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嗎?

提出該問題不就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嗎?


不請自來。
邊寫邊想,所以結論放在了最後。

--------------------------------------

首先要說:
從字面含義來講,沒有人是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的。
即便是噴子,也要絞盡腦汁試圖發明幾句漂亮的黑話呢。
「XX那個騷貨又要勾引我老公了,真不要臉」也是一種獨立思考哦。

(我不想糾結「什麼程度才算獨立」,因為在不極端的前提下,這個定義不會影響我的結論。)

接著說問題本身:與其說「大多數人」,不如說「大多數問題」。
比如,對於菜市場的斤斤計較,大多數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就比不上大媽大嬸和小商小販。他們只能隨聲附和:哦,是這種價格啊,那給我來幾個吧。
而這些大媽大嬸小商小販,思考「餘額寶的前景如何」的時候,恐怕連一句整話都說不出。你告訴他們「那是沒有銀行擔保的東西,風險大大的」,他們很可能就信你了。
搞金融的倒是能思考餘額寶了,但是思考起八榮八恥來,抓瞎的比例就會很高。
而那些擅長解讀八榮八恥的,讓他們去給一個開網店的支招,又會是有心無力。

世間種種,皆如此類。
對於大多數的問題來說,能夠獨立對它們進行思考的人,總是少數的。
因為這些人——絕大多數人,對於自己不懂的問題,腦子就真的是轉不起來。

但我們不能說他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與其說他們不會獨立思考,不如說他們是知識貧乏。

-------------------------------------

但假如我只回答到這裡,題主肯定不會滿意。
那麼我們拋開知識面的差異來看一下。

沒錯,這個世界上有那麼一部分人,擁有「這個問題即便不在我所熟悉和了解的領域,我也依然能根據臨時得到的信息進行思考,最後得出儘可能靠譜的結論」的能力。
假如我們把這種類似智商一樣的能力歸結為「獨立思考能力」的話,那麼:
在知識同樣少的情況下,思考一個問題所得到的結論的靠譜程度,代表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高低。

用這個定義去篩選全人類的話,大多數人確實就幾乎等於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了。
畢竟,能夠在純粹的(類似)智商(的能力)上出類拔萃的人,非常之少。

--------------------------------------

但是我想要告訴題主:
用這樣的定義去篩選,恐怕很多你覺得很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會被篩掉的。
因為大多數看起來特別「有自己的觀點」的人,並不是真的「思考能力超群」,而是「知識異常豐富」。

比如 @張佳瑋 ,你隨便看兩篇分析,就會覺得他超級有觀點。但這是建立在他遠超常人的籃球知識積累之上的。
再比如 @沃金 ,他的觀點也是來自於他對歷史熟爛於胸的了解。
@葛巾 老師的觀點獨到,也不是因為她的思維異於常人地發達,而是因為她見過了太多的人和事,而且對自己的專業領域了如指掌。
至於跨領域的大神們,例如離開知乎的 @為夢而生,以及另一個離開知乎的 @笑道人,在知識深度之外還兼顧了驚人的知識廣度,殊為不易。

總之,各個領域裡「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神們,都要在他們自己熟知的領域下,才能拿出優秀的觀點。出了自己的領域,單憑智力,甚至還結合了一些錯誤的知識去判斷事情的話,其結論的有效程度就很有限了。比如……咳,長期飽受此類詬病的yol叔。(說壞話的內容恕我不AT了……)

也就是說:
即便是大神們,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根源依然是知識,而非智力。

所以,我們要判斷獨立思考能力的強弱,就要站在知識的角度上。

--------------------------------------

先總結一下上面幾段。我說的其實是:
1.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人都有,而且跟智力的關係並不大。
2.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的廣度、深度以及質量,才決定了他獨立思考能力的強弱。

再換個角度來說:
一個人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領域越多、思考的結果越優質,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就越強。
智力能夠錦上添花,卻不決定其本質。

這樣一來,這個問題才能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

最後直接說結論。

世界我不敢妄言,但僅說中國的話:
以大多數人的知識面之狹窄、知識深度之低、知識質量之差,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的確可以說是近乎為零。

P.S.知識的根源是教育。點到即止。


是。

一、一個人擁有許多知識不等於他就擁有獨立思考能力。
他可能只是善於儲存信息(可能是不假思索地),如一台電腦或一塊儲存卡所做的那樣,而電腦和儲存卡並不會自己思考,只是被動地接收而已。
甚至有時候,過多地接收知識反而有害於獨立思考,就接收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讀書,叔本華說過一段很妙的話:

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循著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著先生的筆跡描劃。我們自己的思維在讀書時大部分停止了,因此會有輕鬆的感覺。但就在讀書的時候,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了他人思緒馳騁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甚多,或幾乎整天在讀書的人,雖然可以藉此寬鬆腦筋,卻漸漸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時常騎馬的人漸漸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樣。有許多學者就是這樣,讀書太多反而變得愚蠢。經常讀書,稍有空閑就讀書,這種做法比體力勞動更容易令人思維麻痹,因為我們在干體力活時還可以沉湎於自己的遐想,一條彈簧在久受外力的壓迫之後會失去彈性,同樣,我們的頭腦如果經常處在他人的思想影響之下,也會失去自己的活力。又譬如食物能夠滋養身體,但吃得過多,反使胃腸受累,損害健康;而我們的精神生活如果向外攝取過多,也是有害無益的。讀書越多,使你的頭腦就像一塊重重疊疊書寫的黑板,每一篇讀過的東西能夠留存的越少。讀書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領神會,得到的淺薄印象往往稍縱即逝。就像我們所攝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夠被身體吸收,精神食糧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為大腦的營養。
況且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跡:我們也許能看到他所走過的路徑,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見了什麼,則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

二、一個人的各種觀念,或文明進步或愚昧落後,多數是由環境決定,而非個人獨立思考的結果。
我在幾年前寫過一篇《牢籠》,便是思考這個問題的:
美國人、瑞典人生在中國,也會是這個樣子,極少有人能跳出生長環境的拘束,他的智力往往不是由他自己決定,而是由他所處的國家的智力決定。中國病人的形成不僅僅源於國家整體的愚昧落後,還源於人類的共同悲劇--始終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而中國正像一個人,磕磕碰碰地在成長道路上走著,會有階段性的停滯甚至後退,也會有進步。國的成長猶如人的成長,有著自然規律,即使是現下的病態,也是成長中難免要經歷的階段。
可是,即使未來中國成了自由寬容的國度,國人思想亦開明進步,那能代表他們實質地變聰明了么?不會獨立思考的人仍是不會獨立思考,他們的智力只是拷貝自國家,而國家的智力順應其成長規律自然而然地發展到了那個階段。他們猶如沙灘上的貝殼,被波浪推著向前移動,他們不能自己決定自己。僅是這樣而已,僅是這樣。
美國人和瑞典人未見得比中國人聰明。

