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成癮的原因是什麼?
物質成癮的原因
物質成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遺傳基因問題。
一般而言,每個人的大腦的前額葉是差不多水平的,但是由於遺傳基因的原因,我們的上一代的腦前額葉的衝動控制區域有缺陷的話,那麼這一部分人群的下一代就成為了成癮患者的易感人群,而這部分人不僅僅是易感於物質成癮,而是任何能夠成為TA成癮範圍內的行為或物質。
第二,環境原因。這部分分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
家庭環境里也會涉及待會繼續提及的心理因素。首先先來談談家庭環境,如果一個家庭里有一個是吸毒成癮的junky癮君子,那麼家裡的其他成員就很容易接觸到毒品/其他物質等等,並且通過行為的模仿與感染會帶動家庭內其他成員的物質嘗試,而這種物質通常成癮性比較高的話,就容易造成非主動成癮的一部分生理成癮。 社會環境,如果你所在社區或者說你周邊的人都是吸毒,酗酒成性,那麼暴露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也自然而然容易近墨者黑。這裡也是有一種所謂的社會同伴群體壓力,peer pressure,即使平時定力還不錯的人,也很容易跟著這一群人混下去也就被拉下水了。也是為什麼中國孟母要三遷的一個原因。
第三,其實是重點,就是心理層面的成癮因素。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母嬰之間的依戀關係與成癮是相關的。John Bowlby 也就是依戀理論的始祖,他定義了三種,但是後來通過Anne Ainsworth的實驗也發現了三種依戀模式。後來心理學家Mary Main根據Anne的實驗根據這三種經典類型總結了出四種模式:
第一種,安全型依戀模式,當撫養者/媽媽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表現出煩躁不安,想要尋找媽媽/撫養者,但是當媽媽/撫養者回來重新出現的時候孩子可以很快接受到媽媽/撫養者的安撫,回歸平靜。
第二種,焦慮迴避型依戀關係,當媽媽/撫養者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無所謂,毫不關心媽媽/撫養者離開與否,當媽媽/撫養者回來了時,孩子也不搭理媽媽/撫養者。反應非常地冷淡,和媽媽/撫養者情感關係比較疏遠。
第三種,焦慮抗拒型依戀關係,當孩子發現媽媽/撫養者不在的時候就會哭鬧,尋找媽媽/撫養者,很難平復下來,但是當媽媽/撫養者出現的時候呢,孩子就會出現非常矛盾的行為,內心是很期待媽媽/撫養者的出現,但是表現出來的卻是對媽媽/撫養者的攻擊或是冷淡,媽媽/撫養者難以平復孩子強烈的不安情緒。
第四種,是紊亂型依戀關係,表現既有迴避撫養者/媽媽或是對媽媽/撫養者很抗拒,甚至有時候顯現出獃滯,身體僵硬的反應,對媽媽/撫養者離開和回來的表現很困惑。
其實大家一看也就會明白,成癮患者很容易在後三種依戀關係中產生,而大量的物質成癮的人都是由於依戀關係沒有發展好而產生一種面對生活困境或心理防禦的一種逃避機制,就是破壞自己的身體,慢性自殺。
通常,喜歡通過物質成癮來逃避他們內在的其他心理問題的佔60%左右的成癮人群,還有一部分就是上面提到的有一部分基因問題,比如印第安人的酒癮問題是來自於他們的祖輩遺留下來的對酒精的不理解和自身身體對酒精的不耐受的不理解,而是盲目地飲酒,而導致的慢性成癮。
從心理角度而言,物質成癮只是心理核心衝突的一個表現癥狀。
