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恐怖直播》這部韓國電影?

剛剛看完,感覺很不錯,剪輯、音效、演技都太棒了!但是好像還有很多內容部分值得深思。。


-
張小北老師說:「韓國電影中一直有一種東西,合適的時候叫『熱血』,過量了就是『狗血』。但從來沒見過不足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實在說得太對。

深夜看完,千言萬語。剛剛起床,神清氣爽,決定好生理上一理。
這是一部看完以後讓人大氣不能出,嘴巴里只想冒髒話的優秀類型片。
我願意分三點來闡述我對「恐怖直播」的喜愛。
(本篇回答涉及本片的大量劇透以及「追擊者」、「黃海」的部分劇透,請斟酌再看)

首先,這是一部非常規範以至精準的類型片。
開片基調明確得不能再明確:這就是一部好萊塢敘事的電影。
撲面而來的人物,第一分鐘出現並貫穿到最後的干擾事件,接踵而來的抉擇,典型的包袱設置。在劇作上看,這部片子簡直如同一本教科書里的範例。一個掐一個準的情節點,而偏生——你他媽還真不能全猜中接下來他要玩什麼?
四十分鐘的情節點,你以為「絕對不能出現」的總統駕著防彈車來了,結果走下來一個咄咄逼人的警察廳長。七十分鐘的情節點,你以為「絕對不能垮」的大橋垮了。這中間警察廳長身死,尹榮華被爆醜聞,總統到達,一個接一個招,全都是由人物推動事件,其手段之熟練,方法之高明,偏生又不落俗套,實在不讓人不擊節稱快。
實在是精彩,實在是規範。
大量手持鏡頭,晃得讓人窒息,踩著精準的節奏,人物迎來一個接一個的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炸了還是沒炸」這個大包袱貫穿前面整整七十分鐘。直到你以為最大的懸念終於揭開了——橋還是炸了,緊接著,三分鐘內,JC 塔炸掉,迎著電視台,轟然倒塌。人物好不容易撐過這一波,八十分鐘,一個電話打來:「你耳朵里的那個炸彈,是假的。」
步步緊逼,步步進逼。
如果說在大橋蹋前,我還能空閑之餘跟導演編劇鬥智斗勇一下,直到此處,我已無法正常思考。我迫切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不想再揣測,因為足夠精彩,足夠牛逼。它真是如此規範,而且達到的不是八十分的「良」,是九十分的「優」。
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能至如斯。管中窺豹,一個「成型」的工業體系下生產出來的東西,已經不是「能把我們甩出多少條街」這種事情了,而是這中間,真的隔了個鴻溝。

作為出演空間壓縮到演播室的一部電影,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是單靠河正宇爐火純青的演技撐起來的。
至於河正宇本人,我對他的喜愛,簡直讓我恨不得通篇都拿來他叨逼。
從「追擊者」的初見,當時河正宇演一個變態殺人狂。懦弱、萎縮,沉默以至於窩囊。直到最後被保釋,一路冷漠而去,直到拿著鐵鎚砸向女主角。
骨子裡的瘋狂,內斂而暴烈。
如果說在「追擊者」中,因為人物維度的單薄而被金允石搶去了風頭,那麼直到羅宏鎮第二部長片「黃海」,同樣是羅宏鎮金允石河正宇的金三角,正式擔綱主角大旗的河正宇再一次將我驚了一把。如果說「追擊者」中的河正宇只是把那種「內斂」演了出來,直到「黃海」,一個朝鮮族殺手,隱忍、殘忍,還有骨子裡那抹倔強,簡直酣暢淋漓,印象深刻得讓人想忘都忘不掉。
而就在此片,我終於確定,河正宇是枚大材,前途無限。
不同於「追擊者」和「黃海」,還有金允石與之飈戲,在這部「恐怖直播」中,在河正宇身上,我終於得以正面地見識到他強悍的演技。
再也沒有切切實實的對手戲,一個小小演播室,多機位逮住河正宇,齷齪、鎮定、勢利、失態、落魄而至於最後瘋狂,河正宇在九十分鐘中把尹榮華這個主播演得如此有血有肉,以至於這個讀起來一點不利落的名字讓我記到現在。
如果說片子的「好看」得益於他優秀的敘事,那麼「他優秀的敘事」,功勞就歸結到河正宇身上。沒有河正宇九十七分鐘的搏命演出,只怕此片分數要大減。
「連頭髮都能用來演戲」,這句評語,真不是蓋的。

最後,我要說的是,是這部片子的「勁兒」。
在片子前十分鐘,我以為他會是部如「王牌對王牌」般的只為好看的類型片。
而直到七十分鐘處,大橋被炸毀,我突然發現我失去了方向,我不知道這部電影會滑向哪裡。因為我突然發現,「不對呀,亂套了。」
按照好萊塢的套路來——「大橋炸沒炸掉一定最後才告訴你」——「女主角一定在結尾有濃墨重彩的表現」——「主角一定身有光環拯救世界」。
可是,高潮剛起,大橋炸了,女主角生死未明,而主角灰頭土臉地在搖搖欲墜的演播大樓里,秘書長告訴他:「我們將需要一個替罪羔羊,就是你了。」
就在那一分鐘,我終於隱隱發現,這部片子還像不單是為了「好看」,他精準、規範、優秀,而且,好像背負著什麼。
緊接著尹榮華進行最後一次演播,而後與反派搏鬥,一張之前警察廳長拿來威脅反派的紙張飄揚,包袱抖開,唯一的反派是一個青嫩的少年,滿臉戾氣,滿臉委屈,滿臉心酸。
生死一線,炸彈的遙控在少年手裡,少年高掛懸崖,深淵萬丈。
「找到目標,格殺勿論。」
狡兔死,走狗烹。
尹榮華這個齷齪、勢利的主播撈起了少年:「為什麼是我?」
「因為他只看你的節目。」
「為什麼相信我?」
「他說沒有理由,就是相信你說的話。」
兩雙手握在一起,碰的一聲槍響。
就在這一剎那,那股電影藏了很久很久的「勁兒」終於出來了,洶湧地爆發。
你可以說是「對社會的控訴」,是「責任」,但歸根結底,是一抹血,這抹血可以是在大橋上落下的父親,可以是 SNC 優秀記者李智秀,同樣可以是,落在少年身上的一聲槍響。
這就是「勁兒」啊。

