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毛筆寫的字,刻到石頭上,再拓印下來,和原字相比,會有多大變化?

是會變得更好看嗎or更不好看?
自已寫的硬筆字,複印之後,感覺好看多了,跟這個是一個道理么?


你想錯了,這可不是一個事,不能相提並論。

我接下來講的是刻碑到拓本的全過程,講的是墨跡和拓本有偏差的原因。我希望看我答案的人看過之後能知其所以然,能明白為什麼有偏差,否則,我答一句「有偏差,不一樣」就夠了。

接下來進入正文:
書法的帖,涉及一大塊知識,我知道的不多,管中窺豹,簡單說說。
首先,第一步,書丹。古代寫碑並不是寫在紙上再摹到石頭上,而且直接在石碑上書寫,行話叫書丹。而且用的也不是墨,而是硃砂,一種紅色的礦物顏料。因為很多石頭都是黑色的,尤其是優質的石碑一定要用青石,用墨根本看不清楚。

這是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磚質墓表。也就是書丹之後的樣子。
這其中,就有問題出現了。你可能覺得這不是書法家寫的嗎,和墨跡一樣的。錯了,不一樣。先且不論書法家坐椅子上寫和趴石碑寫姿勢狀態不同,就是硃砂和墨也是不一樣的。南宋姜夔《續書譜》:「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力奇,而圓熟美潤常有餘,燥勁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明白了吧?蘸硃砂寫字容易寫的臃腫肥大,已然有所偏離書家本貌。
評論區有朋友指出早期多是碑上書丹,後來多是寫在紙上,然後摹勒上石。這個過程如果技術不精湛更容易出現偏差。

除此之外,別急,有的是。

第二步,刻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書法家寫完了,工匠們開始刻了。工匠可就有負責的有不負責的,因為刻刀是平直的,所以不少工匠裁曲就直,把圓筆刻成方筆,所以有些石碑,譬如魏碑,剛硬雄強,不能排除石匠的作用。所以必須好的書家配上不偷工減料的石匠才能成就一塊好碑,像那些敕造的就尤為珍貴。因此,老先生說了,臨帖要透過刀鋒看筆鋒。

就算造就了好碑,也不一定出好帖。
第三,我要說的是損耗。損耗分兩種,自然損耗和人為損耗。
自然損耗,風吹雨淋避免不了。歲月會消耗容顏,同樣會打磨石碑。我們知道刻石的時候是斜向入刀,所以橫截面是倒三角而不是方形,換句話說,石碑經過風沙打磨之後石碑上的筆畫會變的越來越細。所以,碑帖當中講究「肥本」、「瘦本」。「肥本」的東西往往是好的,「瘦本」就相對要差。或者說,肥本應該拓印的年代早於瘦本,更貼近原作。
另一種是人為損耗。不可避免的是拓印。

這是我在陝西碑林拍的照片,工人在拓印,很多道工序就不細說了,對石碑有很多的摩擦。但是不可避免。還有呢,就比較惡劣。古代商人在賣拓本的時候,為了掙得多一些,就會在他們拓完這個碑之後,在原碑上砸壞一個字,比如說,「九成宮」的「九」字,他拓過之後,他把這個「九」字砸壞了。然後在他的那個拓本上的「九」字下面,他給你寫上一句「九字未損本」。可是後來還會有人再拓,還會有人又把「成」字給你砸壞了,他的拓本又變成了「成字未損本」。著名的九成宮碑到了清代的時候,這個原碑已經損壞了三十多個字。清中期的時候,這個「九成宮」碑倒塌了,腰斷三截。你說拓本能和墨跡複印一樣嗎?
還有,由於碑石的開裂等因素,會使後人在再度剜刻的時候產生誤解。以致出現很多不該出現的假「異體字」。都是曲解書家本來面目的事情。

所以,拓印出來的帖和原來的面貌差距是很大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個影響的因素太多了,很難簡單地說是更好還是更差。

首先是過程太長,寫、摹、刻、拓、裱、存各個環節對最終的效果都有很大的影響,有些是寫的好,但是摹上石的時候不好,摹好了未必刻的好,刻好了過了好多年後未必一直好,就算一直好拓印下來未必好,拓印好了還得裝裱穩當,裝裱好了還不能遇水碰火蟲蛀等等。

