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白的「高堂明鏡悲白髮」讀起來會有很暢快的感覺?還有類似的詩句嗎?


答案已修改和補充。我接受大家的意見,確實我態度略咄咄逼人,這真的只是一時難忍氣憤……因此我將前面反對的部分做了修改和補充,修改主要在語氣上,補充在於反駁處已添了新材料。答題部分改動不大。

@王路答案內的硬傷列舉如下:

1. 古人所求,寫詩在「時興到語,不可以詞害意」(袁枚《隨園詩話》卷七),他的回答內容其實正是在講不正確的對音律的苛求,而且是古體詩。詩家常說「李、杜、韓、蘇不斤斤於分音列譜」(同上)。工於音律的姜夔,比不上「不協音律」(李清照《詞論》)的蘇軾,恰恰說明了音律並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說不重要。你以姜夔無法跟李白相比為論據反駁我,其實你比的已經是文辭而不是音律,所以這進一步印證了我的觀點。

2. 把「蒼茫」、「高堂」這些詞單列出來,強調他們用的好,強調詞語本身的音律好,也是錯的。文學在於特殊性,如果所有人都用過的東西,你憑什麼說這個人用得就比那個人好?重點看的是除這些以外,用的好的人還用了什麼。這些詞唐人多用,雙聲疊韻詞《詩經》中也比比皆是。李白用得好不是因為音律(因為唐人用的是跟李白一樣的意思和音律),而是因為整體(整句,甚至是整段或整篇)的內涵氣勢不同。但列幾個詞出來極力吹捧,好比你說這棟房子建得好,卻只拿房子裡面的一塊磚來說事,這未免可笑。

3. 那句「誰他媽的寫詩敢四連平啊除了李太白」,你說是硬傷你也擔得起,那我只能呵呵了。這句話就像你的文章一樣,到處髒字就不說了,最重要的是知識和邏輯的硬傷。我以曹丕的《燕歌行》舉例,「援琴鳴弦發清商,憂來思君不敢忘」兩句都有四連平,而且第一句有六個平聲字。除曹丕以外,其他很多古體詩的時候都有過「連平」「連仄」的現象。而你認為「援琴鳴弦發清商」不好,說的也是它的文辭不夠好。這又繞回到第一個問題:其實你所舉的李白的音律是沒有特殊性的,其他的詩人不如李白,不在音律而在文辭。

4. 「中開」和「大開」的問題與我列的二三點相類。你講到了文辭,卻更強調音律。事實是,這兩個詞在文辭和音律上都不特殊,唐人皆有用例。難不成「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就是李白那首詩中最好的一句了?如果不給出上下文,這也就是普通的一句而已,從韓愈詩中摘兩句「剌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就好過這兩句。說白了,古體詩的好,是不能忽略篇章結構單靠尋章摘句的

5. 最好玩的是,我跟你講現代音的時候你就跟我談古音,我跟你談古音的時候你就講現代音。你通篇試圖在用古音來分析李白詩,到了「吽」和「訇」的時候就忽然竄到現代音去了。反駁我也拿出像樣點的證據啊。我讀書少是沒錯,你拿著漢典講古音我也就只能呵呵了。其一,「訇」在《平水韻》中屬於下平八庚,你看看韻部的那些字,就知道很有可能在中古時那個字應該念heng。而且你舉了漢典,那就請你再查一下漢典,這個字《廣韻》音的國際音標讀音類於「慌」的音。至於「吽」,請查《一切經音義》,唐代專門關於佛經的注音,第十卷中說「梵文真言句也,如牛吼聲,或如虎怒胸喉中聲也」,第三十五卷說「喉中牛吼聲,即是亦難為音腳」。也就是說,這個字當時並沒有同音字,而且「牛吼聲」和heng或者huang差很大吧?換句話說,如果你在講古音,那麼你所說「訇」字的音是錯的,「吽」的音也是錯的,兩者相等就更錯。如果你在講現代音,那你就當我沒說好了,古音現代音混著來挺朋克的對吧。

(感謝知友 @那一夫 在評論中補充:《切韻》/《廣韻》在曉母合口二等耕韻,擬音為/h????/。平水韻是大大簡化的,歸入庚韻是符合語音發展規律的。但是它是合口字,是有u介音的。簡單化地說,可以認為它在一定歷史階段內讀hueng(而不會是heng),後來ueng都演變成了ong,所以今日讀起來跟其他的平水韻庚韻字不押韻。類似的字還有榮、兄、永、宏、迥等等。)

