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系列是否在作品廣度和深度上都已經超過了星戰系列?

高達系列從0079年至今,已經走過超過35個年頭,系列作品數量質量也都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作品世界觀宏大不乏細膩,以戰鬥機器人高達為線索,講述了戰爭年代背景下人們的悲歡離合,戰爭慘烈。
星戰系列作為同期(1977)的科幻作品,更注重各方勢力的角力和政治角逐,不同種族不同勢力的社會結構和和宏觀戰爭走向,背景宏大,氣勢恢宏。
我兩個系列都很喜歡,所以現在想請大家理性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是否因為高達系列是以動畫為載體且受眾不如星戰系列廣,普遍認為星戰系列更有廣度和深度呢?
個人投高達一票,我認為綜合評價高達系列的深度和藝術性價值已經超過星戰系列了。
望不吝賜教。


作為高達粉和星戰粉,我只想說題主你不要搞事情。


理性討論,高達系列是否在作品廣度和深度上都已經超過了星戰系列?
理性討論,三體系列是否在作品廣度和深度上都已經超過了高達系列?
理性討論,高達系列是否在作品廣度和深度上都已經超過了戰錘系列?
理性討論,EVA系列是否在作品廣度和深度上都已經超過了高達系列?
以下內容自行填補……



理性討論,X系列是否在作品廣度和深度上都已經超過了Y系列?








我就最喜歡看你們各種粉玩關公戰秦瓊的。
好吧,我承認,在模(爛)型(膠)行業
高達系列確實痛毆星戰系列,畢竟財團B親兒子嘛!


我是星戰鐵粉,但深信高達同樣是優秀的作品。所謂文無第一,強行要彼此分高下,是不是有點欽定的感覺?

我沒有看過高達,其實是沒有發言權的。這裡只能從星戰粉絲的角度,做一點微小的工作,跟題主簡單介紹下星戰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的涉及。希望題主和其他知友能稍稍了解到,星戰遠不止「各方勢力的角力和政治角逐,不同種族不同勢力的社會結構和和宏觀戰爭走向」,

首先,在星戰作品「廣度」這方面,應該不用存在懷疑:
論反戰,星戰有小說《死星》
論史詩,星戰有漫畫《絕地傳說》
論幽默,星戰有漫畫《舊共和國武士》
論邪典,星戰有小說《絕地迷童》
論反烏托邦,星戰有青少年小說《少年絕地武士》
論恐怖,星戰有小說《活死人部隊》
論狗血,星戰有小說《星海迷途》(即@暴風兵餅乾 提到的Lost Stars)
論哲學,星戰有跨媒體作品《絕地黎明》
……

很慚愧,這些只是我在星球大戰中文網寫了文章介紹過的內容,同類型代表作遠不止我上述提及的。

至於「深度」,我複製粘貼一下過去在中文網發過的一篇文章:

夢幻泡影——試析《絕地學徒》中的烏托邦形象

一. 層出不窮的烏托邦元素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是一組相對概念,前者表達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後者則反映人類對人性內在「惡之花」的反思。
  在文藝作品中,「烏托邦」與「反烏托邦」主題同等地汗牛充棟。烏托邦作品絕大部分強調理想社會中的成員如何安居樂業,如《理想國》中的「混合政體」、《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反烏托邦作品試圖打破安居樂業的幻想,展示在所謂安穩、愉悅的狀態下隱藏著的欺騙與暴戾,這以著名的「反烏托邦三部曲」《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和《我們》為代表。
  有的作品能打破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概念的對立,使兩種好壞體制趨於混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也許是最早的類似作品。武陵人誤闖世外桃源後,太守派出的搜索隊「遂迷不復得路」,「欣然規往」的劉子驥也「尋病終」。一個快活的探險故事,結局變成驚悚故事,似乎尋找桃花源的人都沒有好下場。因此,這個雞犬相聞的奇妙所在,究竟只是一個常人無法踏足的天堂國度,抑或內含種種「不足為外人道」的陰險恐怖異域,沒有人能說出所以然。
  至於知名《星球大戰》作家裘德·沃森(Jude Watson),既表達過追求理想化烏托邦的無力,卻又對打破桎梏化反烏托邦表示悲觀。
  沃森是美國作家,尤以創作青少年小說而知名。在《星球大戰》文藝作品中,她對青少年向作品的貢獻,暫時無人能出其右。沃森最著名的作品是三大青少年小說系列,包括《絕地學徒》(Jedi Apprentice)、《絕地求索》(Jedi Quest)、《最後的絕地》(The Last of the Jedi),分別講述歐比-萬·克諾比(Obi-Wan Kenobi)、阿納金·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和費魯斯·奧林(Ferus Olin)三代絕地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其中又以《絕地學徒》影響力最大。
  《絕地學徒》最早的作者並非沃森,第1冊《洶湧的原力》(The Rising Force)乃戴夫·沃爾弗頓(Dave Wolverton)執筆。但其餘17本系列作品,外加兩部特別版,悉數是沃森的心血之作。小說詳細介紹了日後的傳奇絕地大師歐比-萬·克諾比,如何拜奎-岡·金(Qui-Gon Jinn)為師,如何與師父建立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如何從一位衝動盲目的小學徒成長為日後沉穩淡定的真正絕地。這套作品曾以《絕地少年武士》的書名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有了中文版,因此也為眾多國內星戰迷耳熟能詳。
  這種作品自然以探索青少年內心世界為主,同時輸出一些長幼兩輩相互包容理解之類的家庭價值,格局本應趨於細節化、個人化。於是,當作品頻頻出現烏托邦這種「世界觀」主題時,不由得令人意外、側目。
  19部由沃森創作的《絕地學徒》作品中,涉及到烏托邦、反烏托邦的作品有五本,超過四分之一,比例不可謂不小。當中包括第3冊《迷藏秘史》(The Hidden Past)、第5冊《亡靈護衛》(The Defenders of the Dead)、第6冊《前途未卜》(The Uncertain Path)、第9冊《真理之戰》(The Fight for Truth)和第18冊《內部威脅》(The Threat Within)。
  《迷藏秘史》講述歐比-萬成為奎-岡徒弟後,首次跟師父一同執行任務。不過兩師徒途中被劫到另一顆星球,芬達(Phindar),這裡由強權集團「辛迪加」(Syndicat)進行高嚴統治。為了防止人民造反,他們有兩大策略。首先是控制日用品發貨,使得民眾經常在商店前大排長龍,無暇謀反。假如抓到真正的謀反者,他們則直接使用機器人對其進行記憶消除,併流放到異星。
  這是沃森創作的第二本《絕地學徒》小說,已經體現作者就反烏托邦主題的小試牛刀。辛迪加具備典型的反烏托邦政權特徵,如蒙蔽群眾、製造貧窮、壓迫反抗等等。不過與沃森其後的作品相比,《迷藏秘史》對強權下人民生存狀態的描寫並不深入,批判極權體制、人性卑劣的力度頗為不足。而該政權也沒有反烏托邦 「表面和睦」的最大特徵,因此算不上真正的烏托邦/反烏托邦作品。

