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到達西天取經,在傳經文時佛的兩個弟子要禮物,作者這是在表達一個什麼意思?

國慶回家有看電視中在放西遊記,看的師徒四人到達雷音寺取經,佛的弟子給唐僧要人事,悟空不是何是人事 詢問師傅與八戒和沙僧.......我從小每次看到這都不明白,作者是在表達一個什麼意思


西遊記兼具浪漫和現實主義,這裡顯然是在諷刺社會現象。
阿儺此處描寫,活靈活現,小人形象盡顯,讀者很容易跟自己的「歷盡千難萬險總算到了最後一步,卻還要被一個小辦事員刁難」的經歷產生共鳴,也很自然地想像出來阿儺的形象和神態。
且看原文:
那阿儺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
瞧這副嬉皮笑臉財迷瘋的嘴臉,跟社會上的小人多麼像。任你怎麼噴怎麼罵,就是指著鼻子埋汰,面相掛不住了,那點兒小錢兒也得牢牢攥住嘍。
「不放」二字用得巧妙,言簡意賅,你就是寫一百字的心理活動,也不如這「拿著不放」傳神。如果是說書的在說這一段,如何把阿儺伸手的這一個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可考驗功夫嘍。
(順便吐槽一句有的人開腦洞之前倒是把名字寫對了啊,滿屏幕的阿難,這個尷尬)
這類的藉機諷刺原著邊邊角角總會遇到,比如紅孩兒一節:
眾神道:「他也不在山前山後。這山中有一條澗,叫做枯松澗。澗邊有一座洞,叫做火雲洞。那洞里有一個魔王,神通廣大,常常的把我們山神土地拿了去,燒火頂門,黑夜與他提鈴喝號。小妖兒又討什麼常例錢。」行者道:「汝等乃是陰鬼之仙,有何錢鈔?」眾神道:「正是沒錢與他,只得捉幾個山獐野鹿,早晚間打點群精;若是沒物相送,就要來拆廟宇,剝衣裳,攪得我等不得安生!萬望大聖與我等剿除此怪,拯救山上生靈。」

既寫了紅孩兒的猖狂,又諷刺了社會中的「黑社會」現象,小妖的行為和收保護費的小弟別無二致。

再比如唐太宗還魂一節:
崔判官急轉司房,將天下萬國國王天祿總簿,先逐一檢閱,只見南贍部洲大唐太宗皇帝註定貞觀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驚,急取濃墨大筆,將「一」字上添了兩畫,卻將簿子呈上。

對普通人來說決定命運的頭等大事——生死簿,在判官那兒卻如同兒戲一般,號稱天命難違,只因身份不同,說改也就改了,一個「急」字,用得妙極。
聯想到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本來自己去就千推萬阻,來了個大人物或者花夠了錢,就都不是事兒了,什麼上頭有規定甚至有法律這些擋箭牌都能通融了。想想這些再看這情節,是不是又哭又笑,又怒又嘆。

再如無底洞一節:
行者笑道:「師父,你雖是自幼為僧,卻只會看經念佛,又不曾見王法條律。這女子生得年少標緻,我和你乃出家人,同他一路行走,倘或遇著歹人,把我們拿送官司,不論什麼取經拜拂,且都打做姦情。縱無此事,也要問個拐帶人口。師父追了度牒,打個小死,八戒該問充軍,沙僧也問擺站,我老孫也不得乾淨,饒我口能,怎麼折辯,你要問個不應。」

這哪兒是出家人說的話!孫悟空對法律研究得倒是明白。三言兩語,是不是讓人想起了扶老人的現象呢?幾句充軍、擺站、不得乾淨,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太熟悉的字眼了。放到今天,就是「師傅死刑不虧,八戒估計無期,沙僧能混個三年血賺,我老孫也得找律師」。

還有銅台府監禁一節:
將四更時,那媽媽想恨唐僧等不受他的齋供,因為花撲撲的送他,惹出這場災禍,便生妒害之心,欲陷他四眾,扶著寇梁道:「兒啊,不須哭了。你老子今日也齋僧,明日也齋僧,豈知今日做圓滿,齋著那一夥送命的僧也!」他兄弟道:「母親,怎麼是送命的僧?」媽媽道:「賊勢凶勇,殺進房來,我就躲在床下,戰兢兢的留心向燈火處看得明白,你說是誰?點火的是唐僧,持刀的是豬八戒,搬金銀的是沙和尚,打死你老子的是孫行者。」

