣的王子呢?所以說你把它當做一部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瑪麗蘇電影來看,會幸福很多,因為你至少可以做個美夢,不過夢醒以後,還是要清醒地認識到,野獸第一次打動貝爾,他給了貝爾一個三層複試500平米豪華獨棟的圖書館,第二次打動貝爾,他拿出了一本指哪就可以去哪的神奇Book,簡直堪比頂尖虛擬現實技術,第三次打動貝爾,兩人在大廳跳了一段配有360度環繞立體聲,是在全城堡傾力打造下的雙人約會舞蹈,如果都沒有了這些,貝爾還會和一頭野獸在一起嗎?或許不會。童話故事畢竟是童話,所以觀眾在做夢的同時,那些夢幻泡沫一戳就破的脆弱性恰巧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莫大諷刺。一邊構築著美麗的夢境,又一面展現著它的荒誕,這或許是觀看童話故事的另一種樂趣吧。
以上。
縱華服美釵,難掩蒼白
猶豫了一個周末,到底沒經得住萌動的老少女心,去看了《美女與野獸》
看完以後……怎麼說呢…………結果在我心裡熊熊燃起的,不是少女心,是毒舌的渴望。
片子不是沒有優點:
布景?給力
(講道理,城堡全景真的不賴)
服飾?華麗!
演員陣容?豪華!
歌?原音重現沒的說!
舞?呃還行吧……
可是故事核是特么怎麼了?
縱華服美釵,難掩蒼白。
蒼白之一:故事情節
很多人辯解說,因為這部電影復刻了16年前的那部迪士尼經典動畫片,觀眾因為太熟悉了,所以覺得平淡無奇。
真的嗎?就算不計較大家對《美女與野獸》這個故事的熟稔程度,假設你就是個不小心從80年代穿越過來的觀眾,看了這部片子,除了被各種特效迷花了眼,也很難稱讚這個被講得無比平庸的故事吧。
坦白地講,故事講得極其潦草,所有情節淺嘗輒止。
提到了貝兒父母的故事,其對貝兒愛情觀的影響卻沒有刻畫。
大篇幅講貝兒多麼愛讀書,可這塑造了她怎樣的擇偶觀,僅僅是「生活不該是這樣」?片中講得七零八落甚至頗有矛盾之處。
就連因為傲慢與淺薄被變成野獸的王子,他的反省與之後愛上貝兒有沒有關係、又怎樣的關係,全片兩個小時完全不提及。彷彿他是個什麼性格也沒關係,有人來愛就不錯了。
何況製片方你憑什麼把一部真人電影做成個動畫片的完全復刻呢?花1.6億美元就為了致敬?就這麼有錢任性?
蒼白之二:愛情細節
好,你說故事沒那麼重要。迪士尼嘛,還不都是套路,只要蘇就行。
問題是,也特么並!不!蘇!啊!
蘇不蘇當然要靠演員CP感。
兩位英倫俊男靚女,憑良心說話,外形真是配一臉。
然而請來大表哥卻只給人家五分鐘亮相也是夠夠的了。
屈臣氏小姐的演技十幾年如一日,眼角眉梢的愛意還不如一隻野獸的CG特效。
相信我,全片她甚至沒有給出一個類似這張照片里的眼神。
當然蘇不蘇最終還是得靠細節。
這片子的愛情細節都讓那幾頭狼給吃了嗎?劇組對男二加斯頓的刻畫,從篇幅到細節都比對男女主的刻畫細膩用心啊。
起初兩人的針鋒相對已經是全片最火花四濺的段落了。然後貝兒就莫名其妙跑掉了,果不其然被狼群團團圍住,然後野獸就莫名其妙跑來救,最後受傷倒在地上。
之後兩個人感情就「砰」地一日千里了!
這不科學啊!
就互相對了一小段《羅密歐與朱麗葉》就確認是靈魂伴侶了?
你們還沒一起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呢?!
看來看去,不過是:
她愛讀書,他有圖書館;他久困深淵,她恰好降臨。
導演你這樣搞,我很難相信他們是彼此的the one啊!
蒼白之三:女權主義
OK,你說瑪麗蘇是女性主義大忌,我們要女權不要蘇!
確實,片子從籌備到宣傳一直在打女性主義的牌,請來熱衷女權的屈臣氏小姐就足見用心。可我萬萬沒想到啊,最後片子與女性主義,竟然一點關係也沒有。
動畫片《美女與野獸》誠然是迪士尼當年在平權上的一大進步:女主不再是公主或落難貴族,而是徹頭徹尾的平民,男主不再以女主救世主的形象出現,而是等待女主的拯救。
可必須意識到的是,這種女性主義的進步,要分跟誰比,要分跟哪個年代比。
這種比《白雪公主》先進一點的劇情,如今照本宣科拿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還用來宣稱自己是女性主義,都不覺得臉紅嗎?
何況即使是照本宣科的劇情,也毫無彰顯女權主義的自覺。
你愛的是書,還是這個恢弘的圖書館?
你愛的是與你談得來的男人,還是能給你一個圖書館的男人?
說到底,你得到這一切,到底是因為自己的拼搏、能力、學識,還是因為一個男人的給予?
這話說得可能會冒犯很多觀眾,讓他們不平:
不對啊,貝兒明明是因為透過野獸醜陋的外表,愛上他的靈魂,才得到這一切的。
且不說整部電影根本無力也無意向觀眾證明她愛上了他的靈魂。即使這劇情本身,就毫無問題嗎?
這種調性讓我沒辦法不想到《簡愛》,平凡的姑娘要怎麼才能與富有的、學識和財富都遠超她自己階層的男人在一起呢?
讓 他 落 難。
於是女主得以接近和拯救那個跌落神壇的男人,兩人皆大歡喜地在一起了。
不是生而平等嗎?不是拒絕歧視嗎?
那這種「你站在我上不去的高山上,我多渴望山塌了你帶著一身傷掉在我面前」的調調是怎麼回事?