二. 少年烏托邦的幻滅

  其餘四部作品中,《內部威脅》表面上用力最淺。奎-岡與歐比-萬前往調解沃齊德四號行星(Vorzyd 4)與沃齊德五號行星(Vorzyd 5)之間的糾紛,以生產、出口貨物為經濟支柱的沃齊德四號行星,指責沃齊德五號行星派間諜進行內部破壞,造成生產進度屢遭打擾。歐比-萬深入調查後發現,真正的破壞者其實是沃齊德四號行星的一群小孩。
  沃齊德四號行星文化崇尚工作,所有小孩子自幼學習生產技能,越接近成年,每周參與生產的日子越多,直到成年後一周七天地進行勞動。長此以往,整個社會形成只關注生產的氛圍,人與人情感疏離,同時那些退休的老人家,沒多久就因為閑暇太多無所適從而去世。這群小孩希望打破這種並不健康的局面,採取了非暴力的破壞活動,強行中止他們的工作狀態,意使成年人們明白工作以外人生還有其他東西值得領略。這群具有同樣理想的少年們,組建了「自由之地」(Freelies)組織。
  嚴格地說,沃齊德四號行星的社會並非十足的反烏托邦模式。但是反烏托邦社會機械化、制度化、隔膜化的特點,還是十分鮮明。而籌劃非暴力不合作的「自由之地」,則帶有明顯的烏托邦味道。
  歐比-萬剛剛滲入這個團體時,認為小朋友們熱情洋溢,彼此友愛,採用非暴力抗議爭取成果,則更加令他佩服。但他隨後發現,組織內部有激進分子,他們炮製了造成成年人員傷亡的升級破壞事件。這些激進分子從組織中浮現,與和平派旋即分裂,最初看似有序、團結的烏托邦式抗議組織接近土崩瓦解。
  與此同時,由於沃齊德四號行星誤認為鄰星沃齊德五號行星是破壞的主謀,嚴厲譴責。無辜的沃齊德五號行星也感到不忿,威脅要「作出回應」,一時間整個沃齊德星系陷入內戰危機。
  一群熱情少年為了表達改變社會現狀的良好訴求,自身陷入內耗,也把母星引入戰爭危機。沃森從內外兩個層面,架構了一條清晰的反烏托邦故事脈絡。不過作者沒有讓少年們的天真幻想釀成更嚴重惡果。經過絕地兩師徒的調解,不但內戰並未打響,激進派少年中除了某一頭目外,其他悉數認同和平理念。而沃齊德四號行星的成年人們,也確實因為少年們的破壞被動停止工作,而開始感受到工作以外的生活的新鮮乾淨。
  說到少年們組織後再分裂,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的名作《蠅王》。故事中一群孩子在核戰後流落荒島,從合力建立有秩序的島上社會,到變成野蠻人互相殘殺,讓結局中前來救援的成年人也不禁毛骨悚然。這本從少年視角來影射成年人世界惡毒殘忍的作品,是反烏托邦小說的經典之一。而《亡靈護衛》和《前途未卜》,則堪稱星戰版的《蠅王》,兩本小說共同講述歐比-萬在異星誤入歧途的故事。
  與奎-岡日漸親密無間的歐比-萬,與師父前往梅利達/達恩(Melida/Daan)。這個星球上有兩個世代交惡的部族梅利達和達恩,一直深陷於戰爭。絕地大師塔爾(Tahl)調解無果反成年人質,因此奎-岡師徒前往救援。兩人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一批由梅利達和達恩小孩組成的團體「少年派」(The Young)。年少的歐比-萬被同齡小夥伴的偉大願景所感染——制止大人內戰,建立兩個部族友好相處的新社會。
  見多識廣的奎-岡深知這種天真構想最終一定釀成悲劇,反對歐比-萬幫助少年們。歐比-萬反而認為師父麻木不仁,最後竟然決定退出絕地,加入少年運動!少年們確實戰勝了成年人,建立了由自己當家作主的新政府。但三位曾經同心協力的領導人尼爾德(Nield)、切拉西(Cerasi)和歐比-萬之間卻產生齟齬。尼爾德執意要毀掉緬懷梅利達/達恩戰爭死者的見證堂(Hall of Evidence)。最終卻釀成戰敗的成年人與少年、少年內部之間再一次爆發衝突。最後疑似歐比-萬初戀的切拉西在一場成年人與少年間的交火中喪生。歐比-萬後來重新與奎-岡合作,查明切拉西之死的真相——一名少年派成員馬瓦特(Mawat)為了追求權力,故意引發成年人與少年再次內戰,自己企圖從中攫取領導權。最終馬瓦特一黨被制服,而梅利達/達恩建立了由梅利達成年人、達恩成年人、少年尼爾德同時擔任首腦的新政府。
  沃森的結局處理並沒有《蠅王》那麼絕望,在下原本推測,尼爾德會與歐比-萬正式決裂,淪為背棄理想的徹頭徹尾野心家,彷彿一個少年版的「刺馬」故事。不過尼爾德還是回歸理性,真正的「壞蛋」變成一個原本少年派陣營中的次要角色。