我寫這個小短文前還曾先寫過同樣意思的一小段話:
個體智力往往等於社會智力。我的意思是,對於大多數不會用自己大腦思考的民眾而言,個體的智力等於社會智力,社會愚昧則他們愚昧,社會進步則他們進步,後者的情況下,不見得是他們有多聰明,只是社會灌輸給他們的精神飼料比那些落後國家的要優質些,這些思想猶如假肢假牙一般,並不真的屬於他們,他們依然是無腦的。
為上述的「依然是無腦的」舉個栗子:比如在熱愛自由的美國,從自由到獨裁需要幾天?看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浪潮》你就知道了,只需要五天。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的自由思想只是環境灌輸的結果,並不真的屬於他們,他們本質上依舊是盲從的、不假思索的。

題外話:如何做到獨立思考

一、思考上不要偷懶(一昧地通過看書等途徑接收別人思想卻很少自己思考便是一種偷懶),要嘗試著重估一切價值,保持好奇,保持懷疑(很喜歡尼採的那句:堅信比謊言更加是真理的敵人),保持批判。
此處再粘一段我幾年前寫的關於重估一切價值的話:
我們以為的道理,究竟有多少是自己思考得來的,有多少是別人灌輸給我們的?從一降生到這個世界起,就不斷地被灌輸各種觀念,即使是一句謊話,你第一眼見到的爸爸媽媽這麼告訴你,以後你遇到的幼兒園老師同學朋友雜貨鋪老闆司機工人電視報紙所有人所有輿論都這麼說,你就會對之深信不疑,然後又去告訴其他人。而後我們又以這些道理為標準來判斷各種事情,講得似乎是有理有據,卻從不懷疑這道理本身有沒有問題。我們做數學題,有五條基本公設,可是,你怎知你做為依據的五條公設就是真理?(事實上,到了非歐幾何中,第五條公設就不再是「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僅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而是「過直線外一點,至少可以做兩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羅氏幾何)或「過直線外一點,不能做直線和已知直線平行」(黎曼幾何)。)但極少有人會去懷疑,成長中形成的觀念是如此頑固,任何不一樣的聲音都會招來驚詫的目光,緊接著是憤怒的斥責。我們生活中存在各種先入為主,各種理所當然、不假思索。

二、接收知識的方式。
以接收知識的途徑之一讀書為例。讀書前,請務必先自己思考過這個問題,然後再翻開書看一看他人的觀點;讀書時,不是像學生聽老師講課一樣地被動接收,而是要像跟老朋友交談似的,認真傾聽和理解對方觀點,同時保持自己的思考,懷疑、批判地接收對方觀點。


這也恰好是我思考了很久的一個問題。

越來越覺得,其實很多人空談「獨立思考」,卻少有人靜下來給這個空泛的名詞下定義:究竟什麼是「獨立思考」。

其實絕對意義的「獨立思考」是不存在的。因為你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所以對於你不了解的問題,你必然會到那些比你更專業的人那裡尋求答案,對於你無法明辨的迷局,你只能選擇在那些比你更睿智聰穎的人那裡獲取見解。我們每個人都被自己的生活環境影響,由自己所讀的書、遇的人造就,其實有時候「獨立」,並非想像中的容易。

而我概念中,獨立思考能力的要素,有三點:
1、你選擇相信的信息源。
從你選擇相信誰,就可以看出你思考的層次。沒有獨立思考的人,看見馬化騰死了就以為他真死了,看見中國擊落了一架日本戰機就真的以為開始打仗了。他們不會去探究消息背後的源頭,天真地相信「大家都傳開了,肯定沒錯。」 其實對於大多數沒有那麼複雜的問題,找一些值得信賴的信息源比自己憋著獨立思考要輕鬆很多。

2、邏輯思維。
這麼多信息源,這麼多大V,這麼多千奇百怪都宣傳自己是真理的人民,我該選擇誰呢?答案是,你又不是要嫁人,領了結婚證就要發誓一生到白頭,有什麼好選不好選的。你覺得老羅挺靠譜的,難道他說的每句話都是真理嗎?你覺得方舟子是真鬥士,難道他就真的如他自認為的那樣永遠正確嗎?
任何他人的見解,即使看上去正確得一塌糊塗讓你五體投地,在它進入你的腦海成為你的思想之前。都必須經過你自己的再次檢驗:
「它符合邏輯嗎?」

3、 永遠的自省。
其實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不知道別人的情況如何,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腦袋裡永遠是像小學生作文里一樣,有兩個人在打架的。
小人A說:「blablabla.」
小人B說:「不對,這裡有個反例。blablabla……」
一個人獨立思考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
如果你連自己的想法都可以推翻,那還有誰能說你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呢。


獨立思考,與其說是一種能力,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一種不懼世俗和權威、勇於質疑和探索、甘於與眾不同的精神。
這種精神當然與智力水平相關咯。
如果每次的質疑與獨立思考都得到驗證,那就更有信心堅持獨立思考;反之,每次的獨立思考都被證實是錯誤的,這樣的心也就慢慢的淡了,逐漸的變成人云亦云。

獨立思考的精神,一定有利於自己知識的積累與掌握,一定有利於自己獨到見解的形成。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只能泯滅與芸芸眾生之間,我無法想像這樣的人可以成為擁有豐富的知識和獨到見解的牛人。
因此, @何明瀚的這個觀點:

以大多數人的知識面之狹窄、知識深度之低、知識質量之差,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的確可以說是近乎為零。

可以說將因果顛倒了。
他所提到的 @張佳瑋@葛巾等人之所知識豐富、見解獨到,正是因為他們早早的就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並不是如 @何明瀚所說,他們是有了豐富的知識之後才有能力獨立思考的。

---------------------------反對另一個觀點的分界線---------------------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獨立思考,其成果是某種觀點或理論;很少說獨立思考的成果是某個作品或發明。
獨立思考,更多的是指對現有觀點的思辨;可以發明、創作更加美好的事物的能力,被稱為創造力!
因此 @鄧妍所提到的發散思維、創意之類的能力,雖然也是難能可貴,但是與我們通常意義下的獨立思考,還是有些區別。

