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機攝影越來越流行,手機的拍攝效果也越來越好,專業攝影師的發展會因此受到什麼影響?
我是一個初級入門的攝影愛好者。
發出這個問題有以下原因:
1,在一些場合,有的人並不熱衷於單反所拍的照片,而是覺得手機足以應付。
2,在網上見到了一些手機拍攝出來的好的作品。
3,假如我們有10個場合需要留照片,如果手機用戶多了,需要專門攝影的場合就少了。
分割線
雖然沒有回復各位知友的評論,但是一直在關注,謝謝各位!
個人,我只是說我自己,比較喜歡@李帥的回答。手機會佔掉一部分卡片機的市場,攝影師所擁有的也絕不只是一部單反而已。對於大多數只是需要簡單記錄的時刻,手機就能完成這個任務。創建於 2014-12-20
當然會受影響,非常大的影響。
幾年前,我看過一本拍攝於2003年的服裝畫冊,攝影師是誰就不說了,「x人坊」品牌,拍攝於大夫山,雜草叢生的環境,9線的國產城鄉結合部素人模特,糟糕的髮型和化妝。如果是愛好者自己拍來練手,當然沒什麼好說。
但這是商業作品,客戶一年就靠這本招商了。
但是這本東西能賺十幾萬
能賺十幾萬
能賺十幾萬
能賺十幾萬
賺!十幾萬!(爽的事情必須五遍吧)
我以當時看完時的市場情況分析一下,這玩意能賺3000差不多。
擱現在,這是客戶上門拆招牌的節奏。
為什麼,這是攝影民用普及後的必然結果,專業攝影不再是大忽悠,利潤合理,標準明確。
為什麼大家的審美標準會快速提升,為什麼現在是全民攝影的年代,為什麼街頭巷尾大叔大媽都在討論攝影?手機,功不可沒,因為它兼具兩個功能,記錄與分享,它必然是最好最強的攝影工具,更是攝影平台。
相信我,我不是比較手機和單反哪個好,別說單反,就是大幅中幅綁一塊加單反加無反,也不可能和手機在它那個領域比較。
再牛逼的大法a7r2,拍完了美滋滋,你還不是要傳輸到你的手機發出去票圈咩。那假如有一點攝影技術,用手機拍得也不差,加上美圖秀秀snapseedvsco柚子相機,懶鬼們表示,不見得差。
所以,手機攝影大行其道,對專業攝影影響極大,以前那些沒有攝影技術但有錢買台相機就出去騙錢的大忽悠,他們會頭疼一個質問-----
「大師,好像你用單反拍出來沒我用手機拍的好呃」
誇完手機,以下反水。
然而手機面對另一個詞時,就顯得蒼白無力,那就是-------「要求」。
「這小東西拍得不錯,但有點變形了哦」
「這顏色怎麼怪怪的」
「能不能不要後面那麼虛啊」
「後面能不能虛一點啊」
「這個可不可以別拍那麼小啊」
「人臉糊了看不清」
「閨蜜合照站後面都是綠茶婊」
「臉黑了」
「拍個山,看起來很有氣勢,拍出來沒衝擊力」
只要有攝影技術,都知道我在說什麼,是的,手機的死角,就是在簡化攝影的同時,也給你的攝影技術打上石膏。你可以對手機拍攝者提籠統的要求「拍好一點哦」,誠然如我這種從業八年的技術也不算差的,也不明白好一點是好多少,但你假如是提「背景要虛」「背景要清」「不能變形」「必須變形到一定程度」「顏色準確」這種精確要求,手機不敢說做不到,但至少是滿頭大汗。
專業,就是為「要求」而生。簡略探討下:
手機進化出拍照功能對於攝影帶來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手機能夠拍照,就極大的拓展了圖片誕生的維度,甚至引導互聯網從文字時代走向了讀圖時代。
對於時效性要求極強的新聞攝影,攝影記者不可能與目擊群眾比圖片第一來源,再加上社交網路的傳播特性,現在熱點類新聞都會第一時間在社交網路上蔓延。相對滯後的拍攝時間,已然錯過的第一現場,由此引發出新聞攝影思想上的變革。
相比較傳統的商業攝影,由於手機攝影帶來的特有親近感和真實感,再加上圖片類分享社群的火爆(如instagram),使得適合作為話題特性的品牌可以有新的推廣方式,比如lv或nike在insta上的營銷推廣行為。
藝術上,人人參與的攝影行為,催生出一種新文化現象-公眾之眼。
時間短而倉促答之,未能斟字酌句,略水,以上內容在我其他答案都有涉及,謝。用手機的專業攝影師依然是專業攝影師,用全畫幅單反的「拍照的」依然是「拍照的」。
對於攝影師來說,手機無非是一個輕便但能記錄信息少一些的攝影器材。而攝影師吃飯的核心競爭力是雙手雙腿和頭腦,不是手中的器材。題主有沒有發現用能用手機拍出好片也幾乎全是好的攝影師,換句話說你看到的好片子全都是那一撥人拍的,只是有時用相機,有時用手機。
