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空電影近幾年越來越火?

從2012年的《普羅米修斯》開始,太空電影突然進入了我的視野,13年的《地心引力》,14年的《星際穿越》,今年的《火星救援》。

為什麼好萊塢的導演們突然熱衷於這個題材?

在我的印象中,嚴肅太空電影的娛樂性都不強,印象最深的是《阿波羅十三號》與《火星任務》。其中《火星任務》當年票房慘敗。

新世紀以來,科幻電影先是流行《黑客帝國》式的賽博朋克電影,再是漫威的超級英雄。如果說賽博朋克的流行,與計算機網路的普及有關,那麼近兩年太空電影的流行又是為什麼?


好吧,補充一下中心思想:
1、太空題材的電影在美帝流行有一段時間了,並不是近年突然走紅的,並且有好幾個長盛不衰的知名系列一直生存到了現在。
2、普羅米修斯是異形系列的續作,千呼萬喚使出來,得成也需有契機。地心是名導們」一年一部精緻3D「的精神傳人,星際是諾蘭還願之作,差不多只有火星是真正的看題材下飯的商業片。電影市場之外的因素,影響其實不大,主要還是連續兩年有優質太空題材大片熱映,給了好萊塢片商繼續製作相似題材電影的聯想空間,以及觀眾對此類題材電影的期待。

另外,13-15年這個」太空三年三部曲「確實與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等」深空幻想「系列不同,科技相比現在沒有太大進步,太空場景看起來比較低調、更接近真實。不過2001和阿波羅13號也是這種質感的,所以還是不要輕易斷言新世代的來臨。


當然,作為科幻迷,答主還是希望這股太空電影熱潮能保持下去的。

謝邀。

太空題材的科幻電影一直是老美的心頭好,畢竟人家登陸過月球,航天技術在這個星球上還是居於領先地位的。

2001太空漫遊是最早的開拓者之一,這片子可是1968年北美年度票房亞軍,不是什麼沒人看的裝逼片。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與電影是同時進行的。1984年好萊塢改編了克拉克小說的第二本《2010》,但知名度與影響力均與庫布里克的那部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福斯出品的《人猿星球》系列也開始於1968年,這個系列一直是有太空探險的前提的,人類主角都是宇航員。因為賣得不錯,福斯一口氣拍了5部,上映年度分別為:
《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 1968年
《失陷猩球》(Beneath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970年
《逃離猩球》(Escape from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971年
《猩球征服》(Conquest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972年
《決戰猩球》(Battle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973年
到了2001年,蒂姆·伯頓執導的顛覆版《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上映了,口碑不算很好,票房還過得去。不過這部片子有比較多的太空場景,還是值得一看的。
2011年福斯又坐不住了,推出了該系列的前傳,但目前兩部曲的劇情跟太空航行沒什麼關係。

美劇方面,偉大的《星際迷航:原初系列》(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即TOS)首播於1966年9月8號,一共播出了3季79集,後來又陸續推出了5個衍生劇集,分別為
《星際迷航:動畫系列》(The Animated Series,即 TAS1973-74。該動畫劇集曾計劃推出第二階段(Phase II),但不幸被砍。
《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即TNG),1987-94,一共播出了7季176集。
《星際迷航:深空九號》(Star Trek: Deep Space Nine,即DS9),1993-99, 一共播出了7季176集,與「下一代」系列同壽。不過這套劇集的故事固定在科考站「深空九號」上,而不是像以往那樣跟著企業號到處飛。
《星際迷航:航海家號》(Star Trek: Voyager ),1995-2001,一共播出了7季172集。
《星際迷航:企業號》(Star Trek: Enterprise,即ENT),2001-05,一共播出了4季98集。