這裡面隱含的意味,才是對女性最大的歧視吧。
我不知道導演和編劇先生理解的女性主義是什麼。
在我看來,如果非要把女性主義融入這樣一段愛情,它的精髓應該是:
不需要你低身俯就,我有豐饒的精神世界,足以與你平視;
而你愛我,不是因為身處泥濘,別無選擇。
剛看完。
艾瑪沃特森小姐真是太會挑劇本了,這公主的戲份和演技讓angelababy來演都是一樣的。
配角實在是太好,好的讓我忘了倆主角都在戲裡除了莫名其妙的談戀愛還干過啥了。
向所有的僕人配角致敬。
只有我一個人注意到了 伊恩.麥克萊恩
伊恩爵爺嗎
公主王子什麼的都是浮雲
氣場演技完全壓制 艾瑪和大表哥
伊爵爺1939年出生
1968登上熒幕
1991年封爵
到現在78歲,還活躍在影壇一線
精神氣十足
按中國人的說法,要叫人家
老藝術家
伊爵爺塑造了無數我們喜歡的角色
2000 有點中二病的萬磁王 《X 戰警》
【和狼叔一樣,一演就是十幾年】
2001年 法師界的集大成者 甘道夫 《指環王》
【一演也是十幾年啊】
2014 寶刀不老的 福爾摩斯 《心靈詭計》
腐國知名…
還有《達芬奇密碼》、《理查德三世》、《諸神與野獸》等等
爵爺演的角色也都是睿智而冷靜
現實生活中他自己也是個這樣的人吧
在戲劇界, 人家也演 查理二世 拿破崙 哈姆雷特 這類知名角色
年輕的時候帥帥噠
老了依然帥帥噠
與時俱進
沉迷於poss
熱愛旅遊
自己搞事
教育年輕人如何搞事
媽媽,我成一老頭的迷妹了
(ξっ′ω`c)
真心希望自己到了這個年齡也有這樣的心態
啊,什麼
你說人家出櫃了
可人家依然是睿智而冷靜的爵爺啊
前幾天真人版的《美女與野獸》劇組導演和演員們,來到我們中國膜都上海。
有幸得到了迪斯尼的邀請,去觀看了電影的首映,新聞發布會,更重要的是還採訪了艾瑪,大表哥,盧克,喬什和導演。
以下是部分採訪文字記錄,採訪錄音在公眾號,不好意思無法上傳。
大表哥:
1.之前因為《唐頓莊園》中飾演大表哥一角而風靡全球,在《美女與野獸》里你要把自己帥氣的外表藏在野獸的皮囊之下,你對此有沒有感到不滿?
才得知這個角色時我也很震驚,但其它野獸只是外表野性,但其實內心是非常的溫柔和真誠。美女與野獸,其實像是陰與陽的結合,也是雌性與雄性的結合。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新奇又具有挑戰的角色,很樂意出演。
2.穿著獸皮變成野獸的時候,是不是特別的辛苦?
我倒不覺得自己穿的是獸皮,我更像是穿著一身「肌肉」,會很熱、很不舒服,而且我還得套著它跳舞,絕對是個體力活兒!
但它很管用,會使得這個角色更加形象具體,也有助於Emma和我對手戲時更容易進入角色。
3.之前的大表哥明顯要壯一些,但現在你瘦了很多,大家都很關心你是怎麼瘦下來的?
我只能說,拍《唐頓莊園》那會兒劇組的餅乾真的好好吃!!!
艾瑪:
1.你曾婉拒《灰姑娘》的出演邀請,那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決定參演《美女與野獸》? 這個角色對你有著怎樣的吸引力呢?(其實想問拒絕《愛樂之城》覺得遺憾嗎)
對我來說,飾演這個角色可以說是沒有絲毫的猶豫。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是一部音樂電影,而劇中我也需要唱好幾首歌,所以怎樣嚮導演證明自己並非易事。
貝兒這個角色不同於其它傳統的公主,她很特別。我欣賞她的勇敢、堅強、智慧以及愛憎分明,我能從她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2.這部電影最讓你難忘的是哪個片段?
一定是跳舞的那一場戲了!
大家可以看到貝兒需要穿著很華麗的裙子,很漂亮,但是也很重,所以當我在和Dan跳舞時就像是拖著第三個、第四個演員一起在挪動。很辛苦,也很值得。
不好意思,每篇圖文只能添加一個音頻,所以後面的上傳不了了。
導演:
1.對你來說,製作這部電影最難的事情是什麼?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是餐具在跳舞,除了主演Emma是真實可見的,其它所有鍋碗瓢盆都需要後期製作添加上去,整整耗時18個月,這一部分直到電影製作的最後2個月才完成,真的非常不容易。
2.是什麼原因使得你想拍這部電影?你最想給觀眾或青少年傳遞的信息或思想是什麼?
這部在三四十年代就流行起來的迪斯尼經典童話是非常值得大家一直去探索和研究的,也非常值得我們以不同的角度去演繹和詮釋的。
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最重要的思想是,絕對不要以貌取人!(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盧克
1.這部電影中你最覺得最有趣的部分是什麼?
有一場是來富和加斯頓騎在馬上對話的戲,我的馬兒很乖站著不動,而Josh的馬卻像是邁克.傑克遜一樣在跳太空步舞,真的令人捧腹大笑。
2.你在電影中扮演了一個並不討人喜歡的角色,但在現實生活中,你是一個風趣幽默,又討人喜歡的帥哥,對這樣的反差你是怎麼想的呢?
不,他是一個很可愛的角色!(委屈)導演你是不是給我安排錯角色了?(笑)對我來說要演一個這樣令人討厭的角色真的特別困難,畢竟我是這麼的討人喜歡。
所以要演這個角色我付出了很多,比如每天要吃50個雞蛋來維持體型,而且我還搬去和Josh一起住了六個月,他的妻子和女兒都對此感到特別開心。(笑)但演戲就是演戲,不能因為角色很蠢,你就真的覺得他很蠢,而是要突破自我,放下自我去演繹,假裝自己就是很蠢。
喬什
1.這部電影中你最覺得最有趣的部分是什麼?
這部電影中其實有三種愛,一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愛,二是來富和加斯頓之前的愛,還有一種則是加斯頓對加斯頓的愛!
這部電影中很多的音樂成分是我最享受、最喜歡的部分。
2.加斯頓和樂福他們之間有特別的情感嗎?
原先大家對這個角色並沒有太多的理解和關注,但如果想讓角色更加豐滿,那就必須使得他富有感情。透過整部劇仔細品讀來富時,我覺得他是一個有點悲情的人物,他對加斯頓的感情是沉默但又很真摯。
來富對加斯頓的陪伴、照顧以及處處為他著想,其實是很難得也是很可貴的。來富真的是個可愛的角色!
