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沒有什麼戰功為何在魏國地位很高?

夏侯惇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甚至還被人抓為人質,為何在整個三國和魏國地位都很高?


要光論戰功的話,彭德懷林彪好像更高,但卻是朱德老總領銜十大元帥,並且躋身老版人民幣「四大天王」之列。

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魏書曰: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其不叛者五百餘人。〉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武帝紀》)

曹操在討董之前剛湊了五千人,就在滎陽被徐榮打殘了。這個時候曹操基本等於刪號重練,那第一支隊伍是和誰拉起來的呢?——夏侯惇為首。而且剛開始就發生兵變,曹操等人是一邊開無雙一邊跑出來的。這就好比,你跟陳浩南一起在澳門的橋上被人追砍過,那麼後面你又收了幾塊錢保護費已然不再重要。


所以夏侯惇是什麼人?那是曹氏領導下的魏國人民軍隊的主要締造者,他的定位就和別的武將不一樣。而且夏侯惇還親自主持經濟建設工作,尤其是在農業生產方面貢獻堪比威廉伯爵。「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至於戰功方面,我們要考慮到,他畢竟是一位視力殘障人士。未必是他不想或者不能,如果換我是領導,我也不好讓他再冒著瞎另一隻眼的風險,去從事那些高危工種了。夏侯惇確實曾經被劫持,但那是被詐降的人偷襲、而且不止一個(遣將偽降,「共」執持惇),這並不能說明他業務水平就低下,呂布還不是被宋憲魏續綁了嗎?


最後,雖然夏侯惇在歷史上地位確實很高,但是他如此爆棚的知名度還是另有原因,其中獨眼的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以前的評書曲藝小說漫畫,多數以蜀漢為主角,曹魏一邊主要負責扮演壞人。獨眼的形象就十分契合這個壞人的氣質。特別在傳統戲劇中,主要人物的造型得有辨識度,就像《臉譜》中唱的一樣,白臉曹操紅臉關羽,黃臉的典韋是保鏢界的良心,藍臉的竇爾敦是套馬的漢子。因為是反派,所以曹營將領不能存在感過高,基本大眾臉,這樣的背景下夏侯惇就顯得尤為突出。

夏侯惇的存在感近幾年達到頂峰,應該說KOEI的遊戲功不可沒。早在《英傑傳》中,他的武力95就在魏軍僅次於許褚97(典韋沒出場);到了《曹操傳》里,更是超過了關羽趙雲達到了98,並且有著極其拉風的造型。在本作中,夏侯惇的戲份濃重且出彩,博望坡之後為了認罪,橫過眼罩捂雙眼等死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紅線劇情里把趙雲都打死了。這風俗一直延續到《無雙》系列,已經要和曹操成為CP了。

再就是「惇」這個名字,雖然本意是溫和的,但聽起來卻給人感覺不好惹。起名也是有講究的,比如蜀國將軍陳到,常與趙雲並稱,人們講故事卻從來沒有他的份,一大原因就是「陳到字叔至」,跟「趙雲字子龍」比起來太沒有主角光環了。如果有人穿越回去給陳到改名叫「陳霸,字炸天」,或許今天朴槿惠就不是趙雲的粉絲了。


夏侯惇跟隨曹操的起步就很高, 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為司馬。當時曹操應該沒有長史,在曹操無立錐之地的時候,夏侯惇的身份無疑就是曹操以下第一人,高於曹仁、夏侯淵的別部司馬。初平二年以後,夏侯惇為折衝校尉,荀彧為曹操司馬。可以說,夏侯惇和荀彧在曹操起步階段時,就是高於眾人的存在。

要說為何是夏侯惇是曹操司馬,沒有記載,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能猜,可能是因為夏侯氏在譙沛地區的影響力。但是但凡君主用人,任人唯賢大抵是一句空話,任人唯親才是客觀事實,無非就是在親信之中挑選賢者,在成為親信之前,一般是不可能身居要職的。曹操用夏侯惇為司馬,不是牧守長官的別駕、功曹之類用地方冠族來協助治理,也不是三府徵辟來辟舉海內名士。不管怎麼樣,夏侯惇從一開始就冠絕於諸人之上。


陳壽三國志的記載,對於夏侯惇的記載也不夠詳盡,不像很多戰將一樣,各種從攻都一股腦的記錄,夏侯惇本傳對於夏侯惇的此類事迹,一片空白。

比如說很關鍵的官渡之戰,官渡在中牟,也就是河南,當時的河南尹是誰?夏侯惇,夏侯惇,夏侯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在夏侯惇的轄內這麼舉足輕重的一戰,夏侯惇不可能隱身不參與吧?然而三國志中,對於官渡之戰夏侯惇的記載就是0,什麼都沒有。至於夏侯惇平河東,還要看杜畿傳,從攻張魯在張魯傳裴注。夏侯惇的本傳其實記載缺失很嚴重,還有什麼缺漏的記載,只有天知道了。即使本傳記載了太祖平河北,為大將軍後拒。也就簡簡單單一句話,不像別人洋洋洒洒一大段。

夏侯惇河南尹的官職也頗為重要,雖然當時已經在獻帝都許,河南不再是天子所在,但是河南往西的弘農開始,便是關中諸侯的領地。雖然關中諸侯名義上歸順朝廷,但也僅僅是名義而已,猶如文聘在江夏,杜畿在河東,呂虔在泰山都是久駐以防敵一樣,夏侯惇在河南時間也不短,同樣有防備關中諸侯的意義,可謂是曹操委以重任。

不像荀彧、郭嘉等人的受封,都有裴松之注引的曹操表文,以得知他們受封的功勛和原因,夏侯惇的情況,連裴注都沒補充,我們後人無從得知。

晉陽秋曰:泰始二年,高安鄉侯夏侯佐卒,惇之孫也,嗣絕。詔曰:「惇,魏之元功,勛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於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擇惇近屬劭封之。」

從司馬炎的這個態度來看,即使到晉朝,也是認可夏侯惇對曹魏的功績,只是記載已經缺失了。


PS:不太懂網上的談論的夏侯惇好像啥都不幹,只會種田了。 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這話很明顯的也只是針對夏侯惇為濟陰太守的時候,而且太守的職責是凡郡國皆掌治民,進賢勸功,決訟檢奸。常以春行所主縣,勸民農桑,振救乏絕。秋冬遣無害吏案訊諸囚,平其罪法,論課殿最。夏侯惇在濟陰太守任上在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留下了記載,又不代表夏侯惇專註種田幾十年,一直種到都督二十六軍和做大將軍的時候還在種,這記載單純的只是說他在濟陰太守任上。只能說網上盲從心態和胡亂跟風真是無解。


