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受過哪些其他語種的影響?

英語中有許多詞來源於阿拉伯語、古希臘、拉丁語等。類比,文言文,作為古人寫作的載體,也應當能體現對外辭彙的吸收。語句結構是否也受到過影響呢?


王維,字摩詰。′_&>`


一、辭彙方面

(一)漢唐時期

漢唐時期的中國與周鄰諸國往來密切,因此吸納了不少外來辭彙,多為名詞。我個人暫將來源分為三類:商業貿易、政治活動和文化交流。

1.商業貿易

我國通商或諸國朝覲時引進的商品名詞,多帶有「胡」「番」等字頭。如「胡椒」、「番石榴」等。其他如「蒲桃」(即葡萄)、「苜蓿」(牲畜飼料,古伊蘭語buxsux)等,也都是從外域引入的。

2.政治活動

我國與諸國外交時引進人名、地名和特殊稱謂,多為少數民族語言音譯。如「單于」(全稱「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語「天子廣大」)、「吐蕃」(即「大蕃」,藏語?????????? )等。

3.文化交流

我國民間吸納外來宗教文化等引進的特殊稱謂,多為佛教名詞,來源於梵語系統。音譯如「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浮屠」(全稱"佛陀堵波",梵文Buddnastupa)等。意譯如「平等」、「宿命」、「境界」等,至今仍在沿用。

(二)蒙元時期

1.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十三世紀後,許多蒙古人民從漠北遷入中原,與漢族人民雜居,大量的蒙語借詞因此進入漢語,為人民所接受。如蘑菇(moku)、褡褳(ta:limp)等,都是蒙語音譯詞。日常用語如「喳」(蒙古語tφa,滿語je)代替了「唯」,「站」(蒙古語jam)代替了「驛」,「歹」(蒙古語tai)與「好」成為反義詞等,體現出少數民族語言的對於日常用語的巨大影響力。

2.文化作品中的體現

蒙語借詞的多音節化順應了元雜劇這種文學形式的節奏類型和句式變化,在雜劇、散曲中被廣泛使用。如「哈剌」意為「殺害」(關漢卿《五侯宴》:「事到今日,饒便饒,不饒便哈剌了罷。」),「米罕」意為「肉」(關漢卿 《哭存孝》:「米罕整斤吞,抹鄰不會騎。」)等。王驥德《曲律》描述這種現象:「入元而益漫衍其制,櫛調比聲,北曲遂擅盛一代;顧未免滯於弦索,且多染胡語,其聲近嘵以殺,南人不習也。

(三)明清時期

明朝,中國與西方接觸日密,利瑪竇、湯若望等佈道士來到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大量西方圖書文獻和科學儀器。其間,中西學者合作譯著了許多東西方文獻,創製了許多新辭彙。如「幾何」(利瑪竇《幾何原本》)、「地球」(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人類」(利瑪竇《交友論》)等,沿用至今。這其中,有一些翻譯並沒有創造辭彙,而是用我國本土辭彙借代,即「舊詞新義」。如「叆叇」(即眼鏡,田藝蘅《留青日札·叆叇》:「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 。

清朝末期,在與西方列強外交和貿易中,中國開始大量吸納外來辭彙,多為音譯。如「淡巴菰」(即煙草,西班牙語tobaco)、「德律風」(即電話,英語telephone)等。也有意譯詞如「天擇」(嚴復《天演論》)、「蜜月」(林紓《黑奴籲天錄》)等。這其中,部分音譯詞為了方便而轉為意譯詞,如「巴力門」(英語parliament)改為「議會」、「德謨克拉西」(democracy)改為「民主」等。部分本土譯詞被外國版本取代,如「格致」被「科學」取代,「名學」被「邏輯」取代等,不一而足。

二、語法方面

(一)古文的語法

廣義上的古代漢語一般可分為兩個部分。

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書面語文言

儘管文言中既有詰屈聱牙的「尚書體」,也有雋永淺易的「桐城派」,但其語句結構十分固定,直到前清都基本沒什麼變化,只是辭彙變得豐富了,沒有證據和跡象表明其受到過其他語種影響。

2.唐宋間受地方語逐漸發展的古白話

古白話多是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替換為多音節詞,並使用了一些口語俚語辭彙,是中古近古口語在文字作品中的映射,語句結構同樣十分固定,也沒有證據和跡象表明其受到過其他語種影響。

3.文言與古白話之比較

那麼,既然文言與古白話之間有明顯區別,這是否為其他語種影響的結果呢?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中古的文言文只是對上古書面語的模仿,不符合日益興起的市民階級的文化需求,催化文言向古白話演進的不僅是北方話,更是時代的大勢所趨。
(二)兩個比較特殊的辨析點

1.明清時期的散筆中,中長句出現率明顯提高了,是否為外來影響? 答案是否定的。明清散文作家頻繁使用長句,是因為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越來越精深,他們認為簡練的字詞已經不能準確達意,才會增添筆墨,以求修飾精妙。如「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袁宏道《滿井遊記》)等,雖然結構複雜,但仍符合文言特徵。

2.清末民國時期的文章中,有文白雜糅的現象,是否為外來影響? 答案仍舊是否定的。即使當時湧入了大量外來辭彙,但是文言文的語句結構仍舊沒有變化。如「吾人不得狃於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危險也!」(民國小學生李蓂《記地震》)等,僅僅是將單音節詞轉化為多音節詞,而語法方面仍符合文言特徵。

三、音韻方面

(一)入聲字的消失
從中古開始,入聲就開始消失。唐末胡曾《戲妻族語不正詩》:「呼『十』卻為『石』。」其中,「十」是[-p]尾的入聲字。「石」是[-k]尾的入聲字,將「十」讀成「石」,說明當時有的方言中[-p]尾已經開始與[-k]尾合併。這些現象表明唐五代西北方音入聲韻尾已經開始消失,為宋代西北方音入聲消變之濫觴。

元朝以後,入聲字幾乎絕跡,導致其消失的原因十分繁複。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河北官話、江淮官話等方言互相交融演變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就很有受到過外族語種的影響。


文言文有自己的系統。
王力說: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外來語對文言文的影響可能是辭彙的方面大點,至於語法影響不大。
我們現在提倡言文一致,所以現在國家不提倡寫文言文,也是為了方便學習語言吧。
就像拉丁文一樣,成為過去時。
白話和文言是孿生兄弟,只是古代讀書人重視文言,所以白話沒有被官方推廣。
其實明清白話文寫的就很牛了。
只是外來語對文言文影響不大,即使現代漢語,外來語的影響也有限。


我只知道屈原的楚辭創造了超多的漢字??


推薦閱讀:

想重新去閱讀了解古文。有什麼入門的文章著作推薦?
為什麼古代以左為東?比如江左、淮左?
用文言文來描寫當今的社會生活?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