從動畫到真人的夢想成真
從很小的時候,就記得貝兒和野獸在吊頂下跳舞的鏡頭,那時不知道3D技術,只是覺得驚艷。後來,《美女與野獸》這個動畫在心中的印象,就剩下雙人舞那段極美的場景了。為了重新記憶起整個情節,先再次溫習了一遍動畫版,之後進入了影院。
照例要說一下看點,首先是主演艾瑪沃特森和大表哥丹史蒂文斯,他們帶來的簡直是一場顏值盛宴。艾瑪沃特森的機敏外表,可能略顯強勢,但在影片裡面卻有一種現代女性的感覺。而大表哥離開唐頓莊園減肥以後判若兩人,好像在這部裡面又胖回來了一點點,盛世美顏再次回歸。只是這裡面王子一共就出現了幾分鐘……本來還以為最後會有婚禮場景,結果直接接字幕,這是不是有點浪費這張臉了?但是,除去這些,最讓我感動的是,影片從歌曲到對白,甚至到某些分鏡,幾乎實現了對原版動畫的完全還原。鐘擺和燭台還有各個傢具,開頭的開窗與早安,看到過去這些美好的片段被如此真實的拍攝出來,真的是有種美夢成真的感覺,這樣下去,按照當年奇幻森林的水平,我相信獅子王的真人(獅)版也不會太遠了。野獸受傷後躺在床上時,新增的那個唱段里,他回憶自己童年母親時候的時候那首Days in the Sun,用童聲襯託了孤寂的城堡里的傢具和王子,真的讓人感動。
影片改動的劇情很少,主要是父親和加斯頓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為了可信度的改動。原作裡面發明家和自動木頭砍伐機不太適合真人片表現,換成畫家沒有什麼大問題。此外就是增加了那本魔法書與貝兒去到巴黎回憶起媽媽的那段,雖然那本魔法書只出現了一次,作為新增的設定利用不足,但讓兩人互相進入內心世界,也是不錯的改編。女巫的出現也增加了可信感。唯一的遺憾是兩人跳舞的那段。要知道,在原版裡面,這裡可是全劇的高潮,那從吊燈俯視的鏡頭,剪輯上貝兒閃閃發光的黃裙子,在當年畫面震撼的程度,絕對不亞於冰雪奇緣的Let it go。在這段之前,影片剛用絕美的畫面點綴了黃裙子,正式跳舞的時候卻是一個比動畫小得多的場景,垂下了許多吊燈,全是平視,只有一個俯視鏡頭,沒有任何一個仰視,不禁讓人覺得是拍攝場景裡面有什麼限制了攝像機的角度和位置。這是個很大的遺憾,畢竟會動的各種傢具都做出來了,只要捨得,就算沒有場景,用綠背也應該能出來。這個跳舞的最高潮沒有渲染起來,是整片最可惜的地方。
只是,除了這個,影片實現了對原作的完美還原。有人認為既然拍成真人,就應該大幅度改編,以契合成年觀眾與電影帶給人的真實感,但我覺得,完全忠於前作來進行還原,恰恰是這部影片最有意義的一點。我看過太多忠於動畫的真人改編作品,大多數都有一種Cosplay版的生硬感,沒有任何一部可以像《美女與野獸》一樣渾然天成。不得不說,在把二次元還原成為三次元的事業上,這幾乎是一個完美的答卷。作為一個看過那麼多動畫改編電影的人,可以說這部完全還原動畫精髓的真人化作品,無論從情懷,從製作,從誠意上來說,都無可挑剔。這對於一個熱愛動畫的人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動人的存在。伴隨著主要人物剪影一起登場的片尾字幕出現,片尾曲響起時,我卻熱淚盈眶長長感慨。原來我們已經到了可以把動畫這樣程度的想像真實地呈現的程度。我幾乎可以想到三次元版的《獅子王》裡面那一望無窮的非洲草原,還有從極光中出現的老獅王的影子,那將是何等的壯麗。
不過,對於一般觀眾來說,他們或許並沒有懷著看童話故事的期盼進入影院,有人覺得,野獸和貝兒的感情進展太快,不自然。這應該是因為對於影片類型的認知錯位,畢竟這是一個童話歌舞劇,是按童話來描述的,或許不能囊括成人們複雜的感情觀。至於有些張口就來的說比起原版差遠了的,我想說還是先去看下原版再來。除了雙人舞那段,真的可以說就是原版,而且從許多方面都在超越。
說到主題,原版動畫裡面,與其說是愛情主題,不如說是用愛情框架講述一個小孩子成長的故事。91版動畫裡面的野獸如同一個孩子,不會用勺子好好喝湯,弄得身上到處都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生氣,吼叫,甚至因為很久沒看書不會閱讀,跳舞的時候,也需要貝兒好好的引導才能擺脫自己的笨拙。看到這些,自然地想起了自己身邊那個整天在紙上塗塗畫畫,卻還常常需要引導才能好好吃飯的小孩子。一個小孩子何時長大呢?等他願意心甘情願地愛人的時候。所以,當野獸在時間不剩多少的時候,他出於對貝兒全然的愛讓她離開,那時,他真正成長為一個值得託付的人。在新版裡面,對野獸孩子氣一面的刻畫有所降低,從而減少了他放走貝兒時那份決絕的衝擊力。而圖書館那個地方加了一個笑話,減弱了一些貝兒興奮的感覺。甚至到後面感覺她喜愛書的屬性有所弱化,這也是一些不足之處。
木魚的完全主觀評分:
近乎完美的從二次元到三次元,原版動畫的超強還原 9
迪斯尼的技術實力打造的幾乎與現實無縫的各種特效 8.5
動人的歌曲與大表哥和赫敏的顏值盛宴,唯美得無以復加 8
雙人舞那段有些遺憾,野獸的性格刻畫比動畫要略單薄些 7
總評:8.1
推薦去看
說起來,從《奇幻森林》,甚至到《瘋狂動物城》,再加上《愛麗絲漫遊仙境2》,不管評分多高,總是或多或少對迪斯尼有點失望,有種言過其實的感覺。但這部《美女與野獸》真的讓我對未來的經典真人版翻拍充滿了無限希望。對了加斯頓的顏值在這版中終於有所上升,他在動畫裡面的那張臉竟然是萬人迷,真讓人覺得有些違和。當然還有那個GayGay的來富,比動畫里出彩了很多呢。
這部童話電影教育我們,人丑就該多讀書,說不定會有漂亮女學霸喜歡上你的內在美。
這真是個美好的童話。
說到底,是因為,艾瑪啊,嘴唇太薄,臉太瘦,她一笑,很帥氣,我有種被掰彎的感覺,走路也很大氣。
然而,就是因為這些,不夠貝兒。貝兒是我印象中是最有氣質的迪士尼公主之一,甜美且高貴。既然劇組也說了我們要高度還原原版,那麼艾瑪也演出了貝兒的顏值和新時代女性這兩點,其他就有點讓我這種動畫老粉失望了。因為貝兒真的不光美,她還很美好,散發著溫柔甜美堅強智慧的女性光輝。
還有野獸我看著看著一點都不期待大表哥出場了,出場時間那麼短,什麼情緒也沒有機會表達,以現代審美眼光看這種愛很突兀啊。ps:大表哥黑短髮更好看不會只有我一個這麼認為吧……
反而是野獸本身,真的看出了和女主之間的愛,而且傲嬌賽高。即使大家都是顏值至上的觀眾,但是我覺得好的劇情真的會讓觀眾自帶八層濾鏡看主角,那種愛才真的特別美好,跨越臉的桎梏看內心。
擼哥和來福的酒館舞蹈是本片的高潮,導演不會覺得羞愧么,最美好的場景不放在美女和野獸共舞,而是全被之前餐桌上燭台那段歌舞搶去了特效的視覺盛宴,等觀眾看到共舞那段,嘛,也就那樣了。
