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想著討好別人,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人的內心是需要認同感的。 而你明顯缺乏自我認同。所以需要不斷地從外界彌補這種心理上的缺陷,通過討好別人來尋找認同感。

我推測你童年或者少年的成長環境充滿了來自外界的否定和壓力。導致你成為了一個自卑者。

自卑者與自信者的區別:自卑者的認同感源於外部,而且潛意識的焦點集中在自身的缺點;自信者的認同感源於內部,而且潛意識的焦點集中在自身的優點

你對於自我的評價依賴於外界的眼光,不懂或者說不敢直視自我,潛意識裡習慣了壓抑與否定,認為自己很卑微。只有拚命討好外界,以此得到認同感才能讓你得到心理安慰。對你而言,別人的眼光是一面鏡子,你只有從這面鏡子里才能看到自己。

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對於自我的認知方式

這個問題需要用心理學上的認知治療解決。也就是改變認知方式。你需要學會將認同感的來源從外部轉移到內部,建立自己的審視標準。學會關注自己的優勢。

首先給自己灌輸這樣的理念:我的好壞是一個客觀值,與別人怎樣看我沒有直接關係。然後理性分析自己都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和陌生人交際的過程:你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然後被對方注意到了你的缺點,如果是平時的你會有這樣的心理:完了完了,我把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了,他一定覺得我這個人好差,所以我真的好差。。。但是現在你要鍛煉自己這樣想:哈哈,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一點缺點,不過沒關係,他怎麼看我並不能決定我的好壞,況且我還有很多優點呢,會把好印象挽救回來的。然後把想像中訓練的心態運用到實際中,一點點訓練自己將認同感轉移到內部。

沒錯,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思維方式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你一點點練習和強化。不要企圖一蹴而就。當你擁有了自我認同的能力,也就不需要討好別人了。

祝好運~


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人從來沒有獲得過「無條件的愛」。

每一個嬰兒都是最自我中心,不會討好別人的。餓了吃、困了睡。得不到就哭鬧著去索要。不會是父母說,你要不哭、要乖就給你吃的,他們就會真的不哭的。這是最自然,最不討好的時期。人完全遵循自身的機體感受去行動,去表達,去滿足自我的需求。

三歲之後,幼兒開始學會走路了。每個家長可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有些家長可能會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和勇敢冒險。可是在孩子內心裡,是沒有這些概念的,他們依然想要父母無條件的關注和保護。孩子摔倒了,開始哇哇哭起來,像嬰兒一樣,遵循自身機體的感受去表達、去行動。可是不同家長此時有一些不同的選擇了,有些家長會說「不要哭,勇敢的才是好孩子」。

「不哭」意味著「勇敢」,「勇敢」意味著能夠得到媽媽的關愛,這樣一個價值條件,就漸漸深入了兒童的內心。

同樣的,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被植入諸多的價值條件:
「努力學習」才是「好孩子」,「好孩子」才配得到父母的關愛。
「遵守紀律」才是「好孩子」,「好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
「考試滿分」才是「好孩子」,「好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
「不早戀/交友謹慎」才是「好孩子」,「好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
「按時回家」才是「好孩子」,「好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
「減肥瘦下來/打扮成美女/帥哥」才「受人喜歡」。
等等。

當這些諸多價值條件演繹到極端的時候,人們開始忘了自己最自然、最真實的機體感受和自我需求了。
為了獲得關愛、他人的喜歡,我們去減肥、去遵守規則、去努力勤奮、去討好他人。可是,有些規則是讓我們難受的,減肥是讓我們痛苦的,努力勤奮也是需要意志力的。我們真實的內部體驗只是想要關愛,想讓自己過得舒服。

討好型的人就這樣產生了。他們的自我需求和機體感受被深深壓抑了,全部的行動都由價值條件支配。因為沒有了自我評價的自我價值,他們的價值全然在於他人的肯定、他人的關注、他人的表揚。只有討好了他人,我才是好的。

這大概是總是討好他人的行為模式產生的原因吧。


焦慮的時代,給你一杯平靜,關注公眾號:zengminpsy
校園暴力帶來的心理創傷如何恢復:校園暴力遺留下來的心理創傷該如何修復? - 曾旻的回答

心理健康、情緒困擾,向我提問: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一位朋友跟我們說:「以前我接觸一群新的人的時候,我都會忍不住去想,他們會不會喜歡我?我怎麼才能讓他們接納我?」

在我們眼裡,這個朋友人超級好,總是努力讓身邊的人都開心,讓大家都喜歡他。無論你有什麼事情請他幫忙,他從來都不會拒絕,甚至他經常因為幫別人而耽誤自己的事情。

後來他坦誠地說,他並不是樂於助人,而是習慣性的討好別人。曾經的他是一個討好者(People Pleaser)。

討好者長什麼樣?

