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景觀/建築設計的前期思考設計概念/理念?
大二學風園的學生,在進行設計的時候,總感覺自己的設計概念一直在變化,有時候做著做著概念就沒了,快交圖了才思考自己到底做的是什麼。
那麼改如何在設計開始的時候確定一個可以發展下去的概念呢?怎樣才能把一個好的概念延續下去呢?
景觀的來答下。
@蕭瀟 對概念的總結非常到位,相信大家看了聯想下自己接觸過的實例都會有這種體會,已點贊。
概念/理念這個問題我原來想了好久也沒想通,到底啥算概念,啥算理念,啥算主題,先提還是後提,到底到什麼程度。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在大一抄匯彼得沃克的Burnett Park時,我完全搞不懂他為什麼要這麼設計。我登陸了PWP的網站,他自己在項目介紹里是這麼說的:項目有兩層幾何網格,草坪和抬起的花崗岩,目的是原址改造George Kessler 在1919年最初的設計,以適應周邊環境的變化。於是我覺得「概念」大概是一個很酷炫的東西,它指導了形式。
圖:Burnett Park, PWP。來源:Burnett Park
但經歷了不同的角度,我覺得現在自己對概念的理解加深了。構思概念是一個閱讀社會的過程,隨你所處的社會環境而變。但不管如何設立概念,一定要一遍遍問自己,如果我這麼做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該怎麼應對已強化概念。周而復始並逐漸圖像化。概念是一個過程。
現在我理解Burnett項目最出彩的地方,在於原址改造中用一層平面保留了原來的歷史感,另一層平面通過抬高的構築物賦予了現代感。並且兩層的關係互動良好,創造了豐富的體驗。
圖:Burnett Park, PWP。注意兩層網格的關係,以及抬高的花崗岩。來源:Burnett Park
我舉幾個切身經歷的栗子來講述這個理解過程。
栗子一:本科時班上有個同學接了個私活,是個公園的入口部分。包括前廣場,停車場,大門,還有入園後緊挨著的一部分用地,合計約100米乘100米,不算大,報價也很低。底圖拿到後發現限制比較多,按面積要求把各個功能區布完就很困難了。這個同學熬了幾天設計好交差以後,被返圖要求修改,復曰:「設計還行,但沒有概念。」同學回來罵了一聲媽的,就開始想概念。也虧得他古典文學底子厚,一晚上把紅樓夢裡某一章里植物相關的內容借出來,給一些點取了名字,還按植物的內容多畫了幾張節點。後來這個項目拿過去順利中了標,復曰:「概念好。」
栗子二:碩士時做過兩個跨國的workshop,其中有一個和瑞典做的舊城改造項目。我和同組的瑞典姐調研地非常細,整理了很多設計場地的問題和願景。做方案時一點一點地對應著生成策略,落到空間上,最後幾乎是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方案。最後我問了一句:「我們的設計概念是什麼?" 她一愣,說我們需要嗎,我們已經把發現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就是獨特的。我堅持把我們設計的信息點一處處拿來分析,看看哪些策略支配著別的策略,硬是分個層級出來,說服她把我們設計的舊城區內部電車交通作為概念。最後我們多補了幾張圖來強化那個最高級的策略。結果不錯。
栗子三:才到德國時,第二導師讓我幫忙整理碩士生某中期設計的圖紙和名冊。我看了一圈下來,他們的概念(Konzept)有的是保住路中間一棵老樹,有的是搞了個巨大的兒童活動場幫助社區的移民融入。但無疑都非常細緻地解釋了如何貫徹的問題,比如保那棵樹造成的交通阻塞問題怎麼處理,人車怎麼分流,機動車往哪開,樹保下來了以後做啥,怎麼保證他們能更好的享受因保留樹帶來的好處。細緻到樹要不要加護欄,是不是可拆卸的,特殊時期(聖誕節)怎麼利用這些可拆卸的護欄。看得出他們是先有概念再有設計的,所有信息都能拴到概念劈下來的這一斧子上——落地很深。
我逐漸覺得概念是一個動態的問題,隨具體所處的文化環境而變。直到前不久我和導師討論一篇論文的寫作計劃時,我確認了這一點。當時討論的不是方案設計,是研究。導師向我解釋什麼是好的研究,用了一個比喻,假設有一片黑暗擋住了你想要看到的東西,我們每做一次研究,就相當於找准一個點發射出細細的一絲激光去照射,總有一些點的位置比別的位置更能幫助認清背後的真相,同時也必須保證我們發射的激光能擊中我們設立的點。其實這句話用在設計方案也是成立的,好的概念絕不是面面俱到(因為不可能),而是讓人確信你設立的這個點能比別的點帶來更大的價值和願景,而概念的貫徹,就是這一束激光,能從你手上切實地發出以擊中預設的點。這是兩個過程。
所以就不難理解,一些著名的研究者為什麼經常發表些蛋疼問題的研究。因為立靶可以是興趣,打靶則一定是能力。
個人認為,學生階段,要有立靶的意識,但最重要的是鍛煉打靶的能力,也就是貫徹概念。比如現在你困惑自己提不出讓自己滿意的亮眼概念,沒有問題,一遍一遍問自己如何我這麼做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怎麼應對。