艾瑪版的美女與野獸,當野獸變成王子的時候,我們瞬間忘記了前面的情節,「太特么帥了,野獸是什麼鬼,滾一邊去。」
1946年法國版《美女與野獸》野獸死去變成年輕人時,所有人包括女主角都不禁失落,同樣一個人,當他是野獸的時候,那麼的有魅力,扮演梳著大背頭的王子時卻顯得那麼膚淺、愚蠢。美女沒有歡天喜地地撲進他的懷裡,而是帶著審視的眼神打量著這位新出現的愛人,甚至承認心裡還想著野獸,「我那美麗的野獸去哪裡了?」
這才是美女與野獸之間產生的真正的愛情啊。不會因為野獸變成了正常的帥小伙而心花怒放,立馬親吻。
獅子,百獸之王。當王子還是野獸的時候,他充滿了力量和和權威,具有不可抗拒的雄性魅力,更能激發女人的情慾。尤其是一開始,貝爾拒絕與王子共進晚餐,這裡有一種反抗壓迫高潮,甚至讓人上癮。
艾瑪版的美女與野獸,還是童話的風格。不要提電影里對同性戀的影射,這相對於人獸戀來說,根本不值一提。艾瑪很美,變身後的王子很英俊,童話的結局很美好,這個電影所能表達的極限也到此為止了。
不過它依然是一部在電影院可以看的酣暢淋漓的電影。
最後,深深地感慨一句:不幸的童年可以將任何一個人變成野獸。
謝謝邀請。
電影本身可說的不多,拍得非常非常行貨。
倒是場外信息有點意思。電影上映前,導演比爾·康頓(Bill Condon)接受採訪時承認,片中反派加斯頓的跟班樂福是個Gay,這也成了迪士尼歷史上首位官方認定的同性戀角色。
惹麻煩的樂福就是這個看起來雙商欠費的胖子……
由於迪士尼電影的特殊性,這事還是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先是阿拉巴馬的一家影院宣布拒絕放映,基督教右翼組織美國家庭協會也抵制該片,並徵集了大量簽名請願。
國際市場的反應似乎更激烈一點。俄羅斯反同性戀政客、國家杜馬議員維塔利·米洛諾夫(Vitaly Milonov)要求禁映該片,此前他曾抵制蘋果CEO蒂姆·庫克入境。俄羅斯政府經過評估最後給了16+的評級,也就是16歲以下觀眾不能獨自觀看該片。在科威特電影審查部門的要求下,國家影院公司對影片施行了禁映。
維塔利·米洛諾夫是俄羅斯著名的反同性戀者。
馬來西亞的電影審查委員會曾要求刪剪部分鏡頭,迪士尼方面明確拒絕,並且宣布推遲《美女與野獸》的發行計劃,準備放棄當地市場。馬來西亞政府最終做了讓步,影片未做刪剪,給了P13的評級,讓電影得以上映。
這個角色到底做了什麼,會受到這麼多抵制呢?
樂福的名字LeFou,相當於英文的The Fool,戈達爾的《狂人皮埃羅》就叫Pierrot le fou。《美女與野獸》里的大反派加斯頓是個極度自戀的直男癌,樂福是他形影不離的跟班,這個名字大概應該被引申為傻子或小丑。
新版《美女與野獸》的結尾是一場舞會,幾乎所有角色都參加,並且男女配對,只有樂福的舞伴是個男人。馬來西亞當局要刪的就是這個鏡頭,大概只有兩秒,一閃即過的那種。另外一場引發爭議的戲,是樂福在唱《加斯頓》那首歌時眨了下眼,那句歌詞因此有了暗諷異性戀的嫌疑。
樂福與男伴共舞的鏡頭是《美女與野獸》里的最大爭議。
中國大陸上映的《美女與野獸》,這兩個鏡頭都完好無損。廣電總局對這個話題的把控相對比較彈性。遙想當年《一步之遙》,雖然臨近上映做了多處刪改,片中葛大爺的婚紗裝倒是得以保留。
《美女與野獸》這次雖然在迪士尼電影里開了同志角色的先河,LGBT群體(現在還要加上IQ)的反應也並不是統一買賬。比較集中的意見是,樂福是雖然道德上有些含混不清,但歸根結底還得算個反派,至少是個丑角。這一角色還意在紀念1991版的歌詞作者霍華德·艾什曼(Howard Ashman),顯得誠意不足。
眾所周知,迪士尼電影特別是迪斯尼動畫,主要瞄準的是家庭、兒童市場,在創作上會格外避免容易引發爭議的題材,比如宗教、種族、戰爭當然還有性取向這樣的成人話題。
實際上,無論學者還是影迷都愛討論迪士尼動畫被遮蔽的另一面,這些看似人畜無害的卡通角色到底象徵著什麼,其實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比如《阿拉丁》里的賈法、《獅子王》里的刀疤,從肢體動作到說話方式,都被視為惡意模仿那些女性化的男子或異裝者。《小美人魚》里的大反派烏蘇拉,造型完全參考的是同性戀藝人、異裝皇后「聖女」Divine。強烈推薦「聖女」臭名昭著的代表作《粉紅火烈鳥》,以及他和約翰·沃特斯合作的每一部電影,絕對會給你留下難以釋懷的記憶。
Divine與《小美人魚》里的烏蘇拉。
進入21世紀,迪士尼併購了皮克斯、漫威以及盧卡斯影業,在商業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時,迪士尼在作品題材上著力左轉,突出女性主義、平權等「政治正確」的理念。比如現象級大片《冰雪奇緣》,開創了罕見的雙女主模式,艾莎還是迪斯尼史上第一位沒有遇到王子的公主。她受魔法所困被普通人視為巫女,不得不遠離塵囂,這也引申為同性戀隱喻,而主題歌《Let It Go》自然成了出櫃之歌。
迪士尼官方當然不會公開承認這種推斷。在他們投資製作的電影里,類似引發聯想的角色卻越來越多。去年的《海底總動員2》,就出現了一對共同照顧嬰兒的女性路人角色。而《星球大戰:俠盜一號》里的甄子丹和姜文的角色也被組了CP,並在互聯網上不斷地被同人化。
甄子丹和姜文的同人漫畫。
我是覺得,迪士尼在有意試水,從暗示到幾乎明示再到公開承認,看市場對這種LGBT角色和題材的接受程度。這次對馬來西亞審查的強硬回應,也表明了迪士尼的態度——寧可犧牲一些區域市場,也要堅持這一嘗試。
另一方面,《美女與野獸》畢竟是成本高達1.6億美元的大片,要考慮評級和國際市場,不可能過於冒進,所以只設置這樣一個小配角,再加上點似是而非的情節,點到為止就好。從市場反饋來看,《美女與野獸》發揮相當穩健,全球票房已經超過10億美元,是今年目前最賣座的電影——大部分觀眾根本沒注意到這個角色有什麼特殊之處。
話說回來,除了字面上的「人獸戀」外,《美女與野獸》一直就不是那麼「直」的一個愛情故事。
《美女與野獸》拍過很多版電影,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1946年的法國版,一個是1991年的迪斯尼動畫版。
1946年的法國版,由讓·谷克多(Jean Cocteau)編導,他是屬於《午夜巴黎》那個時空的文化名流,畢加索、香奈兒、斯塔文斯基的密友,創作領域涉及小說、詩歌、戲劇、藝術、設計,當然還有電影。
讓·谷克多和他的繆斯伴侶讓·馬萊。
