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聽古典音樂時候我們在聽什麼?

我個人以前一直是在聽各種流行音樂,聽過的量也很大了,各種類型都聽過不少。然後後面就會覺得流行音樂好像從旋律上滿足不了自己了,然後開始找一些古典音樂來聽,最近的話比較喜歡聽老柴跟莫扎特。有聽說過聽古典音樂有畫面感各種的說法,但是我個人在這方面的確感觸不深,反倒是在單純的旋律方面得到很大的滿足,聽的特別爽。確實我聽的還不夠多,其中像老柴的1812序曲個人感覺畫面感挺強的,然後很喜歡的莫扎特的魔笛的act 2,就感覺不到畫面感什麼,就是超喜歡他的旋律。
所以想請教各位老師,當我們在聽古典音樂時候,我們在聽什麼,是旋律?還是裡面要表達的內容?還是聽出畫面感?還是器樂的表現或者什麼?
我個人只是個業餘愛好者,有什麼不專業的地方希望可以包涵指正,然後可以的話希望再有一些推薦~謝謝各位~
鞠躬


很有趣的問題。
大多數藝術種類都是通過形式來表現內容,比如說通過油畫的技藝,筆觸,色彩來描繪一個貴婦人的上半身模樣,或者通過拍攝,表演,燈光,剪輯等等一系列電影的技術來講一個故事。而其中的藝術價值既在於形式(手段),也在於內容(目的)。(當然,純粹的抽象派藝術和一些極端的形式主義影片除外。)
而音樂,尤其是無標題器樂作品,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其形式就是內容。你聽到的這些音符,動機,旋律,節奏,和聲,織體,配器,曲式等等,既是音樂創作的手法和技術,也是音樂呈現的內容本身
你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到情緒,也有可能從中想像出畫面,或是想像自己在未來飛黃騰達的激動情形;也可以在聽音樂時想起自己的一位逝去的親人,想到自己暗戀三年的人,或者童年時做的一件難忘的事,甚至有可能想起自己上一次的性高潮;也有可能你聽著音樂感受到的只是無聊和昏昏欲睡。但是,你也可以什麼都不想,僅僅接受音樂帶給你聽覺上的感受。

所以,在你聽古典音樂的時候,你聽得不是畫面感,也不一定是情感,而是音樂本身。你需要做的就是真誠地感受其帶給你最真實的感覺,無論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裝逼版欣賞古典音樂指南------------------------

要欣賞古典音樂,我會進行以下幾點的分析。


Harmony和聲

· harmonic rhythm 和聲的進行

· Preparing harmonic reduction 準備和聲的縮減,就是盡量在可能的情況下只保留曲目中的和聲走向,也就是看大的框架。

· modulations 觀察是否要轉調

· harmonic functions 和聲在曲目中的功能


Melody 旋律

· Melodic contour: steps, leaps, motion up and down, peak of phrase, register.旋律走向,小跳,大跳,旋律高潮,音區位置

· Motives: important intervals; thematic development. 動機,重要的音程,旋律主題的發展


Form 結構

· Which elements influence the form?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sections in the piece. 什麼原因影響了曲目的結構? 在各個不同的音樂片段之間有什麼關聯?


Texture 織體

· Polyphonic, melody + accompaniment, etc. 復調或者是旋律加伴奏等等。

· Finding textural changes。 尋找織體的變化。


Rhythm 節奏

· Meter; strong and weak beats; strong and weak measures 拍子,強弱拍,強弱小節。

· Rhythmic motives 節奏的動機

·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syncopations; over-emphasis of downbeats). 穩定或不穩定(切分和重音在弱拍)


Performance Markings 音樂術語

· Dynamics; articulation; slurs; bowing / breathing; 強弱記號,滑音等等


Character 樂曲的性格

· The main expressive message of the music; its meaning. 這是一首曲目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凸顯的信息在及其性格存在的意義。


-------------------------下面的內容可能會被罵的。。

二逼版欣賞古典音樂指南(我經常這樣乾的)


卧槽!!這曲子好好聽,彈的好牛逼!贊一個!

卧槽!!這曲子好難聽,列入黑名單。

卧槽!!彈得好渣啊,列入黑名單。

卧槽!!這個曲子情感豐富啊,感人啊!得多聽!


其實除了我真的要彈的曲子以外,我聽古典音樂真的不會太糾結於這些問題,聽得自己爽就可以了。。沒必要為了分析去分析。不管是流行還是古典,爵士還是現代音樂,自己聽得愉快就好了。


謝邀。
這幾天在著手準備推波助瀾 (協奏)我一朋友比柴一, 於是三天內, 聽了10個版本的柴一, (我還沒聽吐 我也是醉了) 來分享一下我聽了些什麼把。

  • 首先是各種的articulation, 朗朗 Yuri Temirkanov, conductor :
    Verbier Festival Orchestra (油管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W1_shm7vdE)。其實我不算一個死忠郎粉, 只是覺得朗朗應該屬於很享受舞台的那種演奏家。在華彩部分 極盡全力的show off! 就覺得他的這個版本, 聽起來 就一個字, 爽。(當然, 有些聽友比較喜歡 內斂風, 就不要「看」視頻了)
  • 分析曲譜。 對於我來說, 分析已然成為我生命中的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了。 分析完了Faure,再回頭來分析柴一, 頓時感覺 豁然開朗了不少。 因為I-IV-V-I 太多, 還有各種cycle of 5th 。 為啥要分析呢? 分析能幫助一個協奏者不少, 因為第一 一目十行在這兒雖然不可能, 但是分析了之後, 一眼十個小節是可以的, 也是可能的。這樣再任何一個介面。 你不光光能知道 你的手要彈什麼 還可以聽到主奏的演奏.(有的時候, 譜子繁忙到 壓根聽不到主奏在幹嘛)
  • 查音。 第三樂章的柴一, 有一個段落是宣判你是屬於世界上99%的二流鋼琴家, 還是那1% 那就是這個。

多數鋼琴家都選擇最後做一個巨大的減慢 從而刷準確率, 昨天聽了Volods的版本, 居然全速到了最後。 膜拜ing....


