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心太重,容易焦慮怎麼辦?

=-=-=-
我來補充,貌似題主和我一樣的情況,舉例來說好比在遊戲裡面爆到一件極品裝備,結果沒roll到自己,又比如因為操作失誤錯花了很多點卷金幣元寶之類的情況下,就會渾身感到難受不舒服。

特別是在生活這種遊戲中,感覺大部分事情都不是能夠立即有回報,因此不願付出。


1、寫日記
當時有段時間喜歡胡思亂想,在看某本心理學書籍時,裡面提供一個方法,自己試過一段時間,對我有些用處

  • 把自己擔心或焦慮的事情都寫下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記錄下來的東西,基本上不會實現。
  • 思考事情的最壞情況,做好應對辦法和心理準備,也順便記錄下來。告訴自己事情最壞也就是這個結果,沒什麼可怕的。

基本上堅持記錄幾個月或半年,這種情況就能大大減輕。

過上一段時間回頭再看當時記錄的內容,發現當時真的很能傻,不敢相信這東西竟然是自己寫的。

2、看書
看一些能刺激精神或洗腦的成功學書籍、視頻
除了寫日記,還可以看一些成功學的書籍和勵志的視頻,就象老羅說的,就象打雞血一樣能在短期振奮一下精神,不過有效期很短,一般只有2、3天而已。


3、放一放,洗個熱水澡,好好睡一覺
別考慮的太多,運動後洗個熱水澡,好好睡一覺。
對我來說,大多數問題,在睡好覺後,第二天早上起床時,都會比較容易解決,不會象前一天那樣焦慮


4、提升自己的格局

把自己的目標提高一些,站在更高的角度和眼界上來看待這件事情,有些事情如果你只從眼前去看,可能是了不得的事情,但從長遠去看,可能真的沒有了不得的事情。


很早之前,因為一件小事(現在完全忘是什麼事了)受了點委曲,當時在看《墓碑》非常壓抑,後來想想,我這點事跟書中比起來還算事嗎,已經非常幸福了。


如果很嚴重,直接去看心理醫生吧。


享受了諸多富貴榮華,說自己不幸福,是矯揉造作嗎?我看不是。
顯赫的家世和貧瘠的背景,都有各自的不幸;家人說,你多不知足;「朋友」冷嘲熱諷等我不幸,世事皆冷漠,人情多淡薄。
榮辱是共存,神在天上看。我知道,得到的一切,都在另一處被撕裂。驕傲被創傷結痂又撕裂,流血不止。我也曾坐過一次人非常多的地鐵,我也覺得城市裡還有很多苦難的人被迫選擇毫無尊嚴的生活方式(無意冒犯,我並不是指所有人。)但坐在保時捷里哭,和騎著單車哭或者跑著哭也並沒有什麼優越感。
計較得失的人,不一定就不幸福;不計得失的人,多半也是大愚。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的事情,因為人性從不曾改變,你所領受的苦難與挫折,在另一地另一個光年裡,不期而遇。套用一首詩,不要錯過了白天的太陽又丟失了夜晚的星星,祝好。


得失心太重有時只是因為一直太順利,如果能經歷一段只有失去一無所獲的低潮,此病不葯自愈。


我自己有一個「能量守恆」的理論,這個世界是能量守恆的,你選擇A還是B客觀上都是一樣的,不要以為你選擇A後得到的比失去多,其實人之所以有得失的感覺,自己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個世界是信息不對稱的,你並非全知全能,你以為你失去了很多,但或許你得到的你並沒有看到而已,二是,個人的主觀偏好是不一樣的,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你所認為失去的恰是別人認為你所得到的。我始終認為這個世界是能量守恆的,得與失客觀上都會是一樣的,保持平常心就好!


得失心太重,容易焦慮怎麼辦?