我在我們公司的總部上班,總部有個小哥,年紀26歲,人很隨和,職務是老闆助手,管所有鑰匙和密碼,日常工作除了那些見到最多的就是在公司養養花草魚蟲,給我們訂訂午飯外賣,大伙兒都笑稱他是個打雜的。啥事兒他都可以看可以說可以管,公司賬目啦,各種文件啦,同事不舒服他送同事回家啦,飲水機沒水啦,下樓買零食給大夥啦...
這位小哥沒有學歷,也(似乎)沒啥能力,年紀也(相對)不大,與大老闆也不是親戚關係。大老闆還有別的生意,所以幾乎不出現。總部名義上總經理是老大,但這位小哥不受他管,甚至有些方面地位比總經理還高,因為很多事總經理得請示大老闆,小哥不需要。
財務也曾經跟我們八卦這位打雜的賺的比總經理高多了!還有各種分紅!
為啥呢,因為他十七歲就出來打工了,那個時候起就在現在的大老闆手下做事,與大老闆東跑西跑,從一個小店面變成了現在一個總部+四個分部+一些不在主營業務的別的生意的公司,期間多少員工走啦,多少新人進來啦,甚至連大老闆媳婦兒都換了一個了,但他就一直在大老闆手下做事。
大老闆曾親口跟我們說: 我不在的時候有事就問老X(總經理)和小X(小哥),有小X在總部看著我就放心。


題主,你若為一國之君,就會有深刻的感觸:

一個可以無比信賴的人,遠比能力超凡絕倫的人要珍貴。


本答案只說嘉靖本演義中的夏侯惇,歷史上的夏侯惇請看別人的答案。

問題同時有歷史和演義的標籤,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聲明一下。

演義中的夏侯惇,雙眼健全時斗過呂布,殺過徐榮、橋蕤;一目受損後殺過曹性,斗過關羽、趙雲。參與單挑方面,在夏侯惇雙眼健全時,他的出陣序列,還在曹仁之上,是當時曹將之首。

夏侯惇和曹仁是曹操在軍事上的左右手,早期曹操只要分兵,獨當一面的不是夏侯惇就是曹仁。他二人鎮守過的極多重鎮,除了赤壁後的荊襄被孫劉奪得外(大勢所趨,非戰之罪),每個都固若金湯。

夏侯惇作為先鋒的次數也很多,比如洛陽救駕,是夏侯惇帶典韋、許褚為先鋒;討張綉,是夏侯惇做先鋒;征袁術,是夏侯惇、于禁為先鋒;征呂布,是夏侯惇、呂虔、李典為先鋒;救漢中,是夏侯惇做先鋒。

綜上,夏侯惇無論作為斗將,還是偏師,還是先鋒,都有充分且上佳的表現,戰功赫赫,深得曹操的信任。(當然也犯過些錯,比如青州兵亂,博望遭火,但瑕不掩瑜)

除了戰功外,夏侯惇還有另外許多優點。

舉薦人才。大家都知道曹魏、孫吳的謀士推薦鏈很壯觀,但曹魏實際還有一條猛將鏈:夏侯惇推薦了典韋,典韋後面又邂逅了許褚,正是典韋、許褚的到來,讓夏侯惇從第一斗將的位置上退了下來。蔡陽也是夏侯惇舉薦的。博望坡失敗,夏侯惇一面承擔軍敗的責任,一面不忘向曹操誇于禁曾經提醒過火攻(實際是李典想到的,但夏侯惇不知道)。

善於交際。奉天子這樣的大事,曹操派出的先鋒是夏侯惇,夏侯惇面對天子,說話從容得體,可靠感十足。曹操想招降田疇,也寄希望於夏侯惇,雖然沒成功,但可見曹操對夏侯惇的人際能力很有信心。青州兵作亂,于禁殺了夏侯惇的士兵,之後夏侯惇遭罰于禁受賞,但夏侯惇毫無芥蒂,緊接著又與于禁並肩戰鬥,討伐袁術。宗室武將中,曹仁、曹洪、夏侯淵甚至夏侯尚都對外姓武將表露過不屑,但夏侯惇一次都沒有。

重情重義。夏侯惇寧可殺人逃難,也要維護老師的尊嚴,所以他才能與為友報仇的典韋投緣。為了給秦琪報仇,夏侯惇不惜與剛殺了顏良文丑的關羽動手。

戰略眼光。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夏侯惇在戰略上獻策次數頗多,比如征二袁時建議回許都的是他(但做了郭嘉遺計定遼東的背景),意識到劉備在新野為患的是他,建議先取漢中再取蜀的是他(可惜老曹沒能執行徹底)。曹操自知來日無多時,第一反應是急招夏侯惇商議,曹操一生山不厭高水不厭深,麾下謀臣猛將極多,但關鍵時刻,最信任的永遠是夏侯惇、曹仁這兩人。

賈詡曰:「須召夏侯惇、曹仁二人回,商議此事。」

夏侯惇資歷極老,勞苦功高,盲了一隻眼睛之後還常常衝鋒陷陣。廟堂上能謀戰略,沙場上能決雌雄,重情義,善交際,不怕背鍋,關鍵時刻毫不含糊。洛陽救駕,許都平亂,南征北戰,出生入死。討董戰溫侯,一目戰關羽,救主刺徐榮,三合殺橋蕤。官渡後曹操平河北,夏侯惇鎮汝南,曹仁留許都;赤壁後曹操回許都,夏侯惇屯襄陽,曹仁守荊州。這兩個曹操最依賴的人,總在最關鍵的時刻,承擔了最重要的任務。

資深,厚重,英勇,剛烈,兼具朱老總與劉軍神之風,大將軍之位,舍他其誰。

附:曹操唯一一次評價夏侯惇是對禰衡(這人選的),曹操誇耀了許多文臣武將,夏侯惇、曹仁是壓箱底出現的:

夏侯惇天下之奇才,曹子孝世間之福將。

曹操口中的「天下之奇才」這五個字,如果不細讀演義中的情節,很可能會感到突兀,因為夏侯惇的事例只有拔矢啖睛最有名,只有梳理過夏侯惇在演義中的表現,才會發現:

實至名歸。

====

我的更多演義回答:新三遺夢 - 收藏夾 - 知乎


夏侯元讓 伴我同行——致夏侯惇先生的一封信

夏侯惇先生:右眼沒累壞吧?