星際迷航系列的大銀幕之旅始於1979年,後來保持著2-3年一部的節奏,一直拍到了第十集(2002年)。在沉寂了7年之久後,2009年5月,由一代坑神J.J.艾勃拉姆斯領航的全新《星際迷航》大電影重返地球銀幕,ST系列濃郁的Geek氛圍被JJ擅長的快節奏商業動作大片格調清掃一空,票房倒是提升了一大步,但未知是福是禍=-= 2012年第二部JJ Trek也已經上映。更可氣的是這傢伙還接手了星球大戰系列,這下ST粉絲和SW粉絲終於可以站到同一條戰線上了。

太空題材的科幻美劇還有很多,如《星際之門》《太空堡壘》《巴比倫5號》等,而這些美劇也有大電影或者電視電影推出,就不一一列舉了(因為答主也沒怎麼看過這些=-=)。

70年代誕生的太空科幻作品也很多,其中首推劃時代的《星球大戰》,好萊塢特效工業的起點,美帝最大的科幻情懷ip,迄今為止一共推出了六部真人電影,分別為
《星球大戰》1977
《星球大戰: 帝國反擊戰》 1980
《星球大戰:絕地回歸 》 1983
《星球大戰:魅影危機》 1999
《星球大戰:克隆人進攻》 2002
《星球大戰:西斯的復仇》 2005
六部曲一共5次拿下當年北美票房冠軍,唯一一次大權旁落是2002年《克隆人進攻》被《蜘蛛俠》和《指環王2:雙塔奇兵》壓在身下,僅獲年度第三。

2012年底迪士尼以40億美元收購盧卡斯影業之後,就一直積極運作星戰系列的回歸。作為常年關注北美電影動向的票房發燒友,答主還記得當年迪士尼找了一圈業內知名導演,但最終大家都婉拒了執導EP7的機會。最後「勇擔重任」的是剛拍完《星際迷航12》的J.J.艾勃拉姆斯。願光暈與你同在!

星戰系列重新起航之作《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將於今年12月18日上映(北美),內地檔期應該是2016.1.10了。

說到火,今年情懷燃燒的《侏羅紀世界》一舉刷新了北美首映開畫記錄,而即將上映的這部星戰電影極有可能破掉侏羅紀世界的超火爆首映記錄。 我覺得到時候肯定會有問題問星戰票房為什麼這麼火爆的。

星戰系列第八部已經定下了2017年上映,目前處於前期準備階段。與此同時,星戰外傳《俠盜一號》(Star Wars Anthology: Rogue One)已經開拍,定於2016年12月上映。內地明星姜文和甄子丹加盟此片,第一張劇照已經放出:

宇宙文和宇宙丹。帥帥的=-=
該片導演為加里斯·愛德華斯,此前導演作品有小成本科幻片《怪獸》和華納商業巨制《哥斯拉》(2014)。

同樣始於70年代的太空題材系列科幻片還有「異形」系列,
《異形》1979,雷德利·斯科特執導。老雷的新作《火星救援》本月25號就要登陸內地啦,這部片子也是題主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吧。
《異形2》 1986,詹姆斯·卡梅隆執導
《異形3》1992,大衛·芬奇執導
《異形4》1997,讓-皮埃爾-熱內執導。
「異形」系列還跟同一個東家的「鐵血戰士」系列雜交生出個小怪物《異形大戰鐵血戰士》,一共拍了2部,第一部AVP上映於2004年,票房還不錯。第二部《異形大戰鐵血戰士:安魂曲》(2007年)是由施特勞斯兄弟執導的,這哥倆沒撈到過什麼好機會,AVP2拍得奇爛無比,深得作坊片精髓。後來哥倆還鼓搗出一個《天際線》(Skyline),內地上映過的。=-=

異形系列的正統續作則是由老雷親自執導的《普羅米修斯》,2012年上映。該片定位為異形系列的前傳。在本片之後雷導拍了《黑金殺機》(2013)和《出埃及記》(2014》,期間還一直在籌備《普羅米修斯2》,真是越老越勤奮。
不過雷導在籌備《普羅米修斯2》的時候看到了《火星救援》的劇本,立即對其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中斷了前者的工作,開始著手《火星救援》的製作。

