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
如題
青春啊青春。雖然現在成了guilty pleasure,偶爾聊天提到時候都是用來嘲笑人的梗,男生們也都假裝沒興趣。可是我才不信他們當年沒有在電視機前幫hsm破收視紀錄。
它有多成功呢,Fortune做了個數據上的總結http://fortune.com/2016/03/02/disney-high-school-musical-4/
引用幾個,第一部首映770萬觀眾,第二部1860萬觀眾,06-07為迪斯尼掙了十億美金。收視紀錄,銷量紀錄隨便破,第三部放上大銀幕時候預售得比Harry Potter還好。
可是為什麼會這麼成功呢,我也不知道。於是我又上網查了一圈,發現大家也不知道。對電影和電影配樂本身的評價大多都是老套又爛俗。但是擋不住它受歡迎它賣的好啊。有人說是迪斯尼營銷的好(問題是當年迪斯尼也也沒料到這麼成功根本沒比別的電影多花功夫),有人說十歲左右的小女生被男主角風一般的髮型所吸引(說實話我有些相信這個理由,trump就是佐證),有人說高中生又唱又跳就是受歡迎啊(前有grease後有glee,似乎是有些規律?)。然而這些說法都不足以令人信服,期待有能夠看透現象後本質的大神來給我們答案。
怎麼評價?它是個製作低廉劇情俗套、卻獲得了謎之成功的電影系列。
高一的時候老師給我們全班放High school musical1,說這是美國的高中生活,也是你們的大學生活。當時我表示發現了新世界的大門啊,大學生活如此美好,打球唱歌泡妹子,雖有矛盾但總能迎刃而解。尤其是結尾技術女郎遠程把球場計時器搞壞,把實驗室藥品搞出煙,從而抽出時間去劇場表演,給了我深深的印象,原來不止日本高中生,美國的也這麼厲害。雖然早已對技術天才見怪不怪,但這畢竟是寫實的一部電影,拋開歌舞,我就真傻傻地認為美帝高中是這樣的了,勞資考上大學也能打球唱歌泡妹子了,歐耶!
--_--
直到我報了機械工程系。。。
PS:歌舞青春系列對我來說是真愛,自從教室看過1之後,我在家裡又看了2,3,並且拷到了P4上,在宿舍偷著看,在教室偷著看,放假回家躺著看。每首歌幾乎都能隨口唱出來。在高三快高考的某次班會上,當時由我主辦,我把3這部電影分P跳著加我的講解給全班同學安利了一遍,畢業季嘛,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也真是可愛。
扎克埃夫隆當年真是帥掉渣!
扎克埃夫隆當年真是帥掉渣!!
扎克埃夫隆當年真是帥掉渣!!!
我是男的。先佔個坑。
我知道劇情很傻,歌也很一般般。從專業角度,是部不值得一提的電影。但我對《歌舞青春》有種永遠不會衰退的情懷。
電影在初中已經被看爛了,買了三部的DVD碟片(第三部還是藍光!當時花巨額!而且我們家還沒藍光播放器,所以第三部看的次數最少)。外加演唱會現場DVD,各種筆記本等周邊。
現在時不時會聽原聲帶,每次聽的時候,都會把我帶回8年前,對未來生活憧憬的中學時代,充滿活力、充滿天真、充滿熱情。
詳細,日後再補……
曬下我的收藏:還有個小筆記本被我們初中班主任收了,有次計謀翻牆去他家(老師宿舍)偷回來,但是沒執行......都是初中一起「團購」。
在我的心目中,美國是一個融合了最保守的價值觀念與最激情的青春的國家。
美國的創造力來自於兩方面,一是清教徒文化所倡導的虔誠信仰,努力奮鬥的立國理念,二是基於他獨特的地理與歷史造就的年輕積極的心態,假如這兩方面缺少了其中的一個,美國都不會是今天我們見到的這個樣子,缺乏信仰,創造力會變成邪惡的智力,少了青春,會喪失人的理想主義。
美國的魅力就在於他向世界所展示的一個新的,年輕的,充滿自信和活力的夢想,而這夢想的基石就是信仰與創造。
一個人沒有信仰會墮落,沒有勤奮就流於空談。
按照被歐洲藝術電影慣壞了的文藝青年的標準來看,典型的美國校園喜劇非常--傻,俗氣,幼稚,而談到青春,總會想起四百下,死亡詩社,大象,或者牯嶺街之類。上述影片是屬於非主流的知識階層的反思作品,而歌舞青春這類電影則是典型的商業娛樂電影,體現了美國主流價值取向的,並且可以為世界上大多數觀眾所接受並且喜愛的電影,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在一部電影里看到了純潔的愛,飛揚的青春,快樂的故事,看到了真,善,美,難道這還不夠嗎。
漂亮健康的姑娘小夥子,歡快風趣的歌舞,明亮鮮艷的色彩,原來青春是這樣美好而簡單。
籃球,戲劇,科學競賽,年輕人之間那種純潔的情愫,真摯誠實的友誼,勇敢追求心中的夢想,不畏懼邪惡堅持鬥爭直到成功,難道這不是一個年輕人本應有的理想嗎。
我想我們年輕的朋友已經忘記了青春本該有的摸樣,甚至從未有過真正的青春。
我的青春在哪裡?
