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大片和像美國大片差距那麼大?

投資的錢也不算少了,都是好幾億好幾億。好萊塢大片雖然好多的劇情也是薄弱,但是感官享受很強,中國的大片看完之後就像是初中時絞盡腦汁寫了一篇800字的文章,然後自己從頭看到尾檢查一遍發現,全是湊字數的廢話。


直接上數據
美國1776年成立。1893年,發明電影視鏡愛迪生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大眾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 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這些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
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自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各公司大多經歷了初建、合併、更名、鞏固的過程。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1929年美國製片公司體制的結構明確形成。它們包括 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克斯(始建於1915,合併於1935)、米高梅(合併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這便是通稱的「八大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為美國電影繼續佔領歐洲市場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10月 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
在整個30年代,儘管電影觀眾的人數時有起伏,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數觀眾把看電影當作一種逃避和解脫。為了滿足觀眾不斷增長的需求,好萊塢的影片生產從以製片人為中心改變為以製片人為單元的製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組織結構大同小異。這種「製片人單元」的模式保證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規格生產出供應全國影院的合格產品。

1946年電影觀眾的人數創造了紀錄,這使好萊塢在戰後一兩年間表現得十分樂觀,許多演員、導演(包括他們在戰爭中培養出的助手)回到好萊塢,以新的熱情投入影片製作。從戰後開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最後一段繁榮時期。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自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好萊塢左翼人士。1948年,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判處好萊塢十君子,1951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迫害。許多人被指控為共產黨,800 餘人被列入黑名單。這場迫害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

6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的專業電影製作和理論教育有了發展。許多綜合大學裡陸續設置了電影學院、電影系或專業,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的影劇系和紐約大學的電影製作、電影理論、影劇劇作 3個系。只就電影理論學科來說,獲得電影博士學位的人數由60年代中期的 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種理論研究機構和學會的發展,各種電影學術性刊物(如《美國電影》、《電影季刊》、《廣角》、《電影雜誌》)的繁榮,為美國電影研究提供了條件。

票房巨片是從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1975)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開始的。他們運用當代工藝技巧製作的傳統類型片(災難片、科學幻想片)引起強烈的反應,並導致美國電影的製作和票房收入直線上升。

長期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1967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了美國電影研究院(AFI)。電影資料館遍布全美。8大影片公司於60年代先後解體或轉產之後,影片和檔案大量捐贈給上述資料館和各大學的電影研究中心,對研究本國電影傳統、保護本國電影文物起著很大作用。

美國電影評獎活動中除影響最大、歷史最久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奧斯卡金像獎以外,重要的還有各大影評人學會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金球獎」等。主要的國際性電影節有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洛杉磯國際電影展覽、紐約國際電影節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我是分割線 太長不看————————————

中國1949年成立。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為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党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 ,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製及其他工作,拍攝多部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

在日本佔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併,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併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在抗日根據地,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延安電影團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崑崙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動畫片《瓮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但是,由於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
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

1957年,隨著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道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 。到1965年為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

1985年,由陳凱歌指導,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黃土地》革新了中國電影敘事語言,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中國第五代導演正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帶領中國電影迅速發展。由此可見,20世紀90年代初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第一次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的時期,優秀影片和優秀演員不斷湧現,短短五、六年間多部作品和多位影人獲得國際大獎。2002年12月14日《英雄》的公映終結了內地電影市場近十年的低靡期,拉開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帷幕,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張藝謀的《英雄》還能在媒體引發廣泛的價值觀層面上的嚴肅批評和爭論,這種情況今天難以重現一是互聯網的速食文字使爭論大多停留在意氣和口水,二是國產電影在商業道路上越發「成熟」,早早摘除了可能在意識形態上帶來的麻煩。

——————————我是分割線 太長不看——————————

1、從電影的發展來看,美國的基礎就比我們紮實,完善的體系比我們早了好多好多年。此乃中國電影先天不足。
2、有一部分政治原因。導致電影不能很純粹的電影。某局躺槍。
3、電影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
4、我們總想一年趕超歐美,三年世界第一,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5、大家拍電影都是為了掙錢,但是我們純粹為了錢,導致其他的不太在意,吃相有點難看啊喂。
6、大家從最早就被美國大片洗腦,導致我們認為大片就應該是這樣的,不得不說,美國的文化戰爭玩的確實牛逼。


ps.先想到這,以後還有還會補充。另外太長可以只看標黑的數據


首先投資上還是差不少錢的。
其次是影視行業不成熟,比起美國的電影工業差太多。
國內不重視編劇,不重視攝影。
還有就是科技水平,看過《捉妖記》影視工業和美國比大概還有15年左右的差距。