《火星救援》的優良口碑讓雷導職業生涯第一次拿到了北美2億+的票房。同時該片作為2015年內地最後一部好萊塢分賬大片,在內地也有望收穫票房佳績。

《火星救援》的成功讓雷德利·斯科特有了更多的資源來進行《普羅米修斯2》的工作。但福斯公司的兩個項目卻相互撞車,顯的有些自亂手腳。早些時候,曾執導過《第九區》《極樂空間》和《超能查派》的尼爾·布羅坎普成功爭取到了《異形5》的項目,甚至連概念圖都做出來了:

(雷普利女王回歸!)
但就在本月,福斯宣布普羅米修斯2的正式片名為《異形:契約》(Alien:Covenant),拋棄了此前採用的名稱《異形:失樂園》(Alien:Paradise Lost)。該片將於 2017年上映,並且會推出第三部形成一個完整的三部曲。老雷在宣傳火星救援的時候也對媒體表示,這套三部曲會在結尾跟異形1聯繫上,成為一個完整的前傳系列。
但既然普羅米修斯2採用了Alien作為主標題,異形5項目就被迫延後了。尼爾·布羅坎普也暫時擱置了所有異形5的相關工作。至於他不會不完全退出,還要看事情的進展了。總覺得有點惋惜哎。
據說Covenant這個副標題是布羅坎普打算拿來給異形5定名的,而且和微軟的遊戲《光暈》有點淵源(布羅坎普同時也是光暈系列的超級粉絲)。
如果布羅坎普的異形5項目還能繼續推進的話,該片的故事情節將緊接著《異形2》展開,也就是說官方設定洗掉了不大成功的異形3和異形4,這個也是挺殘酷的=-=

星戰的成功帶動了好萊塢太空科幻片的熱潮,但成功者寥寥。1979年迪士尼有部《黑洞》,當年也是大投資電影了,可惜最後不是很賣座。裡面的機器人現在看到倒是萌點滿滿:

70年代還有一部不得不提的太空科幻片,恐怖類型片大師卡朋特的《黯淡的星》,1974年。

影片結尾這一幕,宇航員踩著飛船碎片當滑板,這簡直是我最喜歡的邪典趣味鏡頭了。

8090年代誕生的經典太空科幻系列不多,保羅·范霍文執導的《星河戰隊》(1997)大家應該都記得。這個系列後來的續作都是小成本電影,沒什麼好說的。

1983年的故事片《太空先鋒》不是科幻,講述的是美國第一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的故事。去年星際穿越熱映的時候這部電影被不少人提起,值得一看,不過很長。

1989年的紀錄片《為了全人類》非常推薦,講述的是阿波羅11號的登月之旅,珍貴鏡頭超級多。裡面提到宇航員們升空後在船艙里放《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音樂,側面說明了庫布里克的這部作品是多麼深入人心。

1995年的《阿波羅13號》是非科幻類型的太空題材故事片,真實事件改編,湯姆·漢克斯主演。《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其實都不是那種技術比現在高很多的科幻片,很像這部電影。

新世紀的太空題材科幻片其實很多很多的,題主提到的這幾部就是知名度比較大而已。2007年的《太陽浩劫》知名度也還可以。2009年的《月球》在知乎科幻板塊的曝光率也很不錯。經評論提醒還有《火星任務》我忘了說了。皮克斯的《機器人瓦力》傳播度也很廣。

給迪士尼帶來巨額虧損的羅伯特·澤米斯基動作捕捉動畫片《火星救母記》和嚴重過時的科幻小說改編電影《異星戰場》,讓影迷們戲稱迪士尼開發出了「火星檔」。


2013年有兩部小成本科幻電影,《火星上最後的日子》和《歐羅巴報告》,都是太空題材。後者卡司中有吳彥祖,而且口碑還挺不錯,值得一看。(主要是這部電影描述了太空探索的艱辛與犧牲,贏得了觀眾的好感)。