要想減少得失心,減少患得患失感。需要先了解得失心是如何在大腦里工作的。


知道了原理,然後扭轉錯誤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並且根據一些實際操作才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得失心。


從我的實際訓練和體驗中感覺,人是情感的動物,只要你有情感波動,就無法100%的去掉得失心,但至少可以幫助你減少到很低的程度,至少能幫助你比其他人心態更好。

人為什麼有時候會得失心重,有患得患失的感覺?

並且這種感覺讓人百爪撓心,糾結無比,此心態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模式?


我先說說我的切身體驗,我有一次打德州撲克大輸(實際上沒多少,說多了會不會。。。出事。。。),當時的感受是我覺得我好像心態失衡了,但又好像刻意做了控制,所以沒有在情緒上表現出來。

我相信很多打過德州撲克的朋友都有過類似體會(或者其他競技性運動,比如其他「博弈類」撲克牌遊戲,麻將,或者是一般的運動,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因為一些BAD BEAT(德州撲克術語,意指一手好牌被別人在關鍵時刻以一張運氣牌打敗。)、或是自己的策略操作失誤、或是太輕敵等等原因,情緒心態受到了影響,並且會影響整個遊戲的後面階段,最後輸得一塌糊塗。除非你離桌,讓自己清醒一下,但絕大部分人沒有這種悟性、心態、自控力。


於是想起朋友給我推薦過一本書——《網球的內心遊戲》,並告訴我此書對競技性的心態提升有非常大的幫助。


於是花了兩天時間看完,並針對重要內容反覆揣摩,剎那間有種頓悟之感。有時候一本好書在你身邊時,你沒光顧它,只是時機未到,一旦在恰當的時機閱讀,會比你平常隨便翻翻或慣例性的撿書來看獲得的價值和感悟要多很多,《網球的內心遊戲》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在後來的無數次德州撲克遊戲中,我自然而然的運用了這個心態,竟然發現的確有很大不同。不同的地方就在於,無論是我暫時落後還是贏了很多,我都能保持一個平常心態,不會像以前那麼容易受到情緒波動,內心有種說不出的平靜。


讓我又有了一種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感覺,尤其是看到有人被BAD BEAT就變得非常憤怒,甚至要掀桌子,我心中就會竊喜,他們做不到「放下成敗得失,全心享受過程」,就永遠只有輸的份。高手更多會在乎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判斷和最優價值化的決策,因為運氣不能自己控制,不會把壞情緒帶到下一把牌里。


書里提到一個概念,每個參與競技的人的心裡都有兩個「我」,一個「我」是發出指令的,稱之為「我1」,另一個「我」是執行指令的,稱之為「我2」,然後給出指令的「我1」還會給這次執行指令的「我2」做出評價。


如果「我1」不斷給「我2」做評價,「我2」就會受到影響,就會容易失誤,並且影響後面的發揮,並陷入惡性循環。這種心態在網球、足球、籃球,以及任何涉及到與對手競爭的項目中普遍存在。


那知道原理後,如何降低得失心呢?


第一步,先將自我評價拋開,即對自己做的事情、操作、結果等不作任何的判斷,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這樣才能使自我意識和身體感覺(即我1和我2)和睦相處。只有「我1」停止對「我2」及其行為進行評價,「我2」才會不受過多的影響,正常發揮本應該有的實力。

第二步,將你想要的結果視覺化形象化。

不要使用命令。邀請「我2」用執行期望方式來達到預期的結果。把你想要的結果用想像的方式呈現給自己(我2)。


第三步:讓它自然發生,相信「我2」

邀請你的身體來做一個行為,給它自由來做。身體是被信任的,不需要頭腦有意識的控制。


比如我已經打過幾萬手牌(德州撲克的局數),絕大部分的各種牌型、出牌的順序、各種類型選手等,我都積累了一定量的「資料庫」,大腦是有記憶的,相信「我2」有成功、失敗的經驗積累,所以再遇到類似情景時,「我2」會順其自然的做出相應最優化的操作。


