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敦刻爾克》(Dunkirk)中有哪些不易察覺的細節?

本片以二戰時期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故事背景,是一部從不同視角聚焦人類生存的電影。影片將會分成沙灘上的步兵部分(芬恩·懷特海德與哈里·斯泰爾斯參演)、海軍部分(希里安·墨菲與馬克·里朗斯參演)以及空軍部分(湯姆·哈迪開戰鬥機)分別來講述,力求從不同的個人觀點來呈現和構建這起歷史事件。

故事敘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所組成的盟軍被德國陸軍包圍在敦克爾克的海灘上,使得英軍下令將士兵們進行撤退行動。

Allied soldiers from Belgium, the British Empire, Canada, and France are surrounded by the German army and evacuated during a fierce battle in World War II.

Evacuation of Allied soldiers from Belgium, the British Empire, Canada, and France, who were cut off and surrounded by the German army from the beaches and harbor of Dunkirk, France, between May 26- June 04, 1940, during Battle of France in World War II.


這位無比鎮定的開船大叔是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

歷史上這位大叔名叫查爾斯·萊托勒(Charles Lightoller),曾經是泰坦尼克號的二副,是的就是那個號稱永不沉沒卻首次航行就沉沒的泰坦尼克號。並且還是獲救的船員中級別最高的。還有媒體報道說當時大叔的前任二副被調去另一艘船工作,卻忘記把保管瞭望鏡的鑰匙交給繼任的查爾斯大叔,導致船員沒能及時發現冰山而撞上。查爾斯大叔後來還寫了一本著名的自傳《泰坦尼克號和其它船》。總而言之這位大叔在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查爾斯大叔和他從泰坦尼克號逃生時劃的救生艇

之後他還在一戰中指揮HMS Garry 號驅逐艦擊沉了一艘德國U型潛艇UB-110號,是名副其實的戰爭英雄。

HMS Garry 號的照片沒有找到,這是同級別的HMS Eden號


從軍隊退休之後他做了一些小生意並且掙了不少錢,因此買了一艘可載13人的遊艇落日號。

停靠在澳大利亞拉姆斯蓋塔港的日落號,就是這樣一艘小船救走了130個人


1940年敦刻爾克大撤退時他已經66歲了,但是依然義無反顧的帶著兒子駕船去海峽對面的戰場拯救絕望的士兵,誰都沒有想到一艘小小帶遊艇最後救起了130人(甲板55人,船艙75人)。
這位大叔在1952年去世,他的小船日落號一直都在,還參加了2012的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紀念活動(Thames Diamond Jubilee Pageant)。

來源:

Charles Lightoller

Sundowner (yacht)


某些時候,誤解是那麼容易產生。
回到英國後,那個志願幫忙的老人是盲人,但被誤解為不願正眼看他們,因為他們是「逃兵」。
還是剛回到英國,飛行員小哥被人質問「你們空軍去哪裡了」,責備他們空軍缺少支援,但實際上他那麼英勇地戰鬥過,月光石的老船長才安慰他「船上被救的那些人知道你去哪了」。
真實生活中,沒有人有上帝視角,那些誤解可能永遠得不到更正,最終形成可怕的偏見,那樣的偏見也許已經形成在我們的腦海里了,現實就是這麼殘忍。


Dunkirk的三線敘事從各為一章到最終聚攏,剪輯得非常漂亮,時刻保持著緊繃的節奏,同時在劇情上通過不同角度敘事,不斷地揭開謎底又製造懸念。

在The Sea(Moonstone號遊艇)一線中最早被救上船的士兵(Cillian Murphy飾)後來在The Mole(男主逃離Dunkirk)一線中也出現了,時間點在The Sea那天之前的某個晚上。當時男主、Harry Styles和法國小哥從被魚雷擊中的船上死裡逃生,法國人先上了一艘小船,而男主和Harry則被拒絕了。不讓他們上船的正是Cillian Murphy。那時還衣裝整潔,語氣高高在上的他說船會翻的,讓男主們冷靜一點,游回海灘,而男主對他吼"Wait till you get torpedoed!"(冷靜?等你自己被魚雷炸過再說說看!)不幸言中,Murphy後來乘坐的船果然被魚雷擊中了,而之後的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he"s not himself anymore. He might never be himself again."

The Air(三架Spitfire空戰)線的時間點從頭到尾都是領先於其餘兩線的,因此我們可以偶爾瞥見其餘兩線中人或船的結局。當The Mole線故事才發展到男主一行人躲在擱淺的荷蘭小船里的時候,The Air線有一個鏡頭可以從飛機上看到那艘船行駛到了海上且正在下沉,有部分人(感覺少於總人數)從船上跳進海里。一刷時看到那裡我就有點擔心男主的小夥伴們會不會要掛,果然……可憐的法國小哥。

說到法國小哥,我還挺喜歡這個角色的。第一遍看的時候確實沒有想到他聽不懂英文,只是覺得他是那種機智且話少的類型,第二遍看才發現這個人物身上的一些細節。他確實從頭到尾就只在最後說了一句「我是法國人」,其餘時候都是一和男主對上眼神就知道對方要做什麼了,可惜這對好兄弟最後一生一死。他是法國人的設定還有幾個伏筆:他一開始埋屍體的時候屍體只露了腳踝,看不出著裝,而他自己身上衣服穿得很亂;他沒進船艙不僅是為了方便逃離,也是因為怕進去要說話暴露身份;Harry Styles和他講話的時候他從來都聽不懂的,在擱淺的船上Harry讓他出去看看漲潮了沒有,他沒聽懂所以沒有動,而男主主動出去查看了。法國小哥智商和良心全程在線,帶著男主躲在棧橋下面,撈了Harry上岸,打開艙門救了Harry和男主一命,在小船上拋下一根繩子讓男主和Harry跟著漂回岸邊……可惜最後還是吃了語言的虧,大家說棄船的時候他沒聽懂,等到Harry最後對他喊"leave it Gibson"的時候他才跑,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以上是我覺得一刷Dunkirk時有可能會忽略的細節,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只是因為我臉盲,需要二刷才能看全這些細節……