所以一個好的拓本是很珍貴的。過去不像現代可以掃描影印。

但是反過,也有一些是寫的不咋地,石刻本身增加了原字的神采,表現的更有韻味。比如魏碑,有一些是本來不太會寫字的人寫的,可就因為在石頭上刀刻斧鑿,歲月侵蝕,變得更有價值。就好比一個新的核桃很普通,但幾百年後可能變得有古味,值得欣賞。

至於硬筆字,如果是高水平的話,其實真跡比複印的更有神采,要好很多。但也不排除有一些是原本的筆跡過輕,複印加深了更明顯更容易看清。


啟功先生說過:「透過刀鋒看筆鋒。」
前邊也有人說了&<&<智永千字文&>&>這個問題。&<&<智永千字文&>&>除墨跡本之外還有一本叫做「關中本」。

拍攝自歐陽中石先生主編的&<&<書法教程&>&>

此本不是刻碑,而是刻帖,將原字刻在木板上之後翻印。著名的&<&<淳化閣刻帖&>&>便屬於這一類
可以看到刻帖與原帖有不小的差別。
==================================================
「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
————啟功先生
學楷書除趙孟頫的作品之外,其餘大多數都是翻刻上石的碑刻(碑刻與否並非區分碑帖的依據)。除了自然、人為的破壞之外,本身由書寫到書丹,再到刻石,直到拓印這一系列的過程已經使你看到的字帖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原跡。因此,你看到字帖首先想的不是應該和它寫像,而是去思考寫的如何像,即「該把字還原成書寫,但如何還原?」這一問題。
———舉一例子
歐陽詢&<&<九成宮&>&>中的「孟」字

「孟」字下半部分的「皿」字旁的長橫十分筆直、稜角分明。但這是石刻痕迹,不是書寫痕迹。如果你直接照字帖畫橫,那麼這一橫將會十分僵硬、死板。
因此,在寫這一橫的時候應略加弧度,並且將稜角分明處作柔和化處理(實際上,自然書寫,不故意作出稜角分明形狀就是所謂「柔和化」)。


變化很大。
帖和碑不是一種東西。各有特色。這個道理寫多了就知道了。
兩種各有優劣。不能互相比較。

一、寫碑,寫手的水平如何。有差的,有好的。窮人用差的寫手,富人、皇家用好的。但是刻出來之後孰優孰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二、碑和紙,根本就不是一種東西,性質完全不同。石頭的性質嚴重的影響書寫和雕刻。

三、刻工,刻工是決定碑的好壞的最重要因素。當然,好壞有各種不同的評價標準,不多說

四、石碑的各種自然以及人為因素損壞。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瘞鶴銘》。損壞不一定就不好。這個也涉及到評判標準。

五、拓本。有淡墨、有濃墨。有精拓,就肯定有不精良的本子。當然,有舊拓、新拓、家藏密本之類。這個算是古文獻的範疇了。從書法上來說肯定是選擇各種方面最優的本子。


看看智永的千字文墨跡本和拓本,差別大著啊,感覺根本不是同一個人的字。


如果把你寫的字請工匠仔細刻在碑上,那會有另一番感覺。
碑,帖是書法兩種不同的載體吧,審視的角度也不同,相互轉換的時候差異大不大得看條件,刻工水平,保存情況,等。

至於好不好看?看的角度不同,就說不清好還是不好看了。。。就像假如九成宮有紙本的話,那是比碑刻本更好呢?還是更不好呢? 這就難說啦


高票回答很豐富,但是是一個「開放式回答」,並沒有給結論。

給個結論,並不是「好看」或者「難看」的問題,而是失真的問題。刻碑相當於一次有損轉碼,優點是保存方便,代價是失去部分細節,還有部分是錯誤的。所以,寫帖不費腦子,寫碑就要費腦子,去透過碑上的信息揣測原作原意,然後再下筆。

至於題主的個人經歷,複印同樣是損失一部分信息。對於書法大師,細節是經得起考究的,所以損失後會「難看」一些;對於入門練習者,細節是經不起考究的,所以會變「好看」。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硬筆書法的細節多是破壞整體效果的,而軟筆就靠這點細節撐起整體,所以體驗也不同。


可以對比一下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和幾種不同的刻本。


最好實驗下


推薦閱讀:

沒有練過字,字也很漂亮是怎樣的體驗?
大學了還有沒有可能練一手好字?
很多地方都說顏體比歐體耐看,如果是的話,為什麼?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