-----------------------總結--------------------------
獨立思考,是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它是牛人們脫穎於云云眾生的必由之路。
既然稱之為精神,這條路註定不太平,很多人由於其性格或者其他原因,早早的就放棄了在這條路上的修行。
即便一直走在這條路上,更多的人並沒有因此名垂千古,甚至連名垂知乎也做不到。但,在這條路上走著,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是。


作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多數人中的一員,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 - __ - )y--~

所謂」獨立「
獨」即與眾不同
「立"即被眾認可

想要獨立

不被眾認可,輕則成為旁人笑料,重則像布魯諾一樣被綁在廣場中央的火刑柱上,在熊熊烈火英勇就義。極端的會走火入魔,發展為邪教思想。

不與眾不同,只能隨波逐流,泯然於眾人之中。

不當獨狼,因為獨狼難以生存,
不做群羊,因為群羊沒有特點。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獨立思考能力是多麼的金貴啊。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不僅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甚至連基本的分辨能力都沒有。

舉個栗子

微博上,qq空間里,鋪天蓋地充斥著類似的信息: 幫轉發,一名叫張曉彤的女孩,20歲,請速回xx縣xx人民醫院,家人傷的很重,想見她最後一面。爸爸號碼1519xxxxx。

這種信息最初快速被轉發上萬次,後來證明是騙子斂財的一種手段。可是, 這種簡單粗暴的騙局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呢?

因為身處群體中,一個人的思考方式和分辨能力會受到影響。

假如你是一名大學生,昨晚沒休息好,今天卻要早起去上黨課。課上的內容讓你更加昏昏欲睡。這時突然有兩三人鼓掌,很大可能,其他人也會不由自主拍起手來,哪怕所講的內容是多麼的無聊和乏味。

因為,人有群性。

古斯塔夫勒龐有本研究群眾心理學的書,叫《烏合之眾》, 按照書中觀點,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多數人匯聚成一個群體。 身處群體中,個體的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會受到影響。

陸琪為什麼能火,公知為什麼在微博上容易獲得眼球?因為在微博上,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組成了最大的群體。作為這個群體的個體,無意識中跟著群體一起走。

於是,清醒的人更清醒,糊塗的人更糊塗。

回想新中國的成立,不難發現,很多有遠見卓識的人物都是跳出群體,利用大多數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特點而建功立業的。


有句話大致是這樣:沒有一滴水覺得洪災是自己的過錯,也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應為雪崩負責。

所以,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不可怕,可怕的是身處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多數人中,而不自知。

願你我能從群體中跳出來,積極思考,努力分辨,去看一看那洪流如何匯聚,去看看那雪崩如何形成。

不做獨狼,亦不做群羊
在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個體的路上,不斷前行。

共勉


2014年5月15日07:16:39

想了很久我還是決定實名反對一下排名第一 @何明瀚的答案。因為我擔心這個答案會誤導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知乎用戶為獲得獨立思考能力而盲目的去接受知識

就事論事。

-----------------------------------------------------------------------------------------

首先這個答案在獨立思考能力的定義上繞了很久,關於定義我不想多談,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沒太大爭辯的意義。

但是,這個答案的論證部分幾乎為零。

『但是我想要告訴題主:
用這樣的定義去篩選,恐怕很多你覺得很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會被篩掉的。
因為大多數看起來特別「有自己的觀點」的人,並不是真的「思考能力超群」,而是「知識異常豐富」。』

這裡作者在明確定義之後,直接就給出了結論因為大多數看起來特別有自己的觀點的人,並不是真的思考能力超群,而是知識異常豐富

而支撐起結論的僅僅是對知乎大牛的一系列舉例,用下面這個句式來概括就是:

大神A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因為他在XXX領域知識異常豐富。

(我不知道這些被@的大神作何感想,也不知道他們是否也認為,自己那麼獨到的觀點,僅僅是因為自己擁有異常豐富的知識?但是我想,如果知識豐富程度能夠代表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我想中國知網或SCI應該是最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甚至一張充滿數據的儲存卡?)

上面這句話有一個明顯的邏輯錯誤,那就是因果關係的倒置

一個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是他知識豐富的結果,而是知識豐富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才可能能有異常豐富的知識。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無論讀多少的書,了解多麼豐富知識,都是白搭。

希望大家能夠明白:如果你不去思考,你永遠不可能真正擁有異常豐富的知識

------------------------------------------------------------------------------------

仔細看了排名靠前的兩個回答。 @譚嘯主要是從思考(自省)過程的層面給出了答案; @何明瀚主要從思考的材料(背景知識)層面給出了答案。我這裡就取下巧,結合他們的回答談談我的看法。
--------------------------------------------------------------------------
1、什麼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譚嘯給出了他對獨立思考的能力理解,我在這裡先談一下我的理解。所謂獨立思考的能力,即獨立的對自己現有的以及可接觸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但不限於分析、歸納、總結),並最終得出結論的能力。(思考本身就是獨立的,不可能由別人代替,因此不對獨立二字作過度解讀)顯然,這裡面含有兩個明顯的要素:一、思考的材料,即人現有的信息。也就是 @何明瀚旁徵博引舉例說明的背景知識;二、加工處理信息的過程,即 @譚嘯提到的邏輯思維,自省等。

2、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哪些因素相關?

顯然是上面兩條,即,思考材料的深度和廣度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但是我想強調的是,這二者是緊密聯繫相互促進不開拆分的,缺了任何一個要素,獨立思考都將成為空中樓閣。

關於思考材料的問題 @何明瀚的答案已經很有說服力了。但是對於這樣的結論「1.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人都有,而且跟智力的關係並不大。2.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的廣度、深度以及質量,才決定了他獨立思考能力的強弱。」不敢苟同。因為這個結論似乎撇開了「加工處理信息能力」這個要素,而成為知識決定論。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增加自己的知識,無論你的知識是數量是有多麼多、深度是有多麼深、質量是有多麼高,你都會將自己變為一個儲存數據的內存卡。

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加工處理信息的技巧和能力,他也很難真正擁有有深度廣度的知識。真正的「擁有有深度廣度的知識」是結果,是一個人接觸知識和加工處理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一個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因。請大家務必明白,知識只是獨立思考能力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

最後再次強調:獨立思考的能力是由思考材料的深度廣度和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共同決定的,兩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而不是有了知識,就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3、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么?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確實有高下之分,但是如果能夠充分接觸到足夠的思考材料,世界上獨立思考的能力大部分人還是有的。至於中國,情況確實不容樂觀。但對 @何明瀚的說法進行補充。這個確實跟教育有關,但是根源可以挖的更深。那就是政治需求和文化傳統,中國曆來是不太喜歡讓人獨立思考的:想多了不好管理也容易出事。牧民牧民,乖乖聽話就好了。教育理所當然就充當了工具。因此對思考材料以及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方面都做了規定和限制,比如高校里大家熟悉的馬哲、毛鄧三、思修等,還有現在的初等教育里應試教育方式也值得大家去思考。


我們平時說的獨立思考能力,我想並不是指把自己關在小黑屋一個人算題的能力。而是思維的發散和創意。

問:曲別針有多少種用途?普通人能給出15-20種答案。而有的人能給你200種答案。他們的思維不受限,他們覺得完全可以假設這是一個200米高的曲別針。對啊,有什麼不可以?