為了方便知友,以免浪費太多時間看這些「硬傷」,我總結一下:上述除了說明這位仁兄學識有待加強以外,最重要的是他整個答案的中心都在於李白詩的音律是優秀的。但事實是,這些音律或者單獨的文辭,他人都用過,並不特殊。也就是說,李白古體詩的音律並沒有特殊性,其優秀實在於文辭——如要反駁我這句話,很簡單,請你找出一句李白古體詩的音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或者你在不看文辭的情況下判別相同音律的詩哪個更優秀。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問題是:王路所舉李白音律,為的是回答題主的問題。但題主是現代人啊,他讀這句詩跟李白讀這句詩本來讀音就不一樣好嗎。

至於@胡明威的答案,立論也是錯的,而且錯的非常顯而易見。李白存詩九百多首,以現存宋本來統計(可能因統計標準而略有不同,但差距不會太大),他有五律127首,七律8首,七絕84首,五絕73首。(詳見〈李白近體格律論析〉)李白的近體詩有三百首左右,這個數字已是唐代他以前寫作近體詩之人的首位了!何況李白近體詩亦多名作,七律如《登金陵鳳凰台》,五律如《渡荊門送別》、《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等,五絕如《敬亭山》、《襄陽曲》等。胡應麟在《詩藪》中就說:「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律詩中「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更是音律亦工對仗亦工,還不著痕跡。誰說李白寫不好格律詩?另外,李白詩是否能歸入盛唐詩風亦有爭議,這裡不贅述了,舉幾篇文章可以參看:裴斐〈「盛唐氣象」再質疑〉,王昌猷等〈李白詩歌的時代特徵榷議--《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此處經與胡明威兄討論後,補充幾點:我這裡的硬材料主要說明李白所作近體詩(或曰格律詩)並不少,質量也不差。至於他的古體和近體哪個好哪個壞,就見仁見智了。但未通讀過李白全集,就憑幾首詩下結論肯定是站不住腳的。另外,李白的近體不算少,但也不算多(比如與杜甫相比的話),這裡還有兩個原因,一是李白所處的時期五律已經定型,但七律尚不成熟,可以說近體詩體式還有待完善。從這一點看,李白的近體已經是前無古人了。二是李白本人志於復古,比如從《古風》五十九首就講到「大雅」,實際已經是上溯到《詩》、騷了,他雖能寫近體詩卻刻意少寫也是有可能的。總的來說,李白的近體詩問題可以討論的地方在他的近體詩成就究竟有多高,而不是有沒有成就或者會不會寫,我更反對隨便就說他是因為個性或者才力的原因寫不好近體詩的人。

關於音律上的原因,@納米黑客已經講到一些了,此處我再補充一下。我個人認為,題主覺得暢快,恰恰是因為沒有讀對。如果依照中古音,「白」和「髮」都為入聲字。入聲短促急收藏,這句詩讀起來應該是急促地收尾的,不可能很暢快,應該像「如鯁在喉」一樣被噎住了來結束(方言中此二字為入聲的朋友可以試試)。反之,依照現代漢語的讀法,白為平聲,髮為去聲,「悲白」連平,再由「髪」以調值51緩緩降下,才有暢快的感覺。且以現代漢語語音論,「高堂明鏡悲白髮」截句與近體詩格律相合,所以更加抑揚頓挫。以調值來寫可表示如下:

55 35 35 51 55 35 51
大家可以試著自行體會一下

除音律以外,〈將進酒〉整首詩讓人覺得暢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是一首七言歌行。歌行體,顧名思義,很容易讓人有暢快乃至一行而下的快感。不獨李白詩,很多其他詩人的歌行體讀來也非常痛快,比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關於這首詩的具體表現手法,已有很多人探討過,這里不贅述了。關於歌行,推薦薛天緯先生的《唐代歌行論》(唐代歌行論 (豆瓣))一書。書中寫到這首歌行時說:

李白此詩以第一人稱抒情,極盡飲酒放歌之能事,在古代飲酒詩中堪稱第一名篇。詩的抒情有三重意義:一是對飲酒帶來的精神享受的熱情讚美,二是對人生前途的充分自信,三是對現實痛苦的暫時消解。……痛飲正是引發詩人抒情的直接動因。
(薛天緯《唐代歌行論·李白的歌行》,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第176頁。)

如果說以現代漢語讀音論,音律相類意思也相近的,如鮑照〈擬行路難〉其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

還有李賀的〈將進酒〉最後一句: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再補充一句我個人很喜歡的,也是太白天才之作,〈江夏贈韋南陵冰〉:

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務酒者 的 個人聲明:

1. 原創文字,請勿轉載。不授權知乎以外任何地方及任何人的轉載,微博上如轉載請給出原文地址鏈接。

2. 任何有關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或文獻的問題,皆以繁體字作答,這是出於對文獻文本的尊重,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歧義。若有異議,可以選擇不看,請勿在評論中作無意義回復,否則舉報或刪除。

3. 歡迎任何有理有據的反對。


讀起來暢快,很大部分原因是在於音韻和節奏上。不單是這句,其他很多詩詞給我們各種感覺,其原因都是一樣的。

詩詞除了含義和意境之外,讀音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極重要的一部分。不然為什麼詩詞要如此講究格律和韻?