這個問題,我也問過不少朋友。
1.有專門聽和聲的,會對著總譜,有或沒有的,每拍每拍和聲的走向,推進,變化。這是作曲家最偉大的地方。但是這個很需要專業素質,而且聽著很累,卻極為有意思。
2.有的人專門聽某幾個作曲家,我感覺就像現在追星一樣。了解這個作曲家的故事,在不同時期的時候,作曲家的風格會有不同。這也很有意思。舉個例子,門德爾松(姐控)在他姐姐死前和去世後,整個人都判若兩人。前者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富二代,愛著美麗的姐姐,後者卻是一個失去人生支柱的活死人。這個變化,在作品中很好體現。這些故事配合著音樂,能讓你感受很深。
3.有的人專門聽某幾個指揮,比如我,聽切利比達奇和穆拉文斯基的老柴,能聽出狂熱和震撼。指揮算是作曲家之後最重要的人了,對作品的第二次創作,加入個人的理解,會讓同一部作品,發出不同的聲音。
4.器材黨,作業黨,發獃黨,裝逼黨

總結:古典音樂美妙就在於幾百年的文化積累,比當今動次噠次的節奏或者主題大部分離不開愛的流行歌多了很多能挖掘的東西吧。有時候,簡單的查查資料,可能會開啟一扇大門。當然,輕鬆的音樂,就簡簡單單當作bgm也是可以的


讀《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這句話並不是說這些人看見的東西不對,事實上任何文藝作品都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解讀角度;而是說他們囿於自己的狹隘觀念,把豐富複雜的文藝作品簡單化了。
那麼聽古典音樂要聽什麼,題主所說的那些,比如旋律、敘事、畫面、表演,等等,聽這些都沒有錯。錯的是那些妄言「聽古典音樂只能聽這個,別的都不行」的人。再碰到這種人,直接無視即可。


「真正的音樂家不娛樂大眾。正如醫生挽救生命,音樂家治療靈魂。你們的使命,是要讓一個在周末夜晚疲憊不堪地走進音樂廳的人,在兩個小時候後,精神煥然一新地走出去。」波士頓大學音樂系系主任這樣對他們的新生髮言。

小劇場。一架鋼琴在正中央,除此別無他物。鋼琴家一身黑色,質地舒適,沉默謙遜有如侍從。

琴音響起,是春天的花園,是熏風,是綠草,是粉色薔薇花,是春風沉醉的日子;繼而聲音變得溫柔,如同一條大河在記憶中緩緩流過,那幾年間最溫馨最幸福最美好的片段從無數個平凡庸常的日子裡浮現出來,好像活躍的魚兒跳出水面,好像那些美麗的石頭,好像綠野中散步的小鹿,林間歌唱的小鳥,急急流年,滔滔逝水,畢竟有溫柔美好沉澱;繼之是一個悅耳的聲音在高低起伏中反覆地、溫和但漸強地出現,彷彿在告訴你,生命如有一個美好高遠的目標,便勿停下追尋的腳步,記著自己內心的聲音,記著對美好光明善意的追尋,生命便豐盈壯美。

然後是怨恨,是不滿,是焦躁是反抗是痛苦,接著是沉靜,是回憶是愛惜是留戀,然後,是所有的尖銳情緒消失,琴聲溫潤豐滿,華美厚重,彷彿是經歷了一切的艱難苦恨,終於看清世界和自我的本質,於是摒棄怨恨,摒棄遺憾,到達人生的化境,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中場休息。

已然如此,還能如何?

是平靜,沒有一絲情感的,沒有一點溫度的平靜。是懸置的心,無可適從;接著是油膩、庸俗、醜陋、奸笑、是永無出頭之日的悶熱擁擠嘈雜,是沖不出去的令人噁心的油污……終於,琴聲里徹底消失了醜惡,有了陽光照耀著白色雲層的溫度,有了湛藍長空的透徹,有了從容不迫的悠然與寧靜,有了善意,有了諒解,有了寬容,有了安詳。

地獄、煉獄、天堂,哪個是你的生活?

幾個跳脫的單音,一出來,便令人驚悚。繼之的琴聲冰冷、僵硬、卻又故意在冰冷僵硬中置入虛假的歡快感,只聽得人渾身冰冷,四肢僵硬,沉重的音,彷彿棺蓋合上,眼前只剩永無解脫的黑暗。虛假的歡快並不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彷彿骷髏硬要跳舞,卻不知自己已是異類。琴音里聽不到一點生的氣息。第一次體會這種模擬的死亡感,冰冷,僵硬,無力,黑暗,孤獨,無助,——沒有任何生機——縱然是在勉力跳舞。生命,活著,第一次顯得如此意義重大。我要活著,健康地、明亮地活著,和健康的、明亮的、生機勃勃的靈魂在一起。

演出結束。掌聲四起。我拚命鼓掌,盼望再聽一曲安可曲。

顯然許多人與我有同一想法,小劇場里因此掌聲熱烈不斷,一身黑衣,沉默謙虛如侍從的鋼琴家,三次出來謝幕後,又坐在鋼琴邊。

是美好,是溫暖;是娓娓道來的對知音的敬意和祝福;亦是於五首精心選擇精心排序的樂章中探討出的對生命最終的理解——讓我們這樣,於急急流年滔滔逝水中,於無數個平凡日子裡,相信生命的光明和美好,並擁有它們。

(俄羅斯鋼琴家維塔利 比薩連科獨奏音樂會,國家大劇院小劇場,10月26日晚)