唐僧四人非但沒收他家東西,而且還幫他們搶回了失物,卻遭恩將仇報。想想看「家裡死了人,趕緊利用這個不惜違背死者意願恩將仇報發死人財」這是什麼?
醫鬧啊。
市井無賴的陰險狡詐,古往今來都一個樣。

聯想到水滸傳類似的對欺負林沖的那隻變色龍差撥的描寫,不由得感嘆,什麼是現實?這就是現實。

必須說的是,這些諷刺情節跟吳閑雲胡掰的神仙幾派鬥法沒半毛錢關係,作者神智正常,沒偏離過主題,這些細節只是偶爾來的黑色幽默,是次要的目的。


樓上談什麼機鋒的都是扯淡!既然從西遊記里找論點,怎麼書都挑著看,方便洗地?
〝三藏無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缽盂〞這是在懷裡嗎?
〝阿儺接了,微微而笑,……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不放〞真是知乎里這群高僧大德的祖師傳神畫像啊。
還是如來水平高,〞我還嫌他賣賤,讓後世兒孫無錢使用〞這大致是以人民的名義吧。
第九十八回整一回書寫的就是:辦事\索賄\未遂\下絆子\上訪\大佬平事\行賄\得經


說一個比較少見的看法。這個觀點最早是筆者看到一個知乎回答得到的啟發,後經過自己查證完善。那個回答的答主我實在記不清了,如果看到請評論聯繫我一下。

阿南迦葉確實是有目的性的索要東西。只不過他們真正要的東西,不是唐僧的紫金缽盂。

讓我們先把目光折返到離靈山不遠的金平府。這裡有三隻假扮菩薩的犀牛精:辟寒、辟暑、辟塵。

孫悟空從天庭請來28宿中的4星: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沒錯又是在下)、井木犴。

這四星中,手段最高的是井木犴。奎木狼和角木蛟對他的評價是:「若果是犀牛成精,不須我們,只消井宿去罷。他能上山吃虎,下海擒犀。」

這個評價有可能是同事之間的商業互吹,但事實上井宿的實力確實也很強。

三隻犀牛精一看猴子搬了救兵,直接扔下老家跑路。

豬八戒沙僧對此的做法是把它們洞中的小妖全部打死財產全部搬空,一把火燒了洞穴。

八戒與沙僧將他洞內細軟寶貝,有許多珊瑚、瑪瑙、珍珠、琥珀、-琚、寶貝、美玉、良金,搜出一石,搬在外面,請師父到山崖上坐了,他又進去放起火來,把一座洞燒成灰燼,卻才領唐僧找路回金平慈雲寺去。

WTF?說好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呢?唐僧你這個當師傅的就在邊上看著?

緊接著孫悟空帶著四星一路追殺犀牛精至西海龍宮。

西海龍王敖順和這三位是老相識。

「快點水兵,想是犀牛精闢寒、辟暑、辟塵兒三個惹了孫行者。今既至海,快快拔刀相助。」

這老東西倒是明事理,直接叫摩昂太子帶兵去圍堵。

三隻犀牛精自然落網,此時大聖掐避水訣趕到,竟然難得的發起了慈悲心:「消停消停!捉活的,不要死的。」

結果上面提到的井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辟寒咬死了。

即時小龍王帥眾前來,只見井木犴現原身,按住辟寒兒,大口小口的啃著吃哩。摩昂高叫道:「井宿,井宿!莫咬死他,孫大聖要活的,不要死的哩。」連喊數喊,已是被他把頸項咬斷了。

在西遊路上,我們聽說過妖怪吃人,也聽說過神仙吃人(比丘白鹿)。神仙吃妖怪還真是頭一次見,而且場面之血腥前所未見。就連孫悟空也只能:

行者見一個斷了頭,血淋津的倒在地下,一個被井木犴拖著耳朵,推跪在地,近前仔細看了道:「這頭不是兵刀傷的啊。」摩昂笑道:「不是我喊得緊,連身子都著井星官吃了。」行者道:「既是如此,也罷,取鋸子來,鋸下他的這兩隻角,剝了皮帶去。犀牛肉還留與龍王賢父子享之。」

如此看來,孫行者剛剛要留犀牛精性命也不是完全出於慈悲心,只不過是要留個犀牛精存在的證據好帶回去打金平府老百姓的臉罷了。

西海龍王倒是撿了個現成的便宜,能白白吃上千年妖王的肉。

等到孫悟空和四星把生還的兩隻犀牛押回金平府後,豬八戒突然坐不住了。

少頃間,八戒發起性來,掣出戒刀,將辟塵兒頭一刀砍下,又一刀把辟暑兒頭也砍下,隨即取鋸子鋸下四隻角來。

WTF?唐僧就在邊上,眼睜睜的看著豬八戒拿刀砍頭?這可是靈山腳下啊!而且你們師徒的行李里居然帶刀?!