【文末附丘吉爾原聲】

「我們將在法國戰鬥,我們要不惜任何代價保護我們的島嶼,我們要在海灘上戰鬥,我們要在在登陸點戰鬥,我們要在田野里河街道上戰鬥,我們要在山地戰鬥,我們永不投降。」

即使這個島嶼或者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但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會在英國艦隊的武裝保護下,繼續抗爭,直到終於有那麼一天,新世界會發動它一切的力量,挺身而出,去拯救和解放舊世界。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結尾時,丘吉爾的講話。

是真的。

附上丘吉爾老人家原聲鏈接

(想聽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的,從11:09開始,無需梯子,牆內外皆可)

(聲源不易,確定不要點個贊?)

ps:

非常抱歉,各位私信相隔了快一個月我才看到,遲復為歉。

感謝各位鼓勵和支持。

本答案不再更新。


十八個關於《敦刻爾克》的小秘密,外加一個重要的細節:飛行員的手錶

1.依照諾蘭偏好實物拍攝的慣例,他決定使用真正的海軍驅逐艦,而不是用計算機動畫來打造片中的海戰場景。他也把厚紙板剪出來的士兵和軍事車輛擺在鏡頭的背景中,以製造大軍的效果。在一次拍攝中,現場甚至有多達62艘的船,其中有很多都是真的在大撤退中被使用的。

2.漢斯季默(Hans Zimmer)是用諾蘭的懷錶來製造出片中時鐘滴答的音效。

3.諾蘭執導這部片的報酬是2000萬美金加上百分之二十的票房分紅,這跟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執導《金剛》時的待遇相當。

4.為了擁有最好的影像質量,諾蘭偏好使用膠捲拍攝,而不是用數字形式,而《敦刻爾克大行動》是繼2012年《世紀教主》、2015年《八惡人》之後,近十年內第三部使用70毫米膠捲拍攝的電影。

5.在透過第一手數據了解到大撤退時的士兵有多麼年輕和生澀後,諾蘭決定找更年輕、更沒有知名度的演員來演出海灘上的場面。

《敦刻爾克》工作照

6.這是諾蘭第三部獨自完成劇本的原創作品,另外兩部是1998年《追隨》和2010年《全面啟動》。

7.諾蘭指出,他從1916年《忍無可忍》(Intolerance)、1924年《貪婪》(Greed)以及1927年《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這三部默片得到靈感,了解該如何執導片中的群眾場面,他反覆觀看這些片子來做功課。另外,他也透過1953年《恐懼的代價》(The Wages of Fear)、1956年《死囚逃生記》(A Man Escaped)、1959年《扒手》(Pickpocket )和1998年《搶救雷恩大兵》,來研究如何運用細節來製造懸念。

《忍無可忍》劇照

8.湯姆哈迪(Tom Hardy)在片中的對白不到十句。

湯姆哈迪在《敦刻爾克大行動》中的扮相

9.為了重現三十三萬人撤退的大場面,諾蘭用了超過1500名臨時演員、一台吊臂和一架噴火戰鬥機(spitfire)。

《敦刻爾克》工作照

10.為了帶給觀眾逼真的觀影感受,諾蘭曾實際坐上片中出現的噴火戰鬥機,以了解搭戰鬥機上天空的感覺。

11.諾蘭曾和他的妻子埃瑪托馬斯(Emma Thomas)及一位友人體驗搭小船從英國前往法國敦刻爾克,他透露因為海況的關係,他們花了十九個小時才完成這段旅程。

克里斯多福諾蘭(右)與妻子埃瑪托馬斯

12.這部片的劇本只有76頁。

13.據演員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指出,有三十位實際參與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老兵出席了這部片的首映會,他們都九十多歲了。當被問到對電影的感想時,他們認為諾蘭精準的描繪了這個事件,不過音效比實際的炮擊還要大聲多了,這個評論讓諾蘭覺得很有趣。

肯尼斯布萊納在《敦刻爾克》中的扮相

14.法國敦刻爾克當地的居民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在實地拍攝,於是市政府籌組了一個電影部門,鼓勵劇組到此取景並提供相關協助,結果在成立的頭十八個月中,就吸引了不同劇組到此地進行共207天的拍攝。

15.本片的許多場景都是在荷蘭夫利佛蘭省的漁村厄克(Urk)拍攝的,其中包含當地的埃塞爾湖(IJsselmeer),厄克的居民想看到這部電影,但是當地並沒有電影院,於是劇組為他們設置了行動電影車(cinema-truck)。

厄克現況(翻攝自維基百科)

16.在這部片中只有兩個女性角色有對白。

17.本片演員威爾艾登堡祿(Will Attenborough)的爺爺李察艾登堡祿(Richard Attenborough)也曾參演過同樣事情改編的電影:1958年的《敦刻爾克》(Dunkirk)。

李察艾登堡祿在1958年電影《敦刻爾克》中的扮相

18.為了避免瘋狂粉絲干擾拍攝,出演本片的成員哈利斯泰爾斯(Harry Styles)有一整組的私人保鏢。

另外,一個重要的細節:飛行員的手錶

《Dunkirk》中湯姆·哈迪(Tom Hardy) 所扮演的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法雷爾所佩戴的經典二戰英軍手錶。

Christopher Nolan 極力追求史實,由戰機至到服飾上每個細節均參考自歷史檔案甚至從博物館借出真品拍攝。

當中有 Tom Hardy 所佩戴的軍表便是來自 OMEGA 出品的 CK2129。軍用手錶作為軍需物資,設計上講究清晰易看、具備防水防震功能,而且零件能通用,容易維修,同時需要符合天文台標準,通常採用銅合金等粗獷耐用金屬製作,現在看來別有一番風味。

早在一戰時期,英國國防部(MOD)特別為軍用手錶設立規範標準,需符合國防部指標的手錶才能服役。之後能成為官方指定供貨商包括 IWC、Jaeger?LeCoultre、Buren、Vertex 等 12 間錶廠,更有「十二金剛」之美譽,為了讚揚這些真正陪伴英軍上戰場的手錶。

當中 OMEGA 憑著高精確性的腕錶及陀表,成為英國國防部以及盟軍的首選計時工具,在戰場上,OMEGA 計時腕錶能幫助指揮官精準計算敵軍炮火的閃光和聲音的時間差距,從而準確推斷出敵軍的距離,用以計划進攻。在二戰期間 OMEGA 為英國國防部提供了 11 萬飛行、航海以及軍用手錶應付各項任務,乃各供貨商之首。

