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守望者》?

記得有人說過,《黑暗騎士》是看起來深刻,而《守望者》是真深刻。那麼究竟應該怎麼評價這部電影?它的出眾之處在哪裡?


最近發現自己在知乎回答問題時有個毛病,喜歡長篇大論,多圖多解,其實這樣並不好,自己寫得累不說,別人不但會花很多時間,看著也累。因此我想盡量改掉這個毛病,但不是在今天,因為今天要回答的問題關於《守望者》,絲毫馬虎不得,我不會吝惜文字與圖片,只為給這部我所深愛的電影一個完美的回報。(超多圖預警,長文警告,其中部分圖片、資料取材於網路。感謝 die qin 關於《300勇士》原著漫畫作者,王一餅 關於紅場閱兵領導人身份的指正。)

如果要評價電影《守望者》,那麼必須先聊聊它的同名漫畫原著。在歐美老一輩人的眼中,著名漫畫家艾倫·摩爾(Alan Moore)創作的漫畫《守望者》的光芒可謂鑽石一般的璀璨,它不論在漫畫界,還是主流媒體上都廣泛備受讚譽,在各個時代中都被視為漫畫中的最經典作品。
看看這部漫畫都收到過一些什麼讚譽吧。它是美國《時代周刊》2005年評選出的「1923年至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一,它被DC官方評為「DC漫畫必讀25部經典」之一,同時它是唯一一部獲得了科幻藝術界至高榮譽——雨果獎的漫畫作品,《綜藝》雜誌稱其為「世界頂尖藝術家的巔峰之作,漫畫小說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故事情節錯綜複雜,畫面華麗優美,具備史詩般宏大的主題,思想內涵極其深厚,人性描寫刻骨銘心,這些讚譽和漫畫本身所包含的優異品質都足以說明,《守望者》漫畫的極高藝術價值和非凡影像力。

2009年,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終於把這部譽為「不可能成功改編成電影」的漫畫作品搬上了大銀幕,由已經用電影詮釋了另一部漫畫作品《300勇士》的扎克·施奈德擔任導演,由於漫畫原著的故事與深度本身就已足夠優秀,因此電影並未做過多的改編,而是高度還原了原著中的一語一幕,一景一感,很多電影場景甚至連構圖和換鏡都與原著保持了幾乎完全相同的一致性,簡單舉幾個例子:

影片開場,笑匠被拋下高樓,他的徽章浸立於鮮血中。

羅夏夜闖笑匠被殺犯罪現場進行調查。

死神參加完笑匠的葬禮被羅夏跟蹤。

法老王制服殺手。

影片中處處都是這些與原著幾乎完全一致的高還原場景,因此電影與漫畫所描述的這同一個故事無論從主題性、內涵性與講故事的手法上而言,二者幾乎達到了相同的藝術高度,簡而言之,也就是說電影和備受褒獎的漫畫原著同樣優秀。

既然這個故事獲得了如此之高的讚譽,那麼它究竟有著怎樣的閃耀光芒虜獲眾多挑剔觀眾的人心呢?
《守望者》的電影簡介中是這麼描述的:它反映出了對於冷戰時期美國公眾焦慮的深思,並對傳統的超級英雄觀念進行了批判。它描繪了一段美國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之間的虛構歷史,此時的美國正處於與蘇聯爆發全球核戰爭的危機邊緣。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雖然超級英雄曾幫助美國贏得了越南戰爭,但自發性的蒙面英雄已被法律明文禁止,蒙面英雄被宣布為不法分子,他們的一切俠義行為都成了不法行為。因此,大多數超級英雄紛紛退休,少數則繼續為政府工作。電影中的故事聚焦於幾位主人公的個人掙扎與奮鬥,他們因為從前夥伴笑匠被謀殺的案件而不得不再次出山,然而,調查顯示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在謀殺案的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巨大的陰謀……最終,他們將不得不做出一個關於正義,關於拯救,關於未來,關於人性考驗的沉重決定。

是的,從電影簡介中,你就可以看出,這不是一部傳統的超級英雄電影,這部電影中的超級英雄們甚至都不是英雄,而是一群人們眼中遊走於法律之外的非法之徒。影片中也沒有傳統的正義力戰邪惡的橋段,通篇政治、隱喻、危機和人性的描寫充滿了深刻沉重的黑色意味與暗示。
這是一部關於世界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人類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政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反思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毀滅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拯救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人性的電影,這是一部隱喻絕望的電影,這不是一部超級英雄電影。
而這一切,從背景到故事無不時時刻刻的彰顯出來,相比之下,影片交代故事背景與歷史的方式甚至比漫畫原著更出彩。

笑匠死後,從鮑勃·迪倫(Bob Dylan)的名曲《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悠揚懷舊的旋律中,故事的背景與歷史一一展現,拉開了英雄開篇與過往的序幕,憂傷而漫不經心的哼唱,配以一幅幅觸及心靈的時代畫卷。守望者的前身「民兵」從人人敬仰的英雄,到二戰結束,被謀殺、被關進精神病院、被反對、被人們排斥、被控訴,越戰開始,冷戰出現,政府出台《基恩法案》宣布不與政府合作的蒙面英雄非法……這些背景故事同歷史事件混合在一起,流淌在3分13秒的歌聲中細緻的一一交代給觀眾,而背景影像與歌詞也搭配得恰到好處。
每一幅畫面都彷彿是在慢慢揭開那個世界陰暗黑幕的一角,絕望的氣息裹挾著似乎是舊膠片的陳腐撲面而來,末日的味道此時卻多了專屬於鮑勃·迪倫的浪漫。

世界在變革。

當初雄心壯志的超級英雄們懷揣美國夢捍衛正義,卻最終在看透世界後輸給了人性。

美鈔因斗篷卷進大門被銀行劫匪機槍掃射而死...

飛蛾俠酗酒被關進精神病療養院...

因為同性戀,而被極端反同人士謀殺,雙雙慘死的側影和女友...

刺殺肯尼迪後笑匠回眸那陰冷而不屑的笑...

曾經的輝煌在結束,時間不止步,時代在變革...

孩子在苦難中成長...

新的英雄接棒了時代...

當神出現在人間...

新的英雄已經自成一派...

超級英雄的抗戰究竟還能拯救世界多久?

其實這歷史上的一幕幕,也無非是像歌里所唱的那樣「他們身處變革的時代」。
而這樣一組搭配著動聽歌曲用3分鐘交代數十年歷史的手法,堪稱神來之筆,它不止讓影片沉澱在厚重的歷史滄桑感中,同時也預示著這個故事並不是那種人們所熟悉的英雄電影,因為它的畫面太過陰冷,時代感太過濃厚,傳承太過久遠,隱喻太過隱晦,刻畫太過深刻。

就好像在這部影片中常常出現的時鐘手錶一樣,電影無時不刻不在隱喻著危機逼近,也在提醒著人們末日即臨。其實,這也映射出了《守望者》的真正主題之一 —— 時間。在影片中,所有出現和死亡、毀滅或重生這樣和時間有著緊密聯繫的情節時,總是有一個鐘錶出現,並且時間都在極其逼近12點。

這是電影中首次出現和鐘錶有關的鏡頭,出現的這盞就是著名的末日時鐘。該鐘有一面虛構鐘面,由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於1947年設立,警示出世界受核武威脅的程度:12點正象徵核戰爆發,雜誌社應世界局勢將分針撥前或撥後,以此提醒社會各界正視問題。

影片中,當曼哈頓博士還是人類的時候,他的手錶特寫中,時間即將指向12點整,這預示著災難正在等待著曼哈頓博士,同時也預示著曼哈頓博士將從災難中重生。

當曼哈頓博士還是孩子時,在父親的教授下,他正在聚精會神地組裝一個手錶,在鏡頭背景的那面牆上,所有的鐘錶的時間都停留在了12點,它們指向的正是曼哈頓博士身為人類的未來。

當曼哈頓博士被鎖在原子分離室中時,他的手錶正分分秒秒在走向12點,當指針到達12點時,毀滅來臨,重生開始。

白宮的總統圓桌會議上,末日時鐘再次出現,此時的末日之鐘比影片開頭更接近12點,暗示的人類命運已經岌岌可危。

在法老王在毀滅紐約的時刻,之前監獄段落中給羅夏做心理測試的黑人警官的手錶由於強大的電場作用,指針在靠近12點時停止了走動,象徵著這一刻紐約的毀滅停止了人類滅亡的腳步。

其實,在《守望者》原作漫畫的封底,就強烈暗示了這部漫畫的主題和時間有關。12本漫畫的封底是一個連貫的畫面,表現的是紅色的鮮血正慢慢將一個鐘錶淹沒,而鐘錶的指針也在慢慢的走向12點,正是象徵著人類染血的黑色未來。

相對於漫畫,在這一點上,影片關於末日逼近的此類暗喻和象徵手法更加巧妙。
當面具英雄們守望著這個世界,守望者在末日的時鐘前誕生,接管搖搖欲墜的社會,成為人們唯一的保護者,卻不想在面對黑暗的同時被更黑暗的真相侵蝕。

影片中一直提到末日逼近,暗示著各種末日氛圍,那麼故事中的末日究竟源於何方?
相信大家都知道答案:冷戰導致的核軍備競賽及潛在的全球核戰爭。
或明或暗,電影中已經不止一次的為大家揭曉過答案。

開篇《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的歌曲中就出現了1964年勃列日涅夫和菲德爾·卡斯特羅共同紅場閱兵的畫面,在這一時期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只差一點點就導致了全球熱核戰爭,人類文明離毀滅曾只有一線之隔。真實歷史上,迄今為止,古巴導彈危機仍然被認為是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它差點兒釀成全球核戰爭,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對此看法高度一致。而電影中平行世界的蘇美因為曼哈頓博士這顆」活核彈「的存在,在古巴導彈危機後仍未放棄核對抗,這也導致了影片最後世界差點再一次毀滅於千萬核彈之下。

歷史上真實的赫魯曉夫與卡斯特羅紅場閱兵也同樣令世界矚目。

超級英雄們在拯救著世界,世人卻在為毀滅世界而角逐。
當英雄們向人性低頭,正義與邪惡的戰爭頓時演變成勉強稱得上正義之士的人們徒勞而孤獨地在黑幕下掙扎。曾經的壯志凌雲被悲慘的現實擊個粉碎,在夢想中蹣跚而行的正義英雄,面對無法被消滅的人性黑暗面,選擇退出歷史的舞台。
確切的說,這並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任何一個英雄都面臨著近乎一樣的宿命——從被懷疑到被景仰,直至任務完成後被惶恐的民眾拋棄,那些他們試圖用生命去保護的對象恐懼他們,厭惡他們,背棄他們。

其中,第一個反應過來的是笑匠,在黑色的人性面前,他帶著點認命般的自嘲與不屑,選擇了亦正亦邪的生活方式來對抗世界無可挽回的腐朽。他射殺示威群眾與有著自己孩子的孕婦,他酗酒嗜煙、企圖侵犯戰友、和所有人鬧翻,如此不要命地頹廢度日,是因為他看透了早就該了解的命運——超級英雄從一開始就堅守了一個錯誤的信念,他們凌駕於法律和秩序之上,執著於維護世界的理想,但沒人想過,若世界已無法被拯救,誰來拯救自己?

當笑匠和夜梟二代夜裡前往平息民眾示威,笑匠一邊大打出手、朝人群開槍射擊,一邊聲稱自己是他們的唯一保障,夜梟二代不解的問「保障什麼?」,笑匠壞笑著說「保障他們不被自己傷害」。這樣的言辭來自於笑匠對於愚昧的世人極大的同情和對人類之間與生俱來好戰本性的怨恨。

《暗夜騎士》中的小丑說過,所有的英雄和反派都很相似,拯救世界之後,卻逃脫不了被視為「怪胎」排斥隔絕的命運;羅夏也曾說過,為什麼身心正常的超級英雄這麼少?正是因為這種與常人的不同,才讓超級英雄在現實中得以擁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條件,當世界充滿污穢、罪惡與混亂,他們才可以為自己的私刑行為獲得合理性。但人們需要的只是危難之時拔刀相助的英雄,當危難過後,生活回歸正軌,對英雄的崇拜遲早將轉變成對力量的恐懼,那些過往的英勇事迹在多數人面前也將成為潛在威脅的宣言。所以當夜梟二代看著表達訴求被驅散的人群和即將被基恩法案取締的英雄行為時,疑惑的問 「大眾的美國夢到底怎麼了?」,笑匠嘲諷地笑著,拋出一句 「成現實了啊!你看到的就是美國夢!」

是啊,美國夢在人性面前,多麼不堪一擊。

漫畫原著中,笑匠曾在解決洛杉磯暴亂時說過:「瞧瞧這些人,他們根本不明白自己要什麼,什麼公平,什麼平等,什麼人權,什麼民主,他們要的只是自私的訴求和利益最大化而已。我只要打一梭子彈打過去,他們就會為了自己陷入瘋狂。」 正因為這種正義之後暗藏瘋狂的人性悖論,所以只有核戰的毀滅才能徹底消滅人類生命與生俱來交織著原罪的人性,所以在守望者的會議上,笑匠才嘲諷的燒掉了法老王的正義地圖,自嘲地說正義行為就是個笑話。

只有笑匠真正的看到了,英雄的拯救很多時候正是混亂的成因;只有笑匠才無奈的明白,正義只能拯救生命,只有毀滅才能拯救人性;也只有笑匠才看懂了,英雄主義和拯救到了最後本身就是個最大的笑話,一切的努力都只是Joke。他以為自己足夠了解這個灰色的世界,可是他還是失算了,世界遠比他了解的更瘋狂...

笑匠也有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他夢想的世界中,人們友善互愛,攜手繁榮,不會因為愚蠢的好鬥與貪婪而互相威脅碾壓,更不會強硬的因為一己私利至全世界的安危於不顧。
然而這樣的幻想,在法老王的計劃成型後,被無情地粉碎了。
但即便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法老王,也承認笑匠對人性的看法是對的。

當政府的基恩法案頒布後,英雄們無處可尋。夜梟一代、絲鬼一代沉浸在電話聊天的回憶與輝煌中難以自拔,或許對當下時代的失望與譴責更勝於對從前的懷念;夜梟二代和絲鬼二代開始了常人的生活,躲避著各自的過往,小心翼翼地不去觸碰往事;法老王對拯救世人的執念已經超越情感,理智得近乎冷酷;曼哈頓博士與人類愈發疏離,也越來越不關心生命的存亡。

作為一個像神的男人,曼哈頓博士與人類的疏離,隨著其見證人性的陰暗、殘忍、與生俱來的時間越長,就愈發加劇。早在越南時,笑匠就曾毫不留情的指出曼哈頓博士從來都不關心人類的死活。的確,從很久以前開始,這個像神的男人就已經離人類越來越遠...

