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古典主義時期,主調音樂逐漸取代了復調音樂?


@圭多達萊佐 大大的答案是正解,工業革命帶來的中產階級擴張並致富以及批量化生產帶來的樂器富足+跌價直接製造了新的需求:業餘/家庭音樂演奏。於是簡單上口旋律+伴奏的低門檻音樂出現了。

我還想提些其他原因。首先,鋼琴的發明影響了音樂風格(恰好我去年在一篇論文里闡述了這樣的觀點),使之進入強調主調的古典時期(用主調這個詞形容旋律+伴奏的風格我之前沒聽過,就附和一下題主暫且這樣叫吧),術語的話叫做galant style.

簡單的說,在鋼琴的前身harpsichord上(除了可選雙排或單排鍵發聲外)無法製造強弱變化,只能靠節奏和節拍的控制來製造強弱的幻覺,想強調某個音時也多是用各種裝飾音做到的。這樣的樂器自然不適合旋律+伴奏類的音樂。然而18世紀初Cristofori製造了新的鍵盤樂器,是現代鋼琴的雛形,它與harpsichord的發聲機制全然不同,可以彈出強弱變化。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鋼琴工藝不斷改進,包括double escapement使快速重複音成為可能,cast iron plate替代了木質框架,使琴弦更加穩定(較不易跑音)。19世紀初的鋼琴就和今天的鋼琴沒有本質區別了。這樣的樂器使旋律性和歌唱性強的音樂以及再往後的種種風格成為可能。

另外一個不可不提的因素是審美的逐漸變化。說起巴洛克,代表人物就是J. S. Bach, 而提起古典風格,C. P. E. Bach在風格轉換上則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他是最先推崇音樂要表達細膩個人情感的作曲家,與復調音樂的程式化正相反,可以說這種主張代表著那個時期的審美轉變(這種風格叫做empfindsamer. 他的曲子比他老爹JS Bach更有旋律性、更少復調,也有更豐富和突然的強弱變化。

老巴赫的另一個兒子J. C. Bach則是早早地運用了alberti bass, 也就是類似do so mi so si so fa so...... 的伴奏方式,也是古典時期galant style 的標誌性伴奏風格。

以上幾點都是和鋼琴的普及以及業餘演奏的需求相輔相成的。

之前提到的情感表達和強弱突變風格在古典中後期被發展得淋漓盡致,也就是sturm und drang風格,一般都是在展示苦逼情懷,以苦大仇深的貝多芬為代表。這種風格雖然與empfindsamer同基於對情緒的表達,然而卻早已脫離了早期古典樂galant style的簡單、輕盈,而變得不戳到你痛處不甘心,也可以說,從這時起音樂隱隱向浪漫時期轉型。

上面提到的都是那個時期音樂風格的重要影響因素,只能綜合在一起得到一個大體概念,至於哪個是因哪個是果也很難分得清。


卸腰。

工業革命使得中產階級興起。中產階級有錢以後,就會把學習音樂當做自己的業餘愛好,尤其是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比如妻子或女兒,會以學習音樂演奏為一種中產階級標配的業餘愛好。而這些以業餘興趣為主要目的的音樂學習者,旋律流暢、和聲清晰、織體簡單的音樂是比較受他們歡迎的。事實上,18世紀中期很多作曲家的重要作品,比如CPE巴赫,斯卡拉蒂等的鍵盤樂器,創作和出版的目的就是為了供這些業餘演奏者(尤其是女性演奏者)練習使用。

除了這個原因外,肯定還有其他原因。但這個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其實也談不上取代。因為主調音樂在巴洛克時期一直都處在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因為巴赫推廣了十二平均律簡化了音樂的結構

對位法是五度相生律時代產生的一種折中的辦法,而純律產生了調性和聲——顯然和聲學更加簡單,就像iPhone 7取代了艾尼阿克似的,而C和彙編取代了直接的01寫代碼的方法——和聲學更加「成塊」,你如果是程序員就能理解,這種變化會導致代碼更容易模塊化——直接01010的寫,模塊化都困難。

對位法的產生是因為#C不等於bB的五度相生律,而bbB與A的頻率差將近有0.25個半音——會吉他小提琴的都懂,這是多麼嚴重的災難。為了處理這個問題,才有對位法複雜的寫法。

