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學角度,應該如何看待 ACG 黑話誤用的現象?

最經典的一個錯誤就是「彈幕」的讀音問題。官方讀法為「蛋木」應該已達成共識,但仍然有不少人會讀成「檀木」。 題主個人作為語言學愛好者,對語言中的訛讀較為寬容,並且支持字音從俗。然而卻對於ACG黑話的誤用略有反感,看到「檀木」「XXX的既視感」「即視感」這類彈幕都會一個一個屏蔽掉用戶。B站手機客戶端也會提示彈幕的讀音。 還有一例,NTR這個詞最開始只有「睡別人老婆」的意思,如今意思也擴大到「搶別人對象」。幾年前還看見過有些人吐槽這件事。(btw此處「吐槽」這個詞本身也是含義擴大後的用法) 那麼,一些有影響力的ACG媒體是否應該規範這些黑話的用法,還是任由其發展呢?作為個人,又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謝題主和 @lushark 同喵。
題主既然是b站中人,那麼想必很熟悉一個說法:DSSQ——不熟悉這個詞的,大概也不能叫b站中人了吧(笑)如果有各位不熟悉什麼叫DSSQ的,這個本來是b站鬼畜區用來吐槽觀眾審美偏差的一個詞,也就是「大勢所趨」。(幾百年沒看分區,原來鬼畜區都單獨列出來了,以及知乎上竟然有問這個的,嚇得我從椅子上翻下去了:如何看待B站鬼畜曲的"DSSQ"現象及作品? - 嗶哩嗶哩)

詞語的「誤用」——當然,這個加引號的「誤用」有著很明顯的成王敗寇的涵義——實際上就是一種大勢所趨;共時語言學對此無能為力,而歷史語言學裡無數次記載了這樣的變化。這裡的「誤用」,不僅僅包括含義上的變遷,也包括了讀音乃至句法性質的更改。而說是成王敗寇,是因為如果這樣的「誤用」是由權威發起的、或者最後佔了主流,就變成了正常的用法;如果「誤用」始終沒有得到大眾的認可,那就永遠都是「誤用」。「魯迅用的是通假,你用的就是錯別字」,這是同樣的道理。
結構與讀音、含義與原生「典故」相分離的情況,在歷史上各種語言里都屢見不鮮,漢語里自然也多的是。「呆板」的變音、「底」作為屬格標記的消失(被歸併到了「的」里)、「空穴來風」的轉義,我想不用我說大家也耳熟能詳。至於外來詞的含義變化(對應題主所說的NTR的含義變化),那就更是數不勝數了。漢語的例子不說了,舉個遙遠點的例子,英語里的「刺客」一詞assassin,是一個至少傳了兩手的詞,從阿拉伯語傳到羅曼語族諸語言(包括拉丁語),然後再傳入英語,而這個詞在阿拉伯語里的含義本來是「抽大麻的人」。(當然,這兩個含義其實是緊密相連的,據說是因為阿薩辛派在刺殺前是需要抽點大麻high起來的——否則就沒有什麼「信仰之躍」了。)
以當前共時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的描述性風格來看,我們沒有必要也完全沒有可能限制住詞義和語音,讓它們永遠不脫離誕生那一刻的面貌。語言是流動發展的,所以prescriptivism是永遠不可能有市場的,一切「用錯」的機緣巧合,都可能是語言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我想這點回答區里很多人都想到了——