將軍這一生幹了很多事兒,知名度最高的卻是一件將軍不大可能幹過的事兒。在一部叫做《三國演義》的小說中,將軍被描寫成了一條硬漢。話說那一日你在討伐呂布的戰役中,左眼中了一箭,你不僅重傷不下火線,更以驚人的悍勇喊出了「父精母血、棄之可惜」的豪言壯語,拔出箭來,硬生生將自己的眼珠吞下。無論是敵人還是自己人都被你嚇傻了眼……問世間疼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也許這事兒令將軍哭笑不得,一目受損明明是將軍一生的痛嘛。但你應該感到欣慰,因為在這個叫做羅貫中的小說家筆下,夏侯家族的成員們能夠保持歷史本來面目就已經很不錯,很多人都被潑了一身的髒水。羅貫中先生甚至還憑空捏造出了一個叫做夏侯傑的人,把他描寫成了一個被張飛在長板橋喊了兩嗓子就嚇得心膽俱裂而死的窩囊廢……再看看將軍你,不僅沒有被潑髒水,還又加戲份兒又加台詞兒,這待遇在夏侯家族那可是獨一份兒。


那麼問題來了:

一生致力於貶低曹氏與夏侯氏的羅貫中為何對將軍如此厚愛?


翻史書尋找答案吧,卻發現蹊蹺之處更多:

一生多疑的曹公唯獨對將軍極為信任,允許你不必遵守任何規章制度,只要將軍認為有必要想怎麼來怎麼來。心性涼薄,只信任身邊那一小撮人,對父輩元勛敬而遠之的曹丕在將軍的葬禮上情真意切,如喪考妣。


說句將軍不愛聽的大實話,將軍這輩子實在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功,只要是將軍親自出馬獨當一面,每戰必敗。尤其是當年將軍討伐落難的劉備時不聽部將李典的勸告,非要鑽進劉備的埋伏圈,若非李典留了個心眼,將軍早就被燒死在博望坡了……


這樣的戰績憑什麼與曹仁、夏侯淵相提並論,同為一方主帥呢?可將軍卻穩坐曹操集團二把手的位置,當上了東漢帝國最後一任大將軍。


績效與待遇的反差太過明顯,有的人根據謠言解釋為將軍是靠著與曹公的血緣關係有恃無恐、尸位素餐,在下卻認為這份絕無僅有的待遇應該歸功於將軍做人、做官不同凡響的態度。


對名利: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在曹操時代,將軍你的工資待遇是最高的。但你清廉簡樸、不治產業,把財物分給別人,以致死後家無餘財。經過仔細的閱讀史書,在下發現當時的曹操集團內部有一個身份極為特殊但又特別缺錢的人——曹丕。

曹公生活簡樸,給兒子們的零花錢肯定不多,但曹丕在曹公的兒子們當中格外需要錢。他的主要競爭對手曹植七步成詩、才高八斗、僅靠文采就可以籠絡一批人心嚮往之,而曹丕沒這個本事,只能來點兒實在的。他向堂叔曹洪借錢,史書上說曹洪這個人是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以至於後來曹丕登基被找了個借口問罪下獄,靠著卞太后的庇護保住一條老命,但財產也被全部沒收。


可是需求總得解決,以曹丕的身份,他要借的款項肯定不是小數目。到底誰才是他的投資人呢?答案就是你吧,夏侯元讓將軍?雖然史書沒有明說,但在曹魏諸將的列傳當中,唯獨強調了兩個人對錢財的態度,最小氣的是曹洪,最大方的是將軍你……當然在下並不認為將軍純粹是在搞政治投資,因為將軍並不是只對曹丕一個人慷慨解囊。


不貪戀錢財的人往往貪名、貪權。可將軍放著大漢朝廷的高官不願做,只想在魏王曹操的國中之國里做一個名頭兒小得多的職位。將軍麾下的張遼以八百人擊退孫權十萬大軍,立下名垂青史的大功。將軍作為東線戰區最高統帥,卻從沒有說過什麼一手培養、親切關懷、大力支持等約定俗成的官話往自己臉上貼近。由此可見,你不貪名。


曹公授予將軍的權力極重,特許你不受任何約束,可你一次也沒有使用過這份特權。反倒是兢兢業業,常年主持著既不風光也沒有挑戰性的屯田工作。將軍對權力、威風也並不熱衷。


你把功名利祿都看得很淡。


對生命:心如猛虎,細嗅薔薇。

曹公征徐州時,由將軍留守兗州。以曹公的精明,出征前自然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但任誰也想不到曹公從小玩到大的老朋友、因為得罪了袁紹依託曹公庇護才得以生存的客將張邈以梟雄之心度奸雄之腹,總覺的曹公早晚會迫於袁紹的壓力殺害他,竟然以怨報德、迎接當時正在尋找根據地的當世第一猛將呂布,裡應外合襲擊曹操家眷所在的鄄城(今山東菏澤)。


當時將軍身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距離鄄城兩三百里。若是以正常行軍的速度無論如何來不及,將軍就能不帶的全都不帶,輕裝簡從一路狂奔前去阻擊威震天下的呂奉先,這得需要什麼樣的膽色?什麼樣的忠勇?


你的義薄雲天沒有白費,成功保住了曹公的家眷,但也接連中了詐降計和調虎離山之計。你的大本營濮陽被呂布佔領,將軍你本人也被呂布派來詐降的手下綁了票兒。按說這些個土包子綁匪也是真沒出息,綁了曹操集團的二號人物竟然只是想要點兒財物,就這點而要求將軍的部將韓浩都堅決不給!他表示要撕票隨便,根據有關規定不用顧慮人質的生命安全。綁匪嚇傻了,投降了,被殺了個乾乾淨淨。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對曹操集團來綁票兒這一套。將軍僥倖撿回一條命來,卻始終都沒有報復過韓浩這小子,這份以大局可謂的情操當真是世所罕有。


將軍興修水利時與士兵一樣親自幹活,行軍打仗時身先士卒,從不擺領導架子。以至於把部下們慣得沒大沒小,這些個粗人給臉不要臉,竟然拿你一目受損的傷痛找樂兒,給你起綽號叫做盲夏侯。也許在他們心裡,你是硬漢、是寬容而偉大的將軍。他們不知道你也會難過,也會痛。你對著鏡子憤懣難當,也只是把鏡子摔在地上,沒有因此責罰過任何一人。

面對危險奮不顧身,位高權重卻能如此愛惜部下的生命,從不遷怒於人。心如猛虎,細嗅薔薇,這便是將軍對待生命的態度吧。


對情義:伴我同行,真心為你。


將軍的仁慈並不屬於所有人,十三周歲就殺過人,殺人動機是有人嘴欠,對你的老師出言不遜。見過尊師重道的,沒見過這麼尊師重道的。即便不考慮年齡,單說對老師尊重到這個程度的,史書上就沒有第二個人。


再說將軍和曹公之間的情義。曹公對將軍已經不能說是推心置腹,完全就是好得像一個人,他這輩子防上防下防左防右,唯獨對你從不設防。你出手大方,錢散人聚。曹公也半點兒不介意將軍收買了軍心,從未制止、從未斥責,一把手與二把手之間的信任,乃至於此。


