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開始接受理解當代藝術的?

知乎藝術圈的朋友,你們是從何時開始經歷了什麼接受了現當代藝術的理念?現當代藝術一直是主流藝術圈探討的核心課題。在中國也早已經進入中小學我是教育,在地方更是美術教育的主體。但是大眾社會雖然都接受了很多正面的宣傳和教育,對現代,當代藝術的接受程度還是不高,並且現代當代藝術經常遭遇猛烈的攻擊抵制。請知乎的朋友結合自身經歷,談一談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開竅能夠大約理解欣賞現當代藝術?也可以說說為什麼很多從小都接觸過畢加索,超現實主義等美術概念的人卻無法接納現代和當代藝術?


湊熱鬧來答一發,這個問題是高度個人化的,我就當寫回憶錄了。

(手抖點成發送了,先別贊……)

上了初中之後,由於我的語文老師非常給力,導致我迅速變成了一個文學少女,結合中二時期的動漫癮,畫風就變成了喜歡動漫的文學少女……印象很深的是看了日本著名漫畫Clamp的《東京巴比倫》和《X》,對那種末日啊宿命啊之類風格的東西很著迷,在此基調下,結合對語文書和課外讀物的學習,我迅速找到了我的偶像,一個是魯迅(有濃濃的在末日來臨之際的反宿命感),一個是王家衛(有旗袍和看不懂的逼格)。

從魯迅這個點發散出去,我初中在中國文學類點亮了以下技能點,主要路線是這樣的:小說-蘇童、殘雪;散文詩-現代詩-于堅。注意到沒有,這幾位其實都不是以「寫故事」見長的,而是以文字組織能力和敘事技巧取勝的。換而言之,此時我已經開始慢慢形成一種「聽歌不聽歌詞」的審美,可能也跟喜歡聽日語歌有點關係吧。

從王家衛這邊發散出去,一是知道了意識流(課本里也有Virginia Wolfe的作品選入),二是發現於堅的《零檔案》也屬於意識流寫作,三是接觸了神作《新世紀福音戰士》,此作相信對很多人都影響深遠吧。對於我而言,它讓我知道,咦原來動畫的音樂不用一律都是萌萌的風格(後來Cowboy Bebop的更顛覆),比如《來吧甜蜜的死亡》,用歡快的曲調唱出悲傷的歌詞,當時覺得很新穎啊原來可以這樣搞。這個時期的我就非常喜歡意識流這種自由表達的感覺,還喜歡《等待戈多》那種「無厘頭」的風格。

對了初中時期我對美術是沒什麼鑒賞能力的,但是跟所有喜歡動漫的小夥伴一樣喜歡畫畫呀,粑粑麻麻就把我送到少年宮學畫畫去了。初中階段我已經顯露出搞觀念藝術的天賦(捂臉.jpg),記得有一次要命題創作《五個人》,大家都老老實實在畫有五個人的構圖,而我畫的是……一幅遺像(人物1),一個在哭的孕婦(人物2,和3……),一個跪地上的老人(人物4),最後整張畫用一個黑框框住,角落裡畫幾滴眼淚和幾根手指看上去像是拿著相框在悲傷回憶的人(人物5……)所以《五個人》我只用了2.5個人物來表達(那半個是遺像因為不用畫全身)……老師哭笑不得,說你這個樣子到時候考試呢,真得看運氣,你這個立意不好但是創意又很好,要麼超低分,要麼超高分……

然後後來就決定要考美術學院附中啦。上了附中之後那就是專業訓練了,大量了解藝術史,同時我沒有放棄文學少女的路線,開始大量閱讀外國文學,大量聽外國音樂。講真,文學、音樂、美術真是通的,開悟了一樣就有可能開悟另一樣。比如說附中期間我把卡爾維諾全集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他的敘事方式就是穿插和打亂順序,跟立體派的多角度觀察再組織實際上是差不多的路數,所以根本不用怎麼樣去深刻理解就能看懂並且接受這種設定。

(手麻得不行了,有空再嘮叨)


