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數碼拍的修出膠片的質感呢?

同場景拍攝,1-4 為膠片,5、6、7為數碼

以下是數碼

求賜教哦~謝過~


謝邀哈,最近一直有些忙,幾次想一口氣寫完這個答覆,結果是各種被打斷,然後靜心醞釀情緒再給接上,說到膠片,我必須提到一個好像特虛的東西,叫情懷,可就是基於情懷這東西,我覺得無論如何,這回答我得真上心了(很嚴肅的臉一本正經的說)

遙想當年,我剛剛認識攝影行業的時候,是沒有數碼相機的,不知道現在的攝影師有多少人見過瑪米亞120這種大傢伙

當然也有小個的135相機

那個年代,每個人拍的照片都是膠片味的(廢話),但是後來數碼時代來臨了,同行們開始瘋狂的迷戀數碼照片的與眾不同,那麼接下來,請允許我一一細說我對於膠片與數字圖像區別的理解:
(注意:真實意義的用膠片拍攝的照片,是不能在電腦上看到的,但我們這裡討論的這個膠片感覺的照片,是指膠片拍攝完再掃描到電腦里的圖像,實際上掃描這個過程也會影響到顏色,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範疇,越說越複雜,總之我們現在覺得膠片有味道,指的都是在電腦里看到的,所以咱就別死磕了)

區別一:粗獷的質地感

就用題主提供的原圖來看,膠片與數碼的成像上的區別,膠片顯得濁,而數碼顯得清爽(我們看人物的膚質,以及遠處樹木的成像對比就能看出來)
我這裡並不評價誰好誰壞,只是說說兩者的區別,從情懷上講,我是喜歡膠片的,但當今國內時尚圈,普遍不接受膠片味,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區別二:色域上近乎完美的控制
膠片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出現死黑死白的,儘管看上去很,但並不死,如何證明呢?我們可以看直方圖

這樣的直方圖說明了什麼?

好吧,我還是怕新手理解不了直方圖,就不知道我現在在說啥,所以這裡我解釋一下

注意上圖我標出來的紅色的部分,就說明畫面中並不純在死黑死白,盡量有時候眼睛看上去很像,但是數據說明了一切,眼睛有時候是會騙自己的

但是數碼片的直方圖又會怎樣呢?其實如果攝影控制得好,任然會是一個相對很好的直方圖,例如題主提供的原圖:

但是相比於膠片而言,數碼片的直方圖要靠邊很多,也就是說出現了死黑死白,我們對比一下直方圖(依次是膠片與數碼):

注意,我剛剛說的是「其實如果攝影控制得好控制得好就意味著出現了死黑死白,但是死黑死白的面積特別少

這裡再引用我上一個回答中使用到的原圖對比來說

這個直方圖意味著,出現了死黑死白,但是面積並不太多

然後,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張數碼片:

這直方圖意味著出現了大面積死黑,完全無白色(當然,這並不見得就是錯,也有可能是攝影師就是追求暗調)

那麼暗調怎麼解釋?

艾瑪,暗調還怎麼解釋

像這樣咯,哈哈哈

剛剛是開個玩笑,正經暗調圖走一張

死黑不代表就是錯,這是我們學員自己的形象照,這張畫面里就出現了大面積的死黑,但任然很有味道,這就是暗調(這片子不錯,夠爺們,這一點快趕上我了,哈哈)

區別三:顆粒
膠片是明顯顆粒強於數碼片的,當然具體顆粒大小這跟感光度有關

注意看膠片上大大小小的200、400、100這些數字,這裡指的是感光度,感光度越高顆粒越大這就不用多說了,還是用題主提供的原圖來說

看到顆粒了么?

其實我估計這個攝影師在拍攝的時候應該是用的ISO200的膠捲,但顯然比數碼相機ISO250的感覺度都要強太多太多,我們看這一張

他的感光度是多少呢?

