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的體例應該如何理解(比如:注、校、釋、集釋、集解、集注、議疏、議證?)?
閱讀古書的時候注意到這麼些書名:XXX注校釋、XX集釋、XX集解、XX集注、XX議疏、XX議證、XX正議還有更奇怪的XXX錐指,請問這些書名中的體例都有什麼不同?
先摘。
(一)傳注類(詁、訓、傳、注、箋等)
1.詁、訓這兩個名稱,籠統說來沒有什麼區別,凡側重於字詞、名物解釋的,一般稱作「詁」
(通作「故」)、「訓」。
2.傳,是傳述的意思。傳原本指解釋儒家六經的書。
3.注,是注釋的通稱。「注」與「傳」一脈相承,「注」的名稱大致始於東漢鄭玄。鄭玄對
「三禮」有注,其書稱「注」,含有對師儒謙下之意。古代經與注本分離,東漢以來,始經、
注合載,就經下注。
4.箋,是表識的意思。作為注釋體,「箋」的名稱始於鄭玄。鄭玄有《毛詩箋》,為《毛詩
詁訓傳》作注。
(二)章句類
章句之名,是離章辨句的省稱,是分析古書章節句讀的意思。劉師培《國語發微》說:「章句之體,乃分析經文之章句者也。」作為一種注釋,章句不像傳注類注釋那樣以解釋詞義為主,而著重於逐句逐章串講、分析大意。今僅存東漢趙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辭章句》。
(三)義疏類
義疏,是疏通其義的意思。這是一種既釋經文,又兼釋注文的注釋。義疏興起於魏晉南
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義,奉詔列裁,定名曰正。」(黃承吉《左傳舊疏考證序》)因而義疏在唐代又稱作「正義」,也稱作「疏」。
(四)集解類
集解類注釋是彙集眾說並加上編者意見的一種注釋。包括集注、集傳、集釋等。如何晏
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詩集傳》,郭慶藩的《莊子集釋》即是。
需要指出的是,晉杜預的所撰《春秋經傳集解》,名為「集解」,但它只是將《春秋經》和
《左氏傳》聚集在一起進行註解,與上面所說的彙集眾說的「集解」名同實異。
這裡附帶講一下補註。
補註類注釋有補、補疏、補釋、補義、補正等名稱,這是一種對
前人注釋作補充、訂正的注釋。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就是這類著作。
(五)音義類
音義是一種注音釋義的著作,興起於魏晉,另有音訓、音詁、音注、音解、音證、音隱、
音釋等名稱。唐陸德明的《經典釋義》由《周易音義》、《尚書音義》、《毛詩音義》、《周禮音
義》等十四部典籍的音義組成,是音義類注釋的代表作。這類著作以注音為主,有時兼有簡單
釋義,或指出經典不同版本的異文現象。音義書在給多音多義的詞注音時,注音本身即暗含著
釋義,這是應該注意的。
——————————
本來這麼按時間順序寫著,後來發現上面那個比較清楚明白,就不多說了。
1.白文:(先秦)古書原文,如《詩》《尚書》《春秋》《周易》等等;(還是寫一句,白文是非注的原文,不是一開始就是這名字,好誤解= =。)
2.注:(西漢)兩漢注釋古書,以解經為目的,故大部分都是經書。《周禮·天官冢宰第一》疏雲"注者,於經之下,自注己意,使經義可申,故云注也";
3.傳:(西漢)儒家先賢解釋經書的權威性著作,如春秋三傳;
4.章句:(漢)分篇為章,析章為句。與傳不同的是,其注釋對象可為經以外的篇目,如王逸《楚辭章句》;
(其他類同(漢):傳、內傳、外傳、條例、解說、注、箋、說)
5.義疏:(南北朝)即解經文,又釋注文,經史子集及小學均有涉獵,如酈道元《水經注》;
6.疏/正義:(唐)南北朝義疏雜亂,唐人對之加以梳理整理,經注有《五經正義》,經之外有司馬貞《史記索隱》等;
7.註疏:(宋)《十三經註疏》(宋四唐九)是現在通行的經籍註疏本,反映了古書註解的典型體例。它的體例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 ( 1 )正文,即經文; ( 2 )注文,即注釋的文字( 3 )音義,即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對正文注文里的難字的注音和釋義( 4 )正義或疏,即唐、宋人對注文所作的。
祝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體例只是指南,還是要落到實處。其實笨辦法最好使,每樣讀一本就基本上了解了。
王陽明」學者須親細物「之意,是最好的指南,除此無捷徑。
推薦一本書,《國學常識》,曹樸著,民國時期的書,我看的是學校圖書館借的影印本,文光書店印行,裡面對此有詳細解釋。
謝邀,第一次被邀好激動~(≧▽≦)/~
集解,集釋,集注是一回事。是彙集了各家對同一部經典的注釋,有時也補充者自己的闡釋。南朝宋很喜歡用這個,比如裴駰的史記集解,相當於對一本書的解讀和自己的見解書。
大範圍的來說,注就是注釋的意思,到現在書店裡有很多現代作者對古書的新的解讀,可以說是千年以上的傳承了,畢竟唐代之前就已經興起了。
部分參考維基百科,我只答我會的部分。多謝題主邀請我也促使我去查閱自己弄不準的地方。
坐等大牛來給出精彩的解答。我也很感興趣~(≧▽≦)/~
推薦閱讀:
※《易經》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曾仕強?
※周易卦序結構的代數表示?
※如何評價《論語》?
※既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为何老子要留下五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