接下里重點來了!

孫大聖更有主張,就教:「四位星官,將此四隻犀角拿上界去,進貢玉帝,回繳聖旨。」把自己帶來的二隻:「留一隻在府堂鎮庫,以作向後免徵燈油之證;我們帶一隻去,獻靈山佛祖。

看到最後一句沒有,孫悟空留了一隻犀牛角要帶到靈山獻給如來。

結果呢?師徒到了靈山之後孫悟空全然沒有提這隻犀牛角的事情!

我們可以猜想如來的內心OS是這樣的:

所以這就是猴子你的不對了,明明說好要把犀牛角獻給我,怎麼到了之後開始裝傻充愣了?不行,我得讓阿南迦葉提醒他一下。嗯?給我一飯碗是什麼意思?誰要這個了?

那麼這隻犀牛角到底去哪了呢?有沒有可能是孫悟空自己貪污掉了?

如果是孫悟空自己貪污,那麼動機呢?這隻角對他有什麼用?

原來這怪頭上角,極能分水,只聞得花花花,沖開明路。

原來三隻犀牛精頭上的犀角,具有「分水」的作用。

熟悉孫悟空的朋友們都知道他有一個極大的弱點,那就是水戰能力奇差無比。

孫悟空自身水性不好,因此入水必須要掐避水訣,一隻手掐訣,另一隻手單手不好揮舞金箍棒。可是一旦孫悟空擁有了這隻能分水的犀角,他就再也不需要掐避水訣了!這隻犀角能幫孫悟空克服他最大的弱點之一。

事情說到這裡,大概都看明白了吧。

結案。


我的看法,這是佛祖的一個小心計。

這件事根本就是佛祖默許的,甚至授意的。

「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 佛祖說的非常清楚了。

唐僧一介出家人,哪裡有什麼財物。如果說有什麼值錢的,無非是當初唐王所贈的紫金缽盂。

因此,這個」人事「,實際上是向大唐收的。

但是,一個紫金缽盂而已,對西天有什麼吸引力呢?

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唐僧身上的袈裟,腳力和徒弟,還有暗中保護的眾神,那樣不是西天所贈和安排的?

這樣的 「投資」 最後只得到了一個紫金缽盂,西天豈不是虧到了姥姥家去。

佛祖說了,給舍衛國趙長者家誦一次經,收取了三斗三升米粒黃金,都已經算賤賣了。那三十五部真經的價值絕不止一個紫金缽盂。

所以,我不認為作者是在影射或者諷刺什麼。西天其實根本不在乎唐僧能給出多少人事來。重要的是,你只要不是空手取走就行。

人為自己追求的東西付出了代價,才會讓其更加珍惜。

從古至今,資源擁有者都喜歡對向自己求取資源的人設置障礙,比如各種拜師前的考驗。別忘了,即便師徒四人到了靈山,九九八十一難並沒有完。

我想,這個行為的深層道理和經濟學裡的 incomplete contract 有關。

索賄一說其實把佛祖的格局理解小了。

明明是我想傳經,但還是得讓事情看起來像大唐求著我要一樣。這實際上是一種高明的營銷策略。


我很佩服很多人的洗地能力,硬是把一出索賄報復外加保護傘掩蓋給說成了佛法無邊。

有些事情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不管是亘古還是當今,都繞不開一個理字。什麼叫理?我來西天取經,你說要花錢買就直說,我買你賣一樁交易大家誰也不比誰高貴。而因為沒給錢而私下使絆子,導致浪費取經團隊的時間成本,這怎麼著都是一件沒理的事情。

佛祖的行為是標準的沒理硬扯,不可輕傳那你一開始說啊,嫌墮了面子?要面子你別要錢啊?錢要?面子也要?那你神通廣大直接把經書送過去好了,那你何必要折騰這麼大一出。

這種事在任何時代都一樣,去掉一層皮就是高層想辦事,希望完成一件事,而下面人想額外撈點,結果沒撈到給使絆子,誰知道真的造成事故了。等苦主找上門的時候,高層硬著頭皮把問題給岔開了,甚至還倒打一耙,反說一個這就是行業規矩,你不懂而已。

佛祖想給真經嗎?想啊!從一開始取經就是個如來佛祖分派給菩薩的傳教任務。

阿難迦葉真是為了考驗唐僧?扯啊!顯然是平時怎麼干,現在接著這麼干,只是這回惹錯人了。這西天也是奇葩,下頭索賄的索賄,貪污的貪污,真是好生熱鬧。誰貪污?如來交給觀音3個頭箍供取經人用,結果就1個到了唐僧手裡,這是為什麼?