直到最後他與人類疏離終於到了極限,僅靠著與唯一愛人間的情感紐帶維繫著其與人類間最後的聯繫...那一刻,這個世界的死活其實已經與他無關...

曼哈頓這種漠視人類,離人類愈發遙遠的疏離感,來自於對人類這種渺小、低等、易逝生物,人性之中卻暴露著無時無刻不在膨脹的憤怒、爭鬥、陰暗、複雜、混亂與慾望的輕視和厭惡,在他眼中,人類不只難以拯救,甚至不值得被拯救,他想遠離這群他厭倦的生物,遠離這個無比混亂的世界,去一個簡單、純粹而不複雜的靜謐空間,那裡靜止的一切單純而美好,而曾經這些劣等的生命與骯髒的靈魂都與他再無關聯。

此外,曼哈頓博士所處的宏觀高度,洞悉了萬物的本質後,也就更加明白宇宙根本不會在意這群低劣陰暗生物的存亡與否...

難道不是嗎?當成為一個神,與人類毫無關聯,眼前這個充滿醜陋人性的地球還有什麼值得他留戀的呢?因此,當那個「毀滅1500萬人,拯救全世界」的重生計劃曝光後,曼哈頓博士意料之中地選擇了合作。這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笑話——當人類一致把矛頭指向曾經如神一般敬仰的英雄時,世界反而前所未有的和諧。英雄主義的時代隨著核爆炫目的藍光灰飛煙滅,當1500萬個無辜生命在密謀之後永遠消失時,一切清零,廢墟之上的烏托邦,似乎又燃起了希望。

但羅夏想不通這一點,這個在「基恩」法案頒布,所有人都退役後依然我行我素、獨自行動的孤膽英雄不願妥協,人們明明在守望者的保護下得以保障生命,但此刻又因昔日的守望者而毀滅。拯救世界的唯一辦法竟然是昔日保護的千萬人的死亡。他無論如何也想不通,更不認可...

這個固執的孤膽英雄,這個人們眼中的「反社會者」,一步步地追查著老友死亡的真相,一步步地揭穿幕後的陰謀,同時又一步步地牽連出那個黑暗時代最大的悲劇與玩笑,讓所有人在無奈與矛盾中無所適從。
羅夏身上擁有的是一種最純真的正義觀:懲惡揚善、不傷無辜,正義和邪惡的認知都在自己內心的判斷之中。這樣的正義觀是純粹美好的,也是幾乎所有人都渴望的,但現實太複雜,人性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這樣的正義在現實世界中貫徹起來太難太難。
正因如此,無奈而蒼涼的憤怒在曼哈頓博士決定保守秘密的那一刻爆發,面對神的妥協,他毫不留情地說:「現在你又突然之間發現了人性?如果你一開始就關心的話,這一切就不會發生了」。

最終的死亡選擇,正是由於羅夏對於正義理念的崩塌。一生善惡分明,正義邪惡兩立的羅夏,此刻他的正義,會毀滅全世界;而他一生對抗的殘害無辜的邪惡,這一刻卻能拯救地球。對於嫉惡如仇的他而言,這是無比矛盾和無法接受的,哪怕這一瞬的極惡可以帶來生命的喘息,可以延續善的存在,他也無法接受自己世界底線的淪喪。無法讓自己行俠仗義和與生為人的底限破滅、永不妥協的羅夏,亦無法因為自己的不妥協和自己眼中的正義至全人類的安危於不顧,兩方面都無法讓步的他,陷入了無論如何都無法解開這道死結的境地,最後唯有在死亡的選擇中脫離這個無限複雜和難以理喻的世界。於是死亡成了最好的選擇,永不妥協的羅夏就這樣無奈而甘願的成為了保護世界和平與生存秘密的最後一個犧牲品。

羅夏的死換來了世界和平的暫時保存,卻無法改變人性,無法根除那個笑匠眼中最終將令人類毀滅的惡性腫瘤。就連無所不能的曼哈頓博士也承認自己有做不到的事——改變人性。而恰巧人性就是罪惡的源頭,人類暫時得到了拯救,但不代表未來的幸福。也許這個冷笑話是對自負人類最好的諷刺。

人性太醜惡,人類太複雜,如神般的曼哈頓博士感到了永無止境的疲憊,離開這永難理清、拯救的是非之地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可是人類的文明終究還是保住了,他們有了一個新的烏托邦,哪怕這個攜手大團結的世界根基建立在謊言之上,脆弱得一句實話就能分崩離析,但地球終究是保住了。
這一切好像應該歸功於「最聰明」的法老王想出的無奈救贖計劃和他無懈可擊卻又似乎帶著強盜屬性的邏輯:小亡換大存。
而他自己也並不否認這個拯救全人類的計劃是個巨大惡作劇般的笑話。

面對這個令無數城市生靈塗炭的殘忍計劃,就連一開始如神般憤怒的曼哈頓博士也無奈的選擇了妥協與默認。其實那一刻,誰能說如何選擇有什麼對錯之分呢?

災難之後的世界彷彿沐浴在久違的陽光之下,廢墟的塵埃中,世界似乎得到了重生。那一刻的法老王奧茲曼迪斯,站在廢墟之上究竟在想什麼呢?改變歷史進程的得意,還是若有所失的悵惘?亦或是理智到駭人冷酷背後難以承受的悲傷和壓力?
你可以責難法老王的冷血,可以詛咒法老王的無情,但你不能否認他對世人,對這個世界無與倫比的愛。從一開始試圖製造無限能源來化解危機,到後來明白拯救世界的唯一方式只有毀滅後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始終心繫人類的安危存亡,也無時無刻不在悲傷中煎熬,但悲傷拯救不了世界,拯救世界的唯有理智的計謀與決然的手段... 當所有人祈禱希望、止步不前時,只有他願意為這份愛背上極惡的罪孽,在蘇美核戰的千鈞一髮之際,只有他的方法可以停止這部核戰機器的運轉,代價則是上千萬無辜生命的隕落。可即便聰明如他,理智如他,堅定如他,也無法完全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也在動搖中渴望他人的肯定,到最後也需要別人支持自己的信念,才能堅持著不至倒下...

最後,神站在了他這一邊,理解了他的苦痛與無奈。
而到最後,作為凡人的我們,無法評價他做得正確與否。但我們知道,所有的罪孽不應該由他一人背負,這是人類自己釀造的苦果,是人性鑄成的死局,造成這一切,不是法老王的錯。

即便最終我們無法對他的每一個舉動做出評價,但有一點我們應該肯定,世界應該尊敬法老王的愛,還有他為了拯救世人甘願背上罪孽、誤解的勇氣和情懷。

到最後,一切都不重要了。因為活著的每一個人都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夜梟二代與絲鬼二代的愛情順理成章,曼哈頓博士離開地球去了一個「不那麼複雜的星系」,世界也得到了久違的安寧和平,不久前1500萬人的死亡變成了實現「全人類大同」的小插曲。毀滅帶來了拯救,毀滅成就了英雄主義實現不了的理想社會。
或許人們早已忘記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後,世界本該在近乎自毀的反思中學會謹慎,而正是因為曼哈頓博士這個強大到近乎於神的移動核彈的存在,正因為他成為了美國政府的左膀右臂,才令世界失衡,核彈才成為了保護自己,毀滅世界的主角。
作為觀眾,在我們這個沒有曼哈頓博士的現實世界中,古巴導彈危機後,沒有付出1500萬人生命的代價,不是一樣過得很好嗎?

原來,超級英雄才是災難幕後那根隱藏最深的導火索,原來這才是笑匠所說的「守望者是個笑話」字面之下隱藏在最底層的驚天笑話。

除了劇情內涵,《守望者》影片還完美的呈現了暗黑與浪漫風格的無暇融合,讓夜雨、冰雪、窮街陋巷構成的畫面獨具末世韻味。幽暗的色澤和始終不晴朗的天空襯托影片的晦暗,讓人的心情從頭至尾都沉重的下墜。一些閃閃發光的小細節值得稱道,比如羅夏詩一般引人入勝的旁白;登月時阿姆斯特朗頭盔映出的曼哈頓博士的身影;被篡改的戰後經典照片,無一不透著導演用心的小智慧,讓人感嘆歷史與想像焊接的巧妙。

最後,我們來看看守望者們所處的平行世界中,那些與他們歷史、文化息息相關的細節與彩蛋吧,正是這些小線索拼接出的厚重歷史與背景世界更加豐滿完善了守望者故事的宏偉架構,令影片的內涵更加深刻豐富,而這也是影片的另一個偉大之處。(下列多處彩蛋信息取材自時光網 陳賴漢 的 「挖挖《守望者》的蛋」 一文。)

在鮑勃·迪倫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剛剛想響起時,夜梟一代(Nite Owl)首次亮相。這個鏡頭背後牆上貼的是蝙蝠俠第一本漫畫的海報(眾所周知,《守望者》與《蝙蝠俠》都是DC公司的漫畫作品),而從左邊門口走出來的中年夫婦,正是蝙蝠俠的父母:湯瑪斯·韋恩(Tonmas Wayne)和瑪莎·韋恩(Martha Wayne),看過《蝙蝠俠》漫畫或系列電影的人都知道,蝙蝠俠的父母某個夜晚從戲院出來後被謀殺在戲院外的街巷中,因此才促成了蝙蝠俠的誕生。而這個鏡頭說明了《守望者》中的世界不僅和我們的現實世界是兩個完全沒有交集的平行世界,而且和同為DC公司出品的所有漫畫中的世界也是平行的。在《守望者》中,由於夜梟一代的出現,制服了本會殺害蝙蝠俠父母的兇手,挽救了蝙蝠俠父母的性命,因此在《守望者》的世界裡沒有蝙蝠俠,蝙蝠俠在他們的世界也只是存在於書刊、電影中的一個漫畫影視人物罷了。因此,美漫中經常出現的超級英雄大客串的場面,絕無可能在《守望者》的世界中出現。另外,蝙蝠俠已經變成了《守望者》世界中的一個漫畫人物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守望者》這部影片所處的平行世界是一個沒有超級英雄的世界。
夜梟一代,真名Hollis Mason。之前是名警察,他在報紙上看到正義頭罩(Hooded Justice)的英雄事迹之後於是效仿他,1939年開始化身為夜梟並加入了民兵。1949年民兵解散後,他一度單獨行動。直到1962年隱退。後來和夜梟二代成為朋友。1985年被一幫小混混謀殺於自己家中,電影中有詳細刻畫。

在絲鬼一代(Silk Spectre)與警員的合照中,合影的六個警察中的四個眼神都放在不該看的絲鬼一代身上,身為正義代表的警察也脫離不了人性的弱點...
絲鬼一代,真名叫Sally Jupiter。民兵組織成員。以美貌性感著稱,於1947年隱退。她是初代守望者中唯一善終的成員。

笑匠(The Comedian)抓住劫匪拍照時亦正亦邪的招牌笑容一覽無餘。
笑匠原名愛德華.布萊克(Edward Morgan Blake),他是守望者成員中唯一一位前民兵成員,他脾氣暴燥,好色而不負責任,粗魯野蠻得令人所有人討厭,但他身上有一種粗野得近乎於原始的男性魅力,這種魅力能夠在某一瞬間迷倒女性。

影片中,那架改變歷史進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的「依諾阿蓋依」號轟炸機因為身處守望者的世界,機身上的塗裝也變成了絲鬼一代的塗鴉。

歷史上真實投下廣島原子彈的「依諾阿蓋依」號轟炸機。

側影(The Silhouette)和同性戀女友那驚天的同性一吻,取材自1945年8月14日,二戰中的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紐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慶祝勝利,一位水兵在時代廣場的歡慶活動中親吻了身旁的一位女護士的著名照片「勝利之吻」。

民兵成員之一的美鈔(Dollar Bill),和銀行劫匪戰鬥時,斗篷不慎被銀行的旋轉門纏住無法脫身,最終被劫匪亂槍掃死,這是對美漫中斗篷累贅的又一個直接諷刺。
美鈔,真名未知,自稱是一個來自堪薩斯州的運動員,實際上是被一家銀行雇來扮演超級英雄的,銀行相信,顧客會更加信賴一家有超級英雄保護的銀行,而這個人卻真的成為了超級英雄,同時也最終為這家銀行獻出了生命。

絲鬼一代的退休晚宴畫面,幾乎就是達芬奇名作《最後的晚餐》的翻版,這也預示著第一代守望者團隊:民兵解散的開始,而笑匠和絲鬼一代所處的位置,暗示著兩人之間的曖昧關係。

飛蛾俠(Mothman)因酗酒成癮被關進精神病康復醫院。
飛蛾俠真名Byron Lewis。1939年加入民兵組織。1949年民兵解散後,他酗酒成癮,導致身體健康程度嚴重下降,最後不得不被關進緬因州精神病療養院。

那張「勝利之吻」的照片成了側影悲慘命隕的源頭,她和她的護士女友被歧視同性戀的極端人士雙雙槍殺在自家床上。
側影真名Ursula Zandt, 1939年加入民兵組織。1946年她被發現是同性戀後,被民兵開除。就在當年她和她的愛人被反同性戀極端人士報復殺死在家中。

至此守望者前身:民兵時代終結。
民兵全家福中,另外兩名尚未介紹的成員分別是:
都會隊長(Captain Metropolis)(左五),真名Nelson Gardner。前海軍上尉,自由冒險家,民兵的組建者。在民兵解散後他曾組建「 暴力破壞者」(Crimebusters),但沒有獲得很大成功。1974年死於車禍。
正義頭罩 (Hooded Justice)(右一),真名未知,民兵組織成員,是個馬戲團演員。1939年加入民兵,一直到後來該組織解散。1950年後突然消失,據猜測因為曾在笑匠企圖侵犯絲鬼一代時暴虐阻止過笑匠,懷疑其失蹤是被笑匠報復所殺。

