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如何評價昆德拉新作《慶祝無意義》的?

看過這本書的同學,有興趣可以來講一下你的看法。


個人意見
某種意義上來說 標題是對小說內容的最大反諷
挺失望


推薦我大師兄的一篇文章: 虛無主義是箇舊題 (評論: 慶祝無意義)


這本書買的時候挺激動的,讀了一遍之後似懂非懂,但是大體來說並沒有失望。正好當時想要寫一篇書評,就仔細重讀了第二遍。可以說是讀懂了,至少在我看來是領悟到了一些東西。故事結束的時候,我想我的心情是和書中的觀眾一樣的:兩眼濕潤,幸福快樂。正如我走進了這場盛大的慶祝一樣,我想要去擁抱每一個演員,每一個觀眾,每一個或痛苦或幸福的人。以下是我寫的一點感想,純屬個人理解,希望有所幫助:

最後還想再說一次:無意義就是一切,但我們還是要乾杯!


讀了一遍後再看標題,有種被他逗到的感覺。
覺得沒必要抱著認真的態度去讀這本書,把持無意義態度的一個好例子,
很像被領著參與了場他主持的行為藝術。


任何無意義的事物都是有意義的,唯獨對意義的衡量是無意義的


翻了兩遍,還是不能完全領會昆德拉「意境」,看了下豆瓣的書評,比較贊成這位朋友對於這本書的理解:無意義的重大意義 (評論: 慶祝無意義)
截取部分:
-------------------------
 癌症沒有生成

  拉蒙為什麼放棄博物館裡夏加爾的畫展,而選擇去對面盧森堡公園閑逛?並且在整個小說里,他如此來了又走三回?我們先不管他。來看另一個重要人物——達德洛的登場。
  達德洛代表理性。因為他是一個「那喀索斯」。
  那喀索斯是希臘神話中一個自負的青年。當然,他的確生得俊美,顧影自憐的水仙花,說的就是他。但是一開始他並不知道自己有多美,直到他發現了鏡子,也就是池塘里的水。他從池水裡看到了自己俊美的臉,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自己,整日跑去看自己的倒影,終於憔悴至死,變成了池塘邊的一株水仙花。
  理性精神是希臘精神的集中體現,是西方文化的內核之一。理性主義【註:這裡的理性主義並非指17、18世紀西方以笛卡爾為代表的那個相對於經驗主義的哲學流派(即唯理主義),而是廣義上以強調理性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倫理上忽視個體感覺和生命意志,認為人類行為應該由理性所支配的一切觀念體系。】統治了西方,乃至統治了世界兩千多年,自有它的道理。它對人類社會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價值體系的穩固和統一,比如柏拉圖的「理念」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中之於基督教的意義,儒家文化在中國更加漫長的封建統治中的地位。簡單說,理性主義有它非常好的一面,它的條條框框作為人們行事的準則,把人類行為納入一個統一的價值體系,生命因為信仰而有了意義。
  但是絕對的理性精神或者主觀的理性精神就不好了。古希臘阿波羅神廟的石柱上不是只刻了一句「認識你自己」的箴言,還有一句「毋過」,就是不要過度的意思。凡事一旦過度,就容易走入極端。理性精神過度,就容易僵化,陷入形式主義。
  那喀索斯有兩道神示。神對他的第一道警示說:「不可使他認識自己。」可能因為他長得太英俊了,所以一旦他認識了自己,他就愛上了自己的影子。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那喀索斯愛上的是美而非真,是虛幻而非現實,是表象而非實質,是靈魂而非肉體。於是那喀索斯的第二道神示同時應驗了:在那喀索斯變成水仙花以前,他的美貌令全希臘的女人為之傾倒,但是他對任何女人的求愛都無動於衷,於是女人們聯合起來向神請願:「但願那喀索斯有朝一日愛上一個人,卻永遠得不到那人的愛。」顯然,神答應了她們的請求。自戀的那喀索斯整日水中望月,顧影自憐,終至形容枯槁,憂鬱而死。
  所以錯誤的理性精神是很危險的,柏拉圖的精神戀愛很有可能導致你愛上愛情本身,而非愛情的對象。令人討厭的是,這個時侯的你往往還很自戀地假裝自己有多高尚,死不承認真正的愛是靈與肉的完美結合。
  達德洛首先是個令人討厭的形式主義者。他的老同事拉蒙就不喜歡他。
  理性的人都會小心翼翼地精打細算,達德洛在去診所的路上就盤算好了:如果真是得了癌症,他將於三星期後同時慶祝自己的生日和逼近的死期。對達德洛來說,「慶祝」本身似乎比生死還重要,「接受慶賀的幸福勝過了年華老去的羞慚」,或者說,他要慶祝的是形式所賦予的意義,而不是生或死的肉體真實。(讓我們回憶夏加爾的畫兒吧,他畫的是夢中的現實。)
  而當達德洛確認自己沒得癌症之後,他覺得盧森堡公園裡的大理石雕像都要為他的「好心情」歡呼——他再一次為僵硬的形式強加了「意義」。
--------------------------------------
最後,問大家一個比較逗B的問題,阿蘭的母親=跳河未遂反殺人的女子=拉弗朗克?
(也許這個問題也屬於所謂的:沒有意義吧,哈~)


顯著的昆德拉式小說結構。延續了法國三部曲的特點。和《慢》有些相似,都是古今兩線的交融。和《不朽》的小說中人物走進現實故事的手法有類似。典型的7段式布局,作者參與討論,這些都是昆德拉標誌性的。
主題上也是法國三部曲的衍生。我認為,看這本書的時候不能老是考慮捷克時期的作品,像其他答主寫的評述都存在著把小說往捷克時期的作品方面靠的問題。要比較討論也應當以法國三部曲為主。