舉個例子,雙方預算都是一億人民幣(摺合成1573W美元)。
美國導演組:卧槽這麼多錢,小A,我給你300W美元你快去幫我找幾個一流的編劇,讓他們合夥寫個劇本出來,我要商業化科幻電影,再給你300W美元找一個一流演員撐場和幾個二三流演員。小B你來一下,這裡是100W美元,劇本出來後需要什麼道具你都做個模板出來,差不多就行了,我們有後期。
---然後,小A說,一流演員要價高,導演組看了劇本,覺得有他沒他不重要,於是用250W美元請了一個二流中的戰鬥機演員,以及幾個二流演員一起演戲,小A預算剩50W。小B方面,搭幾個虛擬棚,沒做道具,花了也就150W左右,小B多使用預算50W。
此時,劇組剩1073W美元,拍攝花了3個月,劇組共花費100W,給特效公司做後期,花費500W,剩下473W,全用來做宣傳吧。
由於錢多,宣傳做得很有誠意,大家都買賬,況且劇本好,演員好不好就不管了,看得開心就行。

內地導演組:一億會不會有點少?小A你來一下,你去聯繫幾個當紅明星,邀請他們來演戲,劇本啊?唔,我想想,要不這樣,我隨便找本青春小說,改編成電影就行了,一兩百萬的事情,聯繫明星是重點。小B你來一下,我先給你100W,明星到位後你宣傳宣傳一下我們的電影,找多幾家媒體。
--然後,當紅明星請來了,共花費5000W,宣傳時增加了活動,花費增加100W,跑龍套、十八線演員共計100W。
此時劇組剩下4600W,拍攝三個月,由於劇情需要搭了許多景,花費太大,前後用了4~500W,所有演員(算上跑龍套和十八線演員)共使用200W。剩下3200W,拿來做宣傳費用吧,還能買點票房拉拉人氣。

寫了這麼多你可能懵了,那我總結一下,美國有這麼多預算早就拿去拍科幻片,他們知道玩概念的科幻片最吸金,請不起一線演員就請二線演員。而內地,比較少電影會有這麼多預算,通常有個3000W就很多了。
兩者致命點就在於,劇本以及演員選擇。內地編劇水準參差不齊,有點就會選當紅明星,然而不是所有明星都適合演戲,演員的要求非常嚴格,王家衛挑選演員後都得自己調教大半年再讓他去拍戲。但一部電影明星多,很容易吸引粉絲來看,吸金首選。我承認我之前和朋友去看《露水紅顏》是為了劉亦菲,然後。。。
再說內地電影工業還處於成長期,特效做得不行,外國直接用綠幕就行了,而我們還得苦逼地去搭建攝影棚。
還有一點,電影院。美國電影施行分級制度,電影法律也很完善,明令禁止不允許做假票房,然而內地並非如此,製片方、發行方有時為了吸引更多人看電影,會通過買票房來製作假票房吸引更多人走進影院。
反正就一句話,美國拍電影,錢用在刀口上,內地拍電影,錢用在刀背上。


看完之後覺得索然無味,不能給我留下深刻的映像


美國?和韓國都有很大差距!


其實全世界其他國家都和好萊塢有差距。你看法國英國,最出名的是喜劇,日本電影也主要是恐怖和一些比較迎合本國人的類型。幾乎都和美國有差距。最主要的還是產業群吧,特效公司,計算機產業在美國都是一枝獨秀的。英國工業都空心化什麼樣了,美國有大量的特效公司和好萊塢這樣的電影產業群,結合起來自然所向披靡。其他國家不是不想搞,你看哪個國家的電影市場不是被這些大片席捲票房。曾經輝煌一時的港片,培養了一代的中國人,現在港片那裡還有什麼影響了。一句話,就是做不了。以上只針對特效大片,阿凡達,之類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絕命毒師》中的 Gus Fring?
美劇西部世界的配樂?
如何評價《冰與火之歌》中的小惡魔 Tyrion Lannister 一角?
如何评价《傲骨贤妻》中的 Alicia?

TAG:電影 | 美劇 | 電視劇 | 好萊塢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