在乏味的課本中,在永遠做不完的作業里,在補習班的禁閉中,在教室沉悶的空氣中,在父母功利式的愛中,在老師的謊言中,在家長的抱怨中,在虛擬世界的暴力發泄中,青春就這樣消逝了。
每當我走在街上看到那一個個戴著眼鏡的豆芽菜或者肥胖的男孩們,看到被醜陋的校服掩蓋的沒有美麗與色彩的女孩子們,我就感到很悲傷。
難道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想要塑造的人?
我記得一次做公車忽然聽到背後一個稚嫩的聲音在無比內行的談論某處的一個樓盤,我驚訝的回頭看了一眼,那說話的男孩子至多10歲。
一個中國的孩子很早就懂得了,人是要考慮將來的工作與房子問題的,就是說除了錢和吃之外,沒有什麼可以為之奮鬥的,也沒有什麼值得重視的,自然除了這兩樣也沒有可以相信的東西。
有人說,當代青年如何叛逆如何狂熱,其實我倒認為,叛逆是假,務實是真,狂熱是表,空虛是內。
一個人在青年時代,沒有點理想主義或者夢想是奇怪的,一個人在少年時代不單純是難以讓人理解的,因為青春的魅力就在於天真與理想,天真的眼睛可以看到世界的不完美,理想主義是人類進步的途徑,一個有青春氣質的民族總是世界上最富於進取與朝氣的民族。看到日本青年在內蒙植樹,美國青年在非洲做義工,甚至連被許多人認為叛逆的安吉利娜朱麗做慈善,我就感到作為一個曾經的中國青年的恥辱,那並非是金錢充裕做理由,我們這裡的富家子弟又在做什麼呢,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是信仰的問題。
現在的人們最喜歡標榜自己的非理想主義,如何自我,其實我在裡面看到的不是真正美國式的獨立與自由,個性的飽滿,而是典型的中國式的老成精明所體現的陰鬱與嘲弄的混合,這裡面蘊涵的與其說是反抗,不如說是妒嫉妒,嘲弄一切的結果最後也只是否定人本身。
都是炒作,都是為了錢。
中國的每一代青年都有被一種被欺騙的感覺,這並不是法國大革命後勒內式的頹唐,也不是維特式的愛情煩惱,更不是美國青年對物化社會麥田式的決絕,中國青年總是被所謂的權威和偶像所左右,陷於狂熱,最後就有一種被欺騙後強烈的自甘墮落和報復一切的仇恨,這是一種被當作工具後沒有支付足夠的報酬的氣憤。而每個時代最激烈的憤怒都不是來自貧苦的底層人,而是沒有得到好處的文人。
讀書為做官,做官為發財。
那些駭人聽聞的頭懸粱錐刺骨的苦讀神話其目的,無非是這個。
所以為了明天的物質利益可以犧牲今天的,只有一次的,美好的青春。
不好好讀書將來要飯---這個就足以扼殺一個人的童年,青春,還有生命中一切美好的東西。
所以,近代中國的啟蒙者都讚美青春,因為他們都感到了老大帝國的老人個性,傳統教育對青春的殘害,一個中國人是用青春來兌換老年為數不多的時日的,不怕老,只怕死,而青春,青年是不畏懼死亡的,那些人試圖用未來虛幻的物質利益來欺騙青年,用虛無主義來腐蝕理想,就是害怕青年中國,年輕的中國,他們害怕的,是年輕人們的信仰。
無論在多少方面應該指責,我還是欣賞恰同學少年的中流擊水,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魄,青春就是理想,就是革命,就是信仰,就是行動。
對愛情嚮往,對友誼的選擇友誼,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歡樂的追求,對知識與理想的執卓,這一切都應該是發自你的內心,而不是強迫或者利益的交換,這部電影就是要說明這個道理。