不過此道非我所長,我摘吳世昌先生學術文叢里的一些文章內容給大家看看吧,應該說正好是非常切合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當年讀書至先生談論「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這兩句時,如遭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後頓時膜拜至無以言表,自此成為先生腦殘粉。

因為文字太多,打字實在很吃力,我翻拍一部分與此有關且重要的部分給大家學習之用,若有很想深入的,請買先生的作品。


除了那些最有名的外,我還喜歡這首: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還有以下的:最大氣蒼涼的景色描寫: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最自信的詩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最狂傲不羈的句子: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最無奈的詩句:
  大道入青天,我獨不得出。
  最符合金庸設定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最膾炙人口的憂愁詩: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方德父子引用李白泡妞專用詩
  美人卷珠簾,深坐蹙娥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最細膩的景物描寫: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化為經典成語的詩句: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最驚心動魄的景物描寫: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最孤獨的感受: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最古惑的句子,
  拔劍四顧心茫然
  最摧人淚下詩句: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中國人最熟悉最經典的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最有意境的詩句: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最悲涼一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最蕭索的
  拔劍四顧心茫然
  最猥瑣的一首:
  美人來時花滿堂
  美人去後空留床
  床中綉被卷不寢
  至今三載聞余香
  最有意境的詩句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最有氣魄的: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最血腥的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最有骨氣得一句
  誓不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最無奈得一句
  眼前又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最堅強的
  人生達命豈暇愁, 且飲美酒登高樓
  最無實意的:
  噫吁唏。
  最沉鬱的詩句:
  大鵬飛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
  游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最白居易風格的: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氣魄最大: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渡玉門關。
  最煽情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最拽的: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最浪漫深情的: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最清純的: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最幽怨的: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最蒼涼大氣的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最豪氣干雲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無奈的詩句
  賓友日疏散,玉尊亦已空。
  最財大氣粗的一句:
  千金散盡還復來。
  最有殺氣的:
  翔雲列曉陣,殺氣赫長虹。
  最瀟洒的: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最有境界的:
  羅帷舒捲,似有人開,明月直入,無心可猜。
  最違背黨的民族政策的,最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
  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
    最清高自賞的: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拂彼白石,彈吾素琴。
  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大江茫茫去不還
  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
  青蓮居士謫仙人,
  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何需問,
  金粟如來是後身。


關於表現力上,我就來補充一點。@蔡君慶@胡明威@王路

這句話是就這七個字嗎?不是吧?這句話叫「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蔡的答案里提到了後七個字的體例近似於「中平中仄平平仄」,結合「君不見」,與他相似的體例是什麼?是《摸魚兒》。
「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辛棄疾
《摸魚兒》的法式,在這個地方附近,進入了一個押韻比較密,集中表現拗怒情緒的所在,前面「君莫舞」,後面是「閑愁最苦」,都是短句的韻。所以,這句話被我們傳唱得很廣。
這句話十個字,和後面的「朝如青絲暮成雪」,連韻,把上面放曠的平韻給轉了,後面幾次轉韻也很有意思,大概這種詩談表現力,肯定不從孤立的一句入手。
我只是來補充這一點的,沒有人談到這句話讀起來暢快也是有「君不見」的功勞的……


因爲其中包含了讀(音韻,節奏)與寫(文字,意向,情感)間的統一。

1.
每個漢字的讀音都包括了韻腳,聲調,發聲方法(合撮開口),發音位置(脣齒喉)等等方面的內容,這都是音韻的範疇。

梁實秋《雅舍小品》中有一段:

如果每個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謹,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豬,其人必近於「五百斤油」。

余光中在《詩與散文》中以此爲例來說明散文中的音韻:

雖不刻意安排平仄,但字音入耳卻錯落有致,只要聽每句收尾的字音(正、謹、外、放、柴、骨、豬、油),在國語中四聲交錯,便很好聽。句末的「油」字襯著前面的「豬」字,陽平承著陰平,頗為悅耳。如果末句改成「其人之近五百斤油也可知」,句法不壞,但「知」、「豬」同聲,就單調刺耳了。

2.
而在詩詞中,音韻的地位比在散文中要高得多。

漢字是單音,本身並無韻律。所以人們總結格律把它們組合起來,雙聲疊韻,平仄鏗鏘,韻腳迴環,讀起來就好聽,就諧和。

否則讀起來感覺就會差些:

(來和我一起讀:風吹藤動銅鈴動,風停藤停銅鈴停……玩笑)

比如「清風徐來」,很好的意境,但四個連續的平聲,讀起來就有些拗口。

「迢迢牽牛星」後面如果是「皎皎織女星」,大概不會流傳至今。

不過,不常見的拗口搭配,所謂「拗字拗體」,有時卻有大氣魄——尤其是作者很有名時——「高歌感鬼」,四字雙聲,振聾發聵。

「行行重行行」,接連陽平,卻是詞淺情厚。當然那時還不講究格律,不過這也說明真摯的感情(所謂「境界」,或說「情懷」)比規矩的格律更加重要。

3.
我們朗讀時,語速,語調都是起伏變化的。
讀輕聲,虛詞時語速會快些;讀「噫吁嚱」就會拉長些;在「我的寂寞」與「像一條蛇」之間會稍作停頓。
句子長短錯落,聲音頓挫揚抑,就是語言的節奏。

慢如「朝見黃牛,暮見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如「一棵是棗樹,一棵還是棗樹」。

快如「風疾天高」,「千里江陵」,「人生千里與萬里」。

又或者長至極而短,崎嶇如蜀道之難。

王鼎鈞曾經舉過兩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早行石上水」,道路難行,才體會出「石上水」音節之窄急,「暮宿天邊煙」,住宿的地方似乎還安適,才見出「天邊煙」三個字平聲疊韻的音節悠長。

4.
而這韻律,節奏,都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音節本身,文字中的意象和情感所共同組合而成的;反過來,對文字音樂性的把控,又會影響到情感的抒發。

例如《元和韻譜》中對四聲做的總結:

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

其中「哀」,「安」,「直」,「促」等等,既是形容音節,也未嘗不是形容情感跌宕。

也就回到開始時說的,讀與寫間的統一。

回頭看剛提到的「風疾天高」一句:呼嘯疾風,風聲伴著猿聲高亢入雲,雲中又有振翅飛雁,飛雁又在俯瞰下面的渚青沙白。由不得節奏不快音節不高。

最後來看「高堂明鏡悲白髮」。

背景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稍前,貴族排擠,和「自顧無所用」,「使我不得開心顏」均屬同一系列。

不見黃河之奔流到海不復還
不見高堂明白髮朝如青絲雪(下劃線表平聲)

開篇排比長句,開篇提起氣勢算是常見的寫法。

先看第二句,前面是個短句「君不見」,平仄仄,然後稍作停頓,「高」「堂」「明」,三個平聲,都是響亮字眼,愈來愈高。若是漢語有詞性之說,想來這三個字都是陽性。「鏡」字稍低迴,然後是個「悲」字。

這時回過頭看前面「黃河」一句,這一句是著名的誇張起興,帶著詠歎調的意味。但是多讀幾遍就會發覺,此兩句間有著另一重對比之意。「黃河」一句空間跨度極大,「白髮」一句卻是時間跨度極長。在字面上,「黃河」自然是比「高堂」要大氣恢宏得多,但是在情感上的衝擊,奔流到海的黃河也敵不過作者心中的一個「悲」字。

可以說,此處一「悲」,是全句也是全篇最高峯。

如此看來,這一句的「暢快」也就可以理解了。

BTW 有興趣可以去找下濮存昕的朗誦來聽。


玉茗堂前朝復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

我的文章之美是來自江山之助,想像一下得到江山寵愛的感覺。


李杜之才無大小,但工部之詩沉鬱頓挫,遵循音律至於苛求;太白詩隨心所欲,大開大合不拘形式。後人多師法工部,未嘗有學習太白者。蓋因太白詩無跡可尋,無法可依。

不僅在格式上,李白成就高的詩多為古詩,而且在音律上很少講究,這也說明了音律對其風格的左右還是很小的。
,
那麼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體現在哪裡呢?也就是題目說的,這種很暢快的感覺是從何而來呢。
一般來說,盛唐之音在詩歌上的頂峰應推李白,盛唐之音在音樂上表現為自太宗的秦王破陣到玄宗的霓裳羽衣,

從急驟強烈的跳動到徐歌慢舞的輕盈,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的寫照。
正是這種音樂性的表現力量滲透到盛唐各藝術部類,成為它的美的魂靈,故統稱為盛唐之音,宜矣。
——李澤厚《美的歷程》

