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聶隱娘》畫面為什麼是4:3的?

電影是1.37:1畫幅的 接近4:3 為什麼不用主流的16:9或2.35:1的畫幅呢?


我來引用一下侯大師在接受《訪談錄》訪問時候的原話吧,大家感受一下

謝:電影採用的銀幕比例比較少見,據剪接師說是1:1.44,為什麼用這種比例?

侯:不是1.44,大概1.41 到1.42。為什麼?最早銀幕比例是標準的1:1.33,後來出了1:1.85,是加frame 把上下遮掉,也有1:1.66。之前有1:2.35,cinemascope,那是在攝影機前面加一個壓縮鏡頭,要放映的時候再解開。加壓縮鏡頭會妨礙底片感光,你要打很多光,(可是)蠟燭光就是這樣,就得這樣拍。如果把壓縮鏡頭拿掉,拍蠟燭感覺就像真實的一樣,比較寫實。所以,台灣新電影時期大家都流行拍1:1.85。我隔了八九年沒拍片,這期間數字來了。

但我還是用底片拍,我用底片喜歡用1:1.33,因為我感覺拍人的時候很漂亮,七分身或全身,也不會太寬,不是特寫,我不喜歡特寫,主要是個人喜好

謝:那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1:1.41 多?

侯:因為現在底片不必留聲帶。

謝:但影片中有一些回憶畫面卻是用1:1.85寬銀幕畫面。

侯:本來那段回憶都要用1:1.85。

王志欽(以下簡稱「王」):也包括一行人騎馬隊列的遠景嗎?

侯:對,回憶大部分都是。後來剪的時候,回憶用得不多,只剩一兩個,用一下,做區隔也好。還有,因為嘉誠撫琴這個畫面,(構圖上考慮到)琴的長度。現在數字什麼size 放都OK,除非戲院不知道,把布幕收到標準尺寸(使得影像)跑出去外,但通常都不會,會保留1:1.85,有特彆強調還會更寬。你看現在很多電影都已經自由了,你愛這樣就這樣,像《布達佩斯大飯店》也有變size,觀眾其實沒有感覺的,不會那麼敏感。所以,這已經不是問題,完

全看創作者喜歡,(關鍵在於)你自己有沒有想法。

我替大師總結一下:我樂意!!!!怎麼著?


非常感謝邀請,只是還沒有上映,我沒有辦法判斷,所以無法回答。看了預告片,有可能4:3的畫幅比有一些古典的味道。以前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多是1.85:1 比較正常。他是一個寫實主義的導演,而2.35:1的畫面相對戲劇化一些。這次4:3的比例,就更加古典,接近這部電的原始氣息。沒有答好,對不起。


問導演和攝影師
導演侯孝賢、製片廖慶松
攝影師李屏賓

特寫的話人物可能會表現力強一些吧
還沒去看


謝邀。答案可見於網路上,例如:

影片畫幅採用了1.33:1與1.85:1兩種,整體畫面典雅、精緻,無論是人物造型、服裝還是種種道具設置都十分貼近唐朝風格[1]。

在1.33:1的黑白畫面中,當聶隱娘的彎刀刺向使節喉嚨的那一剎那,時間再次凝結,鏡頭被無限放慢。……鏡頭比例在1.33:1、1.85:1和2.35:1中切換,其中最長出現的畫幅比例是1.85:1。長鏡頭的運用依舊很多,推拉搖移表現人物關係[2]。

[1] 《刺客聶隱娘》發台灣版正式預告 角色海報同時發布 聶隱娘身陷情感糾葛
[2] [影評]《聶隱娘》:把跌宕起伏藏於湖光山色


應該是1.33。
猴導基本不用2.35,多是1.85,寫實跟表現的考量。

據說並不止一種畫幅。

至於畫幅的選擇,一般是視電影內容設計,具體還得看影片公映。


印刻雜誌7月號聶隱娘專刊里副導姚宏易的訪問有說,侯導很著迷Bolex的效果(粒子粗,有時間限制),一度想要聶隱娘全片都用Bolex拍。後來因為各種壓力未能如願,只用Bolex拍了回憶場景,但4:3的畫面比例還是保留下來了。此外,侯導覺得4:3的畫面比例最適合看人。


因為後期要重新剪成紀錄片,讓趙忠祥來配音的


《聶隱娘》發了個號外,貌似是在說,畫面差、顆粒粗,不怪我咯,怪電影院咯~~我在這就給大夥科普一下有關「寬銀幕」的小知識。

首先大家先了解一個常識,即攝影機在膠片上的成像區域天生不是「寬」的,而是一個比例為1.33:1的長方形,也就是類似普通家用電視的4:3比例,早起的黑白電影都是這個比例。那麼如何把一個接近方形的畫面拉成寬寬的寬銀幕畫面?目前主要採用兩種手段,一是「變形寬銀幕」技術,一是「遮幅寬銀幕」技術,二者有啥區別和優缺點?我來說一下。

變形寬銀幕,是在攝影機鏡頭前加裝一個變形鏡頭,它的作用是把很寬的畫面(2.35:1)擠壓進1.33:1的成像區域里。所以在膠片上的原始圖像中物體是被向中間壓扁變形的。在後期放映的時候,再通過放映機上的變形鏡頭將變形的比例恢復正常,即投放出2.35:1的寬銀幕畫面。這就是變形寬銀幕。這種技術於上世紀50年代被福克斯公司採用並註冊專利。其優點是能充分使用膠片的成像面積,有效提高畫質。缺點是拍攝和放映都需要加裝變形鏡頭,較為繁瑣,而且會損失一部分通光量。

遮幅寬銀幕,顧名思義就是在攝影機片窗前安裝一個一定畫幅比例的窗框,以減小畫面高度,而不改變寬度。生生的把1.33:1切成1.85:1。這是改變畫面寬高比的最簡單、最經濟的做法。放映時在放映機上加一個與攝影畫面寬高比相同的放映片窗,用短焦距放映物鏡放映,以擴大銀幕上的畫面,從而獲得寬銀幕效果。它的缺點是膠片有效利用率低,並由於採用短焦距放映物鏡,增加了放映時的放大倍率,使銀幕畫面清晰度有所降低。

從聶隱娘的號外中,我們看到它採用的是最省錢的遮幅寬銀幕技術。而這種技術本身就會損失畫質,造成解析度降低。而且,膠片的寬容度要優於數字攝影機,常用的250D膠片顆粒也很細膩,只要正確曝光、嚴格控制洗印工藝,畫面質感會優於數字。膠片攝影一般只有在曝光不足、迫沖以及使用高感度膠片的情況下會出現粗顆粒,與放映無關。


最後我吐槽一下號外里的「左右遮」,現實中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左右遮概念,人家明明是啥遮幅沒用,採用原生的1.33:1畫幅而已。搞危機公關好歹先補補課吧~~


其實我也想知道……這種畫幅在影院看真的有點奇怪……


第一次在iPad上看到了沒有黑邊的電影預告片


學Instagram吧


推薦閱讀:

在影視行業 Coverage 是什麼意思?
在片場聽到攝影們往往用CP UP MP來指代某些鏡頭,它們究竟是什麼,異同在哪裡?
請問北電影視技術系(數字媒體技術研究所)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TAG:電影 | 台灣電影 | 電影攝影 | 刺客聶隱娘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