谷克多拍《美女與野獸》這個神話故事,取材自波蒙夫人(Jeanne-Marie Leprince de Beaumont)所著的版本。改寫過程中,他加了不少個人原創內容,女主角貝兒的男性追求者,以及城堡里擬人化的道具,這些都影響到後來的動畫版。
谷克多是公開的雙性戀者,《美女與野獸》的男主演讓·馬萊(Jean Marais)就是他長期的同性伴侶與創作繆斯,他們共同生活了25年,合作過7部電影。馬萊也是雙性戀者,片中扮演貝兒姐姐的女演員米拉·帕雷利(Mila Parély)是他的前妻。
馬萊在《美女與野獸》里扮演了三個角色,追求貝兒的阿弗南、野獸以及野獸的王子真身。谷克多設置了一個頗為詭異的結尾:阿弗南潛入城堡里的密室去盜取寶藏,結果被黛安娜神像射出的箭擊中,屍體變成野獸的模樣;與此同時,奄奄一息的野獸恢復了人形,變成相貌酷似阿弗南(廢話)的王子,最終得到了貝兒的愛。
身為單細胞直男,很難參透谷克多大師希望通過這段錯亂之愛表達什麼。從實用主義角度解讀的話,大概是高、富、帥難以兼得吧……
1937年迪士尼首部長片《白雪公主》上映後,沃爾特·迪士尼就準備把《美女與野獸》拍成動畫片,但劇本開發一直不順利,又被谷克多搶了先機,最後擱置了這個項目。
這一放就將近半個世紀,迪士尼動畫版《美女與野獸》直到1991年才上映。這個版本的故事藍本同樣來自波蒙夫人,也受了谷克多那版不少啟發,比如擬人化的燭台、座鐘、茶壺,還有阿弗南演化出來的大反派加斯頓,樂福的原型則多半來自貝兒的弟弟。
動畫版《美女與野獸》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要算片中的原創歌曲,很多人去刷新版就為了聽裡面的那些老歌。從1989年的《小美人魚》開始,迪士尼動畫長片引入歌舞片元素,在市場上大受歡迎,迎來了為期十年的「復興時期」,一掃80年代的頹勢。作曲艾倫·曼肯(Alan Menken)和作詞霍華德·艾什曼這對百老匯起家的黃金搭檔,算得上迪士尼復興的關鍵人物,他們包辦了《小美人魚》和《美女與野獸》里的所有歌曲。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一共5個提名,《美女與野獸》佔了其中3首,最後美女和野獸對唱的同名曲得獎(話說中文版非得把Beauty and the Beast翻譯成「愛在蔓延中」,也只能呵呵了)。《美女與野獸》徹底奠定了迪斯尼「動畫+歌舞」的創作路線,「復興時期」10部電影有8部採用了這一模式,比如《阿拉丁》《獅子王》《風中奇緣》等。
霍華德·艾什曼與艾倫·曼肯。
可惜艾什曼本人沒能目睹《美女與野獸》的巨大成功。艾什曼1988年發現感染艾滋病,這幾乎是紐約同性戀群體當時面臨的一個魔咒。1991年3月10日,《美女與野獸》首次內部試映後,製片人和合作夥伴到醫院去探視,艾什曼已經失明,體重只剩不到80磅。四天後,年僅40歲的艾什曼去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創作了《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阿拉丁》三部動畫的歌曲詞作,其中5首獲得奧斯卡提名,作品傳唱至今。
91版《美女與野獸》強化了反派侵入城堡的情節,加斯頓煽動村民圍捕野獸,還把貝兒父女關進了瘋人院。無論受詛咒的野獸,還是「有點怪」的貝兒一家,都屬於邊緣化的異類,村民圍攻野獸城堡明顯在批判多數人的暴政。映照到現實世界,加斯頓象徵著白人直男這樣的主流人群,美女與野獸則是權利被侵犯的弱勢群體,比如女性、有色人種,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非異性戀者。所以,美女和野獸走到一起的大團圓結局,更像是平權運動取得階段性勝利,兩位主角的情感就多出一種「沒那麼直」的錯覺。
《科學怪人》里村民追捕怪物的情景。
村民們群情激憤地去抓野獸的場景,讓我聯想起1931年的怪獸片經典《科學怪人》。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用屍體殘肢製造出一隻怪物,怪物雖然擁有生命,但缺少人類的正常意識,最終難以擺脫被村民捕殺的命運。
《科學怪人》的導演詹姆斯·威爾(James Whale)本身也是離經叛道的「怪人」,從英國到好萊塢,他一直是公開的同性戀者,這在當時幾乎是聞所未聞的事。威爾在1935年執導的《科學怪人的新娘》里,夾帶了不少私貨,多個角色的設置都帶有同性戀或雙性戀暗示,這在Pre-Code時期也是非常罕見的,後來成了電影學者們熱衷研究的對象。
詹姆斯·威爾在《科學怪人》片場。
新版《美女與野獸》的導演比爾·康頓拍過《眾神與野獸》,就是以威爾為主人公的一部同志片,以虛實交加的方式描繪了這位怪獸片大導的最後歲月。和威爾一樣,康頓本人也是好萊塢公開的同性戀者,他目前已經接到環球影業的邀請,有望重拍《科學怪人的新娘》,完成向精神偶像再次致敬的夙願。
在《眾神與野獸》中扮演威爾的伊恩·麥克萊恩也出演了《美女與野獸》,這位以甘道夫和萬磁王為大眾所熟知的一代名優,本人也是同性戀,還是LGBT平權運動的活躍分子。有點諷刺的是,新版《美女與野獸》里扮演直男癌加斯頓的盧克·伊萬斯也是同志。
伊恩·麥克萊恩在曼徹斯特參加LGBT活動。
所以,無論從歷史、文本還是主創身份來看,《美女與野獸》加這麼個無關痛癢的同志角色,真的算個事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高冷門診部」(ID:highgossip),內容有更新調整。
首先,在人物設定上講,這部真人版《美女與野獸》比動畫版在一些細節上做了合理性的調整。但其美中不足是,男主一直以野獸面目示人,直到片尾才展露真容,但是男二卻以絕對的男子氣概俊朗外形蓋過男主的光芒。女主也不是典型的甜美型美女,而是代表girl"power的便中性幹練風的女性。雖然有「赫敏」招牌式的歪嘴調皮微笑,但是不符合原著童話里對「美女」的定義。若選石頭姐來演這個角色,可能更符合人設。而且甜美女孩臨危不懼,堅定果敢,更能突顯其優秀品質,更容易打動人心。
