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到底是否是盛世?如果不是 那麼如何用馬爾薩斯理論解釋。
馬爾薩斯理論說明多餘出的生產力全轉化為人口,而康雍乾時期中國人口由康熙的一億增加到了乾隆時期的三億。這是否與當前所訴的康乾非盛世理論相違背?
白人送給清朝皇帝的盛世,沒有土豆紅薯和玉米,清朝人口能達到4萬萬的規模?
終滿清268年,人口能大增的原因是不過是將過去不能利用的土地利用了起來,並且借著那三種糧食的高產穩產罷了。
不管明朝之後是漢人皇帝還是滿人皇帝,人口大爆炸都是必然的(那三種高產作物需要時間普及)。
所謂的盛世,不過是沾了大航海的光。
土豆紅薯和玉米這三種高產糧食作物的普及,確實將滿清的社會生產值提升了一個台階。
將過去不能種植水稻或種植水稻產量低下的土地給利用了起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土豆紅薯和玉米相比中國那時候的五穀的高產穩產特性,提高了單位土地的糧食產量。
哇,這個問題有點大,涉及多個維度,搞好了可以拿來當學文論文做呢。題主問及人口,那麼我就嘗試從人口入手,找點資料來。
葛劍雄教授在他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里給出了詳細的我國曆朝數據,當然他在書里也詳細解釋了是怎麼估計出的這些數字,這裡不細說了,我複製一張清代年平均人口增長率的圖:
這個圖有點糊不過還算能看清楚。我們都知道對於同一組數據,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總結,先看葛教授自己的說法:
由上表可見,清代人口增值率起初還是較慢的,因當時戰亂尚未完全平息,後來逐漸增快,呈上凹曲線,18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增長最快,從一億兩千萬增到三億,以後又逐漸降緩,呈下凹曲線,這是由於社會矛盾的增劇,各種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對人口的繼續增長起著越來越大的抑制作用。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政治制度日益腐朽。……
接著葛教授總結出,清代的人口增長,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年平均增值率只有5.76‰,這並不算很快,中國歷史上比這個快的時期有很多,但是這種增值速度持續的時間卻是特別久的,長達兩個世紀,以至於最後漲到了3億,完全突破了先秦到唐末最多五六千萬的人口數字天花板,也高出了宋明的1億左右。
那麼教授當然對此也有自己的分析,主要提及的原因包括當時世界的大環境就是人口在瘋長,自打哥倫布1492年發現新大陸開始,歐洲不斷擴張並且繁衍人口,從美洲和澳洲獲得了更多吃的喝的,我國也是在明末引進了玉米和馬鈴薯,在清代開始玉米逐漸在南方推廣種植,玉米和馬鈴薯的小夥伴還有高粱、大豆和花生,乾隆五十一年下令推廣紅薯。(教授書里貌似沒寫的是這些東西可以當主食)它們可以長在原本的小米之類的作物無法生長的地方,加上種植和管理技術的改進,配合清政府鼓勵開墾、不加賦、攤丁入地等等的政策,在一個相對比較沒有戰爭的時期里,最終就是人口增加了。
這些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涉及的史實也沒什麼問題。清政府延續了中國在過去近兩千年的時間裡重視農業的思路,皇帝自身有的時候還會親自參與,比如康熙跑去培育御稻米,北方也可以種植甚至一年兩熟什麼的。至於清代之前的人口上限問題,書里對原因的分析也大體是戰亂會導致人口下降,然後在治世和盛世中恢復:
- 秦初人口約2000萬,楚漢戰爭之後,漢高祖登基時人口1400萬,文景之治到武帝前期漲到4000萬,然後武帝開疆拓土免不了各種打仗,武帝後期回到3000萬,昭宣中興開始回漲。
- 隋文帝開皇時期約4400萬,煬帝時期約5100萬,隋末戰爭,到唐初只剩1800萬,然後從貞觀治世到開元盛世,漲到6000萬,安史之亂打回3100萬。
- 明朝只在初年因為成祖初期的篡位人口有所下降,以後從6000萬漲到末年的接近1個億,增長率比清朝低一些但確實一直在漲。明清交替打回8800萬,再在清朝漲到了3億。
我不是歧視宋朝而是道理都差不多,宋朝也很正常,數據都在那裡,感興趣的知友可以去查。到這裡為止,可以說,如果我們就只從人口這個角度看的話,那麼康雍乾可以說確實是盛世,但實際上史學界一直以來提的康乾盛世不是單純從人口來說的,它主要限定在我國兩千年以來的帝制王朝時期,以較為一致的標準:比如大部分版圖是穩定的(或者更進一步基本是往外擴張而不是丟國土)、疆域之內的各族人民還算和諧、文化有成果(圖書集成啦康熙字典啦皇輿全覽圖啦律歷淵源這種都可以算)、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如此等等。會提及人口增長是盛世的表現,是因為這個角度比較直接。
如果不是限定在我國帝制的時代的話,人口的增長有時候會更容易看到原因,比如約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伊始的農業革命。這場革命使得地球上的採集人口從800萬降到一兩百萬,然後農業人口從幾乎沒有漲到2.5億。多餘的生產力轉化為人口大體可信,這個數據是我在MOOC上聽課程《人類簡史》時得來的。
但在缺少進一步的產業升級(比如工業革命)的情況下,康雍乾時期的人口增加還是大部分源自農業,所以最後,也就沒有脫離馬爾薩斯陷阱。即使西洋人不打進來,清中後期所要面對的問題也跟之前的王朝的一樣存在。
史學界也有人認為康雍乾並不是盛世——他們使用了不同的評價體系,比如這個時期的清帝國已經跟不上世界的潮流,更加專制,而且人口增長也不意味著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這當然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我覺得吧,是不是盛世要看你從哪個角度、用什麼評價體系去評價,盛,這裡指興旺,如果以農業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口穩步增長來說,可以認為是盛世——作物們更加茂盛地生長,人的DNA拷貝也越來越多,而且是長達兩個世紀保持了旺盛的增長;如果站在其它角度,也可以不認為是盛世。
————————————————
今天收到贊順道點回來看了看,嘛這個答案我自己覺得寫得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感覺有必要補幾句,我雖然直接從世界大環境開始說起,但是這裡面並沒有認為盛世是別人送的這個意思。實際上不管世界大環境再怎麼有利,如果清朝政府自己不努力治國的話,也是不會有盛世的,無論這個「盛世」是以什麼標準來看。誠然,沒有這個大環境,人口達不到這麼大的規模,然而只有這個大環境也是不夠的,就像你呆在一個都是學霸的班級,有最好的老師教,但你自己不好好學習,也是沒有成績的。所以,說無論漢人還是滿人當皇帝都可能有這樣的盛世我贊成,但是說盛世完全是別人送的,我個人不太認同~~嗯大概是這樣。
推薦閱讀:
※澳大利亞中西部地區人口稀少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美國各州之間貧富差距也和中國各省之間一樣大嗎?
※如果全世界人都得到一次免費移民的機會,但必須隨機抽取224個國家地區中的一個,中國會發生什麼事?
※如何判斷人口紅利是不是已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