比如:做一個建築方案,你提出了簡易的概念,想把植物的形態用在建築(景觀)上。
我上面栗子一提到那個同學,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是有點風雅又需要營造賣點的私活項目,他的概念是搞文藝用植物相關的詩詞,實施的辦法是取名字和多畫幾張不知道能不能實現的節點。
同樣的植物概念拿給伊東豐雄,作品為Tod』s Omotesando建築。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是業主義大利Tod"s公司需要設計一個足以傳遞高品質和辨識度的展銷場所。他的概念是把樹枝的形態投射到外牆,實施辦法是用表皮的肌理和材料營造立面,配合光線和。概念實施階段,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系列的發問,哪些因素會影響最後效果?表皮材料選什麼,用什麼顏色,厚度多少,要不要強化或弱化水平的層的概念,怎麼安排水平線和斜線的關係,怎麼和光線搭配,疏密怎麼安排,稀疏的部分做入口,密的部分呢。既然是樹那麼有向上引導視線的功能,那麼頂部怎樣作為視覺結束呢。最終,作品的高完成度回答了我的疑問。如下圖。
圖:Tod』s Omotesando生成概念。來源:http://www.toyo-ito.co.jp/
圖:Tod』s Omotesando, Toyo Ito Associates。來源:http://www.toyo-ito.co.jp/
同樣的植物概念拿到保羅安德魯,作品為成都新行政中心。他的業主是成都市政府,所處的社會環境是歷史文化悠久,物產豐富,經濟發展動力強勁的天府之國。他的概念是把自然觀融入上述的某種綜合的氣質。("Thanks to it, we combine in a modern project the spirit of a very ancient and deep tradition, the tradition of the buildings in gardens, and the current concer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pect"- Paul Andreu)概念實施階段,會有更複雜的一系列問題。這裡只談一點技術問題,安德魯自己解釋了花瓣的幾個體塊是供幾個不同的部門使用,以協調建築和權力問題(這幾乎是行政建築的最核心問題),用斜面來引導向心結構造成的視線問題,而隨之而來的朝向和光照問題則通過網格結構解決。安德魯不愧是相當熟悉中國規則的外國建築師,從國家大劇院,到濟南,太原,鄭州,成都等一系列的項目,安德魯的連續中標就已經表明他和中國權力機構打交道的豐富經驗。
圖:New 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City of Chengdu草圖。來源:Centre administratif de Chengdu
圖:New 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City of Chengdu,Paul Andreu Architecte France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來源:Centre administratif de Chengdu
圖:New 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City of Chengdu,複雜的外表皮網格結構。來源:Centre administratif de Chengdu
所以我覺得概念是一個動態的問題,隨具體所處的文化環境而變,也依你對環境的理解而變。但概念最好回答清楚,你提供了哪些我關注的價值,甚至是你幫我發掘出了哪些我沒有發現的價值。它可能是一個關鍵矛盾,要麼大家都知道它但是是你的辦法完善地解決了,要麼是大家沒意識到是你把它找出來解決了。好的概念有可能是靈感,有可能是積澱,有可能是投資方(或評圖人)的興趣點,但只要是自己提了的概念,不論如何,跪著也應該堅決走完。否則概念再漂亮,也只是空中樓閣,嘴上說說而已,撐不起來的。
=====================都看到這裡了,點個贊咯:)
很早以前曾經答過一個類似的題,覺得,似乎說得差不多了。收到邀請,回看了一下當初的答案,似乎還可以有些微的補充,希望題主可以先看了文末的答案再返回看補充。(貼在文末)
以我自身的體會來看,一個概念能不能感動我,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這個概念本身,而在於提出概念之前的,對基地的境況和問題的分析深度。
一個沒有「厚度」的概念,很難真正打動聽眾。
多厚呢?