至於中心思想,我覺得是要放在小說的藝術之後來說的。過分討論其「主旨」是對小說的迫害。昆德拉自己說過現代小說要找到其獨一無二的存在理由,有別於哲學,電影,繪畫等藝術的存在形式。


似懂非懂


正在看。拋磚引玉吧。
第一個印象是,作者用一種電影化或是舞台劇化的語言寫小說,一幕一幕,一場一場,一鏡一鏡,講述者的角色是旁白。他在寫一種群像。
還沒看完,可能說錯了,過兩天可能回來補,也可能羞愧得全刪了。


「無意義是生活的本質。它到處,永遠跟我們形影不離。」無意義的對話、工作實在是很多,可以怎麼辦?身邊都趨於一致性的時候,你要成為那個個別嗎?我想我可以成為那個個別。


剛看完
很平淡 可能是自己的閱歷以及思想沒達到一定高度
看了大家的評論以及米蘭昆德拉對於無意義的闡述
以我自己的觀點
人的一生 大部分處在無意義中
那些明白的人 認清了他 繼續做著無意義的事
以及還沒認清 但生活的節奏讓他沒空去思考
不管怎樣
雖然無意義
但還是要進行
認清局勢 認清自己 然後熱愛生活
我想到羅曼羅蘭說的一句話
他說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仍然熱愛它。
我覺得這句話說來簡單,能做到更是不易,如果覺得自己每件事都無意義,沒有目標的話,可以把這句話當作人生目標。
可能是自己本身比較悲觀又對積極的生活又期待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看法。
不喜勿噴。
謝謝


竟然和看《小團圓》是一個感覺。
你說和解了就是和解了,你說沒和解就是沒和解,作者顯然也都不在乎了,意義就是無意義。
順便複習了斯大林、加里寧、叔本華、康德、夏加爾和俄羅斯架在波蘭頭上的一塊飛地。
昆德拉寫了一輩子,其實都是一本書。


讀完沒有什麼印象。只記得讀的過程中一直在找以前讀他前幾本書那種睿智和幽默,還想沒有找到。看到一個書評才可能是明白那就是米蘭昆德拉想說的話,「無意義的,我的朋友,這就是生存的本質,我們坦然地慶祝吧」


完整看完的第一本昆德拉
有點點意識流的影子 很對胃 比起完整精彩長篇更偏愛這種帶點囈語的小冊子


我嗅到了虛無主義的味道。看似一些「無意義」,實際可以從另一個深度找到他的價值。去衡量做一件事有木有意義,本身就是一種無意義,更是一種功利的浮躁。
高明就是無用——大概就是說"不裝也是一種裝」。當一個高明的人試圖勾引女人,這個女人就覺得在進行競爭。她覺得自己也必須高明不能不作抵抗就投降。而無意義解放了她讓她擺脫提防之心。不要求動任何腦筋。讓她無憂無慮,從而更容易俘獲。

不可解釋的謊言——達德洛,他對拉蒙撒謊說他得了癌症,他能贏得什麼呢?他不知道,或者說,他沒有能力意識到。一個能夠輕易控制感情的理性主義者,他很難理解一個非理性者的微妙感情。他不知道在某一個時刻,他的老同事曾為他戰勝死亡恐懼的生命意志而感動。就算他知道,他也不在乎。他不需要別人的感動,以及同情。「理解有趣本來也不是他的強項」。一個理性主義者往往是個沒有風趣的人。
沒有風趣並非無趣。只是幽默不在同一頻道。在這一頻道的人,永遠無法解釋在另一頻道的笑。

二十四隻鷓鴣——一個沒有笑話的時代是恐怖的,一個充滿笑話的時代至少是自由的。這個小說里的人物動不動就笑,而很多時候是莫名其妙的笑。如果你去仔細體會,你會發現他們的笑都很貼心。貼心的東西自然柔軟,柔軟得叫人心疼,笑著笑著就哭了。
所有精神病人的內心都很柔軟,所有的精神病人也都是天才。這便是無意義的好處。

斯大林被人誤解的溫情——我知道,他的一生全是陰謀,背叛,戰爭,監禁,暗殺,屠殺。經歷的那些數也數不清的傷天害理的事,在心靈上已不可能有同樣巨大容量的同情了。為了能夠過他過的那種生活,他只能麻醉然後完全忘記他的同情功能。但是面對加里寧,在那些遠離殺戮的短暫間歇,在那些閑聊休息的溫馨時刻,一切都改變了:他面對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痛苦,一種小小的,具體的,個人的,易於理解的痛苦。他瞧著他的同志在受苦,他帶著溫和的驚覺,感到內心有一種微弱的,謙卑的,幾乎陌生的,反正是已經忘懷的感情在蘇醒:對一個受苦的人的愛。在他狂暴的一生,這個時刻好像是在緩口氣。斯大林的心裡溫情升起,加里寧的膀胱尿憋加急,兩者保持同一節奏 。對斯大林來說,重新發現他長期以來早已停止體驗的一種感情,有一種不可言傳的美。


到目前為止,覺得有點道家的感覺,無意義之物得以留存,看完再補充


生命不能承受的「無意義」,應了那句猶太諺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讀的時候有種「平行時空」的穿插感,故事簡短,但總覺得意猶未盡,讀來總覺得好笑有不好笑(可能確實是 好心情決定著幽默)。在無意義中尋著意義,又有何意義?


推薦閱讀:

《哈利·波特》偉大在哪裡?
怎麼理解加繆《異鄉人》中那個捷克斯洛伐克的故事?

TAG:小說 | 文學 | 米蘭·昆德拉 | 如何看待評價X | 慶祝無意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