佛祖真的想庇護阿難迦葉?他也氣的很啊!但是再氣我也要演下去啊!倆兔崽子不重要,但是坐實了索賄不成報復我這傳教計劃豈不全白費了。


我是來過度解讀的,所以是忠於原著的朋友請慎重閱讀。

這個段子是《西遊記》畫龍點睛的一筆。有了這一筆,回頭再看《西遊記》會看出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佛祖知道阿難索賄,非但不責備還要擺出大道理來護短。問題在於,唐僧是金蟬子,也是佛祖的徒弟,為什麼就要向著阿難呢?

另外,所有的人都嘲笑阿難,但是卻無人能夠制止這又是為什麼呢?

簡單的說,阿難尊者是佛祖的親信,紅人。如同和珅是乾隆皇帝的親信,魏忠賢是天啟皇帝的親信一樣。你可以不痛不癢地說他兩句,但是休想動搖他的位置。

熟悉官場的人都知道,要做成某領導的親信,單憑踏實工作,恪盡職守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僅憑溜須拍馬,阿諛奉承也是不足的。最最關鍵的是要為領導背黑鍋。當且僅當你原因替領導承擔風險的時候,領導才會視為自己的心腹。

和珅貪了那麼多錢是他真的貪財嗎?並不是!而是乾隆皇帝喜歡奢華享受,身邊有個小金庫,想幹什麼直接繞過朝廷多爽!更爽的是,享受完了還有人背黑鍋。魏忠賢迫害東林黨是魏忠賢壞嗎?當然不是,這是皇帝的意思。讓你們整天像蒼蠅一樣嗡嗡作響,忠賢,弄他們!

回來說阿難,阿難索賄是真的阿難貪財嗎?不是,是佛祖貪財!在《西遊記》體系里,仙佛的品級與法寶息息相關。青牛精偷了太上老君的金剛琢就幾乎天下無敵。如來佛祖的三個箍,把孫悟空,紅孩兒,黑熊精製得服服帖帖,法寶才是核心的競爭力。而法寶需要燒錢。因此佛祖愛財,取之有道,關門放阿難!

知道了佛祖跟阿難的關係,再看《西遊記》我們會有不同的感覺,比如壽星的鹿要在比丘國挖一千個小兒的心肝煉藥。這真的是白鹿想要煉藥嗎?比如觀音的金魚在通天河吃童男童女,這真的是金魚在殘忍嗎?再比如,文殊菩薩的象,某人的獅子,佛祖的大舅把一國給盡數屠戮乾淨,這真僅僅是這幾個妖怪作惡多端嘛?

那麼唐僧取經又是怎麼回事兒?和珅怎麼死的?魏忠賢又是怎麼死的?杜月笙說,我們(黑社會)就是尿壺,用完了就嫌我們臭。同樣該乾的都差不多了,就該把尿壺收起來了。這種事情,自己去做反倒顯得一切都在操控中,因此最好找個刺頭。自己裝糊塗的戲才能演下去,同時讓他去得罪人。日後控不住場了,把他做掉就是了!

沙和尚說他吃過九個取經人,為啥前九個不成功呢?其實取經人絕對不止九個,給取經人做徒弟的妖怪也不見得只有孫悟空。只是有些任務還沒有完成,佛祖不願意那麼快開展取經運動罷了!

因此,不要以為孫悟空成了斗戰勝佛就是happy ending。他此生的苦難才剛剛開始,天上的神佛,地上的妖魔他幾乎都得罪了個乾淨。即便漫天神佛都知道這是佛祖授意的,同樣會恨孫悟空。參看漢景帝在吳王之亂的時候殺了主張削藩的晁錯。西天未來佛彌勒佛上位之時,便是孫悟空神形俱滅之時。當然,大家也都贊同釋迦摩尼佛必然從開始到未來都是光輝正確的。怪只怪那隻猴子。


阿難問有人事沒有?什麼叫人事?你引申了叫禮物。其實含義很廣,可以認為是與人間一切有關的事物……

唐僧說:沒有。

吹牛皮!!