心理學家Susan Newman指出,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他們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討好者通常會有以下特點

  • 可以敏感的察覺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 就算犧牲自己的時間或是感到很疲憊,也要去照顧、幫助別人
  • 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
  • 不願或不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 害怕自己會給別人添麻煩
  • 隨波逐流、從眾、不表達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都希望被需要,被愛,被接受,也都會時不時的做出一些討人喜歡的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是一個討好者。

討好者之所以會像上癮一樣不斷討好別人,其行為背後隱藏著一個最大的動機是:期望他所討好的對象,能夠給予他相應的回報。就是所謂的互惠原則:我對你這麼好,你應該也會對我好。


討好者一般不會、或是不敢直接表達自己對別人的需求,他們用行動、付出、討好來暗示別人,期望別人對自己好,給予自己回報。這也是他們內心敏感的表現,他們能敏銳的察覺出別人的需求,因此他們也認為別人也都像他一樣,能夠察覺到他的需求。而抱有這樣期待的討好者們,註定是要失望的。


討好者也常常不願表現出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所以總是試圖保持愉快、樂觀、善良的正面形象,來維持自己的「好人緣」。

這些討好者看上去是最可靠的朋友,最貼心的愛人,最盡責的員工,似乎全世界都對他們很滿意,但惟獨,這些討好者冷落了自己。

為什麼我會變成一個討好者?

1. 需要別人來肯定自己

討好者往往是空虛的,他們渴求別人的關注和讚賞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他們的情緒、安全感和自尊都基於別人的認可。討好者無法認可和欣賞自己,他們只能通過別人的正性評價來形成自認為良好的自我概念。只有當他們被別人接受、被需要、被讚賞的時候,討好者才會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


2. 沒能充分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很多討好者的童年都只感受到了「有條件的愛」。只有當他們聽話時,父母才會表揚他們。如果他們所做的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會不滿、生氣。當他們明顯違背父母的要求時,甚至會受到責備和懲罰。


長此以往,為了得到父母的愛,避免被拒絕或拋棄,很多孩子試圖變「乖」,而「乖」意味著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他們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轉而去努力實現父母對他們明確提出的、或隱含的期望。

漸漸地,他們就學會了通過迎合別人來獲得愛,同時也形成了錯誤信念:我是不可愛的(unloved),我不值得被人無條件地關愛。

如何停止討好?

1. 承認並了解自己正在討好

意識到自己正處於討好模式中,是停止討好的第一步。嘗試列出自己曾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討好別人?討好時自己的感受和結果又是怎樣的?這可以幫助討好者在以後碰到相似情境時,給自己一個警示。


2. 關注自身,設置邊界

試著察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人希望你怎樣。但如果一開始你就問自己「我想要什麼」,可能太難回答。從簡單的小事開始,嘗試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又害怕別人不喜歡的事情:比如換個發色,但前提是這件事是你自己真正想做的。


當別人提出不合理請求時,討好者通常感覺自己不得不答應。但要知道,拒絕是每個人的權利。甚至當你說不的時候,也不用費心思找借口,試著陳述自己「不想或不喜歡」這樣做。

你自己的感受比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這並不是自私。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邊界,別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歡和尊重你,所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擺在首位,是很重要的。


3. 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自我確認

解決討好問題的核心是自我確認(Self-validating)。自我確認是一個逐漸認識到,並接受自己的內心體驗、想法和情感的過程。討好者所缺乏的,正是看見真實自我的能力。

心理諮詢會給他們提供一段安全、穩定的關係。在這種安全的環境中,諮詢師不會對來訪者提出要求,更不會離Ta而去。來訪者可以在此探索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擺脫對於外界讚賞和認可的依賴,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是值得被愛的。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 簡單心理


1、對於很多人,比如我來說,人生中必經的一道磨練,叫做直面矛盾。

我們讀過很多書,知道很多道理,如果要論說理,我們可以滔滔不絕引經據典說上兩個小時不停。

可惜這個世界不是全靠說理的。

這個道理我是近些年才懂得的。

誠實一點說,對於那些現實生活中無比真實的矛盾,至少對於我來說,是厭惡且畏懼的。

小到雞毛蒜皮的爭端,大到利益意氣之爭,我統統不喜歡,不想面對。這裡面有本性的原因,我好靜,喜歡平和,同時也有能力的欠缺,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面對那些五大三粗青皮紋身光頭金鏈的大哥們,我知道他們並不會有耐心聽我說理。

承認這一點是痛苦的,但不擅長就是不擅長,這種不擅長會帶來切實的畏懼,而畏懼會產生逃避,想要避開那些矛盾重重的地方。

也許討好,就是一種逃避矛盾的方法吧。


2、某種意義上,討好還比不上說理。

說理起碼也是一種面對,只是有時候不怎麼見效,但很多時候也會見效。而討好則是無原則地退讓,無視自己的利益和情緒,只希望對方認可自己,只希望不要發生衝撞和矛盾。

而且討好並不真正解決問題,很多事情一退再退只會無路可退,而且攻擊性不對外,就會對內,你會自我折磨、自我厭棄,自己看不起這個只會討好的自己。

所以,很多時候,你不得不站出來,或者說理,或者連理也不說了,不要慫,正面剛。

可是,這很難。

因為你始終是不擅長的。

這個世界是複雜的,所以你平時很厭惡那個流氓習氣不務正業的親戚,等到你遇到了流氓,你會發現還就他真能幫上忙。

一物降一物,滷水點豆腐。

可是你也往往沒有這麼個隨時能幫忙的親戚,甚至連個做警察的朋友都沒有,所以很多時候,你再畏懼,還是得上。


3、臨冬城的布蘭問父親奈德:人在恐懼的時候還能勇敢嗎 ?