最後的最後,齷齪、勢利的主播代替少年按下按鈕。
一切化為飛灰。

為導演和河正宇鼓掌。


這個電影在技術層面當然有很多值得細讀的地方。場面調度、剪輯、表演、劇本,都非常優秀。
但是我更願意從別的層面來嘮叨兩句。


1)神話被講述的年代。

意識形態電影研究里有一句話是:重要的不是電影講述的年代,而是電影被講述的年代。
比如,同樣拍解放戰爭,對比分析五六十年代的電影和《建國大業》,兩者不同的視聽、敘事、市場策略就理所當然地會反映出來我們所在的時代的一些很微妙的東西。

即使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去欣賞四十年代的好萊塢強盜片,樂趣也會大打折扣。

毫無疑問,《恐怖直播》有一些特別的東西。我感興趣的是,究竟是什麼特別的東西順應了這個時代的脈搏?


2)拼拼湊湊後現代。

我不敢肯定地說我們已經步入後現代時代了。但是無疑的是,在電影生產中,很多後現代主義的特徵已經非常明顯了。

提到後現代主義,大概會說到這麼些特徵:融合、拼接、扁平化、去中心、反權威。
不同於現代主義追求的深度和哲思,後現代主義導向的是一種曖昧、多意、無深度的文本。
事實上,好萊塢電影的類型融合趨勢就被看作是一種後現代表征。只不過,人家的類型融合都發展了幾十年了,說起來一點兒也不新鮮了。

舉個就近的例子:《精靈旅館》。形式是動畫片。骨子裡是個俗套到幾乎讓人倒胃口的成長故事。雜糅進恐怖元素、喜劇元素、歌舞元素一鍋亂燉,居然還讓人乍眼看過去覺得新鮮驚喜。
除了融合拼接以外,對傳統恐怖片也算是某一種顛覆。雖然只是借用了一些經典恐怖片人物,但是你依舊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反恐怖片。


3)《恐怖直播》拼湊融合了什麼?

@lawrenceLAW 說《恐怖直播》是一部典型的類型片。我能夠理解你說的意思。但是表達上可能有一點偏差。
事實上,《恐怖直播》不僅不是一部「典型的」類型片,它甚至是一部反類型的類型片。

這部電影是什麼類型呢?災難片。講恐怖襲擊的災難片。
可是,導演完全繞過了災難片最重要的災難場面、救援場面,將這兩點從側面表現。可以說,這是一部災難缺席的災難片。
媒介即意義。藝術家選擇什麼樣的媒介進行表意創作,本身就會對最終的表意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
金秉祐借用了災難片這個類型外殼,進行了一次反災難片、顛覆災難片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災難片作為類型媒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但是,如果說《恐怖直播》只是停留在這種好萊塢融合類型、反類型的層面上的話,就太低估金秉祐的野心了。


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玩兒的不是類型,而是媒介。


最靠近電影的兩個兄弟媒介是戲劇和電視。戲劇是哥哥,電視是弟弟。三者之間各有異同。
《恐怖直播》作為一部電影,同時將戲劇和電視作為媒介融合進它的表意過程。

戲劇的層面可能表現得不是那麼明顯。但是我覺得可以說這是史上最適合、最容易被改編成戲劇的災難電影。

在先鋒戲劇層出不窮的今天,《恐怖直播》作為一個可以玩兒時間玩兒空間的電影作品,竟然這麼嚴格地死守古典戲劇三一律。
整個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一個場景之內、服從一個主題。甚至連幾乎大部分戲劇性動作都高度集中在河正宇一個人身上。
這麼做的結果,當然是故事本身被講得很緊湊、很好看。

同時,戲劇作為一種媒介,也不可避免地滲透進電影的表意過程。

電視的層面非常明顯。整個電影的進程就是一個電視節目的直播過程。

當然,從技術層面,這麼做解決了很多敘事和表達的問題。在嚴守三一律的情況之下,來自外部空間的電話和採訪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承擔了推進情節進展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通過這種設計,觀眾本身不再是被動接受電影故事的人了。觀眾也被整合進入整個電影的敘述過程。電視直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帶來強烈的臨場感和互動參與。那麼在觀看著這整個「直播過程」的我們,我們的所思所想、我們的反應,雖然不能反饋給銀幕上的河正宇,但是在我們對整個電影的意義進行構建和解讀的時候,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再是電影故事的觀者,而是參與者。


同時將戲劇、電影、電視三種媒介糅合在一部一百分鐘的作品裡,讓這個電影擁有了三個極為相異的層次。
這三個層次構建、雜糅在一起,讓整個電影成為了一個極為豐富、曖昧、多意的文本。
它看起來很清晰,導演要表達的一切你都看得一清二楚。但同時,它背後似乎又隱藏著很多很多看不那麼清楚的東西。
我相信這個題主會問這個問題的原因。

這雖然不是什麼革命性的手法,但足以讓人說:真牛逼!

不過這就是全部了嗎?當然不是。


4)《恐怖直播》顛覆了什麼?