大學。

芝加哥藝術學院。感覺一下子眼界開闊了很多。整個大一第一學期都是教授們在最大努力來改變學生對藝術的看法。

不同教授對藝術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個人比較傾向的一種是藝術以藝術家為本。

在學校里教授會鼓勵各種不同材料形式的作品,攝影課可以做雕塑,素描課可以拍電影,電影課可以寫詩。對於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沒有界限,鼓勵學生去自己找到自己的藝術追求。

很受用。


先是對藝術感興趣,也是和所有人一樣,就是印象派,然後很自然的知道了後印象派,塞尚,看不懂…

然後就搞了點理論學習,什麼美學藝術史藝術理論,都是古代的,沒有學過現代的,因為尚不感興趣。

出去玩,被迫看了一些現代美術館,什麼蓬皮杜,慕尼黑現代美術館,科隆波恩現代美術館若干個,威雙,卡塞爾文獻展之類的。其中一部分作品,字太多,看不懂,累,略過。一部分,覺得看懂了,覺得有意思,牛逼。

然後提高了一下現代藝術的姿勢水平,什麼現代藝術史,鳳凰文庫藝術理論叢書,搜集了一些RSS源,沒事刷一刷,發現有套路,覺得無趣,遂止。

發現當代藝術理論方面需要懂很多法國思想家的套路,坑太大,且覺得略神棍,不準備跳了,自己看著作品開心就好,不懂的字太多的反正就是略過。

總的來說,還是要多看作品,總結套路,很多作品都很有趣的,別光盯著那些字多的,晦澀匪夷所思的作品,那只是現代藝術的一部分,不喜歡就跳過,畢竟還是為了看的開心…


我是在上大學的時候,美術史的老師和專業課老師給我們看了各種當代藝術,推薦了一些書目讓我們看,一開始我就認為,這都是什麼鬼!老師發現我們還是不能明白,想了各種方式,全校只有我們在周三是要上全天專業課的(學校其他工作室周三都是半天專業課),老師加班給我們上課,為的就是讓我們打開思路(不單是當代藝術這塊,而是對藝術的整體理解)我們雖然是油畫系,但老師找來的給我們參考的藝術形式國版油雕都有,還有一些看了就想睡覺的實驗電影、舞劇戲劇等等。在大三的某一天,我走去在工作室的路上,抬頭看了一眼學校里種植的樹,突然發現自己明白了好多東西(對藝術的綜合理解,包括當代藝術),從那一天開始,我突然發現古典、現代、當代藝術我都能看出來和以前不一樣的門道了,也發現自己看東西也更有體系了。後來回工作室就畫了一幅畫,畫得不太好,但是很有意義。

後來自己總結,多虧了各位老師不斷的和我們說說說他們對藝術的理解,還有特別負責的美術史老師不嫌棄我的提問各種沒水平,耐心講解和推薦書籍。還有,就是相信老師和我們說的那些玄的東西,並有意去尋找,學習。
在這裡,正好感謝一下對我幫助特別大的幾位老師,美術史論的史老師,工作室導師任傳文教授,俞健翔教授,邰浩然老師,國畫系朱院長、國畫系秦思德教授,還有圖書館的各位老師為我打開方便之門。
我認為能夠理解當代藝術並不是僅僅局限於當代藝術,而是對藝術有個整體的理解,致於那些從小接觸畢加索也依然不能接受和理解當代藝術的,這種分兩個方面,一個是他們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個體系本身就是不喜歡當代藝術的理念的。而另一種就是大部分人的情況,以為美術上認識幾位畫家幾張作品自己就懂了,殊不知完全沒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體系,更沒有什麼整體的認識,說白了,還沒入門呢。認識的提升不可能只是一板一眼的聽課,一定要有綜合的積累和深入並持續的思考。我也特別感慨,在貴乎經常看到有人認為藝術什觀念什麼都是騙人的,在下在某些答案里說的話都是裝或者背書本,在下只能說,你高興就好。

---------更新推薦書籍---------
推薦一些我個人感受比較深的書籍。宗白華的《美學的散步》、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歐洲現代繪畫《三個人的天空》、《油畫技法》2001年出版的一本銅版全彩的、《馬蒂斯論藝術》、《杜尚訪談錄》、謝赫《畫品》、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鈴木大拙的一些文章等。