在這樣包容開放的大環境下,李白的詩不只寫的是初唐四傑那種對人生的感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不像劉希夷張若虛那樣的優美輕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還不像邊塞詩派的建功立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他更多的是笑傲王侯,蔑視世俗,指斥人生,飲酒閒遊,縱情歡樂。從他的個人經歷上,國舅磨墨,力士脫靴,等等都反映了那一代知識分子或者說新興地主階級在整個社會中地位的上升。
,
那麼他的詩作的暢快,與時代背景有關,與個人經歷有關,更與創作風格有關。浪漫主義子莊周的逍遙到屈原的恣肆,再到李白的痛快淋漓天才極致,向來有這種讀來暢快,心懷大開的特點。這種不可預計的情感抒發,在李白的詩篇中比比皆是。

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
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樣的句子里,即使飽含著不如意和惆悵,但也放縱感情,行雲流水,一方面表現了創作中的藝術張力,另一方面恐怕也說明了李白的傲岸不屈和痛快淋漓。
,
而」高堂明鏡悲白髮「一句出自《將進酒》,前兩句說的是時間流逝,人生短暫,本質上卻是一首勸酒歌,同時用更多的篇幅寫的是人生得意,天生我材,還有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邁。朋友啊,你快點把你的寶馬貂裘拿出去換酒喝吧,喝完就沒有憂愁了。酒是個好東西,還不多喝點。儘管絲絲憂愁點綴其間,但不影響其風格的發揮,

盛唐之音之後,及至中唐,詩歌風格發生了變化,同樣的題材,相似的意思,讀來卻是完全不同,這就是時代背景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以邊塞詩為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豪邁勇敢,一往直前,讀來朗朗上口,通透明快。這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更添一份秋厲,讀來讓人心情頓郁,嗚咽梗塞。這是中唐的詩風。
如果再舉一個通俗的例子,