奈德告訴他:人惟有恐懼的時候方能勇敢。

所以很多時候,你硬著頭皮咬著嘴唇,心都快跳出來了,渾身都在發抖,還是得站出來。

你對大哥說:你這樣不行,你不能欺負人。

大哥斜著眼睛看了看你冒著虛汗的臉,不屑地說:不行?

你說:不行。

於是你挨了一頓揍,但也扇了大哥一巴掌,把他扣子扯壞了。你發現自己紅了眼,你大聲吼著,也許是為了掩蓋恐懼,但確實有些嚇人。

過了許久,你才平靜下來,身上很疼。確實很疼,但你發現,心中也確實少了些恐懼,還有憋屈。

4、太多時候,世事就像帶金鏈子的大哥,或許他其實脾氣挺好的,但因為你的不擅長和畏懼,他就顯得很可怕。

很多時候,你避無可避,還是得站出來,準備挨頓揍,也扇他兩個耳光。

當你畏懼挨揍,於是白面書生也被你看成了大哥,因為只要他願意,他就可以傷害你;當你不再畏懼,很多大哥也就成了白面書生,你會發現,金鏈子其實是會漂在水面上的。

當然,總會有真的大哥,你也會真的挨揍,但那又如何?自我攻擊就不是挨揍嗎?

而且,你也可以去健身,一身腱子肉;你也可以有朋友、有依仗,我不是讓你仗勢欺人,這就是現實的博弈。

Winter is coming,那我們就加固堡壘,整軍備戰。

重點是,不要畏懼。或者說,在畏懼中產生勇氣。


5、所以,為什麼總是想著討好他人?

也許,是因為沒有做好挨揍的準備。

當你準備好站出來挨揍了,你會發現,無視、拒絕或是說理,都是選項之一。


要學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使命去討好別人,搞定別人,叫別人舒服,喜歡你,支持你哪怕你骨子煩對方的要死。

也要學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使命去和別人翻臉,拉黑別人,跟別人拍桌子動手,甚至乾死對方。

你太柔弱好說話爛好人一個,別人會懷疑你能力不行。

你為人處事太腹黑別人會對你處處提防,做起事來也難。

即精明又大度,性格上能屈能伸,格局上拿得起放得下,別人才願意和你合作,重用你,覺得你靠譜。

這個得練,過程挺痛苦的。

我觀察大部分受過良好教育的小清新干不出來,成長環境太良好了,沒見過真的大灰狼。

能做到這些,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壞人",市井出生的寶能系姚老大估計就是這種人,看面相就知道。

-------------------------------------------------------------------------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紐約老李校長」

後台回復阿拉伯數字「100」

可以獲得老李的100條江湖秘籍


我就是總想著討好別人的人,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來都是這樣,卻從沒有發現並自省,直到工作在職場被虐以後,才發現這個行為給自己帶來的惡果多麼難以承受,以至於要重新梳理自己以前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記得高中時有個犀利的閨蜜「惡狠狠」地指(提)責(醒)我說,你就是個老好人,就是個沒主見的人!我很詫異,心想我那麼善解人意,從不對別人指手畫腳,對別人的要求有求必應,從不當面決絕,我那麼好,怎麼就是沒主見了!我是赤裸裸的好人好不!?這麼一番心理活動以後,我便不在意這個惡狠狠閨蜜的直言,繼續我的好人好事。那時候高中還小,得到的是同學們在畢業留言簿上一致的讚美,誇我人好心善,balabala。恩,那時候就覺得,做個好人不錯,世界多美好,我只要活在自己的美好的好人世界裡就好。

大學畢業以後,懷著美好世界的我在職場上也秉持一貫的好人好事作風。同事來不及做的事我來,領導分配的任務我快速完成,沒人認領的雜亂臟工作我來,恩!而且我還默默無聞消無聲息地來,腳得他們都會明白的,我辛苦點累點無所謂,我多好!我帶的水果分同事吃,我要去買早餐問大家要不要一起帶,搬東西順帶幫同事一起搬掉......我累並快樂著,我想:我默默地做著好人,為你們默默地做這些好事,總有一天你們會發現並感激我的,我們會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然而,後來,工作調整,要我接原本另一個老員工同事姐姐的髒亂雜工作,在我的工作量是她的兩倍的情況下,我表示自己工作多而接不了的時候,原本笑臉吟吟的領導,親姐一樣的老員工同事姐姐,變臉成好像我是部門的忤逆子一般,我是罪人,連領導的安排都不接受,以前的好人好事敢情都是裝的嗎?