美好的東西都是簡單的自然的,青春就應該自由,奔放,熱情,單純,人生畢竟只有一次,唱歌吧,起舞吧,聽從你靈魂的聲音吧!前幾天去學校附近的小學輔導五年級小朋友做功課,小女孩Noor說想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叫Gabriella。小男孩Sami立刻接話說,是因為High School Musical嗎?然後講起他爸爸有一天randomly調到一個在放High School Musical的頻道,然後帶著迷之微笑看完了整部電影…
我今年大一,也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學校里風靡HSM以及類似的電影。想想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是2008年,距離現在已經有8年了,而現在的小學生依然熟悉這部電影,雖然他們對它的觀感相對於我們當初瘋狂的迷戀已經變質不少。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影響力如此巨大,大概在於它不僅符合「校園戀情+找到真我」的基本框架。它的universal appeal來源於對男女主角心理歷程的刻畫(而不是單從女主角或男主角的角度出發)、劇中人物的種族群體的多樣性(黑人亞裔白人;書獃子運動員Drama Queen)以及最為真實可感的背景設置(高中校園)。 這種恰如其分的戲劇化,在我看來讓HSM比起其他的同時期青春電影具備了更強的吸引力。而尤其是第一步的電影歌曲,對於它的主要受眾來說(主要接觸的是pop music而並非更aggressive的搖滾hiphop的5th-9th graders)極其琅琅上口、易於接受。
不過對我來說,這大概是在我人生中第一部讓我有「想戀愛」衝動的電影吧(? ̄? ??  ̄??)
整個高中都是拿Breaking Free 裡面那句There is no star in heaven that we can"t reach 作為座右銘。
進了大學,送畢業生晚會上還參與了We are all in these together舞蹈排演。
所以至始至終戲內戲外歌舞青春都給我滿滿的美好。突然想起看歌舞青春1
已經是08年時候的事了
時間在變
情懷不變
在看歌舞青春前 我對美國所知甚少
這部電影讓我十分嚮往美國的高中
以至於對自己乏味的中學時期十分失望
當年的男主 扎克埃夫隆還是個有著厚重劉海的騷年
歌舞青春1
當時雨中唱歌跳舞那段簡直太浪漫
多少次幻想自己也會有這麼浪漫的場景
與愛人在雨中跳舞
後來發現要找到這樣合拍的人 太難
女主還是那個膚色有點黑唱歌超甜的美少女
歌舞青春系列三部都很精彩
第一部的相識到第三部的結束
每位演員都成長了不少
電影插曲也是各種好聽
第一部男女主初相識合唱的start of something new
第三部男女主畢業季的just wanna be with you
都曾讓我循環聽了好久
男女主曾是電影圈著名的金童玉女
相戀5年左右
後來還是以分手收場
現在有了各自的幸福
然而瓦妮莎的現任長得也太誘人了 還是姐弟戀
奧斯汀巴特勒
凱莉日記里表演得挺出色 顏值擔當小鮮肉
扎克的現任我卻不敢恭維…
歌舞青春3 畢業季
看得我十分難過 就這樣要與這個系列告別
最後一部以舞台劇的形式揮手告別高中時代
多麼美好
最後的最後
大家齊聚 跳舞
高唱 High school musical
於是青春落幕了
所幸最後男主糾結後
選擇了一所離女主學校不太遠的大學
當時看完 覺得我的青春彷彿也落幕了
總體來看 劇情其實很一般
就是青春期的各種小事和各種迷茫
插曲好聽
但我覺得比國內的各種所謂青春電影強太多
我的青春可沒有墮胎車禍出國什麼的呀
回答這個問題勾起了我的懷舊情懷