世人皆知曹公風流,也皆知曹公敬重關羽。可他那麼看重關羽也還是搶了關羽惦記著的人妻,卻唯獨捨得給將軍送美女。曹公夢中殺人,他的卧室不許別人靠近,唯有你可以不經稟報,隨意進出。其他將領都沒有這個待遇。


晚年的曹公一度考慮稱帝。將軍豪氣干雲,勸他等一統天下之後再稱帝也來得及。曹公沒有登上帝位就去世,將軍追悔莫及、悲痛過度,一個鐵骨錚錚的漢子,不到三個月就隨他而去……


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穿越那段因謠言、偏見糾纏不清的歲月,我看到的是真摯無私的友情。劉關張的情義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千古傳誦。將軍與曹公的羈絆實當與劉關張並駕齊驅。


這才是你,夏侯元讓將軍,不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無能親屬,不是「問世間疼為何物」的鋼鐵戰士。你是肝膽相照的好兄弟、甘當綠葉的好同事、甘於清貧、寬容隨和又超級大方的好領導。


當然,將軍也不是完人,態度也並不是總能決定一切。儘管將軍在子女教育這個問題上態度非常端正,捨得下大力氣禮賢下士、聘請名師,相當重視提高子女文化素質這一問題,但事實證明你的家庭教育極其失敗。你的兒子夏侯楙因貪財好色又無能而鼎鼎大名、魏國朝野沒人把他當盤兒菜,蜀國的魏延倒是惦記了他一輩子。以夏侯楙鎮守長安為前提制定了子午谷奇謀,也許是魏延覺得不冒一次險都對不起夏侯楙的無能吧。


敵國存知己,本國無人理,也許是因為你留下的財產太少,他唯一擅長的是做買賣……可就這麼個人還好意思動不動就訓斥自己的弟弟,氣得幾個弟弟與瞧不上丈夫的嫂子清河公主團結在一起告他的狀,家醜外揚得沸沸揚揚,使天下笑。你的幾個兒子對外毫無建樹,只知道窩裡橫,當真是不肖至極。

將軍你的面子在曹魏帝國比天還大,曹丕也非常感激將軍的捨命相救之恩、雪中送炭之情,以至於將軍前腳剛走他後腳就把你的子孫都封為侯爵,但終曹魏一朝,夏侯家族中你的這一支再也沒有出過一個人才。在家庭教育方面,將軍比起令弟夏侯淵和令侄夏侯尚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不必鬱悶,反過來想想,那麼糟糕的子孫還能世代安享榮華富貴,魏國都亡了,司馬家族的晉朝還是發給他們長期飯票,這些不肖子孫們能夠過著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舒適人生,完全得益於將軍的神奇。


—————————————————————————————漢室宗親 鐵背蒼龍劉軒鴻


說夏侯惇沒戰功的,大概是割草三國學的歷史吧…

夏侯爸爸開始就在單抗呂布,單人怒干韓浩,拖到阿滿大軍回來反撲,順便生吞眼珠。曹操吞河北,夏侯爸爸鎮後,陳留太守的時候親身被土大搞水利,這可是阿滿的兄弟,出常同載,獨稱漢官。啥叫獨稱漢官?阿滿還是漢臣,這跟曹操是差半級的待遇,其他的,五子良將,宗室親臣,哪個不是稱魏官?
太祖發家,他總是默默斷後,和太祖一起出征,就是坐副駕,太祖一掛,半年內就掛,這種生死基友,戰功都是戰略級的好嗎


考試周不務正業看了的不正經但是很有趣的東西,某個叫《口水三國》的不錯的系列小動畫
夏侯惇篇
核心就兩句對白
夏侯惇:孟德我打仗又輸了
曹操:沒關係,給你陞官啦。因為我們是兄弟


夏侯惇真的是三國這段歷史裡很有特點的一個人物,所以我一直對他情有獨鍾...
下面簡單說說這個人物為什麼吸引我..
首先看看他一生基本都有什麼英雄事迹。三國是個大爭之世,武將方面的猛人頻出,軍事能力max,能夠獨擋一方。就曹老闆一方說,有謀略膽氣,勇猛似天人的如 張遼 張郃 樂進等等...但夏侯惇不同,他是這些猛人里的清流,沒什麼超奇的戰功,相反,我們從他的履歷表裡常常會看到失敗和無戰績...比如追擊敵人不成反被流箭射中而敗退...
但奇怪的是,他雖然軍事能力差,但做的官銜卻比張遼 張郃都強。後者只能做個四征之類的將軍,坐鎮一方,而元讓(夏侯惇字)卻可以中居大將軍之位。
可能這裡就會有人想說,夏侯和曹氏本就親族,他夏侯惇就是靠這個上位...其實我以前也有這個想法,但後來年紀大一些,才覺得以上的觀點不完全客觀。
想想三國群雄並起,猛人都很多,但猛人多並不說明什麼。大多數的他們只在你這個政權能給他足夠社會和物質價值的時候向你效忠..比如張郃 張遼...別看他們後來為曹家打天下多麼忠勇,但真到特別危難的時候,他們就不靈了,大多數會跑路找個新主人。這裡其實我想講于禁的例子。于禁要是沒有那個臭名昭著的投降,基本上後世的名聲和張遼等人是相似的,只是可惜像曹老闆感嘆的那樣:我觀察于禁為人幾十年,到頭來竟然不如龐德嗎...所以我作為一個不太專業的人,冒昧揣測,這些猛人基本上心態都是相似的,只是程度和時機巧合的問題。
所以(很關鍵)這就是夏侯惇價值所在。他作為親族,利益上,人心向背上都是靠著曹家。再加上他有一個最重要的功勞,這個功勞可以說站穩了夏侯惇的價值和他後來的謚號(「忠侯」這個稱號為他和曹仁有)。
曹操剛起兵的時候,還沒有什麼威望,就兗州一塊地方,去東邊打徐州,打到一半,大後方叛亂。基本那個時候的群雄,都立根未穩,民心不附,世家豪族也少有百分百認同你的。(這就是為什麼劉備入川第一次打退張郃很重要,要不川蜀的弟兄一看,你劉備不行啊,哪會以後死心塌地認準你,不輕易跑路)所以這個時候曹老闆就很危機了,一無恩威,二無聲望,老百姓不理你,大清藥丸。但這個時候,是哪個人帶兵回救?唯我兄弟夏侯惇!夏侯惇帶著東郡的軍隊逼退了呂布,為曹操大軍回援爭取時間。(這也證明夏侯惇雖然後來多有敗筆,但軍事能力和膽氣確實是值得肯定,是一員悍將,畢竟自小就以勇氣聞名鄉里)
你想想,你要是曹操,你什麼感覺?卧槽,這個時候還是兄弟靠得住啊!要是沒有了哥們你,我曹孟德就沒機會稱霸中原了!直接像打醬油級別的諸侯早早玩完了。
這就在曹操心裡重重地留下了印記:關鍵時候,還是我兄弟靠得住。其實這也正常,當我們擺脫比較低級且單調的用人惟賢思想時,我們會發現,用人第一要義,不是工作幹得好,而是你工作心裡有沒我,有沒有為我排憂解難,隨時為我賣命。可以說,家族加上早年的經歷,讓夏侯惇成為了這種靠得住,完全經濟適用性的男人(霧)至少,你能確定:這哥們到危急關頭是張牌,能安心打出去(雖然能力不好說,但做事還是從最基本需求出發...要不你用個像韓信那樣的?打下一塊地就要上天...)
而且更重要的,夏侯惇這個人性格很好。不好大喜功,有傳統治世文人的雅度,喜歡讀書,遵奉老師,了解政治,明白民力的重要性。(比如有一次他成功保持一個地方從災難性事件-蝗災中安穩度過)還有這個人很老實,清貧,懂得做人,有餘財即分給屬下,不自己囤積財物,一方面是給自己留後路(形成群眾基礎,被周圍人愛戴),另一方面,一般這種性格的人都非虎視狼顧之徒。所謂在家孝悌,在外就有仁德的品質。這句話正好用在夏侯惇身上,有大家之風。
總的來說,夏侯惇有後日的成就固然有身份的問題,但更多是因為他選擇或者說活出了一種在亂世更有智慧的方式。在什麼位置,就做什麼事情,我甘願修德做你一生的忠臣。這樣,我盡我的責任,你授予我信任。兩者互相成就,最終顯名於後世,豈不美哉!
PS:最近《你的名字》里的《前前前世》很火(暴露時間了orzz),李雲龍和楚雲飛被套在這首歌里成了cp。這樣兩個人也是可以說互相成就一段故事,我就想能不能給元讓和曹老闆來一段,都是兩人亂世,相逢,互相成就,不是很合適嗎...
「我前前前世就在尋找,在尋找你的蹤跡...」