而當年最熱門的太空題材科幻片當屬《地心引力》。阿方索·卡隆此前最知名的作品包括《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和科幻片《人類之子》。前者在HP系列中口碑呈上升趨勢,因為確實有趣啊。後者的長鏡頭也為人所稱道。

其實《地心引力》在上映前更多是被當作「一年一部精緻3D」的精神傳人而廣受期待的,2011年的《雨果》,2012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3年就輪到卡隆拿太空場景大秀長鏡頭和精緻畫面了。不過上映後,《地心》的劇本受到的讚揚也很大。——也許這點很違反諸位的直覺。
這三部片子在奧斯卡上也都是收穫頗豐的,其中少年派和地心都為導演掙到了最佳導演獎。

到了2014年,「年度精緻3D」的傳承就中斷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單里沒有一部是3D電影)。不過諾蘭的大作《星際穿越》適時補進,引發了一條新的敘事鏈,也就是題主注意到的,「一年一部太空科幻」。

諾蘭最推崇兩部科幻片,《2001》和《銀翼殺手》。他用《盜夢空間》還了《銀翼殺手》的願(雖然盜夢也傳承了很多來自2001的肅穆感),然後又用《星際穿越》還了《2001》的願。我這麼說可不是黑他啊。

得益於諾蘭的人氣,《星際穿越》在影迷群體中討論熱度不亞於任何一部商業大片。於是連續兩年有熱門太空科幻片的印象就形成了。到了第三年,老雷的《火星救援》應聲而出,一條完整的傳承線就成型了。

《火星救援》現在是奧斯卡攝影和最佳導演兩個部門的二號種子,票房也很不錯(北美目前2.1億出頭,雷導職業生涯最高)。內地也馬上就要上映了,希望能掀起一輪熱潮。明天這個時候答主已經在影院里看呆萌種土豆了。
《星際穿越》有吉普·索恩領銜的團隊做科學顧問,而《火星救援》則得到了NASA的大力支持,並且安迪·威爾的原著也寫得很棒。應該說這兩部科幻片都是很有誠意的。


Ps:雷導是最先知道火星上有水的導演!!軼事一則,鏈接如下
I knew there was water on Mars months ago, says Ridley Scott


人類的「強技術」展望,注意是技術不是基礎科學,大致就是兩個方向,一個是飛出去,一個是數字化,這兩個話題一直是科幻小說和電影最熱衷的,時間旅行那是基礎科學層面的東西,不是技術的東西,相對來說人與人交互的問題,包括個人時間旅行,數字化題材,格局都不容易做大。挖的深格局不一定大,比如攻殼95,而攻殼番劇則是引入科技對政治格局的影響才擴大格局的但也不太大,殼中少女,心理測量者都注重社會描寫,技術描寫本身佔比不大,這樣才能拓展開,而太空題材則不同,單是秀技術就能支撐一個大格局了,如果能夠引入社會性影響,那將是歷史性的題材了,比如星空清理者,而火星救援是純技術構建的時代斷面,沒有刻意強調格局,但是已然不小,容易拍出震撼感來吸睛,但近年來這三部反倒不是那種「大」太空電影,雖然它們技術意義上來說,挺「大」的,但是沒有像星空清理者那種格局,而星穿本身都不是技術導向型科幻