第四部,不做評判,冷靜的觀察結果,觀察過程,直到行為成為自然習慣。

剛開始刻意讓自己不做判斷,但還是不自覺的會做判斷,但時間一長,這種不做評價任其自由發揮的感覺體驗到過很多次後,你感受到了那種平常心帶來的好處,你就會慢慢習慣成自然。在實踐中體驗到心態平和沒有受到影響而帶來的愉悅感與優越感的暗爽。


簡言之,請大家在每次要遇到挑戰、或不對稱性信息的博弈競技時,對自己內心默念這句心法口訣:放下成敗得失,全心享受過程。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先不要過於計較結果,先享受過程,先放下未來不確定的可能,先做你能做的事情。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麼奇妙,越不先考慮結果,反而結果對你越有利。原因就是,當你本身就具備一定實力經驗是足以應付此事的,心態越放鬆,你的實力經驗就越容易發揮,甚至是超水平發揮,那好的結果就是順其自然的。


就像很多足球或網球運動員,他們平常的訓練和比賽已經使他們的技藝非常嫻熟。在趕上重要比賽時,心態的好壞就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在面對強敵時,不會慌張,不會發揮失常。

有意思的是,當我反過來找告訴我朋友說,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對我的心態提升至少提升了好幾個檔次。他們的反應是,這當然是本好書,不過好像沒你說那麼誇張吧。可能是由於每個人感悟深度和理解程度不同,也或者是由於是我在遇到了一個具體困難時,碰巧它給我指出了一條光明的方向,讓我走出來困境,所以印象更深刻。


後來又看到一本書——《思考,快與慢》,裡面提到一個概念——系統1,系統2,我感覺剛好和前面提到的「我1」、「我2」有異曲同工之妙。


書里提到,系統1和系統2廣泛應用於心理學。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快速、感性、直覺,消耗能量少,處於本能,是自主反應。

系統2 注意力是有意識、慢速、理性、推理,消耗能量多,擅長計算、邏輯思維,相當於自控力。


系統1無法關閉,且一直默認後台運行,會本能規避風險。

系統2不費力放鬆狀態,運作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和注意力,


這兩個系統在某些情況下會發生衝突,就會出現矛盾,互相打架,互相影響,致使你的大腦思維也變慢,甚至出現糾結。


問題補充里提到「我來補充,貌似題主和我一樣的情況,舉例來說好比在遊戲裡面爆到一件極品裝備,結果沒roll到自己,又比如因為操作失誤錯花了很多點卷金幣元寶之類的情況下,就會渾身感到難受不舒服。」


這就是兩個系統發生了衝突,互相干擾的結果。

系統2告訴你,只是遊戲而已,沒得到極品裝備又沒有什麼損失。

系統1告訴你,雖然是遊戲,但你付出了時間精力,現在卻什麼也沒得到,不甘心,哼。


系統2告訴你,只是遊戲而已,只是多花了一些虛擬錢幣而已,又不是真錢。

系統1告訴你,雖然是遊戲,但那些虛擬幣也是花時間精力打出來的,你竟然SB操作失誤,太浪費了,你真是豬頭。


好了。得失心的原因、道理、解決方法都告訴你了。

你現在還糾結么!?你現在感覺好點了么?!


還有什麼不明白的請評論留言。


【無恥小廣告,不喜可繞道】

我的電子書《天生好手》,為你詳解如何提高【自信】的方法。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yingrendao 】,回複數字『 1 』,即可下載。

微信公眾號,每日推送最新提升自信與戀愛情商文章。

http://weixin.qq.com/r/rUw3LxnEWEQnrV1M9xm- (二維碼自動識別)


怕我,你愛了嗎?