前些天 @銘蔚在群里分享了一個鏈接:
【一席】陸小璇「炸彈 樹木 黃金」
如果真的用一句話概括,很簡單,做一個戰後景觀。
當你看到那張在基地上航拍的,大地上滿是彈坑的照片,是不是彷彿心底已經有了與之相匹配的形式,然後就可以著手畫草圖了。
但這不是建築競賽,事實上,我也很反對用做競賽的方法去做一個課程設計。如果只做到這一步,或許我在看到概念的時候,腦海里會浮現一句:「噢,interesting."
thats all.
你看她做的,很多。可是似乎,無論是彈殼做的小船,還是探雷器叮叮叮的聲響,都無法指向最後的設計……但是這些東西,這些厚度,都會默默地和你最後的方案黏在一起,有時候,你甚至無從去梳理出一條清晰的邏輯——原本也就沒有似BIG分析圖般的邏輯。
毛毛看完,說,震撼,在看到安檢的地方大哭的那段真是…自己都想哭了。
它是有力量的。
最好的狀態,你的概念和方案,是沒有斷層的,彷彿你走在田野上,累了,倒在麥堆里,伏倒的小麥也就成了一張床。
如果你做位於老城區的建築,你最應該的,是去那兒生活一段時間。老人清晨早起,慢慢走過五分鐘路程的小巷,和碰見的老人打個招呼,同行。再晚一些,門被推開,有人舀一瓢水,面對巷子刷牙。母親叫孩子起床叫的厭煩了,聲音穿過內向的庭院傳出來……
巷道漸漸有人穿行,在某個缺口停下,招呼、談笑。視線被橫向延綿過去的房屋限定在了豎直方向,聽覺變得敏銳起來,有竹板或是鐵片敲打聲由遠及近,循著心裡的預期出現在拐角,兒童則早已跑到巷口等待……
感動的概念,在這些東西背後。
-----------------------------------------------------------------------------------------------------------------
獨特的概念或邏輯,對於建築設計究竟有多重要? - 井鯉的回答
曾經有段時間很嫌棄概念。覺得,既然一個基地在那裡,你做一個錨固在基地里的東西,從頭到尾很自在,讓建築和你的基地很和諧,即使不要概念,這樣做過來也是一個很好的建築。
後來,回過頭來看這段話,發現這其實只是自己一廂情願。是我對概念這個詞有偏見。
事實上,你做一個設計,不可能沒有概念。
概念不一定是一開始就來的,它可以產生在你對建築類型考慮的時候、你對基地分析的時候、你對總平進行布置的時候、你對空間推敲的時候、你在使用材料的時候……期間會有許許多多的概念和想法,一些要捨棄,一些很難做。這都可以,每個人可能擅長的方面不一樣,有些人就是對空間沒什麼想法,但反而對於建構等方面很有感覺。在我看來,可能,你的概念,就等於你做設計過程中那些許許多多的想法,獨特的能抓人眼球,但不獨特的,你做下來了,也同樣是一個好設計。
那麼我嫌棄的是什麼,其實只是那些很扯的概念,那些從天外來,沒有紮根於基地或是建築的概念。最扯的,莫過於各種如天圓地方,梅花形狀……
概念不應該是獨特和不獨特這樣子區分,這樣子我們沒辦法談。
因為一個好的概念,同樣有獨特和不獨特之別。
有些概念,你真的從心底就覺得:
對,這個建築就是應該這樣子紮根在基地;
嗯,他這樣做很贊;
嗯,他對這種類型建築的思考,似乎的確很有道理;
嗯,這樣做出來的空間,真的很感人。
……
在這之上,如果還能抓人眼球,那麼你的概念真的很好。
隨手舉個例子:「我想讓外部美好的景色延伸進建築內部,消解掉建築和環境的邊界,人自然而然就從室內走到了室外,從室外進入室內。」
這也算一個概念,抓人眼球么?不抓,只是你會覺得很認同。但如果你將這個概念做的很精彩,那你的建築也是一個能享受掌聲的建築。
你以一個好的獨特的概念做下來的建築,或是以一個好的但是平淡的概念做下來的建築,它們都可以是一個好的建築。
只不過對於那個根據獨特的概念做下來的建築,我們會給予它更多的關注和讚美,因為它值得。
----------------------------------------------------------------------------------------
