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人情世故是怎樣的體驗?

人情世故:指為人處世的方法、道理。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它像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種能力,但這種能力,必須在生活中培養歷練。
-------------------------------------------------------------------
以上內容非題主所寫,原來知乎的提問是別人可以修改的,被愣住了。
提這個問題的初衷,是知道知乎有非常多的心理專業人才,想尋求一個6-7歲女孩的合理教育方式,如此大的瀏覽量和吐槽確實嚇到我了。
我想大部分的答主都是在校或剛進社會的年輕人,我知道你們的想法沒有什麼問題,每個人都會自作自受的存活到生命終止的一天,或好或壞,沒有對錯而言。
即使我今天已經到了不惑的年齡,我任然覺得有足夠的個性,去專註的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是非常美好的體驗,但人必定是社會人,無論我們多麼的優秀,終究會回到人與人的事情上去,我從不後悔自己走過的路,選擇過的生活,但我知道始終會有一部分缺憾是無法靠個人去獲得圓滿的,而我也非常清楚,有些時候,你可以做的更好。
無論如何,無論你經歷過什麼,我希望你有承受得起的能力,希望你贏!


25歲時,我父母對我的性格評價是,六親不認。而我,引以為榮。
怎麼描述呢,就是他們的人情世故里,有一條【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不要計較太多,畢竟是親兄弟】。
到了我們80後,親兄弟姐妹倒是極少了,堂兄妹表兄妹極多。而這些兄妹,就是我爸媽所說的,親人。
我爸媽脾氣是公認的好,爸爸敦厚老實,媽媽刀子嘴豆腐心。哪怕我知道他們小時候過的並不好,兄長們並不多有愛,也從沒聽他們抱怨一句。【只有聽他們跟長輩聊起才知道很多過的很苦的日子】然而,即使這樣,即使是最老實的兩夫妻,依然處處委屈。
比如我大舅的兒子結婚生子,我爸媽見面禮,結婚紅包,生子紅包,生子見面禮,一份不少【不低於1000】,過年過節還給壓歲錢,然而我生兒子,大舅微信發來一句恭喜恭喜,附上了6.66的紅包。
比如我小舅平時上班,喜歡來我家吃中飯,爸媽好酒好菜。甚至後來住院都是一個電話打給我媽說:反正你退休也沒什麼事給我送飯吧。然而我生兒子以後連個電話都沒打來過。
類似的事很多,現在聊起的時候,爸媽臉上是苦澀。
所以,我的人情世故里,並不是親情就能肆意踐踏我的善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然而,別人不待見我,我也不想熱臉貼人家冷屁股。對我好的,才是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不盲目固守什麼親情,就是我的人情世故。

啊對了,補充一點。這是對自己的標準,看到很多說有一樣觀點的爸媽,我對我爸媽是這麼說的【我不反對你們付出和吃虧,只要你們開心就好。但是如果你們付出了的結果是滿肚子委屈和不開心,那我就不幹了。】


不懂人情世故有很多種情況,舉出兩種來:

有些人認為,我這個人就是說話直,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說話容易得罪人,甚至傷人。這樣的情況,淺度的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是重度的,就不是直,而是「笨」。直本身沒有問題,是在真誠前提下的坦率,而出口傷人式的不懂人情世故,就是有問題了。例如拿人家的隱私、非常在意的事開玩笑等等。這樣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傷害別人,拿人家的痛苦/尷尬取樂,最後還要加上一句「你別介意」,這就不應該了。所以要分清楚「直」和「笨」,「直」沒問題,但避免「笨」。

還有些人認為,人情世故就是:我就是過分了,你也要容忍我,我可以不給你面子,但你一定要給我面子,你要為我的錯誤買單。例如各種沒教育好熊孩子的家長,你家裡讓你窘迫尷尬的親戚,常常麻煩你卻絲毫不懷感恩之心的人,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的室友,等等。他們只想讓人懂他們的人情世故,自己卻不懂得如何尊重別人。