但是這並不是事情的全部。如果你只想到這一點,那就太淺了。
「一切語言是為了交流」,這話從大面來上並沒有太大問題,但是語言和交流畢竟是兩碼事。就結構主義的角度而言,語言的基礎在於其結構上的特徵、容許的規則和限制的規則;而交流的基礎在於共同體內共享的言語體系(大概對應索緒爾的parole),如果沒有一個共同認可的言語系統,即使我們說的是同一種語言,也可能完全無法交流。「黑話」之所以為「黑話」、「春點」和「切口」之所以神秘,並不是因為它們在結構上和標準漢語有所區別,而是因為它們是獨立於平民百姓日常用語的言語體系,就算你掌握了標準漢語的結構,普通話乃至北京話說得一溜,該不明白「合字,你把,色堂果兒嗨閃嗨福」是什麼意思,你還是不明白。(本句來源於作為一名漢語流利的外國人是種什麼體驗? - 陳濤的回答)
這種共同體內共享的言語體系,不僅是交流的基礎,更是一種身份的建構工具;當我們構建社會身份的時候,言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並不是唯一的)。因為這套言語體系在共同體內共享,所以如果你懂它的意思、能夠熟練應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就有可能可以被認為是共同體里的一分子;如果你不懂它,就只能被共同體內部的成員排除在這個共同體之外。有趣的是,身份的建構並不是說「我說我是那就是了」,而是必須要靠符合公認習慣的特定言語表達來獲得其他人的認可才有建立的可能性。我就算說一百次「你們城裡人真會玩」,大家也不可能認為我是鄉下人,而只要我說一次「唉,玄不救非」,估計就會有人心領神會地接上「氪不改命」。也就是說,要想混圈子,就先要知道這個圈子裡習慣怎麼說話;一旦和圈子的主要習慣有悖逆,大家一看就知道你是裝的。
有關言語體系和身份建構的研究,可以參考這篇: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y: A language socialization perspective。就大型的語言變體來說,AAVE(African American Venarcular English,政治不正確一點叫黑人英語)、魁北克法語,都是典型的身份建構的工具;留學生的code-switching有些時候也可以被當成身份建構工具的一種;而就一個統一語言體系內部來說,行業語言(包括academic English)、團體黑話、in-joke/引用台詞、那些「你不說你就out了」的流行語,也可以被看成身份建構的言語體系,只有了解這些才能被相關的人士認可。
所以,「一切語言是為了交流」其實並不是一句完全妥當的表述;更妥當的話,應該說,「一切語言是為了共同體內部的交流,共同體外的人我管你幹嘛」

題主所說的ACG黑話,顯然是小圈子黑話切口的一種,也自然是一種用來建構身份、協助劃分共同體範圍的言語體系。更典型的是,所謂的「ACG黑話」,是依託在眾多作品、典故、源語言基礎上的,這樣的特點給了共同體成員一種深刻的印象:你不僅要知道話該怎麼說,還得完全理解話背後的典故是怎麼回事;我們只接受有著充足common ground的人作為成員,不了解典故的人就算會說話也沒用。這樣的特徵就讓「誤用」變得非常惱人(更確切一點,offensive),因為如果一個人足夠了解典故的話,他是不可能用錯這個詞的,凡是誤用詞語的人,不僅要被排除在共同體之外,還都可以被簡單粗暴地劃分到一個特定的名叫「不懂裝懂」的範圍里。比如說彈幕,這個詞最早來源於「密集的子彈」,ACG圈裡的人大多都會知道「左舷彈幕太薄了」的典故,如果有人念成「彈奏」的「彈」,一個圈內人就可以立刻知道說錯的人不僅不會念被共同體習慣認可的讀音,而且也肯定不知道「左舷彈幕」的典故,所以這個人「是假的!是特技!」大多數人,不管混不混共同體,比起「不知道」來說都更討厭「不懂裝懂」,而共同體內部成員對於遵循言語習慣一事更加敏感,畢竟他們依靠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身份,所以對於這種破壞了共同體內部習慣的不懂裝懂的人,成員們的態度非常不爽,乃至於「憤慨」、「殘暴」,都是說得通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非規範性的共同體的黑話里,並不存在傳統的prescriptivism所說的「正確」、「規範」的定義,因為大多數鬆散的小圈子性質的共同體缺乏一個可以定義「正確」與「規範」的官方組織。標準語當然可以有規範與否,我們有《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也有人教社的語文書。但是小圈子共同體的黑話並不存在類似於教程的東西,融入共同體、習得言語表達的過程完全不是靠教材,而是靠語音句法語義推測(這二者的區別近似相當於SLA里的explicit learning vs. implicit learning,說來就話長了)。因此,用來代替「正確」和「規範」的,就是我之前一直在用的「公認的習慣」,共同體的成員是靠著習慣代代相傳來維護內部言語體系的穩定的;在共同體內部的言語體系里,我們無法說對和錯,卻可以說「是否符合習慣」。K島維基、萌娘百科等,實際上就是「習慣的記錄」,雖然沒有官方地位,但是受到共同體內部習慣的認可,自然可以作為參考。
當然,習慣的傳遞並不是一個穩定可靠的渠道,傳輸過程中總會有噪音,有編碼和解碼的偏差,如果大家玩過傳話遊戲就應該很容易理解這點(媽蛋要是真嚴肅地引入資訊理論我覺得這個回答字數會翻倍……)。這點在語義的發展上尤為明顯:望文生義、含義泛化,都是噪音和解釋偏差造成的結果,不僅在ACG黑話里如此,在其他大大小小、有規範的沒有規範的共同體言語體系里都是如此。因此,就算是我們嚴格控制每一代習慣的傳遞,過了那麼幾代以後,會發現語義的偏轉還是不受控制地出現了。有些時候,共同體的習慣也隨著語義偏轉一起變化,比如當前對於「吐槽」、「同人」的用法;而還有一些時候,共同體的習慣還是在明顯拒絕著這些超出習慣的偏轉,那就是我們現在嘶吼著想讓「小學生」們改過來的那些詞了。當然,如果共同體習慣用語的辭彙開始離開共同體、進入一個大環境里自由發展的話,之後出現的偏轉更是連你哭著喊著去攔都沒有用。
——於是這又回到了我一開頭說的:不管是從共同體內部來看,還是從小型共同體到公域的角度來看,「誤用」都是大勢所趨。而DSSQ IS GOD,我們無法阻擋。