專業攝影師是靠照片而非相機生存嘛,照片有很多種,專業攝影師也因擅長的領域不同而分為很多種。
那我們來看幾張攝影師吃飯的傢伙:
這張是布列松老爺子的作品,布列松是「決定性瞬間」的提出者,相信也是無數攝影師的偶像。看這張作品,好像手機完全能拍的出來吧。換句話說,回到當時的情景,把布列松老爺子手中的萊卡小相機換成現在的手機,這作品依然是大師級。
這種類型的攝影,用手機是可以的。
手機攝影對於相機行業是有衝擊力的,但對於專業攝影師影響不大,畢竟,你和布列松同時站在同地,你也拍不出大師級的照片啊。
器材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決定照片好壞的不是器材,是人。(天賦?嗅覺?技術?頭腦?不知怎麼表達反正不是器材。)
再看幾張照片:
這幾張照片是PETER LIK的作品。
如果是這樣的風光攝影,現在的手機恐怕就做不到了,顏色層次不夠豐富,寬容度不夠廣,沒有超廣角沒有小光圈,也不好控制快門時間。
也就是說,手機攝影雖越來越好,但對於風光攝影,還遠遠不夠。也就是手機攝影的普及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專業攝影師幾乎不構成」影響「。不談頭腦和技術,光器材就完爆了。
拿張自己的照片,過年的時候在家拍的,快門要多試幾次恰到好處才行,手機怕是拍出不來。
再看幾張:
攝影師是誰我不知道,但大家一定也能看出來,人像攝影和商業攝影用手機也是不行的。
於是,我武斷的總結出:有些時候手機可以代替相機,大部分時候手機還暫時替代不了相機。
什麼時候可以代替呢?
手機大概想當於一個[沒有長焦,沒有超廣角,不需要背景虛化,沒遇到大光比]時的相機。
很多時候手機還是很好用的。
下邊是我自己拍的幾張照片。
拍攝手機:三星s4,後期:ps
手機:三星s4。後期:snapseed
手機:三星s4。後期:VSCO
最後一張我就遇到了」大光比「這種情況,手機原片幾乎是費片,完全拍不出體積光,和那種暖洋洋的感覺。無奈只好用ps大範圍修圖,仍然不自然。這就是手機的局限。原片:
如果那時我正好帶了相機,一定能拍出更好的片子。但是前幾張,即使換了相機也不會拍出更優秀的照片。
手機的拍照效果越來越好,腦洞開一下未來某一天手機達到了現在專業相機的水準,也只是把專業攝影師手中的器材由大變小而已。
我覺得手機也許會對相機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對專業攝影師的影響不大。
客觀來說,手機的拍照效果越來好,和相機越來越便宜帶來的效果差不多,確實會降低「攝影」的門檻,讓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體會到拍照的樂趣。
但降低的也只是門檻而已,攝影和攝影師的高峰一點都沒降低。
每家每戶都做飯的年代,專業廚師的發展受到的影響有多大?
這樣講,專業廚師拿上你家的煤氣灶和鍋鏟,能不能做飯呢?絕對能!而且比你做的好。但是人家平時就要專業的鍋具刀具廚具。就是做的專業做的快做的好看做的標準。是可以用專業角度去衡量的。給一個普通人那些東西,那口大鍋大火,能不能計算的好原材料的量都成問題啊。
別說專業攝影師了,老法師們會率先跳腳反對的.
婚禮攝影師指南:
1.iPhone及手機優先。如有新人親友持iPhone及其他手機拍照,專業攝影師請務必避讓,以免耽誤客人發朋友圈。
2.親友中使用微單、單反、旁軸等專業准專業攝影器材者具有第二優先拍攝權,專業攝影師務必避讓,切勿爭搶機位。
3.拍攝完畢後,圖片交客戶前必須使用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等專業軟體修圖,根據情況使用「lomo、懷舊、黑白、老照片、光暈」等濾鏡,並套用雜誌邊框或多圖拼接邊框,以達到專業品質。無論手機還是單反亦或是卡片機,它們都不過是工具,所以門外漢永遠取代不了攝影師,他們之間的區別不是硬體,而是人的軟體方面。
看了諸位的答案 發現有些人根本就是用單反拍出來還不如人家用手機拍 就覺得手機能代替單反
手機攝影功能在強大,在普通大眾手中也只是記錄的作用,在商業圖片領域裡即使可以用超高效果的手機拍攝,但也得專業攝影師出馬,普通人拍出來沒法看,這涉及到專業技能的累積和審美層次。所以啊,最重要的一環,還是攝影師本身。
求求你們這群玩手機的能不能別逗了?真以為一個破手機啥都能幹了?你咋不用手機發射火箭呢?