所以,當一個人說你不懂人情世故時,先想想是哪一種。如果是第一種,你自己要改。如果是第二種,你要離這種人遠點。


剛工作時,每次和供應商談價,人家都會表示,要給我回扣。每次我都拒絕。並說,你把回扣算成折扣,便宜一些好了。

當然會便宜一些,但是絕對沒有給我的回扣多。年節人送點東西做做人情,我還老拒絕。因為覺得拿人手短。

我覺得這樣做很職業很清廉。但是,我明顯感覺到,領導並不喜歡我。因為我預算變少,另一個同事預算越來越多。

後來大家陸續離開公司,領導和那個同事都換了一輛不錯的車。

一個職場多年的朋友點撥我:你是沒拿回扣,但從領導的角度看是你拿了沒給她分。不待見你太正常了。而供應商不會相信你這樣的人,不按規則玩,不是自己人。

就這種事,在我自己還沒當領導之前,糾結了太多年。糾結的地方在於:我也想賺錢,畢竟有一些數額,對於當時的我是很誘人的。但是我的本性又不允許自己這麼做。而且不止一個人勸過我,你這樣做,傷害自己的利益,也不會有人念你的好。你清廉,並不代表別人相信你清廉。因為當水渾了,你說我是一朵白蓮花,誰信啊。

不是我多高尚,我也不是啥白蓮花,因為講真,我不覺得別人拿回扣有什麼問題。現實生活,其實沒什麼非黑即白,更多時候就是灰色地帶。

我抱怨的點,不在於你這人人品有問題竟然拿回扣,而在於我為什麼無法做到拿回扣啊!當你就是這樣的人,這種事就成了慾望和本性的鬥爭,非常折磨人。

後來我就徹底接受自己這種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的性格了。反正老娘就這樣,愛咋咋地,這麼大世界,還沒我立足之地了。

當放下了這些,相處久了,大家發現,哦,原來不是你在裝逼啊。事情就好辦很多很多很多。

後來我的很多供應商,最後都處成了朋友,隨叫隨到,性價比奇高,無論多低的預算,只要他們不賠錢,就一定用最高水準幫我完成。而後來當然也慢慢的升職了,彙報對象成了老闆,他會看性價比。同樣的錢,你辦的事情別人漂亮,在老闆眼裡,你的能力就非常強。

只是,我再不會擋別人的財路。也懂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大多數時候,不是人家做的對不對,而是因為自己沒找到讓自己舒服的路。
------------------------------------------------------------勸解分割線----------------------------------------------------------------
1、水至清則無魚。這樣的公司倒不了。重點在辦成事,不在於花多少錢。舉個栗子:一個項目,總預算十萬,裡面會拆分成幾個小項目。有一個一萬左右的小項目,後來發現效果不好。這個項目取消。你是把錢退給公司,還是換成一個可能只需要花8000,但是效果更好的方式去做?老闆願意出十萬塊錢,不會在乎這一萬你退不退,因為他當時批了這個錢,就沒打算拿回去。因為他就是要十萬的效果。多出來的兩千,供應商回饋點禮品,做做人情,領導高興,你事辦的漂亮,供應商錢賺到了,三方共贏,大家下次都好合作。這才是人情世故。

2、一般來說,老闆考慮事情的重點,第一是:同樣預算誰的效果最好。第二才是:同樣效果,誰的預算低。別本末倒置了。對不差錢的公司來說,幾萬塊錢的差距,真的不叫錢。如果差個幾萬,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根本別去糾結這些錢。小家子氣,做不成大事。同樣,你考驗一個創業公司老闆也是一樣的。花錢方面就能看出來很多東西。

3、在職場,老闆的認可最重要。一個部門負責人,就算你覺得他再是sb,他貪錢,走套路,但是,辦的事,老闆認可,所以人家能做下去,能升職。

4、打工的人,一定要擺好自己的位置,這不是你的公司,拿經驗和時間換一份工資,這就是打工的本質。想要升職加薪,不是你會的技能越多越可以,而是,找對方式方法,抓重點。這個能力,在職場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誰都能具備的。