原因很簡單,地球已經不夠拍,經費又不多,還要達到與時俱進的效果~


為什麼像《地》《星》《火》這樣的太空電影最近越來越火。
稍加體會就能發現,諸如《星球大戰》《星際迷航》《普羅米修斯》之類的影片和《地星火》三部在太空這個元素的呈現方式上是截然不同的,《地星火》給我們的感覺更接近於《阿波羅十三號》。
從人與太空的關係上來看,《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等影片中的宇宙星空只是紛繁複雜劇情的背景,各種飛船以光速甚至是躍遷來往於各個星球,宇宙就像自家小區一樣,反派與正義在其中愛恨情仇打得不亦樂乎。然而,《地星火》里沒有反派,如果非要豎立一個反派,那就是宇宙本身。真空,極寒,高溫,輻射,以及孤獨。影片中的飛船沒有曲速引擎,不能躍遷,重力通過旋轉產生,大部分時候還是在狹小的船艙中漂來漂去。
從科技發展的水平上看,《地星火》的科技水平比現在領先不了多少。在《火星救援》里用的還是6S,沒有量子通信,你回句話得乖乖等20分鐘。飛船甚至還沒有達到第三宇宙速度,在《星穿》中人類快要完蛋了,於是直接享用了未來人類的高科技成果。比起曾經那些科幻片中動不動就以光速往來穿梭的飛船《地星火》差得不知道哪裡去了。這是個是很有意思的區別。
因為冷戰,美國從1961年開始了阿波羅登月計劃,到了1969年人類在月球上邁出了一大步之後,太空探索的轟轟烈烈影響著當時的科幻電影人,從60年代開始科幻片中逐漸充斥了人類對於科技的盲目樂觀想像,隨之誕生了著名的《星際迷航》《星球大戰》《人猿星球》等等隨便一飛上千光年的技術。然而,距離《太空漫遊2001》已經過去了15年,人類離開月球也有43年了,科技日新月異,所謂的互聯網革命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然而當你夜裡抬頭看天,那皓月繁星,是否感慨它們依然是那麼的遙不可及。40多年過去,當年那一代理想志在星辰大海的電影人和NASA的科技工作者們也長大了,眼前的一切與回憶中激情燃燒的歲月產生的巨大反差引發出思考——原來我們仍舊還是那個沒有走出圍欄的嬰兒啊!自然而然的,這些電影人們把目光從半人馬座,從死星,拉回歸到了眼前。
因此在《地星火》中有了這些實實在在展現出來的宇宙的陌生,偉大,美麗以及殘酷。
但是人類卻遠沒有放棄希望。這三步電影,結尾都是大團圓,這不是一種巧合,這是在承認宇宙殘酷和人類眼下不思進取的同時而表達的一種新理想主義樂觀情緒。地心引力中女主重新振作啟動聯盟號飛船,星際穿越中反覆提及的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馬特達蒙最後說道的解決一個問題之後再解決下一個問題,直到成功。這不都是在激勵著人類,重新振作起精神,放眼宇宙揚帆遠航嗎?


NASA越來越缺錢了


基本上「XX類型、題材影片越來越火」的原因,其實追根究底大概會有兩個普遍的答案方向:資本和文化。

前面的答主對資本這塊已經說的很好了。一種類型或題材的電影一段時間內票房高或是數量眾多,無非是「現象」。電影產業當前的資本運作、對題材選擇跟風、各類效應、互聯網、大數據.....因素很混亂,並且很多事真假莫辨,只能當做現象去看待,很難就追究。對於科幻電影,或者說這個太空題材影片的高產,對於資本來說,就是出現了一些成功的高票房案例,效仿之,以及這是「大片」「3D」,有票房號召力,因此固定生產數量、質量擺在那裡。

但資本也是比較現象化的,還有另外一種角度去說原因,可能是意識形態、價值觀這種文化層面上的。科幻電影中的故事原型其實出現的非常早,神話故事中就有了。在電影中,不管是科學、偽科學,都是把人們心中的幻想合理化的方式。科幻電影也與意識形態的再生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與觀眾心理構成一種對應。

可以說,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中常會借用基督教原型,體現個人主義,道德主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等為內涵的美國精神,這些外部形態上各異的好萊塢大片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層面還是具備一定的一貫性的。和超級英雄電影一樣,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價值觀都是安全而具備「號召力」的,這使得這整個類型的生產很穩固。可能例子不太恰當,諾蘭電影在全球的火爆,也從一定層面上體現了美國中產階級價值觀的強大吸引力。可以說,內在價值觀的流通和認可、被認可也是一個類型、題材是否受歡迎的重要一環。

不過這也不是決定因素,僅僅作為一種補充。風潮是一直會變的,一種題材和類型內在的文化、意識形態與當下的大環境是夠契合可以作為一個比較重要的判斷因素去思考這類問題。比如中國的青春片大熱,與社會、文化、大眾心理也都是密不可分的。