有的人就是能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於是人類能夠發明電視機、洗衣機、電腦、觸摸屏……(當然前提是這個人必須對科學非常有研究)

這些創意,對於地球上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饋贈——看似觸摸屏很普及,但大多數人和觸摸屏的開發是沒有關係的,甚至無法想像,可能從前會認為這是科幻電影里才有的玩意兒。(甚至科幻電影里這種帶觸摸屏的情節設計都不是每個人都能想出來的)

應試教育是這種思考能力最大的天敵。

它讓學生們認為,每道題只有一個答案,而思考的目的就是找到那個答案,才能得到獎勵,否則就是懲罰。

************

所以我個人認為,獨立地「透過現象看本質」、「推算推導能力」並不能構成好的獨立思考體系。它只是「找答案」的一個過程,它只是一部逆向工程。

要尋求突破,還是要靠創造力和想像力。

************

這也是為什麼,知乎上很多分析類答案,尤其是設計類下的大長篇幾千贊的答案,我不想去點贊。

但是,我並不覺得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現象只出現在像中國這樣的應試教育國家。

不管在哪個國家、什麼樣的教育體系下,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父母文化程度、經濟實力等,都會對一個人的思考能力產生影響。但每個人都需要獨立思考來維持生活嗎?並不需要。

(評論關閉,討論可私信^_^)


我是獨立思維研究者。

首先給出答案:思維是知識的反應,知識是信息的處理,是否具備獨立思維的判斷依據在於,生命體是否具備獨立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我研究的領域,生命體是信息的載體,同時存在容量差異。一個人對信息的容納量根據其自身的環境、教育、知識、閱歷又息息相關。而知識和閱歷(也是知識的一種),又是對外部信息處理轉化的行為,因此,知識和信息本身是可逆性行為,而他們的轉化關係就是受思維影響。

因此,對一個人來說,第一個信息輸入個人載體存在重大意義,因為他後續所有的判斷依據和吸納信息的切合性都是依據過去的信息作為條件轉化。
而在我們教育過程中,我們作為長者,不斷的給孩子(或者我們被我們的長輩)作信息注射,達到信息飽和的狀態。這時候人對外部新的信息攝入存在難度。

因為信息就像血液存在匹配度,與過去信息反差太大的信息容易被我們過濾。因此,造成思維的陳舊性,習慣性。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相對年輕人更難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原因。因為老年人不僅僅達到信息飽和的狀態,是達到信息過載的狀態。這時候生物體為保護自己,就開始不斷釋放信息。就是我們看到的倚老賣老,教育孩子,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指導孩子。

獨立思維,就是對外部信息做處理的能力,一種拋棄過去信息作為參考,獨立在生物、社會、或者是站在過去信息對立面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說,獨立思維是避開過去信息的影響。達到信息更新的狀態。

這裡要指出的是,獨立思維存在相對性。絕對的獨立思維是不存在的。絕對的獨立思維是生物本能。


而我們生活周邊,絕大多數人是依賴(注意是依賴)過去的經驗或者前輩的經驗做判斷,同事難以吸收與過去經歷相反的信息。因此,對他們來說,獨立思維的相對性就小很多了。不代表其無獨立思維,而是代表它的獨立思維能力偏弱。我們狹義的稱為:缺乏獨立思維。

比如說,前輩告訴我們要去靠英語四級,但是我沒有出過社會,我不知道四級對我用處,我沒經歷過,卻依靠別人的經驗複製到自身,這就是信息獨立處理能力的缺乏。

我一直認為,沒有準備的認定都是耍流氓。
那獨立思維的出現或者標準在哪裡:就是一個人是否可容易兩種極端的知識卻不影響其行為。肯定一切,又否定一切。在外部信息膨脹是時代,能追求信息的可靠性,匹配性(自身),可釋放性等等。


更多信息請看:信息過載的時代 - NG吧,菜鳥 - 知乎專欄


我覺得獨立思考關鍵在於「批判"。」批判「,意味著任何進入腦子的東西不是簡單放在那裡,而是要經過檢驗的,這裡就要求一個主動的思維過程。如果這個主動思維過程是自己獨立進行的,不是別人叫自己做的,也不是人云亦云的,我覺得這就是」獨立思考「。

上面一些熱門回答提到知識儲備的問題。確實,知識儲備影響思考質量,但我覺得不一定影響獨立思考。比如說我不懂餘額寶,那麼有人告訴我餘額寶回報高於銀行存款,我就信了,那麼我缺乏獨立思考嗎?我覺得這僅僅是個開始。有人告訴我餘額寶回報高於銀行存款,我一開始信了,然後自己把錢存到餘額寶,過一段時間跟銀行的收益對比,發現真的是那樣,那麼我同意他的看法,但這個時候這已經不僅僅是別人的看法,而是經過自己」批判「(檢驗)而的出來的自己的看法了。我這裡親身試驗的過程是獨立進行的,沒人叫我做。而且,如果我發現事實跟他人說的不符,比如說收益沒有說的那麼高,即使再多人跟我說餘額寶收益高,但我根據自己親身試驗卻得到不一樣的結果,我就不會人云亦云。在我眼中,這種」批判「就是」獨立思考「。

我上面說親身試驗僅僅是」批判「的一種方式。不是所有東西都需要親身試驗,人也沒有那個精力。觀察也是一種」批判「方式。比如說我不懂毒品,有人說毒品有害,別吸毒,那我是不是非自己吸一吸呢?我到現在都沒有這麼干,但我觀察了N個事例都說明吸毒是有害的,那麼我同意了。這種主動」觀察「也是」獨立思考「。

總之,獨立思考是一個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本質就是把各種東西放在實踐中檢驗,進行」批判「,最終形成自己的東西。人受限於自身的能力確實有東西是不懂的,只能相信別人的,但如果那僅僅是"暫且相信」,自己聽別人說了以後還去獨立進行「批判」的,那麼這就是「獨立思考」。