是,我們前面說過,這部電影用類型反了類型,用媒介融合了媒介。

但是,形式始終要為內容服務。從內容和主體上講,這部電影「反」了什麼?究竟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來講述?
不需要什麼解讀,每個人都能看出來,《恐怖直播》是有對政府的批判傾向的。但是你仔細想想,對政府又究竟批判了些什麼?好像又沒有什麼。
電影中那個韓國政府面對「恐怖分子」所做的選擇,甚至不能說是錯的。
引起一切的那場修橋的事故,也語焉不詳,沒有被導演過分糾纏追問。

在這裡要提一下的是,我們所在的社會裡,政治權力是和媒體權力緊緊地綁在一起的。
即使是國情如此不同的天朝和美帝,在這一點上卻好像差別不大。
在《恐怖直播》里,有兩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作為極有聲譽的新聞主播尹英華,是被政府收買,最後又被政府決定滅口的。
二是,在電影的前八十分鐘里,兩個關鍵人物始終是「缺席」的。「恐怖分子」只有聲音出現,他是沒有形象的。而被提到數次的關鍵人物總統,更是連聲音都沒有出席。而最後,總統終於出現在電視上,面對公眾講話,他的形象依然是被遮蔽的。我們看不到他的臉。而作為「恐怖分子」的男生,最後卻以一個弱勢的、鮮活的、人的形象出現。
那麼,也就是說,在導演金秉祐的觀點裡,不僅是政治權力與媒體權力緊緊勾結,甚至連政治形象都是被媒體塑造的。是虛幻的、不存在的。
當鮮活的人,要面對和反抗這樣不存在的權力形象的時候,悲劇是必然的。

更進一步,媒體表面上是代表了最廣大民眾的利益,對政府起到監督作用。這是我們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希望並且相信媒體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
在影片的一開始,尹英華邀請民眾一起探討政府不公正的賦稅制度。這個媒體是我們想像中願意相信的那個形象。
但是到了影片結尾,我們發現,不僅那個政府的形象是被虛構的,甚至連開場時的那個媒體的形象都是被虛構的。
所以,不僅政治權力與媒體權力緊緊相連,媒體權力根本就是應該被顛覆和反抗的一部分。

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永遠面對鏡頭的主播尹英華終於第一次雙眼直視著鏡頭。也就是終於開始直面作為觀眾、作為民眾的你和我。
他從一個被虛構的媒介形象回歸成為一個自然的人。
這算是一個悲劇結局的喜劇意象吧。

至此,我們明白了為什麼導演金秉祐要選擇這種媒介融合的方式敘述整個故事;我們明白了為什麼導演一定要堅持讓觀眾直接參与到整個電影進程之中,一定要讓觀眾參與到意義的構建過程之中。

最後,《恐怖直播》究竟顛覆了什麼?
導演運用類型電影元素,顛覆了類型電影。
導演將不同的媒介表達方式融合在一起,最終又顛覆了媒介本身。


長文多圖預警

看完整部電影,呈現在我腦海里的只有血淋漓的三個字:話語權


沒錯,平民的恐怖襲擊,記者媒體的追逐熱點,政客們的骯髒把戲,這些電影中讓觀眾們所興奮,所憤怒,所震撼的東西往往都不是重點。在我看來,讓觀眾看到韓國或者又不僅僅是韓國浮躁社會風氣下底層階級話語權的缺乏和上層階級話語權的濫用所造成的可怕場景,這才是電影人想表達和強烈控訴的地方。


樸魯圭是一名普通工人,處在社會階層的底端,在國家快速發展的時代下,替這個國家勤勤懇懇抹了30年的水泥,為了僅僅2萬5千韓元的加班費夜間修護橋欄落水身亡。而最為諷刺的是當連同樸魯圭在內的三名工人落水後在江里浮沉等待救援的時候,韓國的警察和救援隊卻為了迎接外國政要視察軍事演習而沒有一個人前來救援,事後甚至連補償金和一句道歉都沒有,無怪樸魯圭的兒子要怒呼自己的父親「像狗一樣的拚命工作,但是這個國家卻把他當成廢物」。

然而就算是天大的冤屈,作為身處社會底端的樸魯圭想要求個說法,也是無人傾聽的,歸根結底是因為話語權的缺乏。


所以當樸魯圭的兒子朴晨佑選擇向父親生前最信任的主播尹英華傾訴不幸遭其掛斷電話的時候,他憤怒了,他對這個視底層人民為豬狗而又不給其發聲機會的冷漠社會不忿。

於是,他決定用自己唯一能夠博取關注的方式來換得一次自己的說話的權利,炸掉父親生前所建的麻浦大橋引起轟動,這是一場為底層民眾奪取尊嚴的鬥爭,更是一場狗急跳牆的無奈吶喊,吶喊著:為何我不能暢所欲言。

朴晨佑只是想通過主播尹英華的直播來換得總統的一句道歉,然而最後他卻悲哀的發現,光環下的尹英華也只是一個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傀儡罷了。

沒錯,在廣播中無視了朴晨佑傾訴的尹英華,其實也是一個沒有話語權的無用之人,他和朴晨佑的區別無非一個是小魚,一個是蝦米,在這浩瀚大海之中,沒有區別。


尹英華在得到獨家新聞打電話給車局長的時候,車局長是不耐煩地要掛電話。

打給前妻,前妻回了一句「我在忙一會再打」,然後掛斷了電話。

在電視台人員匆匆的步伐和尹英華的兩通電話中,導演向我們展現的是當代韓國社會浮躁喧囂的一面,也正是這種浮躁的社會風氣,導致了平常人的傾訴往往得不到友善的傾聽。當電視台的所有人都在疾步匆匆地為大橋炸毀的新聞而奔波的時候,卻不知道正是他們這種無視他人匆匆而行的步伐才是導致大橋炸毀的重要原因,不得不說諷刺至極。