從此,我陷入了混亂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前的美好世界瞬間崩潰,無法接受這種變臉。用了整整6個月的時間,才漸漸重新建立成熟的世界觀。

總想著討好別人,有可能是從小生活的環境使然,比如我,因為小時候在老家,奶奶重男輕女,所以我需要以各種鬼靈精怪的方式來討好她,已獲得自己在吃穿住行上和其他堂兄堂弟的平等。這是我在深層次上對自己這種行為的梳理,也是慢慢改變以前雞湯式世界觀直面複雜社會的進步之舉。

改變一個人習慣了二十幾年的觀念和行為,是個很艱難的過程,不過,看見逐漸成熟和泰然的自己,會更愛自己和這個世界,這個複雜卻還能找到自己的世界!

然後,那個惡狠狠的閨蜜,現在還是我的好閨蜜,她,還是一如既往地毒舌,謝謝她當年提醒過我。


我還在上大學,是個班委,為了和同學打好關係,幾乎沒有發過脾氣,但是如果班裡有人見了我不打招呼,我就忐忑了,是不是我哪裡做的不好,她對我有意見了。然後我就會去借一些事情去和這個人搭幾句話,或是看到這個人今天哪裡比較特別,然後誇誇她,直到她下次見到我會跟我打招呼,我才能舒心一點…… 類似於這種的心情,讓自己的生活特別累。我太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總因為別人的態度對自己產生質疑,這種感覺很不好。因為我太想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樣的心理讓我把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團糟,而且去迎合別人的時候,我在內心特別鄙視自己,特別討厭那種感覺。
高我們一屆的學長學姐拜託我的事情我從來沒有拒絕過,有一次我們學生會主席曾讓我幫它寫論文,2000多字,頭一天晚上給我,第二天早上就要,那會兒我們是考試周,寢室的人都在寫公共課考試的卷子,我把我的卷子扔在一邊,熬夜給它寫論文,導致第二天我的食指疼得握不住筆, 它挺感激說改天請我吃飯,,等來的就是沒過幾天,它叫我去和它拉贊助,那會是冬天的下午,天特別冷,我忍著痛經爬起來去和它拉贊助,在外面耗了幾個小時,我們回學校了,它見我一直捂著肚子,問我是不是不舒服,我說 嗯 ,肚子疼,它說,那你快回宿舍休息吧,然後就走了,就走了,就走了。。。當時我又冷又餓肚子又痛的要死,回去的路上,我忍不住的在心裡冷笑。那晚,我想了很多。

在這大學裡,我一直都是一個老好人的形象,在意我的人心疼我,說我可憐萬物卻不會可憐自己,大多數人,只會讓我去幫他們做事情,而我,害怕得罪別人,每次都樂呵呵答應。最後又得到什麼了呢,。 那晚,我決定以後不要再那樣了,,,但是,這不是一下就能改的,後來,班裡的人不跟我打招呼,我還是會忍不住瞎想,卻會控制自己不去那樣類似於討好的接近,有人拜託我做什麼,我會先吃飽喝好休息好了再去,而不是一有人有事找我就屁顛跑過去,不管累不累餓不餓的。有人在我午休或是晚上睡覺了以後給我打電話吵醒了我,我雖然還是克制了我的怒火,卻能說出來我在睡覺,以後打點話,能不能注意一下時間…………
我開始發現,有幾次沒跟我打招呼的人後來還會跑到我宿舍給我送她們那兒的特產,我班整天拉著一張臉的那個女人她拜託我讓我去跟導員說情給她准假的時候竟然笑著。。她竟然會笑… 』我不用再去迎合任何人,我做好了自己,做好了自己該做的,就夠了,真的朋友不用這樣的討好,不能成為朋友的再討好,除了讓自己掉價,一點用都沒有 我就是想說,在這世界上,不管你做什麼,總會有兩種聲音,不要聽了好聽的得意忘形,也不要聽了不好聽的就質疑自己甚至討好他們,多聽聽自己的聲音,生活是自己過出來的。做好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如果你是一棵草,你再怎麼搔首弄姿也什麼都吸引不了,但如果你開出了花朵自然有蝴蝶來親吻你。

「你不必去討好,是花自有蝶來舞」 —糖果兒

……雖然學生會主席欠我的那頓飯還沒請●﹏●

上知乎以來,第一次寫這麼多,不滿意,還請知友們手下留情
●﹏●

好激動,第一次有這麼多人贊我,哎呀媽呀。我得安靜的笑會兒。⊙▽⊙

我又來啰嗦兩句。大家寫的評論我都有仔仔細細的看,認真的回復,真的謝謝。
想起了不知道誰說的一句話,「你必須很喜歡與自己為伴,這樣你就不必為了順從或討好別人而扭曲自己」所以,我們要先學會獨處吧,好好愛惜自己,沒事一個人逛逛街,看看藍天,曬會太陽,研究研究那隻小螞蟻在哪個洞里,再聽一聽風吹過樹葉的聲音,生活也是自由自在的,多美好