5、你老實、認真、努力,方法和方向錯了,也是白搭的。在職場,不是看你是不是一個好人,而是看你做的結果,是不是優質。

6、運氣的背後都是實力。別老覺得自己運氣不好,那是因為你實力還沒到。


果然每個人身邊都有這種同事啊。你以為她在掏心掏肺替你著想,給你真誠的建議?nono,千萬不要相信喝醉的人在半夜三更發表的感言,九成是吹水(假的)呵…

以上是我被逮住聽了100次「交心」夜談之後得出來的經驗。那種半夜聽起來發自肺腑的話,是萬萬不能信的。說完了甚至本人自己都不敢相信,事後會覺得說錯話而懊惱很久的——負責聽的那個聽過就算了,不要當事兒。

至於題主你說覺得自己四十多不懂人情世故,但是一樣米養百樣人,如果人人都能百分百get到對方的所有點,那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麼交際問題了。活得完美還不如活得真實。下次還有人對你說「xx討厭你」這種話,你就說,有意見讓他們本人來跟我提吧,既討厭我又不表達出來,跟不討厭我有什麼區別ˉ\_(ツ)_/ˉ


忍不住再說兩句我的人生感悟。
其實,萬事去挖掘別人真實的內心想法也是很累很累的。我覺得看到表面就足矣。不服,憋著不說,也不反抗,那我就當你服了…同理,一個人內在美哪怕美得沉魚落雁,但是表現得平平無奇,那麼他就是個平平無奇的人,一點都不用擔心忽略了他。藏著掖著什麼想法和技能,還不是等露出來的時候,別人才會感嘆你一句深藏不露~


阿姨我回家了哈。
回去那麼早,再坐會吧。
好的。


開完會。
我眼中:
雖然各部門發表的意見略微有不同,但是最後大家都彼此理解,樂呵呵達成了一致,氣氛融洽。這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

其他人眼中:
某部門和某部門之間的矛盾越來越不可調和了;
某領導和某領導今天在會上幹起來了;
某小圈子還是一如既往地狼狽為奸;
某領導威信掃地啊…………


我也不通人情事故,我很煩這些人際關係………好累啊。
我初中畢業的時候,親戚長輩跟我說,你去了市裡的高中,人就不像我們這邊簡單了。有很多人很有心機,白天帶著大家玩,晚上自己回去認真學習等等等等,說的很可怕。後來上了高中,我覺得大家都挺好的呀,當然,我比較內向,很少跟同學打交道。所以平時只和玩了好的一兩個同學在一起,除此之外就是一門心思學習,根本沒時間想什麼人際關係,可是我覺得同學人都很好。
後來上了大學,家裡長輩又告誡我,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大學算半個社會了,會有很多「壞人」。可是我去了大學,班裡同學都非常好,舍友更是棒。當然,我還是只和舍友膩在一起,我會積极參加集體活動,並且真心非常熱愛我的班級。但是舍友以外人的事情,我一點也不關注。但我覺得非常慶幸,我的同學都是特別好的人。
再然後我工作了,家裡人有說同事之間有利益競爭,會暗地裡害你,你要小心。可是工作兩年多了,我依舊覺得同事們人都很好。但確實,我沒法和同事做朋友,就只是同事。因為白天我就想著趕緊幹活,早點下班!所以也很少會跟他們聊天之類的。
但有一次,我和一個同事聊天,可能比較聊得來,她跟我說了很多很多,原來真的我們部門有這麼多的利害關係,誰不喜歡誰,誰討厭誰,誰為了自己能怎麼樣故意說了睡的壞話等等。我通通不知道。我感覺我就是個局外人,明明這些事就發生在我身邊,我卻沒有一點察覺。我每天就是認真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後早點回家做自己喜歡的事。可能我真的是不通人情世故,或者遲鈍。可是我暫時不想改,我覺得自己活的很簡單。可能我這種人會吃點虧,我不認為真能虧到哪兒去,其實也就是好事攤不到我頭上,辛苦活多干點,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可是啊,我也並不會知道有什麼好事沒輪到我,並不知道我多幹了什麼活。所以我覺得周圍都是非常nice的人,所以我也很開心,總覺得自己特別幸運,長這麼大周圍都是棒棒的人,這也沒什麼不好…………