我都看見了,你揣著呢,就揣在懷裡了!

倒帶中……

西遊記書中,唐僧去到西天前,渡河的時候看到上游飄下來一具屍體,漁夫說恭喜長老賀喜張老。這其實是唐僧的業身。所謂業身就是肉身,也就是說,唐僧跑到西天去的時候,作為人的肉身都沒有了,可是……懷裡還揣著個紫金缽盂。

(原文:孫大聖合掌稱謝道:「承盛意接引吾師。師父,上船去,他這船兒雖是無底,卻穩;縱有風浪,也不得翻。」長老還自驚疑,行者叉著膊子,往上一推。那師父踏不住腳,轂轆的跌在水裡,早被撐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師父還抖衣服,垛鞋腳,抱怨行者。行者卻引沙僧八戒,牽馬挑擔,也上了船,都立在舟旱舟唐之上。那佛祖輕輕用力撐開,只見上溜頭泱下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撐船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 )

靠,這可真成了郭德綱說的《骷髏嘆》,身體沒了唐僧挺美,這點東西卻還揣著不放手。

不放手叫什麼?叫貪著。也就是說,此時的唐僧仍然對俗世仍有最後一點貪著之心。

當然,唐僧肯定不是貪著一個小小的缽盂了,而是這個缽盂的象徵含義(唐王所贈的紫金缽盂,象徵唐王的友誼——名,象徵玉弟的榮耀——聞,象徵唐僧對於東土的留戀——利養,也就是說,這個缽盂象徵著唐僧與俗世最後的關於名聞利養的牽連),把這個捨棄了,才能成為真正的大菩薩,才能得到真經。

這裡再倒一次帶,回到唐僧當初為什麼要取西經?在唐僧是因為遇到觀世音菩薩說他講的是小乘而西天有大乘經典三藏十二部,可以普度眾生。但是唐王可不是為了普度眾生,書里唐王是因為跑了一趟地府,被他被他(⊙﹏⊙b汗)殺掉的老爹和哥哥拉著差點沒還陽,因此他才想要讓唐僧去取經用來超度老爹和哥哥給自己殺父弒兄洗脫罪業。也就是說,唐僧當初發心是為了眾生,這個是大菩薩發心,唐王主要就是為了自己。

因此,此時——在即將要拿到真經的重要時刻,很關鍵的問題就來了。

唐僧到底是為了什麼來取經的?

為了唐王?還是為了眾生?

而在第一次,唐僧很low的說,沒有人事了。(腦補,與此同時把紫金缽盂往深里藏了藏)

吹牛皮……哼!

於是,帥氣的阿難和須菩提給了他無字經書。

有人說無字經書是真經,我覺得,有字無字都是真經,佛教是中觀的,落有落無都錯。這一點講起來很複雜,下次再說。現在說的簡單點。

總之,阿難第一次給唐僧無字經書是叫他教唐王」空「。

」四大皆空「,我空人空業也空,悟通了空就沒有了地獄和天堂,唐王最擔心的老爹和老哥問題就解決了。

可是唐僧一看,nani?我當粗的發心是要普度眾生的好伐?你給我個那麼深奧的我咋教給老百姓?

阿難心說:不早說。你要普度眾生,要當大菩薩就不能當人了。趕緊的把人事都交出來!

於是,唐僧終於回頭是岸的把紫金缽盂給阿難了。

從此以後唐長老真的成了赤條條來去無一物了,交出了紫金缽盂也象徵著他終於從人道的紅塵中舍斷,終於成了大菩薩。於是,他得到了他夢想中的有字真經,實現了普度眾生的大菩薩願。

以上。

此處掌聲與眼淚齊飛。謝謝!


知見,行持。

知見是知道的事情,行持是做出來的事情。

阿難問唐僧,有人事沒有?這是個機鋒。

其實在禪宗這個話頭更標準的格式——有人事的是誰?