第一次接觸歌舞青春,還是在高中的音樂課上,第一次知道,原來故事情節還可以用唱歌的方式來描述,後來上了大學,手機鈴聲也一度是那首right here,right now 。還記得那會兒,室友還戲稱right here ,right now,right man。哈哈哈哈。
就不去評價劇情,帶了太多青春回憶的電影,即使再談起依舊覺得很好,我想這大概就是對回憶的偏愛吧。
和很多人一樣,第一次接觸應該是在高一的音樂課上,當時老師講課的主題是音樂電影,是的,當時還看了《雨中曲》。
當時的心情嘛,可能就像男主角被女主角一開口的美妙嗓音驚艷到了一樣一樣的,真的,雖然男主角唱的也很好,但是女主角一開口,我當時真的是,我的天啊,這女孩子唱歌咋這麼好聽,這種感覺。直到現在都很喜歡女主角的聲音,直到現在在KTV依然唱不出「when there me and you」,直到現在仍然會一遍遍的重看,直到現在依然會哼裡面的歌,直到現在仍然幻想能有一個人陪我在雨中跳「can I have this dance」,直到現在仍然想著要是畢業的時候能和大家一起跳we are all in this together就好了,直到現在還是會不厭其煩的跟沒看過的人推薦,直到現在仍然希望要是男女主一直在一起就好了。
說不清是因為什麼,可能是因為自己就是一個喜歡唱啊跳啊的人吧,也可能是自己的青春比較乏味,而它滿足了一個女生對青春所有的幻想吧!有一個又帥,又會打籃球,唱歌又好,跳舞也好,又那麼受歡迎的校園紅人做男朋友,自己又那麼聰明,喜歡唱歌還有表現的平台,偶爾的不順心總是有朋友幫著自己就解決了,這樣的生活誰不想要?然而自己沒有。。那就看看別人的吧!這部電影讓我對青春本來的模模糊糊的期待具象化了,它讓我明白了,對了,就是這種感覺,我就是想要這樣的青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劇情確實略一般,但就是百看不厭,對青春充滿回憶,這才是真正的青春電影
大二了,直到今天的音樂鑒賞課,才第一次看到這部洋溢著青春熱情的電影。很慶幸沒有拖到更晚。這部電影很棒,我莫名其妙地就想到了這樣一句話,「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一看這個劇就想到初中時代,不得不說深受這部劇的影響特別想去美國讀書,雖然現在知道是假的,但是還是心存美好...=_=
現在看演技和劇情真是蜜汁尷尬可是擋不住我對它的愛啊,我想大概是因為這部電影有著和我們一樣的成長題材背景,給了我們一個理想校園生活的精神依託,每個人都可以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吧,電影里傳達的永遠是向上陽光的題材,讓我們有了一片掙脫現實可是又和我們有著相同背景的凈土。而且從第一部到第三部,也是一個明顯的成長時間線,從相識到畢業季,可以說我們是和這部電影一起成長的,一種情愫已經在我們這些第一批受眾心裡種下了。
總結就是,這是一部承載了我們理直氣壯中二回憶的電影。
好奇的點進來挨個看了大家的回答,發現回答的都是高中生或者觀看時的高中生(也包含大學生)。可我要說的是:這系列電影我是上班後才看到的!!!
內容不說,歌舞的形式首先就蠻吸引人的。我喜歡看的原因大概是能回憶起屬於我的青春吧。
或熱烈,年輕的人們哪個不熱烈?
或遺憾,誰沒有年輕時未完的夢想呢?
或共鳴,為夢想而努力的他們與當年的我們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部系列電影直到讀了大學才看(還兩個月實習 ) 不說電影裡面是高中生活 就是換成現在大學都沒這麼嗨 對於自己熱愛的事情的堅持 敢於打破一成不變的生活 因為共同的愛好就能打成一片的如此簡單純粹的友誼 滿滿的都是青春和回憶?