蘇美冷戰正式拉開帷幕。

那時的羅夏尚未成年。

守望者的時代來臨了。

而守望者時代發生的首件大事就是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總統被刺殺。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副總統約翰遜陪同下到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訪問。12時30分,肯尼迪乘坐一輛敞蓬汽車遊街拜會市民,行至美茵街(Main Street)的一個拐彎處時,埋伏的槍手向他開了槍,子彈命中頸部和頭部,倒在他妻子懷裡,送往醫院後很快不治身亡。

肯尼迪總統被刺殺時的歷史一幕。

肯尼迪被刺殺幾小時後,李·奧斯瓦爾德(Lee Harvey Oswald)被警方抓獲,初步認定為刺殺總統的嫌疑犯。

但離奇的是,僅僅兩天之後,當達拉斯市警察局準備把奧斯瓦爾德從警察總部轉移到縣監獄去時,在警局地下室的移轉過程中奧斯瓦爾德竟在戒備森嚴的警察局被一家夜總會的老闆傑克·魯比(Jack Ruby)開槍打死,傑克·魯比開槍時高喊著「那傢伙殺了我的總統!」 當時全美民眾都在電視直播中,目睹了這一槍殺事件的經過。奧斯瓦爾德在咽氣前說道:「我只是一隻替罪羊。」 後來,在一張被路人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一個外貌很像奧斯瓦爾德的人在肯尼迪遇刺前幾秒的時候,是站在路邊的人群中的,這似乎可以說明奧斯瓦爾德在當時並不是位於警察推測的教科書大樓的6層上的開槍位置,但這張照片真偽難辨。

而更加離奇的是,在肯尼迪被刺殺後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其中6人被槍殺,3人死於車禍,2人自殺,1人被割喉,1人被擰斷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這種巧合的概率為十萬萬億分之一。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的事件中「自殺」或被殺。這讓本就疑點重重的肯尼迪遇刺案更加撲朔迷離。因此世界上一直流傳著刺殺肯尼迪的兇手另有其人的陰謀論說法,在這種迷離懸疑的背景之下,影片中揭示了笑匠就是刺殺肯尼迪的那個真正的兇手。

在諸多陰謀論中,其中一種最受認可,在1960年的總統競選中,尼克松惜敗給了肯尼迪,加之肯尼迪遇刺本來就被重點懷疑是一場政治謀殺,所以該理論認為尼克松暗中僱人刺殺了肯尼迪,以求下一屆選舉自己順利當上總統。

因此在《守望者》中,笑匠和尼克松的一張關係非同一般的照片,暗示影片中笑匠殺死肯尼迪的真正原因正是受到尼克松之託而行事。

影片中,尼克松從此為自己的五任連任的「獨裁」統治掃清了對手。同時,在影片一開始新老夜梟的一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在故事裡,民主黨在肯尼迪死後已經完全失勢,以至於他們感嘆不管投不投票,尼克松都能連任總統。所以影片中的美國,在笑匠開出這一槍之後,開始慢慢走向了獨裁統治的道路。而電影中的尼克松在上台之後,也慢慢開始利用守望者組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笑匠和曼哈頓博士。

而當大部分守望者沒有太大利用價值,甚至對他的統治有所影響之後,便頒布法令禁止英雄佩戴面具,好讓守望者組織解散,過河拆橋之心躍然紙上。

真實歷史上,尼克松總統因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而在第二任任期內辭職。水門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事件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由於此事,尼克松於1974年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但在影片中。兩名揭發水門事件報道的關鍵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因「鬧事」被羅夏所擒,交由了警察。因此,在《守望者》中,尼克松的水門竊聽事件沒有被揭露,故而尼克松最終贏得了第二次大選。而這件事究竟是羅夏本人所做,還是被笑匠嫁禍,影片和漫畫都沒有直接描寫,因此至今成迷。

真實歷史中揭發了水門事件而聲名大噪的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

在這其中還有個小花絮,當年阿蘭·摩爾創作《守望者》漫畫時是里根總統當政,里根總統帶領美國走出了二戰後美國國內的第七次經濟危機,振奮了全美民心,深受民眾愛戴和崇拜,阿蘭·摩爾不希望有里根的粉絲覺得作品醜化了他們的偶像,從而不購買這本書,於是就把尼克松搬了出來,畢竟,一個因水門事件被彈劾掉的總統一定不會有多少粉絲。但是問題是尼克松是70年代的總統,如何才能讓其在80年代依然當政呢?所以故事中就讓他連任了四屆總統,並且領導著美國成為了一個獨裁的國家。

1963年6月11日,大乘佛教和尚釋廣德走到越南西貢的大街上,坐在地上,點燃了浸滿汽油的身體,以抗議南越政府領袖吳廷琰及南越天主教會迫害佛教徒的政策。

而在《守望者》中,美國最終在曼哈頓博士的幫助下,打贏了此事之後所發生的越戰。

這一幕致敬的是法國著名攝影大師馬克·呂布的作品《槍炮與鮮花》。該事件講述的是1967年10月21日,成千上萬的示威群眾從美國各地湧向首都華盛頓,在林肯紀念碑前集合。他們高舉著「立即撤回軍隊」「廢除徵兵制度」「我們不去越南(打仗)」等標語牌。下午,舉行有10多萬示威群眾參加的大會,強烈譴責約翰遜政府執行的侵越戰爭,譴責徵兵制度。示威群眾包圍了國防部大樓,並向大樓衝擊。他們與手持各種武器的軍警發生了衝突。遊行示威活動中有數百人被捕,其中包括小說家梅勒和集會組織者——全國反對越戰、結束越戰組委會主席德林傑。在這次反戰大遊行中,時年17歲,照片中的女孩簡·羅斯出現了,她剛剛從大巴上下車就走進抗議的隊伍中,最後拿出一朵鮮花直面荷槍實彈的軍警。

這個畫面中的人物致敬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了。安迪·沃霍爾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此人最為人所熟悉的波普作品就是瑪麗蓮·夢露的絲網版畫,此外他還波普過毛主席的畫像。他所「波普」的對象大多是著名的公眾人物,在《守望者》中,夜梟得到了這種「待遇」。另外此公還是個cult電影的先鋒人物,他的作品甚至連我們所熟悉的那些cult導演都瞠目結舌,大名鼎鼎的,長達8個小時的《帝國大廈》就是此公的作品。

鏡頭裡那個銀白色的房間應該就是安迪·沃霍爾的位於紐約東區47大道的老式工作車間,又稱為「工廠」。這個「工廠」到處都被裝裹成銀色,空間感強烈,配以極少簡約的傢具。在沃霍爾身邊那個圍著圍巾的男人看起來似乎是卡波特。由於這個「工廠」也是沃霍爾的家,因此一些藝術界和文化界的名流經常在這裡聚會,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作家杜魯門·卡波特。曾經有傳聞沃霍爾和卡波特是情人關係,甚至一度以裸照互相傾訴愛意,當然這一切都是傳言罷了。不過在這個鏡頭裡有個裸男從一邊走過,正在和沃霍爾說話的卡波特立刻目不轉睛地盯著這個裸男,說明了卡波特的同性戀身份。

在《守望者》中,或許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登上月球有曼哈頓博士的功勞。而最有意思的是,此時阿姆斯特朗說的話 「祝你好運,高斯基先生。」 這裡涉及到美國一個人盡皆知的趣聞,據說阿姆斯特朗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打棒球時曾打出了一個飛球,剛好落在鄰居家高斯基先生和太太卧室的窗外。當他彎下身撿球的時候,突然聽到高斯基太太大聲喊道 「給你Blow job(做口活)?休想!除非鄰居家的小男孩走到月球上去。」 而二十年後,阿姆斯特朗真的登上了月球。

這個鏡頭中,在法老王身後的就是世界知名的54俱樂部。

54俱樂部是1970年代在美國紐約市的傳奇俱樂部,也是美國俱樂部文化、夜生活文化等的經典代表。1977年4月16日成立,在1979年12月關閉。由史提夫·盧博和伊恩·施拉格所開立。「54俱樂部」的名稱是來自於此俱樂部的地址(紐約市曼哈頓,西54街254號)。在《守望者》電影畫面的左下角那個長發男人就是大衛·鮑威,這傢伙也是54俱樂部的常客。1998年,電影《54俱樂部》講述的就是這個俱樂部里光怪陸離的生活。其實54俱樂部也是美國最著名的同性戀俱樂部,這裡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法老王的性取向問題。

夜梟二代和羅夏在法老王的辦公實里找到一張軟盤,打開後,一個「BOYS」文件夾赫然在目,法老王的取向問題更加清晰……

畫面中出現了平行世界中尼克松的再次連任。

在《守望者》中,尼克松的長相酷似長鼻子小丑,暗示著人類的領袖充滿了欺騙和虛偽的領導性。在右邊的那台電視里,著名的世界末日鍾又往零點位置波動,可見尼克松的連任愈發加劇了蘇美之間的冷戰氣氛。

影片開場,笑匠的杯子砸向刺客時,將門牌號上的「1」字砸掉,留下了「300」的字樣,這是導演扎克·施耐德在向自己導演的上一部作品《300勇士》致敬。

笑匠桌子上的雜誌,是美國著名的成人雜誌《Hustler》。由此可以看出笑匠的好色本質。有意思的是,《Hustler》雜誌的老闆拉里·弗林特是個鐵杆的民主黨人士,在柯林頓1998年陷身萊溫斯基性醜聞時,曾公開懸賞100萬美元,徵求任何有關共和黨高官的性醜聞。不久,《好色客》就宣布已掌握了共和黨眾議院議長鮑勃·利文斯頓婚外情的「關鍵證據」,並迫使後者立即宣布辭職。但當時《好色客》其實並未掌握任何所謂的「證據」,利文斯頓完全是被《好色客》「詐」下台的!

笑匠的房間里隨處可見的絲鬼一代和絲鬼二代的照片,暗示著三人非同一般的關係。

笑匠與夜梟二代一同遣散抗議民眾的段落中,背後的牆上寫著「第51個州」,暗示著越南戰爭,在越南被美國打敗後,成了美國的第51個州。

尼克松的畫像,下面的英文說明了他的連任,在畫像上有著納粹標誌,尼克松的腦袋上也被畫上了尖角,這都在暗示《守望者》中的美國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個獨裁國家了。

尼克松和幕僚們討論如何應對核戰危機的段落中,熟悉傳奇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經典電影《奇愛博士》的朋友應該對裡面的圓桌會議印象深刻,而《守望者》中的這場圓桌會議正是在向《奇愛博士》致敬。

電影中在報刊亭旁的黑人少年捧著看的漫畫是暗示著電影核心思想的《黑貨船傳奇》(《Watchmen: Tales of the Black Freighter》),這是一本相當黑色的漫畫,同樣也是DC公司的漫畫作品。

《黑貨船傳奇》雖然是DC出品,但並不屬於超級英雄漫畫,它的基調比《守望者》還要黑暗,無論從詭異扭曲的畫風還是糾結恐怖的劇情來看——如血的殘陽、燃燒的海面、殺氣騰騰駛過來的黑貨船,船身上掛滿了骷髏,而主角在這絕望的場景中拖著近乎崩潰的身體與理智掙扎著存活。

《黑貨船傳奇》的劇情簡單的說,就是一名船長在經歷黑貨船的劫掠後,僅他一人存活,他決定造筏回家提醒鎮上的人們黑貨船的入侵在逼近。

很多人不明白《守望者》的電影中,為什麼要插入這樣一段動畫作品。其實答案很明顯,《黑貨船傳奇》和《守望者》的故事所揭示的主旨幾乎一致,而它們共同暗喻著人性原罪的黑暗面,使兩部作品的聯繫更加緊密。

《黑貨船傳奇》中有句經典台詞 「希望是恐怖的!」,不正是在訴說著《守望者》中人們為了避免末日所懷揣的希望,導致守望者們不擇手段的使用了堪稱瘋狂恐怖的殺後重生計劃嗎?而動畫中,船長乘著屍體,實現夢想的舉動,不正是諷刺著《守望者》中踏著1500萬人的屍體,實現了和平夢想遠航的荒誕嗎?《黑貨船傳奇》中那句獨白 「高貴的意圖把我引向了暴行,以愛的名義……我已想不起來那個我想要拯救的世界。」 不正預示著《守望者》最後的和平世界終會在人性的引導下的何去何從嗎?

這一切,與那個「犧牲千萬人的拯救計劃」何其相似。只是《黑貨船傳奇》中把拯救的範圍縮小到了船長的小鎮和家中。但是故事揭露的本質是一樣的,故事導致的後果也是極其相似的。這個建立在謊言基礎之上的烏托邦終將難逃悲劇。動畫中,船長在結尾處登上了黑貨船,終於看清了他自己和這艘恐懼之船同樣邪惡;而《守望者》中拯救了大部分人類的黑色計劃,又真的能將人類帶向幸福的永恆嗎?

影片中曾兩次出現這部《Under the Hood》(《面罩之下》)的書籍,這幾乎是一部和《守望者》漫畫同樣樣重要的小說作品,在這本書里披露了很多電影以及漫畫中所沒有的故事細節。

在影片中,這本書是夜梟一代所寫的回憶錄。

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段落則是夜梟一代死前搏鬥的經典場景。在那段劇情中,背景音樂是瑪斯卡尼的著名歌劇音樂《鄉村騎士》,這段旋律預示著退休的夜梟一代依然有著騎士一般的意志和勇氣。而他再現曾經的勇猛,更是騎士精神的最佳詮釋。

在這個段落中,閃回的一個個敵人的面容,正是夜梟一代曾經的每一個勁敵,這也揭示了退休後的夜梟一代無比懷念那段輝煌的歲月。而那一個個敵人的面容,也在影片中夜梟一代曾經新聞的剪報中多次出現,這都暗示著英雄和世界輝煌的過往,在如今末日逼近的時代,早已不再。

當昔日民兵的合照破碎時,也預示著老一輩英雄們慘烈的徹底告別。

臨死前,夜梟一代眼中的小混混變成了昔日的勁敵死神摩多克。

與其這樣落寞,毫無榮耀的死去,他一定更願意死在實力匹敵的宿敵手中。

而諷刺的是,夜梟一代最終卻是死在了象徵自己榮譽的夜梟雕像之下。

「我為之拯救、奮鬥的究竟是什麼?人性是否還有救贖的可能?昨天,我捨命為之拼搏奮鬥的人們,今天卻毀滅了我的一切。」

帶著這樣的不解,帶著對人性的失望和迷茫,夜梟一代如很多同樣在人性迷霧中隕落的守望者一樣,死去了。

漫畫原著中的結局有一幕電影中沒有呈現,而這一幕或許更加揭露了人性的真實面目和人類可以預見的未來。

所有的事件落幕後,曼哈頓準備前往其他星系,法老王叫住他問道 「在你離開之前,能告訴我,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正確的,對嗎?它最終解決了一切,是嗎?」 「最終?」 曼哈頓博士笑了笑,淡然地說 「沒有終結,阿德里安。永遠不會終結的。」 「 喬恩?等等!這是什麼意思...」 哪怕是地球上最聰明的人,也無法參透人性深不可測的無邊底線,人心之中那如同深淵底層一般的墨樣色彩,而曼哈頓博士洞悉宇宙的雙眼卻看透了人類的愚昧、醜惡、無知和不可逆轉。

當人性註定無法挽救,誰來拯救世人?