就這樣了,本人學識淺陋,只是空閑就著興趣一答。如有紕漏,還待大家指正


不邀自來。看到大家這麼多回答,我覺得還是很中肯的,不過大家不要這麼在意元讓與孟德的關係,搞得像元讓靠關係上位的什麼的聽著就好羞恥 (●′ω`●)
我們先說說肉票將軍這個梗好了,這個可能是元讓同志一生之恥。當時夏侯惇被劫持估計是動不了只能被人擺布,於是成就了韓浩。不過那幫人一來本就是詐降的,很有目的性的幹活,二來被劫持真的很丟人么?特么的呂布是怎麼被抓的?張飛還直接被小兵幹掉了呢。
夏侯惇是最早隨曹操的人之一,可以說陪曹操從當年一無所有打到半邊天下,功不可沒。夏侯惇也出征過,不過大家總會覺得夏侯惇敗績無數。我們就說一說夏侯惇的敗績。
最早肯定是與呂布的交戰。但是我們注意看,那一次夏侯惇是奉命輕軍出發,與呂布大軍相遇,開戰後呂布軍撤退,不過把元讓的糧草啥玩意的搶跑了。我們看一下呂布為人,這是一個自恃武勇可以率領幾十人衝擊張燕軍陣,也因為其武勇,袁紹嚇的關閉城門的人。當時交戰也沒有說呂布帶了什麼軍師啥的,說呂布憑自己判斷戰略性撤退搶糧草我覺得不大可能。因為他當時應該是優勢於突遇變故、輕軍出發的夏侯惇軍,那麼憑呂布的性格能殺夏侯惇他會不殺?原因恐怕就是,他殺不了。這一戰,夏侯惇至少保住了最後的陣地,並不能算完敗。
第二戰,盲夏侯的誕生。據《魏書九·諸夏侯曹傳》裡面夏侯惇本傳記載,「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本傳就寫了這些因為陳壽也認為當時主角不是夏侯惇,是劉備和高順的戰鬥,夏侯惇只是援軍。那麼《蜀書二·先住傳》有詳細的記載這次戰鬥:「先主還小沛,複合兵得萬餘人。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布。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為順所敗,復擄先主妻子送布。」這個斷句是國學網也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為什麼要說這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的,那麼我們就要討論「布遣高順攻之」前到底是句號還是逗號。這很重要,如果是逗號,那麼高順打得這個明確是劉備,劉備才是上一句的主語。事實也是這樣。如果按這樣看,「為順所敗」的是劉備,或者劉備和夏侯惇,夏侯惇最多就是個來救了,沒救成,並不是什麼大敗績。但是按照書上的句號呢?那麼被高順擊敗的夏侯惇,怎麼解釋劉備的妻子被擄呢?先主頭上綠光嗎! (●′ω`●) 高順勝利後能擄獲劉備妻子,那麼可以說明,明確被擊敗的是劉備。夏侯惇是沒救成。
第三戰,著名的博望坡之戰。又特么是記載在《先住傳》的,兩人相當有緣。夏侯惇這戰敗的很徹底,不聽李典勸,強行追擊劉備被伏兵所破,靠李典救援才沒事。這戰夏侯惇身為主將中伏兵,還是在屬下已經察覺報告的情況下,可以說相當失敗。不過我覺得此戰夏侯惇最亮眼的是,一個獨眼,愣生生沒事跑了。。。一隻眼的缺陷不是兩隻眼人能想像的,無論是對於距離的判斷還有視野,一隻眼的人上戰場很難活。動漫里那些突出帥一隻眼的,實際上很危險。只能說夏侯惇福星高照加武藝尚可了。
說完軍事,我們不免討論夏侯惇的武藝。夏侯惇武藝到底如何呢?我們知道他是真正跟過老師學武的,而且性格剛烈,尊師到讓人害怕的地步。十四歲殺了辱其師的人,尼瑪未成年殺人犯中,這個殺人動機是我見過最有逼格的。跟過師,能砍人,說明有底子。還有就是我上面說的第一戰,戰呂布,以及第三戰,敗軍中逃跑。不能說明武藝高的可比典韋,但絕對說明不差。這麼多事下來,他還能活著就是證明。
不過能活下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很少再讓他上前線了。因為夏侯惇可做一個統帥,可做一個文官且有成就,和曹操關係又好,那麼為何曹操還要冒險讓他去戰場呢?統帥能力,曹操經常讓夏侯惇統領大軍的基本魏國邊防就是南張遼,西夏侯淵,東夏侯惇。因為夏侯惇有統軍能力,也有那個威望。一個地位顯赫的人,多在軍旅,不忘治學,親自迎師虛心求學,為人簡樸,死無餘財。這段描寫老讓我想到周總理。親自背土作太壽坡,避過缺糧危機。這種人在軍中威信絕對是大的要命的,而且可以看出,他作為文官的能力。夏侯惇經常幫曹操幹什麼事?曹操敗軍了,要軍隊,夏侯惇可以給他弄出軍隊讓曹操再打。說到這裡你是不是想到了一個人?對,蕭何。夏侯惇除了搞軍隊,還會發現人才,典韋大家都知道,我上文說的韓浩,也是夏侯惇親自請到的,還有很有志節隱士田疇,夏侯惇與他是好友的關係都可以讓曹操想藉此關係讓田疇出任官職了。
說了這麼多,我想已經把夏侯惇能當此重任的資格說的差不多了,也許他做的不耀眼,但絕對不是噴子口中的無能者。夏侯惇甚至是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這種貶曹的書里都想給他加正面分的曹將。