從小就要乖乖的,不然就會被拋棄,長大之後更加明顯,我們怕得罪任何一個人,怕他不理我了,不喜歡我了,不在意我了。所以只能乖乖的討好周圍的人,很沒有性格吧,就算被指責被批評還是不敢反抗。

昨天有人分享了這麼一段話;昨天讀到這一段話:

在面對批評性客體形象時,很重要的是,你並非只能被它批評而沒有反抗之力。事實上你可以,沒有反抗之力只是一種錯覺,來源於一個人無助的過去。有些小孩在面對一個施虐性的父親或母親時,往往只能服從或者乖乖的接受懲罰。由於強弱之間的巨大反差,小孩只能如此。當這種關係被內化之後,即使這個人已經成年,但內在的無助小孩仍然存在著,以至於當投射發生之後,這個成年人仍然非常無助和不敢反抗。所以這個時候很重要的是明白:你已不再是一個無助小孩,你可以反抗,你可以用合理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你可以跟他平起平坐。當你有了這種信念之後,你會發現:優秀者只是一個人而已,沒有那麼多神化的或可怕的品質。

就是這樣的~~~


我現在沒有這種心理了
不過我小時候有
我本來以為自己活的洒脫自然 不在乎別人的想法和評價
因為我在朋友眼裡是一個會講笑話 性格開朗大方的人。
我記得很清楚的是
有一天上體育課,我和我兩個朋友在聊天。
聊什麼忘記了
不過我很清楚的記得 那時候我不開心 不想笑 還是逗她們笑 還編笑話給她們聽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現在想 應該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過重視 所以太在乎別人的評價
我沒有和父親好好相處過 當時他們都說我懂事 於是我就做出一個懂事的樣子給父親看。
他們說我開朗 於是我就開朗
他們說我大方 於是我就大方
他們說我是什麼樣子 我就要做到什麼樣子。

其實我膽小自卑的很 但是我朋友說我大膽 所以去鬼屋她怕的把我手腕都捏紅了 我只能默默給自己壯膽

其實陌生人或者看起來很兇的人說我 我都會覺得有點委屈 可能是我玻璃心 不過我朋友說我沒心沒肺 於是我一般都不會表露出來

總想著討好別人 是一種對自己不自信 又沒有人給你自信和勇氣的體驗。
如果你想改變這種東西 建議你多看書 少熬夜 多運動 多喝水。
充實自己
做任何事情之前 只要想到最壞的可能 那你還怕什麼呢。
加油 每一個人都要好好過自己的小世界。


祥林嫂


這可能是對自己沒有明確定位的人,不夠自信的人,害怕被孤立的人。然而,越是這樣越會不自信,然後惡性循環。
之前的我,從不和別人衝突,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敢明確提出,都是附和著別人的想法說話,希望大家都喜歡我,觀察別人的喜好去迎合別人,有種硬要融入別人的圈子的感覺,結果是,還是融不進去……
這兩年,我在慢慢的找回自己,找回原本的我的樣子,我發現,我的定位越來越清晰了,性格也趨於穩定,不需要討好別人,而是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平時對人性的琢磨,讓我有了以下的看法:
1、在大家討論是,勇敢說出自己的不同的想法,(正常的,不要人身攻擊或傷害別人),越是隨聲附和的,越被看作沒想法;
2、除了談論名牌,包包,八卦,沒有其他話題的圈子,不融也罷;千萬不要去惡補什麼不必要的事情;
3、做真實的自己,同路的人自然會走在一起,不同路的人面子上過的去就行了,各走各的路,不必要委屈自己去追隨;
4、當然,自己要有一樣拿的出手的東東,什麼都好,至少有一個標籤~標籤很重要。
這樣,你不用去討好別人,自然會吸引來你的同道中人,形成自己的圈子。


1.中國8大委屈

前段時間網路上出了一個段子,總結了一下中國人活的憋屈的方面,稱為「中國人的八大委屈」。

以下就是偉大的網友歸納出的8條中國人常見委屈,對照自檢,看看你中槍了幾條?

都不容易

你喜歡就好,隨便吧

別管我了

忍一忍就過去了

別傷和氣

那好吧

可以,沒問題,再晚我也會做完

習慣就好

翻譯成今天心理學的話就是「一個人應該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即便本心上做不到以別人為中心,也要假裝能做到」。

總而言之,就是要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委屈自己,悅納別人,如此行為上才能貼合一個主流並正常的人際行為標準。

——————

在長期這樣的文化要求下,中國人容易出現兩種傾向。

一種是變得虛偽,所謂心口不一。

表面上處處為別人著想,實際上卻十分的、處處的自私自利,外在的好人形象成為一種表演和扮演,俗稱「會做人」;

但還有後一種人,是真的變成了中國式的老好人。

這種人真的會處處犧牲自己,成全別人,一切圍繞著別人的需求轉,一切看別人的眼色行事,特別委屈自己,不敢表達意見,活的特別苦逼。

當後一種人發展到極端,就容易出現所謂的「討好型」的人。

即把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自己,表達自己,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

與他們表面總是在人表現出來的好人形象不同,在私下裡,他們其實內心衝突很多。

正是因為解決不了這些內心衝突,他們活的很累,很壓抑,很委屈、很抑鬱、生命很萎縮,甚至很憤怒。

——————

我今天想說的主題是:

如果把時間、精力及人生目標浪費在博得別人的喜愛上,你就會成為世界上最受愛戴的死人!