三. 經典反烏托邦——《真理之戰》

  以上提到的三本作品,是少年建立理想社會的嘗試,而《真理之戰》中,少年兒童則成為理想社會的「犧牲品」。
  奎-岡和歐比-萬、絕地大師阿迪·加利亞(Adi Gallia)及小徒弟西麗·塔奇(Siri Tachi)四人組隊,前往外環行星基根(Kegan),確定一個初生嬰兒是否原力敏感者。這個星球長期與世隔絕,所以四人的另一個任務是幫助當地與外界打開溝通之門。
  四人被兩位接待嚮導(Hospitality Guide)帶去與嬰兒的家長見面,同時察覺到嚮導們的敵意。他們似乎一直阻止絕地們單獨與父母交流,不過沒有成功。奎-岡、阿迪也確認嬰兒是原力敏感者。由於嚮導較為激烈地反對絕地帶走嬰兒,奎-岡產生疑心,派歐比-萬和西麗私下搜集關於這個星球的文化習俗的信息。
  學徒們試圖偽裝為當地孩子,通過與本地人交談來套取情報。但他們遭遇截查,詢問他們為何不用上學。正當歐比-萬以為自己「老師允許請假」的理由騙到對方的時候,對方用電棍擊中兩位學徒,並把他們帶到去「學習圈」(Learning Circle)。
  兩位學徒就仿似囚犯一樣,不時遭到押送者的拳打腳踢。來到學習圈,他們遇到幾位「笑容滿面」的老師,卻不但解釋自己是外來人時不被承認,更因為頻頻「違反紀律」——竊竊私語、不聽老師教導、「說謊」等——而被懲罰強制勞動。
  學徒們逐漸發現,「學習圈」才是充斥謊言的地方。基根認為外太空十分危險,充斥著海盜等各種惡人;而共和國首都科洛桑(Coruscant),則是一個允許奴隸制存在的腐朽星球,絕地武士團也被黑暗所籠罩。老師們以此為理由,強調基根不對外交流的必要性,本地孩子均對老師們的說法深信不疑,他們常常齊聲稱頌口號,以表明明白老師們的教導,並全心奉獻自己給「通善」(General Good)。
  通善是基根人的最高信仰,在通善的幫助下,這個星球的兩位最高統治者弗-坦(V-Tan)和奧-維夫(O-Vieve)——他們的官方稱謂稱叫「仁慈嚮導」(Benevolent Guide)——才能正確地預知未來,庇佑基根安康和睦。連通基根人與通善的紐帶則叫做「內心指引」(Guide Within),它彷彿靈魂一般,存在於所有基根人內里。如果不能做到所有人的內心指引互相凝聚一起,「通善」就不能保持完整。所以為了使這一神力發揮功效,基根人必須按內心指引要求,接受一系列準則和紀律,例如在自己的名字加上「弗」(男性)或「奧」(女性)的前綴,禁止省略;例如不準建立親密私交、不得擁有私人寵物;例如強調所有基根人組成一個「家庭」,家庭成員互相愛護,沒有任何人高於或低於其他人……
  基根通過建立學習圈,試圖讓這一套教條烙印於孩子們腦海。但總有叛逆者存在,這些「無可救藥」的極少數個體,則被遣送到「再學習圈」(Re-Learning Circle)。據歐比-萬和西麗打聽了解,進入「再學習圈」的人再未回歸集體。
  再學習圈其實是一個洗腦區域,洗腦對象被關押在牢房中,捆綁身子蒙著眼。洗腦人員給對象戴好耳機,不停播放原本在學習圈由老師傳授的「知識」。遭遇同一信息長期轟炸後,對象將條件反射般地信任、遵循他所聽到的內容。歐比-萬和西麗一度被扔進這個暗無天日的區域,不過最終兩位師父自然成功救出學徒,同時向外界揭露了學習圈和再學習圈監牢似的環境。最終學習圈被關閉,而推行這一套固步自封體制的仁慈嚮導們,也被剝奪了統治地位。
  洗腦、指鹿為馬、顛倒是非,這是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中構建的反烏托邦社會的典型圖式。《一九八四》具有懷疑精神的主人公最終也成為黨的鐵杆追隨者,但《真理之戰》中絕地則成功把真理還給人民,推翻一套集矇騙與欺壓於一身的制度。
  然而,絕地們只是取得表面的「勝利」,他們的善舉在多年後造成基根人民的悲劇。沃森在作品最結尾的地方,暴露了她寫這本作品的最大野心。這一點後文再有詳談。