據說自從樹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什麼》之後,這種從雷蒙德卡佛延傳下來的體式就變得非常時髦起來,以至於啥東西套上它都頓時高大上不少。作為衣衫襤褸的古典小白,我也想藉此來談談古典音樂。
首先聲明,本人所聽的古典音樂極其有限,也沒有成為古典大神的企圖,因此文中諸多紕漏請一笑了之。樹上春樹在書中寫過,薩默賽特?毛姆寫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大約是說,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出某些類似觀念的東西來。
從我兩個月前開始聽古典音樂開始,基本上每天都有觸碰一些古典音樂的調調,「迷上」古典音樂的契機是什麼,說出來可能會貽笑大方。之前,我就對schubert的serenade和李閏珉的river flows in you比較感興趣,僅僅沾了古典音樂的一點皮毛。後來,在網上無意閑逛時,發現了Maksim的Flight of the Bumblebee的遊戲視頻,是的,確實是遊戲視頻,就是那種類似節奏大師的鋼琴遊戲。說老實話,之前也聽過郎朗的版本,但是炫技的成分都被郎朗哥一臉要被蜇的表情給掩蓋了。這次,看了鍵盤上的手指狂舞,不知是觸到了腦中的哪根神經,反正就是對鋼琴曲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心。
艾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有了開頭的震撼,至少保證了我這兩個月對古典音樂的喜愛。任何技藝都強調一個入門,雖然作為小白連門在哪裡都不知道,但是至少進入一個恢宏的殿堂,才知道古典音樂的世界是如此龐大。
當然,作為門外漢最能激起腎上腺激素分泌的自然是其中的八卦和好玩的事,由於schubert的serenade在本人的聽樂歷程中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最先關心的就是schubert哥的相關情況,說實話,舒哥得梅毒這件事倒沒有讓我感到吃驚,畢竟尼采據傳也是梅毒的患者,但是舒哥得梅毒的原因實在是讓我差點跌了一跤,因為實在找不到喜歡的人而只能去妓女那裡尋求安慰,事實背後的殘酷往往讓人坐立不安,舒哥這種舉動在今天多半也是吊絲的一大悲哀。不過,從BBC出品的交響樂紀錄片得知,最後舒哥能夠長眠偶像旁邊,後世對他的評價更是不用說了,那部the unfinished symphony更是引來後人無限感嘆。這裡要承認的是,古典音樂也存在吊絲並且數量還不少也是讓我對古典音樂能夠親近的重要原因。
接下來,自然是bach、mozart、Beethoven三位大神。巴赫哥的作品基本上就在大提琴和小提琴打轉,有人說巴赫的大無讓嚴謹的巴赫散發出飄逸的氣息,在高興的時候聽過大無,在鬱悶的時候也聽過大無,不同心境下都能體會出不同的味道,真是讓本人不得不感嘆其神奇的魔力。當然提到大無,不可能繞開casals,雖然對感興趣的是卡哥的老少配,但是能發掘出大無就夠名垂古典音樂史了。
小莫同學的髒話和笑容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接地氣,其天眾之才就更加不用談了,之前對84版的莫扎特傳就馬馬虎虎看過,但是當時也僅僅是看過,這次為了更加了解小莫哥又找來看了一下,感覺比之前收穫要大得多,雖然很多配樂仍然叫不出來,這和看交響情人夢的感覺類似,知道是名家名著,但就是不知道具體是哪位名家的哪部作品。不過,因了這部電影倒是對小莫的25號留下深刻印象,雖然小莫的41部交響曲之中,很多都比這部有名的多,但是這部跟其他優美的作品相比有些格格不入的狂飆突進式風格,確實在焦躁時最適合聽的音樂。
貝大神就更不用說了,第九交響曲魔咒也是如雷貫耳,阿諾德?勛伯格就說:「對音樂家而言,第九似乎是個極限,任何嘗試跨越這個極限的人都必定會離世。這說明這世上有一股不應為我們所知的力量,至少是我們未有心理準備去了解的力量,阻止我們去寫我們的第十。那些完成了第九的已經與來世不遠了。」貝大哥真是把精品這個詞給用絕了,幾乎只要貼著他的標籤就沒有差貨,這一點當然肯定也是跟他幾易其稿分不開的,但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都擠進了四大小協,真是不得不佩服到五體投地。
越過三座大山,後來的用燦若星河來形容絕不為怪,事實上,之前都不知道古典音樂藏著這麼多人,以至於很多大神後來隨便舉個人都可以讓我查上好半天。不過也是虧了沒有成為大神的野心,我也就是純粹瞎碰,這就不得不提到smetana的我的祖國了,知道它還要感謝食堂的午間音樂,剛開始只是覺得旋律好聽,但是後來在豆瓣fm上再次聽到差點把眼淚都給憋出來。好吧,很多評論者都說聽眾往往被馬勒給弄哭,我卻把初淚獻給了smetana。
後來聽說布拉格之春時karel ancerl在布拉格專門指揮此曲,讓在場的人很多淚流滿面,大家的心境肯定更複雜悲涼。最近,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來華講座,恰好提到了他自己的困惑,為什麼我們都認為自己的國家是好的?你可能會給出充分的反例來否定這個問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對自己的國家抱有一定程度的信念。想來這應該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了,就我這個不在場域的人聽了vltava都會為之深深感動。
Smetana之後自然是捷克的另外的一位大家dvorak了,德哥的自新大陸每次聽來都是心潮澎湃,當然不知道為什麼這首交響曲我就會把它和holst的行星組曲放在一起,有時候感覺真的很神奇,這麼八竿子打不著的組合卻總能適合我最需要雞血的時機。
德哥之後,王羽佳的鋼琴演奏會也心痒痒了不少時間,雖然最後因為錢包被偷而劇終,但是卻對柴一拉二普三有了興趣,柴一的大名也不用多說了,想來柴大哥幸虧有了梅克夫人這個老天爺賜予的繆斯,要不然世界上要缺少多少優秀的音樂,而柴哥由於自己的性取向問題飽受折磨,為此寫就的悲愴交響曲已經是交響樂中的一座豐碑了,相比起來他跟舒哥真是一對難兄難弟,當然他的遭遇要比舒哥好多了,雖然最後官方說法他是死於霍亂。
也許是受羽佳姐姐的影響,比起拉二更喜歡拉三一些,rachmaninoff哥的拉二本來就是翻身之作,想來第一次被打擊成抑鬱症,古典音樂的天才也存在這種苦惱的說。不過拉二普三這種典型拉煤型的彈奏對於聽眾而言可能是享受,但對於演奏者真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這一點想來也跟老毛子深厚的傳統分不開,托爾斯泰不是就把小說弄成史詩般的恢宏巨制,以至於後來人就只能玩玩現代派、後現代派了。
接觸鋼琴,自然繞不開argerich女王,羽佳姐也就是因為給女王救場而揚名的,當然女王就是女王,技術自然是不用說的,行事風格也是不同常人,圍繞在她周圍據說也成就了古典圈錯綜複雜的戀愛系統。因為阿女王,也知道了pogorelich大帥哥,當年argerich為了pogorelich退賽,並宣稱pogorelich是一個真正的天才時,大概沒有想到後者在愛情上更是驚世駭俗。這段師生戀真真就像楊過和小龍女翻版一樣,後來pogorelich由於愛妻Alice Kezeradze逝世後一度退隱,之後彈出來的琴聲聲聲都像給亡妻哀悼一般,聽來頓覺什麼曲調都陰鬱低沉了。