當英雄註定遭受失敗,誰來對抗邪惡?

當人類註定自我毀滅,誰來改變未來?

當守望者都已不再相信希望,Who watches the Watchmen?

笑匠、羅夏、法老王、曼哈頓...... 所有那些早已知曉、看透這一切,哪怕不再相信人性的希望,卻依然堅持戰鬥、不懈拯救、守望世人的人們,永遠值得世界銘記,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守望者!

愛影如心,與水無緣。—— 小小日月之心


謝瑤
好久沒寫守望者的答案了……
原本今晚幫朋友做LOGO但剛才喝了點酒現在有點暈……隨意寫點。
同樣都是比較有深度的漫畫英雄電影,《守望者》的評價為什麼明顯不如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
這個問題里 @孫小方說的已經很好了,我大概評價下守望者的電影吧。
至今我所看過的所有超級英雄電影里,沒有能超過守望者的。
這句話前提是我的主觀臆斷,不討論票房,電影高度還原原作漫畫。
全世界範圍內颳起超級英雄電影旋風是在二十一世紀初蜘蛛俠三部曲問世的時候(我個人更喜歡現在的超凡系列)。後來漫威的復仇者計劃讓這一風暴持續,但是,現在的超級英雄電影還是爆米花屬性居多,最多看得爽看得過癮。
守望者不是。
不論是從敘事手法,還有電影鏡頭語言的運用上守望者都甩其他電影幾條街。
最先令人驚艷的是片頭笑匠死後鮑勃迪倫的《 the time they are a change》歌聲中回歸歷史。還有插敘,令人推敲的畫面細節等等。
姜文八年磨一劍的《讓子彈飛》贏得業界觀眾雙口碑,靠的就是把掏錢的過審的大爺們諷刺了個遍順便展現一下自己的情懷——最後一人一馬走天涯。守望者里,不止諷刺,深刻揭露,而且個人命運以及政治大勢都拿捏得非常到位。
舉個例子。
夜梟在笑匠葬禮上回憶自己和夜梟的一次行動,看到混亂的場面,年輕的他感嘆:

笑匠回道(背後的美國國旗):

大眾的XX夢怎麼了?
你看到的就是。
值得一提的是,前傳漫畫里笑匠參與平息洛杉磯baoluan,丫二話不說一梭子子彈過去。
「你看這些人,他們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什麼人權,什麼平等,什麼公平,什麼minzhu。我只要打一梭子子彈過去,他們就會陷入瘋狂。」
我最喜歡羅夏,但我也很喜歡笑匠,這人亦正亦邪,但明白:
無論是誰,無論是什麼
It『s a Joke.

老夜梟被小混混殺掉的那段,BGM是《鄉村騎士》:
(我隨手一拉進度條就到這段……天意……手賤截這麼多圖純粹因為太喜歡這段)

老英雄重現當年勇

畫面閃回到年輕時打敗的對手。

這裡,架勢擺足了,但年齡實在太大……不是每個人都是布魯斯韋恩。

碎掉的老照片,哎。

血仍未冷。

頗具諷刺的是小混混拿起的正是一代夜梟的模型,砸向了老英雄。

恍惚間小混混變成了昔日的摩多克。

老英雄臨死前,似乎想笑。
伴隨著音樂,老英雄燃燒了最後的熱血。一生殺敵無數卻在和平年代被一群無名小卒取了性命。他自己之所以回憶,可能是心有不甘,也可能是更願意死在宿敵手裡吧。
情懷爆表!
我為之奮鬥的這些人,回頭卻殺了我。
Who watchs WATCHMAN?

守望者誕生的背景是冷戰最高峰,末日言論盛極一時,很多人都瘋了,是真瘋了(西班牙漫畫墨薩德里也有涉及,以後有時間在專欄寫)。沒經歷過那段時期的人事無法想像的,正如沒經歷過wenge的我們這代人,無法想像那年代的先輩們是怎麼熬過來的。原作者阿倫摩爾的守望者和V字仇殺隊,背景都是架空歷史下的ducai統治中個體的抗爭(法老王也算是抗爭)。V里抗爭不列顛,守望者里抗爭尼克松(背後是核威懾和末世的統治)。
TVB神劇《天與地》導演曾經在採訪中透露這電視劇就是映射某事件後幾種人的反應:
遺忘(失憶了)
鬥爭(不吃肉,參與競選)
掙扎(陳豪飾演的小黑)
超級英雄法案通過,曼哈頓等人遺忘了,羅夏抗爭,夜梟掙扎。

我很討厭曼哈頓博士,甚至覺得惡棍笑匠都比他更像個英雄。我信奉小蜘蛛那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曼哈頓卻甘做ZF的戰力。也許是他太過看破紅塵,也許他被法老王欺騙,不論怎樣,他都不像個英雄,僅僅只是一個美國在世界上的標誌。他和絲魂遺忘了。
羅夏以前討論過了。
而夜梟二代,性格上的軟弱讓他掙扎在兩個身份之間。他沒有繼承老夜梟對於正義的那份堅持。
他們只是一群平凡的人。有痛苦,掙扎。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只存在於過去的老漫畫里。他們做了那麼多,什麼都沒改變。法老王只是為人類豎立了一個假想敵,全人類第一次團結一致。新的烏托邦看上去很美,僅僅是看上去而已。
民兵里,最熱衷於正義的剪影因為同性戀身份被殺,飛蛾人進了精神病院,老夜梟黯然退役。回過神來終於明白自己意義的美鈔被射殺。花瓶老絲魂結婚,正義頭罩和都市隊長不見了,笑匠被招安。
守望者里,笑匠羅夏被殺,法老王堅守自己創造的新世界,夜梟絲魂退了,曼哈頓去了一個遙遠的星系創造了新的文明(前傳漫畫里有提到)。
英雄落幕,世界還是那個世界。
這世界不會因為你做的事情有什麼改變。

選擇繼續還是退讓?
這答案又有人點贊了,補一些。
原著漫畫結尾有一段非常意味深長的對話,我不知道為什麼施奈德沒拍進電影里。一切結束以後,曼哈頓臨走來找法老王:
「是的,我恢復了。我想也許我會去創造一些(生命)。再見,阿德里安。」
「喬恩,等等,在你離開之前...我做了正確的事,對嗎?它最終解決了一切。」
「最終?」曼哈頓微微一笑,「沒有什麼終結,阿德里安。永遠不會終結的。」
「喬恩?等等!你是什麼意思...」

曼哈頓的鬼魅一笑,彷彿是在嘲笑法老王的幼稚和無知。為那些清楚這點仍然為改變世界戰鬥的人們,送上一曲讚歌。


在所有超級英雄漫畫改編的電影里,大概只有《守望者》真正道出了漫畫英雄在現實世界中可能的境遇。

(本答案大部分篇幅在聊其他漫畫英雄電影。跑題了~~)

「在雲端」與「接地氣」:當漫畫英雄遭遇現實世界

在本世紀初開始延續至今的這一波漫畫改編電影的熱潮里,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漫畫電影的改編方式逐漸流行開來。那就是讓漫畫英雄們接上地氣,把這些翱翔於雲端的超現實英雄嵌入到腳踏實地的現實世界中去。

1.在雲端

對於絕大多數發生在一個架空世界裡的漫畫故事來說,比較輕鬆的電影化方式,是在銀幕上繼續像原著里那樣,割斷超級英雄與現實的聯繫,讓他們繼續在雲端飄著,在一個飄渺的虛構世界裡展開銀幕傳奇。

這樣一個虛構背景帶來的好處是:影片可以只遵從這個架空世界的邏輯,自給自洽,與現實完全絕緣,讓故事的進展擺脫現實邏輯的限制。這樣一來,故事的展開似乎就可以天馬行空了。但這種做法的難點則在於:構建一個既有趣又能在邏輯上自洽的虛構世界並不比遵從現實邏輯來得簡單(很多時候都難得多),所謂「天馬行空」也並不是不受任何規則的約束。

蒂姆·伯頓的老版《蝙蝠俠》採用的就是這種「在雲端」的處理方式。在蒂姆伯頓的《蝙蝠俠》里,哥譚市是一個與真實世界完全沒有任何聯繫的架空世界,哥譚市本身就是那個故事裡的整個宇宙。而且,顯然這個宇宙的種種設定都相當超現實,所以片子里的角色一個個都可以跟唱戲一樣,觀眾並沒有覺得不妥。現實中沒有人會像片子里的角色那樣說話,也不會穿片子里的人物穿的衣服,不會用片子里的招式打架。但這都沒有關係,只要它在自己的宇宙里自洽,觀眾就買賬。

在後來諾蘭的《蝙蝠俠》 系列裡,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被塑造成一個現實世界中的高智商反社會罪犯,而在蒂姆· 伯頓的《蝙蝠俠》 里,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的小丑則像個唱戲的,貌似前者比後者有「深度」得多,但其實兩個小丑我們都很喜歡。如果傑克·尼科爾森用希斯·萊傑的方法演小丑,反而會很突兀。

現在看來,本世紀之前的漫畫電影走的大多是老版《蝙蝠俠》的路子,銀幕上的漫畫英雄與現實世界關係都不大。而且這種處理方式也不限於漫畫題材。比如過去的幾代007就都比現在的這一代「卡通」很多。這裡說的「卡通」,其實就是指這些片子里的很多元素在現實中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但站不住腳一點也不意味著不好。一部電影只要在它自身的背景設定內符合邏輯,就沒有任何問題。在新世紀,由於技術的進步,營造一個更有趣的虛構世界變得越來越有可能性。所以這種架空世界的處理方法不但沒有過時,反而在一系列影片中發揚光大。比如大名鼎鼎的《罪惡之城》和很被低估的《歪小子斯科特》,就都很恰當地利用新技術在銀幕上呈現出令人著迷的架空世界。

2.接地氣

而在本世紀初開始延續至今的這一波漫畫改編電影的熱潮里,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漫畫電影的改編方式逐漸流行開來。那就是讓漫畫英雄們接上地氣,把這些翱翔於雲端的超現實英雄嵌入到腳踏實地的現實世界中去。

在本世紀的前十年里,我們在《綠巨人(李安版 )》(2003)、《超人歸來》(2003) 、《鋼鐵俠》(2008) 等一系列漫畫題材影片中很明顯地看到這樣的趨勢。這種趨勢,後來是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版的《蝙蝠俠》三部曲中達到最高潮。諾蘭的蝙蝠俠系列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一個本來很不現實的漫畫英雄故事放置在相當寫實的背景下來講述。本來,我們印象中的漫畫英雄都是翱翔於雲端的,諾蘭卻成功地讓他們接上了地氣。

但是,一旦超現實的漫畫英雄來到現實世界,他們就必須遵守現實世界的邏輯。原來的天馬行空這時就必須限制於現實的框架,很多在雲端上合理的情節,到了現實的土地上就未必成立了。比如,在蒂姆·伯頓的《蝙蝠俠》里,哥譚市就是整個世界,而在諾蘭的《蝙蝠俠》里,哥譚只是美國的一個城市。別小看這一點差別,完全相同的一個事件,在這兩個哥譚市裡激起的反應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同樣的一個反應在前一個哥譚里可能是合理的,但在第二個哥譚里就是個bug。

所以,故事發生時所依託的背景非常重要。

我曾經認為故事的背景沒什麼了不起的。尤其煩透了那些特別愛搞背景設定的奇幻小說,總喜歡虛構一塊大陸,設定一些種族,再搞個編年史什麼的,有什麼意義呢?

九把刀說,對於故事,「一個漂亮的剖面足矣」。我原來很贊同他的觀點——如果故事情節本身是一坨屎,把背景設定得再詳細又有什麼用?

可現在我不這麼認為了。因為故事的背景其實就相當於是詩歌的格律。格律有多重要?它重要到幾乎決定了詩歌的一切。在宋詞的詞牌里寫出再好的唐詩,那也是不及格的宋詞。在什麼背景里講故事,就得遵守相應的格律,所以背景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所以,「在雲端」還是「接地氣」,其實是一個遵從什麼樣的故事邏輯的問題。在編劇界的聖經《故事》這本書里,編劇界的上帝羅伯特·麥基大爺說過這樣一句心靈雞湯式的格言,他說:「所謂邏輯,只不過是一種兒戲。只有想像才能使你走上銀幕」。在讀了大半本關於劇本的各種邏輯之後,忽然看到這句話,頓時讓我很錯亂。

雖然這本書平均每三頁就讓我醍醐灌頂一次,但身為一個邏輯狂人,我不得不質疑一下麥基大爺的這句話,我的觀點是:想像能使你走上銀幕,但只有邏輯才能讓你在銀幕上呆下去

所以在那些接上地氣的漫畫英雄電影里,想像固然重要,但讓超現實的漫畫英雄遵循現實的邏輯才是一個更艱難的挑戰。

因為絕大多數漫畫原著本身的設定都很荒誕,而現實世界的背景又應該很正經才對。如果「在雲端」和「接地氣」根本就是矛盾的,那又該如何將荒誕正經化呢?