四. 少年性惡的隱喻

  概括而論,沃森在《絕地學徒》中探究了兩種烏托邦主題——《亡靈護衛》、《前途未卜》、《內部威脅》中的「少年烏托邦」,以及《真理之戰》中的經典反烏托邦。四部作品分別出現在作者撰寫該系列的前中後期,但我們不必像某些學究派那樣,非得強行為作者理出某些「思想軌跡」。然而沃森頻頻運用烏托邦的元素,也不單單是增加故事亮色。而是借執筆《星球大戰》作品的機會,有意創作一系列烏托邦寓言。
  沃森的少年烏托邦非常具備青少年小說特色。一方面《絕地學徒》的作品篇幅不長,很多值得衍生的元素沒有擴充發揮;另一方面列小說比較強調端正少年讀者的三觀,也不便太赤裸裸地暴露所謂「人性陰暗面」。
  然而,她的作品依然不乏批判性。她本身就不忌諱創造完全負面形象的少年角色,系列小說的頭號反派、奎-岡的前一個徒弟扎納托斯(Xanatos),就是一個從少年時期與師父決裂後,一直密謀復仇的陰狠人物。假如說扎納托斯出場時已經是成年人的話,那麼被他誘惑進黑暗面的絕地學徒布魯克·春(Bruck Chun)則是徹底的反派兒童。他出於對歐比-萬的妒忌,一直欲殺害後者而後快。此外,在講述奎-岡的紅顏知己塔爾被奸人所害的幾個後期故事中,一對受民眾愛戴的孿生少女,策划了一連串綁架、暗殺等事端,目的在於掌握母星的大權。
  借否定烏托邦來展示人性深藏的惡劣,沃森雖然不算明目張膽,但也一目了然。她花費不少筆墨,呈現烏托邦組織的弱點。烏托邦組織順暢運作,要求其成員悉數具備最高的道德水準。假如我們認為成年人世界太過爾虞我詐,希望是否可以寄托在純情樸實的少年身上?沃森給出了與《蠅王》戈爾丁相同的答案:不能。無論是《前途未卜》中為了權力挑撥離間的馬瓦特,抑或《內部威脅》中堅信激進暴力手段才能改變社會現狀的弗利普(Flip),都因自己的觀念誤區而釀成集體悲劇。馬瓦特迷戀權力的故事已經在小說中得到完整敘述,弗利普的故事則還有後文。
  假如我們單關注《絕地學徒》系列本身,作為大結局第18集的《內部威脅》並不是很強有力的收官一筆。主張激進手段的弗利普,首先在沃齊德四號行星成年人上班高峰期,炮製了「列車炸彈」,造成成年人員傷亡。當身為「自由之地」領導人的格拉思(Grath)表示反對時,弗利普惱羞成怒,最終決定摧毀一座重要建築物,作為自己的控訴。然而,這座建築物被臨時用作成年人為應對少年破壞而緊急會議的場所,大量無辜人士陷入生命危險。幸好歐比-萬及時通知奎-岡,後者組織所有人撤離大樓。雖然大樓被毀,但基本沒有人員喪命,除了執意留在大樓中的弗利普本人。
  奎-岡師徒促成了成年人和少年之間和談,他們離開時也深知這個星球的變革僅僅處於開端,未來是福是禍難以預料。故事就此結束,仍然是一個符合常規青少年小說特質的團圓式結局。
  但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放在《星球大戰》文藝作品的大框架下來解讀,事情的真相與我們的最初印象完全背道而馳。早在70年代末由拉斯·曼寧(Russ Manning)在《洛杉磯時報》上創作的報紙連載漫畫中,便出現過另一個叫自由之地的組織。與《絕地學徒》中不同,這個組織人員不多,成員種族也不都是沃齊德人(Vorzydiak)。但他們活動的範圍,正是險些與沃齊德四號行星內戰的沃齊德五號行星。這群童黨曾企圖綁架C-3PO和R2-D2,最終也成功挾持了萊婭公主。不過他們倒也不是罪大惡極,最後還幫助萊婭與盧克·天行者對抗帝國衝鋒隊。
  目前欠缺證據表明,老漫畫的自由之地演變自《絕地學徒》小說中的同名組織。漫畫作者曼寧沒有對它進行很細緻的設定,但沃森為同一星系的一個少年烏托邦組織,命名同樣的名字,肯定是有意為之。最悲觀的推斷是,沃森暗示當年的自由之地並未因為絕地成功斡旋沃齊德四號行星成年人少年間的衝突而消失,反而繼續存在並壯大,一直維持到正傳年代,並且勢力範圍延伸到沃齊德五號行星。就算不作這種理解,偷拐搶騙的少年黑幫集團,與致力於帶來社會和睦、人民覺悟的少年進步團體同名,也堪為否定少年烏托邦的深刻隱喻。
  更耐人尋味的是,漫畫與小說均出現組織成員死亡的情節。漫畫中的那位人類少年,為帶領盧克一行逃生而犧牲;弗利普則陷入徹底的非理性,險些讓眾多同胞陪葬。結合兩部作品來看,沃森在小說中建立了少年烏托邦善的表象,然後揭露其內里之惡。她就此擱筆,但《星球大戰》作品互相具有劇情連貫性的特點,使漫畫變成暗示少年烏托邦惡的延伸與傳承的載體。如此借用前輩構思,寄託個人立場,不得不讓人佩服沃森的內涵筆法。