ISO250,但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顆粒

區別四:成色上不同
你看哈,同樣是數碼相機,尼康和佳能成色不同;
那麼同樣是膠片,富士與柯達的膠捲成色也不同。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這裡就不太好用圖來說明了, 因為啥?我不可能在同一場景下既用尼康拍,又用佳能拍來給大家說明這個事,更不可能同一場景用富士拍完再用柯達拍,都說攝影是用的藝術(我是說錢),可我沒錢燒啊,魂淡。更何況咱們現在說的是數碼與膠片的區別, 其實啊,別想太複雜,無非也就是在某一種顏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略有不同而已

以上說的四點,就是膠片與數碼片的主要區別,明白了這些區別,對我們將要做的調整,起到一個關鍵性的指導作用,知其然必須知其所以然,這也就是我這麼費勁說這麼多的原因

————————————————————————————————————————————————————————咱也玩把分割線———————————————————————
先說一個偷懶的做法,簡稱:懶人攻略
第一步:打開圖像(這不廢話嗎)

第二部:Ctrl+shift+a,打開CamerRAW對話框

第三步:點擊右邊的「預設」

第四部:注意右邊那一排預設,隨便點一個

不滿意怎麼辦?換一個咯……

再不滿意怎麼辦?回來再改參數咯,預設實際上就是調了些參數,把這些參數保存下來了而已,不滿意就自己改咯

完!

注意:這裡每一個預設,對應於一款真實膠捲的名字,之前我們也說過,不同的膠捲型號,成色不一樣嘛,注意:下面牛逼的來了

我們先看富士的預設

市面上我們能找到一一對應的膠捲注意看我標出來的字樣

再看柯達的預設

以及一一對應的膠捲

再來一個,比如愛克發的預設(釋:什麼叫愛克發,顧名思義,愛上 @克嘉 你就發達了)

以及一一對應的膠捲

(卧擦,這波車開得那叫一個溜,要知道現在膠片可不靈通了,找這圖很費勁的說,就沖這一點,沒看完就應該點個贊啊)

至於這預設哪裡下載以及怎麼安裝的問題,考慮到有可能涉嫌的版權問題,這裡我不能提供下載,但你們可以想辦法自己去找到,谷哥度娘都不是吃素的,另外還有一款VSCO膠片濾鏡也很不錯,效果也非常類似

——————————————————————————————————————————————————之前是懶人模式,現在開啟手動模式————————————————————

其實啊,膠片感並不難實現,但畢竟是兩個介質出來的影像,咱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樣,但是形似是非常簡單的,之前我們也總結了膠片的特徵,如果我們不依賴預設,也是分分鐘搞定的節奏,下面就拿題主提供的原圖演示一波(在此說一句,題主這樣問問題的方式特別好)

原圖:

目標:

第一步複製圖層,來一次CamerRAW

是不是感覺已經很像了?參數什麼的一一貼上(沒貼出來的部分就是沒調)

一個一個解釋一下,還記得嗎?之前說的膠片與數碼的區別
區別一和二:粗獷的質地感和色域上近乎完美的控制,所以我通過陰影和黑色找回暗部的層次,並且通過曲線提高左下角和壓低右上角來實現,之前我說膠片有粗獷的質地感,其實更合適的說法是「濁」,只是這個詞聽上去有些貶義,怎麼實現這個「濁」呢?主要是通過曲線拉對比度的方式,相比於常見的S型,我這條曲線在兩頭分別由兩個點來控制,這就是不同,區別其實很大,大家可以試試如果不用兩個點,會怎樣。
區別三:顆粒,這個其實很簡單,CamerRAW里正好有一個選項就是加顆粒
區別四:成色上不同,這個可以通過色相飽和度來實現,CamerRAW里的這個HSL是要強於PS里的色相飽和度命令的,顏色上分得更細,所以朝著之前定的目標色靠攏就好了

接下來我們建一個色階圖看下直方圖,發現直方圖還是不夠膠片(兩頭頂邊):

