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鄧世昌撞擊吉野號的做法是否明智?


圖片來自《北洋海軍艦船志》,上圖為致遠線圖,下圖中上為防護巡洋艦吉野,下為穹甲巡洋艦致遠。
致遠在設計的時候確實設計功率是5500馬力,航速18節。然而由於致遠鍋爐採用強壓通風的設計,在試航的時候鍋爐功率可以達到過6892馬力,按照英國的原始設計,可以維持在7500馬力一段時間。18節是鍋爐不過載時候的航速,如對鍋爐採取加壓通風,短時過載航速還可以提升,致遠上面的英籍船員余錫爾當時就在鍋爐艙負責這個事情。

但是,其實,沖角的正常使用方法並不是開到最快然後衝上去,這樣結果是你死我亡,大家都撈不到好處。一般來說這種戰法是在艦隊混戰的時候,利用混亂的局勢去沿斜線接近敵艦,之後用沖角劃開對方水線以下的部分,造成水線下進水。那會沒抽水機,這種創傷很致命,或者直接上前衝撞,之後倒車退出,速度太快也不合適。以吉野和致遠的噸位比,致遠全速撞過去,一定活不下來的是致遠。

不過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太多必要去思考,鄧世昌出身廣東,並不是水師主要派系閩系的一員,鄧世昌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台灣一帶防護有利,但由於本身並非閩系,亦由於自己出身廣東,沒有閩系資助留洋,很多時間都在擔任管帶(艦長)的職務,走不上水師的高層。
但這些都不影響鄧世昌的愛國,中法戰爭的時候鄧父去世,清以孝治天下,而鄧世昌並沒有奔喪。海戰中聯合艦隊的主要目標一直是兩遠,而致遠能做的就是去為旗艦分散火力,然而致遠只是一艘2000多噸的穹甲巡洋艦,側舷是沒有裝甲的,在火炮下並沒有什麼好的抵抗能力,同時還是由於是2000多噸的穹甲巡洋艦,無法儲備太多彈藥,而現在彈藥也快見底了。

往前一步扭轉戰局已經希望渺茫,後退一步也沒有東山再起的兆頭,腳下是千瘡百孔單的戰艦,背後是需要防守的戰略要地,你是要帶著海軍軍人的榮譽被永遠銘記,還是只是想苟苟蠅蠅地且活,然後被時光的流沙深深掩埋永遠被人遺忘?

自從十九世紀中冶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海防大門之後,中國就開始了醞釀籌辦近代海軍的歷史活動。她的誕生、發展、衰落,無不與中華民族經受的危機和苦難密切相關。在這一歷史時期,對於飽受來自海上侵略、力圖禦侮自強的中國來說,海軍的興衰比以前任何一個世紀都更為引人矚目。


就好像 @苧薴說的,對於當時致遠號和鄧世昌來說,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彈已盡,糧已絕,所剩只有中國海軍軍人的一腔熱血和報國之情。

難道要像方伯謙那樣臨陣脫逃?然後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人永遠的唾棄?

那種行為是對海軍軍人這個職業的侮辱,也是對他所指揮的戰艦的侮辱。

吉野號是聯合艦隊主要的火力輸出點,撞沉之,尚有一線希望,那麼,為什麼不試一試?

往前一步扭轉戰局已經希望渺茫,後退一步也看不到沒有東山再起的兆頭,腳下是千瘡百孔單的戰艦,背後是需要防守的戰略要地,你是要帶著海軍軍人的榮譽被永遠銘記,還是只是想苟苟蠅蠅地且活,然後被時光的流沙深深掩埋永遠被人遺忘?

就算希望渺茫,鄧世昌還是決定要試一試,這是他作為一個海軍軍人的責任!他和所有的北洋水師的官兵一樣,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這個民族,為了他們身為軍人的榮譽,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在我看來,已經彈盡糧絕的致遠號在最後時刻全速沖向吉野號,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所能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沖角是致遠號最後的武器,哪怕只是為主力的兩遠分散火力,也是值得的,就此一搏,不成功便成仁!