唐僧回答,沒的人事。就是說,不二。

寶貝和非寶貝不二,輪迴和涅盤不二,煩惱和菩提不二。

修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的迷時千卷少,悟後半字多。多一個字都是廢話,也都是假話。

阿難一看,哦,原來不二。那就傳你無字的經。有字無字不二,白紙和黑字不二。

後來唐僧半路發現,我去!這特么什麼鬼。就回來找佛祖。

佛祖說,白手傳經,只怕後人要餓死了。

到了藏經閣,阿難還在問,人事有沒有。唐僧掏出一個紫金缽盂來。唐王賞賜的寶貝。

顯然。這又落在了二。這是個寶貝,區別俗物的寶貝。

阿難迦葉一看,那就傳些有字的假話給你……

佛在金剛經里說,佛未說一法,若說佛有說法,就是謗佛。也是謗法。

所以無字的是真經,可惜唐僧沒看懂。有字的是戲論,唐僧樂得歡喜……

所以回到一開始說的知見和行持,

有個叫法嘉宗智的傢伙曾經說——知道做不到,不如不知道。


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


在流沙河一處,猴子和八戒見河寬廣,猴子和八戒爭論讓對方馱唐僧過河,悟空和八戒都能駕雲,可是都表示馱不了骨肉凡胎的唐僧,悟空說了一句:「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渡紅塵。」說教化一個人比移泰山要難,日漸教化就已經很難,更何況使之頓悟,脫離紅塵苦海。我佛的經書都是歷經磨難之後頓悟得來的,對人頓悟有啟迪之功,渡人脫離苦海,經書至金至貴,已不是金錢衡量的了,經書給你是要讓你去普度眾生的。有些東西太容易得到的,人反而不懂得珍惜,隨隨便便就得到的東西肯定也就一般般罷了。所以猴子和八戒說,我們幾個只是跟班,保的他有命在身,唐僧要窮歷異邦,受諸多磨難,這些東西是別人替不了的,就是我們有人先到了西天,佛也不肯輕易予以經書,猴子眼睛明鏡似的,對於取經一事他看的很清楚,所以他後面加了一句「若是容易得,便做等閑看!」

我的經書隨隨便便的就能給你,你還不得拿了去擦屁股。說作者諷刺一說,我覺得眼界太局限了,世間幻象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六耳獼猴這種情節都能編的出來,吳承恩對佛經的領悟是你我難以望其項背的。要是假設釋迦牟尼是個無量大智慧大學者的話,跟班的也許有能明白他的意思,為難他們有可能是佛的意思,他們收賄只是表象而已,佛家重在修心,臭皮囊虛虛實實如何就如何了。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佛法廣大,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熄滅生死,超脫輪迴,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惟心傳,不立文字,超脫世間虛假表象修成正果。

佛學和佛教是不等同的概念的,佛學修心,佛教可能就不是那麼純潔了,諷刺一說可能更傾向於佛教而非佛學。如《紅樓夢》葫蘆廟的和尚和鐵檻寺的師太等等更多的是為生計打佛的幌子招搖撞騙。佛學和佛教的區別,以前有本弘一法師的書,不知道扔哪裡去了,弘一法師曾經討論過這兩個概念。


實名反對所有答案,索要人事一段十分重要,不是什麼請客吃飯就能解釋的。只有參透了這點,唐僧才算踩到了那最後一難的門檻。

我翻了下原著,發現在《西遊記》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里,有一段情節頗為耐人尋味:

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後面會說到最後一句,其他並沒有太多的信息量,但接下來的這段,就有點意思了:

卻說那寶閣上有一尊燃燈古佛,他在閣上暗暗聽著那傳經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儺、伽葉將無字之經傳去,卻自笑云:「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

燃燈說完後,便讓手下的白雄尊者去搞事情,唐僧發現經書儘是白卷後,就回去找如來老兒換經,讓我們再看看如來的態度: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叫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由此可見,靈山諸佛都知道阿儺、迦葉索要「人事」卻沒有當面點破,反而是老領導燃燈暗中提醒,師徒四人才後知後覺琢磨出了一點味道。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衍生出很多類似:「過去佛燃燈和現在佛如來之間的博弈、退休幹部和一把手政見不合……」等陰謀論想法,這些觀點都蠻有趣的,聊勝於無。

但我真正想討論的,是另一些東西。

在這個問題下,大家一半在講「人事」,另一半則想談「機鋒」。從「文本論」的角度看,前者似乎比後者更站得住腳,但不一定就像大部分人所說的吳承恩僅僅是在諷佛批古。

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搞清整部《西遊記》的宗教觀。

在原著里,三教合一雖然是主旋律,但側重卻各有不同。其中佛教的地位最高,個個神通廣大,而道士卻大多是反面形象。再結合嘉靖年間時烏煙瘴氣的玄修之風,吳承恩本人大概率是崇佛貶道的。