OEMGA CK2129

一般軍表,均採用黑色錶盤、熒光時分指針、熒光阿拉伯數字時標刻度、軌道式分鐘圈、防碎水晶鏡面以及不鏽鋼錶殼。而作為英國皇家空軍人員中最常用的時計,Tom Hardy 手中的 OEMGA CK2129 則採用對比色調的米色表面,阿拉伯數字時標和梨形指針,清晰易看;其旋轉表圈,具指定間歇計時功能,並且設有第二個錶冠,可鎖定旋轉表圈,即使不慎碰撞亦不會影響計時,是機師及領航員執行任務時的最佳拍文件,當時合共向英國國防部供應了 2,000 枚。

OMEGA UK/CK2292

OMEGA CK2444

在電影以外,OMEGA UK/CK2292 和 CK2444 亦是另外兩款最為人認識和最廣泛使用的款式:前者特別配發給英國皇家空軍及皇家海軍航空隊(Fleet Air Arm, FAA),具備創新 30mm 機芯以及防磁性能特佳的合金製造遊絲,是 Hurricanes 和 Spitfires 戰鬥機機師必備的腕錶,確保不受飛機引擎的巨大磁場影響;而 CK2444 則在二戰後期,太平洋戰線上大派用場,其出色的大派用場更獲得英國國防部許可在表背鐫刻了 w.w.w.(Waterproof Wrist Watch)防水腕錶的字樣,並且在表面及表背飾有英國軍方慣用的闊箭標記,證明是腕錶屬於政府財產。3 款設計均是當時盟軍中大部分軍人生存的重要工具。


Collins被Peter救上船的時候說的不是Thank you而是Afternoon.
可愛的英國人


敦刻爾克:不了解這些歷史,電影看了也白看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2017年9月1日

《敦刻爾克》中國首映

1

在法國北部的諾爾省,有一座海港城市。

在公元4世紀初的時候,這裡還只是一個坐落在沙灘上的小漁村。到了1067年,這塊地方正式被命名為「敦刻爾克」(Dunkirk)——意為「沙灘上的教堂」。

1662年,敦刻爾克正式歸屬法國。這個地方因為臨海的特殊位置,所以一直是中世紀歐洲各類戰爭爭奪的一個焦點,但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役,都沒有1940年夏季的那場大戰來得有名。

說是一場大戰,但其實是一場大撤退。

但正是那場被堪稱「奇蹟」的大撤退,讓「敦刻爾克」這個名字,名垂青史。

敦刻爾克的位置

2

時間,還是是要回到1939年9月1日。

這一天的凌晨,納粹德國出動44個師約80萬的兵力,直撲波蘭,正式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僅僅一個月,波蘭宣布投降。

作為波蘭的盟友,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在幹嘛呢?他們倒也是在9月3日迅速做出反應:同一天內對德國宣戰。然後呢?然後就迅速陷入了沉默。除了法國發動過一次象徵意義的「薩爾攻勢」外(戰線向前推進了5英里,佔領了大約20個左右的無人村莊),所有的努力,就是在外交上譴責德國,口頭上要求德國撤軍。

英國和法國憑藉出色的「表演」,讓這一階段的戰爭獲得了一系列的稱號:假戰,奇怪的戰爭,靜坐戰爭……

法軍當時依仗自己有「萬年不破」的「馬奇諾防線」,一直不肯主動出擊

但嗜血的狼,是不會因為你假模假樣吼兩嗓子,就會轉身離開的。

1940年5月10日,法國和英國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養精蓄銳的德國人出動了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的引導下,分A、B兩個集團軍群直撲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開始全面進攻西歐國家。

這是一次大大出乎法國人意料的進攻——德國A集團軍群竟然繞過了他們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在德國「裝甲戰天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率領下,德國的裝甲部隊在法國的色當撕開了一道口子,潮水一般地殺入法國腹地。

1940年5月16日,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緊急飛往法國巴黎,在那裡與同樣是剛剛上任的法國總理雷諾會晤。

丘吉爾後來回憶,在抵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政府已經在一批一批地燒毀政府文件,準備撤離了。

丘吉爾當時問法軍的總司令甘末林將軍:

「我們的戰略後備隊在哪裡?」

甘末林痛苦地搖頭:

「我們已經沒有戰略後備隊了。」

而雷諾的回答更直接:

「我們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這離德國軍隊發動總攻,才過去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說「輸掉戰爭」的,是號稱的「歐洲第一陸戰強國」。

而隨著法國軍隊的崩盤,一起倒霉的,還有渡過英吉利海峽前來並肩作戰的英國遠征軍。

但打不下去了,還能怎麼辦?

一個字:撤。

3

「撤」這個字,說出來簡單,但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

當時的情況無比嚴峻:

面對德國狂飆突進的裝甲部隊,法國全境已經被打穿,40萬暈頭轉向的英法聯軍被德軍壓縮到了法國西北部。如果他們要避免被全殲的厄運,就只能指望橫渡英吉利海峽,退到對岸的英國。

藍色箭頭為當時德國A、B兩個集團軍群的進攻方向

當時,可以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法國港口有三個,但其中的加萊和布倫先後被德軍佔領。

於是,就只剩下了最後一個港口,那就是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在1939年就成為了法國吞吐量第三的大港,擁有7個可供大型船隻停泊的深水泊位,4個干船塢以及8公里長的碼頭——如果這些設施全能利用,別說40萬軍隊,連同他們攜帶的所有重裝備,都可以在短短几天里全部運走。

但這是戰爭時期。

在之前的兩個星期,敦刻爾克遭遇了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4個船塢全部被摧毀,8公里長的碼頭被炸成一片廢墟,事實上,整個敦刻爾克的大半個城區也都被炸毀了。

整個敦刻爾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隻停泊的東堤,長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簡陋。

從橫渡的路線來看,從敦刻爾克到英國有3條航線,其中Z航線航程最短,只要40海里,但已被德軍炮火封鎖;X航線55海里,但這條航線上已經布滿了英軍設置的水雷;最長的Y航線要90海里,德軍的炮火無法覆蓋,但整整6個小時的航程,船隻將完全暴露在德國空軍的轟炸範圍內。

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時間留給英國人和法國人了。5月19日,英國的戰時內閣就責成海軍部制訂撤離英法聯軍的計劃,由海軍中將伯倫特·拉姆齊指揮,代號「發電機行動」。

當時設計的方案,是利用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每天撤走1萬人。但沒預料到的是,港口只剩下了敦刻爾克一個,而40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壓縮到了狹長的沙灘地帶,三面臨敵,背後是海——沒過多久,德軍只需要架起大炮,就直接可以在沙灘上進行一場煉獄般虐殺。

這個時候,除了出現神跡,誰還能拯救那40萬英法聯軍?