建築專業錄取後因為不想放棄關於藝術的那部分一直在思考轉專業讀研,所以也開始去讀藝術史,初入手的自然是藝術的故事,最初也是靠他入門的。

之前對於現當代藝術自然是看不懂的,但很慶幸當時的我沒有和身邊的大部分人一樣調侃它們。(順帶一提,我還拿賈科梅蒂的素描作品去問小時候教我的一名很老的美術老師,發現他也不待見、看不懂這些東西,所以關於現代藝術被多少人接受這一點如此可見一斑)。

上大學之後圖書館藏書還是比較多的,於是也有機會看更多書,自己也買了一部分。當然那時也搞不明白譬如馬蒂斯和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好在哪裡,不過當初的想法是這些東西既然被寫進書里那麼一定是有道理的,這個崇敬之心我覺得是很重要的。而看了更多書之後,我想我雖然沒有完全理解他們的思想,但我總算粗淺明白他們為何優秀了。

前段時間因為一門通識課寫論文的原因去找了大量有關達達和杜尚的書籍,以及一些介紹現當代藝術史的書籍(當然大部分都是胡亂翻過了),到那時我覺得我才是比較清楚些了,然而現在我還是覺得我不明白當代藝術是什麼。原因很簡單,譬如關於前段時間葛宇路的問題,我能知道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我的理解和他的理解可能在更深的內部有巨大的差異。有的大V脫口而出我看到了福柯的追求者,我卻連福柯是誰都不知道。

看懂現代藝術可能只看一些美術史就夠了,但當代藝術背後可能需要更多的哲學素養。但是,大部分人缺少這兩個素養。

比較有趣的是,我身邊的人能接受當代藝術的基本全都是讀過美術史或者雖然沒有讀過美術史但對哲學很熱衷的人。

我想說的是,現當代藝術確實是需要門檻的,而且這個門檻可能是從古希臘一路到現代的很多書背後的濃縮。理解之後才會去敬畏自己未知的東西,因為我僅僅跨過了接受和粗淺理解的門檻,同時感謝知乎各個回答讓我知道我和真正的理解之間的巨大差距,我才會在現在去敬重當代藝術且謹言慎行。那些還沒有入門的人就來和入門過或者登堂入室的那些人理論爭吵,請問他們的「理論」的基礎,在哪裡呢?


先是理解了後現代主義,然後理解了現代藝術(不過我現在覺得這種理解不對),然後在意識到現代藝術已經走到頭和後現代藝術不是人民的藝術(現在知道這種應該叫白左的藝術)之後開始理解了當代藝術,不過最近覺得藝術史不能這麼分,經常有作品與定義不符,過於不嚴謹。我現在認為藝術應該分為邏輯的藝術、經驗的藝術、理性(邏輯與經驗並重)的藝術、隨性的藝術、隨性被理性控制的藝術及被當槍使的藝術六種。


明白了「不能僅僅考察符號而無視環境和意義」這個道理之後。


由於是藝術生,所以很早就接觸美術史,系統的學習,不斷的看畫,所以對現當代藝術有一些感覺。

但是上大一的時候還是沒有辦法理解立體主義,沒有辦法理解極簡主義,也沒有辦法理解美術館莫名其妙的裝置,或者一些意境模糊的影像、故弄玄虛的行為藝術。

後來就從畢加索開始,去維基藝術上搜畢加索所有的畫,去研究他為什麼畫成那樣還成為西方這麼牛逼的人。

就拿畢加索說起,如果想要看懂畢加索,光看某一兩副是遠遠不夠的。現當代藝術是形式的革命,不斷變化的繪畫語言是它最大的特點,所以想看懂這幅畫,要把他各個時期呢畫連起來看,你才會知道這個藝術家為什麼這樣畫。