那麼最後說到題主在問題描述最後提出的問題:

一些有影響力的ACG媒體是否應該規範這些黑話的用法,還是任由其發展呢?作為個人,又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之前我也說了,大多數鬆散的小圈子性質的共同體缺乏一個可以定義「正確」與「規範」的官方組織;有影響力的ACG媒體再怎麼有影響力,也不可能突然躍升為「規則的制定者」——且不說prescriptivism有沒有市場,你覺得他們真要制定規則的話,會有人當回事么?無論是從共同體內的生態,還是語言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他們只可能是「習慣的遵循者」;如果需要起到任何作用的話,也只是能夠依靠自己的影響力,把一些想熟悉言語體系的入門者帶入公認的習慣範圍內。當然啦,現在國內ACG媒體良莠不齊,還有一些共同體之外的媒體想參(chan)與(huo)報導,這裡面有一些真是能指望他們自己遵循規則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還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了。如果真正要說起到什麼作用的話,可能萌娘百科這些「習慣的記錄者」會更有意義一些: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那可是詞源歷史的一手材料啊。
至於個人的話,本來這就是個人的選擇,你再怎麼問我們也沒辦法替你做決定。我可以告訴你的是,在我混跡各個小型共同體的經歷里,我一共見到過三大類態度,取決於各人的善意程度。第一種態度就是按照自己熟悉的習慣去糾正不符合習慣的人,並且告訴他這是這個共同體內的習慣,所謂「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共同體、快速建構起在共同體內部的身份」;第二種態度則是「天又沒塌下來,管我鳥事」,他們寫他們的,你去按照你自己的習慣用,屏蔽也好,關彈幕也好,鍛煉視而不見的能力也好,自吃一杯,不問他們的廢與興。
不過啊,我倒是更喜歡用第三種:你當然可以有不遵循共同體內部習慣的自由,那就別嫌我有看你不順眼的權利了唄——你把群體里重要的言語體系都不當回事,那我罵罵你傻逼你還不願意了?賊又能吃肉又不挨打,天下哪裡有這麼好的事兒啊?
所以說,還是別學我這樣了,太不友善……

p.s.這篇回答本身就可以被看成是作為共同體交流基礎的言語體系的表現;誰能數清楚我裡面一共用了多少個梗?
p.s.2.因為前期準備不足出了幾個錯誤,回復區可以觀測到共同體內部人士因為詞語誤用而感到冒犯的案例,對不起窩錯了(。
p.s.3.其實ACG的黑話都是簡單的,我以前在的一個小型共同體里,聊天的模式是這樣的:「昨兒下橋黨本來打算14d的,可惜被捆綁物看穿了,說如果我要敢拿一點羊毛就報告給bkkl讓他們關我小黑屋,我他喵的真是日了跨越了」……歡迎來猜這到底是基於什麼組建的共同體。