活了這麼大,受了二十幾年中國傳統熏陶,現在又在機關單位上班,也可以說是最講究人情世故的地方了吧。(我也是爸媽口中不懂事的人,但朋友們倒沒這麼說過,可能我們比較臭味相投吧,所以你看,要跟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人交朋友)

個人感覺就是,人情世故是最沒有毛用處的東西。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專註於學業、事業、知識、藝術,甚至某個冷僻的小愛好,而有些人生活的絕大部分和重點就是家長里短,題主你是前者,而這位說你不懂人情世故的大姐大概算是後者吧。


我也不愛和人做無謂的寒暄,更不喜歡打啞謎猜啞謎,對跟我直來直去的人我會比較自然,對跟我玩虛頭巴腦的人我就比較疏離了,甚至會故意視而不見,讓他們就當我缺根筋或者脾氣怪好了。


有關工作的事情,我都會好好配合完成,但拉家常或者拉山頭,恕不奉陪了。


表面上我也沒分外覺得誰看不起我或者覺得我奇葩,反而因為疏遠多了一分尊敬。當然背地裡會怎樣說我就不知道了,但既然是背地裡,who cares。


有人會說你這樣沒前途,只能一輩子吃土,但我要說句大實話,那些自以為世故人精的,也沒見得前途多麼光明。自己開心就好,也許你眼中的前途,在我眼中不過是牛糞呢。也許你覺得別人不通世故,別人卻覺得你是跳樑小丑呢。


我國人太高看人情世故的能量了,但以我短短二十幾年的人生經驗看,越是沒有其他本事傍身的人,才越是在人情世故中尋找存在感。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人情世故就是人脈,會讓人無往而不利,但事實上能力價值和社會地位才是人脈,沒有真本事的人,越講究人情世故就越顯得粗鄙。


扯得有點遠了,但人跟人的確是不一樣的。這世上,就是有人把人情世故奉為圭臬,而有些人只是想坦誠地做事、做人。

可以的話,我會選擇做後者。

至於婚姻失敗,我的看法是,這是雙方的事情,凡婚姻的問題就不可能只是一方的問題,只能用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來面對了。(連謝耳朵都能找到艾米,可見性格脾氣什麼的根本不是個事兒)

題主如果覺得女兒太孤僻,不妨在對她的教育上改改路子,畢竟你說你兒子挺成熟挺讓你放心的。至於怕女兒像你一樣,就大可不必吧,畢竟我覺得你挺優秀的,就算像一點也沒事呀,只要她開心就好。

有自己喜歡的事做,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沒有傷天害理,有什麼不可以的嗎。


現在的我,可能算是一個比較懂人情世故的人。

答主今年22歲,剛畢業一年,算上以前的兼職我大概從事過4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讓我體驗過不懂人情世故帶來的後果。

第一份工作是在國內某二線運動品牌做兼職導購,那時候的我沒有一點工作經驗。當初進去這裡兼職是因為我親姐在這個公司當經理,所以我就到了該品牌在成都業績最好的一家店鋪工作。做過零售行業的人都知道,一般業績最好的店鋪自然工資也是最高的,基本上是在外圍店鋪表現很優秀的人才能調到這種店工作。而我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說話都講不利索的學生僅僅是因為託了我姐的關係,就能進入這種高工資店鋪,所以當時店裡的員工都對我不是很友好,再加上我當時真的是一點都不懂人情世故,所以也受到了排擠。(以上為背景)

當時不懂人情世故的我大概可以總結為:聽不懂別人話里的其他意思。再加上我自己當時太單純太蠢,說話太直接,所以得罪了蠻多同事。

體驗大概就是:
一:工作上會無端被人排擠,會有人不喜歡我,張嘴容易得罪人。
二:生活里朋友都喜歡我的直接,欣賞我不做作!

