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哪些話,對孩子成長的幫助特別大?

聽說小孩子都特別敏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他們的成長,那麼,問題來了,父母應該怎麼和孩子溝通,才能幫助孩子成長呢?


我和我女兒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首先溝通的是情緒,然後才是文字。

而就像我在父母如何做到從不打罵孩子? - 知乎用戶的回答最後部分說的。

最有效的教育。不是你對你孩子長篇大論的教誨。而是你都沒在注意的時候,你的所做所為。所以,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爸媽改善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規範。

而作為父母,我們日常給孩子最多的內容不是文字,而是情緒。可能只是簡單的一個點頭認可,一個輕微的輕蔑的鼻音。這都會讓一邊觀察著你情緒走向的孩子深深的記住。孩子渴求的絕對不是美麗感人的詞藻。而是情緒情感的滋潤。父母澆灌什麼。他們就滋生什麼。

所以作為父母,想要孩子有什麼樣的表現,應該首先讓自己先滿滿的做到了,再慢慢的傳給孩子。至於具體是哪句話幫助孩子成長?我只能說,那句話只不過是讓人感到飽的那最後一個包子罷了。


在我看來未滿18歲就算是小孩子,不管是大小孩還是小小孩他們都很討厭一件事情,就是父母和老師的啰嗦和絮叨,所以我如果有什麼話想讓我的兒子(5歲)或我的學生知道並認同,我一定會用最簡練的語句傳達給他們,這樣他們才能夠記得,並方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經常提醒自己。

還有就是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實在太重要了,曉之以理效果大不如動之以情。教過幾年書的老師大都會明白一個道理,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上一門課,也會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討厭上一門課。說白了,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就是為了要照顧好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再詳細的說明,你們具體可以參考我的這個回答:小孩子特別不開朗怎麼開導? - 蔡中元的回答

在這些前提之下,我的生活和工作經驗告訴我有以下一些話對孩子幫助會很大。

1.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們常常教育小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其實這句話小孩常常會有不同的理解。

曾經有一個家長很無奈的告訴我,說她有一天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讓她孩子幫忙拿個東西過來,結果她女兒回答她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讓她哭笑不得,但又不知道怎麼回應。大家覺不覺得這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自私和推卸責任的意思呢?

我覺得教育小孩時,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媽媽忙得不可開交,自己不能做拿東西這件事,所以這並不適用於這種情況。媽媽在家裡翹著腳看電視,叫女兒幫忙拿個東西。這個時候回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合適的。


所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能(我只是說可能)會有養成小孩自私和推卸責任的副作用,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更能培養小孩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2.「你可以帶,但要自己照顧好」

這句話是我們外出時,我兒子有時候會想帶這個玩具那個玩具,我想大多數家長可能會斷然拒絕。如果答應了又常常因為玩具丟失或弄壞而讓小孩子大吵大鬧,讓父母覺得還是不要太「寵」小孩子,暗下決心下次不再讓小孩帶玩具。但是這麼做你又剝奪了小孩選擇的權利,他沒有做不道德或傷害他人的事,為什麼不能在出去玩的時候帶上自己的玩具呢?我們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也破壞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當然我已經有和小孩解釋清楚「照顧好」是什麼意思,就是A照顧好自己的玩具不損壞和丟失;B照顧別人,不許給別人添麻煩;3.如果玩具弄丟或損壞了,你可以哭,但不許責怪他人。以後我就不用再多做解釋,只需告訴他「你可以帶,但要自己照顧好」,甚至有時候,我都還沒開口,他就會自己說出這句話。

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會用不同的語言告訴孩子這個道理,因為你要考慮到孩子的認知水平。同樣是這個道理,我對高中的孩子們是這麼說的,請大家看第3條。


3.任何人都不能以愛的名義去限制他人自由,朋友,愛人,父母都不行。只有一種情況你必須被限制,就是你做了違法犯罪或不道德或傷害自己的事。

這句話更高度概括,第2條只是這一條的一個具體表現。這是我常常告訴高中學生的一句話,目的在於讓他們分辨清楚在什麼情況之下要「維護自身權利」和「學會拒絕」。

例如,某個學生問「有個同學總是粘著他,有時候讓他很不舒服,是不是該拒絕。」「老師不讓我參加社團活動,因為怕影響學習。」「媽媽讓我不要和XXX同學來往,怕他會把我帶壞。」


4.不被理解是生活的常態


學生最常向我訴苦的問題之一是「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我覺得很痛苦」。其實大家想想,有人知道你過往的經歷嗎?有人知道你腦子裡在想什麼嗎?其實沒有人知道,不是嗎?所以不被理解才是生活的常態,而不是被理解。知道這個真相,我想你就不會強求別人一定要理解你,你也就不會那麼痛苦了。被理解 - 教育"心"世界 - 知乎專欄


