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向京回顧展的題目「唯不安者得安寧」?

這幾天向京藝術展的宣傳語是「唯不安者得安寧」,感覺這句話很有意思,但不知道該怎樣理解?


《恐懼與顫慄》:唯不安者才得安寧一個記載在《聖經·舊約》上的故事:亞伯拉罕是被上帝選中的人,但是妻子長期不育,雖然納使女為妾生下了以實瑪利,但是對於亞伯拉罕來說,則依然是一種人生的痛苦,而後來上帝賜福,讓年老的亞伯拉罕老年得子,但是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要將兒子以撒帶到摩利亞山上獻為燔祭,而亞伯拉罕也遵照上帝的吩咐,做好了一切準備,當舉刀要殺死以撒的時候,被上帝的使者制止,改殺一頭公羊,獻為燔祭。
亞伯拉罕拿出刀子,他面對的是自己滿心歡喜得到的兒子?還是僅僅只是上帝的意志?亞伯拉罕的意義不是忠誠而偉大,而是不安而偉大。
拔出刀子其實是一種不安,一種倫理上被認為的「不安」,因為一個父親對於兒子有著最高、最神聖的職責,特別對於亞伯拉罕這個有著柔弱心靈的老人來說,但是人們談論亞伯拉罕,卻交換了兩個術語:以撒和最好的東西,也就是說,在成為偉人的指令性權利中,在他成為偉大的人的時候,他實際上製造了一種罪,一種十惡不赦的罪,因為他把以撒獻祭給上帝,從而在上帝面前獲得「最好的東西」,而這實際上是一種倫理上的解讀,當亞伯拉罕被貼上倫理的標籤,到變成了一種容易仿效的行為,而這種仿效則完全變成了謀殺,變成了沒有信仰的殘酷事實,但是「人們只能依靠信仰才能獲取與亞伯拉罕的相似,而不是依靠謀殺」——「亞伯拉罕之所為的倫理表述是,他意圖謀殺以撒;而宗教表述則是,他有意獻出以撤。」
這是矛盾,這也是不安,而正是有這種不安,亞伯拉罕才成為亞伯拉罕,才是一個偉大者。所以這是一個關於信仰的問題,信仰是什麼,信仰是「在造成了無限性的運動之後,它就去製造有限性的運動」,也就是在「無限的棄絕」中達到和平和安寧,在不自我輕視貶低中成為信仰騎士,在永恆的意識中憑著信仰得到一切。
而這種安寧,這種永恆,這種神聖,卻一定是棄絕和得到的矛盾,是有限和無限的悖論,是倫理和宗教的衝突。通過對悖論的解讀讓不安者得到安寧,讓期望不可能者變成「這一切之中最偉大」的人。(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楞次定律」就像一場愛情?大家所理解的「楞次定律愛情」是什麼樣的呢?
超人可以做我們的哲人王嗎?

TAG:藝術 | 哲學 | 雕塑 | 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