五. 經典反烏托邦的疑惑

  沃森不信任所謂少年烏托邦的純潔性,對作為對立面的反烏托邦,也沒有筆下留情。不過沃森在《真理之戰》中,表達了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更大擔憂。
  這本小說中,絕地打破了基根的表象,自身卻被歷史的表象迷惑。在奎-岡一行執行任務前,基根的閉關鎖國、兒童洗腦政策,執行了十年不到的光景,未達到一代人以上。始作俑者是弗-坦和奧-維夫,他們預見了一個充滿絕望、痛苦、死亡的未來,認為最好的挽救母星辦法,就是不讓它融入銀河社會,逃避與外界的交往紛爭。當他們告訴奎-岡自己的幻視時,奎-岡也不是純粹地將之視為天方夜譚,而是反而感到不寒而慄。
  在介紹他們的幻視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奎-岡一行所見聞的基根社會現狀:
  全民信仰:信仰「通善」,要求全民言行舉止依足通善要求。
  嚴苛監督:學習圈的老師完全不會聆聽學生解釋,採取居高臨下姿態,並採用嚴格的記分處罰制度,還有到處巡邏抓捕逃課學生的治安人員。不信任弗-坦和奧-維夫指示的人,也會遭遇調離崗位、房屋被霸佔等懲罰。
  謊言粉飾:不僅僅兒童從四歲起入學,接受一套完全違背真相的知識傳授,成年人們也似乎要信任「弗-坦和奧-維夫指引而非統治」的說辭。他們享有所謂的「全民投票」權利,但也不過是把選票投到弗-坦和奧-維夫二人的「指引」而已。
  洗腦機制:學習圈的課堂洗腦、機器洗腦、口號洗腦、行為洗腦。
  限制天性:對人、事、物的本能親愛天性遭到限制。他們也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他們無法表達希望離開基根的意願。
  倘若說《迷藏秘史》構造的只是類反烏托邦社會,沃森在《真理之戰》則成功塑造反烏托邦的典型。她在不長的作品篇幅中巧妙安排情節,細緻展現了基根方方面面的反烏托邦性質。最後絕地終於成功幫助人民意識到該政權的禁錮本質,看似是喜劇收場。
  但奎-岡和阿迪曾聽到兩位「神棍」如是說。
  「I have seen visions of the future since I was a little girl. V-Tan has dreams in which he sees things, too. When we met each other, we discovered that our visions matched. That convinced us of the truth of them. We have predicted things that have taken place. Now we see an invasion of evil on Kegan. We created a way of living that might avoid what we see.」
  這段話大意是神棍們自幼產生幻視,看到基根毀滅。他們試圖創建新的體制,避免基根遭遇滅頂之災。他們不確定災禍的具體細節,但斷定絕地參與其中。「We see the Jedi surrounded by darkness.」
  奎-岡繼續追問,神棍們給出推測:「Perhaps our destruction will come from an explosive device sent to destroy an entire planet without a shiver.」 奎-岡聽罷竟然感到背心一陣寒意,熟悉《星球大戰》電影的讀者,也隱隱有不祥預感了吧?神棍還補充:「We see masked soldiers. We do not know who they are, or what they want. Only that they are evil. They will bring fear and suffering.」這簡直露骨地點明作者用意了。
  弗-坦和奧-維夫認為,毀滅基根的將是一種毫不費力就能毀滅整個星球的爆炸裝置,以及一隊帶來恐懼和痛苦的蒙面士兵。我們立刻聯想到《星球大戰》最經典的超級武器和最經典的反派團體——
  死星和帝國衝鋒隊。
  換言之,製造了束縛人性的監獄式社會的弗-坦和奧-維夫,預言並未落空。三四十年後,帝國將取代共和國政府,帝國的鐵爪蹂躪銀河每一個角落。基根會不會也無法倖免?這個外環星球本身偏安一隅,假如閉關政策繼續執行,興許真能避開帝國關注。但絕地的到來打破一切幻想,基根也被納入銀河發展的洪流中,無法抽身。
  這恐怕是《絕地學徒》系列中最大膽的手筆!《星球大戰》電影的悲愴宿命主題,在沃森筆下以新模式重現。她構建了一種抉擇的困境——是讓基根人民在精神囚禁中避開帝國魔爪,抑或讓他們享受與先進文明溝通的快樂後再遭邪惡力量的顛覆?
  為什麼要運用反烏托邦來引出宿命主題?沃森究竟對反烏托邦持何種立場?
  表面上,《真理之戰》通過指出絕地造成的悲劇,否定他們推翻反烏托邦政府的行為;實質上,它與大部分反烏托邦作品相似,傳播悲觀主義的情緒。只是其餘作品認為反烏托邦的力量太強大,人類具備愚昧共性,覺醒者註定少數,而無力與根深蒂固的體制鬥爭。《真理之戰》則試圖說明,邪惡的體制,不止反烏托邦一種。厄運必將來臨,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真理之戰》也從另一個角度否定了救世主的存在。奎-岡這群善良的絕地英雄,確實暫時地幫助基根人民脫離水深火熱,但等待後者的是更暗無天日的未來。這很可能導致今天被頂禮膜拜的救世主,明天也變成萬人唾罵的「千古逆賊」。
  作品的結局也很意味深長,當屬全系列中最絕妙的結尾:
  「Sun suddenly burst through the clouds overhead, dazzling Qui-Gon"s sight. The glare caused Obi-Wan"s features to blur and dissolve. For a moment, Qui-Gon didn"t see the boy. He saw an elder man, alone, living on a desolate planet, his only companions his dark memories. Qui-Gon felt the same shiver he"d experienced in O-Vieve"s presence. Did he just have a vision of himself as an elder? Was that the dark vision O-Vieve had seen for him?」
  離開基根前,奎-岡也遭遇幻視,看到自己的愛徒若干年後,變成一位住在蠻荒中的孤獨老者。這自然也是對電影的照應,歐比-萬在絕地武士團土崩瓦解後隱姓埋名,長居塔圖因(Tatooine)。在暗示基根日後災難後,作者又剪影出歐比-萬的頹唐未來,這與他當時的小小學徒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幻視一閃而過,但奎-岡看罷再次感覺背心發涼,與聽弗-坦和奧-維夫談起毀滅行星的武器時相似。
  事實上,除了這幾處直接表達作者用意的段落外,重新翻閱作品也會發現好些隱喻性的警語。例如學徒們在學習圈結識了一位當地少年,後者對神棍們的說辭照單全收。當學徒們告訴他這不過是謊言時,少年如此回應:「But the power of evil that controls the galaxy might be telling you things that aren"t true.」控制銀河的邪惡力量,一直製造假象,說的豈非日後帕爾帕廷(Palpatine)成為議長後,戴著好人面具,默默謀劃顛覆共和國時的所作所為?
  沃森明說暗道,煞費苦心地強調基根必然走向悲劇。不過結局歐比-萬幻化為垂垂老者的一幕,是否另有深意?大家別忘記,歐比-萬化名為本,一直的任務乃守護「新希望」盧克·天行者。所以,用老年歐比-萬的形象作為結尾,是否也表明,作者依然相信,人類仍有希望創造完善的社會體制?