金秋九月,丹桂飄香。
天灰濛濛的,下著點小雨。

這兩句與音律無關,卻一喜一憂,一明快,一遲鈍。道理大致如此。

~~~我是華麗優美的分割線~~~~

大家快去關注@蔡君慶 的答案。雖然他在答案中駁斥了我。因我對音律知之甚少,但也知其所說靠譜。但我仍認為我的答案從一個方面給出了解釋。

現在我對他駁斥的兩點作說明。

一、李白近體詩與古體詩的對比。我說李白擅長古體詩,不是說他不擅長近體詩,他的近體詩自然也是秒殺一眾詩人的。別的不說,咱們小學學到的那一首首,一句句,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
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伴羞不出來。——《越女詞五首》

七絕以山水詩和送別詩為多,佳作甚多,就不一一貼出,如《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不勝枚舉。

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七絕寫得好。五絕與七絕都能達到至高境界的,只有李白。

壞了,我自己都開始動搖了。但是,我知道他還有更好的作品
《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玉壺吟》等等。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烈士擊玉壺,壯士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我覺得這些作品是最能夠體現他的浪漫主義氣質的。形式上不拘一格,講究句式的長短變化。音律上勝在音節的錯落上,創造出迴旋震蕩的節奏。這些作品是真正體現李白的藝術水平的。
當然了,這可能也是我的一家之言,另一家在樓下老蔡家。

二、關於李白的詩屬不屬於盛唐之音,不可否認一些研究者存疑,但是絕多數都持肯定意見。

最後吐槽一句,不要在大晚上的反駁我,像我這種自戀的強迫症,必須反駁完才可能睡覺的好嗎。

不謝邀,請點贊,勿感謝。


李白的詩歌讀著爽的太多了,試舉一例:萬里浮雲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正文放後面。

先對@蔡君慶 先生回應:

我不能不回應,因為知乎上畢竟內行的人少,蔡君罵我此文滿是硬傷,我如不說兩句,大家將以為我真是滿篇硬傷。且蔡君提出的問題,除「吽」字的字音外,無別處是「硬問題」,而恰恰在這個硬問題上,是蔡君翻書少了。

當然,我說「誰他媽的寫詩敢四連平啊除了李太白」,如果挑我這句硬傷,這硬傷我擔得起。

蔡君對我的批評如下:

前人「時興到語,不可以詞害意」(袁枚《隨園詩話》卷七)的話被他丟到了爪哇國,遑論詩論家常說的「李、杜、韓、蘇不斤斤於分音列譜」(同上)。要是音律可以勝過文辭,那工於音律的姜夔怎麼比不上「不協音律」(李清照《詞論》)的蘇軾?還有以雙聲疊韻為上佳,那你看什麼李白詩,要找雙聲疊韻去《詩經》里嘛,滿地都是!還有拿《夢遊天姥吟留別》來說「四連平」,這就更神奇。還「誰他媽的寫詩敢四連平啊除了李太白」,說得跟你把古今詩文都通讀過了一樣。你要看連平是吧,來多了不說我送一首曹丕的《燕歌行》,這首詩是七言詩之首作。「援琴鳴弦發清商,憂來思君不敢忘」,兩句的前四個字都是你所謂的「四連平」。而且第一句有六個平聲字,夠多了吧?找找近體詩興起之前的詩歌,應有不少都有「連平」「連仄」的現象,有啥好奇怪的?因為那些詩不講聲律啊!還有「訇然中開」這個例子更奇葩,「中開」和「大開」唐代有很多人用好嗎?「中」指從中打開,「大」是直接形容開闔度之大,意思完全不同好嗎?李白想表達的意義就是從中間打開,這關音律什麼事?還有那個「訇」字,最搞笑的就是還念經還「吽」。你知道「吽」在《平水韻》中是上聲嗎?跟「訇」讀音完全不一樣好嗎?而且「訇」在《平水韻》中屬於下平八庚,你看看韻部的那些字,就知道很有可能在中古時那個字應該念heng好嗎?最重要的一點是,題主是現代人啊,他讀這句詩跟李白讀這句詩本來讀音就不一樣好嗎

我的答覆:

1、袁枚的詩學觀我不以為高明,且和我此文有什麼關係?

2、我並未說音律可勝過文辭,只是說李太白有特殊的音律天賦,不求工而自工。李太白是得於先天稟賦,姜白石得於後天學力,豈可同日語乎?

3、「援琴鳴弦發清商」一句,意思上看,是好詩,但音節上確實不舒服,用多字連平又用得好的,無如李白,李白還有「長相思,摧心肝」這種六連平,別人不是不能寫,只是很難寫得好而已。

4、我分別「中」的時候,先說「再不論音節,從意思上講」,已指明不是單從音律講它的好處了。

5、「吽」字作上聲時,同「吼」字。而佛經里的「吽」是平聲。吽的解釋|吽的意思

《字彙》同吼。

又《正字通》梵呪多用吽字。

又葉職容切,音鐘。

——————————————————————————————————————————

李太白天才在哪裡? - 王路的粽子鋪 - 知乎專欄


或問:為什麼李白的「高堂明鏡悲白髮」讀起來會有很暢快的感覺?

答曰:李白天才,就天才在這裡。

這是音節上的奧秘,賈島李賀之輩練一輩子,也只是在字詞上打圈轉,看不到這一點,更別說練到了。

賈島琢磨「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要是李白,不帶琢磨,上來就是敲。不是「敲」字表示的意思響亮,而是「敲」的音節,就比「推」舒服。再具體點說,你念「推」字,要比念「敲」費勁。

「高堂」,兩個字,響響亮亮。

「明鏡」,兩個字,擲地有聲。

「悲白髮」,平仄仄,「白髮」二字,不僅是仄聲,更是入聲;「悲」又屬「上平四支部」,極短促的陰平,效果就出來了。

這麼說白了,沒意思。得讀,得感受。這滋味的好處就像做愛,說是說不出來的。

這一句遠不是李太白最神的地方。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OXXOO, OOOXO, OOXXX, OXXOO. (我用O表示平,X表示仄,你們別想歪了。)

僅用平仄也太粗糙,什麼都看不出來。