太空電影剛剛進入你的視野而已,你應該提問,為什麼這兩年自己開始關注太空電影了。


·

老兄,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科幻片。

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把自己當成了宇宙的中心。
你沒關注過的就是不火的,你看過幾部的就是『越來越火』的。

這是自戀,需要規避。
列舉更多更早的太空片並不能解決自戀問題,
隨著你看的領域越來越多,會出現『最近幾年為什麼宮廷戲越來越火』『最近幾年為什麼穿越劇越來越火』之類的新問題……

·


瀉藥。

也不是最近才開始的吧?說實話,只有中國是最近才開始特別針對科幻進行開發,美國那種地方年年都固定出科幻片。

這幾年讓你覺得尤其炫目,大概是因為技術真的進展飛快,尤其是3D和特效技術。早期的美國科幻片完全是B類,現在卻主流的不能再主流了,原因歸根結底還是電影製作方面技術的發展。
而在出現了科幻這麼能賺錢的勢頭以後,緊跟著就會是更多的科幻片了。


個人拙見:

1. 地球越「小」、太空離我們就越近:
隨著科技發展、信息流動方式的顛覆性革命,地球已被拉平,我們和最發達的國家信息視差越來越小。世界對於我國較發達城市的居民來說,真的已經變成了「小小地球村」。地球作為電影故事的背景舞台似乎逐漸被觀眾厭倦,好萊塢會把類似的故事換成宇宙太空的背景不斷翻新。

2. 對科技和極客文化的迎合:
矽谷派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在這種歷史環境下,「極客文化」逐步走向大眾化,有望成為「大眾文化」。
「Nerd is the new sexy, even in Hollywood」,其實大眾觀眾們也已經開始接受這種觀念的轉化。
科幻電影和太空電影的崛起,個人覺得是好萊塢對於這種文化趨勢的迎合。

3. 我國對於科普的迫切需求:
我們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面臨兩個問題:「全社會的信息平台化標準化」以及「製造業升級」,而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以「科普」作為鋪墊,讓年輕人們覺得「科技是很酷的東西」。
乘著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的東風,科幻文學和科幻電影在中國受到追捧,為科普奠定了非常好的氛圍;所以我個人感覺,在進口片引進方面,其實科幻題材是非常好的選擇,這只是我的個人猜測,不一定準確哈。


一直就很流行,只不過國內不引進而已


近年來引進電影越來越多了。。。


往大了說,電影是現實社會的投影,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已經不局限於地球,人類的求知慾是電影票房的保證。
往小了說,對於科幻電影,地球上人們熟知的東西已經實在沒什麼好拍的。電影是門衝突的藝術,科幻電影講求對現實的超越,而現在地球上的我們已經超越了過往的科幻影片,實現了幾十年前幾百年前科幻大師門書籍中的「科幻」。為了製造更多的噱頭和衝突,舞台就搬上的太空。


網路時代之後,就是太空時代了。


其實太空電影真要算起來從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就開始真正進入主流電影大家庭,相當火了。1968年正是太空競賽最為激烈的時間,靠著庫布里克導演和亞瑟克拉克出色的劇本和在當時無與倫比的電影技術,這部電影在當時不火才怪。電影中的很多橋段後來都發展成為各個科幻題材,比如文明由來外星說(普羅米修斯),人工智慧危機(終結者),生命哲學(超體),空間生存(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未來太空探索(歐羅巴報告)等等等等。

在這之後出場火爆的是太空歌劇,如1977年星球大戰(今年12月18日上映第七部),1979年星際迷航(原初系列6部、下一代4部、新版平行時間線2部,新版第三部明年或後年上映)吸引了一大批死忠粉和宅男(要是看過生活大爆炸一定會知道)。