六. 後記

  沃森用五部作品,闡述了她對烏托邦的立場。不管是少年烏托邦抑或反烏托邦,最終均表明她對這種理想社會的毫無幻想。我們在此沒必要推測,沃森為什麼持這麼悲觀的態度。我們只需感謝,沃森在為擴充精彩《星球大戰》宇宙的同時,也給了我們機會反思人類社會何去何從。
  即將結束本文之際,我想簡單說一下個人對《絕地學徒》整套作品的感受。看慣面向成年人的《星球大戰》作品的讀者,恐怕會認為青少年小說刺激性、話題性、生動性均有所不足。我在閱讀本作時也一直具有這種感覺,因此無法一口氣看完全系列。
  18本小說,幾乎千篇一律的奎-岡師徒「執行任務-遇險-完成任務」故事線,顯得有點單調。與任何系列小說一樣,每部作品彼此間的精彩程度也有參差。我從2010年10月左右開始閱讀這個系列,至年底前早已看完13本,但實在感到膩味,剩下五本一直沒心思再看,直到過去兩三個星期才重新接著翻閱。另外兩本特別版還沒看,留待看完同為沃森執筆的另一系列《絕地求索》的相關故事後,再回頭把所有《絕地學徒》作品正式收尾。
  不過,沃森對烏托邦主題孜孜不倦的探索,著實震撼了我,也激起我寫這篇書評的想法。我原意採用更加學術的手法,先枚舉一系列烏托邦/反烏托邦作品,再分析烏托邦特徵,才慢條斯理地進入主題。不過離開校園這麼多年,有益的學術書籍基本再無接觸,所以完全找不回奮筆寫論文的酣暢感覺。於是書評成為目前這個樣子,大抵圍繞《絕地學徒》本身,沒有引用名家論述刻意賣弄,也沒有丟所謂博覽群書的書包——事實上我本人看過的烏托邦/反烏托邦主題文藝作品也十分有限。

在面向十幾歲青少年的作品中,尚且能有烏托邦主題的嚴肅思考,更多的成人向星戰文藝作品,更是並不甘於停留在太空歌劇的窮兵黷武之上。在「深度」這方面,還是多看看整體星戰作品才好評價。

這個回答沒有真正比較星戰和高達,也許會有知友覺得離題。But anyway I"m dare to say, this is very important!