5.想要別人對我好,我要先對別人好;我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要對我好。


這也是學生常常向我傾訴的煩惱「為什麼身邊的朋友都不怎麼理我,有時候以前很要好的朋友見面都不跟我打招呼。」「我對她那麼好,她卻總是對我愛答不理。」「我和朋友吵架了,努力挽回,但總覺得她對我沒有像以前那麼好了。」

你也許還不太相信這一條心理學上所謂的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但是你可以先試著在生活中踐行這條原則,再考慮自己是不是要相信它。


6.太好了,又讓我碰到這樣的事情,又給了我一次成長的機會,凡事的發生皆是恩典。


碰到困難時,可以這樣告訴自己。苦痛也是人生的常態,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就是語言的奴隸,積極的暗示就像一把鑰匙,能解放你被束縛的心情。


7.父母希望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多過於我考出好成績


非常多的學生因為成績考得不好,而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因為他們覺得現在考出好成績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重要途徑。

其實我在諮詢室也常常接待學生父母的拜訪,絕大多數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快樂而充實多過於考出好成績。

會產生這樣的誤會,是因為大多數父母工作太忙碌,和小孩溝通太少,平時和小孩僅有的溝通時間,話題也只局限於學習情況,特別是成績。不是父母這麼關心成績多過於關心你,而是實在是找不到什麼話題可以談,除了成績之外。


8.付出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


學業成績是學生最最關心的問題,年級越高越努力學習的孩子,常常會在內心痛苦地吶喊「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卻總是沒有收穫?!」其實,誰告訴你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呢?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有收穫。


大家發現沒,「成功」我給它加了引號,其實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穫,例如,你確實多掌握了一些知識,養成了好的習慣和意志品質,至少你知道了哪條路是不適合自己的。但是大家往往都不覺得這是「收穫」或「成功」。

這是我這幾年工作以來,常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在我和學生之間建立信任關係的前提之下,常常一點就通。這是我在學校里做的常規的心理輔導工作,也是我覺得大多數孩子應該知道的話,透過我的嘴巴,當然最好是父母,告訴他們。


謝邀。

善於發現,並給予真誠適時有效的鼓勵及引導。

1具體的鼓勵。避免無意義的糾錯,並及時引導。
例:
親子閱讀兒童百科人體肌肉與骨骼部分。「大腦又軟又脆弱,是什麼保護它呢?」「堅硬的骨骼,」「哇,你都會說」堅硬的「這個詞啦! 」【不要只是說你真聰明這種不具體的表揚】
「你覺得舌頭是什麼做的?」「舌頭是軟的,是棉花!」「恩【既不要打擊,也不要很假的說「哇你好棒知道棉花是軟的」跑題,要繼續引導】,你覺得是骨骼還是肌肉呢?」「肌肉!因為骨骼是硬的。 」「真棒!都知道用軟硬來幫助判斷啦!」
「今天幼兒園看的看《葫蘆兄弟》,媽媽那個怪獸,」「恩,那個蛇精,」「那個蛇精把葫蘆娃抓起來了。媽媽我想看葫蘆娃,」「行,你自己去電腦找,就看一集。」
「媽媽,我撐蛇是什麼啊?」「啊?我看看,是我掌舵!」「媽媽我有個主意,生產的主意,」「是產生的主意。」

2及時的鼓勵。
例:
在博物館裡對旁邊的小朋友小聲說:「在博物館裡別大喊。」小朋友沒理他,「你做的很棒,你是小聲對他們說的,沒有大喊。」【鼓勵具體行為】
「媽媽幫我拿杯水行不?」「行!你這樣說很好,這樣別人就會說行!你要是說:你必須給我拿水,別人就會說,我就不拿。所以下次讓別人幫忙還說「行不?」好不好?」「好」【鼓勵具體語句使用】
「為什麼光頭強沒有頭髮?」「你觀察的真仔細【鼓勵提問,鼓勵觀察】,可能他爸爸也沒有吧【可能合理的一種解釋】。」「哎呀我沒看見他爸爸媽媽那一集。」

3止住發火,引導如何處理問題,下次如何做。
例:
一眼沒看到,拿陶瓷刀切柚子皮,切破手指頭。我帶他去水龍頭下面沖一下【行動】。告訴他等下我需要給你抹酒精【預告】,你可別哭。他說男孩誰哭啊!果然只是嘶嘶嘶沒哭。綁好創可貼,我安慰他「沒關係,你看媽媽鼻子破了,兩個禮拜就好了,你一個禮拜就能好【預告】。」過一會他說「媽媽我都沒哭。」「恩。你很勇敢【鼓勵沒哭行為】,你知道什麼是更勇敢嗎?更勇敢就是下次用刀的時候不會把手指頭割破。」【不禁止玩刀,刀沒收好有大人的責任,引導下次小心;不對他爸發火你怎麼沒看好孩子?接受意外就是意外。】