3.雷神為什麼像唱戲的

以最難融合「在雲端」和「接地氣」這兩端的《雷神》為例。

據說《復仇者聯盟》的導演喬斯·韋登最初是反對將雷神納入《復聯》體系的。我想他的考慮原因很簡單——《雷神》的背景設定與其他幾個英雄的背景設定太難融合在一起了。《復聯》里,托尼·斯塔克諷刺雷神托爾是從莎翁戲劇里蹦出來的,這其實就是編導借鋼鐵俠之口對這種不協調設定的自我解嘲。

當然,這樣的不協調早在《雷神》的故事單獨呈現時就已經出現了。在《雷神》里,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到編導為這個天上的英雄接上地氣的嘗試。

在《雷神》里,天上的是魔法,地上的是科學。天上的那一端基本上是一個舞台劇傾向的奇幻設定,而地上的這一端又基本可以歸為寫實傾向的科幻設定。一邊是三句不離各種科學術語的科學家,一邊卻像是莎士比亞戲劇里的人物,這兩邊站在一起,唱的算是哪出啊?

如何調和雲端的「魔法」和地上的「科學」呢?編導其實是採用了類似於心理學裡的「緘默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設定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心理學裡有一個叫「緘默知識」的定義,指的是一些我們能使用卻不知其原理的知識(或技能)。乍一聽這好像很不可能——你怎麼可能在連一項知識背後的道理都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使用它呢?比如程序員在編程序前總得先學會編程語言吧?

但其實這樣的知識或技能實在太多了。最典型的緘默知識就是「語言」。一個學前期的孩子就能運用大部分複雜的語言,但是即使是一個最權威的語言學家都未必能說清楚這個孩子的語言里的所有語法。我們大部分人一輩子也搞不清我們天天在說的話里的哪怕最簡單的一些語法規則,但這完全不妨礙我們熟練地運用它。這就是「緘默知識」。而類似編程那樣的技能,我們先需要用理智理解它的原理方可運用,那是「顯性知識」。

另一個例子是蝙蝠利用它的聲納來飛行和捕食的技能。這種技能在我們人類看來幾乎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高科技,到今日為止,人類傾盡智慧造出來的雷達系統在諸多性能上也不及蝙蝠的聲納系統之萬一。但是你能說蝙蝠的智能高於人類嗎?顯然不能。因為這樣的聲納系統對於人類來說是「顯性知識」,是必須通過理智去理解的(因此它對於人類來說非常困難),但它對於蝙蝠來說卻是一種「緘默知識」,是它在漫長的進化史上被自然賦予卻並被不它自己所意識到的能力。它精巧無比、可以毫不費力地運用,卻與智能無關。

我們可以用它來理解《雷神》中的魔法與科學。對於雷神托爾和他的阿斯加德神域文明來說,那些無比先進的、猶如神力的「力量」是一種「緘默知識」,他們可以僅憑自己的本能就毫不費力地駕馭它。所以對雷神來說,這種力量就是魔法。而對於地球人來說,雷神他們的力量就變成了「顯性知識」,只能以智能來理解,於是這種力量在地球人眼裡就是高深的科學。這就是為什麼雷神也許連地球人的初中數學題都不一定會做,但他所掌握的科學力量卻讓地球上最牛的科學家也難以望其項背。在這裡,雷神就是會用聲納系統捕食、卻對聲納知識一無所知的蝙蝠。

也正因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駕馭能最牛×的科技,於是雷神他們的阿斯加德神域也就「不思進取」地發展成了一個大戲台的模樣。相反「落後」的人類反而演化成了一副很現代的樣子。

所以既然「魔法和科學是一回事」,雷神這個最缺乏現實聯繫的漫畫英雄也就好歹算是接上了地氣。也因此,在後來的《復聯》里,奇幻取向的雷神勉強跟以科學幻想為取向的鋼鐵俠、綠巨人們調和在了一起——大家好歹都是科學,只不過理解和運用科學的角度不同嘛。

4. 霸天虎為什麼打不過美軍

以上這個很替《雷神》擦屁股的狡辯觀點,其實也可以用來理解《變形金剛》中的霸天虎為什麼居然打不過美軍。在《變形金剛》里,那群從遙遠的外星球遠道而來的變形金剛們無論怎麼說,科技水平都應該比地球人強上億萬倍吧?可為什麼好像他們使槍還未必有美軍士兵來的准呢?

道理其實跟上面說的是一樣的,這是因為變形金剛們看起來像是機器人,但其實畢竟是一種「生物」(按照劉慈欣老師的說法應該算做「硅基生物」;人類是「碳基生物」)。只不過是人家的生理基礎類似於咱們的計算機,於是他們身上就「長」出了很多在我們看來是高科技的東西。所以,變形金剛們也是蝙蝠,他們也是像雷神那樣「本能」地運用了在我們眼裡是高科技的東西。變形金剛的科技對於他們自己來說也是一種道不明所以然的「緘默知識」。所以就像我們人類啐人時吐出來的唾沫不一定能吐得准,霸天虎們吐出來的雖然是激光、是導彈,但也未必吐得准。

按照這樣的邏輯來看,霸天虎打不過美軍這件事,非常非常非常勉強地,還是說得通的。

5.綠巨人的褲衩

不過,即使我這樣狡辯,我也不能說服自己《雷神》把「接地氣」這件事情做好了。事實上它做得挺糟的。基本上,我在看《雷神》時還是很難把阿斯加德神域的戲碼跟地球上的戲碼協調起來,整個觀影過程非常齣戲,總覺得這是兩盤不同影片的膠捲不小心混在了一起。實際上,雷神一族的存在讓後來《復聯》的設定也變得很彆扭。

要讓一個超現實題材滿足現實背景的各種要求,要關照的細節實在太多了,哪是一句「我來自一個將二者(魔法和科學)視為同等的地方」就能搞定的?

比如,雖然在你們神域那兒魔法和科學是一回事,但不至於你們的母語都是英語吧?

別笑我太蛋疼。如果《雷神》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完全脫離現實的背景中,那他們說日語我都可以接受,愛說什麼說什麼。但一旦故事是發生在一個看起來很像咱們生活的這個真實地球這樣的地方,這就不是個蛋疼的問題。在現實中,外星人的母語沒有理由是英語。如果真的足夠用心,那麼編導們就應該像詹姆斯·卡梅隆那樣在《阿凡達》里真的搞出一門納美語來。

一旦背景變得現實,很多類似的蛋疼問題就會冒出來。

比如《復聯》里綠巨人的褲衩為什麼不會在變身時爆開?當然,這是個電影分級制度的問題。但這個細節也不是不可以關照到,比如愛德華·諾頓版的《綠巨人》里就用彈性超好的牛仔褲回答了這個蛋疼的疑問(儘管還是很不合理)。

當然,最狠的,還是扎克·施耐德在《守望者》里對曼哈頓博士的巨型JJ的處理。他的處理方法, 就是不作任何處理(圖略^_^,只有在某些版本里能看見這個巨型JJ)。

6.諾蘭的蝙蝠俠

所以要讓一個超現實的題材接上地氣,要顧及的層面和細節是非常多的。這方面,諾蘭的《蝙蝠俠》系列在現有的漫畫題材中做到了極致,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才是這個系列裡程碑式的貢獻。

諾蘭做了很多努力讓他蝙蝠俠的故事變得更加寫實——

比如對蝙蝠俠的心理刻畫。布魯斯·韋恩的困惑、恐懼和成長等等,雖然我們未必感同身受,但我們把他當做一個現實世界中的人去理解,是沒有問題的。在這方面的高度上能與諾蘭的蝙蝠俠系列相比的,可能除了李安的《綠巨人》之外再無其他(嗯,我一直覺得李安版的《綠巨人》 太被低估了)。

此外還有很多不那麼被人注意的細節,同樣幫助諾蘭營造出一個寫實的背景世界。比如對於蝙蝠俠隱藏身份的方式,在第一集《蝙蝠俠誕生》里就有一個很有趣的情節:蝙蝠俠的衣服是從他公司的福克斯那裡借來的,但是頭盔卻得自己訂做,於是韋恩與阿爾弗雷德之間有了這麼一段對話:

阿爾弗雷德:頭罩的組件,我們從新加坡訂購。
韋恩:通過一家皮包公司。
阿爾弗雷德:沒錯,然後我們從另一家中國公司單獨訂購一套蝙蝠耳。
韋恩:然後自己組裝。
阿爾弗雷德:不過必須是大批量訂購,避免引起懷疑。
韋恩:多大量?
阿爾弗雷德:大概10000左右。
韋恩(驚訝的表情):至少有備用的了。
阿爾弗雷德:就是。

這樣一個簡單又幽默的交代就讓蝙蝠俠隱藏身份的方式一下子有了現實合理性。

不過以上這些都還不是最重要的。諾蘭做得最好的,是美學。

諾蘭在美工和攝影上力求將整個故事的發生場所放置在一個真實的城市中。前面提過,蒂姆·伯頓老版《蝙蝠俠》中的哥譚市是一個童話世界,而諾蘭的哥譚市根本就是一個現實中的美國城市,而且這種感覺隨著三部曲的推進越來越強烈。

除了宏觀層面的城市背景,其他各種美工上的微觀細節也同樣出色,比如蝙蝠衣的設定。美漫中超級英雄的戰衣都有點「內褲外穿」的意思,我到現在為止都還是有點接受不了這種審美傾向,以往各版本蝙蝠俠的戰衣也多少都點這種有揮之不去的「戲服」感。但在《蝙蝠俠誕生》里,諾蘭卻讓觀眾相信這套新版蝙蝠衣更像是一套高科技防護服,而不是戲服。

諾蘭不但在情節上告訴你這可以是一個現實世界中的故事,還讓你的眼睛相信這就是真實世界。《雷神》在接地氣上做得最糟糕的其實也就是美學上的不協調。一邊是真實世界,一邊是個戲台,雖然是劇情需要,但美學上巨大的衝突感仍然讓觀眾齣戲。

7.浦沢直樹的少年

當然,接地氣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劇情本身得具備現實合理性。在這一方面,諾蘭的三部曲里,第二集《黑暗騎士》做得最好,而第三集《黑暗騎士崛起》卻有不少現實合理性方面的缺陷。其中有一點特別明顯的是:在哥譚市圍城這半年的時間裡,美國政府居然毫無作為。

在蒂姆·伯頓版的《蝙蝠俠》里,哥譚市就是整個世界,所以哥譚市的政府力量失去對罪犯的抵抗能力之後,蝙蝠俠順理成章地成為最後一個反制力量。但是諾蘭的《蝙蝠俠》里,既然諾蘭花了那麼多的細節讓我們相信哥譚市只是現實美國的一個城市,那麼當一個美國城市面臨滅頂之災時,美國政府必然會強力介入。

這個問題在系列的前兩部里基本上沒有顯現出來。這是因為:

在第一部《蝙蝠俠誕生》劇情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反派乾的看上去都只是規模有限的犯罪事件,只有到最後時刻才突然轉變成恐怖襲擊。因此它雖然是標準的恐怖襲擊,卻是一個政府還來不及做出反應的突發事件。這時候政府來不及介入。

在第二部《黑暗騎士》里,同樣地,小丑也是到後期才把犯罪提升到了威脅整個城市的恐怖襲擊級別。這個轉變差不多發生在小丑威脅炸醫院時,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戈登提到國民警衛隊開始集結,所以外部強制力量介入的時間點是合理的。而且在本質上小丑的所作所為在這之後也仍然是更像一個犯罪者而非恐怖分子,他一直躲在暗處,所以即便美國政府介入,也只能是採取跟哥譚市警察類似的方式來對付小丑。他們能做的事跟哥譚市的警察沒有太大差異。

但到了《黑暗騎士崛起》里,一個美國本土城市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美國本土遭受核威脅,但美國政府居然容忍這樣的局面存在數月之久?在這期間美國政府除了派出一個後來被秒殺的特種部隊外完全無所作為。即便是擔心核威脅而投鼠忌器,這也是不可想像的!

我想,被《反恐24小時》這些最優秀的反恐影視劇熏陶過的觀眾們,內心裡早就已經幫美國政府擬出n種解決危機的方案了,即便這危機是核威脅也完全不在話下。比如,以美軍如此強大的情報能力、偵查和精確打擊的能力,居然沒有方法鎖定片中那幾輛裝載核彈的卡車並將其摧毀?(認為外部打擊會引爆核彈的同學請去看《真實的謊言》。)

在現實世界中,一旦爆發威脅國家安全層面的危機,政府的強力介入是不可避免的。而整個國家政府所掌握的處理危機的資源和能力,恐怕遠遠超過一個像蝙蝠俠這樣的蒙面義警。所以在這種規模的危機里,蝙蝠俠有所作為的空間其實是很小的。諾蘭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在第三集中,他不應該把危機升級到國家安全的層面。既把事件升級到美國政府不得不管的程度,但最後又得讓蝙蝠俠獨挑重擔,這就讓事件的進展遠遠偏離了現實合理性。

其他一些試圖接地氣的漫畫題材也會面臨這樣的難題:故事中的事件一旦升級,那就會大大壓縮主角們的行動空間,因為按照合理的現實邏輯,這時候政府就應該跳出來把主角們應該乾的事幹掉了。浦沢直樹《20世紀少年》故事的後半段里,當反派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升級為全球性事件時,全世界政府卻對全球性的威脅放任不管,對顯而易見的騙局無動於衷。於是這「半部」傑作就這樣被生生地毀掉了現實合理性。

8.守望者

真正道出現實世界中的漫畫英雄可能的境遇的,反倒是那部不怎麼寫實的《守望者》

漫畫英雄在現實中到底會扮演什麼角色?《守望者》里的笑匠臨死前道出了最無奈和悲涼的真相:「這是個笑話,全都是個他媽的笑話」。

其實周星馳也說過同一個笑話——

在《百變星君》里,把超級晶元扔到周星馳嘴裡後,

徐錦江:你現在已經變成一個七十二變的超人,可以維護世界和平!
周星馳(面無表情):你說甚麼?
徐錦江:可以維護世界和平!!
吳孟達(面無表情):可以怎麼?
徐錦江:可以維護世界和平!!!
(吳孟達面無表情地站起來。)
徐錦江:你去哪兒呀?
吳孟達:我去殲滅銀河系五大行星的侵略者。

維護世界和平?——這就是個笑話!