4

神跡,還真的出現了。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突然下令所有在前線裝甲部隊,停止對英法聯軍的追擊。

當時沖在最前面的德國第19裝甲軍的坦克部隊,離敦刻爾克只有10英里的距離了。統帥第19軍的古德里安後來在回憶錄里寫到:

「如果當初最高統帥部沒有制止第19軍的推進,那敦刻爾克早就被攻克,勝利的成果也非現在可比。假使當時我們能夠俘虜全部英國遠征軍兵力,那麼未來的戰局發展恐怕就很難預言了。很不幸,這個大好機會卻被希特勒個人的神經質糟蹋了。」

但在當時,作為軍人的古德里安只能從命。按照他的說法:

「於是我們在一眼可以望見敦刻爾克的地方停下來了。空軍進攻的同時,我們眼看著大船和小船不斷地把盟軍撤走。」

海因茨·古德里安,被稱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又被稱為「閃擊戰之父」,他、曼施坦因和隆美爾被稱為二戰納粹的三大名將。

對於希特勒當時那個謎一般的「停止進攻」命令,後來的歷史學家有過很多的猜測。

第一種說法,說是希特勒當時用的作戰地圖是過期的,地圖顯示敦刻爾克附近都是沼澤地,所以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但這種錯誤對於嚴謹的德國人,尤其是當時蓄謀已久的德國軍人而言,是很難想像的。

第二種說法是,希特勒想給英國留條活路,放他們點人回去,以便將來議和時他們能還個人情。但其實就在5月24日,希特勒給當時的B集團軍群下達的命令是「儘快完成包圍,殲滅英法聯軍。」

第三種說法,是說當時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誇下海口,說僅憑藉空軍就可以完成對困守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的包圍和消滅。但其實大家都知道,轟炸機的炸彈落在沙灘上,造成的殺傷力比落在平地上要小得多。後來事實也證明,戈林的空軍並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

希特勒

第四種說法,就是希特勒的」賭徒心理「。按照當時德軍進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已經遠遠超出了希特勒的預估。在全面進攻前,希特勒曾做好思想準備:佔領法國北部,然後在和英法聯軍的長期拉鋸中,邊打邊談,再謀取利益。

而現在,半個月不到,法國就已經面臨全部崩盤,這就像一個在賭桌前的賭徒,忽然贏了一筆超出他想像的籌碼,很容易想暫時休息下,先停止投注,觀察一下。

而且雖然」作戰地圖「的說法不可考,但當時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深入,確實面臨著法國境內河道縱橫的各種地形,出於裝甲部隊突進太快太久——可能也是當時大多數人初次接觸裝甲作戰的緣故——會有損耗乃至有傷亡的考慮,希特勒決定讓古德里安的部隊先休息調整,以便接下來投入到在法國的其他戰鬥中去。

這一休息,就是整整兩天。

除了希特勒本人,我們確實無法知道他當時的真正意圖,但無論如何,蜷縮在敦刻爾克沙灘上的數十萬英法聯軍,獲得了最寶貴的兩天時間。

5

1940年5月26日晚上6點57分,代號「發電機行動」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式拉開序幕。

被全殲還是安全撤退?一場爭分奪秒的生死大逃亡隨即展開。

在執行」發電機行動「信號發出去兩小時後,第一艘英國船隻「莫娜小島號」開往敦刻爾克,並在當晚載著1312名名英國士兵返航,他們都是後勤部隊。

與此同時,法國的第一兵團在敦刻爾克的周邊迅速進入陣地,開始與拚死進攻的德軍陷入血戰——他們每多堅持一秒鐘,在海灘上的弟兄們就能多一絲的生存希望。

5月27日,德國空軍出動了。

那一天,德國空軍第二和第三航空隊傾巢而出,對敦刻爾克港區和海灘進行了猛烈轟炸,總共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敦刻爾克市區幾乎被夷為平地。

與此同時,在海峽對岸,英國皇家空軍也派出了除了保衛本土之外的所有戰鬥機升空迎敵——他們每多擊落一架敵機,就能給地面上的兄弟部隊多一份保障。

這一天,英國海軍抽調了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其他大小26艘艦艇前來運人,但由於缺乏小型船舶,無法迅速將人員從海灘接到停在近海的大型船隻,這一天只撤出了7669人。

當天晚上,古德里安得到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的指示:恢復進攻!讓盟軍最膽戰心驚的德軍裝甲部隊的發動機,又重新開始咆哮!

敦刻爾克海灘上,等待撤退的英法聯軍

5月28日,第二天。

在前一天感到丟臉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顧敦刻爾克地區大霧瀰漫的天氣,命令兩個轟炸機大隊強行起飛,但最終因為能見度實在太低,飛機帶彈飛回。

但德國的陸軍,卻從已經崩潰的比利時軍隊防線撲了過來(比利時堅持了19天宣告投降,也屬不易),敦刻爾克的防線眼看就要被突破。關鍵時刻,英軍第三師乘坐600輛偽裝過的軍用卡車,關閉大燈後急行軍60公里,在28日凌晨趕到德軍前面築起了防禦陣地,擋住了德軍的進攻。

當時這個師的師長,名字叫蒙哥馬利。

蒙哥馬利在此戰中脫穎而出,成長為二戰一代名將

但最關鍵的,還是敦刻爾克沙灘上的撤離行動。

在這個危在旦夕的時刻,英國人開始進行全國廣播:全英國只要擁有船隻的人們,都請前往敦刻爾克!幫助在那裡的英國海軍一起運送聯軍的士兵!