回到瑣碎的日常,其實即使是這樣,就已經是很美好的了:
rossiegent的相冊
景觀大二在讀。杭州人在台灣。
蕭瀟說的非常到位。那一句話真的很重要,多做一些基礎,少談些主義。(不是說主義沒有意義,只是有更重要的東西要做)
其實一個貫穿的概念無非就是給你的那些設計手法和樣式提供一個(看上去)合理的解釋。比如說,你的概念是海洋,然後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做各種曲線造型還有各種水景。
但是本科階段,尤其是大二,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比較重要的。你要發現基地的問題,要去解決那個最主要的問題。如果一個設計只是好看或者(看上去)很酷,那不需要景觀設計師,任何一個優秀的建築師、規劃師甚至平面設計師都能做到。
以我班上的例子來說,有一個同學他每次設計都會讓人覺得很酷(模型很漂亮 特別有造型感 非常現代),而且每次給出的概念都很讓人驚艷,可是他的設計課分數並沒有很高。打分有老師的個人因素,但是也可以反映出他的設計太重視形式,而忽視了本質的內容。
雖然我每次設計都會有一個設計概念(當然有幾次也被老師批評說概念不夠有說服力,有時甚至比不過那些沒有明確主題的設計),但我現在覺得,解決一個最主要的議題,比任何花哨唬人的概念都要重要。
當你確定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用各種設計手法,這時候再去考慮要不要有一個設計概念吧。
一起共勉。第一次有人邀請我 ^^ ,以後要做更好的回復才行。
該題,說真的,我就算畢業了,也沒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說「概念」。
我一直覺得做設計有點像寫文章,或者抒情文、或者社論。
前者基於對於美的感觸。朱自清的文筆不是混弄所描寫的大自然吧。「概念」也不見得只用來做做形式,糊弄甲方。對於它的理解部分取決於設計師的態度。能打動你自己的設計,一樣能打動別人。
後者類比於「社論」,是我的慣用闡釋。所謂社會評論,就是發現問題、曝光問題、解決問題、追蹤反饋。比如我做一個校園規劃:調查得數據大學生「三點一線」的生活很固定,大多時間宅在寢室。我們就想改變這種狀況,怎麼辦呢,去發問卷,問問那些學生對於校園戶外生活方式良好的新願景。再根據結果,找問題模型,想構建思路。我們就想到能不能把城市綠道的概念縮小於校園尺度,用綠道貫穿校園戶外節點,以行為順承關係將它們串聯,填補過渡地帶,再根據學生課外的實際需要,引入對應的功能模式,構建戶外空間。
這也是一種「概念」。
很顯然,對於理科生來說,第二種思維更清晰,更容易推進下去。很多時候我們用第一種思維去進行設計,常常推進無力,無話可說。我覺得是因為它並沒有真正打動自己,個人缺乏社會閱歷,體驗不足,沒有能跟美的事物發生共鳴。
設計師、作家、藝術家,演小品、說相聲的,我覺得,其實沒差。
再者是」推進「。做方案會發現很多問題,有很多思路,但不是每一縷都能生長下去。設計過程也是權衡的過程,最終構建了比較好的問題模型,怎麼把它用設計語彙表達出來,這又是一個問題。我常常會卡在這個地方,交設計成果恨不得直接交份策劃案算了。慶幸的是,景觀較於城規、建築,它的設計語彙最為廣泛、構建條件也最為寬鬆。
還是相比於寫文章,美好的事物打動我了,提綱也列好了,怎麼成文?這時候就需要很多辭藻的積累、一些規範的表達方式、完整的行文框架。要想更好的表達設計,對應的,就是多積累案例、遵循設計規範、掌握設計方法。這是貫穿職業生涯的過程。
總盯著圖紙的設計師不是好設計師。設計師是一份職業、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做個有心人。懂得生活,懂得設計。 ^^誰能夠預測未來呢?