其次,在情節發展方面,典型的三段式。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比較自然,但前半部分鋪墊有點冗長。貝爾的爸爸早些闖進野獸的宮殿,早些讓男女主角相遇,會使得節奏更緊湊。影片花了13的篇幅鋪墊,給了男二充足的時長、空間展示他的雄性魅力。男二本來應是脾氣暴躁、內心自私、唯利是圖的小人,可是前半程塑造得很有魅力。包括在小鎮里大段的歌舞,都在展現他的魅力和受歡迎程度。這種情況下,貝兒如果選擇男二未必是件壞事。沒有一開始就顯露出男二的卑鄙,也讓影片節奏顯得冗長拖沓。在外形上,男一屬於俊朗型,但不夠英武(主演唐頓莊園的大表哥)。男二反而更有男子氣概,帥氣逼人(曾主演過指環王里的屠龍國王)
最後,兩人的愛情降臨顯得突兀。單憑有共同興趣愛好(都愛讀書)和都幼年喪母的同理心,是不足以支撐起堅定的愛情的。況且兩人開始還有很深的誤會(野獸將貝兒的爸爸視作小偷)。若女主因為仰慕野獸博學(從小受到過一般人享受不起的貴族教育)並接受他慷慨贈書,就轉圜心意,那麼愛情忒也容易並可見其是個虛榮女孩。直到野獸捨命英雄救美才贏得美女的心才是真正貝兒愛上野獸,這也是女巫懲罰野獸,希望他學會的,真正施予愛。我一直覺得《美女與野獸》這個配樂怎麼說呢,好是好,可能不太符合多數人的喜好,別說冰雪奇緣,估計連《海洋奇緣》那個都比不了,當然不能說不好,就是風格很不大眾,這個不接受撕逼,知乎上的大V逼格高,我也沒法兒說什麼。
女主角有點跟黃教主似的,演戲開始的時候有點使勁使大了,說不出的作,後面就好多了。
細節上依然保持迪士尼的良好品質。
我比較喜歡中間跳舞,女主角換衣服,那個衣服柜子說,還差點兒什麼,星光吧,然後裙子上就多了好多裝飾物。
還有就是最後那點兒,大夥變成人那個,那個鐘錶管家,碰見他媳婦,碎碎念,把我變回表吧,變回表吧,逗死我了。。
我還說呢,按好美國好萊塢的德行,沒黑人說不過去吧,政治不正確啊,尤其是迪士尼,結果是黑人都變成雞毛撣子了,最後露個臉,
還記得當初小學的時候看翡翠台迪士尼奇妙世界當中播放過的《美女與野獸》,懷著滿滿的情懷今晚又去看了一次,但卻有一絲的失落感。沒錯,這部片不管是美工、服裝、特效、演員演技都是頂尖的,劇情甚至還100%致敬動畫版。
但在我看來已經是兩部不同的電影了,動畫版利用野獸與王子兩個激烈的衝突,王子與美女的愛情都是描述了一個人留意的不應該是人的外貌,而是內涵美的故事。王子的城堡,顯赫的家產其實也是王子內涵美的物化表現。而且女巫這條線在電影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因為女巫直接點出了這部電影的思想「愛」。是友愛的「愛」、愛心的「愛」、關愛的「愛」、愛情的「愛」。什麼樣的人就能看出什麼樣的愛,因為愛最後王子才能破除魔咒,而並非撩到妹才能破除魔咒。
而17版卻活生生變成了霸道總裁愛上鄉村文青的瑪麗蘇故事。女巫的劇情成了擺設,思想根本豎不起來,甚至退一萬步將其定格為愛情片,對於動畫版其實也是退步的,看完整片幾乎你看不到任何王子與美女定情的那一刻。動畫版的經典反而成為了17版的桎梏,可惜了.....
撩妹只是手段而並非結果,我估計導演應該連這個都沒看懂。
其實迪士尼彼斯這樣的電影公司基本上是守住現代社會,人初善的情懷最後的防線。出了一部這樣的商業流水線的作品真的有些失望。
但是這部劇如果你是懷著輕鬆的心情,和另一半吃著爆米花,娛樂著看的,找一下少女心,圓一下公主夢,也肯定值回電影票。
但是迪士尼,以你的實力根本用不著騙情懷吧?
中土及hp員工下崗後迪斯尼再就業?
我只想說,屈臣氏小姐美則美矣,但真的不會演戲。
據說艾瑪因為這部電影拒絕了《愛樂之城》,因而引來許多質疑,也沒少被人拿來和石頭姐做比較。但我個人認為,她這麼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自己更適合貝兒這個人設。
愛讀書,愛獨立思考,不安於現狀,認為自己應該做一些更偉大的事——這根本就是艾瑪·沃特森的本色出演。
只可惜,這個對她來說本應很好把握的角色,居然還是表現得差強人意。
艾瑪最大的問題是,她似乎沒有辦法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在表達角色情緒的時候,她的面部表情經常不是太僵硬,就是用力過猛。
這種不自然的感覺,在電影剛開場就能看出來。
在村莊長大的貝兒,因為和其他人志趣不一樣而變成大家眼中的「怪女孩」。
厭倦了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找不到傾訴的對象,這裡的貝兒除了沉醉在自我世界之餘,應該還會有點迷茫和苦悶。
但在艾瑪身上不但找不到這種情緒,反倒有種自我到有點孤傲的感覺。
遭遇狼群攻擊時,你無法從她身上感受到害怕,聽到野獸講笑話而展現出的笑容,也透露著很重的表演痕迹。
其實艾瑪從很早以前就被抨擊不會演戲。
2001年,因出演《哈利·波特》中赫敏一角,讓當時只有9歲的艾瑪·沃特森一夜成名。
此後10年間,艾瑪一直活在這個角色的影響下,以至於到現在很多人提起她的名字時,第一反應都是赫敏。
《哈利·波特》完結後,艾瑪就安心當起了她的布朗大學學霸,很少再出新作。
畢業後相繼出演的《我與夢露的一周》、《壁花少年》、《珠光寶氣》、《尊嚴殖民地》等,都沒有讓她得到太多關注。
在懸疑片《回溯迷蹤》中的表現更被評價為「有劇透的效果」。
直到2016年宣布息影,更讓人一度以為她會淡出影視圈。後來卻因為推動HeForShe平權運動,從另一種意義上重回公眾視線。
艾瑪或許是一名成功的獨立女性代表,但卻很難說她是一名好演員。
精緻的臉蛋和自帶的學霸氣場,讓她和角色之間總有一種疏離感,無法與角色的靈魂相連,也就無法讓觀者產生共情。
熱心公益及人權運動當然不是壞事,但對於一名優秀的演員來說,最需要苦心經營的還是你的演技,拓寬戲路。
希望艾瑪能早日擺脫「赫敏」之名,創作出更多有代表性的作品。
至於電影本身,近期迪士尼的片子都挺符合的現代女性價值觀,譬如《冰雪奇緣》、《灰姑娘》等的女主,都是果敢、獨立,不靠王子拯救的女性形象。
包括電影里宣揚的真愛,也是建立在平等溝通,心有靈犀並且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價值觀和以前的童話故事有很大不同。
但劇情再怎麼改編,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很難玩出新花樣了,只得在別的地方補足。因此這部電影也打出了迪士尼最擅長的視效牌。
所以,至少影片的布景和服裝設計都是一種視覺享受,至於更重要的故事和演員表現,反倒變成次要的存在了。
***我是華麗的分割線***
想看更多精彩影評,獲取電影資源,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周末電影推薦