比如:9歲就能用色彩把握形體的畢加索,絕對不是從一開始就畫的「亂七八糟」。

十幾歲在技巧上就超越他的爸爸。

也曾受到同時代有名大師的影響,

但是很顯然,畢加索想要去影響別人,自立門派,而不是活在別人的光環下。所以他用立體主義讓人們記住了他。
……但是成名之前也免不了經過辛苦的探索階段。

終於,他找到了一種最有表現力的方式,所以他成功了。

但他並不會滿足於維持現狀,不管是藝術家政治家還是一個農民,都知道與時俱進的道理。

不斷的變化、探索,從繁複到簡單,從立體到平面。

最終他回到了孩童時代。返璞歸真,說出了那句「我用一生來畫的像一個孩子……」

關於題主的問題【為什麼還是有人看不懂~不接受現當代藝術】以上是我認為的第一個原因:看畫總是只看片面,不結合藝術家的風格變遷去看畫,藝術家又不是為了愉悅你的眼睛,憑什麼每副畫都負責讓你喜歡~

第二個原因,我想是因為由於我國長期缺乏美育即藝術教育,美育的斷層導致人們對藝術的認知還停留在基礎(像與美)的階段,但是現代藝術有很大的一個審美選擇就是【審丑】,以丑為美。

中國古代的藝術,僅僅是知識分子提高修養,娛樂放鬆的筆墨遊戲。平民百姓最多只能看看年畫。紅樓夢中,知識分子清高到何等地步,而劉姥姥卻說大觀園比她們過年貼的年畫都好看。民國時期,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非但沒有實施,現在我們的學校由於特殊的體制,連基礎的美術課也基本上上的是數學課。以至於很多人的藝術史知識是從歷史書裡面得到的。大學的美術欣賞課也很少有人去上,因為大家習慣了這是副科,不計總學分,無所謂,也不感興趣。

因為懶得去了解,所以看不懂,看不懂,就敬而遠之。當我從前的朋友聽我說學藝術專業的時候,大家都問我你們藝術學院是不是有很多藝術家是瘋子,留著長頭髮的神經質。
ヽ( ̄д ̄;)ノ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現當代藝術的內涵常常與哲學命題有關,這就需要民眾有較高的人文內涵,去匹配藝術家的思維。如果不夠敏感,不夠感性,腦子裡沒有點哲思的人,也是不感興趣的。

第四個原因,就是現在博物館的公眾教育做的太差了啊。我不止一次在美術館聽到有人說,(比如清華大學博物館的從莫奈到蘇拉熱吧)很多人走到畢加索那個展廳的時候,就說「怎麼看不懂?」
另一個人神回復「看不懂很正常,現代藝術就是讓你看不懂」……然後連思考討論都沒有,拍個照就走了。

這個時候。其實應該有博物館的講解員來講解,可是由於志願者體系不完善,館內的講解不夠,所以很多人來博物館美術館就也習慣了看不懂。他們沒有養成一個「看畫思考」的習慣。

在今年藝術北京的時候,在凱撒畫廊志願講解,這件姜吉安的裝置受到很多人喜歡。但大多數都是東瞧瞧西瞧瞧,奇怪的看我一眼就走了,雖然我掛著志願者的牌子他們也沒有問我,我去講解的時候他們也就應付幾句然後走了。怎麼說呢,感受到藝術——美術館——觀眾的疏離。

第五個原因,我想是因為現在中國當代藝術家都是一些青年藝術家,他們基本上來自美術學院,之前中國的現當代藝術歷史很短,這些藝術家也是在探索中,可以說現當代藝術是從無到有,還沒有形成一種習慣和環境。觀眾們一下子接受不了,感覺現在人怎麼都這麼畫畫啊也很正常

然後就是我們在學習藝術史的時候,多半是以西方藝術史為核心,當西方現代美術從20實際初開始產生的時候,中國的美術受到很多影響,也漸漸的以西方藝術流派和規則來支撐藝術創作。所以現在我們在國內可以看到很多,模仿西方先當代藝術風格的作品,也有不少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在國際上出名,但是在另一個方面,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因為西方藝術的闖入而斷層了,很多藝術家既沒有繼承傳統,也沒有在西方的藝術環境里,創作的作品未免有點不倫不類,作品的優劣也尚待時間去檢驗,所以現在有些奇奇怪怪的作品在中國人看來很不可思議,無法理解。