那作者為什麼還要設置這樣的情節呢?這就是我們讀者還要學習一個的地方了。

在禪宗教義里,「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是最基本的思想。而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不二法門是其中最高的法門。而這兩者的共同點,就是空空如也、默然無言。

如此看來,那無字真經,才是西天壓箱底的寶貝,也是傳說中至高無上的大乘佛法。

而靈山傳經,大概有兩套邏輯,有「人事」則送你一份普度眾生的功德,皆大歡喜;空手也有空手的給法,前提是取經人能不能真正放下,要是連「放下」的念頭也能放下,便已心無掛礙、見我如來,得了那不二法門矣。

所以這樁小事,可以看成是西天對唐僧的最後一場大考。最先拿走白卷卻被阻攔,是因燃燈覺得東土眾僧不適合頓悟、只能漸修。對於百姓而言,他們更在乎看得見摸得找的事物,真經是落到實處的東西,恰如其分,但也不適合白給,於是阿儺才會說「後人當餓死矣」。

而作為身外之物的紫金缽,在印刷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換來了千金難求的有字經卷,正所謂是「去礦留金」,悶聲賺了個大便宜哉。

這就是為什麼師徒四人舍了無字經書,於眾生有福,對自己無益。反而能在第八十一難中悟到不全之奧妙,最後回到西天修得正果的緣故。

於放下得道,因小事成佛。

度人不度己,才算捨身取義,真真正正的契合了空空如也的真諦。

善哉善哉.


從小說的角度來說,所謂謗佛什麼的,絕對不是作者想表達中心思想,歸根結底,神話也好,宗教也好,這都是作者套在作品中的套子,最終西遊記所描寫的中心思想還是描寫現實生活的狀態,諷刺現實生活的狀態。非要說作者存心貶低佛教,我倒也不覺得。只能說明朝時期朝廷官方時佛時道的波浪推崇,讓普通大眾也來不及多想,只是摻雜在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
最後唐僧師徒取經時要人事這一點,是全書中非常精彩的一段。在明朝中期後期,乃至到現在,當你獲得一個巨大利益時,就算你是官方認可合法的,你就不給表示一下嗎?那你就真的不懂人事了。
在明朝中後期,社會經濟非常繁榮,有點類似現在的一切向錢看的狀態,絕大多數都是能達到溫飽的,所以人與人之間又特別講究人情世故。當時你去中央繳稅,必須給收貨太監大量金錢他才收貨,否則你就排隊等著,這就是社會現狀。
所以這一段就是展示社會生活一部分的,我倒覺得作者沒有義正言辭的諷刺,只是在描寫,略帶無奈和感慨的情緒而已,同時也表達一種事實,孫悟空你能力再強,也不懂人事,唐僧再無能,再是佛家弟子,也是精通人事的。


中央要求簡化外來人口戶籍這些政策我們每天都看見。老王去派出所辦暫住證,警官收下了申請材料,深邃的看了他一眼:暫住證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


來自一年前國學課上老師講佛學時的講解。

註:是從〈佛學〉角度講的,而不是西遊記這部作品各個方面。
只是提供一個角度的解讀(劃重點)


從建國起就對學生說西遊記是一部政治諷刺小說,你們偏不聽。

這段很明顯就是諷刺官場風氣的,不只這一段,整部小說都在諷刺。
我以前看西遊沒覺得有多諷刺,直到看了其他小說才明白,西遊記簡直就是個異數。
玉皇大帝在其他小說里是最高領袖,在西遊里是小丑,大鵬金翅鳥在說岳里是岳飛,在西遊里是殺人惡魔,神仙坐騎在其他小說里是出將入相,再西遊里是嘯聚山頭,就連如來,在其他小說里是世外金仙,在西遊里也要索賄。

我要是皇帝我頭一個禁了這本書。


西遊記的作者在整個故事的結尾特意突出這一情節是想藉此反應一個社會現象,唐僧師徒從東土到西天曆經磨難以為到西天佛界就能得到超脫,但不了解佛教文化也是講究人情互惠的。佛祖也默許這種行為就是想告訴唐僧雖然你一路上替我傳道辛苦了,但真要入我佛門這才是第一課。。。經歷這麼多還不通曉人情世故;經書算白取了


大家先思考兩個問題:

1.吳承恩懂不懂佛法?

2.西遊記是不是在謗佛?

馬克一下,待我整理完沒用的資料以後繼續扯點你們愛聽的淡。然後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奇妙的分割線-----------------------------------------------------------------

論點:1.吳承恩懂不懂佛法?