接下來第二三份和現在工作的磨礪,我已經發展成一個絕大多數時候都很會為人處事的人了。能很快識別別人話里的其他意思;面對客戶的套話能很自然的抵擋回去;和同事之間都是保持較好的關係;很少得罪人。

但是,只要不是工作狀態下我面對陌生人,我有時候會變得很冷漠,大概我是受夠了平時工作上和陌生人接觸了,我一點不想去做一些無用的交際,所以在部分人眼裡,我也是個不懂人情世故的冷漠boy。但是,這樣我會過的開心一點。

偏題說了那麼多,我就是想說:不懂人情世故一點都不可怕,自己過得開心就好。就如我:我工作需要的情況下,我就必須得把自己變的很圓滑。但是生活里,自己想幹嘛就幹嘛,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過自己覺得開心的生活。不想交際就不交際,罵你的人就直接罵回去,不想笑就不笑,別人對你不好你也沒必要去對別人好。

人活短短一世,並沒有必要為了取悅別人或者為了別人眼裡的好形象而讓自己過得太累,自己開心最重要!!!去他喵的人情世故!!!!!


我大女兒今年十歲,五年級,小時候非常膽小,而且臉盲,見親戚朋友幾乎不打招呼。到五六歲以後,每次有機會見親友,我都要提前給她介紹將要見面的人,以便她能問聲好。七八歲以後盡量有機會就帶她出去聚會。這一兩年經常給她講見人怎樣稱呼的技巧。現在她也越來越活潑了,見人也會主動打招呼了,而且時常帶好朋友回家玩,和陌生的同齡人也容易混熟。感覺這個年齡的孩子,要有合得來的夥伴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人,也應該做到有禮貌。溝通是技巧,需要多練習。
因為題主沒說孩子的年齡,所以沒法判斷孩子應該把更多精力投注在夥伴交往上,還是自身成長上。寫了點自家孩子的事,希望能有點用處。


謝邀。有時候我反而覺得「不懂人情世故」是強勢者對弱勢者侵權式的指責。

沒給強勢者送禮、沒給強勢者讓座、說話不討強勢者喜歡,及沒給強勢者面子之類。強勢者找不到什麼理由來指責弱勢者的時候,「不懂人情世故」這種不太容易定義的潛規式的指責最好用。

亦舒小說里有句話:男人,當你要一個女人像個女人樣子的時候,你可曾像是一個男人?

動不動指責他人不懂人情世故的時候,自己可曾懂得人情世故?

所以,被指責「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們,在反思自己之前,先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了。


大家的回答似乎都有點偏離了題主提問的意圖。我個人對這些吐槽並不是特別感冒,雖然我理解這背後都有很多壓抑和憤怒的感受,驅使著大家說出很多憤世嫉俗的話,但是不論你多麼憤世嫉俗,也並沒有讓自己,以及你所在意的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我想題主關注的問題在於如何去平衡人情世故和個人情感,怎樣可以做到不破壞社會關係,又能夠維持自己的坦誠和表裡如一。


我的理解是,人情世故或者說套路,無非是一種人與人交往當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處事方式,但是我們對人情世故的理解並不能局限於形式本身,而應該看到這些套路都是在表達些什麼。比如飯桌上敬酒,是一種表達尊敬的方式,可問題就在於,要表達尊敬是不是就只有這一種方式呢?

說到敬酒這件事情,我幾乎很少主動做,因為我這個人是一個幾乎只做發自內心事情的人。什麼時候我會和人主動碰杯呢?比如和兄弟朋友聊天聊的深入,或者和妹子約會十分開心的時候,為了表達我的情感會主動碰杯。但是大飯局上的敬酒,小時候被父親逼著做了一兩次之後就再也沒有興趣。

可是這是不是意味著我不願意表達尊敬呢?恰恰相反,很多時候我可能是飯桌上最願意表達尊敬的人。比如一群人吃飯大家聊天的時候,一個人提出個話題很容易別其他人插話或者跳轉話題,尤其如何這個話題聽上去很重要,我會主動提示大家關注這個話題。當我這麼做的時候,那個提話題的人你從眼神里都能看出來他感到了來自我的重視和尊重。

這就是為什麼我可以一直是一個表裡如一,言行發自內心,但也不會和身邊人有衝突摩擦的原因。我關注的不是人情世故的形式,而是形式背後表達的感受,並且在我認為合適的時候用比通俗的人情世故更為有效的方式表達出來。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人情世故和我們的真情實感衝突了,而在於普遍存在的人情世故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我們當然只能不情願地跟隨人情世故。