http://weixin.qq.com/r/pEwzK_PEUb4uradI9xm2 (二維碼自動識別)
耶這裡我也想問一句,有人和我一樣覺得艾瑪·沃特森長得很aggressive嗎?:)
原標題:原來「美女與野獸」是一場女性主義大戲
文:丁神燈
《美女與野獸》3月17日全球公映,這其實是個成人趣味的童話愛情故事。
真人版《美女與野獸》未映先紅。此前豪擲1.6億美元巨額投資,如今鋪天蓋地的女性周邊衍生品層出不窮,迪士尼此舉絕對是志在必得。本片改編自迪士尼同名動畫電影。原版影片譽滿業界,是首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動畫電影。珠玉在前,為新版影片隱隱烙上了品質保證。主演艾瑪?沃森在影片開拍前就高調宣稱這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又讓該片早早獲得了女性受眾群體的八方呼應。
驚人的高投入、暗示的高品質、張揚的高姿態,先不說其它,高回報是穩穩噹噹的。可以這麼說,女性主宰著這個世界的消費。不管有心還是無意,用女性主義來引領女性消費主義,不得不說是順天應時的絕妙舉措。
真人版《美女與野獸》
事實上,無論原著還是電影,《美女與野獸》的基因就是女性主義。
深究《美女與野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神話和古羅馬神話。古希臘「愛神和普塞克」的故事加上拉丁神話《金驢記》就是《美女與野獸》的原始框架。《金驢記》描寫了一個醉心魔法的年輕人誤食一種由魔葯變成驢子,歷經奇遇和苦難,最終恢復人形。愛神和普塞克的故事中,維納斯嫉妒普塞克的美麗,於是譴愛神丘比特設法把普塞克嫁給兇惡的野獸。可是卻導致丘比特愛上了普塞克。
《金驢記》「愛神和普塞克」
《美女與野獸》最早以沙龍故事形式出現於1740年,作者是法國人加布里埃爾-蘇珊?巴爾博特?德?維倫紐夫。沙龍故事從17世紀90年代開始盛行於法國宮廷,受眾多為女性,以抒發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為主。原版故事用隱喻手法揭露女性婚姻不能自主的狀態,控訴父權任意指派婚姻伴侶。故事中,王子自幼被王后託付給一個邪惡的仙女照顧。仙女在王子成年後垂涎色誘,被王子拒絕,因此把王子變成了一隻野獸。貝兒是國王和一位好的仙女所生的孩子。邪惡的仙女想除掉貝兒以便和國王結婚,於是安排貝兒被一個商人收養。
如果說第一版《美女與野獸》是成人愛情故事和幼兒睡前故事的結合,第二版則變成了完全的具備說教性質的童話。1756年小說家珍妮 - 瑪麗?L?德?博蒙特改寫了這個故事,書中相對與絕對的概念益發清晰,表裡、真假、善惡、美醜、人獸也成為表達的主題。新版本里貝兒不再是國王跟仙女的女兒,而是一個中產商人的女兒。這個變化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前夕輿情的暗涌,人們對貴族特權產生了厭惡,進步思想開始上位。書中商人不吝金錢為女兒請教師上課,也是當時進步女性開始要求教育權和就業權的縮影。
以上兩部法國原版作品,已經隱然有了顛覆男權的意識。
加布里埃爾-蘇珊?巴爾博特?德?維倫紐夫/瑪麗?L?德?博蒙特
《魔戒》原著作者J. R. R.托爾金曾經說過,與兒童相比,成年人更需要童話故事的慰藉。因為童話的完美結局可以讓成年人在生活的磋磨中得到安撫。
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人文反映,童話故事在傳頌鏈條上的每一次改變都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1889年,這個故事跨越了國界。深受格林兄弟啟發的英國作家安德魯?朗把兩個法國版本糅合在一起,去掉了仙女和國王等細枝末節,成就了一個廣為流傳的童話故事。適逢殖民主義後期,加上《物種起源》的一版再版,英國社會在自己的語境中呼籲將「美女」和「野獸」理解為「文明」和「蒙昧」,甚至是「白人」和「有色人種」,兩者之間從誤解到交流,再到互相喜愛;而獸到人的變化是對於進化的影射;這個版本中的貝兒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家庭天使」的形象,勤謹持家奉獻自我。她的自我放逐背井離鄉則投射到了殖民主義對新世界的開發探索之上。
安德魯?朗/英版《美女與野獸》插圖
《美女與野獸》這類童話,打破疆域空間,突破時間限制,在各種文化語境中得到相得益彰的解讀。在故事傳頌的過程中,情節背景會由於受眾背景的變化而變化,會被賦予各種意義,然而故事的精髓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法國電影《美女與野獸》/大衛?鮑依同名專輯
進入20世紀,影視戲劇音樂等新型傳頌形式的出現,讓這個童話更加膾炙人口。比如1946年,法國人拍攝了電影版《美女與野獸》,1977年大衛?鮑依推出了同名歌曲。而真正讓這個童話大放異彩的是迪士尼。1991年迪士尼版的動畫電影用女性主義和後現代詮的釋完全顛覆了舊有的故事設定,真正做到了跨越國度和時間,滲透到不同的文化當中。作為動畫片,《美女與野獸》當年勇奪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雖然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爭奪中上惜敗於《沉默的羔羊》,它仍然被譽為迪士尼復興時代的巔峰之作。
1989年到1999年是迪士尼的復興時期。在1989年之前,人們認為迪士尼公主們總是一個套路,美貌少女深陷困境後幾經坎坷,最終被英俊的王子拯救。而這些類似的形象對男性和女性都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彷彿女人們都得像這些公主一樣才稱得上是女人。而這些影片都被詬病為男權社會的產物,片中女性只是被保護者,也就是以弱者的姿態出現。白雪公主就是最好的例子,年輕貌美、操持家務、照顧家人。這種典型的女性形象在《灰姑娘》、《睡美人》中得到延續,但有所提升,加入了一些個性化的特質。