而最初得知大橋被炸實情的尹英華,放棄了報警,在紙上反覆圈寫了「獨家」兩個字,也正是他缺乏話語權的一種體現。

因為身為媒體人的他知道,獨家對於自己來說就是沉甸甸的話語權,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甚至覺得前妻離開,工作被降職都是老天為了成全他這一次獨家報道的安排,從此他的職業生涯將一帆風順,暢通無阻。


他這麼想是有原因的,因為話語權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權力,所能衍生的不光是大眾輿論,還有成千上萬的廣告費和殘酷的經濟剝削。正如影片中朴晨佑向尹英華索要酬勞一般,播出和恐怖分子對話,對於收視率肯定大有好處,而收視率的提升則意味著一大筆廣告費用和電視台影響力的與日俱增,而電視台卻不肯給他自己酬勞,這其實就是一種利用話語權對底層平民的剝削。

雖然尹英華說得天花亂墜,說對於朴晨佑來說最重要的是說話的機會,電視台不可能給一個恐怖分子酬勞,若是錯過了這個直播機會那什麼都沒用了。

但朴晨佑卻將事情看得很清楚,這番說辭下的真面目卻是:電話和新聞都是自己的,而電視台卻要將好處全部拿走。

在朴晨佑的堅持下,電視台終於做出了妥協,支付了本應該支付的酬勞。而看到這裡的時候,作為文字輸出者的我深有感觸,現今諸多的自媒體平台下,某些大V的行徑和影片中電視台的做法沒有區別,靠著別人的文章來吸引流量漲粉,轉發一條廣告動輒幾萬元,但對於原作者卻不願意支付任何稿酬,總以一副「我是大V,我有話語權,我用你的文章是給你這個不知名的作者添點名氣。」的姿態來剝削諸多的文字工作者,還是影片中的那句話,好處我要全部拿走,湯都不給你。不得不說,影片中所反映的由於話語權所帶來的剝削,在很多地方,都極具現實意義。


影片中沒有話語權的人活得是如此的艱辛,而擁有著話語權的人又是如何行駛自己的權利的呢?


1.總統無視人質安全,閉門拒不道歉,事後出場表示反恐鬥爭中政府贏得最後勝利。

2.車局長要求尹英華激怒朴晨佑,讓其殺害所有人質,使其犯眾怒,然後警方出場順理成章捉拿罪犯,使得輿論目光從總統身上轉移到朴晨佑身上。

3.負責樸魯圭事件的警察局長堅決不道歉,在認為樸魯圭是恐怖分子之後,甚至威脅曝光他的無辜兒子,讓他從此活在殺人魔兒子的陰影下。

4.朴晨佑被槍殺之後,媒體開始宣稱一直等到人質全死光才開始抓捕行動的警察「行動果決,決策正確」,宣稱恐怖分子的要求全是謊言。

這些就是影片中擁有話語權的人所行使的權利,不,應該用權力更為貼切一點。

朴晨佑臨死之前握著炸彈引爆器說的這句「除了這個,別無所有」,成為了整部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啊,很多時候,沒有了傾訴的權利,除了豁出性命去宣告自己不願如狗一般生活以外,還能幹什麼呢。


影片最後,朴晨佑被槍殺,電視里播放著總統「反恐鬥爭中政府贏得最後勝利。」的宣言,尹英華用自己的生命來進行了一次吶喊,成功地打了總統和這個醜陋世界的一個響亮的耳光。


你不是不道歉么,你不是宣稱恐怖分子已經死了么,你不是說反恐鬥爭已經取得勝利了么,那為什麼炸彈還是爆炸了,為什麼大樓還是塌了?


看完整部影片,熱淚盈眶。


一晚沒睡,現在是凌晨5點鐘,剛看完這部電影,感觸良多。
雖然我不是電影人,但作為一個媒體人外加新聞系學生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

有劇透,點開請謹慎。
-----------------
整部電影探討了兩個主線,一個是政府的意義,一個是媒體的意義與倫理。

這部電影節奏非常緊湊,鏡頭語言濃濃的美國電影氣息,剛開場幾分鐘就通過一個breaking news的發生過程一下子就吸引了觀眾眼球。此後一直到結局的節奏,幾乎是每隔10分鐘就有一個獨立、意外的劇情。

參與對於突發事件的直播,是每一個新聞人的夢想。無論是廣播、電視還是報紙網站,都不遺餘力的在現場與後方最快速度報道事件。

毫無疑問,韓國媒體已經非常發達,多家電視台的競爭下,雖然不至於出現電影中兩家電視台主播相互詰問的事情,但是為了搶獨家不先報警也不是什麼讓人意外的事情。

這個電影讓我回想起一個非常類似的事件,也就是「香港旅遊巴在菲律賓被挾持事件(2010.8.23)」。由於這起事件從早上發生並有人報警,直到下午匪徒打出字樣「3:00PM TODAY DEAD LOCK(今天下午3時最後期限)」,有GMA記者開始接觸。在我印象中,香港大多數媒體已經開始大規模報道這件事情,並派記者前往現場直播報道。NOW台的報道讓我印象深刻。

其後,在長達幾小時的報道中,匪徒門多薩亦可通過巴士電視接收電視直播,了解外部信息,包含警方動作(我甚至懷疑門多薩可以透過電視看到警察躲在巴士窗下的動作)。這次國際媒體的直播雖然體現了各媒體的專業性,但也帶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種犯罪現場是否適合直播?