幸福感 = 現實 - 期望

降低期望,就會使幸福增加。

(話說我這樣是不是對人生太悲觀了?匿了)


21


森田正馬,自然療法。不拒絕痛苦,接受它及它所帶來的最壞結果。對於不能證明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選擇去相信它。這樣就可以激勵自己。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它是為了得到什麼的話。不要試圖證明你可以拒絕最壞的結果,你只需要相信你做下去會有應該得到的東西。如果你怕失去而不敢做一件事的話,你只需要告訴自己,我不為什麼,我只是喜歡。要學會哄自己而不是抗拒自己的情緒。接受所有。


01、焦慮情緒的解析

焦慮情緒是指向未來,是擔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擔心的對象多種多樣,比如犯錯、失敗、被質疑、被否定、被貶低、被嘲笑、被冷落、被疏遠、生病、意外、死亡......以無意識的、快速的、自動化的、習慣性的、模式化的思維邏輯推理、畫面想像的形式存在,引發焦慮情緒體驗。焦慮情緒同時也在推動著上述思維形式。思維形式和情緒感受交互影響,相互促進、惡性循環。

02、焦慮癥狀的解析

焦慮反映在思維上:擔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焦慮反映在情緒上:緊張、不安。焦慮反映在身體上:胸悶、呼吸短促、肩頸僵硬、頭暈腦脹、頭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腸胃不適、失眠多夢......焦慮反映在表現上:坐立不安、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焦慮反映在人際上:敏感、多疑,猜忌、迴避......思維形式推動著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引發身體不適和外在的不良癥狀表現,影響著自己對自己的感覺和看法,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又影響著情緒變化......

思維形式和內容、情緒感受、身體反應、外在表現、外界人際關係評價等交互影響,相互促進、惡性循環......以上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成為新的誘發因素,引發一個新的惡性循環。

舉例:自己擔心某人會懷疑、否定自己,從而感到情緒緊張,從而身體僵硬、胸悶、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感到不舒服,他人看到自己緊張不自然,感覺自己心裡有鬼、不真誠......

03、常見的焦慮形式

廣泛性焦慮:經常或持續的無明確對象和固定內容的提心弔膽及緊張不安,肌肉緊張,難以忍受而又無法擺脫。是習慣性的對事物的消極預期和災難化聯想,以及習慣性的焦慮情緒和迴避做法。是一種謹小慎微、嚴防意外發生的身、心狀態。

軀體癥狀:焦慮情緒引起的身體不適感,如胸悶氣短、肩頸僵硬、頭暈腦脹、頭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腸胃不適......很多當事人一開始的時候會以為是軀體疾病,跑到醫院檢查又發現不了什麼實質性的問題,醫生往往會給一個輕微病症的診斷,有的醫生會建議去看心理科,後來才知道是焦慮的軀體癥狀。

失眠多夢:焦慮情緒和軀體癥狀引起的睡眠困難。很多是因為擔心睡不好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工作或者人際關係而焦慮、睡不著。從某種層面來說,黑夜是對白天的逃避,真正的壓力源是學習、工作或者人際關係,現實問題解決了就能睡的踏實。

疑病症:為身心健康擔憂,對身體過分關注,感覺過敏;各種檢查均未發現器質性疾病,未發現主觀癥狀的軀體原因。對軀體癥狀的疑病性解釋和災難化聯想,引發焦慮,擔心、害怕。從某種層面來說,疑病癥狀是對壓力的一種逃避反應,是身心在給自己爭取休息的時間,爭取到更多的照顧、尊重和體諒。

驚恐發作:急性焦慮發作,無明顯誘因、無相關的特定情境,發作不可預測;在發作間歇期,除害怕再次發作以外,無明顯癥狀;表現為強烈的恐懼感,可有瀕死感、失控感等痛苦體驗;突然開始,迅速達到高峰,發作時意識清晰,事後能回憶。對身心癥狀的疑病性解釋和災難化聯想,引發恐懼,擔心、害怕。從某種層面來說,驚恐發作癥狀是長期壓抑的情感的急劇爆發。

