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作品對當時的世人有怎樣的影響?
謝邀。
維克多?雨果對法國有什麼影響?在雨果身後,法國為其舉行國葬。那一天,全巴黎200萬民眾自發為他送葬,全城傳抄弔唁文章,雨果靈柩在法國的象徵凱旋門下停靈三天供世人瞻仰,最後在全城人民震耳欲聾的"雨果萬歲"高呼聲中,雨果靈柩被送入法國歷代偉人長眠之地先賢祠。
在這樣的場景面前,浪漫主義詩人、偉大的文豪、人權鬥士這些稱謂,還有什麼意義?
回到魯迅。官方"謚號":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革命家。可這些稱謂有什麼意義?
一屆文人,最能體現其價值的,是民眾的愛戴,其他的,不過是一些政治口號罷了。
參加過魯迅葬禮的人的回憶:
魯迅的葬禮,實在是中國文學史上空前的一座紀念碑,他的葬儀,也可以說是民眾對日人的一種示威運動。工人、學生、婦女團體、魯迅生前的摯友親戚,和讀他的著作,受他的感化的不相識的男男女女,參加行列的,總有一萬人以上。……所以當時全國所有的刊物,無論哪一種定期或不定期的印刷品,都充滿了哀悼魯迅的文字。(郁達夫《回憶魯迅》)
當他的遺體停在殯儀館那壁角周圍閃著幾十支陰沉的電炬的靈堂的時候,蘇聯的、歐美的、日本的一些愛著真理的人們,都惆悵著各色的嘴臉,先先後後的獻上花圈,在他的遺容前默默地站著,垂了頭,熱淚從他們的眼眶滾了出來,……中國的同胞們,團體或個人,男的、女的、老年的、中年的、少年的、穿得漂亮和穿得破舊的,成千上萬,都一個接一個地排成一長串,惆悵著各樣的嘴臉,輪流著在靈堂獻上花圈和對聯,在他的遺容前默默地站著,垂下頭,熱淚從他們的眼眶滾了出來……還有許多一對對、或個別的人從街上、從大門外就一直哭進靈堂來,紅腫著眼眶,熱淚橫流滿面,在他的遺容前默默地站著,垂下頭來,放聲的痛苦,肩頭不斷的抽搐……有些人還留下他的弔詞道「我死了母親還不曾怎樣悲痛過,可在你的靈魂前我忍不住痛哭了!」(周文《魯迅先生是並沒有死的》)
在殯儀館瞻仰遺容本來預定是一天,因為來瞻仰的人,多得大出預料之外,又延長了兩天,二十三日下午才出殯。
蓋在遺體上的是一面「民族魂」錦旗,字是沈鈞儒寫的。(馮雪峰《在北京魯迅博物館的談話》)
各界的人不經邀約,不憑通知,各自跑來瞻仰魯迅先生的遺容,表示欽敬和志願追隨的心情。一個個自動組合的隊伍,擎起寫著標語的旗子或者橫幅,唱著當時流行的抗敵歌曲或者臨時急就的歌曲,從上海的四面八方彙集到墓地,大家動手鏟土,把蓋上「民族魂」的旗的魯迅先生的棺材埋妥。這樣的事,上海從未有過,全中國從未有過了(葉聖陶《相濡以沫》)
當時白色恐怖厲害,在魯迅的追悼會上發言要冒生命危險,我在會上致了悼詞(宋慶齡《追記魯迅先生》)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先生的逝世,給獄中帶來了極大的震悼……我用牢房裡唯一允許使用的小學生的「黑石板」,寫了「魯迅先生逝世」六個粉筆大字,從鐵窗中舉了出去,這是難友間平時通訊的一種方法……很快就傳遍了整個病監。第二天,照例每天在院子里放風的時候,互相見面,個人臂膀上都已經佩好一塊從破衣服撕下的黑布,當作悼念的喪紗。(樓適夷《畢生難忘的恩情》)
我們每人手執一面白旗,我也拿著白旗唱著歌曲走在隊伍中間。記得走過日本人辦的國文書院門口時,許多日本學生穿了黑色的學生制服,戴了眼鏡,看到這麼長而整齊的隊伍,大為驚奇,都嘖嘖稱讚說:「中國出了這麼偉大的作家,了不起!」(吳似鴻《關於魯迅先生的片斷回憶》)
誰也沒有下過命令,沒有做過邀請,也沒有預先約好,而送葬的行列,卻有六千人光景的大眾,而且差不多全是青年男女和少年。(內山完造《魯迅先生》)
史沫特萊在魯迅死後寫下這段話:魯迅之死不僅給我個人帶來悲痛,也是民族的悲劇。他並非無目的而活,也不投身於獵取財物、權利和地位。在中國所有的知識分子中,他對受過教育的青年人影響最大。
……教師和學生們離開了他們的教室,店員離開了他們的商店,工人離開了他們的工廠,窮苦的作家,畫家和演員走出他們的藏身之地來為他送葬。(路易.艾黎《魯迅回憶片斷》)
單單那面蓋在遺體上的"民族魂"三個字,足以說明魯迅的影響,足以說明一切!
(答非所問,見諒)
推薦閱讀:
※日本這種被許多人認為高素質的民族在戰爭中為什麼那樣野蠻殘忍?
※為什麼是9月3號紀念抗戰勝利,不是應該815嗎?
※相對於其他抗日劇,《亮劍》為何能帶來這麼大的收視率和影響力?
※戰爭中是什麼因素真正使得士兵不怕死?
※為什麼日本人對731部隊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