沒有人。
猜中了也是蒙的。
所以,其實真相就是:
這些概念你都曾經認真做過,那麼再有類似的情況,你就知道那個概念能發展下去了。
謝邀~建築的不說了,不是行內沒有發言權,就景觀而言說說淺見,各位路過的大神輕點噴~
可能很多人都認同好的設計是有好的概念的,但是我覺得好是不夠的,「好概念」已經是偉大的設計作品。
這裡舉例pwp的911紀念園--反省缺失,我不知道乃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是什麼感受,而我的內心就像這張圖一樣是巨大的兩個黑洞,觸動非常。並且我明白這是超越「我也是從業者」這種範圍的感受,那一刻我絕對不會去思考排水的設計或者石材的種類。
但是面臨的事實是,大部分的設計概念都是生搬硬套,不符合場所精神,是項目目的導向,其中包括商業宣傳賣點或者市政精神文明建設(你懂得~)。理念概念是觸發你去做這件事的原因,這是一個高度的總結,需要龐大知識體系和感知能力,並且爛熟各種設計手法,甚至創造新的設計手法讓他們服務於你的概念。我一直覺得這是大師區別與一般人的主要所在,異常困難。設計語言的偉大就在於:用精準嫻熟的語彙,讓專業超越專業層面,抵達情感和精神面~但這有一個前提或者說註腳:就是解決了場地的所有問題(最重要的人車流線),提供了合適並且實用的活動場所,考慮了合適尺度的植物環境等景觀基本問題!!!剝離開這些最基本的設計問題,去討論概念和精神層面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抱著做設計的真誠的話,我的建議是不要在一開始就將自己的定位往大師上擺,覺得提出一個立意屌的不得了,大功告成。大師無招勝有招完全是因為他們招太多了,咱別只見水不識源,對自己是很不好的。紮實做好項目場地考察,從大到小的對項目的環境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按照該有的設計步驟一步步走下來。大多數情況下合理綜合美觀的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進行不斷的方案比對優化,方案唯一性越明顯越好,這個過程對大多數人已經夠個十幾年,剩下那些,,,叫:拼天分~
才大二,很多人畢業也深入不了自己的設計呢
假設你的概念是你設計的一個出發點,你要盡量去貫徹它,從你的布局一直到細部。
有些概念是可以貫徹到最細部的層面的。
至於說,我們去討論何為好的概念,很難說,合適就好。有的概念浮誇,用作商業景觀未必不好,只不過大部分學校訓練做的都不是商業景觀罷了。也不是說生態的概念就一定好,生態不解決一個景觀所有的使用功能。你的概念不能包囊你設計的全部,並不是概念有問題。
至於說,你要解決好場地問題,帶來更適合的功能、氛圍。需要去好好分析場地,再做假設,建立在你分析問題、見識的基礎上。概念可以是分析的結論或者解決方案試錯法,快速製作多個,然後挑一個滿意, 繼續發展多個,再挑一個滿意的。 牛人迭代快, 不牛的一個都玩不起來。 這就與天份有關了 :)
在大一入學剛開始讀建築學時,聽過一個講座,主講人說了一段讓我覺得受益匪淺的話。
「很多從事幾十年的老建築師都不敢說自己懂設計,而我工作室的學生卻總是跟我提"理念""概念"。要知道,你的理念概念只不過是"抄襲"前人的理念概念,你有的只是想法和切入點而已。大三之前,不提設計。」
並不是我們不能對設計提出自己的"概念""理念",只是不要過分地強調概念本身。設計是要回歸問題的解決方式和途徑之上,能處理好問題和矛盾,注重使用者的感受,即便在學生時代的作品缺乏概念支撐,我認為這也可以稱之為好的設計~
況且我們只是本科生,何必心急著要在一開始便掌握幾十年的功夫
在概念之前,要進行深度的場地分析,比如建築陰影是怎麼樣的,所做庭院這塊區域陽光多嗎?相對決定你的某些功能,太過於潮濕地方,不適合休息平台…使用者代入很關鍵,具體情況分析,真實的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需要功能的空間面積體量等等分析,再回到概念就可能目的性明確些!