哎怎麼說呢,有時候也是觀念的問題,就拿葛宇路那個事兒來說,本來覺得很有意思,和非藝術專業的同學討論了一下,然後被狠狠批評差點懷疑自己的三觀……

雖然看藝術要靠感覺,總之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如果不花時間去讀書,去了解多看,不會平白無故的就接受了喜歡了……

誒?發現一張畢加索畫的黃圖!哈哈哈哈


手機不方便打字,先挖坑,以後填。

幾個觀點先擺出來:
1、藝術並不是高高在上。觀眾萬不要用仰望的角度去看待。
2、技巧很難拉開參與者的差距,只能從觀念上來劃分界限。
3、「如何看待當代藝術」這種問題的本質,根本不存在理不理解的問題,而是同不同意的問題。
4、「開始接受理解」這樣的提法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的論證和演繹,是一種誤讀。


當理解到藝術品的價值與其經濟價值沒有必然關係的時候。某些作品賣得貴,是由供求決定的。群眾對當代藝術作品最看不慣的一點,最不解的一點,說白了就是看不慣起高昂的經濟價值,但是理解了價格和價值沒有必然聯繫的時候就會好判斷很多。

當理解到決定能否載入史冊的價值是由是否代表一個時代的特徵與變革的時候。達芬奇的畫和康定斯基的畫能夠載入史冊的原因與其說因為畫得有多好,不如說因為他們有的作品反映一個時代的特點與變革。當代也有很多技法不輸三傑的畫家,之所以承認度不高,就是因為他們不代表變革,不代表時代。

當理解到了當代藝術對藝術的邊界的定義是沒有邊界,而藝術不僅僅代表匠氣和「美」的時候。藝術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僅僅美,而是宗教,是記錄,是思考,是反諷。萬物都是藝術,只是一般情況下人都只拿著歷史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等的透鏡來審視他們,然後總結呈現。

當理解到藝術品的價值是隨著背景和時間改變的時候。史前人的炊具現在也能被稱作藝術品,杜尚的泉在廁所只是小便池而已。藝術品的價值像化學反應,只有滿足一定條件才能成立

四者結合在一起,就比較好理解了。

當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被定義成藝術的時候,藝術家的使命與價值仍然是尋求繼續突破這個概念。當代藝術就是一群這樣子的嘗試組成的。因為當代藝術是現今的藝術,還沒有經過時間的過濾,所以良莠不齊很正常。


當我明白現當代藝術中「觀念」比「技藝」更重要的時候,就開始真正接受當代藝術了。

曾經我也完全不能理解現當代藝術。比如說杜尚那件著名的《泉》,和很多人一樣,我第一次見到它的時候也在想:就這玩意兒也能叫藝術?不就是個小便池嗎?為什麼他拿出個小便池可以進藝術館,而我拿出個小便池根本就不會有人理我?於是當時我就簡單粗暴地揣測:現當代藝術完全是「話語權」的遊戲,誰名氣大誰就受追捧。

其實這麼想是由於我們心中對「藝術」這個詞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藝術必然是高雅、優美、令人感動、帶著某種「永恆」意味的,這是因為我們把「技藝」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即一件藝術品如果本身不夠「美」、沒有展現出高度成熟和精巧的技藝的話,它就不能算是合格的藝術品。

然而,這套人人都以為理所當然的規則,在現當代藝術中根本不實用。很多現當代優秀藝術作品其實與「技藝」沒有太大關係,換句話說,很多人都有能力完成這樣的作品,不需要你有達芬奇或者米開朗琪羅那樣高的水平。但即使你有這個能力,你有沒有「想到這個點子」,換句話說你有沒有產生這件作品的「觀念」,卻是至關重要的。

為什麼杜尚的《泉》是藝術?根本不是因為那個小便池本身有多了不起的地方,而是因為他第一個把小便池命名為《泉》,與安格爾的《泉》形成對照,藉以表達某種對古典藝術的推翻。這個念頭看似平平無奇,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真的不是隨便哪個人就能想得出來。

所以我們如果想看懂《泉》,不能只盯著這個小便池本身,而是得透過這個小便池看杜尚想通過他傳遞的「觀念」,並且結合時代背景去理解這種「觀念」背後的意義。現當代藝術追求的不僅是從視覺或者感情上打動你,更是激發你的思考;如果不思考,哪怕你盯上幾個小時,小便池也只是小便池而已。