強迫癥狀:窮思竭慮或反覆檢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體驗到觀念或衝動來源於自我;有癥狀自知力,感到異常,希望消除,但無法擺脫,因為焦慮和痛苦。實際上是身心試圖通過反覆思慮或檢查來獲得心安,以減輕焦慮感。或者通過某些現實層面無法實施的想像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社交恐懼:在意自己的表現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程度與現實處境不相符,對所怕情境迴避,直接影響社會功能。大多是因為擔心別人看出自己的緊張不自然,所以才會緊張不自然。社交恐懼症者內心深處是害怕孤獨的,渴望被陪伴和關愛。

04、焦慮的形成原因

從小到大的家庭、學校教育,以及後來的生活經驗,造成當事人內心自卑、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遇到事情容易焦慮,渴望成功和優秀,害怕失敗和犯錯。一般焦慮者有很強烈的控制欲,這一點會充分的表現在學習、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各方面。

當事人也是閑不住的,一閑下來就能夠感受到內心的焦慮,同時也會感到壓抑,需要不停的忙忙碌碌,忙碌可以安撫焦慮的心靈。需要通過持續的證明自己,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時間長了之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焦慮癥狀,緊張不安、身體僵硬、遇事退縮、挫敗、自責……逐漸演變成焦慮症。

當事人在遇到事情之後,會根據自己過去形成的生活經驗和自我觀念,預測自己會犯錯或失敗……他人會否定、貶低、嘲笑自己……從而焦慮,從而變得消極、退縮,這樣的自我預測可直接導致事情的失敗,從而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確實能力不足。

05、康復從想法開始

覺察自己的思維活動過程,發現是怎樣的生活經驗、自我觀念、自動化思維在使自己感到焦慮。需要先放慢自己,才能把自動化的、快速的思維過程認識清楚。把思維的內容和依據記錄下來,檢驗其真實性與合理性,對過去、現在、未來和自己、他人、環境重新進行解讀,用更真實、合理的想法代替原有的思維。包括: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解讀,對當前正在經歷的事情的看法,對自我、他人和環境的認識,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預設。

這就是認知重建,這一部分的工作量比較大。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就事論事的,通過實際的焦慮事情,來發現自己頭腦中的想法,過去的生活經驗,既成的觀念,以及對未來的預設。具體的過程是:我感到焦慮了,剛才發生了什麼?我想到了什麼?我為什麼會這麼想?我這麼想的依據是什麼?我還可以怎麼想?我怎麼想更合理?我的想法改變了之後,我的感覺怎麼樣?

06、康復從情緒開始

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和身體反應。為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命名。做一些事情放鬆、愉悅自己的身心。情緒和身體反應的變化也會引起思維的變化。催眠引導放鬆、繃緊放鬆、語言暗示、畫面想像,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滿足自己的身心需求......

繃緊放鬆訓練:依次用力的繃緊身體上的大塊肌肉,比如小腿、大腿、臀部、腰部、腹部、胸部、雙臂、肩部、頸部的肌肉,持續的繃緊,直到感覺綳不住了,然後鬆開、放鬆。

語言暗示:輕柔、緩慢的語言暗示,放鬆、平靜、安心……

畫面想像:回憶曾經的美好體驗,輕鬆、喜悅、自信……的回憶。或者想像藍天、白雲、海邊……等美好畫面。想像的如同真實發生,儘管內容是想像出來的,但感覺是真實的,正如病理性的焦慮、恐懼感也是自己邏輯推理、畫面聯想出來的一樣。