創業初期的一百萬,和功成名就後的一個億,誰比較重要?
曹操和夏侯惇的關係,可以參照本朝太祖和朱總的關係。林健康和彭大將軍再能打,那也只是個戰將。戰鬥力只是關係將領地位的其中一個方面而已。


我想到了三國無雙裡面曹操之死的那一幕cg,真是感人至深


近撰一文,發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上,正好可以作答。


文史宴公眾號的三國探微系列已經成功的顛覆了不少三國人物的固有印象,今天大司馬的目標是《演義》里吃了自己一隻眼睛的獨眼龍、各種三國遊戲里的猛男兼型男夏侯惇


考量夏侯惇的人生軌跡,除了相比於武官,明顯更像一個文官之外,他還帶有十分醒目的儒生文化人的氣質!

不專業的武官

《三國演義》裡面,夏侯惇雖非超一流猛將,但好歹是猛將俱樂部的一員,戲份也相當精彩,收服典韋、追殺關羽都顯示出其剛猛粗豪的一面,拔矢啖睛尤其讓大家印象深刻。

在統軍作戰方面,那更是曹操軍的王牌,前期大部分戰役里都有他的身影,而且勝多敗少,立功無數,博望坡之戰一次就帶了十萬大軍,雖然是送菜,但《演義》里諸葛亮的對手基本都是送菜,無損其曹營名將的地位。


但是,細看真實歷史,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夏侯惇不但統兵作戰的能力渣得一塌糊塗,而且其引以為傲的個人武力也要大打折扣。


夏侯惇雖然很早就在曹操軍中獨當一面,但第一次單獨統兵作戰,就趕上了曹操勢力的生死存亡之機。


當時曹操率主力進攻徐州陶謙,兗州名士陳宮、張邈招引呂布入主兗州,想要驅逐曹操。兗州(今山東西南、河南東北)是曹操唯一的地盤,夏侯惇作為心腹愛將,為曹操鎮守兗州重鎮濮陽


此時曹操的家屬都在鄄(juàn )城,為了救他們,夏侯惇同學毅然率軍離開大本營濮陽,向鄄城進發,在路上果然碰到了有劫人質意圖的呂布,還把他打跑了,好像很牛的樣子。


然而,呂布此行多半是看到曹軍已有防備,而且看到大將親出老巢無備,自行撤走的。因為他緊接著就奇襲奪取了濮陽,盡得曹軍輜重,兗州各地聞風而降。夏侯惇雖然帶出去的兵不多,但少了他這個主心骨,留守的將領鎮不住場子,重鎮濮陽就這樣便宜了呂布。


接下來,呂布還派部將詐降,綁了夏侯惇的票,到他部將韓浩那裡勒索錢財。堂堂夏侯大將軍居然就這樣成了肉票,對比《演義》簡直令人大跌眼鏡。

好在日後屯田制的發起人之一韓浩並不是《演義》里描述的那種弱雞,秉承秦漢帝國對付綁匪的傳統,把這事給平了。


原來秦漢以來,對付綁匪有一種十分「有效」,法家色彩濃重的辦法:碰到綁票事件時,負責此事的小吏必須誅殺綁匪,不準因為顧忌人質的死活而對綁匪有任何妥協。東漢後期社會動亂,綁票事件增多,太尉橋玄更狠,兒子被綁票了,下令連綁匪跟兒子一起殺,還要皇帝把此法推廣到全國。


人質既然不能保證綁匪的安全,綁票的當然就少了,效果立竿見影,但總歸是有些違背人性。韓浩也使用了這個辦法,把綁匪們嚇得當場投降,全部被斬首。夏侯惇就這樣避免了被撕票,或者被自己人幹掉的囧事,逃過一劫。

這樣一來夏侯惇的個人武力就很可以懷疑了,只剩下別人辱罵他老師,他把別人幹掉這一件事佐證,再無其他表現了。但這人是怎麼殺的,是擺明車馬殺的,還是趁其不備殺的?本傳沒說。但表現太少且有大污點,夏侯惇跟猛將這個稱呼是無緣了。


再看統兵。前面太奔放已經玩脫了一回,接下來是劉備被呂布圍困時,率軍解圍,結果被張遼和高順修理了一頓,然後是《演義》里大肆渲染的博望坡之戰。


這一戰不是曹軍南下攻劉備,而曹操率主力進攻兄弟不和的袁譚、袁尚之時,劉表乘機派劉備北侵,夏侯惇率于禁、李典等前往抵禦。這一戰並沒有什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夏侯惇的對手不過是此前的常敗將軍劉備,結果因為不聽李典的諫言,中了劉備的伏兵,鎩羽而歸。


此外,夏侯惇就沒什麼獨自統兵作戰的經歷了,隨曹操出征也沒什麼表現,跟曹仁、夏侯淵比真是差得太遠,就是比曹洪成色也有點不足,跟名將兩個字更是完全不沾邊。

不完全的武官

但是,雖然如此,在曹操大書特書夏侯惇的功勞,以及讓夏侯惇督張遼等二十六軍,負責東線戰局的時候,史書上並沒有留下被人議論的記載。任人唯親固然是曹操的特色,但為什麼是這幾個人而不是宗族裡的其他人?總歸是有點拿得出手的東西。


夏侯惇的威望,靠的不是戰績,而是政績。從曹操起兵開始,夏侯惇就長期替曹操看家:曹操盤踞兗州時,夏侯惇做東郡太守,鎮守濮陽;曹操挾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夏侯惇就長期擔任河南尹,鎮守許都。