說到「獨立思考」就避不開教育問題。確實現在我國的教育不大鼓勵「批判「,平時要學、考試要寫標準答案。不過正如我上面所說,」獨立思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的過程。即使把標準答案記熟了,只要不是特別懶的,或者特別」虔誠「的,以後還是有思考的機會的。很明顯,學校教育跟社會相差太大,一般來說出來社會以後社會是會迫著你思考的。


在這裡個人的性格起著重要的作用。不管怎麼壓迫,人的思想總是自由的。只要不把思想說出來,就沒有人能知道並干擾自己的思想。人放棄獨立思考是自身內在的原因,這包括外在壓迫被「內化」(自己認同了, 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就跟自身的性格有關:軟弱、懶惰、反抗精神不足,等等。

比如說,社會是男權社會,認為女人就應該在家帶孩子,這對一個女人來說是外部的「壓迫」。如果這個女人性格不夠堅強,有惰性,反抗精神不足,久而久之(比如說碰過一些釘子以後)就會變得自己也認同女人就應該在家帶孩子,放棄了繼續思考反抗這種壓迫的可能性,這就是「內化」。相反,如果這個女人性格夠堅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那麼社會壓迫再大,自己在行動上再妥協,心理還是保留著一團火,堅持反抗,堅持思考打破現狀的可能性,總有一天要實行反擊——這就是沒有放棄獨立思考的表現。

教育最要命的地方,就是趁人年輕未成熟的時候把外部的東西灌輸進來,讓人自己以為自己就是那麼想的——比如從小就開始灌輸女人就該在家裡帶孩子。這樣做事非常有效的。不過,人始終要進入社會,獨自面對人生,受到人生的種種考驗和衝擊,說不定這樣就會激發人的獨立思考。這是因為人是有求生本能的,如果現實真的跟自己的觀念相差太大,甚至危及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比如說丈夫死了,自己和孩子都要養,難道還繼續呆在家裡——那麼是有可能激發自己獨立思考,挑戰既有觀念的。當然,這裡也有即使危及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都沒有重新進行獨立思考的情況,這裡主要就是個人性格問題堅強,有惰性,反抗精神不足,或者對既有的觀念有一種宗教史的虔誠。


這麼說來,我覺得大多數人還是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的,只是人的思考水平跟自身才能,性格有關,所以實際表現不同而已。教育是趁你年紀尚輕,一張白紙的時候乘虛而入,所以有問題的教育有可能會把獨立思考的精神扼殺在搖籃中。不過,人呆在社會的時間多得去了,我相信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覺醒的,會」後天習得「的。


成本收益問題。

根據巴甫洛夫的學說,人的行為受到激勵會加深這種行為路徑。

獨立思考的人從獨立思考中獲得效益,加深獨立思考。

跟風從眾的人從跟風從眾中獲得收益,加深跟風從眾。

這跟你從考高分中獲得成就感,加深考高分的動機和行為是一樣的。

這跟你從賺錢中獲得成就感,加深賺錢的動機和行為是一樣的。

這跟你從知乎被點贊認同獲得成就感,加深答題的動機和行為是一樣的。

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對應的,每個人都有跟風從眾。

有的跟風從眾是獨立思考後的跟風從眾,例如高考志願要填寫金融證券投資管理,不要寫文學歷史考古學。

有的獨立思考是異想天開的獨立思考,例如前段時間一個拾荒人研究彩票聲稱知曉其開獎規律。

衡量好壞高低的標準不是獨立思考抑或跟風從眾。

如果以賺錢作為衡量標準,獨立思考後的賺錢和跟風從眾的賺錢,都沒有關係,賺到多少錢才是關鍵。

如果以高考成績作為衡量標準,獨立思考後考高分和跟風背誦後考高分,都沒有關係,衡量的標準是分數的多少。(事實上,沒有哪一條原理是哪個高考學生獨立思考後發現的)

說來有點政**治不正確,不過事實確實如此。都說人艱不拆,有些事該拆還是要拆。


答案先放前面。

就能力而言,大多數人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就傾向而言,大多數人不傾向於獨立思考。也就是說,不去做的人不是因為能力的阻礙,而是出於習慣或認為沒必要去做。

1講定義,2大概就算是回答了問題了,3則純粹是有些話想要說,討論下獨自思考的價值。

1.「獨立思考」的定義。

暗自揣測,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大致和周圍環境對「缺少獨立思考」的批判有關。所以,在這個回答中,不追求一個完美準確全面的定義,僅僅針對目前流行的含義。所謂流行是什麼呢?就是那種所謂的「中國教育缺陷」,或者「當代學生缺少創新」之類的說法中的含義。具體說來,「獨立思考能力」就是一種在遇到問題時,更傾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它的反面是習慣於依賴他人提供方法,放棄自己尋找方法,不得已輪到自己來解決的時候不自信,不安心。比如遇到問題不經思考求助他人,比如沒有攻略就無法打遊戲。

2.「獨立思考」很容易被放棄的原因

這裡將會講為什麼人們往往不傾向於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真的很重要嗎?

有一件事雖然很遺憾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假定我們的目標是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真的不是那麼的必要

當我們遇到一個新的問題的時候,通過自己的思考也許能夠找到一種方法,但顯然,這種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而當別人告訴你更好的方法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這樣的感覺呢:「卧槽我居然用三天時間找到了個沒多大用的方法。」

在這個時候,我們很自然就會懷疑,這樣做是不是很沒效率?

確實如此,獨立思考如何解決一件問題,要找到問題的根源,要尋找解決的手段,還不確定自己對不對需要驗證,最後還不一定能解決,解決了解決方式或許還不是最好的。這樣真的很麻煩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需要知道那麼多為什麼,只想要知道最簡單的怎麼做

這個時候,借鑒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恰好,這個時代是個可以不用太依賴獨自思考的時代,信息的高度發達使我們能夠很容易找到有效率的方法。既然都是為了解決問題,為什麼不用已有的,更效率的方法呢?

在這個時代,不用獨立思考也能解決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進步。

放到題主的問題來說,這裡與能力無關,只是很多時候人們覺得沒有必要去進行獨立思考(長此以往成為了習慣),因此,不傾向於進行獨立思考。

3.獨立思考的價值

既然在當代這麼多的東西都可以提供借鑒,獨立思考還有價值嗎?