如果不考慮艾尼阿克的時代背景,就會問出「爺爺,你們長征的時候為啥不坐公共汽車」這種啼笑皆非的問題。所有的技術手段都是有時代背景的,都是為了處理具體的場景的。

而教會調式和對位法起源較早,和當時的律制有著深刻的關係——你甚至可以理解為,五度相生律下的七和弦九和弦就沒法聽,沒法聽自然產生不了和聲學,那群早期的音樂家並不傻,構造和弦這種顯而易見的方法為什麼沒被使用,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不允許。

算了我乾脆到專欄發一篇文章吧。


原因有挺多的,這個題目可以寫成一篇很長的學術論文。

挑其中重要的兩點說:

1,這個時期藝術開始追求簡潔,規整。

2,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受文學的影響。德國文學審美變化:Sturm und Drang。

以下是名詞解釋:
「Sturm und Drang----German literary movement of the late 18th century that exalted nature, feeling, and human individualism and sought to overthrow the Enlightenment cult of Rationalism. Goethe and Schiller began their careers as prominent members of the movement.」

說白了,就是復調音樂聲部太多,不能很極致的抒發個人情感,由此導致了音樂風格的變化。


除了以上我說點其他的,
1,
浪漫主義不得不提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比起文藝復興更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例如l v 貝多芬作為古典主義的末端開始追求大賦格。
例如莫扎特在一個時期中,每個周末只演奏巴赫的曲目。
工業革命之後資產階級掀起也意味著人員的多元化發展,也就是說對於各行的教育已經不如巴洛克時期那麼「專」,更尋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2,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直接導致了樂器生產,工業革命之前的鋼琴都是古鋼琴,聲音大,很難弱音,音色變化單一,甚至鮮有踏板,速度也跑不快,沒現代鋼琴那麼多的音色表達,所以古鋼琴只能尋求和聲的堆疊。
那個巴洛克鋼琴是很難彈出奏鳴曲的,(sonata定義太多,先不解釋斯卡拉蒂奏鳴曲)

之後的鋼琴大家都懂至少有踏板,如果任何浪漫曲子不用踏板,將失去很多靈魂,這和工業革命掛鉤巨大。

3,每一個時期都將會淘汰一類音樂,而新的主流會上升,如同浪漫必將取代古典審美,同樣的法國大革命等一系列社會因素也導致當時的人們漸漸審美改變,
巴洛克時期過於華麗和龐大,古典時期的則不需要如此,如同cpe巴赫說js巴赫就是老古板,巴赫的兒子們都尋求革命性發展就別說廣大的其他人了

4,地點,德國人自古嚴謹,然而古典主義的搖籃是更為浪漫和集各家之元素的維也納,自然吉普賽的熱情,奧地利的華貴,法國的浪漫,都影響著主流音樂變得更加能夠詮釋人性解放。


求題主邀請大神 我同問


雖然 圭多達萊佐 大神都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合作的妹子似乎在你手下待過 吹長笛的)

但是還是要來強答一番,雖然現在是搞CG美術 但是藝術也是相通的。

18-19世紀出現一個問題 誰養藝術家?

所以很快的 藝術家的角色改變 藝術家的功能也改變了

我們今天看作曲 拋棄神聖光環也是商品的一種

但是在早期這種高端服務 一般來說 對象很少(君王,領主,教會之類的)

都是訂件啊! 不管是美術 還是音樂。都是在指定好的主題/地方(放置/演奏)

要是訂件的對象群體消失了怎麼辦,要是市場變小了那怎麼辦啊。

是不是得想想辦法啊,服務一下

再說技術層面。

從 五度相生律到純律 和弦的進步

純律再到十二平均律 轉調的進步

小編製到個人演奏更符合市場行情啊

學會欣賞的學習成本進一步降低 是不是擴大了交易面積啊~

綜上 主調音樂逐漸取代了復調音樂/印象派興起

個人愚見,請斧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推薦閱讀:

巴洛克時期中的通奏低音和頑固低音有什麼異同?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金屬樂,和西方古典樂相比,它的美感何在?
知乎為什麼沒有音樂類專欄,職業也沒有音樂人的分類?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巴洛克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