4處理」為什麼「時要給出合理答案,如果不知道答案要坦白並試圖尋找答案。
例:
「為什麼地上有狗粑粑?」「小狗不懂事,它們的主人應該幫它們撿起來。」「然後收藏到垃圾桶對不?」「對扔到垃圾桶里去!」「然後呢?」「然後送到垃圾處理站去。」「然後呢?」「然後狗粑粑可以發酵變成肥料。」
」為什麼會有太陽?「」恩,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去查一查吧。「

(僅舉自己的例子供理解參考,見笑。)


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問題。我在另一個類似下有過一個回答。這是汶川地震後,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故事。

在「家庭外」環境如此發達的現代,父母的教育功能是否被弱化了? - 高大拙的回答

我可以負責的說:沒有弱化,相反還更加重要。

外部環境給予孩子的,大部分都是雜亂的信息,而非啟發式的教育。如今的孩子會比上一代的孩子更加迷惘和無所適從,所以父母的點撥教育言傳身教更加重要。

我來講一個故事

2008年,四川發生了大地震,而我的家鄉綿陽,正是地震中的重災區。那段日子,過得惶恐又狼狽,很多生活的基本需求,如食物、飲水、衛生設施以及通訊,都是很奢侈的。

當時的中國移動,為了保證地震災區的搶險救援工作,對全綿陽所有的移動用戶都實施了「欠費無上限不停機」政策,也就是說,無論你的手機欠費多少,都不會停機,保證聯絡。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最大限度的保證了災區的通信聯絡。但遺憾的是,總有一些人,喜歡鑽政策空子,佔一些昧良心的便宜。我身邊就有同學,因為這個政策,惡意的消耗話費,欠費額達到了800多甚至1000元以上,然後把手機卡一丟了事,換一張新的。

當時年少,1000元絕對是巨款,我雖然沒有效仿這樣的行為,但看著同學得意的樣子,心裡多少還是覺得他們很聰明、很厲害,能想出這樣的法子。

年少時的是非觀還沒建立起來,極容易受到外界影響

恰好當時我的手機卡也欠費300多元,當然不是惡意消費,是因為借給了很多家在外地的同學打電話,所以才一下欠了這麼多。我自然是不可能找同學討要話費的(主要是人太多,有十幾個也不知道管誰要),但是300多元對一個學生來說實在是大數目。

於是我想要效仿之前提到的同學,把手機卡扔了,換一張新的。然後我回到家,跟父母商量這個事。我把前因後果告訴他們後,提出了「換手機卡」這樣自以為聰明的解決方案。

父母的反應讓我相當詫異。

他們同時嚴肅了起來,然後語重心長地告訴我:「這是絕對不行的,欠了錢就必須要還,這是做人基本的誠信問題。享受了中國移動這樣的好的政策,就要對得起別人的信任。別說300了,欠再多的錢也要充上。」

後來他們就去幫我把錢給充上了,那張手機卡一直使用至今。

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乃至改變了我的一些固有的價值觀。在那之前,我一直以為,誠信不過是一個空泛的、宣傳式的口號;從那之後,我意識到,誠信是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的準則

而錢財,固然重要,但有些東西更重要

其實對於題目,我有稍微不同的理解,因為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會有哪一個觸發事件或者說振聾發聵的言論能一下子改變一個孩子的三觀。

任何對孩子成長起到了巨大積極效用的話,都是父母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和風化雨,潤物無聲。

從小時候起,我就是個軟弱而善於逃避的孩子,雖然不會主動做壞事,但是只要一受到教唆和慫恿,就會跟著別人做,是個沒有主見和立場的孩子。

而我的父母,雖然個性相差很大,但是都是非常善良正直的人。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之下,我不斷受到感染,才逐漸從柔弱變得剛強、從盲從變得獨立、從沒有是非觀變得正直勇敢。

我的父親個性剛直猛利,從不諂媚討好別人,也完全不會曲意逢迎。這種剛正的秉性,我小時候是害怕和反感的,而如今,卻欽佩不已。

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從學校回家,在樓道里就聽見我父親的怒斥聲和隱約的辯解聲。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走近一看,才發生是我父親在訓斥一個和我一個學校的學生,好像比我低一到兩個年級。

我問父親這是怎麼回事,父親告訴我,他提前下班回家,正好撞見這個孩子在偷我們家水表箱上用來粘水表單的磁鐵。我長舒了一口氣,有些不以為意,幾塊磁鐵有什麼大不了的。雖然心裡感覺無所謂,但是在當時,我是一句話也不敢說,因為父親的表情實在可怕。

父親雖然既沒有打那個孩子,也沒有罵他,但是表情嚴厲、語氣沉重,聲稱一定要把這個孩子交給他的班主任處理,不能姑息這種偷竊行為。那個孩子後來都抽泣了,一個勁的表示以後絕對不會再犯。