進入19世紀80年代之後,情況開始改觀。影片《小美人魚》中愛麗兒的定位是一種進步。這是一個衝動好奇的青春女孩形象,飽滿生動真實可信,尤為令人激賞的是,她具備探索精神,不甘於生活在現狀中。然而美中不足,片中愛麗兒寧願失去聲音也要獲得男性的愛情,這個情節引發了女性主義者的強烈不滿。放棄美麗的聲音在這裡被斥責為放棄女性的身份,以委曲求全來獲得與男性平等的地位。不過,與以往的迪士尼公主想比,愛麗兒的出現絕對是一個突破,並且為其後迪士尼電影向女性主義的過渡做好了鋪墊。
《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
1991年影片《美女與野獸》適時出現了。片中的貝兒完全顛覆了迪士尼公主們一向是慕男狂的基本設定,她依然綽約多姿,但是思想獨立、熱愛讀書,不安常履順、不拘俗自守,尤其是對男人不屑一顧。影片的內核強調內在美,外在美不再是情節圍繞的焦點,故事集中於克服心裡身外的諸般障礙。雖然有評論切責影片還是以男性為主角,大量情節仍然從男性的視角展開鋪排,而且情節上頗有「斯德哥爾摩綜合征」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影片的成功確立了迪士尼公主的女性主義走向。
原版動畫片在很大程度上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相比之下,改編版真人電影更多的是針對成年觀眾。從預告片里可以看出影片對於動畫片的品質因襲,預告片結尾處「Be Our Guest」的出現想必早已讓懷舊的影迷心領神會。
《美女與野獸》真人電影原定於2011年上映,致敬原版20周年。可事情一再延期,直到2015年一月,終於確定由艾瑪?沃森出演貝兒。艾瑪此時今非昔比,已不再是那個《哈利?波特》系列的小姑娘,儼然成了好萊塢風頭最勁的領軍人物。在好萊塢五大女性主義者的名單中,艾瑪位列艾米?波勒和碧昂斯之後,排名第三。就在選角消息公布前不久,艾瑪剛剛被任命為聯合國婦女親善大使,並發表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呼籲女性應該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上與男性平等。
根據《名利場》雜誌的報道,艾瑪接演該片的原因正是片中的女性主義敘事視角。新版中,貝兒延續了舊版中父親的發明家身份,並且發明出了洗衣機,貝兒因此從繁冗的家務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時間用於讀書。除此之外,艾瑪參與設計片中貝兒的經典標配黃色禮服,「發明」了褲裝配藍色裙裝,並拒絕穿緊身束胸,以此讓角色獲得真正的身心自由。據說製片為了避免人們對原版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質疑,加大力度渲染了美女和野獸之間的平等姿態。凡此種種使本片的女性主義色彩嚴重升級。
F級(F-Rated)女性電影的分級制度
近年來,好萊塢的影視工業持續讚頌女性編劇、導演、主演的影視作品,由此衍生出一批敢於直言的女性明星群體。這些群體利用明星光環的影響力,大力宣揚女性主義,將其一以貫之植根於影視作品中,並且催生了F級(F-Rated)女性電影的分級制度。迪士尼此次翻拍完全是借東風布新局,與之前一些翻拍自動畫的真人電影不同,《美女與野獸》著力於升級版女性主義,集合了集體懷舊和明星影響力,針對的群體以成人為主,同時輻射到了包括兒童在內各個年齡層和性別。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在。如果此舉複製了原版的成功,該形式勢必成為標準模板,接下來就等著看真人版的小美人魚、木蘭、長發公主和冰雪姐妹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嚴禁轉載 。
▼更多精彩內容
請訂閱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ID:lifeweek)
當看到女主的爸爸被卡利班找到時,我以為下一幕就該是Beast召喚出金剛狼、鐳射眼和暴風女一起大戰哈利波特了。
1.從人設到構圖,完全照搬了動畫版《美女與野獸》,沒有任何新意。之前對此片還挺期待,但看完之後,有點失望,平庸至極,驚喜度為零。同樣是改編自迪士尼經典動畫片,《沉睡魔咒》雖然也有槽點,但起碼拍出了不少新意。而在《美女與野獸》,迪士尼這次保守的開了倒車。三顆星,剛及格。
2.用心做特技,用腳拍劇情。電影鏡頭唯美,如油畫般的質感。場景精良,重現了童話故事的夢幻感。但比爾·康頓的再創作實力弱爆了,導演做了個行活,還是《暮光之城4》那路奇幻愛情片的玩法,老套的行活之作。
3.作為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很多觀眾早已知道結局。如果在劇情上,再不下點新功夫,讓人完全能猜到電影的下一步故事走向,提不起什麼觀影樂趣,只覺有點老套乏味。真人版比動畫版長了46分鐘,更讓人感覺節奏緩慢,情節有點拖沓。
4.好好的一個人獸戀,翻拍得這麼保守。貝兒對野獸的愛,電影中呈現的情節沒有啥說服力。明明可以拍的更好,但很多情感共鳴點都沒拍出來。有點可惜。本片可以又名:《愛情買賣之我愛圖書館》、《一個圖書館引發的情案》。
5.服裝華麗且唯美,無論是野獸的藍禮服,貝兒的黃裙子,還是配角們的服飾,都下了一番功夫,滿滿的歐式童話風。PS:連續兩部大片,女主角都穿黃裙子,所以今年黃裙子會成爆款嗎?
6.配樂大部分用的動畫版原曲,而那首經典的主題曲《Beauty and the Beast》,John Legend和Ariana Grande的新版本悅耳動聽。電影增加的三首新的原創曲子,也在水準之上。
7.燭台小哥和鬧鐘管家,鬥嘴掐架。茶壺和茶杯,母子情深。城堡里的魔法傢具,都有種奇特的萌感。賣萌,我們都服迪士尼。如果有電影周邊,考慮入手一套。
8.作為哈利波特粉絲來說,赫敏這一角色非常經典。但這麼多年過去了,艾瑪·沃森演技依然沒有什麼大長進,令人捉急。同時代的石頭姐,大表姐都拿奧斯卡影后了,而屈臣氏小姐還在演爆米花片,有點唏噓。
9.雖然本片是一部花瓶電影,但幾位大牌配角,在本片中的演技上佳。而屈臣氏小姐,演技看得讓人尷尬症都犯了。少賣點人設,多磨練演技,才是正道啊!
10.為演《美女與野獸》,屈臣氏小姐沒去《愛樂之城》。說一說一,石頭姐更適合那個角色。感謝屈臣氏小姐不演La La Land之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