中國人的文化里,情感表達都是很含蓄內斂的,所以很多時候需要依賴人情世故中的套路。如果你是一個反感人情世故的人,我覺得這很正常,沒人喜歡言不由衷的感覺。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反感人情世故,但是自己卻並沒有其他表達方式的人,那麼問題就不在於人情世故,而在於你自己身上了,並沒有任何人強迫你只能以約定俗成的方式表達自己,是你自己把人際關係理解成了一個要麼屈從要麼高傲的非黑即白之場景。許多時候,別人對你的反感,或許並不來自你沒有遵從人情世故,而來自你壓根不願意以任何形式表達任何情感。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是希望找到教育孩子的合適方式,我的建議就是:啟發孩子學習和獲得儘可能多樣化的表達方式,鼓勵表達,鼓勵真情實感,鼓勵原創性和嘗試,追求真情實感的表達到位,而不是對於形式的拘泥。


另外人與人相處中總是有一些放之四海皆真理的事情:只要你對一個人表達理解,尊重,耐心,好奇,關注,支持,沒有人會不喜歡這樣被對待。記住這一點,學會表達這些態度,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都不會困難。


高中的時候,我在班級里當勞動委員。每天管所有人打掃衛生,把班級打掃得非常好。
然而我每天都一個人吃午飯,直到高三才有人向我伸出了友誼之手。

我羨慕別的女孩子一起討論各種話題,譬如穿衣打扮、談個早戀、還有買各種時尚雜誌看看那些「月薪三千的人,告訴別人月薪三萬是怎麼花錢的」。
雖然羨慕那些妹子們成群結隊,卻實在是對人家的話題沒興趣。
所以,也一直都搭不上話。

我那個時候最喜歡的老師,是全班最討厭的政治老師。其實人家老師真的很好很厲害,但不適合教這幫熊孩子。他那樣的先生,應該在大學的講堂里,給學生們講人類的智慧。
也因此讓我一生都對哲學有莫名的親近和喜好。

我是直到大學,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全班孤立起來的。
(注:原回答中這裡沒有寫清楚,其實是讀大學以後遇到了從前的高中同學。別人站在旁觀者角度上,告訴了我當年的事情。)
無論男生女生,都心照不宣地與我保持距離。
若干年後的,初中的朋友說:你當時幹嘛那麼認真呢。
在她看來,是因為我管勞動管得太狠,所以大家孤立我。

其實被孤立的原因很多,不僅僅是我管勞動管得太狠。
我看全班如白痴,料全班看我應如是。

好在成績還沒到學霸的地步,不然估計會被欺負得更慘。

與題主不同的是,我的生活圈子以女性朋友為主——家長都是女性為主。

長大以後,我不善於交際、不善於打扮自己、不善於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的魅力。
所有的長輩們都知道我是好孩子,甚至好多養了兒子的阿姨媽媽們都覺得我是個好媳婦的人選。
如果說,找個「好」男人結婚,然後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是許多女性的夢想——對不起,我實現不了。
因為我自己否定了自己,覺得自己對那些男人完全沒有吸引力。

這大概真的是源於家庭與母親的影響。
在一個女孩子意識到自己應該如花一樣綻放的年紀時,我並沒有綻放的多麼光彩。
甚至,至今我母親都會明著暗著表示,她認為我找不到對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會打扮自己,二是太胖。
比起從前,我每次買完新衣服回家,都要遭到母親的冷嘲熱諷相比,現在已經好太多了。

不懂得如何在異性面前展示自己的美麗,不懂得與異性交往,釣個金龜婿什麼的——大概是我一輩子都學不會的技能。
如今人過而立,且又離婚之後的我再也不想學會了。
對現在的我來說,有那個閑工夫,我寧可多看幾個講座、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寧可把用來找對象的時間,都花在教課和寫作上。

恕我直言,題主的女兒,很有可能就是我現在的這種狀態:與其討好外人,不如修養自身。
與其說題主覺得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範圍里,倒不如說,題主的父母並沒有給題主小時候很好的示範。