所以有了下面這個曲線:

現在這個直方圖就對了,效果如下(注意看右上角直方圖):

接下來是些亂七八糟的微調(變化不大,就不特殊說明了,因為這些參數都是因圖而異的):

這裡有些手法的知識與我之前的回答是重複的,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話回頭看看這個:
如何模擬任意一張照片的後期? - 克嘉的回答

最後再微調下背景、然後銳化啥的,得到最終效果(建議點擊放大觀看):

順便對比了一下參考圖,基本上一致吧,之前說了,畢竟是不同介質出來的照片,要說非得一模一樣就有點不講理了,但八九層像沒問題,何況我用的是jpg的原圖在調,實際上jpg根本發揮不了數碼時代的優勢,RAW格式的寬容度是jpg無法匹敵的,如果是RAW格式的原圖,其實還要輕鬆很多。

好了,寫到這,也算是盡情地抒發了一下情懷,膠片時代特有的影像味道,想當年全世界都是用膠片的時候沒覺得,現在發現還挺有味道的,其實也就是追求的那個與眾不同

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又到了時候說拜拜,我要去踢球了……

(點個贊求波關注啊喂)

最後,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克嘉,我會不定期更新自己些的一些教程

http://weixin.qq.com/r/A0iVjVnE8gSNrR3u9x0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這個三步,加對比度20,藍色曲線加對比度使高光藍暗部黃,降低紅色曲線使綠色偏青色。


來一組冷色調看看?

暖色調的話:


嘗試了很久想把數碼修成膠片色。
但等你玩陣子膠片以後就會發現,基本不可能的。
膠片,特指負片,本身就沒有準確和唯一的色彩,光放時代也用濾光片來校色,數碼化時代還是要電子校色。
如果追求的是類似於顏色校偏了或者沖壞了的感覺,那數碼一樣可以輕鬆實現。
如果要膠片本身細膩之處的感覺,趁早放棄吧。
一張成功的膠片出片,顏色應該和數碼相機一樣準確。不過你還是能看出膠片不一樣的地方,這是目前數碼修不出來的。


應該符合膠片的感覺了吧。

不知道題主是否滿意。

這個是我自己設計的一個模板, 這三張照片都是同一個參數改的。這個參數適合大多數陽光不錯的人像照片。

如果你覺得有用,點個贊吧。

忘了說了,是手機上的愛啪啪VSCO


用膠片就行了,至於什麼濾鏡 什麼後期。。。至今為止還沒見什麼濾鏡能以假亂真的。
上幾張別人的片吧,作者小牛耳耳

數碼拍的那就數碼味好了。。。


原圖:

調色後:

膠片實拍:

這樣?
像么?覺得像的點個贊。覺得像的多我就寫個教程好了=。。=
因為本答案被反對下來了。不寫教程了。本圖PSD想要的請贊+私信我,我單獨一個一個發。


膠片的色彩由於品牌對色彩的偏重度不同,後期沖洗時色溫的不可控,效果看起來並不那麼真實。正因為失真,效果時常美膩:色調一致、質感油潤。
後期調節上,只要不是偏色那麼離譜,色溫稍作調整。加一點顆粒,銳化度降低,把數碼相機的纖毛畢現的感覺給消除掉,基本就差不多了。


難道就我一個人發現了照片里的漂亮妹紙就是題主本人嗎?嘖嘖嘖,你們這群老法師啊,拿衣服~


謝謝@larinabella 的邀請。這是我用手機修圖軟體幫你修出來的效果,不知道你覺得如何呢?下面我也會簡單介紹一下這個修圖軟體的用法。

雖然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膠捲相機拍照了,但還是有很多人很喜歡那種具有膠片味風格的照片。這樣一來的話,對照片進行後期的處理就非常重要了!