一個人不能做自己,處處取悅別人,以別人為中心,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

2.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有著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會具有如下典型特徵:

(1)「都是我的錯。」 | 對別人的感受過度敏感

討好型的人通常都對別人的情緒非常的敏感,別人有任何一絲不悅或者心情陰雲,他們都能快速而又及時的捕捉到,有時這種覺察甚至到了「自以為覺察」的地步。

遺憾的是,他們之所以這樣,通常是因為內心有一個不好的假設,即他們會認為別人的情緒變化跟自己息息相關。

他們有義務讓別人高興,似乎別人不高興就是他們表現不好造成的,他們非常害怕別人對他們有不好的評價,為了維持住別人對他們好的評價,他們必須深刻提高警惕,關注著別人,為的是趕在別人指責自己時,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對自己滿意。

因為這一點,他們會自動的在與別人的關係里,把自己放在滿足別人的位置上,類似於奴隸,而別人是他們的主人,一個奴隸必須時刻討好主人,也許就是討好者內心和行為的最真實描寫。

儘管有時候他們意識不到這種荒謬的邏輯,卻按照這樣邏輯規則在指導自己的行動。

(2)「我決定不了任何事。」 |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討好型的人對於別人的負面反饋往往吸收消化很快,他們一貫的會採用別人都很強,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來解釋一切事情。

所以在討好型人格的內心裡會認為:「我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事情,而必須依賴別人的判斷和對我的評價才行」。

本質上,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是把自己放在一種弱者的位置上來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因為在討好者的內心裡,他們會認為「我都這麼弱了,我都這麼自我貶低了,我不會攻擊你,只會捧著你。你也就不好再來攻擊我,嫉妒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他們害怕自己表現的強大和美好時,會引發別人的攻擊性。為了避免衝突,他們提前繳槍投降。

(3)「我害怕說不。」 | 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具有討好型特徵的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因為他們有很深的不配得感,即會認為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是件很過意不去、很愧疚的事。

當他們獲得幫助時,往往會表現的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別人的幫助和恩惠。

與自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反,討好型人格的人在面對別人的要求時,很難拒絕別人,即便當他們意識到別人的需求可能會不合理,他們也拒絕不掉,因為他們害怕一旦拒絕掉別人,別人會對他們不滿,對他們有很差的評價。

即便他們做出了拒絕別人的行動,也會反覆的給別人道歉,為的是試圖消滅掉別人的差評和不滿。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說《人間失格》里有這麼一段話,可謂是對這種心理的形象寫照: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4)「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 | 缺乏界限和原則

討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悅別人為目的,害怕別人的不滿和差評,會導致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原則,在交往中也喪失界限。

一方面他們會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則,任憑別人無限制的對自己違矩而做不出任何反抗,比如有的討好者任憑別人跑到自己的生活里來指手畫腳,對自己指指點點,即便內心不舒服卻做不出任何反抗。

另一方面他們也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希冀著別人為他們過度的負責,期待建立過度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常常因為別人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而受傷。

討好型的人的這種缺乏界限,主要是因為他們自身沒有界限感造成的,因為自己界限缺乏,想當然的也會認為別人界限也缺乏,所以會引發各種人際痛苦。

3.哪兩類父母,

容易塑造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討好背後的本質是一個人的低自尊。

有兩種類型的父母容易塑造討好型的孩子。

一類是父母本身就是討好者人格,自尊和價值感都很低。

他們一方面會不停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就是要討好別人獲取生存,一方面又言傳身教許多討好的模式。

甚至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就會在對待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時,犧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滿足別人家孩子的需求,捧著別人家的孩子,照顧別人家父母的臉色,而委屈自己,犧牲自己。

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自我感覺就低人一等,不自覺的就容易討好別人。

一個家族在傳遞討好的時候,它一定會傳遞與之匹配的抱怨。

在外人眼裡,討好型的家庭似乎與世無爭,對外總是在示好。但是就像一個人一樣,過度的討好會引發人性的失衡。在討好者家庭的內部,也會有更多的抱怨和負能量釋放的方式。

除非發現這種模式的不合理,才會嘗試去改變,不然的話,他們就會一直討好下去,甚至把這種討好模式傳遞給後代。

——————

另一類出現討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著控制欲過強的父母。

在這種家庭里,孩子的一切必須圍著父母的需求轉,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見和自我,孩子必須孝順,一旦孩子做不到這些,這些父母就會通過指責、批評、打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漸漸的,孩子內心的聲音被完全泯滅,而成為只依賴大人評價的傀儡,孩子變的膽怯畏縮,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覺得自己必須討好父母,因為只有討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過。