但你注意,「蒼茫雲海間」五個字,只有一個「海」是仄,而且是上聲,「蒼茫雲間」四個平聲字就描繪出一幅單調蒼茫的戈壁氣象,而「海」字的上聲又處在第四,境界立馬飛動起來了。就好比蒼涼遼闊的馬勒戈壁上飄來一片雲海,絕逼是神來之筆。「蒼茫」二字是疊韻,像「高堂」的「堂」一樣,屬下平七陽,七陽部本身就很悠遠綿長,音節上就給人一種荒涼蒼茫的感覺。注意到沒有?荒涼二字也是疊韻,也在七陽——這是有道理的!中國字就他媽這麼神奇,神奇到連他媽兩個字都是疊韻(當然這個只是在普通話體系里),所以為什麼「他媽」能成為經典,「他妹」就只能一時流行,原因就在這裡啊。

蒼茫,蒼,陰平起,茫,陽平繼之;爾後,再來一個陽平,雲,雲屬上平十二文,在荒涼蕭疏之後給你來點雅緻的味道有沒有?然後就出現了那座神來之字,海,曲折低回,悠揚婉轉,再收以陰平,間,前後相乎——你說一般詩人怎麼鍊字鍊句才能煉到這地步?不可能,impossible啊。

再如,更神的: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其中,「丘巒崩摧」,「訇然中開」都是四連平,誰他媽的寫詩敢四連平啊除了李太白!而且兩個四連平離得這麼近,這簡直不是作詩,這簡直是喇嘛念經啊——只有喇嘛念經才是沒聲調的,詩的音調像念經這不是作死的節奏嗎?——說的好,要的就是這個!——不念經怎麼會丘巒崩摧,不念經怎麼會訇然中開?孫悟空從五行山下蹦出來不就因為唐僧念了一句唵嘛呢叭咪吽么!——注意!念經里最後一個字是什麼?是吽!怎麼念?hong!「訇」然中開,用的就是這個hong的音啊!

你當李太白寫詩的時候想這麼多了嗎?根本沒有,李太白什麼都沒想,像尿尿一樣直接射出來了。射得不偏不倚不多不少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射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射得天馬行空行雲流水水流花謝花謝花開——你讓大傢伙怎麼學?

你還在那兒推敲是訇然大開、訇然迸開、還是訇然而開嗎?

換一百個詩人,九十個都會「訇然大開」。大,大氣啊,有魄力啊,還是仄聲,多麼鏗鏘有力。屁!李太白順口帶出來一個中字,就知道大字弱爆了。——不要以為仄聲才有力,平聲在關鍵的地方比仄聲有力多了,你看,「鏗鏘」二字都是平聲。這就是陰極生陽的道理。

再不論音節,從意思上講,中字就涵蓋了大字,凡是最大的門,是不是都有兩扇?只有一扇的門,再大也是小門,門雖小,有兩扇,立時就顯出大氣來。門從單側開,再大也不大;門從中間開,再不大也大。

而李太白轉瞬間就呼出這樣的句子,舉千鈞若四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信哉不虛!講少陵詩要談感情,講太白詩就不要談感情了,太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他最好的詩統統都是神來之筆,沒有一絲煙火氣息的,夫復何言!


我也很喜歡這一句,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連感時嘆老都如此迸發著氣場和能量,這該是怎樣洒脫快意的一個人哪,能指揮如此浩瀚的中國古典文學而鎮定自若,李白是千年一遇的奇才。在李白面前,任何靈魂都顯得那麼不自由,任何詩作都顯得有點扭捏。
誠然,古往今來,在詩歌創作上集大成者星光璀璨,千古名作更是多的繁若星辰。但真正將生命力與創作貫通為一體,而且形成一種彷彿天生一般的風格的,個人以為真就只有詩仙一人了。
當然,如題所說的讀起來很爽的詩句,叫人為之一震,如飲美酒的詩句別人也有。
比如
——老夫聊發少年狂,坐牽黃,右擎蒼。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ps.太多了,為避免跑火車,暫舉兩個)
但是,幾乎沒有人能將那種洒脫大氣像李白這樣形成風格,融入靈魂,他們牽絆太多了,他們是不大可能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所以,那種「讀起來很爽的」詩句在別人那兒是偶然,在李白這是常態。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李白啊李白,這是詩嗎?有人會把雪花比作席子么?沒有。有雪花吹落軒轅台的么?沒有。這比喻合適么?不合適。但是李白就這麼做了,他就想這麼寫,也敢這麼寫,他這麼一寫,就能讓千年後的人再讀,都感受得到他當時的亢奮和激動。也只有他能駕馭這麼不羈的叫人驚嘆的詩句,別人這麼寫都不行。
所以總結起來,造成「讀覺暢」的首要原因,是因為這樣的詩句都是真性情噴發而出,不工格律,不求語法文秒的,那種一吐而出的詩往往宛若天成,所以讀起來有種靈魂上的鏈接,作者的感覺讀者感同身受,那麼讀來自然像遇到一個知己般暢快。而奇特的是,這些所謂大巧不工的詩往往最終又合轍押韻,「不工而工」,這就是作者的高超水準的體現了。
「讀覺暢」還有一個次要原因,就是「不隔」。
太多古詩都太難懂了,有的只有內行懂,有的連內行都不懂,這樣的詩用典,鍊字,非常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學造詣。——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好詩是好詩,但是,這種詩,算是半瓶子醋,真正的高手,像李白,他們的詩讀著非常易懂,他不用文字來把詩和讀者隔開,照樣能做出遠高出常人的詩,就像真正的高手都與常人無異,而咋咋呼呼的都是一知半解的人一樣。
文學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但其終極仍應該是融於生活的。再舉個例子說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這是詩么?可能兒歌都有這樣的水準,這簡直白話的像老百姓說話一樣。但是,在李白的詩里,這就是最高境界的詩句,大音希聲,你一讀就覺得倍兒親切,細一想,確實沒什麼其他句子能代替這兒歌般的一句了,再堆砌辭藻都顯得多餘和做作。好懂的詩就是好詩,好懂的詩才「讀覺暢」。
嗯,大概就這兩個方面吧。
(Ps.這篇回答總體上有點感性和主觀,但我覺得,讀詩,就是一件很感性的事,故外行怒答之,對古詩我也不是很懂,有偏頗的地方望指教)