而我父親,始終在表達一個意思:「你現在知道了偷竊的後果這麼嚴重,以後還敢再犯嗎?」

後來我的求情下,我父親沒有去找那個孩子的班主任,而是讓他走了。走之前嚴厲叮囑他,絕對不可以再做這種事。我看著那個孩子悔恨的表情,我相信這個事情給了他足夠多的戒懼。事實上,連我自己當時都快嚇尿了,那是我記憶中少有的幾次父親有著那樣嚴厲的臉。

後來我也問我的父親,為什麼會對那個孩子那麼嚴厲,不是幾塊磁鐵嗎?我父親告訴我,如果這一次他放過了那個孩子,實際上就是害了他。那個孩子會覺得偷竊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即使被抓到,也不過是承擔很輕的責任,從而養成偷竊的習氣。所以,必須要嚴厲制止,把他的這種壞的苗頭扼殺。

「畢竟,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啊!」父親最後用這句話總結了他的觀點。噢,他總是喜歡用這種俗到老掉牙的諺語。


首先有一點毫無疑問,
身教勝於言傳。
做父母的說一萬句好好學習,也不如每天回家後晚上會自己坐在書桌前看書的影響深遠。
做父母的說一萬次要有禮貌,也不如自己身體力行的在生活中將這些原則貫徹到每一件小事上。

儘管父母說的大多數話都被我當成了耳旁風,
但是有一些話直到今天依然是言猶在耳的。
當我還是一個小孩兒,獨自留學在外面對生活和學業的雙重壓力的時候。
很多時候自己會覺得崩潰,覺得自己做不到,甚至考不上大學。
我媽一直告訴我說:「沒關係,兒子我相信你,咱們一步步的來肯定可以的。媽媽不要求你多麼成功優秀,只希望你能健康快樂的就好。考不上好的大學還有不好的,實在不行咱就回國不上了。」


這些話很大的緩解了我心裡上的負擔和焦慮,也極大的拉近了我和我媽之間的關係。
我每次大考都能超水平發揮,是因為我在走上考場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壓力,儘力而為而已。
其實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懂事的,並不是說你給他個輕鬆的環境他就會自我放縱,一個孩子對於自己是有要求有追求的,他會明白要自己上進,要努力。
我不反對父母對於孩子適當的嚴格管教,也不反對講大道理說教。但是能讓孩子記住一輩子的,往往是父母收起理性的一面,站在一個家庭的角度去理解和支持他們的孩子,讓孩子感到父母是他最堅強的後盾的一刻。這是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這也是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意義。

相反的,我爸在這裡就是一個極端的反例,他永遠告訴我的是那一套大道理,面對困難你要加把勁努力啊,被人欺負了忍耐一下就過去啦,你考了89分還想出去玩你做夢啊,你假期在家睡覺簡直是浪費天賦啊,就這麼幾天為什麼你就不能堅持下啊,你將來還要面對更大的挑戰啊,你爸我這麼說都是為了你的前途好啊。當我在寫這些東西的時候頭都在嗡嗡的響。
我爸以為他是在鼓勵我,為我好讓我能進步,殊不知他這種無窮無盡的高標準才是我成長道路上最大的負擔和阻力,但是父母這東西是沒的選的。

如果我將來有了孩子,我會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我不會要求你一定成為一個多麼優秀的人,只要自己健康快樂,做事問心無愧就好了。在你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要記得回家,家人永遠會理解你,支持你。天塌下來,還有你爹給你撐著,砸不到你娘倆。


不談教育只談談經歷。畢竟不是專業人士。「認真思考自己做出決定。」我父母在我上小學之後,對待關於我的事情,基本上就是這個態度。然後根據我的結論採取以下措施:如果可行則表示肯定;如果可行但尚需改進則給予必要幫助;如果不可行則講清楚道理大家來一起討論。我認為這種方式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具備可操作性。

以行使建議權為一般動用否決權為特例。

比如規定:用撥款額度內的零花錢買東西不必告訴他們,但買書可以在零花錢之外另行申請經費,需要備案,購買大件物品需要審批。例如小浣熊乾脆面照買即可,要買課外書可以申請撥款,買回後放入書櫃給他們看到,買一個新書櫃則需要審批。審批流程是講清楚用途和必要性,提出採購方案,必要時指定品牌,我爹審核後報我娘審定。

全面支持:我在填報高考志願時決定要選法學專業,由於當時是估分後填寫志願,然後才出分進行錄取,我父母完全支持我這一決定,兩人拿出手冊和學校名錄,研究了一整天,列了一個建議表提供給我。經過討論再填表。第一志願是中國政法(清北考不上人大不招法學),再是內蒙古大學(內大對不是第一志願的本地生源友善度還是較高的),普本志願是成都理工(成都是個好地方),不服從專業調劑。這就保證了,無論我是正常考出成績還是馬失前蹄,都能讀到法學專業。(現在內蒙古實行的是:出分之後,自行填報系統,如果因分數不夠高被擠出最盼著去的學校,還可以到分數低一些的學校擠走分數不如你高的人,確保了高分先選,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失誤。)