沒有猶豫,沒有遲疑,全英國的駁船、拖船、貨船、漁船、汽艇乃至私人遊艇都被動員了起來,在英國民眾的操控下,冒著漫天的炮火出海了!據統計,前後一共有693艘英國船隻和168艘法國船隻參與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一天,從敦刻爾克的沙灘上撤走了17804人,比第一天多了整整1萬人。

各式各樣的船隻都被調用參與士兵的運送

5月29日,第三天。

德國空軍再度出動。這一次他們對盟軍的運輸船隻造成了巨大打擊,擊沉了三艘巡洋艦和包括5艘大型渡輪在內的21艘船隻,重創英國海軍7艘驅逐艦。

但也正是在這一天,撤離越來越熟練的英法聯軍,一共撤走了47310人,創造了一個紀錄。

5月30日,第四天。

敦刻爾克地區的天氣變得非常惡劣,大霧瀰漫。但這對盟軍卻是個好消息——德國空軍又無法出動了。而且,這一天被後人稱為是「神奇的一天」,因為原本應該風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峽,忽然風平浪靜,海面像鏡子一般平靜。

英國人傾盡全力,連內河船隻都開出了海。

這一天,敦刻爾克撤走了53822名官兵,打破了前一天的紀錄。

五天過去了,在德國空軍和陸軍的壓迫下,敦刻爾克已經撤走了大約13萬部隊,已經是個了不起的奇蹟了。

但還有20多萬人被壓制在沙灘上。

難道要捨棄他們?

6

5月31日,第五天。

丘吉爾又一次飛到了巴黎。

丘吉爾帶來了盟軍撤離敦刻爾克的最新數字:16.5萬人。但他並不是來報喜的,因為他必須面對法軍新任總司令魏剛的質問:

「在這些撤離的人中,有多少法國士兵?」

丘吉爾實事求是回答:

「1.5萬人」

法國總理雷諾在旁邊總結了一下:

「22萬英國士兵中,有15萬已經撤離了,而法國士兵只被撤走了1.5萬人。」

在後人看來,敦刻爾克大撤退無疑是英法兩國齊心協力的成果,但回到當時,兩個國家從領導人到士兵,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摩擦。

在「發電機行動」制訂之時,當時決定英法兩軍是可以共同使用船隻的。但英國當時的遠征軍總司令戈特卻沒有得到通知,所以,他下令部下不準法國人登上英國人的船隻。

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戈特

在敦刻爾克的港口和海灘上,英國士兵築起了路障,只准英國人通過,不準法國人通過。狂怒之下,一些法國的炮兵甚至準備用大炮對準英國的艦船開火。

這也是5月31日丘吉爾再次飛到巴黎的原因。

作為對之前的補償,丘吉爾告訴法國總理和總司令,5月31日這天被定為「法國日」,原先英國軍人優先的規定將顛倒,法國部隊將比英國部隊優先撤退,至於斷後的任務,由英國的三個師來完成。

這一天,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被召回了國,第一軍軍長亞歷山大接任,他是騎著一輛自行車到敦刻爾克海灘接過指揮權的。

也是在這一天,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海灘又撤走了68014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法國人。

6月1日,第六天。

這一天,敦刻爾克地區的天空晴朗,而這對英法聯軍而言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德國空軍傾巢出動。

海峽對岸,英國皇家空軍也把自己所有的存貨都拿了出來,從噴火式戰鬥機到颶風式戰鬥機,從無畏式戰鬥機到哈德遜轟炸機、魚雷攻擊機,甚至連偵察機都飛上了天空,想盡一切辦法阻截德國飛機。

但當時的德國空軍確實戰鬥素質很高,他們的戰鬥機將英國的戰鬥機牢牢纏住,而轟炸機則開始狂轟濫炸。那一天,英國海軍被炸沉31艘艦船,其中包括4艘滿載官兵的驅逐艦,另外11艘艦船被重創。

在漫天的炮火中,新上任的遠征軍司令亞歷山大在海灘上放了張帆布椅,安靜地坐在上面看著部隊撤離,或者啃著蘋果,在海灘散步。在他的感染下,有的軍官開始在海灘上颳起了鬍子,而有的士兵甚至開始垂釣。

這一天,有64429人撤離。

6月2日,第七天。

英國皇家空軍扛不動了,他們無力再派出飛機為撤退保駕護航了。為此,英法聯軍在白天停止撤離行動,改為夜間撤離。

入夜,英國「馬爾科姆」號驅逐艦派出水手吹起了蘇格蘭特有的風笛,召集失散和掉隊的士兵,帶上驅逐艦。

這天晚上,撤出26256人。

6月3日,第八天。

晚上,亞歷山大司令官目送最後一批英軍撤離,隨後和自己的參謀一起登上了艦船。在他們之前撤走的,有26175人,其中大部分是法軍。

6月4日,第九天。

最後時刻的爭分奪秒。

上午9點40分,德國第十八集團軍的裝甲部隊終於衝破了法軍的最後防線,沖入了敦刻爾克市區。在海灘上,有26175名法軍在最後關頭被運走了。

但是,負責最後守衛的法國第一兵團大約4萬名法軍,他們失去了逃離的機會,在血戰之後,全部被俘。

敦刻爾克陷落。

下午2點23分,「發電機行動」宣告結束。

敦刻爾克的沙灘

7

這是一場歷時九天的大撤退。

在這場撤退中,英法聯軍有超過4萬人被俘虜,還有2.8萬人陣亡(德軍大約陣亡1萬人),這其中包括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艦船而一起葬身大海的人——有一艘豪華游輪被炸彈投中,滿載3500名官兵沉入大海。

在撤退中,共有226艘英國艦船和17艘法國艦船被德軍擊沉。

九天時間裡,英國皇家空軍共出動2739架次的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損失飛機106架。

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一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和50萬噸軍需物資。

敦刻爾克沙灘上被焚毀的卡車

但是。

在這九天里,共有33萬8226人撤回了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這近34萬人,是最寶貴的財富,是歐洲大陸留下的最後的反抗的火種,他們日後都成了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中堅力量。

四年之後,在法國的諾曼底,很多當初乘船而去的士兵,高唱戰歌,踏浪而歸。

時至今日再回過頭來看,「敦刻爾克大撤退」依舊是一個奇蹟。

有很多人,總結過很多原因。比如希特勒的指揮失誤,比如那幾天老天意外地幫忙,比如德國人過分迷信空軍的力量,等等等等。

所有的這些因素,都是促成「敦刻爾克大撤退」產生奇蹟的原因,但所有的這些因素背後,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