題主看下網上的手機攝影,是不是很大多拍線人物或者物體的線條,形狀,位置關係,所以構圖在手機攝影里最為重要,要是談上景深,感光度,光圈,寬容度,手機就基本廢了
看看手機能拍出下面這些么?
【早晚有一天手機會有它的一席之地的,就像今天的135畫幅一樣】
以史見今,一百多年前只有大畫幅(8*10,4*5)一種相機能滿足一般的最廣泛的主流拍攝需求,
更小的相機要麼沒有造出來,要麼還不成熟。
而後,大畫幅當然沒有被淘汰,而是繼續往前發展,只是它脫離了當時的主流市場。
它向著建築,風景等發展了下去。
於是,主流市場變成了中畫幅(120),因為此時中畫幅也可以滿足主流用戶群的需求了,而且更廉價更節約資源,也更輕便。
而後,中畫幅當然也沒有被淘汰,而是繼續往前發展,只是它脫離了當時的主流市場。
它向著商業靜物,人像等發展了下去。
於是,主流市場變成了全畫幅(135),因為此時全畫幅也可以滿足主流用戶群的需求了,而且更廉價更節約資源,也更輕便。
而後,全畫幅當然沒有被淘汰,而是繼續向前發展,開始取代一部分的中畫幅的市場份額了。
為什麼到這裡嘎然而至了?
因為實用光學家們遇到問題啦,
問題就是極限衍射光圈,
現在普遍的雜誌印刷還是需要起碼2000w像素的(這就是我認為的「主流攝影需求,歷朝歷代的主流專業攝影器材似乎都是為這個目標而來的),高像素壓低效果據說更好哦(類似於4K for 2K的思想),
但是135畫幅2000w像素的極限衍射光圈就是F10了,4000像素大概就是F4了。
想取代原來中畫幅的「商業靜物」的市場是別想了,誰不知道微距那景深淺的不要不要的,光圈一開就是F十好幾…
但你以為這糾結束了嗎?
現在據說廠商在研製曲面感測器,還有模擬光場相機的快速掃描對焦技術(類似HDR的啦),還有很多最佳光圈越來越偏向大光圈的新鏡頭,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135畫幅真正突破原來的瓶頸,成長為能替代原來高一級市場的畫幅的存在,並能讓自家的低一級畫幅的機器爭取到更好的應用。
照這個發展速度下去,C畫幅取代全畫幅如今的主流位置指日可待,也許就在2020年。
那照這個瓶頸突破速度來看,這些技術下放的話,然後就是M43,然後就是一英寸系統,
那麼手機能滿足主流的較為專業的攝影需求的那天也許就在咱們有生之年呢。
以上。
我覺得當你的攝影和後期技術干不過手機的app的時候,應該是自身實力的問題。。。
就手機那點cmos你還打算拍啥
速食麵中有再好的調味包,也比不了私家廚房。
攝影圈裡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攝影看重的不是相機前面的那顆頭,而是相機後面的那顆頭。」
所以啊,攝影的本質不在於器材,而在於常年拍攝所積累的豐富構圖經驗和表現手法。沒有攝影知識的人,即便是給他一台1DX,也只能拍出「到此一游」級別的照片。
回到問題本身,你問「手機拍照性能的提升會對專業攝影師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說,手機攝影對於專業領域(如商業攝影,體育攝影等)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因為器材不在一個等級上。
而對於日常和記錄的攝影來說,經驗豐富閱機無數的攝影師同樣會用手機上那顆定焦大光圈鏡頭,將事物表現得美輪美奐。
手機不會取代單反(應該說不會在短時間內取代單反),單取代卡片機已經成為了現實,其影響的深淵程度可以說是巨大的,這個巨大一定要從3C數嗎/攝影攝像的產業格局上去看。
一言以蔽之,絕大部分手機的畫質,確實不行,但用來表現意境還是足夠的,比如高對比黑白和一部分極簡風格的題材,手機確實是可以良好表現的。其實不管手機、單反還是微單,看一張作品要了解到底是哪些元素的表達對器材有要求,這樣的話,對於器材的無謂糾紛就會少很多。
攝影也像開車一樣,曾經是專業技能,現在是個人都能來一圈。
當然專業依然有專業的價值,但大部分時候業餘的就夠用。