當他們長大後,討好父母的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

不管在哪種養育模式里,我們都可以看到,討好型的孩子從小就缺乏自我價值感,或者被剝奪了自我價值感,而「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為了獲得這種自我價值感,他們才會不惜自我犧牲、自我壓抑、自我委屈、自我矮化,努力努力的去滿足別人,以交換到別人對自己的滿意和好評。

4.長大後,如何走出討好型的人際模式?

要走出討好型的人際模式,可能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1)首先,要有站起來的意識

外界在評價對一個人友好不友好,佩服不佩服時,更多的是考量這個人的能力因素和對他人的價值。

如果你不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把精力用在討好別人上,時間久了,別人都會容易看不起你,忽視你,因為你對別人會越來越沒有價值。

改變討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有站起來的意識。

站起來就意味著要尊重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意願。

在合理的情況下,別人應該尊重自己有這些渴望和要求,因為自己配。

你要勇於捍衛自己的這種權利,而不是把這種權利拱手讓給別人。

(2)站起來的下一步是有膽量和勇氣為自己負責

討好型的人之所以甘於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就是因為他們想拋棄或者逃避自我負責的部分,他們不想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也不想冒險,他們只想依賴強者。

然而這個世界的真相是,沒人可以為別人的人生負責,也無所謂強者弱者,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是每個人逃脫不掉的責任。

既然逃脫不掉,不如直面責任和挑戰,去承擔它,而一個人的能力和勇氣也會在這種承擔中得到鍛煉而一步步強大。

(3)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禁錮和塑造

好多人的人生都活在原生家庭帶來的慣性行為模式里,討好者也不例外。

一個被否定過多的人需要重新去看待自己的早年模式,重新去看待自己內心那種求認可的模式更多的是由早年不良的教育模式引發的。

早年沒有獲得認可,所以對認可有著貪婪的渴求,不過是在彌補早年的缺失,而生命如果一直被這種缺失捆綁,就會嚴重影響自己的成長和外部關係。

走出原生家庭對自己的禁錮,就要擺脫原來塑造的一些舒適區,突破自己的恐懼區,比如原來覺得一旦有人對我不滿或者差評,自己就感覺天要塌了,要有災難發生了。

現在不妨嘗試著去做一做,看看即便以為引發了別人不滿或者差評的情況下,天有沒有塌,災難化的後果有沒有發生?

我們的那些恐懼更多的是父母行為導致的結果,但現在我們面對的對象是世界上的其他人,並不是人人都像自己的父母,一旦不符合他們的需求或評價時,就會嚴厲斥責自己。

即便遇到嚴厲斥責自己的人,也要意識到,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不再是個孩子,你完全有力氣捍衛自己的觀點和利益。

(4)別人對你的喜歡和接納並不是建立在你必須做些什麼的基礎上

討好者一般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模式,那就是我必須做些什麼,別人才會喜歡我,或者我必須不能表達出什麼,別人才會接納我。如果我自己什麼也不做,是沒有人喜歡我,接納我的。

其背後是自己無法接納自己,愛自己。必須不停的去獲取肯定。

其實生活的一個真相是,你無需去追求別人喜不喜歡你,接納不接納你,只要你自己喜歡自己了,接納自己了,你會發現全世界也都會接納和喜歡你,因為即便世界上還存在一些不接納或不喜歡,也無所謂了。

因為,只要我自己喜歡自己,接納自己就好了啊。

我就是我的世界,我就是我的一切。

討好的行為越多,自我被殺死的也就越多,可以說每一次討好,都是對自己自我的踐踏和凌辱,以至於最後即便獲得了全世界的「愛戴」又怎麼樣?

你真實的自我已經成為一個死人。

所以當你再試圖討好別人時,不妨看一下自己,朝著那個關係看一看,你會發現,這時的自己正在踐踏貶低弱化著自己,這種時刻,你是否有勇氣提醒自己:

我要做一個窩囊畏縮的老好人嗎?還是勇於喊出自己的需求,為自己頂起一片天,痛痛快快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文章首發於壹心理公眾號「心理公開課」,

作者:達芙妮,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師,婚戀諮詢師,《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周刊》、壹心理等多家媒體及心理諮詢機構專欄作家,豆瓣熱門專欄《與人相處那些事》作者。青年詩人及小說家。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工業時代的月亮」。