敦刻爾克撤退結束後,丘吉爾在英國下議院發表了演講: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愈來愈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我們的島嶼。

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

……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來拯救和解放這箇舊世界。……」

所有奇蹟的產生,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背後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必須要有一個「堅持到底」的信念。

這種信念,支撐著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到英國,又從諾曼底反攻回法國;支撐著蘇聯軍人從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最後再打到柏林;支撐著美軍從珍珠港到中途島,再到硫磺島和沖繩島;支撐著中國軍人從東北到上海,從南京到重慶,最後實現那句話:「中國總是有辦法的」。

就像丘吉爾的那句名言: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投降。」

—THE END—

?來源:公眾號37視頻庫(ID:videolibrary37),本文經授權發布。


《敦刻爾克》最感動我的一個鏡頭,就是徵用來撤軍的不知道哪個個體戶的木質小貨船,名字叫「New Britain」。這艘小木船的價格八成還不到北京的一個廁所,但人家就要叫新不列顛。到這艘小破船,我簡直要哭出來。
一個帝國為何能稱霸海洋百年?就是因為這些地命海心的公民。
我也要買一隻鴨子船,名字就叫「大東亞」。


「他還好吧?」
「嗯」


也許很多人覺得湯米最後能活下來是因為運氣和主角光環,而忽略了看似瘦弱的他其實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是很好的。

試想一下,換了是你,在缺水的情況下,一頓狂奔、爬牆擺脫敵軍的追擊,然後又經歷了空襲,接著抬著載人的擔架用最快的速度在沙灘上長距離衝刺(目測至少一公里?)。好了,這時在你面前的是一條獨木橋,就算你不嚇到腿軟也快要累得趴下了吧。然而我們的主角湯米臉不紅氣不喘,過獨木橋如履平地,其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可見一斑。

————————————

看到上面有答案說湯米兩次來不及拉粑粑,但其實他在跟吉布森一起埋屍體之前就已經拉完了,只不過鏡頭給的時間比較短,給人一種剛蹲下就站起來的感覺而已。畢竟你沒必要用五分鐘去交待他怎麼拉粑粑,也沒必要給粑粑一個特寫來交待他已經拉完吧……

要問我怎麼知道他已經拉完的話……那是劇本上寫的…

————————————————————

也許很多人都沒有留意到,空軍的顏值比陸軍要高得多......

————————————————————————————

還有一個細節容易被分神和看得不仔細的同學忽略的。

這是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影片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講陸上和海上的人為了「回家」所作的努力以及由此而展開的各種戲劇矛盾,彷彿空軍的故事線只是為了提供戰鬥場面。

其實不然。

湯老濕駕駛的戰機在趕走襲擊征服者號的德軍轟炸機後是調頭準備返航的(可以看到冒著硝煙的敦刻爾克在他後方),但是他在後視鏡中看到德國戰機又返回準備再次襲擊,然後湯老濕看了下油表,內心掙扎了一下,然後說了句「好吧,就這樣吧」(這句純靠字幕,幾乎聽不到聲音)又調頭向敦刻爾克的方向繼續跟德國飛機周旋。

當他下定決心再次飛向敦刻爾克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回不了家了。跟陸上和海上的故事相比,湯老濕這短短几秒的猶豫和掙扎是顯得那麼輕描淡寫,甚至他只能靠眉頭和眼睛來演繹內心的矛盾,但如果你有留意到這一點,這條故事性所帶來的情感上的觸動並不弱於陸地和海上的故事線。

很多人說敦刻爾克展現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和面對死亡威脅時的自私和不擇手段,但我們不應忽視,影片里同樣有道森船長和飛行員法瑞爾這樣高尚、英勇、無私的形象。

為生存而不擇手段的士兵不能完全代表"人性",同樣,捨己為人的飛行員也不能。他們只是被放大了的人物形象,只有將兩者結合,才是最真實的"人性"。

————————————————————

很多人都知道海陸空是三條不同的時間線,也知道最終三條線產生交匯。但很多人不知道三條線具體的"交匯點"在哪裡。尤其是三條線越貼越近的時候,會有更多的觀眾越來越懵。比如說那搜名為"征服者號"的驅逐艦,在三條時間線里各沉了一次,而很多人以為沉的是三艘不同的船。

三條線交匯的"點"是法里爾擊落德軍戰機到德軍戰機落海爆炸再到月光石號救起士兵湯米這一段。

而在這之前,空中故事線的時間是一直領先於另外兩條線的,所以空軍的視角也可以當作俯瞰一切、能預見未來的上帝視角。



注意到英軍的噴火戰鬥機出場時是三機楔形編隊,這種編隊模式要求飛行員小心控制飛機不互相碰撞,一方面飛行員注意力被分散,一方面戰機靈活性沒法體現,密集編隊也更容易被防空炮火一箭雙鵰。這種模式來源於一戰,沒有無線電,飛行員需要靠近以手勢甚至寫字板互相交流,另外英法軍隊對戰爭準備不足,平時的訓練中也只是注重飛行編隊的整齊美觀,這種不合理的編隊模式也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德國戰鬥機採用雙機編隊作為最小的戰鬥單位,僅僅由長機和僚機組成。在戰鬥巡航中兩架飛機間隔較大。這樣雙方都能很容易的看到對方後方的情況,能有效的相互掩護。飛行中長機在前,僚機在後,這樣長機可以集中精力進行搜索而不用顧慮自己後面的視覺盲區,在戰鬥中,僚機在長機攻擊時負責掩護其身後,長機一般有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擔任,可以更好的發揮熟練飛行員的技術優勢創造戰果,而每兩個雙機編隊又可以組成一個相互掩護相互支持的四機編隊進一步加強空戰中的安全。在這不得不佩服諾蘭對戰爭史的考究和細節的注重。 好的我重溫了一遍不列顛之戰。有一個有趣的巧合,敦克爾克未露臉的長機飛行員由Michael Caine配音,在下達了分散指令後被擊落,據僚機觀察沒有發現降落傘,應該是直接陣亡了。
而在不列顛之戰中,當時還很年輕的Michael也扮演了一位英軍飛行員,同樣是駕駛噴火,在發出了break指令後,在戰鬥中被一架bf109擊中,凌空爆炸,同樣沒有跳傘的機會。


諾蘭真的是很勤儉持家的好導演
聽說過草船借箭嗎?