在《守望者》里,幾乎所有的超級英雄最終都是被利用和被愚弄的對象。即便連最嫉惡如仇的羅夏,也曾不自知地淪為政府的打手。

(上圖:羅夏打死/打傷了本該揭露水門事件的兩位記者,導致尼克松連任,使片中的美國滑入極權社會)

現實世界裡,在深淵般晦暗莫測的人心與迷宮般複雜詭譎的陰謀詭計面前,這些蒙著臉、穿著內衣內褲行俠仗義的「英雄」們只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笑話而已。

(上圖:與諾蘭的「去戲服化」不同,《守望者》里的戰衣真的就是內衣內褲——所謂的超級英雄,只不過是一個個笑話)

這恐怕才是現實世界中的漫畫英雄真正可能的遭遇。在現實的艱險和殘酷面前,再正經的蒙面大俠也都是個幼稚的笑話而已——你們根本就不是現實之惡的對手

因為現實世界有太多太恐怖的惡,這是雲端的漫畫英雄們永遠也接不上的地氣。

現實世界裡,天無眼,諸俠退隱,不知所蹤。

文:@魏知超

——————————

我在喜馬拉雅上線了一檔介紹心理學最前沿知識的節目,精講由全球頂級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撰寫、海外近一年出版尚無中文譯本的30本心理學新書,歡迎小夥伴們積極圍觀^-^

《魏知超:心理學前沿好書精講》


你很難說這部電影里的角色們孰對孰錯。
矛盾就在於此:每個人都是英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信念作戰。
而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羅夏的自我犧牲、曼哈頓博士的離開、數百萬無辜群眾的滅亡,以及法老為達成目而密謀的笑匠之死、達成目的後同為守望者的夜梟的憤怒。
笑匠癲狂,因為看透了人性,羅夏永不妥協,因為自身單純執著的正義,曼哈頓博士不在意人類,因為他站在神的角度,世人在他面前如同白蟻,他盡可以完全不去管人類的死活,法老手段殘酷,只為「殺掉百萬,拯救數億」。
每個人都是正義的。即使是看似反派的法老,也願為了一個「團結和諧的世界」而自我犧牲,承受來自同伴的不理解和負罪感。
這是我至今為止看過的最棒的漫改電影,沒有之一。

另外,有個小細節讓人很心暖:電影中羅夏自顧自的造訪二代夜梟家的時候自己弄了兩罐頭豆子吃,其實漫畫里羅夏造訪夜梟的時候,總是會順手帶走點東西,比如在這裡就畫到羅夏吃掉罐頭後順便從架子上把方糖拿了下來,拿了一把揣到自己的兜里,以至後面絲女來到夜梟家裡的時候泡咖啡只剩一塊方糖可用(看描述絲女平時習慣放兩塊)。後面有畫到羅夏吃方糖的情節。之後又順手帶走了酒一類的東西...其實我覺得也許夜梟暗地裡知道羅夏是個流浪漢,至少也應該知道他家境貧困,要不然也不會總是放任他天天打破自己家門(正兒八經的破門而入)大大方方的順走各種廉價東西吧。這樣一想,覺得夜梟這個人雖然看似軟弱了一些,但是絕對夠朋友。


《守望者》的深刻並非來源於電影本身,而是來源於艾倫.摩爾1985年創作的繪本小說原著--自出版至今被稱為「史上最偉大的超級英雄漫畫」。

艾倫.摩爾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創造力架構了一個與當時相似而因為存在超級英雄而變得不同的時代,書中充滿了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並與真實的歷史事件融會貫通。這部書成為了一部側面描述冷戰時代的簡史,一部構建真實平行世界的科幻史詩。

就電影來說,導演扎克.辛德幾乎一格一格完全照搬原著,雖未能完美的表現出其精髓,卻真實的還原了原著。

那段長達五分鐘的片頭曲確實是導演才華的完美展示,隨著一首鮑勃.迪倫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在記錄的一幕幕的歷史瞬間中,英雄從誕生到遲暮,再到新一代英雄誕生,講述著時代變遷,奠定了整部電影悲傷的基調。

對這部電影,不同角度評論太多了。下面我就幾個主要人物,談談自己的理解。

一、掩蓋悲傷的笑匠

笑匠是整部守望者最具人性的英雄角色,因此也是最悲傷的一個。笑匠的悲傷來自於他對人性、對世界看的太通透,所以他用洒脫的行為和滿不在乎的笑容來掩蓋悲傷。

他愛上一代絲靈,用一代絲靈喜歡的方式對待她(實際上一代絲靈的本性在她年老時收到以自己為主角的色*-青漫畫非常開心可以看出來,笑匠的判斷是正確的),但遭到無情的拒絕,當他被趕來的正義頭罩痛毆的時候突然明白被拒絕是因為一代絲靈覺得丟人(電影最後一代絲靈對女兒坦白不敢提及笑匠的原因就是覺得丟人),於是釋然的笑了,他對著正義頭罩說的話其實是對絲靈說的。補充一點說明,注意影片中這次侵犯是未遂的,之後兩人有所發展,才會孕育二代絲靈。

笑匠明白「義警」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其他人經常掛在嘴邊的「我們是社會的保障」,堅守自己的正義

感,而笑匠則想是保障人們不被自己傷害。這也是為什麼他採用簡單粗暴而最有效的手段快速結束血腥的暴亂,在蒙面法案頒布後選擇為政府服務,參加越戰、刺殺肯尼迪、監視「守望者」的原因。

在守望者一次集體會議上,笑匠就明確指出守望者這樣的義警組織是不會有任何作用的,伸張正義沒有任何意義,人類最根本的威脅就是自相殘殺,他指出了核戰爭和曼哈頓博士終極力量的威脅,同時也啟發法老去尋找取得和平的方法。補充一點,這次會議的起因應當是針對「死神」的,而抓住死神的不是萬能的曼哈頓博士,不是最聰明的法老,不是充滿正義的羅夏,更不是玩票的二代夜梟和心猿意馬的二代絲靈,正是笑匠單槍匹馬抓住的死神(在羅夏檢查衣櫃時看到剪報)。

笑匠沒能夠笑到最後,他的死也充滿悲傷。酒後探望死神說的話可以看出,笑匠其實對自己犯下的罪惡充滿懺悔,而且他已經知悉法老的計劃。他完全可以將這件事上報政府或者告訴曼哈頓博士來保全自己,但他選擇了用最少的犧牲換來地球的和平,選擇了默默等待死亡降臨。他因為法老計劃中無辜犧牲掉的人而落淚,為自己不能拯救這些生命而悲傷,善意的提醒老朋友死神躲避危險,而最終他選擇的死亡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笑匠是守望者中最具人性的英雄,也最無愧於英雄這個名號。


…………2014.7.24更新的分割線…………

二、金字塔尖的法老

奧茲曼迪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和平主義者,素食主義者,之前從未殺生。同時他也是鐵石心腸的冷酷無情,為了世界和平他可以殺死昔日盟友笑匠,栽贓並試圖消滅曼哈頓博士,犧牲上百萬人的性命。
小奧是脫下面具後,唯一一個生活在公眾視線中的英雄。其實,在公眾視線聚焦的奧茲曼迪斯正是他的面具。在媒體的閃光燈下,在54號俱樂部的先鋒文藝社交圈子,小奧遊刃有餘的置身於公眾的高度關注之中,他已經超越「大隱隱於市」的境界,深深的將自己隱藏在「成功的公眾人物」這樣一個巨大的面具下。
小奧驕傲而自負,在守望者剛剛成立的時候他試圖領導並將這個團體團結在一起,做正義的英雄。但很快他就明白只做義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社會仍然在不斷滋生新的罪惡,整個人類仍然在不斷將自己置身於更大的危險中。面對這一群目標、價值觀完全不同的烏合之眾,小奧孑然超脫,漸行漸遠,獨自尋找拯救世界的方法。
面對越來越近的世界末日,他冷靜甚至冷酷的頭腦思考。於是他找到了一個近乎於玩笑的方法,用最少的代價來拯救世界,成功的創造了一個人類共同敵人,將全人類聯合在一起,實現了烏托邦式的地球和平,基本上解決了能源問題,暫時給人類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小奧自詡為拉美西斯二世(軟盤的密碼),他甚至將南極的基地稱為卡納克(古代埃及首都)。他的選擇也同拉美西斯二世如出一轍(傳說拉美西斯二世被困火中,他命令兩個兒子犧牲以挽救自己同其他兒子的生命)。最終成為他終於成為金字塔尖的法老王,在自己的神廟裡孤獨的俯瞰眾生,甚至不需要有人仰望和崇拜。
法老王並不殘忍,他只是冷酷,在南極基地面對羅夏等人的攻擊他也沒有痛下殺手。相對笑匠哭著說「可那是戰爭」,法老王缺少對普通人的憐憫,他的理智遠遠高於情感,少數人的悲劇對他而言只是數據。
為了崇高的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法老王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英雄?他自覺承擔了人類和平的重任,為了世界不惜一切代價;他天賦超群,甚至可以隱瞞過神靈般洞悉一切的曼哈頓博士。非常之人成非常之事,法老王雖然背負了深重的罪孽,但就拯救全體人類而言,無人堪與其比肩。


未完待續……

二、孤獨寂寥的法老

三、永不妥協的羅夏

四、墜落凡間的神靈

五、泯然眾人的英雄


作為手錶人原著的死忠粉絲,我很想說兩句: 這部電影很不尊重原著。真的,如果你真的愛原著,與原著作者Alan Moore心有戚戚焉,你會恨這部電影的。這不是因為電影改編得平庸——事實上很多改編電影都平庸,但是我不恨它們——而是因為這電影幾乎是惡意的把原著的精神消滅了。

當然其實大部分人根本對原著沒有興趣的,你看這個「如何評價守望者電影」有54個回答而「如何評價守望者漫畫」只有兩個回答就一目了然了。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一段阿蘭摩爾本人最新的訪談(Last Alan Moore Interview?),在這裡他說超能英雄電影是某些觀眾無法面對無窮複雜的真實世界,從而躲進DC 和漫威創造的毫無意義的、簡單化的「漫畫世界」里。(It looks to me very much like a significant section of the public, having given up on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they are actually living in, have instead reasoned that they might at least be able to comprehend the sprawling, meaningless, but at-least-still-finite 『universes』 presented by DC or Marvel Comics.) 換句話說,摩爾根本不想探討什麼「Who watchs Watchmen/誰來監管超級英雄」這種無聊的問題,也不是想探討「超級英雄可能是強姦犯(笑匠),或者不穿英雄制服就硬不起來(夜梟二代),所以其實超級英雄也是血肉之人。所以人性神性啊社會問題啊blahblah」之類的問題。摩爾創作手錶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表明這種把世界簡單化和符號化的行為,在這個無盡虛無的宇宙中,是多麼的沒有意義。——你以為穿上蒙面的制服刻意的消泯自己的一切良知和道德(笑匠)、"whisper "No" to all the whores and politicians that scream "Save us!"(羅夏),修鍊精神和肉體成為能空手捉住子彈的ubermensch(法老王)、或者量子化存在於一切時間和空間中(曼哈頓),就有任何意義嗎?摩爾借著羅夏和曼哈頓博士的口,赤果果的表達了這種虛無:

第四話,曼哈頓博士,「建造」火星上的玻璃時鐘城堡時:

「A world grows up around me. Am I shaping it, or do its predetermined contours guide my hand? ... Perhaps the world is not made. Perhaps nothing is made. Perhaps it simply is, has been, will always be there... A clock without a craftsman."

第六話,羅夏,強迫一個手銬在牆上的人選擇自己鋸斷手或者被活活燒死:

"Stood in firelight, sweltering. Bloodstain on chest like map of violent new continent. Felt cleansed. Felt dark planet turn under my feet and knew what cats know that makes them scream like babies in night. Looked at sky through smoke heavy with human fat and God was not there. The cold, suffocating dark goes on forever and we are alone. Live our lives, lacking anything better to do. Devise reason later. Born from oblivion; bear children, hell-bound as ourselves, go into oblivion. There is nothing else. Existence is random. Has no pattern save what we imagine after staring at it for too long. No meaning save what we choose to impose. This rudderless world is not shaped by vague metaphysical forces. It is not God who kills thechildren. Not fate that butchers them or destiny that feeds them to the dogs. It』s us. Only us. Streets stank of fire. The void breathed hard on my heart, turning its illusions to ice, shattering them. Was reborn then, free to scrawl own design on this morally blank world. "

這些大段的表達原著的虛無主義精髓的對白被電影改得面目全非,有些甚至改得與原意相反。曼哈頓博士"nothing is made"的原話被插進一句莫名其妙的」They claim their labors are to build a heaven, yet their heaven is populated by horrors. Perhaps the world is not made. Perhaps nothing is made. A clock without a craftsman." 什麼鬼?對於虛無的宇宙來說,哪裡有什麼horror? 曼哈頓博士才不在乎什麼horror呢。羅夏殘忍的讓那個人選擇剁手或者燒死,是他立志給這個虛無的世界賦予他自己扭曲的"道德"和"意義"的寫照,電影改成他大刀向壞人頭上砍去,是怎麼個鬼?

另外人物性格也改得面目全非。油土鱉上有阿蘭摩爾自己朗讀的羅夏的台詞,語風是極其病態緩慢和扭曲的,一聽就是個偏執狂和精神病。電影把羅夏變成了沒錢版的蝙蝠俠(如今施耐德版的超人大戰蝙蝠俠已經出來了,他導演的蝙蝠俠的行事手段跟羅夏是很類似的。但是摩爾心中的羅夏跟蝙蝠俠是沒有類似的)。曼哈頓博士、法老王、笑匠、夜梟二代的性格也偏得離譜。

有空再慢慢展開說。


每個人都能在這些英雄的身上找到影子吧。夜梟,代表的是小市民。擁有理想,困於現實,一個字,慫。羅夏,代表著理想,執著到固執,只為了心中的正義,心中的追求而戰,寧死不屈。羅夏既是秩序的維護者,也是對於壓迫的反抗者。絲鬼,繼承的不單是名號,也有對於自由的追求,任性妄為,是每一代絲鬼的標籤。她們只做自己,做自己該做的,想要的。笑匠,代表著墮落和逃避。笑匠是最大膽的人,他放縱自己的黑暗,讓自己墮落為人渣,他用墮落來逃避現實。他看透了人的本質是暴力和貪婪,人類最終會自我毀滅在追求無盡的慾望的無限制的暴力中。但他無能為力,他只能嘲笑這世界,做盡壞事,只求生存。不是洗白他,他是惡棍,但是是個了解人性並屈服於黑暗面的惡棍。曼哈頓呢,代表的是神性。但是這不是高尚的品德,而是極度的冷漠和自私,曼哈頓逐漸失去人的情感,變化為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威脅。失控的暴力就是這個樣子吧,他就是核子能量的化身,是人類完全無法掌控的毀滅可能。法老王則是現實的殘酷。人類的歷史一貫是用這種方法化解矛盾的,內部矛盾變為外部矛盾。如同笑匠說的,廢墟之上,他就是統治者。所謂丟車保帥,可見一斑。


導演剪輯的節奏有問題。
真的,守望者好,但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原作漫畫太好了,諾蘭自己寫的劇本顯然比不上神作漫畫,而且原漫畫的畫面其實也有點像電影分鏡頭,哪怕是原樣照著漫畫拍出來都是好片。
但是作為電影,導演的電影語言掌握的不錯,配樂和片頭也很好,但真的有個致命傷就是節奏,我在看原漫畫時候的感覺在電影里找不見!沒有那種興奮和緊張,情緒也沒有被電影牽著走,這是作為電影的硬傷。而蝙蝠俠系列僅作為電影的缺點要比電影守望者輕得多(兩人單獨打鬥場面不盡人意),而且蝙蝠俠的節奏,畫面,配樂等都很棒。
論演員兩部的演員都很棒,要我說守望者輸就輸在節奏上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就是道義論和功利主義兩種正義觀之間的衝突……
記得誰說過一句話來著?最大的悲劇之一就是最後敵對的雙方都是代表正義的。。貌似是《詩學》里的?