提供修改意見:我畢業不久看到樓價的上升趨勢已不是地球人所能阻擋,就打算在沒看過幾套的情況下出手,我父母表示應該多看一些,位置和戶型要符合今後一個時期的需要,且明確了可以提供的首付數額。詢問女友的父母是否入股。結局是我們看了十多個小區,然後岳父母也入了股,這才著手簽約。

否決且提供解決方案:我四年級的時候對學校取消秋遊十分不滿,於是打算聯合另兩個班長自己組織,還聯繫了一個做旅遊生意的學生家長打折。我父母果斷否決了這個做法。我娘作為一個大學老師,講了學校的立場,即使沒有老師帶領,如果出事學校可能承擔的責任,以及真去了我在學校怎麼混的問題。我表示接受。然後我爹給我買了新的遊戲卡帶(小霸王那種的)作為安慰。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我總是要自己考慮作出決定,於是鍛煉了搜集材料的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總結經驗的能力,以及擔當的責任感,老師和領導對我的評價總是包含「比同齡人做事情要成熟些」,大約就包含著這個因素。

我很感謝他們支持我到離家鄉兩千多公里遠的地方工作,支持我選擇這個單位,支持我與很是喜歡的師姐結婚,支持我的拼搏和努力。

本著買一送一的原則,暫不收尾,再分享一句,對我來說很有用的話:「當得上就當,當不上就不當,不要花錢買。」剛考上公務員的時候我爺爺對我說的。他老人家,從不拖泥帶水,一生都活的很有質量,真是個明白人,不算特別高壽其實也不算什麼遺憾。

感謝邀請。

答案寫完車還堵在路上。


第一句,寶貝,我愛你。我覺得這句話是孩子最愛聽,也是她最愛說的。我始終覺得孩子只有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才會勇往直前。

第二句,你做得挺好,加油。鼓勵是必須的,從孩子會翻身會爬會站,第一次走路都離不開這句話。

第三句,寶貝,我覺得你做得不對,你考慮下…
孩子做得不對時,我們要批評,告訴她怎樣做才是對的。

第四句,當孩子尋求幫助時,我們常說:要不,你試試這樣看行不行…引導她自己解決問題。

跟孩子對話,永遠保持溫柔而堅定,盡量引導她自己解決問題。那麼,將來孩子會是個能獨立思考問題的人,會是個獨立的個體。


有一年,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要考研,於是開始廢寢忘食的學習,因為一開始沒有打算,所以時間很緊,每天要學習十幾個小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把自己逼到那麼累,可能是快畢業的迷茫,找工作的恐懼等等。
有一天晚上我從圖書館回宿舍,已經九點多了,翻開書準備再學幾個小時,突然感覺那麼累,於是給我爸爸打了個電話,說感覺很累,考研真難,不知道怎麼辦。
我爸沉默了一會,說,閨女,你記著,比起你有出息來,我們更希望你健康快樂。
這句話我一直記得,讓我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了很好的理由,但是始終貫徹著健康快樂——畢竟爸媽對我就這麼個要求。
但是就因為這個,讓我有動力健身,讓我一直心態平和,讓我放鬆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我整個人都慢下來,變得快樂開朗,是這句話,造就了現在的我,我很愛現在的我。


我們家兩個女孩,我和我妹妹。

我從小我媽經常說的就是你真棒,做的好之類的話。對於我妹妹打小,我媽經常說的是真漂亮,大美人之類的話。(我是不是暴露了什麼)

不能算是決定性因素,但是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在做事上更力爭上遊,全力以赴,但是疏於打扮和相貌管理。相反,我妹妹在外貌上對自己嚴格要求,愈發美麗,對於其他競爭比較隨性不在意。

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想說在童年時的正性激勵效果巨大,影響深遠。多挖掘孩子的小小優點,不要暗示他在某方面不行。

大概就是如上。


「孩子,世界並不是圍著你轉的。」

雖然我對我父母的教育方式總體上是批判的,但他們很早就告訴我這一點,我必須點贊。


感念父親的教養。至今,耳邊還常響起他對我說的那些話……再過13天,他離開我就整整20年了。

他說:「人要懂得敬畏,『頭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你要堂堂正正做人」。

他說:「求人不如求己,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有本事,才能立得住,你要踏踏實實做事」。

他說:「要學會察言觀色,說話要看人家眉眼高低,不要多言多語,言多必有失。」

他說:「做事要把握分寸,適可而止,不要有貪念,慾壑難填,早晚變深淵。」

他說:「人不能太自私,遇事多替對方著想,不要只圖自己舒服,時間長了,早晚會被孤立。」

他說:「『佔小便宜吃大虧』,別怕吃虧,『吃虧是福』,凡事都是『爭的不足,讓的有餘』,不捨不得,先舍後得,你自己慢慢品味。」

他說:「待人要善,不要把別人當傻子,誰都不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古訓。」

他說:「人怕敬,人是敬出來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禮多人不怪』嘛。」

他說:「要遠離小人,別跟小人鬥氣,別跟小人糾纏,不僅耽誤功夫,還有可能引火燒身」。

他說:「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誰都有走麥城的時候,要能屈能伸,韓信受得了胯下之辱,才有機會成就大事。」

他說:「女孩子要有好性情,要善於以柔克剛,不能太任性。」

記得父親總是微笑著和緩地對我說很多話,在日久天長里,教會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年少的我,也曾有過漫不經心,而今,卻只能成追憶。

父愛如山 !