做自己感興趣、擅長的事情:揚長避短,更容易專註進去,更容易取得成效,進而可以獲得輕鬆、愉悅、自信的感覺。

滿足自己的身心需求:對自己好一點,看到自己身體和心理的需要,給與適當的滿足,對自己多一些理解、寬容和愛。

07、康復從行為開始

覺察自己的迴避、退縮和拖延的行為習慣。

越是逃避的,越是焦慮和恐懼。打個比方說,自己遇到一隻狗,然後感到很害怕,轉身就跑,也不敢回頭看,跑著跑著就感覺在背後追自己的是一頭惡狼,更加恐懼,再跑著跑著又感覺在背後追自己是一頭猛虎,再跑著跑著就感覺背後是無邊的恐懼,從而更加的疲於奔命,焦慮、恐懼和疲憊,甚至會絕望。

尋求依賴、抱怨他人,會加重自己的焦慮。

一個是認為自己無力面對和解決,必須要依靠他人,再一個是別人並不欠自己的,也無法為自己承擔,所以也會拒絕。

依賴性強的人最害怕的就是被拋棄,因為自己無法給予他人滿足,反而需要持續的向他人索取,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他人早晚會感到厭煩,從而拋棄自己。喜歡抱怨的人,儘管能夠獲得一時的滿足,但是從長遠來說,大家都會避之惟恐不及。

勇敢的面對問題和循序漸進的解決問題,能夠提升自信心。往往在面對了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它也不過如此。很多問題要解決起來都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如果總是想用最快的方式最好的解決問題,往往就會面臨失敗,而且還會受到傷害,失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勇氣。比如要跑100米,正常人七八十步可以完成,而心急的人卻想用兩步跑完,不僅失敗,而且因為步子邁的太大,而受到了傷害,從而一蹶不振,離目標還很遙遠。

系統脫敏法、暴露法,想像預演和生活實踐……

系統脫敏療法:把某個焦慮、恐懼的對象劃分為若干等級,等級要相對均勻,幅度要相對小一些,然後從焦慮、恐懼感最弱的情境開始,進行放鬆訓練,用放鬆代替焦慮、恐懼感,直到可以完全放鬆下來,再進行下一等級的放鬆,依次進行脫敏。

想像預演:對於某個焦慮、恐懼的等級,還無法從現實層面適應的情況下,可以先進行想像預演,就是把自己焦慮、恐懼的情境想像出來,然後置身其中,觀察自己的想法,如果發現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調整;觀察自己的感受,進行放鬆訓練;觀察自己的做法,如果發現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調整。從而通過語言建立理性的想法、放鬆的情緒感受、有效的行為做法,作為應用於具體生活情境的準備,提前獲得自信和經驗,再落實到生活中。

08、別人如何看自己

中國人都比較好面子,所以比較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在自己目前還比較焦慮的情況下,自己就是會有一些不良的外在表現,他人因此也會對自己有一些不好的看法。理解、接納自己,容許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管你接納不接納,它們都存在,所以只能夠容納、允許。隨著自己的思維方式、情緒和身體反應、外在表現的持續改善,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會發生改變。

所以說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我們採用壓抑、掩飾和偽裝的方法很難獲得他人對我們的認可,只有當我們真正的自信和勇敢起來,外表才會自然而然的煥發出輕鬆、自信的感覺。

09、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過去的負性生活經驗(他人的否定、自己的失敗)及所形成的自我概念(自己是無能、沒價值的)的陰雲的籠罩之下,就是真正的自己,是與生俱來的、本源的樂觀、自信和勇敢。清晰的認識到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及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包括對自己、他人和事物發展變化的認識)對自己當前的思維方式、情緒感受和行為做法的影響。撥開雲層,看見真正的自己。如果沒有了那層陰雲(擔心、害怕、自卑、不安)自己會是什麼樣?擔心、害怕的背後是「我無能、沒價值」的自我概念,在自我概念的背後是過去他人的否定、自己的失敗,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是與生俱來的、本源的樂觀、自信和勇敢。

10、綜合的調整自己

提高自我覺察的能力,覺察在焦慮發作時的思維活動的形式、情緒變化、身體反應和外在表現,認識到它們之間的聯繫,分別調整。可以提前進行想像預演,閉上眼睛,設計一個讓自己感到焦慮和產生焦慮癥狀的情境,放慢呼吸、放慢時間,看到其中的思維活動過程、情緒變化、身體反應和外在表現,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依次進行調整,發現、調整、暗示、實踐......