和一般打著所謂「高智商」的幌子,其實只是換了個敘事方式的電影相比,這部電影更值得觀眾去思考。當然具體思考什麼就因人而異了,有人在思考戰爭與人性,有人在思考英雄與社會,有人在思考國家的核戰略,還有人在思考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什麼。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耐心把剛剛沒看明白的電影再看一遍,甚至沒有耐心認認真真安安靜靜地把一部電影看完整。即便如此,這部敘事結構其實比較清晰的電影卻以難懂著稱也並不令人意外,畢竟看上去這更像是一部拍給原著黨的電影。


一部拍給原著黨的三級片。


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三級片」,那種把三級片等同於情#色片甚至色情片(這兩個詞含義也不同)的看法是不準確的。


在中國內地其實是不存在所謂「三級片」的,因為內地的電影根本不分級,只有「上映」和「不上映」兩種情況。不能進入電影院的電影通常以影碟的形式流入市場,而影碟同樣沒有分級機制,只有「可售」和「禁售」的差別。可售的影碟就能看,不可售的影碟就不能看,看了怎樣?我也不知道看的人被發現會怎樣,只知道賣碟的人會受到處罰,碟也會被沒收。


另外別跟我證什麼現在沒人買碟之類的,你以為網上的資源是哪來的?沒人買碟壓制上傳,你要麼看別人從電影院里偷拍的,要麼乖乖掏錢在線看正版資源(不過一般不能下載,而且有時間限制,就是「租期」,聽說現在日本通行的就是這種方法)。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轉錄電視信號,就是把電視台播的錄下來放到網上,不過比例較少。


回來說三級片的事,三級片是香港電影分級制度的產物。香港1988年制定的《電影檢查條例》依據觀眾年齡限制把電影劃分為Ⅰ、Ⅱ、Ⅲ三個級別,1995年又將第Ⅱ級再細分為ⅡA及ⅡB兩個級別。


Ⅰ級和Ⅱ級屬勸諭性質,並無法定年齡限制;ⅡA或ⅡB級的影片,政府鼓勵家長陪同及指導子女觀看。Ⅲ級最為嚴格,不能售票給18歲或以下人士,法例容許驗票員檢查入場者的身份證。

換句話說,三級片其實就是在香港禁止十八歲以下人士進場觀看的電影。


那……禁止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可多了,色情暴力反動的自不必說,裸露鏡頭較多的電影,恐怖電影,有血腥場面的電影,有吸毒鏡頭的電影,價值觀道德觀有爭議的電影,乃至於髒話較多較露骨的電影,都有可能成為三級電影。那誰說了算?生在中國這還用我告訴你么,當然是審查的人說了算。


那這部《守望者》為什麼會被列入三級片呢?


因為上面列出的幾條,除了吸毒鏡頭我沒什麼印象,其他的它基本上佔全了。


但是如果你去一個分類清晰的專業電影網站找到這部電影,會發現它和蝙蝠俠、蜘蛛俠、夜魔俠、這個俠那個俠什麼的一起被列在「漫畫英雄電影」的名錄下。


沒錯,它是一部拍給漫畫迷們的英雄片。


咦?英雄片不是拍給小朋友和超齡小朋友們看的么,怎麼拍成三級片了?這不是要教壞小孩子么?哎不對,小孩子不給進啊,那拍給誰看的?導演有病么……


在中國,如果遇到一件事你不理解,那八成是做那事的人有病。


要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電影,這要聯繫到美國漫畫發展史,以及漫畫與電影的關係。而我對美國漫畫發展真的談不上了解,所以也沒有能力分析出多麼準確的原因,這裡只能大體說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推測,反正在中國的網上說話不用負責任,怕什麼是吧。


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的漫畫發展方向開始由歌頌無敵英雄的浪漫主義向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乃至於反映內心靈魂的現代主義轉變……看不懂了?不要緊,這句話不重要,跳過去吧。以弗蘭克米勒和阿蘭摩爾為代表的一批新銳漫畫家開始試圖以漫畫為工具來解剖人性和社會。《守望者》就是阿蘭摩爾1986年的作品,它講述了……好吧,我沒看過原作,就不胡說八道了。


把漫畫作品影像化的歷史其實也很久了,但是真正形成風潮是從1978年的《超人》開始的,這部電影也被引進到國內,並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記憶。在漫畫界的變革發生的同時,電影界也發生了震動:喬爾舒馬赫的《蝙蝠俠與羅賓》遭遇了「歷史性的」失敗。幾年的反省期過去之後,電影人意識到觀眾的口味也在發生改變,於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站了出來,《蝙蝠俠:黑暗騎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席捲了整個世界。但是《黑暗騎士》的故事完全是諾蘭的原創,那麼如果不改變原著呢?


這個試驗品就是《守望者》。


為保險起見,他們找來了扎克施奈德做導演。扎克施奈德是一位極具個人特色的視覺系導演,他之前的作品有,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斯巴達300勇士》(改編自弗蘭克米勒的漫畫),和所有人都雲里霧裡的《美少女特攻隊》(《Sucker Punch》尼瑪誰翻譯的這鬼名字)。


但他畢竟成功過,老實說他也是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了。


但是從《守望者》最終效益來看,只能說大家都儘力了。


至少證明了一句話:永遠不要試圖去討好原著黨。


原著黨的原則是不接受改編,而要把一個紛繁複雜的系列故事濃縮到一部電影里,即使是215分鐘的導演剪輯版也是顧此失彼。而與此同時,那些沒接觸過原著的觀眾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這樣的電影能成功才怪。


這部電影的正確打開方式是:用不讀原著的方式了解人物設定和情節背景,然後不放過任何場景地把電影的215分鐘版本看兩遍。


不過看一部電影要費這麼大的事,有病吧?


謝邀,不能因為我喜歡守望者,就把我帶來這種上古巨墳吧?
守望者的深刻來源於漫畫原作,諾蘭蝙蝠俠的深刻來源於諾蘭自己對犯罪題材的理解,
事實上把諾蘭蝙蝠俠的劇本扔到漫畫里,可能最多准一流,連一流都排不上,
而守望者基本妥妥的超一流水平,順便說下,我覺得這兩部就電影來說都有90分,
不同的事,諾蘭的90分只有40不到佔了原作的便宜,施耐德大概有6、70是照著原作拍


兩部電影都看過三遍吧,個人都很中意,但沒有特意比較過哪一部更好。今天心血來潮把它們都拉出來複習了一遍,下面簡單說說我的觀感:

之所以要拉出來複習,是因為看到另一個有關的問題:為什麼《守望者》的評價比《黑暗騎士》要低。
大多數答主包括幾乎所有高票答案都認為是因為《守望者》「太深刻」,然後用超長篇幅把背景設定、人物形象、情節衝突…等等等細緻入微講解一番。頭一兩篇還好,畢竟作為《守望者》死忠粉看這種自家人寫的贊文還是很受用的。看到後來,我就非常尷尬地想對各位答主來一句:哥們,跑題了。
人家問的是為什麼好多人覺得咱家東西比不上別人家的,你上來就是「我們家東西它先進啊牛逼啊一般人他不會使啊!」然後如何先進如何牛逼如何如何blabla一大堆……我怎麼看你的論述論著論著變成自我感動了呢?
再說一個「深刻」真的就能解釋一切?事實上深刻難解但評價頗高的電影不在少數,比如《穆赫蘭道》。更典型的反例是《2001太空漫遊》與《銀翼殺手》——《銀翼》只有在評選「最佳科幻電影」時才能與《2001》分庭抗禮,在比較二者何為更優秀的電影時則完全落於下風,正是因為《2001》比《銀翼》還要深刻得多。科幻片與漫畫改編電影的受眾群體重合度相當高,為什麼同樣的現象就沒有發生在《守望者》和《黑暗騎士》之上呢?
本著求知精神,我決定把兩部片再刷一遍。看完《黑暗騎士》,又看了20分鐘《守望者》,我就明白了。

不得不說《守望者》的劇本深度對其接受面的廣度確實有一定影響,但在綜合評價的層面上這其實是個加分項。也就是說,深刻難解會讓每個觀眾的具體評價兩極分化——有人奉為驚世神作給滿分、也有人斥之故弄玄虛打一星,但總體上將是褒大於貶,點贊的多過點踩的。在兩部技術水準相近的電影進行比較時,這種加分尤其明顯。
所以《守望者》評價不如《黑暗騎士》的原因或許很簡單:就是作為電影而言,單純地不夠好。
看《黑暗騎士》的時候,我有一種非常明顯的感覺:導演通過調度把故事張力發揮到了極致。敘事節奏完美——情節緊湊但沒有全程緊繃,小到每一個劇情衝突、大到全片的起承轉合都運行得非常流暢,且篇幅安排恰到好處;敘事技法嫻熟——每個角色會做出什麼行為、產生什麼結果、如何進行互動,這些設置都很符合角色特質與邏輯(除了偉光正的結局),情節展開的手法也很豐富(主線-支線展開或是並行交叉展開);尤其是對聲光的掌控和鏡頭的運用非常成功——舉一個印象最深的例子:在小丑從警局逃脫並抓走白騎士和他馬子之後,一段小丑穿著警服從飛馳的警車后座囂張地探出頭來、配音漸消、背景虛焦的數秒鐘特寫,就把導演想要傳達的信息(小丑對警察的壓倒性勝利)、想要塑造的角色(悍不畏死,在熱鬧的街道上飆車還敢把頭伸出車外)、想要渲染的氣氛(聲光弱化和特寫使得關注的焦點完全集中在小丑身上,自動套上絕對「主角」光環)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與此相得益彰的是希斯萊傑的神演技,值得品味的小細節比比皆是。不過太多人解析過,這裡就不細表了。

很可惜,《黑暗騎士》上述的優點,我在《守望者》中並沒有明顯感受到。
拋開演技問題不談,畢竟小丑是一個非常有發揮空間的角色,而《守望者》一干人等並不具備如此戲劇化的特質,大量的群像描繪也會使單個角色不那麼容易出彩,所以演員只需要準確表現出人物的某方面形象就可以了(更深入的挖掘受限於電影語言而無法做到,例如原著中每章末尾的大段文字內容),用不著萊傑那種演技大爆發。
關鍵是施耐德確實水平有限,在將原著影像化的過程中鮮能創造出新的亮點。原著十二章每一章都可以獨立成篇,敘事節奏和敘事手法各各不同。這在漫畫這一章節性的體裁中不成問題,但拍成電影就需要統一。這是一大難題,而施耐德交出的答卷只能算是中規中矩。夜梟二代和絲魂二代的感情線在電影中明顯需要加快節奏,但最終成片里的效果則是略顯冗長多餘;其他段落沒有太大問題,也是因為原著本來就處理得很好,施耐德不錯的執行力確保了不至於難看而已。(事實上考慮到原著篇幅和信息量,最好的辦法可能是將電影拆分為長度均為兩個小時的上下部)
而且提起原著,風評說導演還原度高、「逐格照搬」,對不起我要挑刺。開頭羅夏在喜劇演員屋內調查時發現衣櫃夾層的那段,原著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在電影中被忽略了;如果說上一點是由於篇幅限制作出的刪減可以理解(二代小兩口M個L的過程你都拍得那麼細,我理解NM個帶魚),那麼後來羅夏潛入軍事基地警告藍博士被扔出來那段的改動就完全不講道理了——原著中藍博士對羅夏帶來的消息早已知曉且無動於衷,後來絲魂二代又因為喜劇演員與自己母親絲魂一代愛恨糾葛的問題同羅夏產生爭執,才下了逐客令,電影里藍博士因為 「你要我算卦找兇手可惜我被粒子遮蔽了雙眼算不來卦找不出兇手既然你在這沒什麼事了那麼滾吧」 所以把羅夏扔出去這是什麼意思?不僅起不到原著中的鋪墊作用(體現藍博士視人類為螻蟻一心想要飛升的非人心理,引出當年民兵的故事,以及勾畫藍、羅、絲三者角色關係),從常理上也不太能理解(老同事千辛萬苦來訪話沒說完你就給人踢了?),除了把曼哈頓塑造成一個超能藍色大隻娘炮之外再沒有什麼效果了。
再說鏡頭和剪輯。原著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劇本,看過的同學就知道那畫作簡直是他媽交叉剪輯強得一匹的分鏡圖啊!太牛逼辣!開頭兩頁就經典到不行,照著逐格拍就是了,導演你為什麼要放棄現成的完美構想改成二流互毆戲碼你告訴我好不好?我估計是為了抖抖自己的私活:慢鏡頭和局部近景大特寫,這兩大法寶貫徹了阿扎的諸多作品(《300》、《守望者》和《美少女作死隊》等)。不過非常幸運的是繆斯女神眷顧了阿扎,他用熟悉的配方打造出了影史經典的開頭三分鐘,這大概是他迄今為止此生最牛逼的一段作品了吧。
當然迪倫爺爺的歌也功不可沒。在這裡還是要表揚一下阿扎的音樂品味,配樂選得不錯,另一首深得我心的是喜劇演員葬禮上的《寂靜之聲》。在聲效方面《守望者》還是做得很好的。
順便再提一點,導演非常喜歡用土褐色與灰色的色調,而這恰巧跟本片氣質很貼合,也是一個成功之處。