當時我的教授是非常反對這種直播的,他認為這種報道應該做延後處理。

回到這部恐怖直播這部電影來講,SNC以及他們的主播後來屬於是被「劫持」狀態(話說SMG的字體和SNC風格很像啊),主播、高層收錢,給受訪者打錢,這種事情,誰說沒有呢。被炸彈指著腦袋去主播這種事情,也真是尹英華差點玩脫了的表現,屬於自作聰明卻自作自受。

雖然說電影中爆炸的各種精確,無論是大橋位置還是大廈與SNC大樓的位置,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爆炸案卻一點不比這電影中的情節諷刺。 無論是首都機場那次的爆炸案、還是「2012年9月3日山東省榮成市政府滕家鎮政府大院爆炸造成1死6傷」,都不是一件小事。反社會的情緒的確是存在的。

整部電影最讓人覺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是結局,尹英華想救那個制彈少年,卻被警方的狙擊彈打碎了最後的對世界的信任,加上心愛的女人的死亡,接過了少年的引爆器,毀滅了自己毀滅了對社會制度的最後信心……這也是這部電影對現實中政府如何處理危機、如何對待民眾的一大拷問。

如果你是尹英華,你會怎麼做……?
2013-10-19


相比較部分韓劇只重情感向的劇情,韓國電影近年來對於挖掘人性黑暗,社會不公上不遺餘力,像這樣一部絕不可能在中國拍攝更不可能在天朝放映的影片即是最好例證。

名為恐怖直播,卻並非一般的恐怖電影,一場場的心理博弈,總統的尊嚴與民眾的生命孰輕孰重?事件的真相與收視如何平衡?一次又一次突如其來的故事轉折雖然有些戲劇性誇張,但是如此才能看出人性的自私,達到心理上的恐怖。

我想我們需要一些不是那麼happy ending的電影,那樣會粉飾太平掩埋真相,而只有真實到殘酷的故事才能讓我們反思所處的世界到底怎麼了。


死要面子活受罪。


以下都是閑扯淡ㄟ( ̄▽ ̄ㄟ)

1,還是好萊塢的本子,你方唱罷我登場,我登場沒兩分鐘你再出來攪局。
情節點此起彼伏,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開始你還能跟著劇情,按照好萊塢的思路來猜一猜(沒準還真能猜中幾個。)但到中間,每個人都稍微鬆了手時(大橋塌了),你就不想猜了。

真的是不想,不是你不能。因為情節太棒了,試想一下陳凱歌的《搜索》,對,就是那片子的節奏,一個插入點帶動一整盤多米諾。
但《恐怖直播》更出色的是,他把好萊塢的本子,加上了一些沉重的東西。這就是表達了。

2,有說這片子批判社會控訴社會,但私以為不止絕不止這一點→_→
這片子是憤怒的,也是冷靜的,他控訴社會,卻也不斷強調當下社會最重要的一點——媒體人的責任(這片子從頭到尾都在講媒體阿喂ヽ(≧Д≦)ノ)
甚至在片中都直接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女記者用手機直播,在演播現場里屏幕上說的「利用輿論的話就有可能得到道歉。」
輿論從哪兒來?媒體的引導作用。
引用百度百科上的一句話:「恐怖分子」只有一個,但如今這個局面,是所有人共同造成的。


3,前兩天又看了一遍《夢之安魂曲》,想起來這兩部片子倒是頗為相似。一個是流行文化,一個是當代媒體。
大多數電影,劇作上差不多都是:主角遇到麻煩→陷入困境→找到解決辦法→自我拯救或是被拯救。
但這兩部電影,在主角(們)陷入困境時深處絕望時,就夏然而止了。

造成他們這種絕境的,將他們每個人的人性磨得蒼白的條件,都來源於我們身邊的現實生活。
導演把現實的恐怖之處誇大了將每個人拉入沒有任何餘地沒有希望的時候,
他就停了。

前者的結局是每個人都陷入了漫長的睡眠中彷彿回到母胎,後者的結局更簡單,直接爆炸都死了完事兒。
前者是壓抑的,後者是憤怒的。
兩者都是不再懷有希望。
大概這也就是片名《恐怖直播》的恐怖所在吧。

(隱隱覺得這導演有點憤青)
這是對社會對現實的失望,導演拋給我們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還能心存期待?
他沒給出答案。
或者說都在等著一個答案(??ω??)

!!!最後一定要誇一下聲音真棒!
最後槍子兒打在少年背上時,那獨獨的一個鋼琴低音,比任何語言的控訴都更深刻。


整個東亞影圈可能都少有韓國這樣純真的世界觀了,提到河正宇自然想起金允石,2013年同樣上了一部無比理想主義的影片-南方大作戰。是的,恐怖直播給我的震撼來自它不易察覺的理想主義傾向。
這個民族真的很浪漫。


我是朴晨佑,今年24歲,如果我還活著的話。

我的父親樸魯圭,一個普普通通的建築工人,辛辛苦苦地像狗一樣為這個國家工作三十幾年,最後又像狗一樣被這個國家拋棄,他和其他人一樣,也會思考,也會惱火,只是不知道怎麼去抗爭,所以一直被欺凌,為了區區兩萬五千塊錢而加班加點,卻因意外和其他兩個工人一起跌下護欄死了
——不,殺死他們的不是洶湧的河水,是警察,他們要忙著伺候大人物,根本就懶得搭理賤若螻蟻的建築工人——在這個國家,我們的命比鄰居家的狗命還賤。

蟄伏兩年,我從領著國家獎學金的學生,變成了「恐怖分子」
——恐怖嗎?也許,我用數通電話,幾枚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十幾條鮮活的人命,連同不知耗費了多少與我父親一樣的建築工人的心血勞力而築成的大橋與大廈作為籌碼,賭上一局,可我輸了,我始終沒有等到總統露面,說一句誠摯的道歉。
是的,我所想要的,不過就只是一句「對不起」,可為什麼就那麼難?