至於我自己,真正讓我接受現當代藝術,並且喜歡上它的那個契機,是2015年在溫哥華藝術館看到一個展覽。展覽全名叫《How Do I Fit This Ghost in My Mouth? An exhibition by Geoffrey Farmer》,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作品是無數從歷史書插圖上剪下來的人與物,打亂順序豎立排列在底座上,長長的幾列顏色形狀各異的單薄紙片,遠看壯觀又怪異。

藝術館裡負責講解的小姐姐告訴我,他把這些小紙片亂序排列,體現的是歷史的無序與偶然。它們不再是平躺在書中的插圖,而被人從書本中釋放出來,立在那裡,彷彿有自己的生命,但是這其中又有一種荒謬——就像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與二戰的士兵站在一起,埃及的帝王腳下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那瞬間感覺真是奇妙。

從那時候起我對現當代藝術特別感興趣。即使很多時候並不能一眼就看明白,但這種試圖去「明白」的過程亦是欣賞現當代藝術的魅力所在。


推薦一個,喜馬拉雅的張法中講的《美術史》,改變了我對當代藝術的認識。


擱國外從最一開始的美術教育就是現代藝術,再過幾代就沒有這種問題了


首先,畢加索個人認為不算現代藝術。。。立體主義比現代藝術要早。。。

然後回答問題咯~

我是學油畫的。。。但是我至今都沒有全盤接受現當代藝術,原因是不管是現代藝術還是當代藝術,都是誕生和發展於一個很混亂的環境下的。。

要解釋怎麼混亂,還的從藝術品的價值開始解釋。。。

首先要明確的是,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商業價值。同時,有價值並不一定有學術價值,有學術價值並不一定有藝術價值。

怎麼樣,看到這裡是不是更懵逼了。。。別著急。。。

簡單點說,就是要分清楚一件藝術品或者一個藝術家的藝術價值,就首先要弄明白你的判斷是建立在哪個價值之上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價值)。

藝術價值指的是藝術作為藝術本身的價值,即我們常說的好作品壞作品。這也是你問題中的概念。

學術價值指的是學術界評定的藝術品的地位與成就。

商業價值指的是藝術品的售價,由本身價值和附加價值組成。

這樣分析之後你可能大體上能明白一些,就是我們通常判斷一個藝術品的時候,其實是有三組概念在產生影響的,單用一個概念做出判斷的話,就會片面,片面之後就容易懵逼。

然後解釋三個概念都是怎樣運作的。

首先是商業價值,這個售價其實核心是受附加價值影響的,一件作品的售價越高,受附加價值的影響就越大。其實所有東西的售價都受附加價值的影響,房價現在這麼離譜,其實就是因為房價受到附加價值的影響過大。那麼結論是賣的貴的作品,其實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作品。

美國抽象藝術大師湯伯利(cy twombly)的作品《黑板》創下7053萬美元之高價

然後是學術價值,學術界對藝術品的判斷是有時間性和地域性的,簡單的說,一件藝術品或者一個藝術家的學術價值,是在特定時間或者特定地點之下,才有的學術價值。比如文藝復興在美術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但是在現在,如果還用文藝復興那一套搞藝術,顯然就不會有學術價值。在比如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在俄羅斯的學術價值是很高的,但是如果跟同時期的歐洲比,其實是相當落後的,但是這個畫派卻標誌這俄羅斯藝術的一個新高點,因而也具備學術價值。

列維坦作品,巡迴展覽畫派重要代表畫家

最後是藝術價值,藝術價值是一個相對核心的,抽象的價值。更傾向於藝術家跟欣賞者之間的交流,通俗一點說,就是欣賞者看到作品時,能夠感受到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東西,同時這種東西又符合審美和藝術本身的規律。而當這件作品能讓很多人感受到的時候,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就會相應的提高。