看清了嗎?都是假的 觀影的時候絲毫看不出來。


沒發現主角從頭到尾都沒來得及上廁所么?


留守的海軍上將,是哈利波特中的吉德羅·洛哈特。(手動滑稽)


補充說明,電影的主題是求生,但是反觀「gibson」,卻是始終在幫助英軍。

梳理一下Gibson相關的劇情,從埋葬英軍屍體開始,到抬擔架送傷兵上船,再到和tommy救助沉船士兵,在魚雷擊中船後唯一打開上鎖的艙門,再到偷偷給上不了救生艇的tommy和Alex暗中送繩,到最後拚命堵水卻被活活淹死的「無名氏」。

一個偌大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全程就主要展現了一個法國人?一個法國士兵?沒有法軍撤退到英國?歷史上有三分之一的撤退到英國本土的士兵是法軍,電影與現實明顯相衝突。

因此,這可能代表了英軍眼中法軍,一個從旁觀者角度看到實實在在的在協助英軍撤退的「gibson」,卻因為士兵身份而被忽視的在撤退途中的同道中人,可能還有許多同樣為英軍殿後,抵抗德軍的前線兵和撤退兵。這也是電影中沒有其他人種的原因,就是這是英國人主觀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電影當中所有的英國人視角都是主觀的,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歷史和英國都認為,「survival is victory」,這同時也是有限的「victory」,畢竟只是芸芸眾生,在危機存亡關頭,看到的都是「自己人」的「victory」,電影也參照了歷史「說法」,遺忘了所有其他人,這可能是英軍眼中和歷史上都被遺忘的法軍形象,甚至是同盟國軍隊形象。那對於其他的軍隊呢?

我想知道法國人是如何看待沒有幾乎沒有法國人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法軍就如同電影一樣全程如「Gibson」,默默相助卻無法被歷史所正視被後世所正視,直到電影在結尾才暗示到。

電影的結尾有兩處畫龍點睛之筆,正是和法軍相關。一是,Bolton將軍在送走最後的英軍後,獨自一人堅守在敦刻爾克的防護堤上,等待的是什麼,電影接Bolton將軍說出了,是法軍,我認為是歷史的真相,是被遺忘的歷史,被遺忘的法軍。二是,farrier在飛機緩緩停下後獨自踱步的瞬間,夕陽划過額頭,若有所思,望向飛過的海岸,電影沒有展現了farrier看到了什麼景象。相信在此刻,代表英軍的farrier,看到了還在頑強抵抗的法軍後,理解的堅守防線,頑強抵抗的法軍,被其精神所感染,面對德軍的槍頭卻是毫不動搖,從容燒掉戰鬥機,不投降也不反抗的俘虜。

電影展現的歷史值得震撼,但電影因主觀和後世所遺忘、所掩蓋的歷史,更值得銘記。


二刷Dunkirk,一些細節(可能有錯),主要是關於三小強。

1.Alex/Gibson

最早Alex被救起來之後,Tommy和Gibson為了混入高地兵團一起上船,兩人極默契地一起下水濕身,被Alex看在眼裡,這時Alex只是笑了一下,上岸之後還若有若無地在Gibson肩上扶/搭了一把。再後來上後來被魚雷擊沉的那艘船,Gibson一個人留在外面不和大部隊呆在一起,Alex開始懷疑。到最後上擱淺的漁船的時候,Alex直接跳出來指認Gibson是德國間諜,逼Gibson給出自己是法國人的真實身份(過程中Tommy一直非常維護Gibson。PS:Tommy也是很惜命的人,高地兵團的人說他不出去就你出去,Tommy的反應是憑什麼是我,我要回家的)。最後堵沉船的洞堵不住的時候,Tommy是三小強裡面最早棄船游出去的(游出去很遠之後回頭望了一眼,沒看到Gibson),Alex堅持到比較後面,實在堵不住了,叫上了Gibson(「Leave it Gibson!」)。最後Tommy和Alex在moonstone號上相遇,Tommy臉上的油已經被沖得差不多乾淨了,他很準確地在一群黑臉士兵中認出來Alex,點頭打了個招呼(上一個場景中Alex還在拿槍指著他和Gibson),Alex低下頭,表情很愧疚/沮喪。【最後棄船時叫上Gibson的是之前拿槍逼著Gibson下船的Alex;可憐的Gibson】

補:Alex真的認為Gibson是德國間諜嗎?

電影中把時間大量壓縮了,實際三小強在一起的時間是漫長的一周,過程中三個人各種九死一生,應該是已經培養起了一些友誼。如果Alex真的認為Gibson是德國間諜,前面6天他為什麼沒有跳出來?(缺少一個合適的契機?)感覺更多是極端情況下的求生本能,能找到一個合理的說法,推出去一個是一個,而Gibson的種種行為又剛好確實很可疑。

站在Gibson的角度來想,這一刻也挺心寒的,三個人在一起出生入死快一周的時間,臨到頭被人拿槍指著出去送死,還好Tommy一直站在他旁邊。這裡並不是說Alex是個多惡劣的人,只能說在關鍵的時刻,不同的人做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Alex最後和Tommy在船上相遇的時候,表情也是相當複雜的。

另外Alex還說Gibson說的英語有德國人的酸菜味(莫名喜感),說明Gibson在這一周內其實還是在一些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憋出過一兩句英語的,但是流利度肯定很差就是了。

2.Tommy/Gibson

最早在沙灘上相遇的時候,Tommy發現Gibson在埋人,過來幫忙一起埋,Gibson發現Tommy加入之後動作明顯大幅度加快(做賊心虛的狀態),鏡頭掃下來,Gibson鞋帶是散開的,他發現Tommy在打量,趕緊匆忙系好,埋好人之後等Tommy轉過身,Gibson開始匆忙系腰帶和衣服。