鄧世昌永垂不朽,致遠號的全體官兵永垂不朽,北洋水師的全體官兵永垂不朽,他們作為中國近代海軍最優秀的一批人,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他們功績和榮譽應當被銘記!就算最後失敗了,但是,雖敗猶榮!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是時候搬出這篇文章了——《鄧世昌撞的不是吉野艦》(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
儘管如此,依然要說一句: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我們現在看戰史可以看得很清楚,鄧世昌當時心裡也應該很清楚:撞是肯定撞不到的。
所以他的突擊,一是為了提振全軍絕死一戰的士氣,二是吸引炮火掩護身後的鎮遠,三是打亂日艦的原有部署,儘可能逼其露出破綻,為其他艦艇創造有利條件。至於致遠,已是決意要犧牲的。


怎麼好多人都提到了撞角,卻都不提利薩海戰?
人們總是從上一次戰爭吸取經驗。甲午海戰之前,排除南美幾個輕量級玩家(輕量級是對於歐洲列強而言)的遊戲,上一次重量級玩家(也許說准重量級更合適)的海戰就是義大利與奧地利(或者說哈布斯堡帝國更合適。當時是列強之一,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利薩海戰了。定遠級鐵甲艦的主炮為左右斜跨布局,全部主炮能夠向前射擊,這是英國從利薩海戰吸取經驗而採用(到甲午時英國已經明白這是條彎路),又為德國船廠、中國買家所接受。
利薩海戰奧地利海軍以弱勝強的關鍵就是奧艦撞擊意艦。所以撞擊在甲午的時代是理所當然的戰法,與董存瑞炸碉堡不是一回事,當時各國戰艦大多有撞角。北洋水師的超勇、揚威就是撞擊巡洋艦,只是在新艦面前追不上了,成了大號蚊子船。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也是以弱對強,如果能複製利薩海戰的以弱勝強,冒風險是值得的。
從利薩到甲午,魚雷從無到有,致遠逼近敵艦可能是想優先使用魚雷,如果魚雷未能建功再進行撞擊。可惜沒有成功。隨著炮戰距離的拉大,魚雷的進步,撞擊已經不可能成功,撞角被拋棄,再過幾十年主力艦連魚雷管都放棄了。
回到問題本身,鄧世昌沖敵艦是勇敢的冒險,是明智的做法。


謝邀。


這是他當時所能做的唯一有效措施了。

還有,犧牲這種事,是沒有明智與不明智的,而在於願意不願意;敢與不敢。


其他答案都在那讚頌鄧世昌的愛國。我不否認鄧公愛國。

可是,撞擊,真的在鐵甲艦時代也是一種常用的戰術啊。。。


鄧世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自小在教會學堂讀書,接受過一定的西學教育,英語基礎很好。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剛成立的時候,原本是只準備招收福建籍的學生,上學還能掙錢,但是收不到人。因為大家都願意通過科舉取士。「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對吧。當然啦,你得讀四書五經才有用。
我們都熟悉詹天佑吧,那是第一批留美幼童,在美國數學年年第一,獎學金拿到手軟。回國後一手建造了中國第一條自主研發設計的京張鐵路。就他,還是招生辦又給錢,又許願,還把女兒許配給他,說干這一票保證盆滿缽滿,父母才同意了。那時候出來學習洋人的東西,那可比現在脫了褲子在街上轉圈丟人一萬倍。
收不到人怎麼辦,當然是擴招啦。朝廷交代的事情,吞糞也要辦了。去哪招呢?去廣東!廣東距離福建近,地理位置上便於操作,這是天時地利,再加上廣州早在海禁的時候就是特區,可以和外國貿易,廣州十三行大家不陌生吧,就電影裡面黃飛鴻打拚的職場啊。那裡人都比較活泛,不像內地對脫了褲子在街上轉圈……奧,不好意思,不像內地對西方科學那麼抵觸,大家多少還都知道點,群眾基礎好,這是人和。
結果很容易就在擴招的時候把人湊齊了。鄧世昌學習很好,但是出國留學沒他。因為這貨太優秀了,畢業早了,因為中國太缺管駕人才,所以作為船政學堂最早畢業的三個人之一,已經獨當一面帶軍艦去了,失去了出國深造的機會。
但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1880年,清政府大辦海軍,李鴻章一眼就相中這個有為青年,說他:「熟悉管架事宜,為水師不易得之才」。後來又多次派他去歐洲接軍艦回國,期間積極考察西方的海軍技術,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啊……那個實戰經驗啊。
後來做了北洋海軍最快的船致遠艦的管帶,大家都說他:「使船如使馬,鳴炮如鳴鏑」,他和致遠艦那真是海中呂布,船中赤兔!他深邃的目光告訴我,只有船跑的足夠快,炮打的足夠准,孤獨才不會追上他。我沒有開玩笑,他真的很孤獨,《北洋海軍章程》規定駕船管帶常年居住艦上。但其他各艦管帶都在劉公島上租房子住,逐個聲伎,玩個牌,喝兩口花酒,只有他一直住在船上,三年沒有回過家。陪伴他的,只有一隻在台灣帶回來的泰雅犬,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太陽。
平時在單位,為了業務的精益求精,他的船訓練量最大,他的事故率自然也最高,船經常磕磕碰碰,大家都拿這事笑話他沒出過洋所以不行,叫他「鄧半吊子」。但鄧世昌是個有情懷的人,從來是不服就干,所以不把這些雞零狗碎的事放在心上。
他總是說:「人生自古誰無死,但願死得其所耳!」1894年9月17日,這天正是他45歲的生日。12時50分,大東溝外的黃海海面上,中日兩國的軍艦卯足了勁,炮火和輪機爭相嘶吼著,彷彿都在喊:「放開那個女孩!」
3點4分,鄧世昌看到旗艦定遠被擊中燃起大火,攻勢一下就弱了下來。他決定要為旗艦爭取一下時間。鄧世昌駕船迎上前來,用脆弱的身軀為定遠遮蔽炮火,以便定遠自救。
他對著自己的手下們大喊:「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自古以來。海軍,都應該是最團結的隊伍,他不像陸軍,見勢不妙,作鳥獸散了。船一旦完蛋,誰也活不了。提前跳海,茫茫大洋里,也是個「蹈海而亡」,報個失蹤或怯敵,你家裡人就得不到巨額保險金。當然,那個時代叫做朝廷撫恤。
全船的大小官員,士兵,還有「太陽」,你們是否此時在牽掛著爸媽,老婆,孩子,或母狗?可有未了的心愿?你們會介意你們的死是否切實的為朝廷做出了貢獻嗎?
致遠中彈累累,船身已嚴重傾斜,恐怕支撐不了多久了。讓鄧世昌在海上再馳騁一次吧,這是他最後的演出。鄧世昌和弟兄們說:「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船,則我軍可以集事!」
日軍那邊聽到致遠這裡傳來了一陣嘶鳴聲,老鄧鼓船怒駛,且沿途鳴炮,不絕於耳,直衝日隊而來。致遠艦前鋒利的撞角劈波斬浪,宛如一面犁鏵,漂亮又堅韌,優美又流暢。致遠艦出廠的時候採取強壓通風可以跑出十八節的航速,是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船。而8年後的今天,是對面的吉野,二十三節。
老鄧的手緩緩的撫摸著致遠的舵輪、羅經、和他常用的望遠鏡,像愛惜自己的情人一樣嘆息道:「致遠老啦,我覺得孤獨要追上我了……」