對此我只能給出個人的回答。

借鑒不可怕,可怕的是依賴借鑒卻不能超脫,無法自拔

現代文明發展至今,幾乎沒有誰能夠在某個問題上從頭開始而不借鑒前人經驗,看一看過去我們是怎麼做的,才可能獲得進步。但是,如果僅僅滿足於過去的方法,就會停止進步。

我覺得,無論是否進行獨立思考的人都會繼承前人的知識與方法,區別在於繼承之後,是滿足於這種方法呢,還是要尋找比「好的方法」更好的方法。一旦到達過去的頂端,我們便走在前人未曾觸及的地方,此時,我們只能進行獨立思考。

仔細想想,能力一直都在,只是志在超越的人更渴求獨立思考,因為這是超越自身文明的唯一途徑。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個原因,那就是獨立思考更為有趣。


為什麼說獨立思考很重要?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習慣於被動學習、傾向於人雲亦云、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向別人尋求答案。


也許他們真的懂很多道理,但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還有另一種人:他們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看問題獨到深刻、遇到問題會向自己要答案。


同樣是判斷問題,在 「吃包子還是油條」、「豆腐腦要甜的還是鹹的?」 這種問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少有人會盲從別人的意見。


但是,對於 「中醫究竟有沒有用?」、「網路科普可不可信?」 這一類問題,很多人的觀點都只是道聽途說後的人云亦云。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對於前者我們有自己的觀點,對於後者卻沒有了呢?


答案很簡單:不夠了解。


有句諺語是: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人們常用這句話來比喻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也聽過、見過,所以至少會有所了解。


思考問題也是一樣,需要多經歷、多傾聽、多看見、多思考。也許第一次遇到時會吃虧上當,但隨著經驗的累積,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達到 「見多識廣」 的境界。


行萬里路之外,讀萬卷書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有些人即便是在讀書這件事兒上也做不到獨立思考。他們整天追著別人索要書單、一味追求乾貨、每年定下快速閱讀幾十本書的目標。


然而,問題在於:


讀完了幾十本書之後,真的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嗎? 

有人說,我讀的書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這些知識都埋藏在心裡,需要用的時候就能夠自動顯現。


我覺得,這種特徵描述更符合掃描儀和印表機吧?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


是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應該討論的並不是讀了多少本書、拿到了哪位大師的書單,而是通過讀書這件事兒引發了多少思考。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缺乏獨立思考。簡單來說,這是由於內、外因兩個因素造成的。


先說外因,也就是大環境影響。


? 媒體誘導


互聯網時代,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難免要寫出一些偏激、誇張的報導。


比方說 2015 年發生的 「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先放出女司機被打的視頻,引起女權主義者的義憤填膺,賺一波關注。然後又放出行車記錄儀的錄像,打著還原真相的旗號再吸引一波眼球。


輿論風向不斷反轉,我們究竟該信誰?


? 信息趨同


主流媒體或大 V 的關注點基本都集中在僅有的幾個熱點,這會造成看似信息爆炸,實際上都說的是同一件事兒的窘境。


再加上大眾會通過轉發等手段表達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單方面倒向某個觀點。從心理原因分析,這是因為人們會為了尋求 「認同感」 與 「安全感」 而放棄獨立思考,選擇跟隨大眾。


說回內因,則是由於大多數人更傾向於相信自己所認可的 「真相」。


打個比方,在我們看完一篇減肥成功的勵志文之後,可能會發出如下幾種感嘆:


「這個人好有毅力!我也想減肥!」

「他好厲害,可是好辛苦哦!」

「他這麼累有什麼意義?人生難道不應該順其自然嗎?」

「這哪裡算勵志?我上我也行!」

「原來減肥要犧牲這麼多人生樂趣,不減也罷!」


這些評論中有人表示讚歎、有人表示否定、有人顯示輕蔑、有人收穫安慰。


這些評論雖然著眼點各不相同,但足以說明一個問題:


我們在信息海洋中徜徉時,會下意識將自己代入其中進行比較。


可是這些信息本身是否真實呢?


沒有人會在意。


其實,當我們開始注意到獨立思考這件事兒的時候,獨立思考的 「意識」 就已經覺醒了。下一步,就是提高獨立思考的質量,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裡有三個小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


? 思考式閱讀


相對來說,讀書永遠是最好的學習途徑。一是因為作者通常會再三修改,二是由於書中的內容更加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讀書也要搭配思考。因為未經思考就吸收的知識,遠不如獨立思考後得出的想法實用。


如果把大腦比作圖書館,讀書量就相當於藏書,而思考就可以看作是對藏書的整理。雜亂無章的大型圖書館,實用性自然遠不如井然有序的小圖書館。


有的書會幫我們完善知識體系,有的書會幫我們在不同領域間建立新的連接,有的書還可能會提供一個新的關注視角。總的來說,讀書就是將書中的知識與我們自身的經驗碰撞、融合,最終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


在閱讀中,我們唯一需要警惕的就是:


不要在無意識中只顧尋找符合我們當前價值觀的內容。


這種閱讀只不過是尋找認同感、滿足心中的期待而已,對於培養邏輯、論證思考等方面毫無幫助。


理性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增長見識。如果只為消遣,真不如看綜藝節目有趣。


? 質疑式分析


首先,不盲目輕信。


判斷一條信息之前,請務必找到消息來源,因為可靠的來源會帶來更客觀的信息。


媒體的信息都帶有相當的目的性。微博、公眾號上的段子朗朗上口、讀來暢快淋漓,但真實性與可靠性卻難以判斷。信哪些?信多少?這些問題都要在思考過後進行判斷。


比方說,我們都認為轉發信息與獲取 Q 幣之間沒什麼關係。但突然有人冒出來說:轉發這條信息可以獲得 50Q 幣。這時候我們不需要去懷疑最初的判斷,即 「轉發信息與獲取 Q 幣之間沒關係」,而是應該判斷消息的來源,以及 「轉發信息」 與 「獲得 Q 幣」 之間有什麼聯繫。


如果沒有,那麼這個人散發的消息就是假的,繼續保持原來的判斷。若發現這種說法是真的,那就轉變思想,接受最新的事實變化。


未知的不一定錯,已知的也不一定對。

其次,整合可用信息。


比方說,我最近在租房,有人說 A 中介不錯,也有人說 A 中介很糟糕;有人說 B 中介挺好,也有人說 B 中介特別差。明明是同一個問題,卻得到了不同的甚至於矛盾的答案,這時候我該相信哪一個呢?