如果真有什麼恐怖的地方,那我想大概就是——你的國家,從來沒有像你熱愛它一樣愛過你,從來不會像你為它付出一樣地回報你——是的,在這個國家,我們的命比鄰居家的狗命還賤。

《恐怖直播》,這部電影,憑著大量起承轉合、伏筆暗線相互映襯、來回反轉,在狹小空間里撐起了龐大格局,而與慣用長鏡頭「遙望」的傳統型韓國電影不同,大量中近鏡頭的使用與恰如其分的配樂共同織就時而劍拔弩張、時而月明風清的氣氛,在短短98分鐘里將貧富差距、政治醜態、貪污腐敗、職場陰暗、法律漏洞、媒體倫理和隨處可見的利益交換勾勒得淋漓盡致——人性的醜惡放大到國家層面該是如何「恐怖」?此片已然道盡。

愛看韓國的電影人免不了常聽到,甚或自己發出這樣的感慨:「《熔爐》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法律,可是我們連拍這樣電影的資格都沒有!真是想想就心酸!」

誠然,自從韓國政府於1999年徹底廢除了電影「審查制」,轉為根據年齡的「分級制」,並成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民間組織——「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以後,甩出麒麟臂露出後槽牙毫不留情地將大韓民國黑出翔的電影便頻頻上映,大銀幕上奪人眼球的不是巧笑嫣然靠顏值湊票房的小鮮肉,而是對官僚權貴、暗箱黑幕赤果果的諷刺抨擊,將醜惡之事撕碎給觀眾看。

而我們除了搭著小板凳坐看它高樓起、高樓塌,就著背景音樂、光影輾轉而指點江山、糞土諸侯以外,也只能拍拍屁股走人,繼續自己的生活,期待更好的明天了。

(?˙ー˙?)


看完最後一幕
起了一身雞皮
我的天吶
真的太好看了
像是出了一口惡氣
不像其他韓國影片
同樣是批判政府和警察
卻不會讓人痛苦絕望
明明死了不少人
卻在最後的了結大快人心


看完《殺人回憶》《熔爐》《老男孩》《追擊者》等類的影片後總是難受的睡不著覺
而今晚也可能會失眠
那該是壓抑已久的痛快吧

風沙中的河正宇也太特么


帥!!!了!!!吧!!!


這電影牽扯到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就是責任
也就是一般管理部門面對事件,都會說出出了事誰負責!?其實沒有人關心事件本身,沒有人關心真正的人質,電視台只關心收視率,安全部門只關心能否破案,總統只關心自己的政治生涯,所有人關心的只有責任,如果主演不是因為前妻在橋上,估計也很難真正理解這一切
結尾不是大團圓,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毀滅,太直面了
好萊塢拍不出來,都是大團圓結局的,這是美國的主流價值觀,付出努力總會有一些回報,要是美國翻拍結尾肯定是總統受到彈劾媒體主管受到懲罰,但是實際上發生這樣的事還是什麼都影響不了
絕對的悲劇,給你希望,但是最後把氣球扎破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第一的答案說是精準的類型片,我認為這反而是一部異常不守規則的反類型片。
首先得定義這種片子的類型是什麼:主角出場--介紹主角身份性格及人際關係--為大事件埋伏筆--大事件進行(主角蒙難--逆轉--自救)--大事件結束,交代後話。
如果把《狙擊電話亭》來比較,且作為該類型電影的範本的話,你會發現本片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具體如何挑戰觀眾傳統觀影經驗,第一的答案也講得十有八九了。
本片存在的意義不僅是提供了一部有深度的商業片,更是又把一個差不多山窮水盡的類型片創造出了額外的生命力。
《狙擊電話亭》中科林法瑞爾被橡膠子彈打中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有種「脫了褲子你就給我看這個」的感覺?
《電鋸驚魂》到了第七部是不是已經被無聊的遊戲和死來死去死不幹凈的電鋸門徒感到厭煩?
另外諸如《諜影重重》《不明身份》等主角們失憶後夾頭夾腦地被黑心政府追得死去活來,攢了無數人品最後大招一波帶走的片子,你是不是猜不中開頭卻能閉著眼睛說出結局?
這就是《恐怖直播》的意義,也許它仍然帶著韓國商業片一貫的劇情BUG和過度煽情的嫌疑(比起流感,鐵線蟲,摩天大廈這幾部類似的電影,本片煽情已經相當克制)



Alive Krewella - Play Hard EP

(可以點擊上面關掉音樂,或者直接手機靜音)


今天要推薦的這部《恐怖直播》絕對是可以打滿分的作品,無論是從故事本身,情節力度,人物、以及故事、演員甚至配角的表演來說,每項都堪稱高分的劇本。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一個離婚的中年主播,被調離職位去做電台主持,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要炸掉大橋製造恐怖襲擊,主播當然以為這是個惡作劇,開玩笑的說你快點炸。


(請注意,開頭就切入正題毫無廢話,而且主播談論的節目是稅收,裡面提到所謂稅收就是讓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這段對白看似無意義,細品也是會心一笑忍不住要點贊。)


然後,就聽轟的一聲巨響,大橋爆炸了。


這個時候正常人第一反應自然是報警。


作為電影的主角,主播掐斷了報警電話,為了提高收視率,他決定和恐怖分子電視直播,這是電影的第一次反轉,令人感慨主播冷酷無情的同時,也無奈地覺得這就是商業社會裡最真實赤裸的人性。

直播開始了,襲擊者直截了當的先是要錢,錢到賬才同意和主播繼續電視直播採訪,否則這獨家報道就給別家電視台了。


拿到錢之後,襲擊者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


一個修橋的建築工人辛辛苦苦工作三十年,苦苦掙扎只為求家人溫飽,然而,以為各國首腦聚集要來開會,政府嫌棄大橋不美觀重修,這名工人的三個工友不幸遇難,本來來得及救援的,但是賤民的生命在警察和醫生眼裡都不值錢,所以,他們白白死去了。