當然夏侯惇主要是政治上給曹操看家,軍事上,由於夏侯惇能力平庸,後來一般是由曹仁看家。除去軍事方面,幾十年間夏侯惇果然也沒出過差錯,免了曹操的後顧之憂。


更出色的是,在濟陰、陳留太守任上,面對蝗災,夏侯惇率將士截斷太壽水,為當地居民修築陂塘,並且親自背土作堰,以身作則。陂塘是東漢出現的新型農業技術,灌溉效率極高,陂塘修好後,夏侯惇還鼓勵百姓耕作,熟悉使用方法,此後當地百姓一直受益。


種種表現,都顯示出夏侯惇不論是治政還是守家,都是一個不錯的文官。然而,這並不是夏侯惇當武官當膩了轉職為文官,更不是因為武將當不好只能當文官,而是他根本是從小就想朝文官的方向發展。


這就涉及到魏晉南北朝時代,從政可以走哪幾條路的問題。自從西漢後期,漢元帝放棄秦始皇以來打擊豪強的政策後,地方豪族就蓬勃發展起來,並且逐漸把持了東漢的選官途徑,所以魏晉時代的政壇上,土豪比平民要好混得多。夏侯家和親戚老曹家都是這樣的土豪。


但是土豪如果不思進取,只滿足於在鄉里做土豪,那也是沒什麼前途的,而且到西晉以後就會被壟斷高官的世家大族打壓,只能當危險、繁忙且低品級、受鄙視的官,永無出頭之日。


那麼土豪如果想要在政壇上發展,在東漢不外乎這幾條路。

第一條,讀經

這是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開始的選官辦法,演變過程很複雜先不贅述。東漢儒學道德治國,兩者又密切相關。如果能拜入名師門下,學習儒家經典,通過儒家經學上的成就當上社會名流,仕途就好走了,如果老師是高官就更好走。


如果沒找到老師,或者老師沒有授予經學的精髓,經術上沒什麼成就,也可以走道德路線,通過高尚的行為吸引朝廷的注意,察舉為孝廉,然後做官。這些行為包括為父母守孝超過三年(越長越好)、把家財分給親族等。


袁紹所在的汝南袁氏楊彪所在的弘農楊氏,走的是這條路。

第二條,讀史

在常規性的舉孝廉之外,從漢武帝開始,朝廷還會不定期的選舉一些人才來行政。其中有些科目也是儒學向和道德向的,但也有跟這兩者關係不大的直言極諫、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等科目,這些科目選拔出來的人,一般擔任顧問、軍官、史官等職位,地位不及第一條路光明,但在西晉以前也算是有前途。


這些科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熟悉歷史,從中找出治國理政、行軍作戰的經驗。所以從東漢興起了一些讀史的事功家族。


司馬懿所在的河內司馬氏走的就是這條路,從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開始,就一直擔任武職或者吏職。

第三條,讀律

這是秦王朝乃至戰國以來形成的傳統,專制帝國行政,需要一大批熟悉法令,能夠把政府意圖貫徹到社會角落的事務官,這些人在歷史上被稱為文法吏。這些人對大政方針絕不過問,只負責把國家政令一絲不苟的執行下去,是行政機器上的一個個螺絲釘。


這條路極具法家色彩,在秦和西漢前期非常吃香。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因為國家意識形態儒家思想跟法家有尖銳矛盾,文法吏地位開始下降,到東漢已經基本被儒學官僚壓倒。但是在西晉以前,也還有上升空間,西晉以後前途就大為黯淡了。


滿寵所在的山陽滿氏,走的是這條路。

當然這些路平民也可以去走,但是比土豪要難得多。比如想拜經師人家嫌你助力小不收你,想長期守孝或者周濟親族沒那個經濟條件,投軍只能當小兵或者基層軍官,家財不達標當不了文法吏(秦漢為了保證官吏廉潔,要求家財達到某個數目以後才能作吏)。


不過民間英才所在多有,東漢也還有不少平民子弟克服重重困難,做到高官,魏晉以後則逐漸變得不可能了。


當然,上面說的三條路線是對想在仕途上發展的土豪而言的,還有一種以禍害鄉里為人生目標的土豪劣紳則不在此列。另外,立志隱逸不出來做官的,或者加入道教想要造反的那些土豪,並不稀罕漢朝的官位,這裡也不予討論。


那麼夏侯惇走的是哪條路線呢?大家多半會覺得是第二條路。但其實不然,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歷史上的他走的是第一條路!

不得已的武官

實際上,夏侯惇從小的志向就是走儒學道路,所以十四歲就拜入經師門下就學。《三國志》里只說夏侯惇「就師學」,沒說是什麼師,當時雖然在經師之外也存在工師等其他師,但單獨一個字不加前綴的「師」,指的還是社會主流的儒學經師。


因為有人侮辱他老師,少年夏侯惇把這人做掉了,算是搞了一個大新聞。這種行為符合當時的孝行觀念(父母之外,對老師好也叫孝),夏侯惇因此出名,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他會被政府注意到,有可能以孝廉或者賢良方正等名目被察舉為官,然後一路走高。


後來當上武官後,夏侯惇在軍中還親自迎接經師,學習儒術,對儒學可以說熱情很高,他還經常散家財給親族,也是當時儒家豪族的流行做法。


夏侯惇跟呂布軍交戰時左眼被冷箭射瞎,軍中叫他盲夏侯,他可不像《演義》和遊戲里那麼淡定、酷炫,而是十分受傷,一照鏡子就火冒三丈,拿起鏡子往地上砸,這又符合儒生注重儀錶的特點。不然要是像許褚那樣的猛將兄,說不定還要給自己劃幾道刀疤凸顯男子漢的氣質呢。


可以想見,夏侯惇其實是一個頗具儒生氣質的人。


而且還不止夏侯惇一人如此,還在土豪階段的譙郡夏侯氏,似乎已經有意培養這樣的門風。


鬧饑荒的時候,夏侯淵家糧食不足,也曾經捨棄小兒子,救濟亡弟的女兒,讓死去的弟弟不至於絕後,這也是當時儒家豪族流行的做法,因為按當時的觀念,如果絕後沒人祭祀,在天之靈就要挨餓。後來西晉末年天下大亂,鄧攸也這麼干過,而且還千古留名。


既然是這樣有儒風的家族,為什麼沒有走上儒學官僚的路子呢?大司馬覺得一是因為夏侯惇資質有限,經術不達標,搞的新聞也不夠大,還欠點資格;二是家風雖然朝儒家的價值觀看齊,但積澱不夠,有時還有點野;三是因為曹操起兵討伐董卓,夏侯家都去支持,當起武官,改變初衷走武職路線了。