我建議一個都不要信。還記得 「小馬過河」 的故事嗎?這條河深不深不是由別人判斷的,而應該由你自己判斷。


別人提供的建議都只是參考,最後可以針對每一點深入思考,為什麼他們會給出這樣的判斷?他們的判斷是不是客觀?然後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處理具體的問題。


最後,獨立得出結論。


如果你能夠把外界的信息與自己的觀點放在同等位置處理,就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了。


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做出決定,也只有你才是最了解自身情況的人。因為:


每一個人經過思考後做出的選擇,都是當下對 TA 來說的最優解。


? 規避獨立的誤區


真正的獨立思考應該是不斷尋求真理的思考,而不是僅停留在表面上無關對錯的臆想。


有人質疑自己時,不應把 「獨立思考」 當做逃避的借口,應是關注對方質疑的原因、具體觀點等。


所謂 「獨立」,並不是 「獨自」,閉門造車是最不可取的方式。忽視他人意見、拒絕別人指導、無論對錯的 「獨立」 都是耍流氓。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只停留在知道,是永遠做不到的。


新聞說什麼就聽什麼,媒體報道什麼就信什麼,周圍人對事情一致的看法也只會表示贊同,這不是合群,更不是獨立思考,只是單純的人云亦云。


當你跳出這種困境,就會發現前方的目標更加清晰,未來的道路更加堅定!


最後,有一句話送給大家:


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包括這句話。


如果選擇相信,請自己掌握度。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馬雲的微博,他有 2162 萬的粉絲,關注卻只有 1,為什麼?


請獨立思考。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願我們都能成為獨立思考的人。

=====================================


下載新生大學APP,讓自我升級成為一種習慣。


大部分人都很難去懷疑,這裡解釋了為什麼

To hyx:
1. 我們遇到未知就去問別人(老師、家長,經歷過的人)
2. 我們幾乎說的每句話都是為了改變別人大腦的運行方式,讓別人和我們的思想之間產生和諧
3. 思想就和基因一樣傳遞,即使不完美不正確。我們很努力傳遞自己的思想
///分界線///
4. 我們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自己的意願
5. 經濟、社會需要我們生產、消費、繁殖來延續、進步
6. 更多的錢、消費、生產、孩子都不會到來快樂
7. 所以社會、政府、身邊的人都努力不斷傳遞「金錢、消費、偉大可以讓人快樂
8. 我們相信了這些東西讓我們快樂,所以去做這些事情,並且傳遞著這個「相信」給別人
9. So the society is the way it is

我們想像未來和在回憶的時候,大腦增加很多、忽略很多信息,所以很不客觀。想像和回憶很一致,所以最後回憶的時候發現不了這些經歷的體驗其實和預測的不一樣。
所以我們很難懷疑這些思想


隨便說 確實如此
首先是態度 抗拒思考 厭惡思考
第二 沒有我 自己被排山倒海的信息淹沒了


獨立思考能力和其他一切能力一樣,都是有強有弱,不能簡單的以有與沒有劃分,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分界線。多數人更是一個模糊的說法。這種問題,沒有定量數據,無法做出是或否的回答。問這樣的問題,不客氣的說,是缺乏思考能力的標誌。

下面說說獨立思考能力比較缺乏的人到底缺乏什麼。

獨立思考能力要提高,需要(1)對前人的知識有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常識(2)對世事存有一定程度的好奇(3)有時間思考和閱讀(4)不盲目迷信權威。

不幸的是,中國教育刻意不教你社會經濟常識,而又能非常迅速的消滅任何人的好奇心。巨大的生活壓力導致大家沒有時間思考和閱讀。儒家文化崇拜權威。這幾種因素加起來,非常成功的消滅了很多中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

歐美國家當然也不是人人都有很高的獨立思考能力,但總體水平要好一點。他們的主要問題在(1)。基礎教育水平不高導致很多人沒有社會經濟常識。


從生物學角度說,思維是習慣的產物,大腦中一旦形成思維定勢就意味著永久性的神經連接,已經無法改變。很多時候我們做出抉擇不是因為理性,而是因為習慣。
所以在大多數事情上,我們沒有獨立思考,只有在尚未形成觀點的問題上,我們才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是一個很難下定義的事物。
什麼叫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有沒有價值?
獨立思考更像是特立獨行,在大多數人以為是的情況下,你質疑,這是獨立思考。在大多數人都暫同的情況下,你贊同,這不能叫獨立思考吧?
我們每天要處理很多信息,每個問題都獨立思考是很累的,也是不現實的。

舉例說明:
比如說全球變暖,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事實,並且認為應當採取行動的時候,我質疑這種觀點,這叫獨立思考。我附和,這還叫獨立思考嗎?
進一步,我為何質疑這種觀點?因為以我是基督徒,我對世界的創造者有信心,以我的世界觀來看,上帝給予的這個世界是足夠慷慨的,是足夠人類發展的,我相信人類的未來是樂觀的,任何思想都不能以損害人類自身為前提。所以我對所有否定人類未來發展潛力的思想都懷有質疑的態度。從表象來看,我獨立思考了。實際上,全球變暖這個問題,在美國南方保守勢力強盛的州也沒有多少市場,而在中國,幾乎是一邊倒的。你能說美國人有獨立思考能力,而中國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嗎?
實際上,這是一個判斷力的問題。
中國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判斷力。因為中國人沒有一個準則、指針、真理的標準、信仰、指南針,導致中國人沒法去判斷事物的真假,以至於中國人放棄判斷,隨大流,因為中國人普遍不相信有永恆的真理,認為在這個事情上思考是浪費時間。所以中國人顯得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他們無法對不符合基本原則、邏輯的事物保持足夠的警惕。


不請自來,手機碼字,單回答問題只需兩個字,:「是的」。我先來說說什麼是思考,思考就是對記憶內容進行重組的過程。而我們常說的思維模式就是重組的模式。重組的對象就是記憶里散亂的各種知識,包括此前已經重組過的形成的片段,觀念。但是一個人會接受怎樣的思想和過濾怎樣的思想,剩下記住怎樣的思想來形成腦子裡的內容?換句話說人如何自主的決定記住什麼和忘掉什麼?這不太可能,你出生的歷史時期,出生在怎樣的家庭等等決定了你接受怎樣的教育,就是能讓你接受的觀念,那些能留在你腦子裡的東西,那些你用來重組的內容是被動接受記憶的,非自主的。

那麼思維模式是怎樣形成的,最原始的思維模式是意識本身的運作規律,這個規律是天然的,它有一套天然的機制我們稱之為邏輯,你出生時就知道你媽媽的奶不會有毒,這是不用後天經驗來判斷的天然的意識。而後天通過經驗積累而不斷改變的思維模式,其改變的軌跡受制以性格。而性格也是天然的。

那麼什麼是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的就是單獨的,個體的,不受外界干擾影響的;這樣一種思考的能力存不存在呢?絕對的說是等下再說,但相對的說是存在的,那就是專註的狀態下。獨立思考的狀態就是專註中的狀態,一個人具備專註的能力就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但這是相對而言的。

絕對而言則是不存在獨立思考這回事的,因為前面說的,人的思想,那個重組的對象的獲取並不是自主的。簡單的說這也是命運的真像,但詳細的說就偏題了。

到這裡為止我想我已經回答清楚了,就是世上大多數人並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是否有個別的人存在?