在決定我高中要不要交擇校費還是出國的時候,我爸和我來了一次男人的談話,雖然時間過去很久了,但是還記憶清楚
你今年雖然沒成年,但是我覺得你有自己的想法了,以後所有的事情,我和你媽會給你建議,等你走上社會,會有無數的人,從他們的角度告訴你怎麼做對,但是,都是他們的角度,沒有人可以真正從你的角度幫你做決定,你自己決定,要不要交擇校費,還是想出國,包括以後,你的路,都是你自己走,我盡量幫你把可以選的路鋪寬一點,但是總歸要你自己決定,還以後的後果,都是你自己要去承擔的,我和你媽這麼辛苦去工作,是希望,你以後可以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你想朝九晚五圖個安穩,可以,如果你想出去闖蕩闖蕩,做生意或是別的,也可以,但是我希望,你始終記得,你是個男人,說出去的話,要算數,自己做的決定,不要到時候來埋怨任何人

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但是我還是對這段話記憶猶新,我覺得,從小到大,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我父母,始終把我當做一個人來看待,一個獨立健全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他們的附屬品,很多事情,他們會給我他們的建議,但是,如果我強烈反對,他們依然會尊重我的選擇, 哪怕這個選擇他們很不看好,從讀書的時候是否出國,到工作以後,跨界跑去開了個寵物店鏟屎,我始終感激他們沒有強硬的去幫我做一些他們覺得好的選擇,讓我覺得,我到現在的二十幾年,還是挺精彩的,做了些好玩的事情,做了些想做的,感興趣的事情


特意搜了相關問題答得。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說這個問題。我媽媽從正面對我人生幫助很大,我把從反面對我人生幫助很大。

先說我爸把。

有一大堆牢騷想說,還是注意一下委婉吧。這也是我爸小時候的事,現在好多了。

1 你想去市一中就去吧,錢你自己去賺。9年義務教育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對你沒有義務了。
從那個時候我就意識到 一個人要有尊嚴 ,就得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想要活的自己就得有能力去讓自己不依靠某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2 我爸 經常當著很多人罵我,小學的時候甚至在大馬路上讓我跪下,我真的跪了,類似這樣的事經常發生我曾經長時間很自卑。
從此以後我很注意注意別人的感受的,尊重別人的人格。所以很多都會我看起來大大咧咧,其實心很細。因為哦懂那種苦楚。

3 我爸說 我認識一個朋友,你叔叔也有熟人,你姑姑那裡也認識人,那個。。。肯定能過。
事實上按照往年肯定能過,但是那年剛好記者訪問,差的特別嚴。我被刷了。
我當時就覺得任何事靠自己才是最牢靠的,其他的可以錦上添花,但是不能指望。


4 高考 你去練那個健美操加分吧 。練籃球太影響學習了,在一頓勸說下。我沒有從事籃球,我的強項和熱愛。去學了TM的健美操,我一個185的大個學這個。
後來我沒通過,打籃球都過了。他只是說了一句我沒想到。
當時我就明白 任何事情還是自己去做決定,因為結果都是為你自己負責。別人除了說一句抱歉 我也沒想到 還能說什麼。


5 學土木吧 學土木容易賺大錢 ,而且國家對於基礎設施的建設肯定不會停止。
對 當時我學土木的時候,特別熱。如今我畢業了,建築業基本上相當於崩盤,大好的就業形勢一下絕大部分學生找不到工作。極低的工資配上強烈的競爭壓力和工作強度,賺大錢也都是極少數的成功人的經歷。
我明白父母人生閱歷,見識有限,很多東西也都是道聽途說。社會不斷發展,可以聽從人生經驗,但是別信那些我吃過的言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的蠢話。只有站在時代的風口我們才能進步。

說完一點負能量的,說點正能量的


其實懂你的話,一個眼神,一個語氣詞就夠了。

1 我媽從小老給我提的一句話就是 千萬不要撒謊 不要偷
你想幹什麼 直接告訴我 我不會說你。想要多少錢,只要不過分,我給你。說謊了,我用針把你嘴縫起來。
我媽不是隨口說說,糊弄小孩。我媽 是真的這樣做的---------所以從小雖然淘氣,但是從來沒有劣習,不貪小便宜 ,不偷摸。
而據我觀察 那些小時候有偷摸小習慣的人 大多如今過的很掙扎。