正方論證:

1.西遊記通篇使用大量的佛教的用語

2.西遊記多處使用隱喻表達佛學思想

相關連接:

一個懂佛的人應這樣理解《西遊記》--學佛網

《西遊解讀》全文鏈接

反方論證:

1.西遊記通篇矛盾

2.分不清各大基本知識理論

相關連接:

《西遊記》作者不懂佛法嗎?_寒江雪_新浪博客

先站個隊,這次我暫時站佛祖這邊好了。

先來聽聽佛祖怎麼說的:

吾住世四十九年,未說一字!後世弟子聞吾說法者,即為佛謗!

凈土法門:佛四十九年未說一法--學佛網

方便說與不可說_一說隨筆-禪俠_新浪博客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們要是敢說我說的是法,就是在誹謗我。佛主說的法只是指向月亮的手,而真正的法是月亮(瞎說的,不是月亮,是什麼自己想),月亮只有一個,但指向月亮的手可以有千萬隻,你不能說你指的是月亮,別人指的不是月亮是吧?有一隻手指著水中的月亮,另一隻手指著天上的月亮,但眼睛都看到了月亮。水中的月亮只是一個相,天上的月亮何嘗不是一個相?所以說佛一法都沒說,哪裡可以謗佛法,能謗的肯定不是佛法,所以西遊記哪裡來的謗佛?又謗的是哪裡的佛?

-----------------------------------------------------------------一點也不奇妙的分割線-----------------------------------------------------------------

辯論:

西遊記中大量使用了佛教中的用語,但卻又有大量的與佛教用語原意不一樣的佛教用語,按照反方的觀點,認為吳承恩只是受周圍朋友的影響,才知道佛教的用語,其實本人對佛教並不了解。首先我們來假設一下,假設吳承恩不懂佛教,只是在與朋友聊天的時候聽聞到了一些佛教用語。然後根據自己的想像對這些用語下了自己的定義。難道一個作者會對自己的作品這麼不負責么?還是四大名著的作者。講道理一個普通的作者都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即便范也不會是這樣通篇的,大量的犯同一類型的錯誤。反方提出的觀點恰恰說明了作者是有意而為之,而並不能表明作者不懂佛學。就好比你在讀余光中的《鄉愁》,你剛讀完: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鄉愁 余光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突然有個人跑來跟你說,你讀的不對。鄉愁就是對家鄉的憂愁,怎麼能一下是郵票,一下是船票,一下是墳墓,一下是海峽呢?通篇的錯誤,錯的不能再錯了,你不懂鄉愁,你在亂說鄉愁的意思,你語文沒有學好,你對不起你語文老師,你語文老師說的鄉愁不是郵票的意思,你謗了你語文老師。

所以說這個人是來搞笑的么?

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了,吳承恩不僅懂佛學,而且非常懂佛學,以至於一般人看不出他的深度。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當一個人聰明到一定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就像個愚笨的人一樣。西遊記中運用各種隱喻來表達了佛學的思想,不拘泥於形式和文字。比如用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來隱喻貪、嗔、痴。比如通過要人事來打機鋒。試問一個不懂佛學的人能寫出這些東西來么?試問一個真正懂佛學的人會謗佛么?就好比,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會說讀書不好么?一個懂賺錢的人會說賺錢不好么?只有沒讀過書的人和沒賺到錢的人才會說不好。什麼心理?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唄。好多人說佛教矛盾,實際上都是些沒有認真了解過學習過佛學的人才會這麼說,真正的高僧大德哪裡還有矛盾?同樣西遊記也是。

未完待更。。。

嗯?我是誰?我在幹什麼?以上純屬胡說八道。


他在諷刺佛教的人嘴裡大談道德拋棄金錢引誘,但是卻始終不離世俗。如果你有基本中史的知識就知道佛教在東土一向都是頗多佔田啊,剝削大眾這種事


摩訶迦葉和阿難陀是佛祖最早的兩個衣缽傳人,創立的禪宗講究直指人心不立文字,都是口耳相傳,佛經是後人總結的,所以開頭經常是如是我聞。
這兩人是不讀經書的,因為他們那個時候根本沒有,他們給的書只能是白紙,所以佛祖派他們去傳經是故意的,就是為了要袈裟和紫金缽盂


索賄……佛門的事,能算索賄嗎?


推薦閱讀:

《西遊記》中唐僧對女兒國國王是否真的動過情?

TAG:西遊記書籍 | 孫悟空 | 唐三藏唐僧 | 佛經故事 | 西遊記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