然後是90年代火爆的太空末日災難電影,如天地大衝撞,絕世天劫,獨立日,等等。

看到這裡就會發現其實太空電影從一進入大家的視野開始就一直都是科幻電影里的主力軍,一直都很流行,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夢想從未止歇,雖然近些年美國和歐洲等對於空間探索的經費投入不斷下降,但像埃隆馬斯克的Space-X這樣的民間公司更多的承擔了空間探索的開發和研究,像這樣的名人效應和一部比一部火爆的太空科幻電影逐漸形成了題主所說的太空電影近幾年的流行,再加上現在電影技術的發展,以前有好劇本但沒有技術能力實現的電影項目如今終於可以放上熒幕了,拍太空電影的人都賺錢,自然會有下一個向太空科幻電影投資的人,形成我們所看到的太空電影浪潮。

題外:最近剛開始看火星救援的小說,雖然還沒有看電影,但我覺得書裡面的知識細節詳細到可以給電影當說明書了,推薦一閱。


一直很流行的好伐╮(╯▽╰)╭
再說了,大海和太空,這就是男人的浪漫啊!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These are the voyages of the starship Enterprise.
Its continuing mission, is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樓主查查星球大戰,異形是什麼時候開始拍的。


太空類型電影的再度崛起其實和當下科技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隨著對地球資源的開發逐漸進入瓶頸,人們對外太空的憧憬就更加一發而不可收拾。

題主列舉的幾部電影:《普羅米修斯》《地心引力》《星際穿越》以及《火星救援》。刨去他們本身屬於太空系列的電影,各自都有其他符號。

比如《普羅米修斯》,這部異形正統的續作(前傳)。它不僅僅是一部太空電影,更是老影迷對異形的執著,從當年到現在,《異形》都長期霸佔 TOP XX 恐怖電影的榜單。此片不火,天理難容。對各類前作的懷念是太空電影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再說《地心引力》《星際穿越》都是對庫老的《2001太空漫遊》的致敬。逼真的特效加上3D技術,走進電影院,看完電影,出來的人沒有不嚮往宇宙的。對未知的好奇心,對浩瀚空間的嚮往是太空電影火起來的另一因素。

而雷德利·斯科特在已經擁有了《異形》《銀翼殺手》這樣的史詩級的電影后,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越老越來勁兒,拿出的電影都是能再次留下濃墨重彩的作品。老一代導演況且如此,更何況新生的導演?因此老一輩的導演和新生代導演的孜孜不倦也是太空電影重放光彩的原因!

最後說回中國的太空電影,只能說多多努力吧。畢竟建國以後,動物不能成精。上太空,這事兒還是別摻和了。

補充一點,在老庫拿出《2001太空漫遊》的同一年,法國有一部非常太空邪典的電影《太空英雌芭芭麗娜》,這電影有多邪典?

「自己看去!」


美國一直很流行。
從太空漫遊到星戰到阿凡達再到最近這幾部
卡梅隆在阿凡達獲得成功後也說了,阿凡達的劇本十年前就寫好,因為當時的製作水平不夠所以拍不了。
其次盜夢空間(其實不是太空電影)的導演諾蘭也是,盜夢空間的劇本修修改改接近十年,也是因為製作水平所以才一直沒拍。
為什麼中國沒有太空題材的電影呢~第一是因為中國的航天技術是機密(期待黑科技),其次就是中國的特效水平沒達到那個地步。
太空對地球人來說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所以幾乎所有的科幻劇都圍繞著太空發生,無論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都通通能在電影裡面實現。
之所以你覺得最近太空電影多起來大概是因為硬科幻大行其道。火星救援,地心引力,星際穿越都是硬科幻電影,你突然覺得這些電影貌似理自己很近,貌似明天就可以坐上飛船去宇宙了,而星戰那些也只能算是………………科幻電影…………


謝邀,地球已經盛不下人類啦@!!!!


推薦閱讀:

太空影視爆炸鏡頭應不應該加音效?
如果真的有終結者,憑現在的技術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打敗他們?
請問一下這是什麼電影??

TAG:電影 | 科幻電影 | 太空 | 星際穿越電影 | 火星救援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