不過夏侯惇並沒有忘記初心,對儒學熱情不減,而夏侯氏的後輩也出現了不少儒生、名士。雖然夏侯惇自己的子孫不太成才,但夏侯淵系的子孫名士輩出,考慮到夏侯淵長年在外征戰,對儒學也不像夏侯惇那樣熱情,這裡面應該多有夏侯惇的督導之功。


首先是夏侯淵的侄子夏侯尚,跟叔輩的年齡差別不是很大,與文青曹丕的關係非常鐵,而且當過五官將文學一職,當時文學一般指儒家經學,可見具有一定的儒家經學水平。


夏侯尚之子就是大名士夏侯玄,玄學的創始人之一,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一舉一動成為當時士人的標杆,憑藉這一點,甚至一度跟執掌大權的司馬師抗衡。


夏侯淵三子夏侯稱辯才出眾,五子夏侯榮七歲能文,這兩個還都文武雙全。其六子夏侯惠從小以才學見稱,七子夏侯和也頗有辯才。


夏侯淵次子夏侯威雖然自己還不夠文雅,但其子孫名士輩出。夏侯威之孫夏侯湛、夏侯淳都是西晉著名文學家。千古留名的曹令割鼻,這曹令就是夏侯氏疏宗的女子,史稱夏侯令女,其貞烈之風可見儒家價值觀的深刻影響。


如此盛門,自然步入了魏晉一等士族的行列。


夏侯家的子孫是幸運的,雖然夏侯惇熱心儒學,但漢魏之際的譙郡夏侯氏畢竟不脫武力豪族的底色,若不是跟曹氏的親緣關係使他們身居高位,他們未必能躋身士族之列。像武力豪族張郃也拚命往士族裡面擠,結果不但自己被士族司馬懿坑死,子孫也默默無聞。


但夏侯家的興盛又並非全憑貴戚的地位。曹魏的貴戚之家多了去了,撇去曹操卞皇后、曹睿毛皇后這樣的寒族不說,曹丕郭皇后(安平豪族)、曹睿郭皇后(河西大族)都是豪族出身,起點可能還高於夏侯氏,但族人到晉代都默默無聞,而夏侯氏則晉陞為一等士族,這就要歸功於夏侯惇對儒學的熱情了。


夏侯惇雖然陰差陽錯,從不太擅長的武職起步,但他對小時候的儒學志向無日或忘,自強不息,從不放棄,雖然自身資質有限,未能以經術名家,但最終促使家族轉型為儒學士族,不至於在士族社會沉淪下僚,實可謂高瞻遠矚。


他雖然不是一個好將軍,但卻是一個好家長。他不是那個拔矢啖睛的獨目蒼狼,卻是對晚輩循循善誘的夏侯伯伯。很多時候歷史並沒有那麼傳奇,反倒是跟我們平淡無聊的日常生活頗多相似。


歡迎關注在下的專欄,主要推送三國、五胡、六朝歷史,之後還會有十六國南北朝史連載

胡笳漢月 - 知乎專欄
歡迎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們投稿

文史宴二維碼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點擊鏈接掃碼關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達人的文章。

http://weixin.qq.com/r/x0jn-8jENpVJrYyc9x3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夏侯惇的地位高不僅決定於功績,也決定於資歷和品格。


自太祖起兵之日算起夏侯元讓就帶著夏侯淵侍立太祖左右,不僅深得太祖信賴,同時也深受手下士卒愛戴。


雖然他沒有太過顯著的功績,但卻能獨當一面。曹操征徐州,老巢被呂布偷襲時,正是荀彧程昱主內,夏侯惇主外才勉強保住了曹操的老窩。


作為一個官員,他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身為一名武將,他體恤將士,身先士卒。身為一名下屬,他兢兢業業,忠心不二。


夏侯惇為人清廉儉樸,所得的賞賜全部分給將士,自己一分不剩,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家無餘財。


這篇答案算是為夏侯惇將軍致敬吧,大魏忠侯夏侯元讓!


業績再好的部門經理,在公司的地位也比不上公司的創始合伙人。


對於「夏侯惇沒有什麼戰功為何在魏國地位很高」,上面幾位說的都很在理,我在這說點題外的,夏侯惇和曹氏父子的關係。

  • 夏侯惇和曹操的關係就不多說了。

「曹瞞傳及世語並雲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悔前言,發病卒
孫盛評曰:夏侯惇恥為漢官,求受魏印,桓階方惇,有義直之節;考其傳記,世語為妄矣。」——《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曹瞞傳》和《世語》都記載說桓階勸曹操稱帝,夏侯惇則認為宜先定蜀、吳,然後再學上古禪讓之舉改朝換代。曹操聽從了夏侯惇的意見。可惜曹操沒能活到一統天下的那天,夏侯惇追悔莫及,也跟著去了。
孫盛在《魏氏春秋》里寫到夏侯惇以身為漢臣為恥,求受魏印,做過勸進之事。但是不認為桓階也這麼做過。
大家刨去不相關的桓階,體會一下夏侯惇與曹操的情義。

  • 夏侯惇與曹丕的關係我沒有查到特別多的記載。但是《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中有一句話讓我感慨頗深。

「……庚午,大將軍夏侯惇薨。
魏書曰: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
孫盛曰: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

孫盛是這麼認為的:對於同族,天子在宗廟門外哭祭即可。曹丕跑到城門去,是失掉天子禮儀的事情。
曹丕是個多麼渣的人在這就不細說了,我認為「哭於城門」這種行為發生在他身上,只能解釋為曹丕是真的十分敬愛這位為他父子征戰一生的叔父。


不好惹啊!被曹性暗箭射一臉,忍痛噗呲拔出來,眼珠子都跟著掉了,沒喊疼,只是嘆息「父精母血怎忍棄之?」
然後,吃了,吃了,吃了……
這種人反正我是不敢瞅的。


夏侯惇其實挺厲害的。
題主試試給他裝備方天化戟+鏡鎧+玉璽。吃滿武力,效果拔群哦


看過一個答案,用在這裡也適合:
要是當年你跟著浩南哥一起在澳門大橋差點被砍死,那之後你少收點保護費也不影響幫里兄弟喊你一聲大哥了。


早期,一般作為曹操的後防大將,文荀彧武夏侯惇。

順道說一句,所謂的博望坡用兵,夏侯惇並沒有損失很大,也沒有慘敗。

夏侯惇主要的成就在屯田上,是曹操最主要的屯田將軍。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認為蜀國對老百姓好?
如何評價魯肅?
諸葛亮那麼牛為什麼最後沒能平定天下?
《三國演義》里關羽一刀劈死了顏良,顏良文丑幾個回合就打敗了徐晃張遼,為什麼關羽打徐晃還那麼累?

TAG:歷史 | 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曹魏 | 夏侯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