大前天還在群里開玩笑說圈內10大爭議詞,既然有人提了這問題就順手整理放下
1.動漫
動畫片(為啥說動畫片而不說動畫,因為日語動畫-&>どうが是視頻,流動的畫像之意)和漫畫的統稱,現在許多人卻當作動畫片的代名詞在用。
2.galgame
日本那邊是以美少女為賣點且通過CERO倫審核,或軟倫審核未全年齡的遊戲。國內混用,一般這幾種情況1.黃油的貞潔牌坊2.不以拔為目的的文字遊戲3.Visual Novel代稱4.其他
3.里番
日本,電視上與熱門節目相同時間播放的節目(你得換台看,而一般人都會去看熱門,所以那沒人看的節目就是「里」了),國內18禁動畫
4.手辦
首版,完成品還未普及時,大家都在玩GK,而GK模具一般認為越用越差,所以頭模是最好的,商家就把其稱為首版,因為讀音問題被聽成手辦而沿用至今。現在都是FIGURE的代稱,甚至扭蛋盒蛋啥的也叫手辦。
5.左肩
對應日文右肩上がり,指二卷或二期以後的銷量高於前期。而一般都是右肩下がり,也就是銷量低於前期。左肩是根據右肩下がり自作聰明的自造詞,也是誤用,畢竟就算是左撇子畫圖表也不會從右向左畫。
6.NTR
寢取られ,相當於國內的戴綠帽。(當然NTR還有個墮落的過程也就是「取")而國內的話題主自己向我們展示了誤用法寢取り。(給別人戴綠帽)
7.幀數
請問關於幀數,cut,一秒,和一個畫面的問題? - 小錢的回答
不用碼字好開心。
8.同人
共同趣味的人和志向的人所集成的團體,所以創作做來東西我們又叫做同人創作物,一般和商業相對。而國內則是二次創作的代名詞,甚至是H漫的。
9.漫展
中國本土漫展是否是盜版的大賣場,其與國外漫展的最主要差距在哪裡? - zilch 的回答
又不用碼字了。
10.宅
宅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繼續偷懶

反正扯到最後又都是「空穴來風」,修正10多年已經懶得修正了,這光榮的任務就交給後人了,以後你們看到一次喊一次吧(笑


說一個我非常反感的,就是這個yooooo
這個原來是指代偽娘的,出自一個老外吐槽《我的碧可》時發出的感嘆。
結果現在搞得一看到兩個人親熱就刷,我也不知道是怎麼搞的。
還有就是yooo和futa,八成人也搞不清楚。futa是指雙性人,yoooo單純指偽娘。混用的太多了。
——————————
看下評論吧,我感覺也有點亂


NTR這個詞最開始只有「睡別人老婆」的意思,如今意思也擴大到「搶別人對象」。

啊?
我一直以為NTR最開始是被別人睡老婆的意思啊。
但是題主應該不會誤用的吧大概我哪裡弄錯了( ′_ゝ`)


//說句和題目無關的話,我說不定跟題主是一類人,因為我會在彈幕視頻網站里點了暫停然後逐條屏蔽某一類空耳


網路語言是不具有穩定性的,它不來源於基本辭彙,更多的是neta、梗、和某個風靡一時的玩笑,就可以讓一個網路語言火起來。這就造成了對它定義的不準確性和含義的多變性。既然要從俗,不就是哪個意思用的多用哪個嘛。多年以後,語言學家也只能無奈地記載XX單詞表示XXX但同時在XX年也有了XX的意思。。。
題主之所以覺得有人誤用ACG黑話,那是因為你們還是大多數嘛,大多數人讀dan(四聲)幕,所以才會糾正那些讀錯的人。用法也一樣,會有很多吐槽看到一男一女就狂刷yooooo的小學生,也是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某個梗只有某個固定的意思,別人誤用了,自然會糾正。