PS. 編程現在是專業技能,未來也會成為大眾技能。嘛,雖然本人基本上拍的照不忍直視,但算是攝影師世家了,家裡幾個姑姑父親爺爺目前奶奶一半是專業攝影/化妝師,一半是攝影愛好者。答主可以說是在影棚和暗房裡面長大的(在影棚里哭泣,我不要拍照,啪,被扇一巴掌以後開始對著鏡頭笑),從海鷗雙反到中畫幅,沒有我沒有糟蹋過的(但我小時候的主要工作是把他們砸壞)。答這個問題應該差不多。
首先把,數碼相機(不僅僅包含手機)普及以後對於傳統攝影行業衝擊非常非常的大。
在很多年前,其實攝影不是每個人都能玩的愛好,主要原因是因為成本遠高於現在,你按一下快門,好,膠捲大概幾毛錢,照片彩擴出來幾元錢,而且要等一般一個星期時間,對於普通人這簡直是高到爆的成本了(那時候一個肉夾饃還賣五毛一塊錢,現在賣10-15塊),至於組合快門/光圈什麼的更需要大量的練習。至於光學防抖什麼想都不要想,我父親開設攝影學校(對就是你們瞧不起的那種培養快門民工的技校,但是讓很多陝北黃土高坡山裡的窮孩子進入了城市,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的時候學生們都是拿著磚塊一端一下午。
至於我爺爺奶奶從事攝影行業的年代。那會兒國內是很少有彩色照片的,我奶奶會用蠟筆給拍的黑白照片上色,她老人家就是這麼近視了的。那會兒一個相機貴的嚇人,不過照相也挺賺錢,作為解放前的大地主解放後的無產者,我爺爺在我父親很小的時候就給家裡買了黑白電視機,用了幾十年現在還能用的蝙蝠牌電風扇,還有大大的收音/磁帶機,我爺爺甚至是我們那個城市最早騎上摩托車,用上bb機還有手機的一批人,2001還是2002年的五千塊的摩托摩拉什麼的。比現在的iPhone不知道高到哪裡去。啊我至今還記得在照相館裡看西遊記的日子。。扯遠了扯遠了。
而現在這個時代,對於攝影練習幾乎是無成本,除了相機需要的錢,至於用手機拍攝則更不在話下。
所以傳統的照相館活得越來越艱難了,因為逼格甚低,小白領們自然看不上,不少照相館的攝影師老實說那個審美不忍直視,全靠套模板。至於ps這種東西,在我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還是只有攝影師用的比較多。(我父親是我出生的那座四線城市裡面第一個開始數碼攝影的,所以我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雌性套索了),現在哪個拿個單反騙妹子的學生不會?
另一點是前幾年義正言辭的報道了影樓黑幕的央視,比如化妝品亂摸成本不合算之類的,似乎忘了攝影是一個第三產業而不是第二產業,不從這裡面扣錢交完一般處於城市中心的房費之後真是集體去喝西北風啊。
所以衝擊對於這些影樓來說,衝擊是致命的,當然了,大著恆大,現在的攝影師都走精品路線,包裝個牛逼頭銜騙錢去了。連店鋪都不用了。
所以說手機對於攝影器材的促進是致命的,沒有手機就不會有微處理器的爆髮式發展,沒有佳能尼康的消費級相機,就沒有phantom這種會飛的相機,但是對於傳統攝影這樣一個曾經高門檻的行業的衝擊就像是無人駕駛汽車對計程車的衝擊一樣。
一切都變啦
突然想起來以前老師問我你爸是做什麼的,我說攝影師啊,英語老師說,那就是藝術家咯?我一愣。。算是吧。
其實中國的專業攝影師最多的是照相館的那批人,他們有的是城市出身,從小愛好攝影,為了理想和藝術拍照,長大了卻又不得不為了錢按快門(比如我父親給我講過其他幾家照相館老闆的故事)。有的出身貧農(比如我爸的學生),為了在城市中生活進入或坑或不坑的技校學習拍照,然後在城市裡面得到一份千塊月薪的工作(十年前),有的這樣的窮學生靠按快門自主創業,那時候創業這個詞沒有這麼高端這就是借錢湊錢開了家照相館而已,在城裡買了車在老家蓋了房子,被衝擊的也是這批人裡面腦筋不靈活的。當然了,這些照相館的攝影師你可以說他們水平低下他們審美差勁,反正我知道他們其實蠻可愛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相機總是日本獨大?不能像手機一樣百花齊放?
※專業攝影師如何看待將高端相機用得和手機拍照功能並沒有多大區別的朋友?
※新手買單反可以直接跨過最基本的買中高級的單反嗎?
※如何用簡單通俗的語言解釋關於單反的各種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