理論上概念是要在設計之前提出的,用於指導形式和創新突破,但我在實習和參與導師項目的過程中,所有方案的概念都是最後才生拉硬扯出來的,但竟然也有種迷之契合……我自己做學生作業時也發現,雖然一開始就有了概念,但功力不夠,做到最後難免失控,成果和初始概念總有點偏差,最後就把概念給改了…………所以,不管前概念後概念,能自圓其說的就是好概念。
但學生階段在出方案之前有靈光一閃的概念也是極好的,畢竟這是建築學生最接近大師的一種形式了。
上面這些有點偏題,針對問題的話,我的答案非常簡單:出概念就像做產品,只要場地分析得足夠深入,能敏銳地發現其中的問題,多思考使用者的實際需求,概念自然就有了。
太多人想做出國際競賽那種潮范兒,結果適得其反,想破喉嚨也想不出一個。這種就是典型的找錯了方向發錯了力,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先培養出一雙發現丑的眼睛呢。我個人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一下,關於概念提出與設計之間的聯繫
題主的問題是「如何在景觀/建築設計的前期思考設計概念/理念?」,那我想先個人的工作體會來說說概念的提出在我們的設計交流過程中有產生了什麼作用。
設計概念是為了更好的幫助人們去理解設計作品:
當一個事物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時候,由於觀眾的本身所處行業以及受教育類別的不同,對於事物的理解其實很難一下子清晰,特別是一個設計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時候,觀眾很多時候只能注意到表面所呈現的東西。大部分非建築規劃專業人士,在圖紙的面前就是似懂非懂的小學生。
比如建築設計,一張建築平面或者一個建築效果圖在X開發商/X委書記/X總經理/XX同學/X工程師眼裡,他們看到的可能就是一個平面圖或者效果圖,他們腦中得到的信息,可能就是「恩,入口在這裡,這裡有條路,外面都是玻璃材料的,立面很現代(or古典),跟XXX好像有點像」等等等,而如果在之前設計者就將自己在這一個項目所提出的概念先灌輸給將要看到它的觀眾,那麼觀眾就會事先在腦中有一個提前的印象,在看到設計圖紙之後,就能夠更好的去理解設計本身
這裡我舉個其他的例子:
我在之前說,大部分非建築規劃專業人士,在圖紙的面前就是似懂非懂的小學生,所在這裡各位先想像自己是一個不太跟得上時代的4 50歲的大叔或者大媽,對於新興的潮流所有耳聞卻又不太理解。
這時你們看到這個設計作品
就這麼看著,4 50歲的你們可能會說「哦,好薄哦/還挺好看哦/顏色還可以/鍵盤下面那個框框什麼哦」等等
但是,如果我先把設計的理念向你們提出來(同時也要在設計時向自己提出)
這時由於概念在腦中形成了一種印象,你們的腦中會想到「恩,這個設計是很輕薄的,是要超出時代的,看來這個設計是要做一些很酷的時候,看來這個設計師要做一些很創新的,不同於以往的事情」
然後你們再看到效果圖的時候
是不是感覺就會一樣?對於設計的理解,對於設計師的設計意圖,對於設計要達到的效果是不是就會更容易明白?
以上舉例的是一個macbook
下面再看,這是一個市政公共活動空間的規劃平面(深化擴初設計階段):
你得到了多少信息?
而下面是本在平面之前就提出的概念,看到它之後,再去理解平面,得到的信息會不會不同?