除了這兩位,horowitz也是鋼琴界繞不開的人物,霍老彈奏的schumann的夢幻曲在我聽來可以說是無人能出其右了,幾乎是每次傷感回憶時候必備之良藥,最近聽的也很是勤便。話說這首夢幻曲還是schumann獻給老婆clara的情書,兩人的戀情當年也是轟動一時,幾乎可以媲美「藍花」之戀了,後來由於brahms的加入,這場著名的戀情也是古典音樂圈最常被談起的話題。當然,王羽佳說二十一世紀鋼琴必然是中國人的天下,雖然郎朗粉和雲迪粉有時候斗得死去活來,可不得不承認一時多少豪傑啊,也許有人會說中國五千萬琴童出這麼幾個厲害的不算出奇,但看看我天朝足球就可以知道有時候靠人海戰術是遠遠不夠的,古典這種東西不僅需要養分,更需要先天的根基,陳薩、李雲迪、郎朗、王羽佳、薛嘯秋、張昊辰……這一溜列下來就是小白也感到夠振奮的。
除了鋼琴,大提琴算是聽的相對較多的了。曾經有段時間連續幾個晚上都是伴著elgar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入眠的,當然聽的自然是du pre的版本,可以說沒有杜普蕾的演繹,這首曲子也不會如此著名,雖然它本身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但是杜姐真的是給它賦予了靈魂,而杜姐的悲慘遭遇也讓這首曲子顯得格外富有意義。後來,一部她比煙花寂寞的電影也因此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之前我承認把這部電影快速拉了一遍,並沒有什麼冠絕,但是反覆聽了杜姐的琴聲之後才發現這麼一部電影沒有點背景知識和領域能力當真不行。
這首大協也適合最為悲苦愁悶的時候來聽,秦立巍也說elgar作曲的時候也是自己心境最糟糕的時候,不過能夠有這麼一部曲子作為最後的作品想來埃爵爺應該也可以滿意了。不過話說回來埃哥的salut d"amour也是獻給新婚妻子的,也是夠美女的,可惜很多都拿來做胎教音樂了,其實在婚禮上聽聽應該還是蠻好的。
當然,提到大提琴不能不提yo-yo-ma,說老實話每次看到這個英文名我都想到溜溜球,不過人家確實是大師,出產作品也多,目前在聽的友友大師拉的saint-sa?ns的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這在友友大師作品中可能不算太出名,但是更能體現出大師的多產和技藝的高超(貌似也沒太大聯繫,笑)。反正基本上什麼心情下都可以找到友友大師的各種契合作品,這麼看來其實友友大師還是蠻「大眾的」。
當然,由於聽的還是很少,rostropovich、fournier等大師聽的並不多,jordi savall的古大提琴也就是聽過他為《日出時讓悲傷終結》作的配樂,今天savall大師也將再次來到北京,到時候也可以現場感受一把大師的魅力了,只是能不能夠聽懂就另當別論了。
大提琴之下自然是小提琴,我只能說小提琴高手實在是太多了,由於前端時間著迷mendelssohn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就收羅出海菲茨、梅紐因、什洛莫?敏茨、文格洛夫、格魯米歐、鄭京和、珍妮?楊森、希拉里?哈恩、維多利亞?穆洛娃等多個版本,這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過由於門哥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實在太過於有名,拉的人多自然也是正常的。
其中,最喜歡的鄭京和的版本,最想聽希拉里?哈恩的現場,聽最多是穆洛娃的錄音,想來真是夠分裂的,當然最期望的還是能夠聽聽現場,前段時間呂思清在蛋蛋裡面有過,可惜錯過了,希望以後還有更好的機會吧。
作為一個吊絲秀才,往往以為浪漫派的歌曲就浪漫,這種斷章取義的方法對欣賞音樂可以說並沒有太大的好處,不過門哥的這首小協絕對適合花前月下浪漫的時候聽,當然雖然我已經聽了這麼多遍了,卻還沒有在沒有契合浪漫的情景,種種心酸不足為外人道,不說也罷,shuai~
當然,因了門哥這首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其他三首小協也找來聽了,柴小協一直是很多人的最愛,依然喜歡鄭京和的版本,沒辦法,純粹個人偏好,不帶任何評價成分。不過,也許是起初就被門哥的給洗腦了,聽其他的小協還一時沒緩過來,等到時候再找找適合的情境來欣賞吧。
樹上春樹說,「我下決心寫一本關於跑步的書,說起來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自那以後便苦苦思索,覺得這樣不行那樣也不成,始終不曾動筆,任煙花空散歲月空流。雖只是『跑步』一事,然而這個主題太過茫然,究竟該寫什麼,如何去寫,思緒實在紛紜雜亂,無章無法。」煙花空散歲月空流,這兩個月下來,拉拉雜雜瞎聽了些,基本上毫無章法,這也符合我毫無章法的個性,其實想來有時候聽的音樂跟心情真的有直接的關係,想來至今聽到七里香都彷彿置身高二那個燥熱無比的夏天,吹在身上的暖風。今天在寫這篇文章時,並沒有找古典音樂來聽,只是在循環《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想來這首歌的歌詞作為文章的結束應該是極好的,當我在聽古典音樂時我在聽些什麼呢?!
敬啟,這封書信給十五歲的你
敬啟
此刻正在閱讀這封信的你
身在何方,在做些什麼
十五歲的我
懷揣著無法向任何人述說的煩惱的種子
倘若是寫給未來的自己的信
是否就能將一切誠實地坦露
此刻,好像就快輸掉,好像就快哭出來
好像就快要消失的我
到底應該相信誰的話向前行才好呢?
唯一的心無數次變得支離破碎
無盡的苦痛之中,我仍活在這一刻
我仍活在這一刻
Music...
敬啟
謝謝
我有話要對十五歲的你說
到底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向著某個目的地前行
只要不停的問終能看到答案的
狂風巨浪的青春之海雖然很艱難
但是請將夢想的小舟駛向明天的岸邊
此刻,好像就快輸掉,好像就快哭出來
好像就快要消失的時候
只要相信自己的聲音前行就可以了
即使是已成為大人的我
也還是會受傷會有睡不著的夜晚
但是,我仍活在苦澀而又甜蜜的這一刻
Music...
人生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喔喔...
所以請不要畏懼去栽培你的夢想吧
La la la la la la
Keep on believing
La la la la la la
Keep on believing
Keep on believing
Keep on believing...
好像就快輸掉,好像就快哭出來
好像就快要消失的我
到底應該相信誰的話向前行才好呢?
啊!好像就快輸掉,好像就快哭出來
好像就快要消失的時候
只要相信自己的聲音前行就可以了
無論是哪個時代悲傷總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請,展露你的笑顏,活在這一刻
活在這一刻
敬啟
衷心祝願,現在正在讀這封信的你
能夠幸福!!!