分割線
——————————————

下面從哲學與宗教的觀點來談談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是「科學文化教育」,對於以下非科學文化的觀點與知識通常是會被因與原記憶中的觀點排斥而過濾掉的,不喜勿噴。

首先這涉及到一個哲學問題,就是「我是誰」的哲學天問。也是本體論的核心。但哲學是思辯的結果,符合邏輯的結果,但邏輯的局限在於必須有假設的前提且它無法自證,這也是思維的局限,因此唯心與唯物在邏輯的層面是分不出對錯的。

拿哲學本體論來說事是因為只有當意識體以意識體單獨存在的情況下獨立思考的情況才有可能存在。在某個層面上我們甚至可以這樣定義:意識即本體。

但因為哲學只是思辯的結果,而思維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而宗教提出了實證它的觀念,即體悟;佛教就認為通過修行可實現超越思維局限,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讓生命進入明心見性的境界,即覺悟的狀態來實現感知本體的存在狀態,佛教里也叫境由心轉的狀態,當然心的概念已經不再是思維的範疇,如果大多數人是心由境轉的,簡單的說就是你的心,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是受環境影響的,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那即是不「獨立」的,而題目問的就是「獨立」的思考。

但因為宗教宣稱的這個狀態超越了思維的局限,因此所有對它的思考與討論都是無法觸摸到它的,當然這只是一種宣稱。

這裡有一種思辯的結論供大家參考:就是我們文明體系里的意識,靈魂,心,本體,神,佛,上帝……等等這此概念在本質上所指的實際是屬於同一種東西,不同的說法只是在不同的文明體系不同的歷史原因和不同的理解層面上產生的偏差。

思考只是一種理解世界的非常局限的方式。那怕是獨立的思考,宗教宣稱在這種方式之外存在其它的方式,能破除思維局限的方式。這種方式宣稱你可以成為一個神或者其它什麼的,不要糾結於不同叫法,而神與世界是一體的,衝破思維的局限後是全然的感知狀態,因此意識體的單獨存在的說法依然只是為了討論的方便而設的一個相對的概念。

那麼存不存在個別的達到這種狀態的人呢?境由心轉的人,覺悟的人,明性見性的人,得道的人,管他什麼叫法,反正就是那種人,誰知道呢,是吧?你說呢?

建議:分割線以下的內容如果覺得毫無科學根據來證明其正確,但同時又承認無法證明其錯誤的情況下,建議存疑或懸置,而不是通過重組那有限的,過去的,記憶中的觀念來做判斷,不然那隻不過又一次的證明了你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已。


簡單說兩句。
私以為獨立思考能力的前提是懷疑能力。
懷疑他人,懷疑自己。
只有善於懷疑的人,才有可能擁有獨立思考能力。
遺憾的是,大部分人往往不知懷疑,只知跟隨在一些人之後,對其所說的話不論正確與否,毫無質疑。
————這說的不就是腦殘粉嘛。
是的,生活中的腦殘粉太多了。


根據現狀來看,只能說越來越少的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跟風。例子很多,暫舉幾例:
1 自從iPhone出來以後,人們就被喬布斯這個銷售給洗腦了,紛紛認為智能手機好,觸摸屏好,只能捧著個應用劃拉而不涉及到文件的殘廢電子產品好。一個躬耕於廣埠屯電腦城的信息高材生模仿iPhone做智能手機都能火就算了,一個高中肄業純靠一張嘴忽悠的傳銷組織成員都能開發」智能手機「還TM有一群人跟風,實在無力吐槽;
2 快餐化時代的東西,無論什麼都是火爆1個月到2個月,然後迅速銷聲匿跡。08年的春哥和艹泥馬至今還有不少人在傳頌。而僅僅是去年的元方、小月月,還TM有幾個人記得?馬航飛機當年多少人祈福,現在其實搜尋黑匣子還在繼續,現在還有多少人關心?所謂平板上的應用,什麼愛消除,什麼節奏大師,全都是異常火爆然後很快銷聲匿跡。再看SNS從人人到微博再到朋友圈,從客觀上看,這三個東西一個比一個差,微博完全是靠大V撐著,完全剝奪了人人里真正的社交層面,至於朋友圈,TM一個連PC版都沒的渣渣就懶得吐槽了。啼笑皆非的是,越垃圾的東西玩的人越多,原因不是這個東西客觀上好壞與否,而是」人人都玩,不玩才怪「的跟風思想。
3 知乎也是一個大垃圾場。很多問題,尤其是生活類問題,根本其實就沒答案的,甚至諸如」如何年入百萬「」那些富豪是怎麼創業的「這種完全糟粕的問題根本就應該和諧掉。但是這種問題的頭號回答經常就是上來一句謝邀,然後鋪天蓋地開始講自己的創業史,不斷的灌輸心靈雞湯。而且還時不時回來續上一段,弄得又臭又長。偏偏這種回答就TM能得到數萬票,讓一些回答得很好的歷史類、自然類問題望塵莫及。

為什麼會這樣?和人的見識有關,最典型的就是智能手機流行,原因是相當大一部分人,第一次接觸的設備就是門檻最小的手機,在他們眼裡根本沒有PC的概念,不知道桌面有多麼方面實用,更不是PC里的遊戲比起平板上那些色塊點擊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或者說和童年時候培養的世界觀有關。
而渦輪資本主義中人們的生活變化太快,很多人童年時無法受到父母精神貴族上的引導。很多人就是渾渾噩噩的過著自己的精神生活。從來沒仰望過星空,也沒有認真去讀一本內容深刻的小說對自己的精神產生交流。就這樣被拋進了社會中,沒有思考,也就沒有了自我。所以,什麼都是跟風,別人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這樣才是最安全的。

於是都開始跟風了。


推薦閱讀:

大學期間在外租房子(一個月、兩個月或者更長)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什麼是對別人最好的感恩?
為得到一個男人的心,是否需要耍心機?
如何改變自己人云亦云的缺點?
为什么要独立思考?

TAG:思考 | | 能力 | 獨立思考 | 從眾 |