得到闡述的概念之後,以及關鍵字之後,對於之後的圖紙所表達的內容,腦中所產生的信息是不是就會大不一樣?(包括非常重要的設計節點大樣詳圖,但是內容太繁雜就不放出來了)。
綜上,總結性的回答「如何在景觀/建築設計的前期思考設計概念/理念?」
首先請不要把設計過程和概念提出割裂開,概念不但是你接下來要做事情的指導原則,同時也是幫助非專業人士(包括項目開發甲方,政府相關負責人,苑囿主人,使用民眾)理解設計意圖的關鍵字。你要做什麼,自然是你腦中所想的,你腦中覺得應該要解決什麼表達什麼,自然你就會做出那些來,這些思想將其精鍊,就是你要提出的概念。同時也要意識到,成熟概念的形成,是動態的,不太會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時候都是邊做邊改邊批判,才會慢慢得出答案。有句話大意是這樣的,能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的人不用擔心自己的前途——這話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說白了就是,所有的設計過程都要回歸體驗,使用者的體驗,環境整體的體驗,自然生態的體驗。
這讓我想起了我上學的時候,剛發下來任務書,各種概念,最後都因為隨著圖紙的深入進行不下去,要麼太懶,感覺這樣畫好麻煩,要麼就是老師直接否定你的想法(中國野雞大學老師就是這麼屌…),我覺得最多的還是自己的知識積累不夠,好多想法不知道怎麼去實現,被老師一些實際的問題問住,當然,學生作品不要太講究後期…這個我覺得也有道理…
所以呢…如果你哪一天真的能把自己奇特新穎的概念(抄概念不算)玩到了竣工…基本在這個行業中我覺得算是很可以了…
我是怎麼想的呢?我所說的概念不是說規划上的布局啊像什麼啊,我這個建築的樣子像什麼啊,那都是硬扯…我說得概念是建築本身的…解決人地矛盾自己個人獨到的方法,空間布局不一樣的安排,建築形式新穎的挑戰等等…這些如果能從剛開始堅持到最後施工結束,牽扯到的東西太多了,最重要的方面可能就是新形式對於建築師構造與結構知識的挑戰…概念這東西說得直白點就是針對各種條件和約束下的創新點…有創新就有探索的地方,隨著圖紙的深入,你會發現你的這些新奇點,面臨著許多新的困難…我不知道我說的能不能清楚,特么就是語言表達能力奇差…說得具相點,打個比方,你這個東西看上去很美,施工的時候各種難題,這個不僅需要你自己要有合理合規安全適度的解決方法,還要有能力溝通好甲方和建設單位讓他們願意不怕花錢不怕麻煩陪你玩…這個都是考驗建築師能力的硬東西…
打的比方不知道合不合理…我已經加班加暈了,現在是凌晨兩點…在等同事收工,檢查一遍走人…
所以說,親愛的建築學同學們,學生時期應該鼓勵自己多有想法,但是,基礎的知識也要學牢固…構造啊,結構啊,甚至中外建築史都要多看看,這對你以後工作當中玩概念都大有益處啊…
別像我一樣,雖然畢業於堂堂中國野雞大學,分分鐘被各種概念虐殺啊…就這個話題,搬運一下我幾年前在豆瓣寫的文章,裡面可以代表北美的設計學院對概念形成和如何落實的一些思考。學設計這八年2 加拿大(北美)的景觀教學:研究的精神
我個人是建築景觀城市設計都搞過,背景有點雜。建築的技術性太強,所以有時候概念必須部分讓位於對功能區間,結構,材料等問題的解決。所以你去看看強調建構的那些學派的作品,他們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概念來統一全局,但是根本目地在於從空間出發建好一個房子,在這個過程中解決問題見招拆招就算一個成功的設計。當然設計本身有對場地和空間效果的預先設定,一定程度上這也屬於概念。
回到景觀和城市設計,這兩個領域的概念更容易讓人理解。比如「台地城市」 「城市針灸」這種被人用爛過的概念,他們是非常強勢的出發點,也容易在設計初學階段來模擬和練習。這也許也源於景觀和城市設計本身相對於建築的抽象性和「低技性」。這種概念和設計本身是有一定距離的因為概念過於寬泛。當你用更建築的方式做設計也就是接觸到更複雜和敏感的空間形式,概念有時候是很難被抽象和提取出來的。建築空間的概念也許源於一個空間氛圍,一個行為序列,對具體場地問題的解決或者三者皆有。這是一個建築師自己比較清楚的自給自足的空間思維繫統而不是幾個大字能夠概括的。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概念只是為了讓外行比較清楚或者忽悠客戶,這一點看看商業產品的廣告就知道了。作為設計師自己卻不應該只停留於那些粗糙的解讀。