很多答案都說聽的是哪方面的東西,這些答案都默認了一點,也就是輸入到不同人耳朵的聲音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你的感覺。
但自從因為機緣洗過耳朵之後,我就深深體會到這種論調其實是有問題的。不是說古典音樂的門檻得多高,但如果不知道一些基本概念的話,真的是很坑的,我們會錯過我們其實能聽到的信息,會錯過我們其實能聽到的感覺,導致其實輸入到你耳朵里的聲音本應是沒有遺漏,卻被你忽略了太多太多。我想沒有什麼比滿篇感想之後卻發現自己實際上聽漏了許多東西,導致整個感覺都出現變形來得更彆扭的了。

那麼這裡要涉及的概念有幾種?最基本的至少是「餘音」和「音程」。而這兩個概念在我們的語言和文化中都是相對陌生的。
先說餘音
我們把聲音的全過程粗略地分為音頭和餘音。在漢語的體系里,漢字的發音是單音節的,聲母和韻母的組合效果在一開始就提供了關於這個字發音的所有信息,因此導致中國人的耳朵對音頭而不是餘音更敏感。
而在像德語這樣的語言,單詞的後綴是極為重要的,它表明這個單詞的詞性是怎樣的,不把聲音聽全,你就不能掌握這個單詞的所有信息,因此從這個語言浸潤出來的人會對餘音更加敏感。
而我們要說,如果沒有對餘音的聽覺,實際上古典音樂和輕音樂是沒辦法在聽覺上拉開檔次的,因為輕音樂和流行音樂不像古典音樂,事實上並不在乎一個音的音尾和下一個音的音頭的銜接。在這個情況下,同樣用施坦威聽眾只能都覺得「好好聽」,最多速度什麼之類的有區別,實際上是分辨不出什麼真正的差異的。如果聽眾用餘音的聽覺去聽輕音樂的話,會發現每個音有一模一樣的「個頭」,而且和前一個音的餘音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至少你聽不出它在照顧前一個音的進程。這個問題事實上也是絕大多數音樂愛好者在演奏時會犯的毛病。為什麼演奏的時候感覺甚妙,最後一聽慘不忍睹?很大程度跟演奏時聽覺不能敏銳地觀察聲音的全過程有關係。這個概念是如此基礎,以至於沒有它我們就不能準確理解聲音的「比例」和「強弱」其實是不一樣的概念。不同聲部之間的差異不是通過強弱,而是通過比例的調配表現出來的,保持比例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某一聲部的音頭不要破壞其他聲部的餘音。
事實上這個概念也是區分新老技術的一個分水嶺(不是說老技術不管這個,而是技術的革新總是為了獲得對聲音更好的控制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典音樂界鼎鼎大名的鋼琴家Grigory Sokolov,大師在2013年前後將自己的技術改革到新的一代,大家可以對比他在今年和以往的live(視頻在油管上),就會發現他今年的聲音控制已經比往年精準許多,對餘音的利用更加靈活。(向老大師這把年紀還能把自己的技術完全推倒重來表示深深的敬意,要知道他用那套老技術彈出來的境界已經令人高山仰止了……)
推一下Volodos彈拉赫大奏的柔版樂章(Volodos改編)作為範例:

http://y.qq.com/#type=songmid=000lijzF2t6Kv8

PS:這種東西宜聽範例而不是錯誤範例,洗耳朵洗夠了耳朵也就磨尖了,不要用糟糕的例子來堵心……


第二個概念就是音程
音程按照百度百科來定義是這樣的:

音程指兩個音級在音高上的相互關係,就是指兩個音在音高上的距離而言,其單位名稱叫做度。

對,音程是指音高上的距離。這個概念有什麼好稀奇的?關鍵在於在演奏中把這種距離感表現出來。C-F的距離演奏出來應該比C-E聽起來要「遠」一點,同理,C-G比C-F「遠」,C-A比C-G「遠」,半音聽起來要比全音更「近」,以此類推。注意無論強弱都必須保持這種距離感,也就是說,要有「保持音高」的感覺。
所以古典音樂裡面的飆高音根本和流行音樂里的飆高音不一樣的好嗎!不止是音高要跑那麼高而已,而且在感覺上要聽出好像「爬」得好高,流行音樂是不需要這種往上提的感覺的,它就是越要在原地,飆高音的時候才聽起來更刺激。
給女神安娜的例子:

藝術歌曲《這兒好》,拉赫瑪尼諾夫曲
http://y.qq.com/#type=songmid=001oizTw4CARQI

這和中國的文化也是沒什麼交集的,要知道中國雖然很早就有律制,但是一直沒形成系統的和聲概念,這導致中國人沒什麼相對音高。希望在現今更多的系統性訓練之下能夠克服這點文化上的差異吧。

至於風格、和聲、曲式方面之類的,都是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沒有音程就沒有和聲,就沒有終止式,曲式結構也無從談起。如果沒有聲音銜接上的審美,也就無所謂風格這一說了。
再補充一點的話,那就是古典音樂極端強調對聲音的整體把握。流行音樂里低音就是低音,高音就是高音,編曲就一定是樂器本身的聲音,這些是可以分開來聽的。但是在古典音樂里不是這樣!你需要考慮更多的要素。一個聲音是連同其他聲音和背景一起合起來把握的,一定是在整體的視角下去理解這個聲音應該長什麼樣子。如果你看到有資深愛好者或者專業人士聊到某地方的處理說要「改進觸鍵」或者是「揉弦更激烈」之類的說法,那一定是有問題的,因為不談及聲音整體的細節處理都是耍流氓,說白了就是根本不知道應該怎樣去真正把握這裡聲音的成分,使之成為音樂。

那麼最初步的內容就是這樣。


音樂就是音樂,它本身是沒有感情的。你聽音樂聽到的感受,想像到的畫面,勾起的回憶,是你的閱歷,文化給你的感受,音樂是它們表達出來的媒介,音樂本身是一種形式,它最根本的美是形式美。有歌詞的音樂,比如流行音樂表達的方式是有歌詞和旋律兩種形式的,它們的結合共同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所以流行音樂是簡化和淺顯易懂的表達。古典音樂牛就牛在,它本身的形式美足夠強大,可以讓你從形式本身感受到感情,觸動人心。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典音樂給幾代的人帶來同樣的震撼,這就是人類文化的精粹,在音樂上的極致。
我聽的比較多的是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馬友友。電影配樂莫里康內,漢斯季默,約翰威廉姆斯,久石讓,也是古典音樂的現代發展吧。
推薦耶魯大學的《聆聽音樂》公開課,零基礎的可以入門


很反感一刀切的說法。音樂既不是完全表現畫面或者情感,也不是完全內律(即音樂與外界毫無關係)。我可以舉出非常外律的作品(多說一嘴,外律和是否有標題沒有必然聯繫),比如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我也可以舉出非常內律的作品,比如海頓的奏鳴曲。這完全取決於作曲家的意圖。高超的作曲家,想用音樂表達什麼的時候,絕對是入木三分的。聽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你不聯想到那個時代都難。
再打個比方,俄羅斯方塊是遊戲,仙劍奇俠傳也是遊戲,前者完全內律,所謂的純遊戲,後者非常外律,和歷史文化背景聯繫很多。但他們都是遊戲。所以不要搞一刀切,音樂是很多能的。


有時就在耳邊放著音樂,因為在忙別的而沒太在意。
有時就在耳邊放著音樂,因心中所想突然和旋律契合了,就很有感覺。


純粹是音樂里的美感,節奏之美,旋律之美,結構之美,音符間的和聲對位之美,細節上的情感色彩之美,宏觀上的情感對比變化歷程之美。一言以蔽之:欣賞曲子的時空織體在我腦子裡留下的印象。五個字以蔽之:真tm好聽。


以前我也覺著古典音樂應該從裡面體會出點兒什麼來,搞得像什麼樂評一樣。
後來發現,其實有一部分古典樂是基本沒有什麼情感的,就是單純的音樂。
沒錯我說的就是巴赫,巴赫萬能,什麼時候聽都不違和,不能更贊……
所以,我聽的就是音樂。


我並不是學音樂的,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的音樂愛好者,也嘗試著以我自身的聽覺體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剛開始聽古典音樂的時候,是從器樂開始的,當時純粹是著迷於由各種樂器發出來的優美的或者華麗或者暗淡憂傷的旋律。聽了幾個月後,我覺得音樂應該有一些奧秘,於是,我逐漸地去了解作曲家的成果,沒錯,你猜的沒錯,我逐漸去翻閱總譜,我發現我並沒有辦法看懂。於是,我花時間去學基礎樂理,去學和聲,去了解曲式學,我發現,音樂原來有那麼多的奧秘。比如:

1. 肖邦《夜曲Op. 27, No. 2》中有幾個和弦外音的使用,結合著緩慢的和聲節奏、跳躍的旋律和齊奏式的織體、寬闊的音域,帶來了一種浪漫主義時期所具有的音樂浪漫色彩。
2. 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插部,使用固定的旋律,通過類似拉威爾《波萊羅》的那種變奏手法來刻畫野蠻的納粹軍隊的入侵。
3. 德彪西《沉沒的教堂》通過使用中古調式或者五聲調式,利用四度或者五度疊置的和弦,形成一種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
4.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第一部分「智者的行進」,其中有一部分使用定音鼓、大鼓、大鑼來添加色彩,營造出一種沉重的行進效果。
……………………(還有很多很多)

到此,我發現,我在音樂欣賞方面已經逐漸跟多年前的自己不太一樣了。我在聽音樂的時候,結合著作曲家的最直接的勞動成果——總譜,我發現,自己開始有了對作曲家的理解。我學音樂的同學跟我說,「能有這樣的業餘愛好者去看總譜,去認真聽作曲家的音樂,作曲家肯定會很欣慰。」我知道她的話不免有些那個,不過,我真的開始認為,如果真的需要去理解作曲家,接觸第一手的資料,永遠比第二首資料可靠和真實。所以,我如果要細聽某一部作品,我一定會去找總譜,去聽音樂,去分析,以獲得我自己對作曲家的理解。而尋找相關的音樂欣賞解讀等這一類文字性的解釋,我就會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現在回到話題,聽音樂到底聽些什麼?這種問題確實很難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我雖然提供了我的聽覺經驗,但是不代表都是這樣的。一些人在一整部交響曲中能聽出一個首尾連貫,有開始有發展有高潮有結局的故事,這種聽覺感受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另一些人則能聽出很多很多的畫面,比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他們會產生很多很多田園和鄉村的畫面,這於我也是困難的。但是,我並不排斥別人這樣去聽。音樂的特徵,就在於欣賞的多樣性。音樂能表現什麼?它所能真正表現的東西到底有沒有?這些一直是音樂學者們爭論的話題,尤其是對於純音樂的器樂曲(這裡的純音樂是指連標題都不帶文學意義的標題,如第XX號交響曲,第XX號四重奏等)。

綜上,我個人聽音樂,會偏重於作曲技法分析層面,但是我不反對其他人的理解。


古典音樂的魅力就在於複雜以及空間。

而你首先應該聽見:所有的聲部,他們的力度變化,速度變化。音樂是音高音量音色與時間的藝術。先把握理性,後感性。
聽見之後,音樂讓你想到什麼是什麼。
可以是畫面,也可以是故事,或僅僅是簡單的情緒。音樂所反映的歷史。

在往後,可以關注藝術家的個人風格。我指演奏家和指揮家。


聽古典音樂,哪怕是同一首作品,可能每次聽都會在聽不同的東西。

有時候我忙碌了一天,已經很累了,晚上坐在音樂廳里聽著樂團演奏著舒緩的旋律,那我聽的就是那種樂曲帶給我的放鬆感。

有時候我在小型沙龍里和音樂家同事們一起聊著音樂,他們隨手演奏幾段小品,我聽的就是音樂中與我們聊天的話題產生共鳴的地方。

有時候我一個人在家裡,戴上耳機,聽上一張藝術歌曲的專輯,讓歌聲和琴聲在歌詞中連成一條河,那我聽的就是如同看著波光粼粼的河面時的幸福感。

說白了,不管聽什麼音樂,都是因為我們喜歡,既然喜歡,那就聽吧,怎麼聽都可以。


好多回答都太裝了……

就很簡單,大部分人不管聽什麼音樂聽的都是主旋律,或者節奏。因為最直接,最容易感受,最容易記住。

往專業方面靠的話才是其他答案里寫的那些音樂知識。

沒想到還有人回答心理層面的東西……那也是受過相關音樂教育的人才會往那方面想吧


我們在看自己,也在看這個世界。
在音樂里我們全然做著自己。如果你仔細聽,你可以聽見大管不怎麼明顯的哼鳴,你可以聽見低音鼓沉悶的吶喊,你可以聽見不單單只有主旋律聲部的高度,你還可以聽見指揮的情感噴發,你還可以聽見你並沒有注意到的微小細節。
古典讓我們感受渺小。除了作曲家和指揮想要表達出來的情感之外,在一支龐大的交響盛會中,我們的存在像是我們自己在這茫茫人海,獨享著自己這樣一份自私、私密的情感。古典樂不是詩文,不是運動,這是唯一一種讓我們釋放情緒卻不露聲色的方式。
說一說我自己的經歷。我曾經在一座教堂前看見一對年老的夫婦聽著唱詩班的聲音哭得像個孩子,我只是覺得奇怪。十年之後,我離開音樂,偶然在課上聽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陸》,我先是興奮,接著是傷感,我從未覺得這首曲子這麼好聽過。
古典是一部最好的電影。古典,"classic",在古希臘語里意味著「最好」。古典是一種情操,和中國人的唐詩宋詞一個道理,雖然歪果仁沒有辦法特別理解我們的詩歌,但是我們卻能和他們站在一起聆聽古典樂。在古典樂里我們獲得精神的交流和人格的平等。
原成為更好的自己。
--------------------------------------------------------------------------------------------------
另:一定要買好音響和正版CD 最好黑膠 但現在好像很少人用那個了。