如果題主因為厭惡某些不懂捏他的人誤用ACG梗,大可屏蔽即可,因為他們(新人)想得到一個團體的認同,自然要從說話開始,雖然其中有一些素質的問題,但畢竟每個人都有成長的過程嘛,還是不要太苛刻。
如果題主是為詞義該如何定義,是否應該從眾而苦惱,也大可不必,時間是語言最好的檢驗師。沒有活力的梗自然會死去,比如你如果補一些10年之前的番,會在B站看到很多當年的流行語,這時你恍然:哦哦哦,當年確實這個說法很流行啊。但現在已經沒人用了。


反正我很早就被「傲嬌」這個詞的誤用噁心壞了。

貼個我兩年前寫的文章吧,原文鏈接如下:
慎用「傲嬌」,這個詞表意不明確且misleading

這篇日誌寫起來很容易,決定是否要寫卻不容易——總感覺這像是一個咬文嚼字的古怪nerd才會寫的東西。但既然想寫,那肯定就還是要寫。


從二次元產生的辭彙很多,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辭彙僅僅在相對封閉的小部分人群中被使用。然而最近,「傲嬌」這個詞似乎總能在各種場合看見或是聽見。


目前的狀況是,我可能在某些場合聽說了這個詞,然後查了一下或者沒查它的意思,接著按照自己的理解為這個詞定義了一個意思,最後開始使用它。問題就在於,這個詞的語境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並不是隨便就可以用的。就所遇到的情況來看,這個詞往往被用在了不合適的語境。


自然,某個辭彙的使用是無法被控制且不應該被控制的,但使用這個詞帶來了問題:

站在我的角度,會不知道說話人/作者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傲嬌」?哪裡傲嬌了?沒有上下文怎麼突然就講出這個詞?我知道TA肯定想表達某種意思,但又非常能肯定這個意思並非我所熟悉的那一個。那麼究竟是什麼意思?不知道。


另一方面,站在大多數人的角度看,如果沒有聽過這個詞,當然也不知道說話人/作者究竟想表達什麼。


所以,「傲嬌」一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完全是無效率的,它完全無法承擔表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這個詞的真正意義去理解它所在的句子,那麼要麼得到一個完全無意義的句子,要麼得到一個偏離原意十萬八千里的意思。誤解比無效率更可怕。

所以建議就是:

不要在三次元使用「傲嬌」,除非你真正知道你在說什麼。

Never use it in real world unless you really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兩遍


這裡並不打算探討詞的用法,而且作為一個很有節操的人我也不想用「才、才不是因為你過來的,只是放學順便路過而已」這樣的句子來舉例(喂這不就是舉例嗎!)。總之,不要用就好了。


NTR為日文「寢取る」的被動形「寢取られ」的羅馬拼音縮寫:ねとられ(ne to ra re)→ NTR。中譯即「被他人強佔配偶或對象」、被別人戴綠帽。日語解釋:NTRとは、「寢取られ」の略稱で隠語である。ストーリー屬性の一つ「寢取られ」の隠語。在日文中也有用NTRR來表示「寢取られ」(對象被人睡)、NTR來表示【寢取り】(睡了別人的對象)的用法,但並不常用,一般都是用「NTR」來直接表示【寢取られ】。

這真是語言問題…


既然題主這麼鑽牛角尖那麼我也順便說一句,問題里第九個雙引號打反了。


語言是人在用的,人們愛怎麼用就怎麼用,積非成是


一切語言都是為了交流。一切語言都是為了交流。一切語言都是為了交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有聲系統。
—— 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

為什麼英語里一個單詞可以有無數種意思,為什麼漢字可以有多個發音,這都是為了迎合人類生活所產生的。語言也是這樣產生的。人創造了語言,語言也隨著人的改變而改變。

所以,甄嬛(xuan)被讀成甄嬛(huan),處(三聲)女、打烊(四聲)、憎(一聲)惡、既往不咎(四聲)、銨(三聲)根、所向披靡(三聲)、暈(四聲)船、芝麻糊(四聲)即便讀錯了大家也照讀不誤。
烘焙(bei)、復辟(bi)、標識(zhi)、瘦削(xue)卡(qia)殼這些詞,即便讀錯了音,也不會有人生氣,因為大家都聽的明白,也都習慣了這樣說。當習慣成為了定法,它就是正確的。