(Pss.不是很認同排名第一的答案,個人覺得平仄什麼的是非常次要的因素,它不是內功是招式)


從我個人的感受來看,除開音律,李白詩詞的大氣還來自於其用詞。

我記得《儒林外史》裡面,諷刺那些自詡詩人寫的詩,就是說這些人連「之乎」等語氣詞都寫到詩裡面去了。不是說語氣詞不能入詩詞,但我覺得能將語氣詞寫到詩歌里還能好聽的人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而「高堂明鏡悲白髮」的高明之處,除開樓上講的非常有道理的「音律」問題,還在於其製造了一種意境,用語義清晰,音節簡單的(形容)詞描繪出一個簡潔的場景,同時用適度的誇張製造出一種語言的「張力」,讓人大呼過癮。

所以我自己的總結就是李白大部分詩詞的優點:用詞「簡潔而有張力」。

「高」堂,「明」鏡,和「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每一個字都忠誠的在執行自己的任務,明確的表達著一個意思。同時這種明快的畫面對比強烈,張力十足。


同。另外李白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讀著也很暢快,音節與氣勢都棒~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不考慮古音今音的差別的話,我個人覺得暢快的感受來自於,第一,高堂明鏡青絲白髮意象很常見,語義很簡單直白,高度概括。如果有細節描寫肯定就不流暢了,需要反覆思索內涵的詩句離暢快感就比較遠了。第二,一上來「高堂明鏡」四個字氣象開闊,起勢很高,非常調動情緒。起高、落低的句子容易給人暢快的感受,前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也是起高落低,畫面簡潔而有力。第三,強烈的對比也非常激發/調動人的情緒。可以結合第二條來看,「高堂明鏡」是大光明的意象,非常敞亮,緊接著就是「悲白髮」,情緒與環境的大反差;「朝如青絲」很美好,「暮成雪」則很不妙,時間對照,視覺反差。當然,有前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大氣象的鋪墊,也有「高堂明鏡」的開闊基調,白髮如何、暮成雪如何,讓人感慨但並不真的哀傷愁苦。大喇喇地講述、誇張現實,這種氣勢全詩是一致的,其實這首詩姿態很高。

吳文英有一首《八聲甘州·陪庚幕諸公游靈岩》: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崖雲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時屐雙鴛響,廊葉秋聲。
宮裡吳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獨釣醒醒。問蒼波無語,華髮奈山青。水涵空,闌干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連呼酒,上琴台去,秋與雲平。

很棒?對吧。「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崖雲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氣象宏大,非常暢快。而且節奏從松到緊,變化非常快。到「時屐雙鴛響,廊葉秋聲」句,注意力揪回來,心緒就平息了。

李白有一首《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開頭幾句: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萬里浮雲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

當然後面也都很好,只取前幾句是因為全詩太長了。


最洒脫不羈莫過於: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其實《將進酒》最後才是豪氣干雲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岀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感覺過秦論整個第三段讀起來都特別爽!!!


滿江紅·慶祝我國第一次核試驗成功 1964 年 10 月

小丑下台,應歡送,禮炮轟隆。
原子彈說爆就爆,其樂無窮。
十年醜史歸塵土,一陣驚雷卷巨風。
笑老修大勢去矣,敲喪鐘。
憶往昔,來勢洶;
眾嘍羅,瞎起鬨。
君不見,人民自古是英雄。
螳臂擋車千鈞力,庄生夢蝶一場空。
看東方,火炬赤旗舞,萬里紅。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大家覺得李白愛用仄音是天才了不得了

現代人中也有的好不啦!

那就是著名的腦殘—彪哥!

彪哥那句著名的廣告詞大家還記得不

五八五八!

咔咔就是發!

全是仄音節,李白你比得上嗎!!


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


首先是韻律,「搭達達大搭達大」這個的聲調,沒有任何意義,是不是讀起來也很暢快?這個的聲調和原句一模一樣,從陰平到陽平,直接升到去聲,第一個字到第四個字,以及第五個字到第七個字都是如此,語調跨階上揚,你可以多寫幾個句子,符合這個規律的,讀起來必然都很暢快。反之,語調跨階下降,就會有悲情,或是淡淡的惆悵感。

其次,「高」、「明」是屬於情感化和極端化的形容詞,容易引起更強的神經反射,而「悲」也是一種極端化的情緒,有更強的神經反射,這些也是暢快的根源吧。


高堂,韻腹一致
明鏡,疊韻
悲白髮,三字聲母發音位置一致
白髮,連著兩個入聲


推薦閱讀:

想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請高人推薦幾本好書。傳記、分析評論都可以。?
王維和李白為什麼沒有交集?
如何看待天涯上李白和白居易的粉絲開撕?

TAG:詩詞 | 唐詩 | 李白 | 詩詞賞析 | 詩歌朗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