縱觀整部電影,Tommy和Gibson的默契好到不行。兩個人從頭到尾沒有對話,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要做什麼,一起抬傷員(中途還一起快速通過了甲板上的獨木橋,引得一陣歡呼),一起躲在防洪堤下,一起下水混入高地兵團;救生艇被魚雷擊沉後,Alex和Tommy想上小漁船,Gibson很遠就開始伸手拉,結果船上的人怕翻船不讓上,Gibson的大眼晴里全是焦慮,在船駛離的時候把船尾的繩子扔下來讓另外兩個兄弟跟著漂;到最後Gibson被一船的高地兵團逼問間諜身份的時候,Tommy全程各種著急各種護犢子(褒義)。如果Gibson能活下來,兩個人也許會成為關係很好的戰友。但是沒有如果。

3.高地兵團里一直指使別人去查看敵情/堵槍眼/下船減重的那個士兵,最後死於海上燃油,過程很痛苦。

4.Tommy和Alex都是烏鴉嘴。Alex問Tommy你朋友(Gibson)怎麼不進來,Tommy說可能是怕船又被擊沉吧,結果船沉了,滿滿一艙人沒出來幾個;Alex想上船,shivering soldier說不讓上,Alex嘴很賤地說等你被魚雷炸了就知道好歹了,結果shivering soldier在的船真被炸了。

5.逃命三小強裡面,Alex的榮譽感是最強的。上船之後很愧疚地對peter說,我們讓你們失望了吧。上火車之後,因為盲人老人不看他,他紅著眼眶說他們都不願意看我們一眼。火車進站之後看了一眼報紙標題感覺很羞恥(can』t bear it),讓Tommy幫他念。好笑的是Alex說老百姓會朝他們身上吐口水,除非是怕敵人打過來不敢出家門,Tommy沒頭沒腦地問了一句why。Tommy腦子裡唯一的想法就是回家吧。

6.Farrier線

最後一次擊落敵機之前,Farrier的油已經不夠返航了,這個時候Farrier開始呼吸急促,音效里能聽到很重的呼吸聲。擺在面前兩個選擇,要麼帶著留下的油返航,要麼孤注一擲犧牲自己回家的可能性(自己極可能被俘)。焦灼地思考片刻之後Farrier用力點了點頭,表明他選擇了不回家。被俘的時候Farrier站在夕陽下,背後是燃燒著的自己的戰機,遠處山頭上敵人端著槍包圍過來,近鏡頭推到臉上的時候,Farrier眼裡泛著淚光。家回不去了。


我就說一點給我印象非常深的吧。

英國老大爺志願去敦刻爾克救人,路上大老遠聽見飛機過來,馬上就知道型號,還聽出了發動機的型號。

這個情況是真實的。我高中時候有個朋友,他爹是一個機械工程師,據說天上一過飛機這位老爹就能聽出來,跟電影里一樣。

我這位朋友耳濡目染,也能聽,每次都跟我說天上又過什麼型號,我也不懂,就當聽個樂兒。

然後又一次我倆在學校溜達,出現了轟轟的聲音,他側耳細聽,聽了好幾秒,開始皺眉頭,又幾秒,然後說奇了怪了,怎麼聽不出是什麼發動機,難道最近又有新的型號生產出來?沒聽我爹說啊。然後他就非常苦惱。

又過了幾秒,我倆看見樓後邊轉出一個拖著垃圾桶的阿姨。

哈哈哈哈哈哈


提供一個細節:

在空軍線中,湯姆哈迪看到戰友飛機被擊中,不得已迫降後,由於通過無線電喊話,戰友一直沒回復,所以一直在關注著迫降的飛機。最後看到飛機迫降後,戰友招手,湯姆也跟戰友招了招手。

到了海上線時,我們發現戰友迫降後,並不是在招手,而是在試圖打開壞了的機艙蓋。


既然來了,估計大家也是不怕劇透的漢子
今天影院打工最後一天,這部片子看了好多遍,介紹一些細節
首先是剛開始的部分,在慢鏡頭之下,炸彈把在沙灘上逐個爆炸時,一名採取對空射擊姿勢的士兵完成了數次開火,很好的體現了恩菲爾德步槍速射新。這名士兵臨危不懼對空開火,顯然是一名老兵,恩菲爾德高射速的優點可以完全被發揮。算是一點好的細節

然後是兩處伏筆的細節,(說真的馬克·里朗斯在間諜之橋的表現就非常好,去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名至實歸)皇家空軍三機編隊掠過老爺子時,老爺子帥氣背對戰機:噴火戰鬥機,皇家空軍的驕傲。勞斯萊斯梅林發動機,僅僅憑藉引擎聲就能判斷飛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再到之後的老爺子不顧一切的營救落水飛行員
在闡明老爺子兒子駕駛同是皇家空軍飛行員時,一切順理成章

相信各位都領教過斯圖卡了。在之前只聽說斯圖卡俯衝的聲音可以瓦解被打擊部隊的士氣,一直不明覺厲。今天在杜比廳的音效攻勢下,我明白了。這隻烏鴉真的是死亡的使者。斯圖卡機頭下加裝的哨子,真的能帶來無限的恐懼

說一下故事背景
http://tieba.baidu.com/p/3219641661
(自己曾經寫過的法國戰役德軍方面的計劃,鐮刀收割計劃,這是德軍計劃大背景)
聯軍被圍困敦刻爾克時,長途奔襲的德軍裝甲部隊已經大量出現坦克非戰鬥損失。法國依舊強大,還有大片土地需要寶貴的裝甲部隊衝擊,40萬聯軍精銳如果做困獸之鬥,勢必給德軍造成巨大損失。而德軍吃掉這批部隊似乎已經成為必然
在發電機計劃剛啟動時,連英國自己都不覺得能撤出多少部隊,所以完全可以說敦刻爾克是一次奇蹟

在柯林斯的噴火迫降海面後,他在使用手槍敲擊座艙蓋之前,似乎有將彈夾卸下的動作。


湯米乘坐的船被魚雷擊沉後,他被墨菲指揮的小船帶回海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840758/answer/224976280

看不下去一群無知者以為了解了歷史真相的嘴臉了,寫了一點東西表述自己意見


推薦閱讀:

影視作品中有哪些常見的軍事類錯誤?

TAG:戰爭電影 | 敦刻爾克戰役 | 有哪些X | X有哪些不易發現的小細節 | 敦刻爾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