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越後面經典相對的越少?
任何藝術形式,到了發展的後期,都會傾向於簡單地複製抄襲從前的經典作品,因為這些經典作品本身形成了一個框架,逼迫作者和讀者在這個框架範圍內去寫作和閱讀,所以越到後期經典作品越少。所以藝術形式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有人能夠不斷地打破以前的經典作品形成的框架。像小說、戲劇、繪畫等等歷史悠久但生命力仍然較強的藝術形式莫不如此,雖然不斷有舊的形式消亡,但又會有新的形式產生,所以總體上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搔首至發落,方有一句得。
檢點舊書冊,已入古人歌。
——並瓦《好夢如舊》
藝術的魅力在於創新,如果沒有新的表現方法進來,只靠內容還是撐不起來的。律絕好不好?但形式不變,內容再搞,也難超越了。所以藝術家們總是在琢磨超越,在琢磨求新。你看中唐、晚唐那些人,有李杜王維在前,律絕體式確定,只好另闢蹊徑,復古的有元白,乖戾鬼神以丑為美的有韓愈,字句雕琢到肺腑的有賈島,還有一批從內容上進行翻案以求新的,總之,都知道前人的路子對,但按路子走也不行。
然並卵,這些創新都會顯得小家子氣,翻來覆去就那麼幾招甚至一招,怎麼能成大師呢?
所以,後來連體式也變了,出來詞,詞於是馬上出現一批大家,因為都趕上了創新的這一波了。但詞很快被做到極致,又沒路可走了,就出現了散曲。
文體、風格的流變,就是這麼個規律。
好吧,你說,詞的大家和詩的大家能一起比嗎?沒啥可比性啊,這不能叫衰敗,叫更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其實不是經典變少,是歷史還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把經典沉澱出來並進行傳播。
誠然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但這並不意味著在該時代其他文學樣式全部消亡,沒有能成為經典的作品。也不意味著該種文體至此已經發展至頂峰,進無可進。一代之文學往往有固定的審美範式,後世旁溢斜出,常能別開一朵奇葩。
比如大學的古代文學課講到清代詩文詞一段,大家的普遍疑問都是,這文章寫得真是不錯啊,為什麼之前聽都沒聽過?要知道,清詩可是與唐宋詩一樣成了一種「型」,清詞的表現領域和情感空間是前所未有的開闊,各派散文爭奇鬥豔,怎麼可能什麼經典也沒有?不過清代文人萬萬千千,大批大批的資料都還沒整理出來,大把大把的詩人還沒來得及研究,就連《全清詩》也是遙遙無期。學界都還沒整明白呢,怎麼指望普羅大眾能夠了解?
經典的形成本身就是世代累積挑選的過程,很多能成為經典的文學,都還沒來得及被世俗化。
不過話說回來,我個人覺得經典的成就本身也是充滿偶然的過程。且不論具體的作品實力相當,為何是這一本能脫穎而出,大概很多宋代的文人們可能做夢都想不到自己將來要靠著小詞打天下,有明一代引以為傲的民歌基本已與後代絕緣,誰知道什麼能成經典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你想到一個絕世好創意或者認為自己找到了真理時,卻發現這個創意/真理已經被人實踐/證實了!
並不是前人總比後人偉大,主要是一個領悟知識點就那麼多,前面的把普遍規律探索了後面再想更上一層樓就難了。
因為有越來越多前人的東西可以拿來抄了。
不是越到後面經典越少,是約到後面優秀作品的篇幅越來越長,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篇幅逐漸變多,對讀者的耐心和欣賞水平也變高了。
這裡不是說唐詩宋詞要求的欣賞水平就低,而是說唐詩宋詞技術不理解深刻的內涵也能體味出簡單粗暴的美感,而後面朝代的文學作品在文字的精鍊上和各種意象上趨同與歷史上的優秀作品,所以只能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下功夫,記述這些故事和思想的載體也大多語言晦澀或篇幅較長,比如《三言二拍》,《聊齋志異》等等,比較為人熟知的也大多是一些通俗小說。像《明夷待訪錄》之類的作品知道的人較少,不像唐詩宋詞一樣普及度高。
所以說從唐宋到明清,不是經典變少了,而是題材發生了變化,欣賞經典的門檻提高了。
其實準確的說法是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當然你也可以說明清小說。因為明代才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黃金時代。
題主大可不必悲觀,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今天的網路小說就很好,門類繁多,優秀作品也層出不窮。中國小說的生命力從不在所謂的文化精英手裡,原本就是在民間。試想,優秀的古代小說有哪部是大文豪寫的?
因為宋朝滅亡以後,士人階層沒落,中國文化的產出由精英文化開始轉變為世俗文化。
ps. 考慮到明代小說的開創性,此處應是「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因為時間還不夠,經典是時間掏出來的,沒有時間,再好的作品也難成經典。
現在不有抄襲流大放異彩嘛
語文課上當作的「經典」與傳統文人認為的「經典」是兩個概念。
詩言志,文載道。詩與文是「正經」的文學,而詞(詩餘)、曲、小說是文人消遣的方式,是不被朝廷官方認可的(當然元雜劇,明小說也可增添在題主所列之中)。
十三經是公認的經典,是治國平天下的聖賢之言,承載著一以貫之的先王之道,也是上至朝堂,下至刀筆的理論基礎。而後世儒者的文章最多只是對先賢經典的闡述,理論深度不及先秦;亦或是其他題材的散文,只有文學性,不足以經邦治世,奉為經典。
通俗文學向經典文學轉變需要時間。
(看到問題先匆忙回答了一下,語無倫次,不好意思。只是課餘了解一點知識,希望對題主有所啟發,我後面有空會重新編輯的。)不能這麼說,古人的就一定比今人好很多?
文學越來越通俗,是因為時代在發展,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文學越來越傾向於通俗。如果你特別喜歡古典文學,確實會覺得今不如古。
另外,經典文學很多是由大神創作的,大神可遇不可求,參考李白,仙人再難見。
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庸庸祿祿而報撼終生。
你能想到的前面的人已經想出來了,自己覺得無敵了,出門一看很多人寫的比自己還好,自卑扔下筆不寫了。或者你寫了,別人照著寫,你沒火人家火了,崩潰,扔下筆不寫了。
好的詩詞總量在數學上是有一個絕對上限的,就像樹上的果子,已經基本被唐宋人的妙手給摘完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越來越通俗化、民眾化。
為什麼是清小說呢,只有一本紅樓夢而已啊
天下文章一大抄,即使是李杜的也有是借鑒前人的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是一個由雅文學向俗文學轉變的過程,宋詞就是一個轉折點,文學形式也不太一樣,不能相提並論
推薦閱讀:
※怎樣去對唐代的詩人們做一個廣泛的了解?
※為什麼古代送別詩許多發生在傍晚?
※你認為最感人的一句詩或詞是什麼?
※《石壕吏》中杜甫本人為什麼不會被當作青壯年被「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