如果把人的心理比喻成一部電腦,自己的觀念、思想、情緒感受和行為習慣就好比是事先設計好的程式。當事人的原有程式出現了BUG,需要修復,可以把新的觀念、思想、情緒感受和行為做法設計進去,或者設計一個更高的智能,讓當事人在「不清醒」的疑病狀態里的時候,高級智能就會來提醒他認識到思維的虛假性,從而從「不清醒」的疑病狀態轉回到「清醒」的現實狀態。這項工作需要在心理諮詢中,由心理諮詢師帶領當事人通過問題解析、認知重建、行為訓練和催眠暗示來逐步的實現。

11、給焦友們的忠告

要做的工作還是挺多的,自己要有耐心、要多努力,循序漸進、腳踏實地的探索、調整和完善自己。記住:慢就是快,快就是慢;足夠慢,才能足夠的快。這就好比跑500米,正常的是要用數百步跑到,而如果要求自己幾步就跑到,勢必就會感受到挫折和失敗,甚至是受到傷害。如果感覺自己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思維過程、情緒變化、身體反應和外在表現里,感覺自己調整有些困難,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協助,以加快康復進程。

本文摘自我的原創電子書《焦慮症的心理治療和案例解析》。


得而復失:什麼是失?如果說得代表生活中曾經給你意外的驚喜的那一瞬間,那麼失並非對那一瞬間的否定。因為在那個瞬間和失之間,你曾經有過,雖然佔有這個詞聽起來十分刺耳。失無論多麼殘酷,都無法取代有,它可以使有終止,但它終於證實了有這個事實。因為失就是復得,內在化了的,更加強烈的得。

巴爾圖斯,你當然懂得這個道理,正因為你無法再見到米索,你才努力把它描繪得更清晰。它還活著嗎?它活在你的心裡。這隻小貓的天真浪漫的遊戲曾一度讓你快樂,現在它仍然追隨著你,你的深切的傷感就是在履行你的職責。

這樣,一年後,我發現你在長高了,心情平復了。不過,讀者當然只會看到你在書的結尾那淚流滿面的樣子。為了他們,我在序言開頭是做了那些拉拉雜雜的交代,只是為了說:「不必憂慮,我存在著。巴爾圖斯存在著。世界仍然是完好無損的。雖然貓沒有了。」


里爾克 一九二O年 序於瑞士


CBT吧,祭出「那又如何」大法。
——我掛科了,要畢業不了了!
——那又如何,畢業的人掛過科的多了去了。

——女朋友跟我吵架了,她準是要跟我分手!
——那又如何,難道別人的女朋友都是從來不吵架的么?

——昨天有優惠沒看見啊,多花了一千塊錢呢!
——那又如何?多了一千塊錢你就能買房么?

……


看到這個題目忍不住來說幾句。
我本身就是一個得失心非常重的人,考試的時候因為失誤丟了幾分會很傷心,甚至在考場上會因為某道題不會做而去想各種無邊無際的後果,比如這次要掛了云云,生活中由於自己的懶惰或者疏忽錯過一些機會的時候也會懊悔好幾天,甚至打LOL也是這樣,想贏怕輸,輸一盤會罵隊友甚至室友- -然後會無法抑製得想在下一盤打回來,所以有一次在這樣的心態下從中午起床打到凌晨4點,是的,中間甚至沒有去吃飯。。
我覺得得失心太重的根源是害怕失敗,換句話說就是贏慣了,一般這樣的人從小到大經歷的挫折會比較少,所以沒有足夠的失敗體驗。
所以我的解決辦法就是去主動失敗幾次。。雖然聽起來很無厘頭,但不得不說還是有點作用的。自從打LOL自己坑了好幾把忍受了隊友的各種謾罵之後就對輸贏的看法變淡了(不過僅僅是匹配!排位輸了還是會心煩= =..)考試的話因為上了大學變的越來越懶,成績一直不上不下,習慣了之後在考場上有不會的題目也會雲淡風輕地扯上幾句然後繼續做會做的。各種面試都杯具過一次之後也對面試沒那麼在意了。。
年輕人,在年輕的時候,多輸幾次,不是壞事,心若在,夢就在,大不了重頭再來。