像高票答案用PS處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現在手機拍照功能的越加強大和便捷,以及手機修圖軟體的多樣化和不斷升級,相信大部分的朋友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的是運用手機在拍攝和修圖。


所以這次就和大家分享一款個人覺得挺棒,使用簡單的


手機修圖軟體 vsco。簡單幾步就可以修出很不錯的膠片效果

那麼所謂的「膠片味照片」又有哪些特質呢?(當然,不同的膠片廠家出售的膠捲的特質,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1,高亮度; 2,有顆粒感; 3,對比度低 4,照片整體飽和度低(個別顏色飽和度高);

有了大概的調色思路,接下來的處理就簡單的多了!話不多說,接下來我們就用一個具體的實例來演示給大家看!

首先看一下修圖前後的對比效果:

具體步驟如下:

1,打開「vsco」修圖軟體,進入操作界面,點擊右上方的「+」號,添加你要處理的照片;

2,進入界面後會自動的進入濾鏡選擇界面(如下圖),根據拍攝題材和個人喜好選擇你所喜歡的濾鏡,以及所選濾鏡的強度(濾鏡強度有12個等級)。

註:不是選擇濾鏡的強度越高最後效果就越好,這需要我們多練習,選擇適合圖片效果的參數。這裡我選擇P5/Instant +10

3,進入調整界面(如下圖)

4,接下來的這些調整都是些常見的,比較簡單的調整,和其他修圖軟體也都差不多的,所以不一一說明,直接上圖;

5,要想膠片味更加突出,最後的高光和陰影的色調非常重要。這也是這個軟體最迷人的地方!(分別在陰影和高光處選擇和濾鏡影調一致的顏色,增加整個照片的影調氛圍。)

a,在陰影處加藍+9

b,在高光里加洋紅色+4

到這裡,一張照片就基本上OK啦!

這只是提供一點思路,希望對喜歡膠片味風格的朋友有些許的幫助!也希望大家拿自己的一些照片多去嘗試其他濾鏡效果,處理出更棒的作品。謝謝大家。

題主照片具體處理如下:

對於這款軟體,我們接下來還有更多教程分享,請繼續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小野傑西。微博 @小野傑西


一言不合就虐狗。


下面來認真答題,

@vscocam


題主的原圖

我照著題主膠片的色調調了一下

對比題主的膠片

PSD文件鏈接:http://pan.baidu.com/s/1eRZgYgM

先把唇色處理一下
建立蒙版

把背景的樹的顏色調一下

再調一下牛仔褲的顏色

調整曝光,提亮膚色,稍微增加對比度

調整紅色的曲線,得到膚色、地面偏紅的效果

發現題主膠片在皮膚陰影處偏黃一點,就建立蒙版,在紅色裡面加點黃色


一、學會LR
二、下一些膠片效果的預設,VSCO的就不錯
三、選一個喜歡的預設,細調一下,哦了

如果再加一些漏光效果,那就下一些膠捲漏光特效的圖層,在PS里貼上去,選一個合適的疊加方式,配合不透明度,也可以動一些其它手腳,哦了


我覺得之前的幾個答主說得很對啊,沒必要去故意偏色啊什麼的,操作規範的話,膠片也可以拍出很「正常」的影像。

如果懶得看原理,可以拉到下面直接看簡單粗暴的操作指南

要想把數碼拍出膠片的感覺,首先要搞清楚,數碼和膠片之間有什麼區別。

我們從影調和色彩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是影調。膠片和數碼相機的感光特性曲線是不同的。下圖中,藍色和綠色線代表高反差和低反差膠片的感光特性曲線。而紅色的是數碼相機的感光特性曲線。橫軸是曝光量的對數,縱軸是膠片密度。聽起來很複雜,解釋起來也很嘛發。所以呢,你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感光材料接受了多少光(橫軸)與最終影像的亮度(縱軸)。

如果足夠細心的話,我們可以發現,膠片和數碼的曲線有著一個特別大的差異——膠片是流暢的s形曲線,而數碼在兩端發生了明顯的彎折。這意味著膠片在靠近純黑和純白的時候(我們通常將這兩段稱為肩部和趾部),曝光多少與最終影像亮度並非成線性關係。而反之,數碼相機則是有純黑到純白的過程中都是成線性關係的。(本人數學很渣,解釋成這樣不知道能不能說明白)