然而上面吐槽了這麼多,《守望者》在我心中四星電影的地位依然毫不動搖。原著實在太強大了,阿扎功課完成得也不壞,所以總體而言它仍是一部優秀的、值得一看的、不妨向友人推薦的電影。
用一句話來總結,我對它的評價會是:對95分+水準曠世名畫進行才氣不足但技藝尚可的描摹,所得到的一張80分水準裝飾畫。
以上。


看電影已經看了有些年頭了吧,到目前為止按照標籤電影來統計,共計306部。這部電影是第一部讓我的心感到壓抑、難受的電影。感謝這部電影,讓我意識到我還不是一個完全麻木不仁、鐵石心腸的人,至少還是有電影能讓我體會到「無奈」這個詞的含義。

想起來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在知乎上看到一篇關於反派的帖子,在boss長篇大論滔滔不絕地向趴在地上的正面角色闡述他的野心他的計劃時,一般情況下都是正方絕地反擊,最後一刻阻止災禍發生,將一切消彌於無形,順路還抱得美人歸。

這是俗套。俗,但是觀眾容易接受。

雖然嘴上說著太俗了,但是身體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給打個80分,然後去看另一部更俗的電影。

然而此君則不然。

「我已經在35分鐘之前就啟動了。」

身為反派保護協會一員的我自然而然就被引起了興趣,拿起紙筆記下了電影的名字《守望者》。正好豆瓣top250最近看到了某些類似《重慶森林》、《陽光姐妹淘》等與我審美不符的作品,就暫時擱下補榜大業,來補這部作品。

可能是涉獵的稍多,《守望者》中能看出很多影子。

1.恐懼

以恐懼來維持和平,這不是尼克松的《1999不戰而勝》的核威懾與和平?不是《1984》中的戰爭即和平?不是《風姿物語》中陸遊的想法嗎?不是《高達destiny》的預定計劃?不是《叛逆的魯魯修》為自己所畫好的藍圖?

2.宿命

JON:結束的時候,你會流淚。

絲魂2代:眼淚?你不回地球了?

JON:某種程度而言,是的。

寫這段時我特意看了下,結局時絲魂2代並沒有流淚。不過曼哈頓博士倒是一去不復返了。

古希臘神話故事中有《俄狄浦斯王》,講述的故事也正是如此。預言既成,命運已定。非人力能改。即便你如何掙扎反抗,饒你機智無雙,一國之主,還是逃不出命運三女神的織錦圖。

3.玩笑

笑匠是第一個摸清這件事始末的,也是在守望者成立之初烏鴉嘴的擔當。他雖然看清了,但或許由於職業天賦,也或許個性使然,使得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和他隊友交心時,沒人拿他的玩笑當真。他為了英雄們能走到陽光底下,不惜在陰暗的角落中替尼克松賣命換取他的基恩法案,而英雄同伴卻對他嗤之以鼻。他想像一個正常的父親一樣好好看看自己的女兒,卻被母親隔開,更被我們這些觀眾覺得有些為老不尊,調戲下一輩女性。他欲將心事付瑤琴,怎奈何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只能借著狄俄尼索斯賜予他的瘋狂,半夜三更跑他半生死敵中胡言亂語一通,還把一個垂暮之年的老頭嚇得尿了褲子。他只能假裝瘋癲,放浪形骸。

羅夏和夜梟二代順著蛛絲馬跡也明白了。羅夏選擇永不妥協,所以他慷慨赴死,逼著妥協的曼哈頓博士殺了自己。夜梟選擇了妥協,隱瞞了法老王的陰謀,與絲魂2代過著沒羞沒臊的和平生活,即便那是建築在1500W具白骨之上的。這其實與之前基恩法案的實施後每個英雄的態度也是成對照的。羅夏永不妥協,所以在暗地裡仍然執著於他那非法的正義。而夜梟選擇了退休,每隔一段時間和老友開開茶話會,回憶回憶過去鏟奸除惡的美好時光。

《攻殼機動隊》中素子曾經在面對罪犯關於正義的質疑時說:「如果這個社會出了問題,那就改變它,如果做不到,那就適應它,如果還做不到,那就裝聾作啞吧……」

改變的是曼哈頓博士和法老王,裝聾作啞適應生活的是絲魂2代與夜梟2代,而羅夏,沒有強大的超能力,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頭腦,也沒學會忍耐,只有變成雪地上的羅夏圖像一條路可走了。

知道玩笑後,曼哈頓博士秉持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態度,凌駕於事物上方,所以他人對於其的毀謗也置之度外,樂得跑去外星球發展自己的文明;羅夏則是殉道;夜梟則和我們凡人一樣,看到朋友以身證道卻無力挽救,回來看到女友和前男友吻別卻不敢和他們理論,把一腔怒火發泄在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法老王身上。反派成了聖母,正派卻欺凌弱小。這不也是個玩笑嗎?

4.偉大

偉大,這個詞就像一座法老王的金字塔。

從正面看,勇於將自己的信念貫徹到底的羅夏是偉大的。

從側面看,上升到「天地不仁」高度的曼哈頓博士是偉大的。

從背面看,默默籌劃支撐這個布局,完成了也沒有什麼名利得失的法老王也是偉大的。

而像夜梟一樣的大部分凡骨,則是這座名為「偉大」的金字塔的底座,永遠不見天日,也常被人忽視,但是沒有他們,也就沒有偉大。

拿破崙的副官一直是視拿破崙為神的,而當他見到旺代反抗軍領袖時,他覺得見到了另一座神。

偉大也是如此,並不是唯一存在的。

5.黑貨船

黑貨船的故事中包含著很多要素折射電影中的故事。其實也不止電影,每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其中一些體驗,因此看的時候自然也有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一人在荒島時的孤獨,要把死去的船員帶回家鄉的責任,對於災害即將來臨時的恐懼,周圍惡劣環境人與自然的鬥智斗勇,把美好親手粉碎的悲劇,分不清幻想與現實的瘋狂,以及最後墮落時的自我毀滅。

(1)孤獨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羅夏孤獨,所以他獨行於黑暗之中,貫徹自己的正義,不理會什麼勞什子法案,即使用真面目與他的英雄朋友們會面也只是相見不相識。

絲魂孤獨,她除了英雄們外沒有一個正常朋友,一在曼哈頓博士處受氣只能跑去找夜梟尋求慰藉。

夜梟孤獨,他只是用與朋友相聚暢敘既往來排解自己現在的寂寞。

(2)責任

羅夏有責任尋找事情的真相,並將之公諸於眾。似乎不這樣就不能讓小姑娘瞑目。

夜梟則是要顧慮到對女友的擔當,所以行動時難免有所顧忌。

(3)恐懼

羅夏不戴面具時常常手持著「末日將至」的標語牌在街頭行走,但是他並不是在恐懼末日,他是希望大眾醒悟。他恐懼的是大眾的麻木,就是那種在看完黑貨船覺得真沒意思,然後下一秒就被新能源挫骨揚灰的麻木。

總統與民眾們則先是恐懼蘇聯的核武器,後又恐懼曼哈頓異於常人的力量,卻不明白一切始作俑者就在他們身邊,牽著他們的鼻子走。

(4)環境

羅夏即使身處囚室,仍是不改英雄本色。

以一敵三殘血反殺三人,我只想說幹得漂亮。

「我不該怕與你們被關在一起,而是你們應該怕與我關在一起。」

(5)瘋狂

每人都有面具,而對於羅夏而言,面具才是他自己,沒了面具的他才是起到和別人面具一樣的效果——偽裝。

(6)自我毀滅

與《黑貨船》的結局不同,船長是親手釀成大錯,萬念俱灰之下自甘墮落,臣服於恐懼這股力量之下。而羅夏則是以身殉道,雖死無憾。

船長自我毀滅,先是自己的神志,再是自己的家人,最後是自己的靈魂。

羅夏的自我毀滅,則如同《雙城記》中的卡頓一樣,通過自我的肉身毀滅保全了自己的精神,實現了自己的救贖,貫徹了自己的正義。


漫威十幾年裡拍的那麼多部電影,所希望觀眾們進行的,對人性等等社會問題的深刻一點的思考,一部守望者就全包進去了。


當然,也可能漫威拍電影根本沒計劃讓我們思考啥……


唐吉珂德 之後, 再無 騎士小說, 大家覺得 騎士斗巨龍——太傻逼了,
鹿鼎記 之後,金庸封筆,大家覺得 練上幾十年功力,被一槍打死——太傻逼了,


守望者之後,再無 超級英雄。大家覺得 飛來飛去自以為是打擊罪惡,其實製造更多罪惡——太傻逼了

守望者 其實解構了 很多超級英雄,

你其實是——你以為自己是

夜梟——蝙蝠俠、
曼哈頓——超人,
絲鬼——黑寡婦、神奇女俠、
笑匠——小丑、
羅夏——地獄男孩、
法老王——雷神和洛基、
隊長——隊長、
飛蛾——鳥人、

鹿鼎記 其實也解構了 金庸自己的人物,
陳近南——陳家洛、
鄭克爽——袁承志、
九難師太——掃地僧、段延慶、
歸心樹、歸二娘——郭靖、狄雲『 楊過 小龍女
阿珂——王語嫣、
蘇荃——黃蓉、任盈盈
建寧——趙敏、


從傳統技法來說,片子的攝影和音樂都用得很漂亮,也有很多嚴密的草蛇灰線,考據黨會很喜歡。但在節奏把握上問題嚴重,片長也沒能很好的控制,終極剪輯版達到喪心病狂的215分鐘,導致片子缺乏調動觀眾情緒波峰的力量,很多時候會顯得沉悶。當然,我們看電影不能片面強調故事性,「講好故事」那是被國產院線片不斷拉低底線後衍生出來的核心痛點,而不是所有片子的普世標準。

從主題深度講,非常厲害,秒殺諾蘭的黑暗騎士。守望者主要探討的是「什麼是正義」這個政治哲學中最核心的母題之一,曼哈頓博士以神性的視野,在面對羅夏對真實偏執的追求、和法老王以謊言和罪行建立和平這兩種極端立場上,最終選擇殺死羅夏、幫助法老維持「高貴的謊言」。這樣的反高潮結局,分分鐘摧毀超級英雄電影觀眾的核心價值觀,不得不說:太帥了。

忍不住再黑一把諾蘭:編劇羅伯特·麥基的評價很準確,諾蘭「假裝很有精神訴求的樣子,他可能有一些精神上的理念,但並不意味著他擁有對靈魂的洞察力,不意味他懂得生命的真正價值,懂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編劇界奉為大神的羅伯特·麥基,說《星際穿越》不是好故事)蝙蝠三部曲中,也只有第二部蝙蝠俠跟小丑的對峙中,加入了一些貌似深刻的因素,最後卻還是以「人性是可期待的」這一經不起推敲的立場破局,看到兩艘船上的平民和罪犯不約而同放棄炸死對方、「和諧社會 你我共建」,我簡直就要期待蝙蝠俠一臉嚴肅地對小丑說出國內肥皂劇名言「你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愛!」星際穿越也是老毛病,引入一大堆設定,最後還是落到雞湯味兒十足的「愛」上面。

PS:我絕不是說扎克施耐德比諾蘭強,作為一個導演,他還是以偏風格化的攝影調度見長,且發揮極不穩定;守望者電影的主題深度大部分也歸因於漫畫原作,其他方面不管成片質量,還是對超級英雄在嚴肅主題的探討所能達到的可能性的開拓上,扎導遠遠不及諾蘭。


DC的鋼鐵之軀、蝙超等口碑不高,正符合守望者的評價,看不懂的人太多,然而在看得懂的人心裡是神作。不要說諾蘭的蝙蝠俠口碑,那不代表DC的口碑,只不過是諾蘭粉們的抬高以及大眾的人云亦云罷了(我並不是說蝙蝠俠三部曲不好,我也很喜歡,我在此說的主要是DC電影的口碑問題)


.DC比漫威有深度的證明作品之一。
.證明「漫畫並不全是給青少年看的」的例證之一。
.故事裡,沒有一個真正的好人,沒有一個真正的壞人。
就如同我們所處的這個,美麗而醜陋,複雜而多變的世界一樣。
.因其人物源於真實而感同身受,又因其故事高於真實而觸動靈魂。
.百年以後還能稱為「經典」的名作之一。
.就藝術性來說,離火之鳥也就一步之遙。(最後日常粉一下火之鳥,可以無視)


我覺得這是一部新的類型片,超級英雄文藝片。

不過在超級英雄還沒火起來的那個年代,這個片子太超前了,以至於市場根本不能而接受。


出眾之處, @小小日月之心已經寫的很清楚了。

《守望者》,為什麼沒《雷神》、《蜘蛛俠》、《蝙蝠俠》之類的火呢?

因為它講人性,講善惡,沒有各種酷炫屌炸天,決定了大部分人是看不懂也沒多大興趣深究的。

一般人看看國內范冰冰馬震,看看王寶強犯二、看看徐崢苦逼就很滿意了,高端點的看國外商業大片,各種超能力,酷炫裝備,砰砰砰,炸炸炸,反轉虐boss什麼的也好看。

看個電影討論神馬人生、對錯幹嘛?還不如去看會二人轉,還能學幾個葷段子來撩妹。

就連知乎這種地方,之前看到有個傢伙說他換個美女頭像,改點曖昧介紹,關注的,點贊的,私信求約的都是大堆大堆的,

所以說,在中國,如果《守望者》能讓大部分人都說好,都喜歡看,我才會覺得奇怪。

---------------------------------------------------------

我好喜歡羅夏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推薦閱讀:

神奇女俠究竟有多強?
美國隊長、鋼鐵俠、蝙蝠俠、超人和金剛狼誰更騷動女人的心?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的中文字幕有哪些翻譯上的錯誤?
如何評價《正義聯盟》也成了爆米花電影?
有哪些像活結大王,潘鳳這樣的天王級人物?

TAG:電影 | 漫畫 | DCComics | 守望者 | 扎克·施奈德ZackSny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