生場大病什麼都看開了


1.擺脫線性思維。原來的我,對於每一步的結果都有著嚴格的控制。總覺得得上了一個什麼什麼學校,考了多少多少分數,才能達到a,有了a才能到b,才能到c,這樣才是人生贏家。但是,人生更想是一個隨機遊走,是沒有規律的。其實,只要大方向對了,甚至有的時候你搞不清自己自己的方向,只要努力勇敢的去做就好了。
2.不在意他人眼光。越長大越發現,真正關心在意你的人很少,人都有一個覺得自己做不好別人很在意的怪癖。努力去做,對得起自己就好了。
3.自控力。有自控力的人是成熟與性感的,他們也更容易實現自己的目標。
4.冷靜的面對困難。人很難說服自己接受困難,但是要承認困難,冷靜的一點一點去解決它,和困難做朋友太難了,但是我們也不要與它交惡,它是促進你成長的一部分。


每當這種狀態襲來的時候,我就開始聽《心經》以及《慈經》,類似於這種靈性音樂。。。
默念《心經》
對於我本人來說非常管用,因為「得失心」就是生了「比較心」
「我執」在作祟
當你感到自己的渺小、並升騰起無盡的「慈悲心」時
你忽然就覺得一切不那麼重要了
且寬容一切。
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依靠。


失去過的太少,就會覺得什麼都該是自己的,什麼都是重要的..


學物理,搞懂為什麼物理中有「xx守恆定律」

得與失,都是連續的,就像時間和空間是連續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樣。


幸福的秘訣在於:使你的興趣儘可能的廣泛,使你對你所感興趣的人和物做出的反應盡量地傾向於友善,而不是敵視。—— 羅素《幸福之路》。


得失心和焦慮都是人類生存和延續的必備技能,所以關鍵是「過度」。
我認為「過度」是為了目前的目標忽略了遠期或終極目標。
這又涉及到一個問題:什麼是一個人的終極目標?
如果你有宗教或類宗教信仰,那麼,恭喜你,這對你並不是一個問題,如果你沒有,那麼,你可能需要了解大多數人的終極目標:
1. 儘可能活的長一點;
2. 生育並養大儘可能多、儘可能好的後代;
3. 形成自己的思想並讓盡量多的人接受並延續下去。
我們平時說的健康,愛情,金錢,權勢其實都是以上三點的手段或中間目標。
有很多時候,明白了自己已經「過度」並不等於能夠放棄面前不恰當的目標,例如毒癮,和人的生理相關,並不是單純想想就能解決的。所以,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要請別人幫忙,最極端的大概是心理醫生了。當然,大多數時候,父母,情侶,朋友是更方便更恰當的選擇,特別是父母,他們可能不了解你,但他們真的會無私幫你。


人往往是害怕害怕,焦慮焦慮。。。
我的意思是不需要為了容易產生焦慮這個件事而焦慮,每個人都會焦慮啊,很正常。
知道焦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後去好好的處理容易產生焦慮的原因就可以了。
不用強迫自己不焦慮或者害怕焦慮。
能夠正視自己的問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讓自己發自內心地喜歡自己?
負能量是更理智嗎?
現代生活對人最大的約束是什麼?
有什麼以食物為題材的電影推薦么?
都27了,一次戀愛都沒談過,這麼失敗的人生該怎麼改變?

TAG:人生 | 心理健康 | 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