今天又去看了一遍《灰姑娘之舞動奇蹟》,發現男主真的好帥(?&>ω&<*?),然後去搜了一下,才知道安德魯是《歌舞青春1》里給扎克配唱歌部分的人,不過後面兩部是扎克自己唱的。不過也覺得有點可惜,《灰姑娘》是08年的,《歌舞》是06年的,就像前面那個回答一樣,人們說《歌舞》,即使單指第一部,也都是默認扎克的歌聲(雖然我之前也這麼以為),但很少有人知道安德魯啊!
其實我當年並沒有覺得《歌舞》男主很帥來著。。。。不過第一次看《灰姑娘》也對男主沒什麼印象,可能當時年紀太小了,現在看,真的至少在這部電影里好帥啊啊啊!年紀大了怎樣就不管了。
《歌舞青春》也算是我第一次接觸歌舞類電影的作品。
雖然已經過了10年,《歌舞青春》系列現在看來,仍是一部很棒的青春校園片,重看一遍,心情會驟然變得明朗開心,結尾男女主角的對唱仍然會讓我渾身雞皮疙瘩起好幾輪。也許單純簡單,也許俗氣幼稚,但是我理想中的青春,就是這個樣子的。不是天天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不是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學校主辦演個舞台劇情意萌生,參加運動會在操場揮灑熱血,或者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拚搏,感情越來越深,這樣在畢業後,回顧自己的青春,才不會有虛度感。可惜我們這一代人,註定是沒有青春的,也許只有青春痘。
前幾年國內流行拍青春校園文藝片,男女主角不是校花校草,起碼也是個學校的風雲人物。可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帶著厚厚的眼鏡、被藍綠色大碼校服遮住身材的普通中學生而已,哪裡有那麼多風花雪月的時間?扮演男女主角的也是當下流量小生或者小花,保證了粉絲黨,投資方買下一個大IP,保證了原著黨,接下來就是改編和快速拍攝剪輯。不到半年,一部校園疼痛虐戀片就上映了。可是為什麼,校花校草的青春,都充斥著三角戀、墮胎、出國,多年後相遇,物是人非……幾乎沒有這些橋段的,都不好意思叫青春校園片。
可是,這不是我們的青春。先無論校花校草們經歷了什麼,難道我們的青春一定要被幻想成這麼曲折離奇,才能對得起「青春」二字?青春不是奇幻,而是熱血,是一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為了共同的夢想,一起努力,無論最後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都是很珍貴的回憶。而成年人的世界則充斥著利益、權衡、算計,我們都已經這麼累了,還需要看這些糾結扭曲的青春片來找回憶嗎?那找到的也不是我的回憶了。
青春,就應該開心、簡單。複雜,是屬於成年人的世界。
當盡情時盡歡暢 ,切莫辜負好韶光。
小學的時候從四年級看到六年級 特別喜歡 覺得這種生活就是夢想吧 有戀人朋友在旁 互相陪伴 有夢想 歌還這麼好聽 關鍵是zac那時候多好看啊 雖然現在看土得不行 我六年級的時候還對自己說太好了她們11年就會結婚了 結果五年回去了 zac變成壯男專註 屁尿喜劇 十年聚會的時候倆人都沒有交集(準確說zac來都沒來
真是應了那句話 所有感情都在褪色 快慢問題而已
第一次是在電視中央六頻道看的 看了一半 就一直記著 後來偶然間買碟的時候找到了 簡直不能更高興 作為一個俗咖 當初最吸引我的肯定就是Troy的顏 覺得怎麼會有這麼帥的男孩紙 想在他的藍眼睛裡游泳 (果然當初的我太年輕) 然後知道Zac和Vanessa在一塊了 自己作為他倆的cp黨幸福的不行 當時感覺他倆能在一起一輩子 but...
雖然現在回頭看 覺得劇情一般 但依然覺得裡面的音樂很好聽啊 手機里現在還保留了幾首
這一系列看了四五遍 依然很喜歡 願意看他們唱唱跳跳 懷念當初的他們還有當初的自己
看了很多遍,裡面的歌都很好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