首先,我還是想重複作家阿城的一個說法,就是;應該把「西方古典音樂」翻譯為「西方經典音樂」。
能夠被稱為西方經典音樂的那些作品,都是三百多年裡經歷沙裡淘金大浪淘沙過程被歷史沉澱下來的優秀音樂作品,其中相當大一部分,被無數的演奏家/樂團反覆演奏演出。近100年來,世界上每天都在排演演出這些作品;無數的人就靠演奏演出這些作品安身立命、成就功名。可以說,每個西方經典音樂的大作曲家(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德彪西、瓦格納、威爾第······),都養活了無數的人。而迄今為止,即使取得最高成就(藝術高度和流行普及程度)的搖滾/流行音樂的歌手/樂隊(也可以列出長串名單如Eric Clapton,Bob Dylan、Eagles等等等等),也無法和前述那些作曲家相比。由此,我們可以推知,那些西方經典音樂作品一定在音樂藝術的形式和內容、情感和思想上,有著寶貴的獨特的值得聆聽、感受、探究和欣賞的東西。
以我聽樂的經驗來說,那些能讓人在頭腦中產生描摹性的畫面、場景感的,或者感情特徵非常單純明顯的,就作品而言,還屬於音樂美學上比較初級的作品,一大批西方經典音樂作品可以歸入這個類別;就聽者而言,如果聽的不是這類淺顯初級的作品而在頭腦中產生描摹性的畫面、場景感,那就是聽者的欣賞水平還比較初級淺薄。
我眼裡,比上述初級的高一級的作品,大略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音樂藝術形式美為主的作品,最典型者如德彪西、拉威爾、斯特拉文斯基;另一種是情感的音樂表達很突出,這些情感不好具體用文字語言表述,經常是綜合性的、過程性的,也就是或者在作品裡同時表達了深刻複雜的情感(體驗/變化),或者在音樂進行中次第表達了不同的情感,勃拉姆斯、肖邦、柴可夫斯基、鮑羅丁、威爾第、比才的多數作品最具代表性。
最高級的西方經典音樂作品,是表達或深刻或宏大的思想的作品。這類作品,有的表達了對人生人性的感受和思考,有的表達了對社會、歷史的感受和思考,有的表達了作曲家認可或總結的哲學思想,總括就是對人心人世、時間宇宙、宗教信仰等深刻宏大問題的思考和表現。這裡,我認為巴赫、貝多芬、瓦格納、布魯克納、馬勒和肖斯塔科維奇是這一類最偉大的作曲家。
但是,並不是一個作曲家的所有作品都只歸入一個類別,而是一個作曲家可以有不同類別的作品,以上只是我的分類,而我的分類是以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來進行的。因為在我看來,不是音樂專業的人,欣賞音樂沒有必要一定要搞清音樂作品的音樂學問題。
我聽很多西方經典音樂作品的時候,經常會恨不能浩然長嘆:世上怎麼就有這樣的天才人類居然能寫出這麼令人驚異絕倫的音樂?要舉例簡直舉不勝舉!我曾經把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在一夜十個小時當中翻來覆去地聽,單是這部貝多芬第六,我聽了絕不下三百遍。還有瓦格納的兩部歌劇:《特里斯坦和伊索尓德》和《尼伯龍根的指環》,我都收有幾十個版本的錄音,聽了都不下兩遍。當然,作為一個西方經典音樂的痴迷者,我也極度推崇那些偉大傑出的指揮家和演奏家,他們也是神級的人物。
也說說柴科夫斯基。老柴當然是偉大的、天才的作曲家,但我認為他主要應該歸入第二類作曲家,儘管他的第六交響曲「悲愴」在我看來是他最深刻厚重的作品,完全應該歸入最高級的音樂作品之中,但他的絕大部分音樂作品,也是在我看來,都不夠深刻。同是俄羅斯作曲家,我認為肖斯塔科維奇比老柴總體上要高一個層次。話題扯偏一點,普希金和托爾斯泰倒是舉世公認的最高級別的偉大的文學家。
最後,在我看來,各個發達文明的偉大傑出的文學藝術家和科學家以及各種能工巧匠,這當中當然包括西方經典音樂的作曲家指揮家和演奏家,才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值得寶貴也真正能永垂不朽的人。
以上一孔之見,噴出來博方家一笑。


音樂帶給我的是記憶和情緒。

一般都是走路和騎車的時候聽歌,所以在室內聽到熟悉的曲子腦海里也會有樹,鳥,風聲。生氣的時候聽到某些音樂可以慢慢安撫我。而在路上的時候,音樂讓路上的風景變得有趣。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哥德堡變奏曲,因為看過漢尼拔(美劇版本)所以每次聽到都會幻想自己坐得筆直在吃精緻的西餐,但是又會有點毛骨悚然的感覺……

另外自己也在樂隊呆過四五年,所以有的時候會回想起在樂隊遇到的人和事。

有的時候會專心的聽某一樣樂器,覺得身邊有很多其他人和自己一起演奏,我只是曲子中的一個小角色,特別是聽到恢宏的曲子覺得自己很渺小。

相反也有時覺得自己是指揮,領導了整個樂曲,感覺自己很有氣勢。

看到有個答主說自己聽小時候聽過的歌會回到小時候,我突然想到大概初中的時候練一個新曲子,春之聲,發現很快就練熟了,感覺比之前的曲子都簡單,然後就吹給我媽媽聽(本人學的是長笛),她說咦?這首歌你小時候一遍一遍的聽都不許別人換掉呢!覺得音樂真的很奇妙。

現在聽古典音樂比較少了,大部分都是在影視作品裡面聽的,所以聽到就會回想起情節咯!特別是聽劇院魅影的伴奏之類的,簡直就在腦海裡面演音樂劇呀自動填詞呀!

好像還有個答主說聽到有些會想談戀愛,我聽到how I met your mother 裡面的很多古典音樂也好想談戀愛!(捂臉跑走)


推薦閱讀:

一整個交響樂團成員打群架誰會贏?
外行如何偽裝成一個大型管弦樂隊的指揮?
如何在音樂會上科學地選座?

TAG:古典音樂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 交響樂 | 柴可夫斯基 | 管弦樂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