所以,在後期處理數碼照片的時候,如果想修出膠片的感覺,我們應該盡量模仿膠片的感光特性。

其次是色彩的問題。不同的膠片有著不同的色彩傾向。因為這是個簡單粗暴的操作指南,所以,就不研究這個問題了。我們來考慮一下色溫的問題。膠片不像數碼,有什麼自動白平衡之類的。無論日光型還是燈光型,色溫值都是固定的。

所以,在後期處理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色溫設置成與膠片一樣的數值。

———————————————————————————————————————————

分割線,以下是假單粗暴的操作指南。

需要準備的材料:

1、一張反差和曝光適中的照片

2、一個能調整曲線和白平衡的後期軟體

修圖的步驟:

1、拉出一個如圖所示的曲線——模仿影調傳遞

會得到這樣的影像:

2、調整色溫至日光(5500k)——模仿色彩

然後就成這樣了:

如果還覺得太寡淡的話可以加一點飽和度什麼的

搞定收工


vsco film


你們都不要再模仿了。你們模仿的都是沖印掃描都很糟糕的所謂的膠片,還調個大頭鬼啊。

合格的膠片是顆粒細膩或者沒有顆粒,沒有色差,影調豐富的圖像。你們是在做減法。照區域曝光來說,你們的曝光在6區或者7區就徹底撞牆了。舒服個屁啊。

想玩就買個膠片機找個好沖掃店。你要說花錢,那你不要玩了,錢留下看別人玩吧。


發現。。這是大轉塘嗎?
其實所謂膠片質感。大多指便宜的膠片把?
注意反差。層次。虛焦and漏光。
真的好膠片+好技術。。不應該如此


@larinabella明明可以問你的朋友侃烴,你來這兒提問???


其實很多人偏愛膠片但並不明白為什麼。
確定你喜歡的是膠片的什麼?
顆粒?色調?寬容度?還是其他的什麼?

寬容度:
先來看直方圖,
第一張高光有一定缺失,整體以中間調和暗部居多。

細節處,紋理及高光過渡等較膠片缺失比較嚴重。

如果把圖1用曲線工具調整後,得到下圖。

亮部死白出現,紋理生硬。同理可參照手臂明暗部光比等。
這些是寬容度決定的問題,如果介意。不要繼續了,買一架大底子相機或者換膠片機吧。
色調:
還是回到直方圖,顯然膠片對比強烈,並且中光區過渡平滑自然。

換個角度來看,

膠片這張用光明顯強於數碼,當然也可能是膠片的寬容度的影響。
同時這張也能很明顯看出膠片明暗對比強於數碼,同時均為車皮顏色時,明顯看出膠片存在一定程度過渡,還原到色彩上面就能使得整體片子較為柔和而不會那麼生硬。
顆粒:
很簡單,就不多說了。建議,找清楚自己到底喜歡哪個方面。
寬容度是硬體,但還是盡量使用raw拍攝。
色調是可以調整的,但最好分區調整,保證本身的色彩及明暗過渡。
顆粒,就看個人喜好了。


手機上snapseed搞的吧,直接加濾鏡就好,電腦上的話lightroom上調曲線,紅綠藍三個曲線調成s形,至於效果嘛得看曲線的彎曲程度,膠片有時候數碼很難模仿出原有的味道,所以如果喜歡膠片就買個膠片機吧,x700,fm2之類的,也不貴。


推薦閱讀:

拍攝光繪人像需要用到哪些攝影工具?
怎樣使照出來的相片中的燈光不太閃? ?
新手買了GR,然後不知道該怎麼練習了?
膠片攝影如何入門?

TAG:攝影 | 攝影后期技術 | 攝影技術 | 膠片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