波提切利《春》

所以說,判斷一幅畫的藝術價值的時候首先要明確的是你是從哪個價值做出判斷的,切記將這些價值混在一起做出判斷。同時本人更傾向於用藝術價值去判斷作品的好壞。

所以結論是在商品經濟主導的現在,作品的商業價值過多的影響了藝術創作,很多人為了賣的好而調整自己的作品。競爭激烈的時候,很多人就開始走偏門,於是本身混亂的藝術判斷標準就越發混亂了。

也因此,我接受現當代藝術的時候很謹慎。。。

這裡給你提供一個當代藝術家,算不上特別前衛,但是你從他的作品上應該能感受到一些當代藝術應有的特點。

我們學校以前的副院長,徐冰老師

他的作品你可以百度一下,這裡只介紹一個。。。

徐冰《地書》

《地書》是一本由徐冰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標識語言」寫成的可讀小說。讀者不管是何種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捲入當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讀懂這本書。你要是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很容易就能看懂這本書寫的什麼。這是一種無障礙無國籍的語言,現在正在研製配套的軟體,可以把多種語言翻譯成他的這種語言

再比如他的《背後的故事》

正面看起來是中國的山水畫

但是背面看過去是雜七雜八的垃圾組成

這個有點諷刺了,不多評論。。

總之,好的當代藝術其實是很貼近生活並且很好懂的。。。


在知乎大談當代藝術的人大部分對傳統藝術沒什麼了解


看到有氣質的漂亮小姐姐的時候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


因為張曉剛的《血緣》系列


有些時候藝術作品如果被看懂就俗了,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作品也沒有明確的意義,不要強迫自己看懂每個作品,跟著感覺走就對了。所以不存在理不理解,只有喜不喜歡


我感覺就是多看,多了解,慢慢的感覺就出來了;最早的時候,我去為一場展覽開幕做攝像,因為那次展覽的藝術家都是美院實驗藝術系的師兄師姐,我實在忍不住,就去問他們創作作品的初衷與想表達的意義...慢慢的我再去看展的時候我就會慢慢主動去和這些作品交流,嗯,這件作品給我的直覺感官是什麼?久而久之,也差不多有點感覺,再加上本人學史論的,對巫鴻先生的《作品與展場》、格林伯格《藝術與文化》這些書都有給我一些啟發。
有了理論的鋪墊,我再看M+的希克藏品展,就發現和時代相關聯可以理解很多了;嗯看展覽很重要,什麼巴塞爾啊,有時間一定要去、可能看的會很疲倦,但是你會看到現在流行什麼,什麼很無趣了已經,頂級畫廊有什麼新的舉措。前兩個月M+的廣東快車也相當不錯,聽著藝術家的採訪,看著他們的作品結合自己所學到的,覺得在那個時代作出這樣的作品和行為很正常,符合當時的語境。
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審美判斷,也並不是說所有的當代藝術我都要先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我記得之前和一個藝術家聊,她目睹法國一位藝術家的行為現場,感動了當時在展覽現場的所有人;所有人最後衝上去擁抱這位藝術家,甚至流淚;這讓我覺得行為現場的感染力也很重要;也許這件作品讓觀眾想到的是自身的經歷,就算不是作者想表達的初衷又怎樣呢?每個人面對不同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釋義。
不過國內的當代藝術還是有很多弊端的,比如說抱團的現象,這倒是有點讓我想起來明代文徵明、徐禎卿這幫「精英群體」互相幫襯提升自己身份認同的事,這麼一想,抱團貌似也不見得不好...
我接觸過一些搞行為觀念的藝術家,和他們做展覽,甚至完整跟進他們的創作過程;我發現有一些只懂得皮毛就開始套理論去創作的藝術家;還有一些就是跟團「混」的,致力於能自圓其說就好的。
所以,我覺得,作為觀眾來講,有自己的審美判斷還是很重要的 多看;起碼視覺經驗要豐富。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名畫是根據文學作品創作的?
為什麼那麼多畫家、演員、作家、音樂家選擇自殺結束一生?
安迪·沃霍爾的可口可樂瓶畫作為什麼能拍出 5730 萬美金的高價?
為什麼梵高在生前沒有被譽為天才,死後卻聲名鵲起?

TAG:藝術 | 當代藝術 | 教育 | 現代藝術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