2我不奢望你有什麼大的成就,有多大成績。我只期望你在成人的前提下,自己不會有任何遺憾
這句話說得太有水平了 每當我聽到這句話都是正能量滿滿,因為我明白我努力不是為了別人的期望而活著,而是為了我自己而活著


3 不管你爸怎麼說,你覺得你能夠說服你自己是對的我就支持你。因為我覺得你跟別人不一樣 ,我覺得你靠譜。
我媽是一個沒有太多文化的自由主義者,思想前衛,但是局限於沒讀過什麼書,說不出什麼所以然來,但是她能很前衛的去接受一些變化很新事物。而我爸是個強勢老古董,所以我的思想和想像力在雛形能夠保持堅持自我的屏障就是來自我媽。

4 人要踏實務實,不要浮在表面(用岳陽話就是莫皰起個)高不成低不就。每次我思想神遊四海的時候,她跟我說這句話我都會很平靜的看待現在,注重當下。

5 想要什麼就去爭取,別像你爸死要面子 ,到時吃了啞巴虧。


6 男人要有責任心,我也是父母,別人養個女孩十幾年不容易,你得注意。
這是我媽在我高考完跟我說。。。。。。。


有一次我和我爸特地跑去遠郊的鎮上吃魚。街邊都是雜亂的水果攤小賣店,人來人往。

突然遠處的大公路上出現了一個豪華迎親車隊,清一色的黑色賓士在沙土飛揚的山路上顯得格外亮眼,格格不入又氣宇軒昂。

賓士車隊剛剛消失在公路的盡頭,就見一長串灰撲撲的長安麵包車隊向我們吃飯的小巷緩緩駛來,引擎蓋上還掛著俗氣的大紅花。這時街邊的父老鄉親開始吆喝起鬨了,賣水果的攤販,摩托車司機,過往的路人一邊讓路一邊拍手吹口哨。透過車窗我看到裡面新娘頭上廉價的粉色頭紗,街口喇叭傳來的鳳凰傳奇神曲在這一刻簡直是絕配。

我好笑地看了我爸一眼,略輕蔑地說,
「都是結婚,也差太多了吧」

我爸也在淺淺地笑,但下一刻,他看著我的眼睛意味深長說了一句,
對啊,但是上一個賓士車裡的夫婦不一定有長安車裡的這一對幸福。」

醍醐灌頂一般,我突然發現長時間被這個浮華的花花世界影響,我竟然只看到了表面的物質,忽略了婚姻背後的本質。
下一個瞬間我又突然意識到,雖然平時父母一直在我耳邊反覆強調各種讓我翻白眼的、關於未來男朋友的諸多要求,其實最重要的,他們還是希望我找到真正的幸福。


個人研究過一些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但並不喜引經據典,對與不對,一家之言,權當參考。 我無子女,帶過親戚孩子,觀點中正平和。

1,切忌欺騙,越少越好,盡量沒有。

孩子的眼中常常無法分辨真偽,你的任何欺騙類話語都會被年齡較低的孩子認為是真理。 欺騙本身無傷大雅,甚至你可以與孩子講什麼是欺騙,但直接騙孩子就不對了,當著孩子面欺騙別人或者陰奉陽違也很不好,他們會從堅信父母轉變到無限質疑父母,這是青春期叛逆無法解決的最大根源。因為他們在學校迅速汲取大量知識和經驗,大多與家長幼年時的言傳身教完全背道而馳,可想而知父母的信譽低到何等程度!!避重就輕,閃爍其辭,虛與委蛇,虛頭八腦,滿嘴忽悠等等成語、辭彙是對父母最大的諷刺,如果還權當自己教育的成果,把童言無忌當做笑料求贊,四處炫耀,我斷言必將後悔!

【插句題外話,大多數情況下,無所謂電影分級或文化製品及網癮荼毒青少年,光腚總局以此借口控制大人意識而已,只是父母沒有從小為孩子培養出足夠強大的世界觀和知識觀!除了極少數特度描寫變態為宗旨的文化傳播(例如我唾棄你的墳墓,豚鼠這種電影),父母都可以解決的。很多父母自己不正視此事,只是一味抱怨外界干擾。呵呵。孩子沒看過三級片,你難道不知道性教育?別和我說你這輩子都沒看過,或者全無了解,孩子是充話費送的嗎?不外如是。】

言歸正傳。

2,矯正自己的言行錯誤,不浮誇,不吹牛,少裝逼。

例如自己工作中覺得遇見某件事應該如何,便在家裡大放厥詞,實則個人的思考角度很難中正,自己不熟悉或太熟悉的兩個方面都需謹慎客觀。孩子雖然說目前聽不懂,但是短期記憶會積累生效,形成規模,潛移默化之處太複雜,不提。