語言,只要能夠清楚地向對方傳達自己想要表達的,這就足夠了。

另外,知乎上有名的「蛤」字,其實有兩種讀音。
蛤蜊的發音是ge li(格力),而不是ha li(哈力);
蛤蟆的蛤,發音是ha(二聲)。


看了題主的問題,想到了一個類似的情況。可能關係不是很大,見諒。
其實關於題主所說的黑話誤用,最經典的要數otaku這個詞了吧。otaku本來是某sci-fi作品(記得好像是Macross?求大神指正)的fans間互相問候的方式,後來逐漸被整個動漫圈所接受。這個是otaku的本義,也就是一種問候方式。後來(具體過程我忘了Orz),otaku演變成對於某項業餘愛好專精的代名詞,具體可以google一下otakus in japan我現在只記得一共有12種的樣子。。。anime otaku只是其中之一。
otaku最終演變成宅的代名詞,好像是因為新聞媒體報道時的誤用。具體情形已經不記得了。。。直接說結論:otaku的含義已經與NEET和hikkikomori(家裡蹲)發生了混淆。很多人聽到otaku這個詞最先聯想到的可能並不是otaku真正代表的人群,而是NEET和hikkikomori,這個對於真正的otaku來說多半是一種侮辱(雖然otaku,NEET和hikkikomori之間存在交集,但是一概而論顯然是不對的。)畢竟otaku只是對於自身愛好過於執著,其本身與NEET和hikkikomori存在本質區別。我覺得這種情況可能是題主最擔心的吧。

至於持什麼態度。。。個人覺得放鬆心態看開點就好吧。。。畢竟是個小眾的東西~

順便,關於題主提到的幾個案例忍不住想對那些亂用的人說兩句。。。卧槽,你聽來個新詞覺得新鮮不能百度一下什麼意思再用啊(╯‵□′)╯︵┻━┻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以及很多人對NTR一詞的誤解。經常在表番彈幕評論里看到大家亂用,殊不知已經和本意產生很大的偏差。很多人所謂的NTR其實是ntr(寢取られ),ntl(寢取り)和ntrs(寢取らせ)的集合。ntr是指被別人睡了老婆(甚至會產生快感,這種心理又稱為cuckold fantasy,是性異常的一種,在里番和遊戲中有不小的比重),ntl是指睡別人的老婆,ntrs在作品中不是很常見(櫻花社的Angel Game大概可以算),是你情我願的換妻play。

說到媒體和網站的誤用和訛傳二次概念,我倒是覺得這是大勢所趨。首先小編也是混口飯吃,能當小編的人可能並不很了解二次文化,熟知二次文化的也許也並不能勝任此類工作,所以很多時候一笑了之足以。其次,流行文化本來就是在不斷變化改革的。(比如里番一詞泊來中國之後不知如何一夜之間就成了H動畫的代名詞。。。這裡就不細說了) 但是大家真的在意嗎?大部分人並不介意。次文化畢竟不是厚重嚴肅的傳統文化,而是一種輕鬆愉快的流行文化,看看新出的動畫直播,玩玩時下流行的二次三次梗,和認識的不認識的網友吹吹逼不正是大部分彈幕網站的樂趣所在嘛!更何況,那些以訛傳訛的東西又何曾不是那千千萬萬造梗文化中的滄海一粟呢?

當然,這並不是說像題主和我這類考據黨就是閑著蛋疼,不解風情。這裡舉個宗教的例子:有的人把生命託付給天父聖母真主簡簡單單過日子就心滿意足了,有些人卻非要嘗試洞悉天文地理物理化學。追根溯源,這種精神不正是窺探二次文化巔峰之美的蹊徑嗎?