我們通常會以為看起來外向喜歡社交的人比較自信。但這其實是個誤區。因為有一些自卑的人出於想要讓人人都喜歡ta以及害怕有人疏遠ta的初衷而賣力地social。


這個問題我很想回答。只說一些個人的思考。
「總是想討好別人」是什麼心理?我的回答是:因為不信任,首先不信任自己,其次不信任對方。
一個人看見的世界,完全反映
出TA自己的內心世界(投射)。TA在做討好別人的事情時,TA並不認為那是在討好,而是希望建立信任(建立信任的目的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範疇),
一個人有多麼地不信任,就有多麼地(想)控制。這裡說的這個控制,不是我們說的那個控制欲,而是「害怕失去的潛意識自保」。這其實也是自卑心理的一種表現。

「親密」的英文就叫「沒有恐懼」,我想,如果一個人可以在一個人面前肆意(純褒義),那一半是因為性格不理想(這個不是現在要討論的),多半卻是因為「不怕失去」。

「總是想討好別人」是優點還是缺點?事情很簡單,她只是一種心理活動(儘管有人把這稱之為「病」)。與,從來不取悅別人(儘管有人把這稱之為「個性」),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心理活動而已。當然,雞湯已經把這個「取悅別人」當成缺點噴得體無完膚。


象我,作為一個沒有取悅別人意識的人,我卻認為,能做到適度地、理性地取悅別人,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了。我內心是羨慕的。所以,我現在已經努力在做一個溫柔的人。

取悅別人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種心理。號稱從來不取悅別人的,你只是還沒有遇到那個讓你願意取悅的人。比如我一個朋友,多少年來,就號稱從來不xue取悅別人的人,創業以後,遇到一些(投資)人,媽蛋,完全變了。如果他只為他自己,反倒好了,他犯不上討好誰,更多時候,他取悅一些人是為了跟隨他的更多人。

「取悅」這種心理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無奈,很不願意這樣去做,但是當面對別人時,還是會不自然的去取悅別人,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理性取悅。這個世界,沒有人不需要善意和愛。

取悅別人的動機很多,展開說又得一大堆,就此打住。
最後想說的是,任何事情,感情上,利益上,多為別人考慮(這不是取悅,也不是委曲求全,而是情商高的一種。),可是我們一定要為自己而活。


因為他在內心裡認為,自己的價值決定於別人的肯定。討好別人,意味著能夠得到肯定,這是他獲得自尊心的源泉。如果得不到肯定,他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這種心理只要不極端,也不是大問題。


當一個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對共情社交的需求會降至0。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就不要去討好任何人。

一切形式的、一切場合的、對任何人的討好都是——無用的。

討好起不到任何作用。

討好不會令別人喜歡上你。

討好不會令別人接受你。

討好不會讓別人看得起你。

討好不會讓別人平白無故的幫你。

討好不會令別人把有價值的信息透露給你。

你想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取決於你自身的價值和你所用的手段。

並且討好不僅無用,還會令別人認為你是低價值的。

你越討好越是不受人待見。

你越是討好越會不被人當回事。

這叫做「對事不對人」

從你的角度而言,你要在和別人溝通時,停止對別人人格或價值上的評價,而僅僅是闡述事實。

從別人的角度而言,別人對你某些有失分寸的行為評價,你應該理解那是對你的行為的評價,而不是對你整個人的否定。

如果你發現一個人溝通時,經常由就事論事轉變為情緒控制的攻擊,那你應該直接放棄在今後和這個人交流的必要。


從小不被肯定,在親友的責罵聲中長大的孩子會格外渴望獲得別人的肯定。因為他們沒有自我,他們所有對自我的認識都是從別人的評價中建立起來的,所以別人的意見格外重要。當然,如果幸運的話,他們當中的一些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漸漸找回了自我成長的價值,也就摒棄了這樣的性格。還有一部分可能一直生活在童年的影響中沒能走出來,後來很多或多或少有抑鬱傾向。


是「討好」還是「為他人著想」?
你分得清么?

反正別人這麼做就是討好,我這麼做就是為他人著想。是不是啊?


每次別人瞎bb的時候,我就會想到,總有刁民想害朕!?( ̄ε(# ̄)


為什麼會討好別人,因為害怕自己承擔,害怕被孤立,害怕沒有朋友,害怕寂寞,害怕沒有人幫助你,害怕沒人陪伴,當你痛定思痛,猛然發省:人生這條路只能自己走,自己作的孽要自己受,自己選的路要自己認,自己想要的東西要自己爭取,害怕、焦慮、痛苦、快樂一己承擔,你就不會討好別人,而是更專註於自己的內心,專註於自己手上的事。
不過,會因此衍生出另一種病:自我意識太強症,不管你到哪裡,你都是孤身一人,朋友交心也好,不交心也罷,在一起就好好玩,不在一起就各自珍重,到哪都是落花流水,了無牽掛。


推薦閱讀:

快三十歲,離婚出國讀研現實么?
童心未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就這樣還打王者,可不可笑?
22 歲大三,爸媽背著我生二胎,孩子出生才告訴我,心態崩了,該怎麼做?
16歲兒子最近在玩一款「狼人殺」遊戲,是否需要我的干預?

TAG:心理健康 | 心理調節 | 戀愛心理 | 戀人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