看到這裡簡直想給編劇敬禮,這台詞,這尺度,太牛逼了。


發生事故,傷亡無人負責,相關部門不作為,不賠償,連道歉都沒有,


上訪無門說不定還抓你喝咖啡撿肥皂喲



媒體和政府互相勾結,不會報道黑暗的事件,一味追求收視率點擊率,或者乾脆粉飾太平……


比如說,溫州動車事故



哦不對,我錯了,記過處分了吶,看見沒韓國人民,我們中國比你們強哦,雖然這貨下令掩埋車頭,雖然國務院只是認為造成不良影響才處分,意思就是屁民們你們消停一下我們都記過啦……


至於事故到底傷亡多少人?如果沒記錯,你國事故死亡人數不許超過37,所以任何意外事故你會看到,連死者的數字都虛報,還妄想記住名字得到道歉,真是呵呵。

再比如說,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事件當天,全屏幕悼念和祈禱。


朋友圈偶爾一兩個人說問責,就被批評三觀不正,這個時候不該問責,應該先救人後問責。


事件過去了,如今問責結果呢?呵呵呵,大多數人早已忘記,對於遇難者家屬來說,你只能選擇遺忘,否則就別想安分生活。


動輒援外……


有人或許會說這是政治需要,好吧我不懂政治,錢部長,既然咱們國庫不空虛,能不能先把西部地區讀不起書的孩子給送進學堂?


類似的事件不勝枚舉,大家請自行腦補,讓我們回到電影。


底層人民若想要得到一句道歉,僅僅是道歉而已,卻只能靠著恐怖襲擊來達成目的。

然而,你以為恐怖襲擊就能嚇到當權者嗎?


真是圖樣圖森破,對於政府和當權者來說,多少條人命,都只不過是冰冷的數字罷了,遠沒有他們的尊嚴來得重要。


想讓總統道歉,意味著向恐怖分子低頭,恐怖分子即意味著人渣,這就是上層人物的邏輯,底層百姓不過是螻蟻而已。


故事到這裡,已經讓觀眾同情襲擊者了,他只不過是要一句道歉,這既不過分而且是他應該得到的尊重。


總統會出現嗎?這是故事裡的第一個懸念


這個懸念從頭至尾,雖然觀眾也大概知道總統不會出現,但仍然心懷期待,期待著政府不會那麼無視人質的生命,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故事的第二個懸念,則是主播耳機里的炸彈。

襲擊者只給主播十分鐘時間,要求他請出總統道歉,否則炸彈就會立即爆炸。


明知道總統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下,主播該怎麼辦?耳機里的炸彈會不會爆炸?這是另一個讓觀影者緊張得手心裡一把汗的懸念。


整個故事有兩條故事線


第一條線是襲擊者本身的故事,他是值得被同情的,一個好好的家庭,因為一個意外就充滿了痛苦,沒有人對此負責,這不應該得到原諒,可是製造恐怖襲擊,就能得到滿意答覆嗎?


在電影里,第二次爆炸之後,大橋沉入海中,襲擊者那句道歉,讓觀影者明白襲擊者不是無底線的人渣,他也並不下想真正的害死任何人,他只是無助而絕望的藉此引起關注而已。



不免又讓我想到了720首都機場爆炸案,冀*中*星固然可恨,可是他不可憐嗎?



京華時報的評論是,可以通過法律解決矛盾,呵呵呵,難道他沒試過走法律途徑嗎?說的就好像弱者通過法律途徑就能得到公平待遇似的。


回放一下這部電影里的一句話

寫到這裡我簡直都要懷疑,這部電影絕壁是韓國導演根據那次事件改編的吧?故事裡的各種矛盾也是國內現狀嘛。


大韓民族果然居心不良,這電影我決定要去豆瓣打0分哼哼,不能讓你們看穿我們當前的處境,我們是很和諧的國家。

故事的第二條線索,是主角和那些人質的命運


主播的前妻作為記者,就在爆炸現場,她主動請纓來到現場,也是她在談判陷入僵局時,請求襲擊者同意救援婦女和兒童,自己作為人質留下。


這是電影中唯一的一個充滿閃光點的角色,儘管只有一次露面幾句台詞,卻把人性之善和溫暖表現得淋漓盡致,和主播隔著電視屏幕在做節目時,簡單對話里隱藏的深情也動人之深。


所以,當電影越到後面越讓人絕望,當最後襲擊者被擊斃,主播從電視畫面里看到前妻死亡時,那一刻真是黑暗得讓人覺得這TMD什麼世界啊,趕緊炸了吧。

無論是看小說還是電影,許多作品裡,都有幾個反派boss 覺得人世間充滿著罪惡,需要來一次大清洗,我總是覺得尼瑪世界上還有好人呢。


但從來沒有一次,像這個故事一樣,越看最後越讓我覺得這些人通通都不配活著。


劇本的台詞,電影里無數令人意外的情節反轉,以及演員的表現都很贊:


男主角連頭髮都會演戲就不說了,

女主角用眼睛表達愛意也不說了,

警察廳長那種上位者的囂張和傲慢也是本色,


甚至連那個只有幾分鐘戲份的鄭pd,被宣告自己節目結束時,背影在苦惱撓頭的動作都表達了人物內心,雖然不足一秒。


這個片裡面,演員的表現力,絕對是美劇的待遇。


整個故事,無論是當權者與民眾的矛盾,人性的善惡,或者是是情感的交織,主播自己婚姻與事業的轉變,交代雖簡單,卻有理有力,還留有想像空間。


總之,是一部讓你一秒鐘都捨不得移開眼睛的電影。

讓我們來聊聊

書和電影丨美食和愛

八卦情感丨辣談兩性

隨意扯淡就是這麼嗨

微信:mengpo1987

長按上圖二維碼關注我

把你的夜晚都交給我吧


很多點都被大家提到了,但有一點我想補充一下。
那就是關於男主角的筆記。

從頭到尾,男主角一直在做筆記。其中有一點是,他記到局長跟他說
(局長絕對是個老手啊,見好就走人)
橋上的人質死了,警察才會行動
當時男主角,只是半信半疑的記下來了。
結果應驗了。
(⊙o⊙)…
橋上的人質一犧牲,警察立馬出動,恐怖分子被抓,並且主持人成為同謀。