QQ群159615349 群里有陳悅老師每周六在威海環翠樓甲午戰爭講座的音頻,對甲午感興趣的,歡迎加群下載。


十一期間去榮成市成山頭遊玩,成山頭上有一個一座「始皇廟」,看了之後有兩點震撼了我。
一是我們這個民族中百姓把民族英雄看做和始皇帝一樣偉大,平起平坐,在始皇廟中給鄧世昌立像。
二是廟裡鄧世昌塑像居中,兩側是兩個管帶。兩個管帶均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等英國院校留學回來的。這三個人分別是廣東、福建人,從塑像能看出來他們都是典型的南方長相(眉骨突出、鼻樑低矮、鼻頭很大、很矮和山東人長相完全不同)。然後我又百度了一下鄧公的家鄉廣州海珠區到山東成山頭2000多公里。
當時我就想啊,國家、民族意味著什麼,可能就意味著我們長相不同、語音不同、風俗習慣不同,但當戰爭來臨之時,我願意為這些和我有著諸多不同的百姓異國求學,願意為他們從南到北、千里跋涉征戰沙場,願意用我最後的熱血與氣節告訴世界,在這片土地從來不缺保護百姓的英雄。
致敬在「致遠艦」被擊中的情況下,全速撞向日軍「吉野號」的250餘名官兵。
關於撞艦是否明智,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歷史重現,還有許多的中國人誓與軍艦共存亡。


你是想做一個懦夫 還是一個英雄 哪怕只有幾分鐘

向鄧世昌管帶致敬


鄧大人的愛國情懷鼓舞了不止一代人。
貼一張圖表達一下吧!


致遠號:動力為2座蒸汽機,4座燃煤鍋爐,雙軸推進,功率5500匹馬力,最高航速18節。
吉野號:主機推進功率15900匹馬力,2軸推進,最高航速23節。
跑過去得多長時間?人家不動等你撞?
感覺有點扯。。這事有待推敲。。。反正書上說去撞了就撞了嘛。。。
無論影視作品如何藝術化,致遠撞擊吉野這件事要是真實存在足以在那個腐朽的年代讓國人自豪。明知自己船隻劣勢還能去撞更加讓人欽佩。

不過不管,反正最後-------吉野號是沉了。。。
1904年5月10日,日俄爭奪旅順口的戰爭爆發。這時參加過中日甲午海戰的「吉野」號已在日海軍中服役12年了。由於整個艦艇的狀況較為陳舊,顯然不能再擔急先鋒、充當主角了,而是被編進了防護巡洋艦戰隊,配合主力艦隊參加對旅順口俄國艦隊的圍攻和封鎖,默默無聞地做點雜事。因此其最後參戰的這段歷史就鮮為人知了。