3,平等交流。

很多父母喜歡哄,慣,說話故意拿腔拿調,以對待電視台主持人哄孩子的話語方式與自己孩子交流,實則節目主持人回家都未必如此。孩子只要開始說話了,就應該以完全平等的語氣和態度與其交流,哪怕你在經驗和智商上壓制她無數級別,也需要像對待同齡人那般以正道說服。而不是哄,慣,騙等等。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孩子長大後的獨立性與思考能力極其出眾。

4,具體到哪些話只能意會,不可窮舉。

我可以稍微說說,具體請按個人語言風格修正,例如面向4~6歲學齡前孩子。

a:你自己思考應該怎麼做呢?【自己思考是一種長期心理暗示,非常有效。】

b,有沒有別的答案?【發散性思維培養。】

c,你很聰明,很厲害。【正面肯定,而不是自誇自爽】

d,這件事你錯了,我可以告訴你錯在那裡,不是因為我是大人,而是因為我小時候也錯過。【錯和對同樣重要,需要正視。】

e,人都要為自己做過的事負責,小事大事都是,小到你穿衣服很慢,於是菜涼了,你就得吃涼的。同樣,我因為這件事和你墨跡許久,我上班就得遲到,就是我們兩人的責任。有責任就需要承擔後果,我會被扣錢,你會少吃不少好吃的。【不論男女,對責任的正視是他活得通順的的重要條件,具體不細談。總之肇事逃逸誰都不希望是自己孩子吧~】

f,有些道理我只說一遍,道理這東西存在感並不靠說,而是靠做,你也應該這樣,做的比說的漂亮……【教導孩子做一個行為主義者,口才自然就有,不細談。】

5,切記,類似4的話不要天天說,否則你會培養出說話方式如同新聞聯播播報的嚴肅學者,嗯,還是很鬱悶的。

6,家長盡量少說髒話,目的不是怕教壞,而是怕孩子對父母的話完全失去信任。孩子會學會髒話的,不需要家長教,這個問題不甚重要。

以上,希望有些許幫助。


我媽說,算命的說我能長到164

哈哈~還差一厘米~


「我愛你」

我當然知道除了少數奇葩,大多數父母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太習慣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是國情大環境的不開放導致的,不管是對小baby還是成年人,我們極少誠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

愛,應該是隱藏在心裡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可是,孩子和大人不同,他們沒有足夠的智慧,理解大人的從未說出口卻總是嚴厲苛刻的愛

孩子的世界裡,愛是需要言語和行動表達出來的。

擁抱是愛
親吻是愛
說「我愛你」是愛

罵是討厭
打是討厭
不搭理是討厭
說「我不要你了」是討厭


孩子的感情,是很直接的。

很多時候,孩子和父母賭氣對著干,都是因為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誠實地表達對對方的愛,告訴他:

我愛你,你很棒,我為你驕傲

這件事你做錯了,但是,我依然愛你


我很小的時候,大概一二年級,一個從家鄉剛去北京念大學的女生被姦殺了。女孩兒格外優秀,據說長得也很漂亮,小城鬧得沸沸揚揚,爸爸晚上回家,關了電視機坐在沙發上,非常認真地跟我說:皎皎者易污,嶢嶢者易折。白色的衣服容易臟,太優秀的人容易被侮辱,說著起身就到廚房拿了一把筷子,抽了一支出來說,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不會,在必要的時候,不要去當特立獨行者,隨大流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再大一點,我上初中,他跟我說:不要跟傻子交朋友。從前,有一個人,他有一個傻子朋友。有一天,他在草坪上睡覺,一隻蒼蠅停在他的臉上,傻子看見了,不停地揮趕,可是蒼蠅一直不走。傻子著急得不行,拿起一塊大石頭直接砸了上去。傻子是好心,但好心不一定辦好事。最好的辦法是不侮辱但也不靠近。跟你不是一路的人,有一天也許就會害了你。
爸爸有很多名言,比如,該學習的好好學習,該玩的時候使勁玩,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人一生應該學習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知識,而是如何做人
雖然只是隻字片語,雖然他已不在人世,但我相信我會將這些話說給我的孩子聽。


老媽說過一句話:

「不要做渴望別人愛的女生 而是做值得別人愛的女生」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父母一言一行都影響孩子成長的大前提並不成立, 絕對沒有想像中的重要。 父母的言行基本上對孩子沒啥影響, 對孩子的影響更多來自於對後天環境的選擇: 擇校擇友擇社區。

具體論文, 實驗, 公開課 參考另一個答案。(手機無力)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282113/answer/36148992


推薦閱讀:

獨生子女不是挺好的嗎?
國家開放二孩政策了,你會生二胎么?在什麼條件下,你會選擇生二胎?
男生對於女方不要孩子怎麼看?
去德國學醫真的沒用嗎?在國外學醫很難融入他們的體系和社會中嗎?
中國普遍存在「代際創傷」嗎?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TAG:育兒 | 家庭 | 社會心理 | 父母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