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經歷對其作品有哪些聯繫或是影響?
繪畫多年,慢慢意識到了如今作品的提高早已不是靠很多年前在考學時「拼基本功爭第一」。
12年生病,一度不能正常生活,包括吃飯,喝水,與人交流。在我又能重新開始畫的時候,發現,這寶貴的兩年時間,磨難也好,親友的支持也好,讓我收穫的不僅僅是在生活方面,更體現在了繪畫方面。回頭看,福兮禍兮,卻是意外驚喜。
臨近畢業,趁著論文的機遇,雖然系裡的傳統是隨便謝謝就能過的,還是想以此機會對我的這幾年的感受做一次總結。雖然現在還在治療,也想讓關心我的人看到我在積極地在生活。----------------重點在下面啦--------------
所謂經歷,包括了學歷,學識,閱讀,家庭,生活,愛情,信仰,性取向的變化。有哪些大師的案例可以拿來商討?
圈子太小,原本想匿,發現匿了無法邀答。於是我聰明地改了頭像與簽名。機智如我。哈哈~
藝術來源於生活,這是絕對的。邵大箴早年談論過藝術是該為藝術而藝術,還是該為「人生」(文中特製「政治」)而藝術的問題時,談到一種在藝術上的純然的形式主義的追求最終定會覆滅的必然規律。誠然這篇文章在行文以及觀點上帶有明顯的文革味道,但其推理的本質結構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羅中立的《父親》之成功,在於羅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經歷和目睹守糞人的那一晚。對當時農民油然而生的人道主義關懷,使得羅不得不以一種最有力的方式(照相寫實主義和超大畫幅)幫助農民叫喊。而一易再易的畫稿(軍帽、水壺、圓珠筆以及題目的修改),也顯示出經歷過文革後,一位成熟的(30多歲)藝術家在當時中國特色的文化背景下試圖將自己的作品推向社會為大眾所認識的那種努力,抑或說是一種勢利和圓滑。而沒有這兩點,羅中立無法成功。
在這個例子中,羅中立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但又感同身受地看到、體悟到中國現時農民的疾苦,同時也有農民堅毅和樸實的品格。因此羅的作品也就配以如此高的名字《父親》。這種經歷讓藝術家心繫人類。至少是國人的命運,為國人吶喊,為國人構建他們的集體回憶,而同時獲得他們的共鳴。
徐冰也曾提到:創造性發跡於藝術家對人類整體或世界命運的關懷。沒有這些關懷,藝術作品的格局是小的。而他個人最為出名的作品《何處惹塵埃?》就體現出一種大格局。在911這種特定條件下獲得的粉末,同他參與911事件的經歷混合在一起,經過深刻地思考,以中國式的、禪宗式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這件行為-裝置作品具有與世人對話的能力。同理,艾未未那幾百根壓直的鋼筋同樣在與國人對話。從這一角度去看,徐冰同艾未未都是拿著一件具有符號價值的事物向世人叩問,向世人敲響警鐘。
但徐冰最初也不知道這些粉末到底如何使用。他的收集是一種無意識的,或者是作為藝術家慣性的行為。這種慣性應是值得思考的。藝術家之所以敏感,其敏感至少不必須以超乎常人的方式感知到一些事物和規律,單凡勤於收集的藝術家也都能比常人多獲得一些用來思考、體悟和反覆咀嚼的素材。而這些素材在種類上的不同比例,在數量上的多寡,又反過來決定了藝術家作品的風格面貌以及他的格局。
藝術家之作品的格局大小,當取決於藝術家之生活和其思想的格局大小。谷文達在大學期間閱書無數,但這幫不了他什麼。如果谷僅僅是一位將知識進行圖示化翻譯的作者,那他的作品也並不高明到何處。反而讀書的經歷,暗中對其在中國漢字問題上的創作施以助力。問題的根本不在於谷讀了多少書,誠然這也很重要,但在於谷是否首先就著眼於漢字批判這個命題上。而他借用的書籍知識只是一種粉飾,一種藝術創作的修辭方法而已。
吳專山的日常閱讀-書寫經驗為吳的作品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源泉。這類閱讀-書寫行為定是一種有意識的積累和收集。也應該從開始便帶有一種至少是模糊的目的,對一個至少是模糊的問題而思考著。他通過對日常語言的重新編輯、整合向世人揭示一種埋藏在語言中的隱秘卻看似荒誕的真理。而這個問題似乎困擾他許久。而前期的理論儲備,包括哲學語言學的理論閱讀和學習,不論是真專精與否,都必然地對其創作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因此,經歷對藝術作品的創作是否具有影響呢?絕對具有影響。並且,是決定性的影響。但這經歷如何放大,如何受益於藝術創作又是另一回事。這需要一種時刻準備著的人道主義關懷,或言高尚的情操以及勤於記錄的習慣。捨棄其中之一,藝術便不能以其最有力的方式影響他人,感染他人又同理於他人。
以上。人是他的經歷的總和。
柯勒惠支
問題起源生活,而生活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就像你喝水是為了解決口渴,放鬆是為了解決壓力。 沒有必要大師才能激勵一個人,只要你有一份著念,當你路過一對幸福的農民工時,一個挑著單子的老農婦時,或許他們臉上表現著無知慾望的東張西望,但至少他們洋溢著笑容,他們的背後是一個家,一個不為這個社會感知的家。學習讓人們更富表達自己的能力,洞察生活所謂更高層次的精神,前者他們可能表達的是人類的在成長過程所產生的原始慾望,稱為無知的,也就是為了解決生理需要所表達出來的。 從無知到熟知,再到無為,這或者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但這絕對不是一個方法,因為有了一個方法,就會再有一個問題,就像人生只有一次,有些問題也只需要解決一次。我想藝術的表達方式,表達內容就是不去過分的探討人生的最終目的,而是感受當下,表達當下,亦是與生活息息相關
舉例:Frida Kahlo。搜一搜她的作品及生平,百度的信息量就可以,聯繫起來看。看畫里糾結的掉發,對應她和丈夫的糾葛,她講「if that"s why he loves me, what if I cut it off」;看自畫像里剖開身體露出的鋼筋脊柱,聯繫她車禍後的身體狀態。這個例子非常直觀,所以淺層的信息就能搭建出大概的聯繫。大多數人生經歷對藝術的影響更和風細雨,從藝術作品中窺見一二需要大得多的信息量。
我的建議是這個寒假把藝術史過一遍,個人覺得是十分有用的,借鑒的藝術家不一定拘泥於繪畫。
推薦閱讀:
※曉松奇談中介紹了杜尚的作品《現成的自行車輪》,當代藝術的解讀方法是否已經超過了創作成分?
※「現代藝術」「先鋒藝術」「前衛藝術」「當代藝術」這些詞有哪些異同點?
※微博上那些漂亮的攝影作品賺錢嗎?
※如何看待河清教授《莫要被奇奇怪怪的「當代藝術」忽悠》一文?
※起步當代藝術家應該怎樣做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