在事後被日本稱為「帝國海軍災禍日」的1904年5月15日的上午,日本聯合艦隊「初獺」、「八島」等5艘軍艦在旅順口外側擺開陣勢,用所有炮火向港內的俄國軍艦進行猛烈炮擊。中午1時,封鎖旅順的5艘日艦開始返航。返航途中它們遇到濃霧,更讓它們沒有想到的是。在濃霧中,軍艦竟駛進了俄國人布的雷區。夜晚22時50分,日「初獺」號巡洋艦首先觸雷爆炸。其他各艦紛紛放下舢板去搶救艦員,並冒著危險向「初獺」號靠近。不久「八島」號巡洋艦在「初獺」號觸雷線上連觸發兩枚水雷,海水大量湧入。兩艘日艦同時燃起了大火,艦上日軍亂成一團。

「吉野」號此時就在附近,聽到爆炸萬分驚慌,在濃霧中想儘快撤離到安全區,結果被正在高速航行的「春日」號巡洋艦攔腰撞中右舷中央。一聲巨響後,「吉野」號右舷出現一個10來米的大口子,頓時海水大量湧入,艦體嚴重傾斜,很快就沉入了海底,艦上413名官兵中只有99人被其他軍艦救起,其餘都同「吉野」號沉入了它多次侵入的中國黃海。


亮劍精神聽說過沒?中國海軍最不缺的明智的人,君不見福建水師、北洋艦隊全是龜縮在母港被敵人弄死的,作為海軍還有比這更屈辱的死法?而鄧公是死在衝鋒的路上,死也死的讓對手心驚膽戰,高下立判,如果近代中國海軍有軍魂的話,鄧公算一個。


我記得定鎮二艦是裝有水下撞角的,至於致遠艦是否安裝撞角不太清楚;但是甲午海戰作為近代史上第一場大規模蒸汽鐵甲艦海戰,參戰的中日雙方均無鐵甲艦交戰先例可參照,各種戰術都有可能;致遠艦的行動可能是撞擊吉野,也有可能是搶佔魚雷發射陣位,歷史真相已經湮沒在時間長河,但是致遠艦的精神一代代流傳下來了,我們應該向這些捍衛祖國的英雄致敬。
另外:現在很多人對丁汝昌將軍在甲午海戰接敵伊始擺出的雁翅陣提出疑問,以為丁是陸軍出身,不懂海戰瞎指揮;在下對此抱不同看法,如果仔細了解當時北洋水師各艦炮位布局,也許會發現,丁提督當時的布陣正是為了最大限度發揮己方火力優勢,作為後人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當然可以依據後世的資料各種揣摩,然而須知道:紙上來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不管怎樣,甲午一戰,北洋盡心儘力了,向英雄致敬!


其實在那種戰場條件下,全速衝撞吉野艦是最正確的選擇。一旦成功,便有可能改變戰場局勢。
可惜,戰爭沒有如果。後人只能發出悲愴的感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P.S.黃海丹東一號沉船已基本確認是致遠艦。希望打撈工作儘快進行,讓承載著二百餘位將士英魂的致遠艦出現在後人眼前。
向那個年代裡所有為捍衛中國國家主權與軍人榮譽的英雄致敬!!!


鄧世昌當時故意沒有放掉魚雷,有人認為是失策,但是更大的可能是他想搶有利陣位雷擊啊


你聽過螢火蟲號嗎?


中國雖大,但是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背後就是威海衛。


吉野號在這次戰鬥中是編入艦隊的第一隊的,致遠號被擊沉時,第一隊已經迂迴到北洋艦隊側後方了,與致遠號的前進方向相反,所以致遠號試圖突擊的,更可能是松島號,且此時致遠號魚雷上膛,應該是奔著敵艦去放貼臉雷的.

關於衝撞戰術本身,我覺得沒什麼太大問題,這一時期的戰艦都是配有撞角的,也就是說在設計上就保留了戰艦的衝撞功能,關鍵時刻艦長想撞擊敵艦,未必是不合理的做法,直到二戰,仍有衝撞戰術成功的案例。


到底有沒有撞都是問題,記得有看過一個資料說這事只是個傳說。回去找找。
來自:《國家人文歷史》2014年第20期封面及目錄--文史--人民網


推薦閱讀:

自爆卡車或者推土機對付中美俄的軍隊能有用嗎?

TAG:戰術 | 甲午海戰 | 歷史人物評價 | 軍艦 | 戰列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