我記得我曾經有個學生,大班的時候,幾乎全幼兒園的保育員阿姨都很喜歡她,儘管她學什麼都不行(因為個體發展不夠成熟,導致學習能力太弱),但是她是那種很懂人情世故的小孩子。
她有個很好的母親,母親外向、熱情,到哪裡都帶著她,教她怎麼和別人打招呼,身體力行地教各種日常禮儀,送東西啊,道歉啊——看著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但就是這些小小的事情,漸漸地塑造了一個「很懂人情世故」的孩子。
更準確地說法是:她不是勢利,她真的是情商高,而且是母親在不知不覺中教出來的。

沒必要非要把自己缺失的那一塊,出於「愛」的名義,強行給孩子按上。
如果實在是擔心,應該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把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和孩子們分享一下,交流一下,問問他們的意見與建議,討論一下,會怎麼做——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要這麼做。
你甚至可以明確地表達出「雖然我是母親,但是在某些問題上,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你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畢竟你的孩子,應該不是那些幼兒園的小孩子那麼好騙。

只要有空,就陪他們多說說話,聊聊天,這是增進彼此感情最好的方式了。
與孩子建立比較良好的母子關係,一方面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另外一方面,在陪伴的過程中,你曾經的缺憾(哪怕是童年時期的)也會慢慢得到彌補。
很多人其實不理解為什麼做了母親之後的女性,她的人生才更圓滿,我覺得應該就是這樣的原因:在他們成長的時候,你再一次經歷成長。


題主的問題我覺得無需長篇大論只需要解決幾個問題便可。
一、文中最後一個問題,我覺得是毋庸置疑的,該不該從小懂得基本的人情世故?答案是肯定的,這個我覺得沒有任何可以質疑的,基本的人情世故就是如何做人,也許題主想表達的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二、題主在文中寫道「兒子不談,因為我覺得他比我成熟」以及「對女兒的教育感覺非常的迷茫,她的個性極其像我,不願意麵對基本的人際關係」,奔四應該孩子不大,為什麼題主如此消積對自身的定位極低呢,十多歲的孩子又能成熟到哪去,還是因為婚姻才使得同事這樣一段半開玩笑的話讓題主敏感。
三、和女人們處不好,完全不知道他們說什麼,和先生們處的好例子云雲,這些也說明題主是懂人情世故的不是嘛。
四、個人觀點認為「不懂人情世故」不是題主的問題,婚姻的問題影響因素太多,題主擔心女兒的教育問題,確實在單親家庭中心理發展是有缺陷的,多找孩子談談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家庭狀況、財富狀況等往往影響了家庭內部成員的心理,題主不必考慮太多,多與孩子溝通,找出孩子的顧慮和想法,有什麼情況就過什麼樣的生活,沒有絕對的幸福,只有相對的安逸。


謝邀
我就不懂。
讓我懂我就煩。
所有人情世故都有爸爸媽媽弟弟弟媳姐姐哥哥同事老闆處理。
我就是殘廢。

喜歡我就單純的對我好;我也會單純的對你好。
不喜歡我就別理我,我也不理你。

就醬紫吧。

反正真正喜歡我的親朋好友同學同事老闆家屬,根本不需要我懂人情世故。


懂是一種活法。

不懂也是一種活法。

老虎何必羨慕蒼鷹雄霸蒼穹,蒼鷹也何必羨慕猛虎林中稱王。

因為你怎麼可能變成別人呢?


體驗:
一句話出來使他人尷尬而不自知
人際交往中的常識性錯誤屢錯屢犯
但卻依然自得其樂的活著

他人眼中,這個人的人生信條就是「活在夢裡」


在我上初中以前,一直理解不了兩個人是怎麼進行家常的攀談。比如:「晚上吃什麼了?」「你們家做的菜真不錯。」「你理髮了!在哪理的?」我很認真地想過這些話是怎麼開頭的,為什麼要這麼說,然而一直不得要領。我卻一直在觀察,很驚訝於這類話題讓人突然變得熟絡。

我三、四歲的時候,寄住在太姥姥家,每天都和衚衕口的一個老爺爺聊天,他坐在小板凳上,我用超出三四歲的語言能力,給他講各種各樣的事情。有一天,我媽來接我,這位爺爺說,你家這孩子可太能說了!我就想晒晒太陽休息一下,這一天天凈陪她說話了,怎麼讓她停都停不下來。