你打出題目的時候其實已經知道了,一定會有一群人來給你科普星戰如何如何深邃偉大。
但是作為一個星戰粉以及高達粉,俺想說的是,廣度上星戰一定是能把高達爆幾條街的,但深度?這倆玩意兒都沒你們想像的那麼有深度好么。
雖然星戰只有七(八)部電影,高達的TV就有十多部,但是星戰相關的動畫,漫畫,小說的數量是高達的很多倍(雖然說現在傳說宇宙黑歷史了)。即使星戰的宇宙給人的感覺並沒有他所描繪的那麼大,(畢竟所謂的各種種族大多都有著和人類差不多的價值觀,這一點一下子就把世界縮小了。),但是比起高達的世界肯定還是廣闊許多。
然後是深度方面,恕我直言,都沒有粉絲說的那麼有深度。星戰正史電影六部曲(新三部曲還沒拍完)鋪陳了這麼龐大的世界觀歸根結底就是天行者家族的肥皂劇以及正義終究戰勝邪惡的故事,非常爆米花。硬要扯深度,前傳三部曲安納金的墮落比正傳他兒子的成長看起來有深度,雖然bug多了去了,可那又有什麼卵用?真鐵粉可是都對前傳嗤之以鼻的。(手動微笑)
星戰的意義主要還是它帶來的驚人的技術革新,它的出現,使人們知道,原來電影可以這麼拍,太震撼了。(當然還有一大堆星戰梗)外傳不討論,雖然我知道鐵粉們一定會告訴我內涵都在外傳里,可是那終究是衍生物,一般粉有幾個會去看大量外傳,並且湊巧都是含義深刻的?一般的軟科幻粉絲(中二少年)倒是有可能多看幾部高達OVA,畢竟比較快。並且那些外傳指不定哪天就墮入原(迪)力(斯)的(尼)黑暗面了
高達除了G武鬥和BF以及SD(大頭,不是種命)都是描述的人與戰爭,準確的說多是披著戰爭外衣,描述一個性格不成熟的少年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社會人的故事,其中多筆墨在社會環境上的質量一般較高,比如0079和Z。多筆墨在人物上的一般比較偶像,比如種系。當然也有革新派,比如00,最終引導到了人與外星文明的接觸,雖然很多老粉又不買帳了,「你根本不是高達!」
可是,不管怎麼扯,高達事實上主要還是針對青少年的玩具廣告片,機體要帥要酷,要有牛逼的pose,要變形,要有酷炫的拼刀。畢竟日升的爸爸都是萬代了,你們做動畫的再怎麼厲害也得考慮商業化,要推銷模型的。這一切,導致了高達的戰爭就算有生離死別,終究還是對少年有著莫大的吸引力與帶入感。真實的戰爭,可能是那麼酷炫,那麼容易建功立業,開著機體像打遊戲一樣和對面玩家開麥逼逼個沒完,還有那麼多時間給你泡妞的么?當然不是,八成連像重要配角死前說一堆遺言的時間都沒有。為了迎合模型與青少年,這就註定了大多高達作品所謂的戰爭不可能深刻到哪兒去。當然,如同0080那樣以小見大,沒有牛逼的ACE,沒有那麼多duangduang 特技的作品也有,不過那不是主流。
所以說,無論是星戰還是高達,不必糾結什麼廣度深度,重要的是有趣,重要的是你更喜歡哪個。

(還有攢錢買買買,向各個財團低頭)


星戰要什麼「深度」哦,要FUN!
不要把星戰的情節代入自己的生活,
而是要想像自己闖入星戰世界觀的話會是多麼fun。


戰爭方面的深度,感覺高達更好。

但藝術價值,星戰絕對是影視上無人出其右的劃時代作品,它對電影工業的革命性影響力是高達遠不能比的


既然說是系列, 藝術價值的話不提,個人取向不同;深度的話,題主是默認星球大戰只有電影嗎?

經過盧卡斯影業30多年的耕耘,星球大戰已經發展成由上千部小說、漫畫、遊戲等媒體構成的龐大世界,從時間到空間都極大豐富,清單可見:Timeline of Legends media

迪斯尼收購盧卡斯影業後,原先的世界架構被命名為傳說(Legend),自己又另起爐灶,這些後續媒體的清單可見:http://starwars.wikia.com/wiki/Timeline_of_canon_media

當然雖然「傳說」已不再更新,但是它們陪伴星戰迷走過了那麼多美好的歲月,也是星戰帝國的基石,因此迪斯尼也在從「傳說」中不斷挖掘經典的元素補充到現在的正史之中。

個人能力有限,只看過這裡面的極少一部分,但冒昧地說一句,不要說高達系列,地球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虛擬世界的作品廣度和深度能與星球大戰相比。


我覺得這對比本身就很不公平啊,兩邊花的錢不是一個量級的,題主搞事情啊


星戰和高達的影響力由於時代的原因已經脫離了他們原作的控制範圍了成為了某種科幻再創作的母題了。在這種前提下官方老作品由於時代局限性和成年人的醜惡本性反而會成為黑歷史,畢竟現在他們的IP只是迪士尼財團B等一幫資本家的奴隸而已。眾位再怎麼討論,把自己心目中母題的無限可能映射在心愛的作品上,也只是在如來佛的掌心上跳舞而已,分分鐘有被官方翻手壓在五行山下的危險。

之後這兩個母題的廣度和深度就完全取決於能夠吸引到怎樣的同人作者來進行挖掘了,在瓦格納這個大手之前,有誰會認為日耳曼蠻子的神話能比得上荷馬這個大手(嘴)的希臘同人?