真的有人讀成tanmu?另外ntr是寢取られる的簡寫 是被動形態的動詞 意為被人上了自己的老婆 不是你理解的那個意思


順其自然吧。誤用的話,其實「ACG」也不怎麼正,就內容上定義以及次文化的統一來看,Comic明顯應該換成Manga。

我是個很挑剔的完美主義者,同時也是個懷疑論者,懷疑論者最大的特點就是謹慎並恐懼犯錯。所以為了不犯錯我會儘可能少說話,當然即便錯了我也會儘可能地強詞奪理去詭辯來為自己找台階免得太尷尬,「尊嚴」受損。當然就算一些情況下暴露無知並且被打臉了,懷疑論者往往也會繼續嘴硬拿出相對主義不可知論這些拿手的套路把討論上升到哲學層次,慢慢消除意義。

我為了自己能不犯錯費盡心思,但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我如何忍住不去糾正別人犯的「錯」。

我還沒有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因為我患有很嚴重的OCD,很難克制自己OCPD激發的念頭,而且有些偏激、極端,憤世嫉俗所以會很注重公平,規則存在的意義就是被遵守,就算是被打破也只能被自己打破。總之就是只能選擇盡量不去注意到一些不標準的誤用。

不過因為我更為核心的本質標籤是叛逆,所以當我面對的是一個同樣挑剔的人,我反而會站到對立面去。對面是誤用者,我就批他的誤用。對面是挑剔者,我就批他的計較。看起來好像很沒原則,但這是建立在我對自由/自由意志的解讀上的一種妥協方式。

雖然一般會刻意避免接觸到誤用情況,但總還是會有意外,比如某些漢字字母發音問題,敲英文標點沒有空格,以及一些望文生義以訛傳訛的情況等等。一般權衡多方面因素後,剋制住糾正的衝動並不是特別難,但是自己內心的影響和由此引發的代表其它問題的侵入性念頭會是很麻煩很難處理的事情。

不過網上也有很多打破迷思的影片和介紹,一些普及和糾正同樣存在。就算很多東西依舊在被誤用著,但是在現在的信息時代,記錄已經很難被抹除了。所以哪怕之後寡不敵眾,動漫這個詞徹徹底底代表了Anime,可能會有一些「動的漫畫」這樣的解讀,也沒什麼關係,因為原始的一些起源標準什麼的都不會被消失,可能暫時被某一代人遺忘而已,至少在更終極的一些情況之前,很多概念都不會在客觀結構層面上有什麼真正的消亡。

不過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會一直沒有變化的,每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標準和誤用,也有不斷在誕生和不斷在被忽視的概念,唯一現實一點的意義也許就是讓執著的人和喜歡炫耀的人可以有一個批判的權利的理由吧。

回到問題,我覺得只需要考慮一下如何在採取自己決定時更理性,比如糾正的話怎樣能不太明顯地展露優越感並能維護他人尊嚴再作出解釋,或像無視時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以及調整內心活動。

有一點還蠻重要的,那就是重視這些誤解情況的人,無論怎樣包裝自己的觀點,都不可能完全迴避掉「優越感」的存在。交流或者行為的投射基於自我要展現的那一面,這是任何有意識行動的個體都難以否定的,「我」的存在。


提供一個例子,看到過把視頻寫成視屏的,但是糾正之後回過去想想「視頻」這兩個字也不好解釋,像是從「音頻」生搬硬套過來的。

如有知道詞源的,請告知。


一個問題原來可以炸出這麼多萌二還有Xog


哲♂學復興勢不可擋


有些人竟然有了優越感


先說結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說法(這個代,在互聯網發達的現在,可能一年一變,也有可能一季一變),所謂的黑話誤用,用的人多了廣了,說不定就變成正確的了!
或許你說的是彈幕,但是你的下一輩說成檀木,以後就都這麼說下去了。等你再回過頭,發現全都在說檀木的時候,也就沒人會管你「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彈幕」了。
比如,我一直覺得自己配不上「宅」這個詞,但是現在自稱「宅男」的一抓一大把…
如果你覺得這種結論你不認可,那你大可去百度下,「怎麼打BOOS?」這種問題——我甚至都有種,「我的英語是不是沒學好的感覺」……
所以說,題主,在你問「是否誤用」之前,你先想想,有沒有幫助某些「誤用」推波助瀾過呢?


推薦閱讀:

如何練出一手花體拉丁字母?
古代人日常交談用書面語言文言文還是類似今天白話文?
這種圖怎麼讀,這裡的一個個峰值說明了什麼呢?
哪一種語言里的「雪」這個詞最好聽?
有哪些因為方言導致的誤會?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ACG | 彈幕視頻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