為什麼么么么么么么么??
O(≧口≦)O

為什麼!(⊙o⊙)
為了維護總統的正面形象,得把男主角跟恐怖分子設定成壞人
為什麼?
如果男主角不是壞人,那總統就是壞人(輿論眼中的壞人)
為什麼?
總統不可能出面
為什麼?
這棟樓還不能確保安全

你們也可以倒著看這個問題,最終會發現兩個終極問題

  1. 總統為什麼不能出面?
  2. 總統不是電影里的蝙蝠俠,鋼鐵俠

  3. 男主角為何一定要設定為壞人?
  4. 男主角挑戰權威,並且政權需要控制輿論(大眾更傾向簡單粗暴的輿論導向)

就像男主角事先已經想好了整個劇情發展一樣,高層強大勢力也擬好了整個劇情。
就像下棋,棋下到後面,作為高層或者個人都沒多少選擇.....


最後,男主按下開關時絕望的眼神,又通過爆炸帶來的轟鳴聲來引申了,他胸中的吶喊!
如魚缸里的魚的吶喊 ------ 悶悶的╮(╯▽╰)╭

-------------------------------------------------------------------------

引用一段《從0到1》裡面的話,

聲名遠揚之人與臭名昭著之人組成了大眾情感宣洩的通道:他們因成功而被讚美,因災難而被指責。遠古社會面臨一個最重要的基本問題:如果無法解決衝突,社會就會四分五裂。因此,當瘟疫,災難,暴力鬥爭威脅和平寧靜時,將罵名轉嫁到所有人一致贊同的替罪羊身上對社會是有益的。
誰是合適的替罪羊?替罪羊也是極端而又矛盾的人。一方面,替罪羊必須弱小,無力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另一方面,作為能承受指責平息衝突的人,他又是社會中最強大的一員。
行刑前,人們像共封神一樣供奉替罪羊。阿茲特克人認為這些受害者是神仙下凡,他們要為之獻祭。被殺害前的短暫時間裡,替罪羊享受著錦衣玉食。這是君主制的根本:國王是人世間的神,每個神都是被謀害的國王。或許現代國王只是能夠給自己延緩行刑的替罪羊。

電影的評價:節奏相當緊湊,全程無尿點,全程帶你飛的難得佳作!

順便大讚男主角演技。


看熱鬧的永遠不怕事大,最好事越鬧越大。


「大家好,我是尹英華,我們來連線樸魯圭······炸藥被我裝在SNC大樓里,我只是想獲得最基本的人性尊重,,要求總統向那天死去的三個人以及他們的家屬道歉。」

我更希望是這個結尾,而不是現在的按下遙控器


現今的人類無法徹底反體制 而體制有的是法子反人類


看完就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跳樓了。。。


看完第一個想法是卧槽這麼牛逼!然後是媽蛋的我要給導演生孩子!!!!讓我想起來地鐵驚魂,大概是叫這個名字吧。都是在小空間里展現大環境政治環境呀人性啊心理啊啥啥啥的電影。讓我又想起來了v字仇殺隊。但是都略勝一籌。看的時候連大氣都不敢喘屎尿都憋著。看完蹲在馬桶上暢快的大叫一聲這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電影之一了。如果它結尾能加上『此電影改變於真實故事』那我壓根就不是給導演生孩子的問題了!而且導演比較年輕我看了下只有兩部電影大概。節奏明快不拖沓我還看到劇本也是他寫的頓時肅然起敬。另,沒想到韓國(無嘲諷之意)能拍出來這麼帥的電影,我對棒子國還停留在什麼陽光姐妹淘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樣的小清新~如果擱天朝里恐怕就是分分鐘被查水表的節奏吧。嗯。真好。同意最高票答案,看完後我所有的形象啊禮貌啊狗屁玩意都沒了就是想跳起來大聲粗口我操牛逼啊的節奏。。


從恐怖分子炸橋的突發事件到新聞主播活活被逼去炸樓,電影一直安排各種劇情細節提醒觀眾,世界醜陋兇惡,誰都不是善茬。一撥小孩先被河正宇直播前SB地拗完造型抽根煙再換上斯文黑框到鏡頭裡擺正經的樣子秒住了,看完發現全程就一個場景,一個渾身是戲的演員,從穿毛衫戴墨鏡悠哉直播到最後捏著引爆器和世界說老子不幹了,全憑演技完成,連外景都是成本不夠CG來湊。說到劇情,其實這片不適合三觀沒長夠的小孩,太悲觀,可想想又有股特別真實的說服力。當所有人都站在自己的利益面理所當然地背叛人性邏輯,倒不覺陌生或驚訝。最後主角如果自己不把整棟樓炸了,警察也會把他抓走當替罪羊斃了他,倒還不如按下引爆器和這世界深深的惡意同歸於盡。心裡為「老子活不成,誰都別想逃」的想法默贊,這結局實在真誠,主角至少沒有高大上沒有去拯救世界。結局後小孩們紛紛感嘆,「怎麼這樣啊」,「總統怎麼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啊」,「恐怖分子挺可憐」,「主角也會死啊」,我只好回一句,「你才知道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韓片《奸臣》?
《釜山行》為什麼在中國這麼受人追捧?
《熔爐》里的暴力鏡頭是如何拍攝的?會給那些未成年演員留下心理陰影嗎?
若將 2013 年的優秀韓國電影引進國內,市場及觀眾會有怎樣的反應?
韓國電影《殺人回憶》的真正價值在哪裡?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韓國電影 | 恐怖直播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