若是幾十年(知識產權到期)後,還有偉大的靈魂願意思考一個人類在脫離搖籃之後進化與分裂的故事,或者一個在浩瀚宇宙中黑暗光明二元同舞的傳奇,就讓我們在那時再來討論這個問題罷。


主要高達是日漫 星戰是好萊塢的 從這點看 影響力就被完爆了。

不過深度和廣度的話,高達某些作品還是能比比的,好像0080就一直被稱為反戰神作。至於其他的商業化作品,應該是不如星戰了(沒有貶低這些作品,我不想挑起戰爭)。


這兩者一個好萊塢娛樂片,一個塑料模型廣告,有什麼可比的(笑)。


現在星戰是齣電影/小說,各大廠商紛紛跟著出周邊。
高達則是萬代先想好怎麼賣模型(一個機體n套裝備,m個換色,能出n*m個限定)然後照著模型出作品。。

高下立判


就我所知,夏亞的面具原型是維達。
補充:光劍的原型也是絕地武士。
為什麼高達要用劍等冷兵器? - 柯博文的回答 - 知乎


身為老粉..

高達跟星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沒有分高低的...

就像我喜歡奔馳,也喜歡寶馬~不分高低

怕被說我唬爛快PO圖.......


廣度sw完爆gunpla全家,深度兩個半斤八兩


高達系列就是本子YY的典範作品,吉翁公國不出意外就是本子自己,(前期)技術強大吊打地球聯邦,中後期因為資源匱乏被無情反殺,最後搞不過就放大殺器直接扔殖民衛星,然並卵。

說高達反戰的也是夠了,就他喵的這麼個悲情設定你還指望他反戰?吉翁天天念叨的不就是佔領地球么?這和本子執行了快百年的大陸政策有啥區別?就更別提一年戰爭秘聞錄這種赤裸裸的玩意兒了,連服裝都整成德棍的了,吃相難看!


1.此問題無法回答
2.知乎科幻愛好者美系偏多
以上


貌似是兩個不同類型的東西,連湊到一起打一架都不行,怎麼比


高達和星戰一起看的覺得深度上高達勝。廣度星戰強得多


首先sw很早就已經把自己的格局框死了
全宇宙大一統 整個宇宙社會有普適的價值觀 就算你是來自汪星的大魔王你也知道自己乾的這個事情是錯的是政治不正確的
而作為喵星的jedi也能順暢的理解汪星魔王的所做所為的意義
也就是說雖然你的劇本寫盡了一整個宇宙
但是這個宇宙的所有生物都只是披著外星人皮的人類
雖然你創造了無數星球和無數物種
但是我知道這種程度的世界觀構造只需要把一些堆要素組合排列就能低成本的複製
畢竟這個宇宙簡單到還是在用大艦巨炮分勝負多麼簡單粗暴易懂
嗯 從那一年的角度來看確實蠻新穎的
但是經典不代表有深度
他只是啟蒙了一群肌肉腦的美國好萊塢觀眾

那麼高達呢
高達告訴你我寫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
這個背景很小 地球與宇宙殖民地
人們就在這個宇宙的方寸之間相愛相殺
陰謀陽謀無所不用其極
人被殺就會死
殺了人就會滿手血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人都是背著鎖鏈在起舞
這是老高達想寫的故事
和sw比起來一樣的經典 更佳深刻
因為沒有對錯 只有立場之分
新高達拓展了格局
比如oo劇場版
很多人說oo看不懂 不好看 寫的什麼玩意
我覺得這個反應是正常的
這些人就是看sw會覺得哇塞宇宙大戰好酷好帥宇宙大戰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肌肉腦觀眾
他們就是覺得外星人也應該是披著一層皮的地球人
對不起對於一個在三體大火兩年之前就在學校演講上推薦這本書的老科幻迷來說
真幼稚
oo里的els
真正的詮釋了一個全新的種族
他們是人嗎?
他們有道德觀念嗎?
他們如何溝通?
他們的種群智慧如何?
這才是宇宙
幽暗深邃不可知
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汪星魔王喵星絕地策劃個陰謀還要用人類的邏輯道德解釋一下why when how
吞噬你就是我理解你的方式
同化生存就是我的種族智慧
讓人真正戰慄
被els殺死的感覺和被汪星魔王殺死的感覺有何不同你們自己感受下

oo劇場版毀譽參半就是因為他提出了一個真正有深度的構想
看慣了主人公殺怪練級的肌肉腦觀眾理解不了
他們覺得這個世界的複雜程度應該保留在自己能認知的地步
於是他們紛紛認為sw是最好的sf作品
與其花心思把宇宙寫的大又其大
結果全宇宙都是地球人(準確來說是你美)道德文化價值觀的殖民地
我更想看一個人與人的江湖裡細膩的勾心鬥角相愛相殺
對0079的幾個大型dlc 0083 0096 0105 在這方面做的很好 包括新出來的雷霆宙域
你說烏托邦和反烏托邦? 被人罵成sb的seed不一直在講這個事情?
你說宿命論?
想想獨角獸迎接少女的情景
你說怪力亂神?
想想阿克西斯

sw的衍生作品寫來寫去還是套著sw皮的人類陰謀人類戰爭人類事故
格局已經被本家的設定限死
再加上極為不嚴謹的科技設定
(想想一群發明了折躍技術的人還在用大艦巨炮打宇宙戰爭)
可以說在科學幻想和劇本架構方面的水準已經嚴重落後於現代科幻作品(第六部還在玩殺父梗)
賣賣情懷可以
實際觀影體驗與好萊塢式的科幻片獨立日2可以說是不相上下了


推薦閱讀:

都說RG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傷,那麼到目前為止,除了馬克兔之外,有什麼綜合質量優秀的RG嗎?
為什麼很多Gunpla玩家會熱衷於雜兵機?
高達seeddestiny漫畫結局和TV有什麼不同?

TAG:科幻 | 星球大戰StarWars | ガンダムGund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