六歲以前,住在衚衕里,那時在東北生活,感覺路上的人的脾氣都很暴烈,尤其是市場里,兩個人一言不合就吵架,每次這種狀況被我遇見,我都會進行勸阻,就在馬路上或市場里,直接走進兩個爭吵的人中,我成了我們那片最愛管閑事的小孩。我甚至管閑事管到了別人家裡,我聽說住的那片有家人要離婚,親自上門勸她媽媽。

有一天,在教室里老師進行了一個有趣的統計:你的媽媽是長頭髮還是短頭髮。我直接懵了,因為我完全想不起來。我注意不到居住了十幾年的生活環境的細節,經常被家對面居然還有一棟這樣的樓驚訝到。經常發出感慨「原來我家離鼓樓這麼近!」「原來我家旁邊有個小學!」。總是在同一條回家的路上發現驚喜。

直到現在,開了公司,也有很多需要別人點撥我才恍然大悟的事情。舉個小例子,公司開業一段時間後,有一天有個同事說需要微波爐。我立即添置了微波爐,很久以後我才明白是用來熱午餐的。

我沒熱過午餐,甚至上學時都沒帶過午餐。我六歲以前沉迷於春秋戰國的聖賢故事,感覺所有人都應該仙風道骨,聽了不該聽的就去洗耳朵。我對周遭的日常事物總是關注不到,我很晚才開始認識娛樂明星,理解八卦消息里的點到底在哪裡。

我的不懂源於我沒從我媽那裡聽到屈意逢迎的話,我很少見到家人聊家常,我對身邊的事物似乎總比別人少了雙觀察的眼睛,而且我五六歲去馬路上勸架時我的父母也並不阻止我。有的時候不是想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就可以理解人情世故,因為我真的不理解對方的生活。然而當我意識到這些時,我還是一直在努力,雖然至今仍然有點笨拙。大的原則是我們可以不懂人情世故,但是不要自私地不考慮他人感受。


謝邀,你那個同事恰恰是不通人情世故的典型代表。

首先,不會處事。成年人之間相互介紹男女朋友,多常見一事,坦白了說「今天晚上帶個男生來給你見見」不就行嗎?非得藏著掖著,說是客戶,這不沒事找事嗎?既然你說了是客戶人家自然會以對待客戶的態度來對待他,要禮貌一點專業一點,保持公司形象。要是見個男人就勾引,那特么才是有問題。
其次,沒有分寸感。介紹對象是很私人的事情,如果被介紹者不同意或是沒有心理準備,是不可以貿然給人家介紹的。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做別人的介紹人的,要麼是對方最好的朋友,要麼是對方很尊敬的人,你的同事看起來似乎兩點都不是,而且帶男生來的時候似乎也並沒有徵求你的同意。這樣不僅對你不尊重,對男方也是不尊重。
第三,人品不咋地。自己給人介紹對象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不去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到位,而是去抱怨別人不好,這不對。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你的同事這樣做很小人。即使真的覺得你有些地方做的不合適,她們也應該就事論事,當場提出,而不能夠事後搞人格批鬥,尤其還代表群眾給你扣上一個「大家都討厭你」的大帽子,真真的令人噁心。當面貶低人,這已經是對你人格的嚴重侮辱了。

綜上所述,姐姐你並不需要自我否定,有問題的不是你,恰恰是你的「前同事」。如果硬要說你人情世故方面哪裡做的不夠好的話,那就是以後該自信一點,硬氣一點,不要給這種人好臉色看。這種既沒水平又沒人品的貨,不配和你好好說話,拉黑才是最好的歸宿。


曾經有個師兄,做大數據的,自以為能精準get他人的需求,
然後,
有一天,大大師兄的夫人給這個大數據師兄介紹女朋友,見面地點是一個餐廳。

你們猜他帶的見面禮是什麼?

一袋大米。


推薦閱讀:

如何不再糾結果斷做出選擇?
喜歡自己和自己相處,是一種缺點嗎?

TAG:心理 | 兒童教育 | 日常心理分析 | 生活常識 | 生活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