為什麼這麼說呢?剛剛上面也已經提到了,核心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來自於成癮人嬰孩時期與母親之間的互動依戀模式形成的心理抗壓能力。還有一部分就是在一種不夠安全的依戀關係中形成的人,在後期遇見環境中產生的衝突與心理上的衝擊,容易形成較為脆弱的coping skills也就是抗壓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能力一部分是來自於早期形成內在價值觀,如」我不值得擁有「」我是失敗的「甚至是」我不配活著「等等低自尊的信念系統。而帶著這樣的信念系統的人又會負循環地產生比較差的對抗壓力的技能與放鬆方法,就走入了死胡同。
補充說明一點,其實成癮很多時候是一個家庭疾病而非個人疾病,很多時候是這個家庭關係出現了傾斜和偏態,那麼成癮的這個人就是我們嘴裡常說的害群之馬,而這個家庭里的角色分配就會相當的有趣,最典型的是會有一個enabler通常會是成癮者最親密的伴侶/父母/兄弟姐妹,通常enabler 助紂為虐,會一直幫著成癮者去擦屁股,搞定成癮者造成的爛攤子,比如打電話給僱主,解釋為什麼會遲到、休假,甚至編謊言去欺騙成癮者的朋友,幫助成癮者挽回在朋友間失態的面子等等,甚至還會潛意識或意識上提供金錢、實質上的幫助供成癮者繼續沉溺於物質中或行為中。然後家庭里還會有一個」英雄「在裡面,可能是孩子也可能是伴侶,英雄的人會表現優異,沒有任何物質成癮的問題,但可能出現的成癮會有workholic工作狂的傾向,但是英雄是家中的驕傲。
大家如果對這些有興趣的話,可以考慮看一部電影,安妮海瑟薇主演的,蕾切爾的婚禮 這部電影就是描寫了安妮主演的addict癮君子,經過幾次戒癮回到家參加姐姐的婚禮,引起的家庭衝突插曲,裡面有經典的AA/NA戒酒(戒毒)匿名會的場景(雖然現實中其實不完全是那樣,但算是比較寫實的了)以及她和父親、姐姐之間的對話就能夠明白家中因為她的成癮問題而形成的應對衝突的機制和反應,非常形象地描寫了他們之間的種種摩擦與關係中的不和諧(對毒癮的女兒不信任,特別是在他們婚禮會有酒精等出現)。所以在幫助物質成癮的人戒掉成癮行為的時候,會是一個漫長的家庭大變革,很多生活習慣也會改變,比如會遷就TA去參加AA會議,會減少家中酒精的出現率,甚至完全不出現,不去酒吧等等。【這在中國則意味著咱們燒菜的黃酒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目標,因為成癮的人在有戒斷反應的時候是不管是什麼酒都會要喝的。】
大致上是這麼幾個角度的原因。其他人還可以繼續補充。
從生理學來說,物質成癮是因為這些物質騙過了大腦中產生快樂的受體。
實際上,因為生存和進化的需要,人類的大腦演化出很多不同的正常「成癮現象」,比如性慾。而人類大腦中也有特定的接收這種「成癮」信號的機制,比如某些特定的受體,作為反饋,大腦給人的意識產生「快樂」的感覺,讓意識對這種行為持續下去。
說到反饋(feedback),大部分生理性成癮機制都是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在達到一定閾值之前是不會停止的。而成癮物質一方面模擬了「快樂分子」的化學結構,騙過了受體,一方面則巧妙地避開了這些閾值,讓這一正反饋沒有限制的進行下去,類似於「精盡人亡」。
而另外一些物質成癮,比如本身沒有成癮性的物質,如酒精、甜食等,則是因為「條件反射」,通過不斷地條件反射,人為地訓練大腦開闢了一條產生「快樂分子"的信號通路,然後又通過不斷地刺激這條通路,讓它的閾值升高,敏感性降低。
然後,涉及到心理學方面的原因,樓上說的已經很清楚了。總之,各種複雜的誘因導致了成癮現象。
物質成癮是成癮者生活失衡的最嚴重表現之一。
#
推薦閱讀:
※如果一個人每時每刻都盡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那會是怎樣的一生?
※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意志力怎麼辦?
※內向和外向性格是不是也有隱性顯性之分?
※撕嘴皮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