我個人也比較迷戀概念,早期也特別執著那種簡潔清晰能夠統一整個設計的概念。這也是我為什麼從極需要技術和細節的建築走向景觀學和城市。但現在我開始回歸建築,也是因為對概念的理解出現了變化,這也是一個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的過程。個人認為景觀和城市裡面的概念還比較「初級」,是一種相對簡單和直接的結構,而建築學裡面的概念要求更高,也給偏向於哲學,詩意和心理學的思考留下了更多的空間。這大概由於建築空間和我們的身體關係更近的原因。對於概念比較擅長的設計師我個人很喜歡張永和,可以去看看他的文字和早期的抽象畫作。
這裡無意評價建築景觀城市三個學科的高低,只是通過概念在這三個學科上的反映,讓人對概念本身有更好的理解。
mark有時間了答
拙見:
設計理念,發現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具有可行性解決途徑的思路。有較成熟的工程技術支撐。
概念設計,提出前瞻性的問題並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會有爭議和不確定性。
做了幾年的前期文本,從實際工作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公司主要做地產項目,市政做得比較少
就從地產項目角度說說吧
概念最重要的是能落地。
概念最重要的是能落地。
概念最重要的是能落地。
這句話很重要說三遍。
一開始工作的時候,覺得概念這個東西要越高級越好,越酷炫越好,高大上,假大空。後來發現這是不對的。說服不了自己,也說服不了甲方。
一個概念,無論大小,最重要的是要透徹,能貫穿整個項目。
比如選擇幸福做概念,就要說明白幸福是什麼,什麼樣的場所是幸福的,設計中通過什麼元素表現幸福等等,要能落實到平面上。
概念不用太大,也不一定要很漂亮,但是一定要有說服力。
概念的來源第一步是要解讀場地,大致有以下幾點切入的方法
1.建築風格
樓盤項目裡面建築大多已設計得差不多了,那麼有很明顯建築風格的,什麼西班牙風格法式風格英式風格地中海風格alblalbalblalbla,概念就可以從建築風格中來
2.地理位置
比如在江邊上,在海邊上,在山腳下
旁邊是個211 985,那你這個樓盤肯定要搞文化內涵啊
旁邊是個風景名勝區,那你這個地方肯定和風景名勝區扯不開關係啊
3.基地自身條件
基地裡面有條河,基地裡面有座山,基地是個台地,基地裡面有個大坑
4.場地文脈
這塊地以前有什麼故事啊,當地傳說啊,文化風俗,名人典籍啊
5.項目名稱
有的項目本身的名稱就有明顯的指向性,比如之前做過一個叫大雅堂的項目,那概念就肯定圍繞著「雅」來啊
6有的項目實在是沒啥好說的,周圍全是荒地,場地也是平平的,當地也沒什麼說得上的傳說名人,那就從人出發。運動健身啊,跳舞啊,遊樂啊,健康啊,溫馨啊,回憶啊,懷舊啊,親子啊,教育啊等等等等
概念定下之後,就是概念的延伸
這個就需要查閱資料,做進一步研究
將概念擴充成具體的幾個小點
再將具體的幾個小點落實在設計里。
這點可以多看看各種廣告語,賣樓的廣告寫得一個比一個好
16年12月26日
概念是個好詞,也是個不好的詞。
說它是個好詞,是因為,所謂有設計概念,可以認為是一個設計有想法,有出處,進而有邏輯;
說它是個不好的詞,是因為,如果設計概念化,那就是無趣,是無聊,是無用。
看國內的設計建成項目,有一個感觸,就是設計概念往往被用作是設計的噱頭,而沒有起到真正引導設計的的作用。這麼做的結果,是用一堆華麗的辭藻撐起一個空洞無趣的設計,這樣的作品比比皆是。
然而事實上,如果一個設計足夠簡單,或者預算也的確沒那麼多,那麼我可不可以不提或者弱化設計概念,而強調設計的場所感,強調設計解決問題的部分,強調以人為本和務實的態度?拿曾經碰到的一個二線城市事務所的城市綠化項目來說,難道幾個疊放的灌木叢,就能體現智慧、學習型城市的精神面貌?這種搞笑的無腦概念真的到處都是,我想也應該打住了,這都成病了。
-------------待更新---------------景觀設計,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觀,而不是將場地分開了以後分別填充,這是一個值得養成的習慣,是我最寶貴的經驗。
推薦閱讀:
※建築學的學生正圖可以不用尺規么?
※建築作品集通常需要多長時間完成?
※BIG官網裡大B彙報方案時錄的media裏手勢就能表達出3d效果是什麼技術?
※這種風格的建築模型+手繪分析圖是如何做的?
※這種光感是怎麼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